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维果斯基认为随意机能的成熟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维果斯基认为随意机能的成熟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
志。
(
摘要:
1.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
2.随意机能的定义及成熟标志
3.随意机能的重要性
4.随意机能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正文:
维果斯基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观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随意机能的成熟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意机能,也被称为意志功能,是指人们能够自主地选择并执行特定行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心理机能成熟的重要标志。
维果斯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随意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熟,才能真正实现心理上的成熟。
随意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是人们实现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随意机能,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自主地选择行动,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其次,随意机能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重要能力。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情境和任务,而这种调整能力的基础就是随意机能。
随意机能的实际应用和影响也非常广泛。
在教育领域,培养儿童的随意机能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儿童的随意机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随意机能也是一个
重要的考量因素。
具有良好随意机能的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心理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与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与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广泛认为是社会文化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有以下主要观点:1.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发展的影响: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思维和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依赖于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语言和文化符号的使用,从社会互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2. 区分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提出了“区域性发展水平”(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能通过他人的帮助而达到的认知和发展水平,而不能单独完成的水平。
他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将教学与学生的ZPD相匹配,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学生在思维和发展上的进步。
3. 内部化:维果斯基提出了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逐渐将外部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个体通过语言、符号和工具的使用,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推动认知和发展的进步。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对教育教学有以下启示:1.强调社会互动与合作:教育过程应该重视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创造积极的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从他人中学习。
2.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在学生的ZPD范围内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可以提供适度的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发展。
3.重视语言和符号的使用:语言和符号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工具,通过语言的使用,学生可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思考,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的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域性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他们的“区域性发展区域”内进行的。
这个区域性发展区域是指儿童能够在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匡助下完成的任务。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指导,儿童可以超越自己的个体能力,逐渐掌握新的认知和技能。
2. 近似发展区域:近似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成人的协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来匡助儿童逐步扩大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
3. 社会交互: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交互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儿童可以获得新的认知和技能。
维果茨基提出了“更有经验的其他人”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更高水平的人,他们能够提供儿童需要的支持和指导。
4. 文化工具: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系统、计数系统等,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儿童与社会交互和获取知识的媒介。
通过使用文化工具,儿童能够参预到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渐掌握社会共享的知识和技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匡助学生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充分利用文化工具,如语言和符号系统,来匡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总结起来,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教育学观点
维果斯基教育学观点
维果斯基是俄罗斯的一位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观点主要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维果斯基的教育学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是社会性的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社会过程。
学习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实现,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动,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学习需要适应个体差异
维果斯基认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差异来进行。
教育者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3. 学习需要引导和支持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需要引导和支持。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 学习需要情境和体验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需要情境和体验。
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和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维果斯基的教育学观点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学习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教育者应该根据个体差异来进行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和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维果斯基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维果斯基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引言: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发展观,即维果斯基发展观。
维果斯基发展观强调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维果斯基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维果斯基发展观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发展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的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认知能力。
他强调了社会化的过程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思维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二、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维果斯基提出了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的概念。
近发展区域指的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完成的任务,而远发展区域指的是一个人在他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个体可以逐渐发展出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和能力,从而扩大了近发展区域。
三、语言的作用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个体认知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个体思维的内化和外化的媒介。
他提出了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连接,认为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个体思维的发展,而个体的思维又通过语言的使用得以表达和沟通。
四、内外部化维果斯基提出了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概念。
内部化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将外部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外部化则是指个体将内在的思维和认知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内外部化的过程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内外部化的循环,个体不断发展和成长。
五、发展的区别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和文化发展两个层次。
自然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能力的自然成长,而文化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了文化发展对个体自然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六、教育的意义维果斯基发展观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社会互动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帮助个体发展出更高的认知和能力。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社会互动与发展
❖ 儿童不是作为一个单独行动者来学习,仅凭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无法获得知识。人类的知识经验是几 千年逐渐积累起来的,个体的知识是在社会交往中 逐渐内化的而不需要直接去创造。儿童最初通过与 他人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文化上被认为重要的东西, 其中成人与同伴对于内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在 儿童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给予解释、进行指导、 提供反馈并引导沟通方向。在社会互动中,儿童是 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与更多知识的人进行 有意义的活动、交换观点、发展就发生了。
语言的角色
❖ 语言使思维具有存在的可能性。语言不仅是 人类文化的基础,而且也是“意识”的根本 要素。
❖ 因为语言使人类的社会交流变成可能。有了 语言才使维果斯基称之为“抚养与教育”的 东西成为可能。
语言的阶段与功能
阶段
功能
社会(外部)言语(到 控制其他人的行为(如我想
3岁)
要牛奶)表达简单的思想与
支架
❖ 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能够儿童能 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学 要以最近发展区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提供 学习提供支架促进儿童主动而有效的学习。
维果斯基理论对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 从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界定和解释可以推论,维果斯 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
❖ ①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 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二〉文化——历史发展观
❖ 维果斯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观。所谓心 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 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 将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分为四个方面: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是在与更有经验的成年人或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间:维果茨基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区间。
每个区间代表着儿童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特定范围。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能够进入更高级的区间,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2. 近似发展区间:该概念指出,儿童在与成年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合作时,能够完成超过他们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超越自己的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语言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儿童与他人交流的工具,还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内化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应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和合作,引导他们逐步进入更高级的认知区间。
教育者还应该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和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游戏,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而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 心理学思想概述
维果茨基心理学观点概述维果茨基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座里程碑,因其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
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以下是维果茨基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阐述:1. 心理发展观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两条客观规律是:一、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棗“内化”机制。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和社会交往在认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性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在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下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的概念,即个体在与他人合作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到比自己能力水平高的人或者任务,逐渐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区域: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近似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水平指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指个体在有匡助的情境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而近似发展区域则是指个体在有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
3. 社会交往和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和语言的支持。
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个体思维的工具,还是社会交往的媒介。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个体能够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4. 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匡助他们进入近似发展区域,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
基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其能够进入近似发展区域,激发其认知发展的潜力。
同时,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引导学生思量和解决问题:通过提问、讨论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量和参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匡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个体差异的关注: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其发展潜力。
简述维果茨基的教育观的内容
维果茨基是20世纪初期德国的一位教育学家,他的教育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教育观点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和语言交往理论等方面。
一、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社交发展。
二、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茨基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和发展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经验和实践而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例如,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游戏和互动等方式,让幼儿通过自我探索和实践,逐步发展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三、语言交往理论
维果茨基的语言交往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和社交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教学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和互动,发展出自己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之,维果茨基的教育观点强调了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语言交往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文化传承和语言的重要性,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在不同的认知区域内发展。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个层次。
实际发展水平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匡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支持,儿童可以逐渐将潜在发展水平转化为实际发展水平。
2. 近似发展区域:近似发展区域是指儿童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能够在成人或者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匡助下完成的范围。
维果茨基认为,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儿童能够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他提出了“更能”和“还不能”的概念,即儿童在某项任务上“更能”完成的部份是在近似发展区域内,而“还不能”完成的部份则是在潜在发展水平之外。
3. 社会互动: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强调了儿童与更有经验的成人或者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儿童可以获得新的认知工具和技能,进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4. 文化传承:维果茨基认为,文化传承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了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工具可以是物质工具(如计算器、笔和纸等)或者符号工具(如语言、文字和数字等),它们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思量的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匡助儿童在认知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鼓励他们使用文化工具和符号系统进行思量和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 区域间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预社会文化活动,儿童能够逐渐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实际发展水平指儿童在独立完成任务时所能展现出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指在有成年人的匡助下,儿童能够展现出的更高水平的能力。
2. 社会文化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活动的参预。
他将儿童的学习过程描述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预社会文化活动,儿童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儿童在和其他孩子一起顽耍的过程中,通过摹仿和观察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会了一些新的技能。
3.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有成年人的匡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通过与有经验的成年人的互动,儿童能够进入近似发展区域,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这种近似发展区域的存在,使得儿童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并实现认知发展的跃升。
4.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认知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可以匡助儿童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维。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文化活动和与儿童的互动,匡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在儿童发展研究中,维果茨基的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强调了社会性和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间: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区间来实现的。
区间是指儿童在某一时间段内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来设计适合他们的区间。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儿童在能够通过合适的指导和支持完成任务的区域。
这个概念强调了教育者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帮助儿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3.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4. 借助他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他提出了“更有经验的其他人”(MKO)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更高水平知识和技能的人。
这些人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近似发展区域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他们还应该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便他们能够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孩子完成他们的区间任务,并创造有利于他们认知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和同龄人进行互动和合作,以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和认知发展。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性和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虽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却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既不是其内在成熟的结果,也不完全决定于儿童的自主探索。
成熟与主动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使儿童取得长足的进步。
要发展心智,儿童必须掌握文化提供给他们的智力工具──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及科学概念等。
在各种符号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语言。
语言有很多功能,但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思想和注意从当时的情境中──从刺激作用的那一时刻解放出来。
词能代表不在眼前的事物和事件,语言能使我们反映过去和计划未来。
当人类运用符号时,他们投入了中介行为(mediated behavior),不只是对环境刺激进行反应,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受到自己的符号的影响或者“中介”。
对成长中的儿童来说,获得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儿童能够参与到所属群体的社会生活中,同时,语言也促进儿童思考。
另外两个重要的符号系统是文字和数学符号。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个巨大成就,它使人类将信息永久地记录下来。
数学符号使人们能以更加抽象的方式处理量的关系。
文化所提供的这些符号系统对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它们不仅是人与其他种系相区别的独特特征,也使纯抽象水平或理论层次上的推理等高级思维成为可能。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具有很大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维果茨基的学说被称为文化—历史学派。
维果茨基突出强调了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语言具有调节思维与行动的功能。
与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也注意到了幼儿期出现的自我中心语言,但他们的解释却截然不同。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幼儿在思考时的一种缺陷,表明他们还不能根据听众来调节自己的语言。
到了具体运算阶段,自我中心语言就会自动消失。
维果茨基比较强调自我中心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他观察到儿童在遇到困难任务时,自我中心语言成倍地增加,说明儿童运用自我中心语言帮助其思维。
因此他认为自我中心语言具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而且他也不同意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最终会消失的观点,他认为并没有消失,而是内化成内部语言,一种无声的对话。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10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 1.运用脚手架的方法;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 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 2、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充当教师的角色;
• 3、鼓励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主要形式, 为实现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组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一种教学策略。懂得学习和学习者团体的关系;
6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 . 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 —历史文化
•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 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 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 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教师及学 生分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主要用于训练阅读成 绩低落的学生阅读能力。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 师 示范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 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 将文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理清学生错误观 念等。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 领导人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 论走偏时,才介入。
•基于最近发展区,我们认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 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 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 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 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维果斯基的理论
维果斯基的理论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其次,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就心理学家看来,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
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斯基归纳为四个方面的表现: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像——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像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茨基的三个重要观点
维果茨基的三个重要观点维果茨基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有深刻的见解和贡献。
维果茨基的三个重要观点是:文化媒介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语言对思维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脉络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塑造。
第一个重要观点是文化媒介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质文化媒介,例如书籍、电影、电视等,都会对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是由文化媒介传递的信息所导致的。
因此,维果茨基提出了“中介理论”,即认为文化媒介在人的思维和行为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文化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在人的认知和行为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类的认知和行为。
例如,电视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和犯罪图像可能会对人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第二个重要观点是语言对思维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指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认知和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
语言充当了人类思维的媒介和工具,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和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
语言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了独特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创造新的概念和知识,并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掌握一种社交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创造了新的概念、想象和思维模式。
第三个重要观点是,社会文化脉络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塑造。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文化脉络的产物,强调了社会脉络在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在维果茨基看来,人类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很难从人类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中理解。
相反,只有考虑到人类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本质。
社会文化脉络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因为人类生活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了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例如,某些文化背景中,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更倾向于合作和支持别人,而不是更强调竞争和个体主义。
第二节_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_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七章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传统的心理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低级心理机能,一类叫高级心理机能。
通过阅读教材,弄清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叫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各有什么特点?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斯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概念:“两次登台”。
这是维果斯基为了表述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何从外部的人际交往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使用的形象化语言。
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产生于社会的人际交往,属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为内部的活动。
一外一内,维果斯基把它比喻为“两次登台”。
他认为,两次登台是“一条真正的规律”。
上升到理论高度,维果斯基这样表述:“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外部的、社会的东西,是怎样移置到内部的呢?维果斯基认为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工具——符号,具体地说,即语言。
符号是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
儿童借助语言符号作为工具,实现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这种转化的标志包括四个方面,请阅读教材第244-245页。
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和教育价值
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和教育价值一、维果斯基的主要观点维果斯基的观点可以说是教育领域里的“黑马”,真的是有点儿打破常规的感觉。
他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社会互动上,认为学习不是孤立发生的事儿,而是要在和别人沟通、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的。
我们学东西的时候,不光是死啃书本,得有人引导、有人陪伴。
就像你学骑自行车,光自己转着脚踏板是不行的,总得有人在旁边喊“加油啊,别怕摔!”。
他就认为这种互动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嗯,你可能觉得,这话好像很常见,但关键是他提到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真的是个“干货”!就是说,孩子现在能做到的和他通过一些帮助、合作,能做到的之间的差距。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这个“帮助”有多重要,得有人在旁边一点点地指导,给点“助推”。
他认为,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帮助孩子从“我能自己做”到“我还可以做得更好”,这就像是有了个“阶梯”,一步步往上爬。
二、教育价值:通过互动让孩子更聪明这块儿,维果斯基的思路真的是非常有深度的。
他说,教育的目标其实不是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孩子思维的潜力。
你知道吗,他提到过,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社会化”的环境,让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互动,这样孩子的认知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拓展和提升。
这听着可能有点抽象,但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不只是为了让孩子记住一堆死板的知识点,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怎么用脑袋去解决问题,怎么在合作中成长。
就像你和朋友一起讨论问题,讨论到最后你忽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个新点子,哇,那种感觉是不是特别棒?这就是维果斯基说的“合作学习”的魅力,他认为这种互动学习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吸收知识,它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和别人有效沟通。
这种能力,对于今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超级重要的。
再说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特别适合教育工作者,因为它给了老师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你要关注学生现在能做的、也要看到他能在适当的帮助下做到的更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传统的心理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叫低级心理机能,一类叫高级心理机能。
通过阅读教材,弄清什么是低级心理机能?什么叫高级心理机能?两种心理机能各有什么特点?
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斯基指出: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斯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新概念:“两次登台”。
这是维果斯基为了表述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如何从外部的人际交往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使用的形象化语言。
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首先产生于社会的人际交往,属外部活动,然后才内化为内部的活动。
一外一内,维果斯基把它比喻为“两次登台”。
他认为,两次登台是“一条真正的规律”。
上升到理论高度,维果斯基这样表述:“人的心理实质乃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
那么,外部的、社会的东西,是怎样移置到内部的呢?维果斯基认为需要借助于心理的工具——符号,具体地说,即语言。
符号是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
儿童借助语言符号作为工具,实现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这种转化的标志包括四个方面,请阅读教材第244-245页。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这个问题第一次是由华生提出来的。
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思维和语言本质上是一致的。
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
第二次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他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提出思维与语言在发生上是异源的,思维起源于动作,语言来自学习。
这一次,维果斯基指出:
1.思维与语言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不同的发展路线。
在2岁以前,思维和语言各自发生。
思维按动作发展的阶段发展,早于语言就已形成智慧动作—“言语前思维”。
而语言则按发音、模仿、练习、重复的路子独自发生“智力前的时期”。
到了2岁左右,思维与语言第一次交叉(关于这一点,后来的不少心理学家提出过质疑。
),儿童发现每一个东西都有一个名字。
这一重大发现使儿童的语言变得理性化,而思维也变得具有言语性了。
从此,儿童的词汇量以高速度剧增。
2.内部言语的重要作用。
维果斯基把言语分为三类:一是外部言语;一是自我中心言语;一是内部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过渡。
儿童最终掌握的言语结构,也就是他的思维结构。
当儿童的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日趋一致后,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越紧密,表达方式也变得越一致。
(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规范、完整、准确。
)
三、概念的形成
本节介绍的是维果斯基关于概念形成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
通过富有创意的研究方法,维果斯基发现儿童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时期:
1.概念含混时期
这一时期最根本的特点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知觉或动作、表象对物体进行分类。
儿童所理解的词语只局限在具体物体上。
通过具体物体的联系,儿童与成人达成沟通。
这一时期包含三个阶段。
2.复合思维时期
这一时期思维最根本的特点是按某一类功能上有联系的具体事物加以联合。
复合思维包含五种类型:
(1)联想型:儿童按物体的醒目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将对象分类。
(2)集合型复合:按一类事物主观的具体印象加以特别组合,如收集一套邮票那样。
(3)链状型复合:将第一个对象按单个特性与第二个对象加以联结,再按另一个特性将第二个对象与第三个对象联结,以此往复,形成一个链条状的“概念”。
(4)弥散型复合:按不确定的标准将具体对象归结为一类,造成类别的轮廓模糊,不确定。
(5)假概念:形式上与成人使用同一个词汇,但在理解上要比成人狭窄。
维果斯基认为:假概念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最普遍存在的复合思维形式。
复合思维的普遍特征是儿童按他们的感知的特点将对象进行分类,形成他们充满直观的“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用来与成人交往,但并不是真正的概念。
3.概念思维时期
当儿童能冲破情境或特征的具体联系的束缚,开始抽取出对象的某些特征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就形成了真正的概念。
儿童进入概念思维时期,也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假概念十分相似。
第二阶段称为潜在概念时期。
最后才进入真正的概念思维时期。
此外,维果斯基还研究过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请看教材第254页。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维果斯基看来,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学校教学上。
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这个观点是维果斯基理论对教学的最大贡献,也是对传统的发展观的有力批驳。
维果斯基为了解决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已经成为维果斯基理论的标志性概念。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256页,弄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在实际教学中,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儿童独立学习的能力,反映的是现有发展水平,而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儿童的发展总进程中,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一对不断移动的水平线。
对于不同的个体,这一对水平线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
维果斯基明确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发展”指的是现有发展水平。
把这一命题说得具体些,就是:“只有走在现有发展水平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种教学好就好在能使儿童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这就是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主要观点。
但是,维果斯基又进一步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发展与教学的速度也不尽一致。
个体发展有他自身的内部逻辑。
讲到这里,大家不妨回忆一下前面一章我们在分析皮亚杰关于学习与发展关系时的一些观点,想一想两位大师之间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可以推广到婴儿期,那时,儿童在环境中按自己的大纲在进行广义的自发的学习。
学龄儿童则在学校中按学校的教学大纲学习。
至于幼儿则处于两者之间,即处于由按自己的大纲学习到按教师的教学大纲学习的过度之中。
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幼儿顺利地进行这个过渡。
在学前教育中,维果斯基尤其强调要关心儿童的心理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