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技术-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方法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所致。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针灸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舒缓经络等目的。
例如,“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用来补充气血、增加子宫内膜营养。
同时,针灸还能缓解压力和焦虑,改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身体恢复正常。
二、草药汤剂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并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
对于功能性月经不调而言,医生可能会开具具有补益作用的草药汤剂,如当归、川芎、熟地黄等来调节月经周期、改善血液循环和滋养子宫。
此外,一些降火的中草药,如知母、玄参等,可以处理由于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月经不调问题,并减轻相关不适症状。
三、食疗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中医推崇根据身体特点采取相应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例如:对于气虚型的月经不调患者,可多食用具有温暖作用的食物,如姜、葱、桂圆等;对于血虚型的患者,则建议摄入富含铁质的黑米、黑豆等食品;若是肝郁气滞型,则适宜选择芹菜、佛手柑、柠檬等能舒缓情绪和促进气血流通的食物。
四、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在调理月经不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艾叶燃烧产生的温热气体接触到特定的穴位,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协调身体的阴阳平衡。
关于月经不调问题,特别是寒凉型和气滞型的患者,经常进行艾灸可以起到温暖子宫、舒缓肌肉和改善月经流量等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方法在解决月经不调问题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然而,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与月经不调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在选择相应中医治疗措施时,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
同时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稳等,并进行适度的运动来加强体质。
中医诊断学如何帮助改善女性月经不调问题
中医诊断学如何帮助改善女性月经不调问题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月经不调不仅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可能是身体内部出现问题的信号。
而中医诊断学在解决女性月经不调这一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就是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象等。
如果一位月经不调的女性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若面色发青,或有瘀斑,可能存在血瘀的情况。
舌象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比如舌头颜色淡白,多为血虚;舌头紫暗,往往是有瘀血。
闻诊则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通过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强弱、呼吸的快慢,能初步判断其正气的盛衰。
而嗅患者身上的气味,如白带的气味异常,也能为诊断提供线索。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尤为关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月经的周期、经量、颜色、质地,以及有无痛经、血块等情况。
比如月经周期提前,多为血热或气虚;周期延后,可能是血虚、宫寒或气滞。
经量过多,常见于血热、气虚或血瘀;经量过少,则可能是血虚、肾虚或血瘀。
月经颜色鲜红多属热,颜色淡红多为虚,颜色紫暗多有瘀。
痛经伴有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多为寒证;痛经伴有腹胀痛、经行不畅,多为气滞血瘀。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
中医脉象繁多,与月经不调相关的常见脉象有细脉、弦脉、涩脉等。
细脉多主气血两虚;弦脉常见于肝郁气滞;涩脉则往往提示有血瘀。
在明确诊断后,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进行调理。
如果是气血不足导致的月经不调,治疗原则通常是益气养血。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其中的黄芪、白术、人参等能补气,当归、龙眼肉等能养血。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肝郁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调理的重点在于疏肝理气。
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能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
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对于宫寒所致的月经不调,应以温经散寒为主。
比如使用艾附暖宫丸,其中的艾叶、肉桂等都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表现,它的正常与否往往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月经不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来找出根源,从而进行有效的调理和治疗。
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脏腑之中,肾、肝、脾的功能尤为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藏精。
若肾气不足,则天癸不至,冲任不盛,血海空虚,可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则会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就可能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问题。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也是维持月经正常的关键。
气血不足时,血海不盈,月经往往量少、色淡、质稀。
而气血瘀滞,经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经行腹痛、有血块等表现。
在经络方面,冲任二脉与月经关系最为密切。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就会导致月经周期和经量的异常。
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证型:1、肾虚型肾气虚:多表现为月经初潮推迟,量少,色淡暗,质稀。
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等症状。
治疗应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大补元煎。
肾阴虚:常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
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治法为滋肾养阴、调经止血,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
肾阳虚: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等。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选用右归丸。
2、肝郁型肝郁气滞: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块。
伴有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
调理应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可用逍遥散。
肝郁化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
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满。
治疗当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3、脾虚型脾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调整月经周期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调整月经周期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的月经周期不规律,周期过短或过长,经量过多或过少,甚至出现闭经等异常情况。
中医通过调理身体,可以帮助调整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医理论解析月经不调的原因月经不调的发生与女性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女性月经正常与否与肝经、脾胃、肾藏精三者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肝经负责藏血调节,脾胃负责运化水谷精微,肾藏精补充生殖系统的功能。
只有三者协调平衡,月经才能正常进行。
二、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1. 调理气血: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调理是调整月经不调的关键。
气血不足导致月经稀少或者闭经,气血郁滞则会导致月经过多或者经血淤积。
调理气血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调理。
常用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针灸可以选择子宫输卵管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2. 调理肝经:肝经不通畅会导致经血不调,出现经前症状明显,情绪波动大等症状。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或艾灸调理来调理肝经。
常用中药有柴胡、丹参、香附等,艾灸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太冲等穴位。
3. 调理脾胃:脾胃功能不健康会导致气血运化不畅,造成五脏功能失调。
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及选择中药调理或针灸调理来调理脾胃。
常用中药有党参、茯苓、白术等,针灸可以选择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
4. 调理肾藏精:肾藏精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养生、调整作息以及选择中药调理或针灸调理来调理肾藏精。
常用中药有淮山、枸杞、山药等,针灸可以选择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
三、注意事项1. 注意饮食调理:适度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均衡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养分。
2. 保持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或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
3. 注意情绪调节:避免长时间的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进行放松和调节。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女性月经不调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女性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失常或月经量和质地异常的情况。
在中医养生的观念中,女性的月经是与阴阳调和和内外环境协调密切相关的。
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下,调理女性月经不调主要包括调理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调节情绪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一、调理阴阳平衡根据中医理论,女性月经不调常常与阴阳失衡有关。
对于月经不调,要调理阴阳平衡,首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阴虚还是阳虚。
1. 阴虚调理:阴虚主要表现为月经提前、经量减少、质地稀疏、色淡等。
对于阴虚,可使用滋阴补肾的中药,如山药、枸杞、熟地黄等,或者采用调理阴阳平衡的中医针灸疗法。
2. 阳虚调理:阳虚主要表现为月经延后、经量过多、质地粘稠或有血块等。
对于阳虚,可以使用温补阳气的中药,如肉桂、干姜、人参等,或者采用艾灸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
二、调节气血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女性月经不调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或瘀滞都有可能引起月经不调的症状。
因此,在调理女性月经不调时,需要调节气血运行。
1. 气调补气:若患者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可通过中药调补脾胃,增加气血生成。
常用的气补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血调活血:若患者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或中医疗法。
如川芎、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药。
三、调节情绪情绪的波动也是女性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
女性在月经前后常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情绪低落等问题。
通过调节情绪,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1. 情绪调节: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压力过大或焦虑情绪的产生。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身心平衡。
2. 中医情志调理:中医认为七情六欲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疗法或中药配方可以调理情志,达到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理对于女性月经不调至关重要。
根据中医的观点,月经不调与饮食失调、营养不良有密切关系。
因此,调整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一、介绍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方面出现的异常现象。
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疗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月经不调的常见症状1、月经提前:经期不规律,前移或提前2-7天;2、月经推迟:经期不规律,延后或推迟2-7天;3、月经量少:月经周期正常,但经血量明显减少;4、月经过多:月经周期正常,但经血量过多或经期延长;5、月经持续时间异常:经期延长至8天以上或不足3天;6、经间期出血:月经后或月经前出现阵发性阴道出血;7、月经颜色异常:经血颜色发黑、暗褐、鲜红或淡红。
三、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1、气血两虚型症状:月经量少,质稀色淡,形容面色苍白,乏力,心悸,头晕,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常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药物,配合针灸调理气血。
2、气滞血瘀型症状:月经过多,颜色暗紫,有血块,经痛,乳房胀痛,情绪低落,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疗方法:调理气机,活血化瘀,常用活血化瘀汤、川芎嗪口服液等药物,配合拔罐、艾灸等疗法。
3、肝肾不足型症状:月经过少,颜色淡红,经期延长,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质暗红,脉细弱。
治疗方法:补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药物,配合针灸、艾灸等疗法。
四、注意事项1、遵医嘱:必须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和疗法,按时进行调理。
2、调整饮食:避免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充足的睡眠。
4、定期复诊: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月经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附件: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理方案及常用药物推荐清单。
法律名词及注释:1、辨证施治:中医诊断方法,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辨别病人的证候,并根据辨别结果选择相应治疗方法。
2、中药调理: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包括草药煎剂、汤剂、丸剂等服用形式。
中医如何诊治月经不调
中医如何诊治月经不调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很多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诊治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脏腑之中,肾、肝、脾的功能尤为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藏精;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就容易导致月经不调。
从病因病机来看,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多种多样。
情志失调是常见的因素之一,比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则会影响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月经不调,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痛经等症状。
饮食不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都会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濡养冲任,导致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等。
此外,劳逸失度也会影响月经。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过度安逸,气血运行不畅,都可能导致月经异常。
还有外感邪气,如寒、热、湿邪侵袭人体,也会影响冲任气血,导致月经不调。
在诊断月经不调时,中医注重四诊合参,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病情资料。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面色苍白或萎黄,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有瘀斑,可能是血瘀;舌苔厚腻,多为痰湿内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如患者声音低微,多为气虚;月经有异味,可能是有湿热。
问诊是了解病情的重要环节,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以及伴随症状,还有饮食、睡眠、情志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脉象来判断病情。
如脉细弱多为气血不足;脉弦多为肝郁;脉涩多为血瘀。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气血不足型的月经不调,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与技巧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晴雨表”。
而月经不调,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困扰。
月经不调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过长或过短,甚至还可能伴有痛经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情志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女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长期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影响月经的正常来潮。
其次是饮食因素。
过度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无源,影响月经。
再者是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者过度安逸,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进而导致月经不调。
此外,外感邪气、体质因素、房劳多产等也可能是月经不调的诱因。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注重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将月经不调分为多种证型,如气血两虚型、肝郁气滞型、宫寒血瘀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等,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月经不调,常见的症状有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经量减少,经期延长,经色淡红,质地稀薄,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
治疗上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八珍汤等。
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等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
八珍汤则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组成,能气血双补。
肝郁气滞型的月经不调,往往表现为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或有血块,经行不畅,同时伴有乳房胀痛、胸闷不舒、小腹胀痛、心烦易怒等症状。
治疗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组成,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效。
柴胡疏肝散由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组成,能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实用中医药|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
实用中医药|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凡是月经的周期或经量出现异常者,称为月经不调。
《妇科玉尺》去:“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其主要发病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所为。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除期、量的异常改变外,常伴有经色、经质的变异。
月经不调有以月经周期改变为主的月经提前、月经延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等;有以经量改变为主的,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为气血亏虚,营血衰少,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所致。
当以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血分实热型:主要表现为月经提前,或月经过多,颜色深红或紫红,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当以清热凉血为治,可选用清经散加减,药取丹皮、地骨皮、白芍、青蒿、黄柏、茯苓、生地、旱莲草、玄参、山栀各10克,竹叶、夏枯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可水煎取汁足药浴,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钟(下同)。
2.阴虚血热型:主要表现为经行提前,月经量少,经色鲜红,质地粘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当以养阴清热为治,可选用两地汤加减,药取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烊化)、龟板胶(烊化)、旱莲草、知母、胡黄连、黄精、天冬各10克。
3.肝郁化热型:主要表现为经行先期,或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色红或紫,或挟有瘀块,经行不畅,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苔薄黄,脉弦数。
当以舒肝清热为治,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取丹皮、山栀、柴胡、当归、白茯苓、白术、白芍、夏枯草各10克,梅花、竹叶、甘草、薄荷各5克。
4.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舌苔薄,脉弦或涩。
当以舒肝解郁,行气活血为治,可选用逍遥丸加减,药取柴胡、当归、茯苓、白术、白芍、乌药、木香、元胡、香附各10克,砂仁(后下)、薄荷(后下)、甘草、炮干姜各5克。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
原理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的原理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辨别病因、疾病性质和病机,针对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是由于气血郁滞、气滞血瘀、冷湿痰浊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治疗的关键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除湿寒等。
常用方法
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整经气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经血排出不畅。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足三阳等。
2.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益母草、川芎等,具有调经活血、活化气血的作用。
3. 饮食调养:适当调整饮食,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食物,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气血运行。
4. 心理调整:月经不调与情绪波动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治疗
过程中进行心理调整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放松心情、避免压力、保
持良好的生活惯等方式来改善情绪状况。
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患
者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师,遵循专业指导,不擅自随意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中医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
患者应有耐心,并坚持治疗过程中的调理和养生。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
调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合理调理、个
体差异和专业指导。
希望本文能对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不调有所了解。
中医实用技术-月经不调
调经; ❖ 若气郁化热,心烦口苦,经量增多者,去当归、煨
姜,酌加丹皮、焦栀子、茜草以清热凉血止血; ❖ 兼肾虚者,酌加菟丝子、熟地、续断以补肾调经。
七、血瘀
❖ 主证:所致月经不调主要临床表现类型为月 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证见经量或 增多或减少,或经期延长,经血色黯有块, 经行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 有瘀点,脉涩或弦涩。
3、检查
❖ 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 可通过基础体温测量、阴道细胞涂片及宫颈粘液结 晶等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以了解卵巢功能。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先天不 足者,多有发育不良的体征。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临床表现 ❖ 月经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2周以内,但经期正常。
第十章 常见妇科病的诊疗技术
第一节 月经不调
【概述】
一、概念 ❖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或经量、经期超出正
常范围。临床表现类型有:月经先期、月经 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 少、经期延长。
二、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
(一)月经先期
❖ “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 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景岳全书·妇人规》
(三)月经过多
❖ “经水来有多者,不论肥瘦皆属热也。”— —《万氏妇人科》
❖ “妇人有经水过多,……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 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傅青主女 科》
(四)月经过少
❖ “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也,四物人参 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 隧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万氏 妇人科》
加减: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调理月经,恢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月经不调类型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些类型的辨证施治方法。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中医认为,月经先期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
一是气虚型。
主要表现为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上以补气摄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二是血热型。
又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和肝郁血热三种情况。
阳盛血热者,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心烦口渴,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疗以清热凉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清经散。
阴虚血热者,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两颧潮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以养阴清热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两地汤。
肝郁血热者,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以疏肝清热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 7 天以上,甚至 3 到 5 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其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肾虚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以补肾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当归地黄饮。
二是血虚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以补血益气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
三是虚寒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引言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异常或出现经血量、质地、颜色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因其症状多样,病因复杂,需综合中医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对月经不调的常见证候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希望能够为广大女性朋友对月经不调有所了解,并借助中医的治疗方法恢复身体健康。
一、气滞血瘀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颜色紫暗,质地稠厚,夹有血块;•腹痛经痛明显,可伴随胸闷、腹胀等症状;•睡眠质量差,精神疲倦,舌质紫暗,脉象涩。
2.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舒经活络:如柴胡汤等,以舒展气机,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止痛散结:如桃仁承气汤等,以疏通经络,化解血瘀,缓解疼痛。
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颜色暗紫,质地稀薄,夹杂血块;•月经量少,甚至出现闭经;•乏力倦怠,面色苍白,容易头晕,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气养血,调理月经:如四物汤等,以益气养血,滋养生血;•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活血化瘀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经血。
三、肝郁脾虚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颜色淡红或不正常;•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容易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泛酸嗳气,舌体淡红,脉络弦细。
2. 治疗方案•调理肝脾,疏肝利胆:如柴胡益气汤等,以调理肝脾,疏肝理气;•益气健脾,调理月经:如四君子汤等,以益气健脾,调理月经。
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质地稠厚,色暗,夹有血块;•月经量少,甚至出现闭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肾养血,调理月经:如六味地黄丸等,以补肾养血,调理月经;•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补中益气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五、气血两虚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量少,色淡,夹有血块;•面色苍白,乏力倦怠,容易出汗,记忆力减退;•舌体淡红,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益气血,养阴调理月经:如八珍汤等,以补益气血,养阴调理月经;•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桃仁承气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七情所伤或外感六淫,或先天肾气不足,多产房劳,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月经不调。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以调经养血、疏肝解郁、补脾柔肝、补肾为原则,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气滞血瘀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不畅、胸胁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具体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郁金、赤芍、川芎等。
二、气血两虚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乏力、头晕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采用八珍汤加减。
具体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等。
三、肝肾阴虚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腰酸膝软、头晕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滋补肝肾为主,可采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具体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等。
四、阳虚内寒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腰酸膝软、畏寒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阳散寒为主,可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具体药物有桂枝、附子、熟地黄等。
五、痰湿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乏力、头晕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化痰除湿为主,可采用苍附导痰丸加减。
具体药物有苍术、香附、陈皮等。
六、血热型: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行量多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凉血为主,可采用清经散加减。
具体药物有丹皮、栀子等。
以上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几种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会因人而异。
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用药或更改剂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情状态,对月经不调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月经不调中医验方1、调经姊妹散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等。
处方组成: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9克,香附9克,生蒲黄9克,瞿麦9克,泽兰叶9克,枳壳9克,白茯苓9克,荆芥穗9克,生姜3片。
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月经的周期、量和质地不规律,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是机体阴阳失衡所致,可通过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中医理论解析中医将月经不调归为“妇科病”范畴,主要根据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常见的月经不调分为多种类型,如经期提前、经期推迟、经血过多、经血过少等。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脾虚血亏、肾阳虚衰等。
因此,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理机体平衡的目的。
二、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通常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滋养补益等方式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等。
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调理月经的作用,能够改善月经不调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腹痛、经期不规律等。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经络、激活经气,以及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月经不调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可以改善月经不调引发的症状,并提升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食疗保健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
对于月经不调,中医推崇食疗保健的方法,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
例如,对于经期过多的女性,可以适量食用黑豆、山楂等收敛补血的食材;而经期过少的女性可多食用红枣、姜汤等温补食物。
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改善月经不调带来的不适症状。
五、调养生活方式除了中药、针灸和饮食疗法,中医强调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提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此外,适度运动、良好的作息规律也是调整月经的重要因素。
六、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过程中,女性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如何用中医方法自然调理月经不调
如何用中医方法自然调理月经不调在妇女生理周期中,月经周期的调节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女性经常遭受月经不调的困扰,如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或提前、经痛等问题。
尽管西医药物可以暂时缓解这些问题,但中医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自然调理月经不调的有效选择。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方法,帮助女性自然调理月经不调。
一、中医基本原理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而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核心在于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功能。
基于此,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方法。
二、养生之道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根据自身体质和月经不调的具体情况进行饮食调理。
一般建议多摄入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富含蛋白质的豆制品和鱼类等。
此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辣椒等,以免加重气血的失调。
2.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对于月经的正常调节非常重要。
3. 避寒保暖中医强调女性在经期或季节交替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对子宫的伤害。
穿合适的衣物,保持腹部和腰部的温暖,有助于调理月经不调。
三、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月经不调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选择,以下仅列举一些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法。
1. 归芍黄汤适用于经痛、经期过多、痛经等问题。
该方由当归、川芍、生黄芪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活血调经、缓解痛经的作用。
2. 月见草油月见草油是一种含有丰富亚油酸的植物油,对于经前期综合症、经期不适等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建议在月经前开始使用,每日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服用。
3. 当归煎蛋将适量的当归与鸡蛋一同煮熟,可起到活血调经的作用。
每个月经周期前后吃3到5天。
四、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调理月经不调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
具体的针灸方案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最好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及原理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推迟、过多、过少、不规律等症状。
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月经不调被认为是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表现。
因此,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药物作用来调整女性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黄芩等。
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从而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中药的调理需要根据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因此建议女性在服用中药前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2. 饮食调理: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还包括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月经不调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饮食调理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补食物,如山药、枸杞、红枣等,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还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脾胃,加重月经不调的症状。
3.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导致月经不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之一就是调节情绪。
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等方式来缓解压力、稳定情绪。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也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二、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原理1. 活血化瘀: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原理之一是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往往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瘀的形成。
因此,通过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气血运行,消除血瘀,从而调理月经不调的症状。
2. 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原理之二是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往往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通过使用具有调理脏腑功能的中药,可以改善脏腑功能,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月经不调的目的。
3. 平衡阴阳:中医药调理月经不调的原理之三是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往往是由于阴阳失衡,导致气血运行紊乱。
中医调理中药调理女性月经不调
中医调理中药调理女性月经不调女性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痛经等情况。
中医认为女性月经不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肝气不舒、脾虚湿阻、肾虚导致的内分泌失调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中医采用中药调理来恢复女性月经的规律。
一、肝气不舒导致的月经不调肝气不舒是最常见的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之一。
肝气不舒可以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影响月经的正常排出。
中医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法主要包括:柴胡汤、逍遥散等。
柴胡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桂枝、芍药、柴胡等中药组成。
它能舒肝气、理气血,调节月经。
逍遥散是一种功效广泛的中药方剂,由逍遥草、陈皮、厚朴等中药组成。
它能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对改善月经不调有良好的效果。
二、脾虚湿阻导致的月经不调脾虚湿阻是另一个常见的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
脾虚湿阻可以导致体内湿气积聚,进而影响气血运行,造成月经不调。
中医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法主要包括:六味地黄丸、理中丸等。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养脾肾、祛除湿气的中药方剂,由熟地黄、山药、茯苓等中药组成。
它能调和脾胃、祛除体内湿气,对月经不调有良好的疗效。
理中丸是一种能健脾理气、祛除湿气的中药方剂,由白术、陈皮、干姜等中药组成。
它能调理脾胃、促进气血运行,对月经不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三、肾虚导致的月经不调肾虚是女性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虚可以导致阴精亏损,进而引起内分泌的紊乱,造成月经不调。
中医常用的中药调理方法主要包括:补肾益气丸、金匮肾气丸等。
补肾益气丸是一种滋养肾阴、调理月经的中药方剂,由人参、山药、枸杞子等中药组成。
它能补益肾脏、调理阴精,对月经不调有显著的疗效。
金匮肾气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熟地黄、肉苁蓉、枸杞子等中药组成。
它能补益肾气、调理经血,对女性月经不调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总结起来,中医调理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原因,我们可以采用植物药材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系统,恢复月经的规律。
但是,在使用中药调理女性月经不调时,我们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避免自行使用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主要通过 BBT测量,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内分泌测定等。
四、月经过多 1、临床表现 ❖ 月经量明显增多,但周期、经期基本正常。病程长
❖ “内寒血涩可致经水来少,治以四物汤加桃仁、 红花、丹皮、葵花。”——《医学入门》
(五)经期延长
❖ “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制其经 血。”——《诸病源候论》
❖ “经事延长,淋漓不断,下之无固摄之权,虚 象显然”。——《沈氏女科辑要》
三、讨论范围
❖ (一)月经先期相当于西医学月经失调中的 月经频发。
❖ 辅助检查:基础体温测定,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 适时的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等,均可有助于明确诊 断。
【辨证论治】
一、气虚
❖ 主证:所致月经不调主要临床表现类型为月经先期、 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证见经量多、色淡、质稀。 或见月经先期而至,或见经期延长。伴见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四肢不温,纳呆食少,便溏。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或缓。
❖ 治法:补气固冲,摄血调经。 ❖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处方举例: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
柴胡、炙甘草
加减:
❖ 若月经过多或正值经期,去当归,加艾叶炭、 炮姜炭、棕榈炭以固涩止血。
第十章 常见妇科病的诊疗技术
第一节 月经不调
【概述】
一、概念 ❖ 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或经量、经期超出正
常范围。临床表现类型有:月经先期、月经 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 少、经期延长。
二、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
(一)月经先期
❖ “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勿以素多不 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景岳全书·妇人规》
❖ (五)月经过少相当于西医学之幼稚子宫、 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地下、子宫内膜结 核等引起的月经量少。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 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 (六)经期延长相似于西医学之功能性子宫 出血的黄体萎缩不全,或子宫内膜修复延长 (卵泡期出血)、子宫内膜炎等。计划生育 手术后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治疗。
【诊断要点】
一、月经先期
1、临床表现:
❖ 月经周期缩短,一般少于21天而连续二次以上者,即可诊为 月经先期。
2、病史
❖ 既往月经正常,有情志内伤史或盆腔炎病史或慢性疾病损伤 肾、脾、肝等病史。
3、检查
❖ 妇科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做B超探查,测 量基础体温(BBT),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及诊断性刮宫病理 检查、卵巢功能测定等。若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者,多属排卵型黄体不健之功能性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有盆 腔炎体征者,应属盆腔炎症引起的月经先期。
六、经期延长 1、临床表现 ❖ 行经时间超过7天,甚至淋漓不净达2周者,月经周
期、经量基本正常。 2、病史 ❖ 注意有无盆腔感染、计划生育手术史以及饮食、起
居、情志失调史。 3、检查 ❖ 妇科检查:功能性子宫出血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
器质性病变;慢性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者,妇科检 查有宫体压痛,附件增粗、压痛等阳性体征。
Hale Waihona Puke (三)月经过多❖ “经水来有多者,不论肥瘦皆属热也。”— —《万氏妇人科》
❖ “妇人有经水过多,……人以为血热有余之故, 谁知是血虚而不归经乎。”——《傅青主女 科》
(四)月经过少
❖ “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也,四物人参 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 隧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万氏 妇人科》
❖ 辅助检查:若BBT呈双相型,但黄体期少于12天,或BBT上 升缓慢,月经来潮6小时内诊刮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呈分泌 不良型,则提示黄体功能不健。
二、月经后期
1、临床表现
❖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2~3个月一行,但经期 基本正常者,并连续出现二个月经周期以上。
2、病史
❖ 先天不足,初潮来迟,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 “经者常候也,……故每月一至,太过不及,皆为不 调,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期而 来……。”——《妇人良方》
❖ “经水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月一至,或一月再 至,皆不调之故”,“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 也。”——《丹溪心法》
(二)月经后期
❖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景岳全书·妇人规》
者多伴有贫血症状。 2、病史 ❖ 注意有否计划生育手术史、内分泌病和血液病史等。 3、检查 ❖ 妇科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盆腔器官可
无器质性病变。而子宫肌瘤等疾病引发者妇检多有 阳性体征。
❖ 辅助检查:基础体温、卵巢功能测定对功能失调性 子宫出血的诊断有参考意义;诊断性刮宫有助于明 确诊断。B超盆腔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病变。
五、月经过少 1、临床表现 ❖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
不足3天。 2、病史 ❖ 注意了解有无失血病史和经期、产后感染史;有无
人工流产、刮宫、宫腔电凝等手术史;有无长期服 用某些药物或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 3、检查 ❖ 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以及盆腔器官有无器质性 病变。
❖ 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诊断卵巢早衰、 性腺功能低下、垂体下丘脑功能障碍引起的月经过 少有意义。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子宫碘油造 影等、对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或宫腔粘连等 有诊断意义。
3、检查
❖ 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 可通过基础体温测量、阴道细胞涂片及宫颈粘液结 晶等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以了解卵巢功能。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先天不 足者,多有发育不良的体征。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临床表现 ❖ 月经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2周以内,但经期正常。
❖ (二)月经后期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 失调。
❖ (四)月经过多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 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如黄体萎缩不 全)或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 位症、子宫肥大症等引起的月经过多。计划 生育手术后引起的月经过多,也可参照本病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