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合集下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旳中原文化相结合旳吴歌、西曲。
1、吴歌p51 2、西曲 p51
❖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旳一种突出特点。
❖ 歌舞戏主要旳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旳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旳“竹林七贤”之一;
酒狂
❖ 阮籍所作,体现了愤世嫉俗旳情怀 p67
❖ 魏晋以来老式律学发展旳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旳“三百六十 律”p70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旳——何承 天旳“新律” p70、71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旳十分之一。处理了“三分损益法” 所处理不了旳“旋相为宫”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旳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伴随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旳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旳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旳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p51
清商乐包括旳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旳相和诸 曲。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
❖ 是一种有器乐伴奏旳歌唱,有乐器伴奏旳歌舞,并 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旳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 相和大曲旳曲式构造:艳、解、趋三段式构造 p50
百戏
❖ 百戏旳定义p52 ❖ 百戏中旳乐舞类别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旳交流旳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旳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旳影响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相和歌

尝试阐述音乐的发展流变

尝试阐述音乐的发展流变

尝试阐述音乐的发展流变一、音乐的起源说起音乐的起源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的封诸侯,分邦制致使国家统一而稳定,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阶级地位和现有的统治制度,又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在原有的制度上加上的以乐从属礼的制度。

当时的乐是融入礼制中的,他从根本上的意义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不是一种普通大众皆可欣赏的文化。

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礼乐制度”,专门设立了一个音乐机构,称为“大司乐”。

它可以说是我国历代音乐表演机构的前身。

“大司乐”在西周时主要是给一些诸侯的长子、长女教习舞蹈与音乐,教导乐律是为辅,主要是以乐为前提使其尊主懂礼。

可以从西周的“礼乐制度”看出我国最早的音乐是因为统治的需要而正式兴起的。

二、音乐文化的发展1、春秋战国音乐的发展西周的音乐的起源是为统治阶层,这一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主要是王室一家独大的文化,那时只存在于所谓的宫廷乐师;那时的音乐也被后世称为宫廷音乐。

但春秋时期的音乐和西周时相比已经转变为供统治阶级享乐而产生的音乐。

宫廷乐师的地位在当时也是极高的,在那一时期也出现了技艺高超的音乐乐师,例如在司马迁的《史记·十过》中记载:“师旷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可见师旷对音乐的造诣之深,在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还有擅长弹琴的师涓,对音乐内涵极有感悟的诗文等。

春秋战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了绚烂多姿的景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和当时的思想领域的空前开放有关。

整个的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局面下音乐文化理论得以丰富的发展,主要有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文化理论。

儒家主张音乐的内容以“和”、“善”为首要的第一位,重礼乐制度;墨家主张“非乐”,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道家主张无为的自然音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

可见当时既有倡导人为音乐之美,又有尊崇自然音乐之真。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西音乐史考研题库及答案中西音乐史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西方音乐发展脉络。

以下是一些中西音乐史的考研题目及答案,供参考:# 题目一: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原始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原始时期,音乐主要体现在劳动号子和祭祀活动中。

夏商周时期,音乐开始形成体系,出现了《诗经》等经典文献。

秦汉时期,音乐与政治、宗教紧密结合,出现了宫廷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多样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

隋唐五代时期,音乐艺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霓裳羽衣曲》等经典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出现了许多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 题目二:西方古典音乐的三个主要时期是什么?答案:西方古典音乐的三个主要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以复杂的对位和丰富的装饰音为特点。

古典时期(约1750-1820年)强调清晰、平衡和简洁,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浪漫时期(约1820-1900年)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 题目三:请列举几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

答案:中国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黄自的《平湖秋月》,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

这些音乐家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推动中国音乐现代化和民族音乐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 题目四:简述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巴赫的贡献。

答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巴赫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如《平均律键盘曲集》;2) 他的作品在技术上要求极高,对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深远影响;3) 巴赫的音乐具有深刻的宗教性和哲学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4) 他的音乐作品在结构上严谨,对西方音乐的和声学和对位法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学习_五两晋南北朝音乐

学习_五两晋南北朝音乐

钱乐之三百六十 律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 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 往下生律,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 “十二律”,其最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 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分,比法国拉莫 (1683~1764)发现的“小微音 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为“钱 乐之音差”。
沈约
南朝梁文学家。
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著有 《四声谱》等著作,对我国音韵学的形 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梦溪笔 谈·艺文一》: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 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在《宋史》旧本的基础上撰成《宋 书》。《宋书·乐志》开创了以大量篇 幅记载民间音乐内容之先河,为后世 编写“乐志”提供了范例。
吴歌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多家庭
西曲:魏晋时期湖北、湖南、四川、 贵州一带的民歌。《古今乐录》: “按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俗 而谓之西曲云。”
西曲曲体较多样,有五言、四言、七 言和长短句。西曲中的歌舞多集体歌 舞。舞曲的送声多半由众人齐唱的, 所以称为“送和声”或“和声”。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 《短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嵇康弹琴图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阮籍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
倚歌:《汉书·张释之传》:“文帝行
幸霸陵,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 歌。”
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主要用笙及铃 鼓等乐器伴奏,风格比较豪爽、奔放。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 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 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中国音乐史教学教案模板

中国音乐史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国音乐史二、授课对象:音乐专业学生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2. 掌握中国音乐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4. 增强学生的音乐史学素养,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1. 中国音乐历史分期及发展脉络。

2. 各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及代表性音乐家、作品。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音乐史料文献3. 乐器实物或图片4. 音乐录音资料六、教学时间:8课时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音乐概述1. 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及其概况。

2.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音乐1. 远古时期的音乐活动及乐器。

2. 周代的音乐制度及代表性音乐作品。

3.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

第三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1.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机构——乐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体裁及代表性音乐家。

第四课时:隋唐五代音乐1. 隋唐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

2. 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教坊、梨园。

3. 隋唐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

第五课时:宋元明清音乐1. 宋元时期的音乐发展。

2. 宋元时期的音乐体裁及代表性音乐家。

3. 明清时期的音乐发展。

第六课时:近现代音乐1. 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2. 近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 近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七课时: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1.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

2. 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家。

第八课时:总结与讨论1. 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讨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进行讨论。

3. 观看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史料、乐器实物或图片等,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

4. 案例分析法:以代表性音乐家、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

古琴简述

古琴简述

中国风-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古琴】琴乐是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

琴(七弦琴、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

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

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樂」(乐)字,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它「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但商代考古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弦乐器的实物材料。

西周至春秋时代,琴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

《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

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燕乐和男女之私,还用于祭祀等场合。

琴瑟经常一起合奏,后世人们便以「琴瑟之好」来比喻夫妻间的情爱深笃。

因此,琴瑟等弦乐器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很可能在商代已经出现。

迄今考古发现的商代乐器只有石磬、铜庸、陶埙及双面铜鼓等,却没有发现琴、瑟、箫、篪等乐器,或许是它们材质不易保存的缘故。

《诗经․定之方中》的「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明确提到制作琴瑟的材料。

《春秋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楚之钟仪、齐之师开、鲁之师乙、郑之师文、卫之师曹和晋国师旷等琴家的事迹,也有当时人们选择美槚(楸)、橁等材料制作「颂琴」的记载。

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

孔子自己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

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音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1、贾湖骨笛:1986~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骨笛有七音孔和八音孔价值:①它为我国早期原始社会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②它反映了我国当时路雪的发展高度;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情况;④它把中华文化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远古、奴隶社会前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

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

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

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

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原始音乐歌舞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的社会功用也是显而易的。

但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用也随着扩大、而广泛用于锻炼身体、抒发感情、祀神祈年,以及娱乐、求爱等各种社会生活侧面;美的因素增长了,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从此,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到夏禹的时候开始崩溃,奴隶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了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

如夏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厦》,是直接歌颂法代统治者本身的。

与过去歌颂图腾祖先的情况很不相同。

传说《大厦》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

音乐的阶级分化,在乐器的应用上也有所反映。

奴隶社会创造了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贵重乐器,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类乐器,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有物,奴隶不必说了,一般部落民也是根本不可能备置应用的。

他们最多只能奏弄埙一类比较简单的乐器。

古人常称贵族家庭为“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这种真实写照。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

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

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西周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在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

西周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

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9-10节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9-10节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2
唐代 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3
三、琴家
• 这一时期出现一批不依附于宫廷贵族 的自由音乐家如蔡邕、蔡琰、嵇康、 阮籍等一大批文人琴家。琴曲创作较 西汉繁荣,如《广陵散》、《猗兰 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1
2019/12/20
• “琵”和“琶”原 是两种弹奏手法的 名称,右手向前弹 是“琵”,右手向 后弹是“琶” 。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2
2019/12/20
•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 龟兹传入内地。木 制。张四弦,颈与 面板上设用以确定 音位的相和品。演 奏时竖抱,左手按 弦,右手五指弹奏。 可独奏、伴奏、合 奏。
•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5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6
• 琴的型制从先秦至汉魏,逐步完成了 定型化的转变。琴乐在汉代继承了周 文化的传统,获得了文人音乐的文化 品格,这与文人的安身立命、道德修 养等观念意识层面的内容紧密结合在 一起。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7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8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 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 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
2019/12/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9
2019/12/20
• 七弦琴的成熟期 是在汉末魏晋时 期。西汉时期已 有琴徽,但从出 土汉琴看,琴面 未见有琴徽,估 计琴制仍处于未 定型状态。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有更多典章文物遗世,缺乏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大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驰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公元前179-公元前141)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

从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会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刘徽、祖冲之贡献卓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农学的成熟;此外在医药、地理、冶铁、纺织等方面均涌现出灿若星汉的科技成果。

这些文化成果构成的文化环境显示着文化开放、交融的魅力。

在此文化背景下,音乐史上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偏爱即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乐府机构的建立,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即或旌旗猎猎的仪仗鼓吹音乐,也多用世俗性歌词;歌舞伎乐中百戏的形式绽开新花;相和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完善;随着魏晋间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和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随着世俗音乐潮流的发展壮大还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的产生。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 音乐文化已具有了世俗性,其重心已由 宫廷转向民间。戏曲音乐为此时期的最高代 表形式 。 • 琵琶曲代表作:《 十面埋伏 》 、 《 霸 王卸甲 》 、 《 海青拿天鹅 》。 • 姜夔,南宋词人 ,《 白石道人歌曲 》 六卷中, 《 扬州慢 》 、 《 鬲溪梅令 》 、 《 暗香 》 、 《 疏影 》 、 《 长亭怨慢 》 等词曲十七首,多是他本人自作。著作还有 《 白石道人诗集 》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又有了一次交融、碰撞的 机会。出现嵇康、阮籍等一大批优秀的琴家及经典 的琴曲,如 《 梅花三弄 》 、 《 酒狂 》 、 《 碣 石调 〃 幽兰 》 等作品。 • 嵇康:“言不尽意”、“得意忘形”是稽康音 乐美学思想的最充分体现。 《 声无哀乐论 》 是我 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 • 《 广陵散 》 ,琴曲,又名 《 广陵止息 》 , 其内容题材取自于 《 聂政刺韩王 》 的故事。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孔子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列子》说韩娥之歌余音绕 梁三日不绝。

孔子闻 《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说: “不图为乐至于斯!(想不到欣赏音乐能够快 乐到这种程度。)” • 又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以说明孔子 对乐极尽赞叹,是在乐涵蕴之善。 • 《孟子》 :“闻其乐而知其德”。
室内乐的含义: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 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 。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 和小型器乐合奏曲。通常一个声部由一件乐器演奏。 产生发展: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16—18世 纪初,是在(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18世纪 中期—19世纪上半叶,表演地点移到表演场所,含义变为由 少数乐器表演的,与演出场所无关;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多 数出自德国作曲家,通常为二至九人的重奏组合(舒伯特《 鳟鱼》);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 映在混合音色的组合和人员编制。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音乐主要以吹奏、弹拨和敲击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音乐元素。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以及宫廷和贵族社交场合的音乐表演。

代表性的乐器有磬、钟、簧管等。

《诗经》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音乐曲目和歌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音乐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音乐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乐府是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了七言绝句、乐府诗等。

此外,秦汉时期的音乐还受到了西域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以琵琶、箫、笛等乐器为主,音乐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丰富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著名的音乐家嵇康和阮籍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有“乐府古风”、“律吕清商”等流派。

同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南曲”、“北曲”等。

著名的音乐家包括李白、杜牧、白居易等。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蒙古、满洲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元代的音乐以“宫调”为主,明代的音乐注重了音乐的表达力和技巧性,清代的音乐则更加注重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

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浮现了一些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音乐作品。

6. 当代音乐(1912年至今)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音乐家开始接触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期,这时期时局混乱,但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学”逐渐衰退,而“士”这个阶层逐渐形成。

百家争鸣时期,最典型的莫过于儒家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一直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與“相长”等。

她创办了私学,并且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具有教化功能注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内容要与形式相统一,内在素养要与外在表现相统一。

后来,他的弟子还选编,整理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也就是最早的音乐教材书《诗经》。

孟子认为音乐就应该“与民同乐”。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音乐教育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乐器,比如笛、箜篌、琵琶。

丝竹乐取代了先秦时期的金石乐器,改变了乐队的结构,同时也改变了音乐的旋律。

舞姿,舞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楚声风靡了全国不仅仅是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融而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义。

在秦汉时期,设立了乐府这样的机构,乐府是官办的,制度开明,收集民歌,创编歌曲,创作和填写歌词。

乐府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教育的目的明确,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理论的设施齐全,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在此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艺术规律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文学著作--《史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的一个大交流。

歌、舞、乐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

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音乐理论思想《生无哀乐论》,嵇康认为因为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音乐的感情在于听音乐的人。

强调了音乐的本身是没有社会性和阶级属性的。

音乐需要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更着重强调了音乐的自然功能。

三、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在隋唐时期,民间的民族民间音乐,宫廷燕乐和宗教音乐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的交流、乐器的制作、乐谱的刊物、乐曲形式的改革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乐府民歌知识点总结

乐府民歌知识点总结

乐府民歌知识点总结一、乐府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乐府民歌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民歌、宴乐和宫廷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

它的发展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南北朝,持续至唐代。

唐代是乐府民歌的鼎盛时期,当时诗人们纷纷参与创作乐府民歌,使其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乐府民歌不仅受到了汉乐、西域乐和胡乐的影响,还吸收了民间音乐、节庆音乐和宴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乡愁、婚姻、悲欢、农事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同时,乐府民歌的音乐形式多样,有乐府乐曲和乐府歌辞两大类,其中乐府乐曲包括翩翩舞曲和格调曲,乐府歌辞则包括引经据典、长短句、吟诵曲等形式。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乐府民歌中,音乐和诗歌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方面,乐府民歌的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节奏轻快,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

在诗歌方面,乐府民歌的语言朴实、简洁,行文流畅,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由于乐府民歌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的文艺形式,因此演唱艺术是其最主要特征。

在古代,乐府民歌多由宫廷歌手和艺人演唱,他们通过婉转动听的歌声,将诗歌的真情实感传达给听众,赢得了人们的欢心与赞誉。

同时,乐府民歌的演唱艺术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吐字清晰、声音婉转、抑扬顿挫,使得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乐府民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乐府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次,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他们的诗作中不乏乐府民歌的风格和格调。

此外,乐府民歌还对后世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大学慕课音乐鉴赏教案

中国大学慕课音乐鉴赏教案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特点。

2. 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音乐作品的鉴赏方法。

2. 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欣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1. 新石器时代音乐:介绍打击乐器的发展,如骨笛、陶埙等。

2. 夏商周时期音乐:讲解大司乐等音乐管理机构的设立,以及宫廷音乐的繁荣。

3. 秦汉时期音乐:介绍编钟、编磬等乐器的发展,以及民间音乐的兴起。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讲解胡乐、佛教音乐等外来音乐的影响。

5. 唐宋时期音乐:介绍戏曲、词、曲等音乐形式的发展。

6. 元明清时期音乐:讲解昆曲、京剧等戏曲音乐的繁荣。

三、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欣赏1. 介绍《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经典音乐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欣赏1. 介绍《广陵散》、《平沙落雁》等古典音乐作品。

2. 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3. 引导学生学会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鉴赏古典音乐。

三、音乐鉴赏方法与技巧1. 介绍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聆听、分析、比较等。

2. 讲解音乐鉴赏的技巧,如把握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情感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鉴赏活动,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音乐鉴赏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表现。

大学中外音乐史讲课教案

大学中外音乐史讲课教案

课程名称:音乐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周XX节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音乐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历史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拓宽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音乐史1. 先秦音乐:介绍古代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2. 秦汉音乐:以相和歌、清商乐为例,讲述汉代音乐的发展。

3. 魏晋南北朝音乐:介绍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民间音乐等。

4. 唐宋音乐:以唐诗、宋词为例,讲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5. 元明清音乐:介绍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等。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 近现代音乐先驱:介绍萧友梅、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

2. 近现代音乐创作:以《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为例,讲述音乐创作的发展。

3. 近现代音乐教育:介绍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教育机构。

4. 近现代音乐交流:介绍中国音乐家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

2.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史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1. 逐个介绍各个时期的重要音乐和音乐家。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解。

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 介绍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2. 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音乐史的短文。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撰写短文的质量。

3.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外音乐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外音乐史》2. 多媒体课件3. 音乐作品音频、视频资料备注: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 出现了一批文人琴家
❖ 出现了一Leabharlann 著名琴曲《广陵散》❖ 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东 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其曲名 初见于汉代末年。
胡笳十八拍
❖ 是约在公元前208年左右,蔡琰(文姬)参 考了胡笳的声音而写的琴曲。内容与她的遭 遇有关。
酒狂
❖ 阮籍所作,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 乐府的主要任务 1、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 2、创作和填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 3、编配乐器; 4、进行演唱及演奏; 5、训练乐工以及研究音乐理论等。
❖ 乐府的领导人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代表宫廷掌管乐府的 官员可能是乐府令;具体负责乐府工作的是协律都 尉;
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郊祀歌、房中乐等,是为宫廷 特制的歌词,其他属于宴乐性质的歌曲,其大多沿 用民歌原词加工改编而成,形式比较自由,多使用 二三四五六七言的句式。如《上邪》便是如此。
❖ 几种主要的鼓吹乐: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 鼓吹乐一般均有歌词,“短箫鐃歌”保存下来的最 多。后来其逐渐离开歌词,转向器乐一直流传至今, 并与现代民间吹打乐有一定血缘关系,鼓吹乐对后 世乐队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相和歌
❖ 相和歌的两种含义 1、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 2、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 ❖ 相和歌的形成过程 :徒歌—但歌—相和歌 ❖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是由笙、笛、琴、瑟、琵琶、筝、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1、吴歌 2、西曲
❖ 歌舞戏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的一个突出特点。
❖ 歌舞戏重要的节目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 他的清淡思想成为一种典范; ❖ 记载中他所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
在我国“琴史”上有重要地位;
❖ 除集中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声无哀乐论》外, 还著有《琴赋》及琴曲《嵇氏四弄》。
❖ 文章的主要特点
全文以“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辩难形式写成。 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声无哀乐”,是在问与答之间反 复论证,有针对性的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了 他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
❖ 阐释的主要观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公元589)
秦汉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乐府的含义
❖ 乐府有三种含义 1、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 2、一种诗体名称 3、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乐府的具体内容
❖ 乐府的设立时间 “汉承秦制”,公元前112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 的音乐机构——乐府。
❖ 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是李延年。据史书记载,当时整 个乐府的工作人员有829人。
❖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汉哀帝时期。
合奏音乐—鼓吹乐
❖ 鼓吹的定义 是汉族原有军乐与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的产物。 鼓吹乐是当时一种新型的乐器合奏形式。
❖ 伴奏乐器: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 角等合奏的音乐,常伴有歌唱。
节七组组成,有的加篪而成为八组。 ❖ 汉代“相和歌”主要有平、清、瑟三种调式,也叫
“相和三调”。
相和大曲
❖ “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 曲”;
❖ 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 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音乐 形式。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乐器伴奏 的歌舞,并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形式。
❖ 相和大曲的曲式结构:艳、解、趋三段式结构。
❖ 相和歌的歌词大都是叙事性的,有的相当长,如 《孔雀东南飞》就是如此。它和战国时期的流行的 成相有点类似,可以说是中国说唱音乐的先导。
百戏
百戏的定义 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 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汉代李尤的《平乐观赋》和张衡的《西京 赋》都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 2、音乐的本体是“和” 3、人的情感哀乐是人心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4、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乐记》观点不 同)
❖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歌舞伎乐的交流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 乐器、乐曲的交流
❖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 吹管乐器 排箫、笛、笳、角
❖ 击乐器 编钟、编磬、筑
❖ 弹拨乐器 箜篌、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形制上的变化 ❖ 琴家的出现 ❖ 琴曲具备的两个特点
1、情节性 2、演奏与歌唱相结合
❖ 最早的谱式记载-鼓谱 ❖ 声曲折-演唱曲谱 ❖ 京房六十律 ❖ 相和三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220—589)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的交流的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的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汉代域内外音乐文化交流情况 ❖ 传出方面 ❖ 传入方
❖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
❖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2、打击乐器 3、弹拨乐器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 《琴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