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区域地理课件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共47张PPT)

高中区域地理课件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共47张PPT)

冲积扇 等高线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多有 放射状河流或季节河流。
黄土塬 顶部平坦,边缘处沟谷纵横。等高 稀疏的地方数值大。
喀斯特峰林 多山间盆地(坝子),山多陡峭孤 峰。等高线稀疏处数值小。山峰等 高线密集且平滑。
新月形沙丘 等高线呈封闭新月形。一侧陡, 一侧缓,缓坡为迎风坡。
火山锥 等高线封闭,呈较有规律的环状, 上密下疏。突出特点为中心海拔 突然降低。
M
N
R S
5b0 Q
T U
P
60
KLM
50
N
P
R S TU Q
Q
难点突破三
如上图,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150米>HA>100米;50米>HB>0米。 等值线共性:
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 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小试牛刀三
7.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A 、 110ºE线 B、30ºN
C、a线
D、b线
例4、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陡崖最高点E的海拔可能为 A.799m B.859m C.999m D.1059m
2.R、Q 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00 米 B.900 米 C.1000 米 D.1100 米
1200
1000 900
1. 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步骤2:定比例
步骤3:定基点
12
16
. . . . . . . . . .. . . . . . .
12 步骤4:画垂线
16
. .. . .
. ... .. . .... .
步骤5:画曲线
. .. .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2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件(23张PPT)

100 200
300
20:山脊
E
E:鞍部
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闭合曲线 中心(点)
等高线 向 低处凸 出(线)
等高线 向 高处凸 出(线)
两个山顶 之间低地 . (点)
等高线 重合 的 地方(线)
A
E
F
D形成河流
单位:米

贵 广 云 珠 江 大 内 纳 川 州 西 林 江 南 地 川 人 风 西 之 念 间 蒙 吹 南 木 峰 丹 三 西 元 桂 母 青 南 净 草 省 第 唐 地 古 低 高 错 芝 寨 江 江 阳 林 三 古 高 雪 见 江 女 拉 域 高 牛 坎 岑 堡 哈 龙 神 的 坎 江 羊 妻 原岭 南 梯 要 牙 梯 尼 脊梯 子 梯 田 梯田 梯 田 田 田田
1.正确选用地形图。 2.认识等高线。 3.正确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不同的 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
4
1 2
3
a
b
c
3
最高
1
最低
3和4的高度:一样高
等高线
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我们称之为“等高线”。
自主学习 结合P24和图1.35,自主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
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 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甲
1500米
某点到海平 面的垂直距 离叫绝对高 度,即海拔
1000米

500米
海平面

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300米 100米 200米
a
2、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怎么样呢?
1、b等高线图中的数字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 海拔
b

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ppt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ppt课件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题。
1.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下图中的
答 案
3、地形剖面图的应用
通视问题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 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 通视。
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 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 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 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 住人们的视线。
②确定比例尺
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一般采用原图比例尺,将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 转绘到剖面图上做横轴。
为更加清楚地反映地形起伏状况,垂直比例尺要大于水平比例尺, 用高程建立纵轴。高度间隔与原图等高距一致,最高数值比剖面线 经过地区最高海拔略大一些,最低数值略小一些。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③描点 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 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 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 转绘到坐标图中。
一般选在等高线间距较大即地势平坦开阔处, 节省建设投资
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工业区选址 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3、等高线地形图与“面”的区位
等高线地形图与“面”的区位
一般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地 势低平、水源充足、流水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 土壤)
聚落分布
山区聚落规模小、数量少
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聚落主要分布在 平原地区)
C>A>D>B
不同等高线地形不图同坡等度高大线小图的上判坡读度的大小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 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B>D&g小图的上判坡读度的大小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课件(共33张PPT)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共33张PPT)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相对高度: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海平面1000米500米500米1、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最能直观表示地形高低起伏状况的是地形剖面图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与判读方法:等高线地形图名称方法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减小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方法点拨LOREM IPSUM DOLOR方法点拨1、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线都是一些闭合的曲线,即使在某一张图上有断开的现象,也会在相邻的图上闭合。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要做到“一读二看”:一读:是指读数值,读数值可知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等高距等;二看:是指看疏密和看形状,看疏密可知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看形状可知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方法点拨2)判断山顶海拔高度的范围大于最内圈等高线海拔小于最内圈等高线海拔+等高距的海拔高度。

如右图,最内圈的等高线为300m,等高距为100m。

求该山的海拔高度。

方法点拨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① 判读坡度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② 判断地形部位:A ;B ;C ;D ;甲;③ 判断地形类型:图中以为主。

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山峰方法点拨3、识别五种地形类型地形海拔地面起伏程度山地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大,坡度陡峭高原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起伏小,边缘陡峭丘陵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一般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平原盆地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小,平坦广阔四周高,中间低方法点拨1)凸向法200300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是山脊300200100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是山谷4、区别山脊与山谷方法点拨2)垂线法4、区别山脊与山谷1)先画出山脊线或山谷线及其垂线2)该垂线与两侧的等高线相交于几个点3)读出这几个点的海拔,由内向外海拔降低为山脊,由内向外海拔升高为山谷100200300山脊ACD100200200100方法点拨3)利用紧握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4、区别山脊与山谷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

2.2《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7张PPT)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2《地形图的判读》课件(共37张PPT)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4.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
(1)判断坡度的陡缓
C A
B
D
b
ac d
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 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ab线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cd线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的辨识
小组合作 (2)识别地形部位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等常见 的地形部位,并分析特征。
学生登山应选择
图中①、② 哪条
线路较合适?
①线路等高线 稀疏,坡度较 缓比较合适
登山 要求距离短可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可选择缓坡 攀岩 等高线重叠的陡崖处
5.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学以致用 结合实例,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A、B两河流适
C
宜学生体验漂
A
D
流的是哪一条?
B河流等高线
稀疏,坡度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梯田
情境导入
雕刻在大地上的等高线
众所周知,云南省全境都适合旅游,元阳县被认为是最难抵达的 小县城之一,然而,元阳却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它就是元阳梯 田。元阳梯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吸引了众多游 客和摄影师前来观赏和拍摄。
元阳梯田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计海拔与相对高度。(区域认知)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并能判断坡度的陡缓。(区域认知)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综合思维 和地理实践力) 4.能利用地形图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量出土豆的高度, 把这一高度平均分 成三份,并在土豆 ,周 一根废弃的筷子沾 上墨水,从“土豆 山”的最高处,垂 直向下插到底

地形图的判读(共30张PPT)

地形图的判读(共30张PPT)

1000米
500米
海 平 面


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单位是______。

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
乙两地的相对高度 =
甲地的海拔-乙地的海拔。
求两地的相对高度:
海拔约8844米
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
200
300
400
400
300
200
山谷
鞍部
陡崖
A
B
C
D
E
100
100
200
200
300
300
A
B
C
D
E
F
A____
D____
C____
B____
山谷
陡崖
E____
F____
山顶
山脊
山顶
鞍部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A点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B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活动三:
山峰A
山峰B
山脚C
山脚D
缓坡
陡坡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的陡缓有什么关系?
结论: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观察与思考
03
闭合的曲线。
等高距相等。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相等。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有一处错误,应该是________(填数码)。
600
鞍部
贝壳
山脊
鞍部
山顶
山谷
① , ② , ③ , ④ 。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应用通视计算等PPT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应用通视计算等PPT课件
•62
如下图,崖底海拔:200米<H底≤300米, 崖顶海拔:500米≤H顶<600米,陡崖的相 对高度:(3-1)×100≤H<(3+1)×100, 即200米≤H<400米。
•63
2.等高线疏密与坡度及河流流速关系的 判读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比值越大 则坡度越大,水流越急,瀑布,峡谷;等 高线越稠密表示坡度越大,水流越急。
A
B
C
D
A>C>D>B
坡度 = 垂直相对高度 / 水平距离
•13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绘制 2、地形图的解读
A、坡度的识别 B、地形的识别
•14
2、地形图的解读
B、地形的识别



300A
250

250 B
200 F
150 100
50
解读2:图中A-G地分别属于什么地形?
•15
300A
C 250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 )。 ( )。
•54
答案 (1)C (2)A
•55
角度 4 等高线地形图应用 4.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1)~(3)题。
•56
(1)ab 段河流流向是
( )。
A.由东向西
B.由东北向西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南向北
崖高H:200 ≤ H <400
(n-1)d≤H<(n+1)d

高程差计算方法:
高小 - 低大≤ H < 高大- 低小
•6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绘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高处[300, 400)
-200m
最低处(-400,-300] 13
画出沿AB线、CD线的剖面图
14
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
等高线重合。
陡崖
15
学习反馈
1、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
山谷
山谷
山顶
鞍部
16
4、图中所绘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 e f )
图中支流中,水速最慢的是 ( a )
c 河流中分布有瀑布的是( )
水能资源丰富; 2.在陡崖处,找瀑布 3.根据等高线找流域的集水面
积,判断流量 4.河流出山口多冲积扇
判断水文
判断气候
判断通视情况
大坝选址
32
选线
居民点选址
码头港口
布局农业
图中所绘甲、乙、丙三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 乙 流向大致为———。 乙
A、a线北坡
B、30ºN线北坡
C、b线北坡
D、b线南坡
25
例4、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陡崖最高点E的海拔可能为 A.799m B.859m C.999m D.1059m
2.R、Q 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 为 A.800 米 B.900 米 C.1000 米 D.1100 米
1200
1000 900
7
山看一看: 说鞍出部地形名称


山谷


陡坡


缓坡
山顶 山脊
8
等高线闭合, 中间高四周低
山顶
盆地则相反
9
山坡上向 上隆起的 部位。 等高线向 低处弯曲。
(分水岭)
山山 脊谷
山坡上向 下凹的部 位。 等高线向 高处弯曲
(集水线)
10
学习区分山脊和山谷: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
河流一般发育在哪里?
解决问题
A: 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形坡,可通视. B: 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不可通视. 24
读下图(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分
析判断第1—2题:
1 、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 )
A 、 110ºE线 B、30ºN
C、a线
D、b线
2、图中分水岭两侧
(不考虑其它因素)太
阳能最丰富的是( )
Na
300
A.东北流向西南 B.东南流向西北
Xa
400
C.西南流向东北
D.西北流向东南
8.图中X点的海拔可能是 b
Yb
A.180
B.200
C.220
D.240
9.图中Y点与X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350
判断水文
B.280
判断气候
判断通视情况
C.250 D.50
大坝选址
选线
居民点选址
码头港口
23
布局农业
(同一幅图中)
缓坡
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稀疏
4
示坡线(降坡线):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 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5
下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
的应是 B
A
B
C
D
0 2千米 1:100000 0 5千米 1:500000
2千米
1千米
5千米
5千米
注意:“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这只能用于判断同
400
b
300 200
100
600

500
c d
f
a
e
17
难点突破二 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和陡崖的相对高度 1)陡崖的相对高度
解读: 图中崖顶、崖底和相对高度各是多少? 18
如右图: 顶部A:500 ≤ HA <600 底部B:200 < HB ≤ 300 崖高H: 200 ≤ H <400
陡崖高差的计算公式: d (n-1) ≤H< d (n+1)
A.40m至50m之间
B.45m至60m之间
C.50m至60m之间
D.50m至55m之间
27
五种地形景观图
28
类型 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 高度
地面 起伏 程度
500米以 上
起伏不 大
200米 以下
平坦,起 伏不大
500米以 上
相对高度 不超过 200米
四周高 中间低
起伏很 波状起


50
Q 60
50
20 30
40
C.50m至60m之间
D.50m至55m之间
21
难点突破三
如上图,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150米>HA>100米;50米>HB>0米。 等值线共性:
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 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2
学习反馈
7.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一幅等高线图
6
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上如何判断坡度大小?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 在相同的 水平距离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 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 在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 小, 坡度越小。
③在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 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26
1.图中关于P、Q两点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A.P一定比Q低
80
B.P一定比Q高
70
C.P可能比Q低5m
60
D.P可能比Q低20m
P
2.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50
Q 60
①18m ②21m ③36m ④43m
50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 30
40
3.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
A B
其中n为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19
2)相对高度
丁 丙
B A● ●
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
(n-1)d ﹤h﹤(n+1)d,
20
学习反馈
5.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80
①18m ②21m ③36m ④43m
70
A.①② B.②③
60
C.③④ D.①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
6.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 可能是 A.40m至50m之间 B.45m至60m之间
方向相反
40
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为山脊
凸低为高(脊)
40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为山谷
凸高为低(谷)
11
两个相邻山顶 的中间部分。
12
难点突破一
等高 线剖
等深线
200m
100m 0m 100m 等高线
200m 300
面图
m
的画

300m
定剖线 定比例 定基点 画垂线 画曲线
200m 100m 0m -100m
29
30
1. 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判断水系 ① 褶皱山脉:平行水系; ② 山峰:放射状水系; ③ 盆地:向心状水系; ④ 山谷:常发育河流; ⑤ 山脊:多为分水岭
判断水文
判断气候
判断通视情况
大坝选址
31
选线
居民点选址
码头港口
布局农业
1. 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判断水文特征 1.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水流急,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等高线的绘制
等高面

等高距
H H H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等高线
2
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 般表示海岸线。
①同线等高 ②同图等距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④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 ⑤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密集表示坡陡。
3
地形图的解读
A、坡度的识别

陡坡
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