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物理小故事教学提纲
物理教学小故事
![物理教学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cb89af5910ef12d2af9e743.png)
1、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2、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再如,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3、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可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
如讲:“摩擦”时,可先问“穿旧鞋为何比新鞋容易滑倒?”讲压强时,可先举“宽书包带比窄书包带背在身上舒服”等事例.讲“密度”一节时,我们拿出外表完全相同的铁块和胶木块各一块问学生“我们怎样鉴别它们?很早以前,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小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办事,为了让顽皮的小和尚在庙里看门,他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他把小和尚领进厨房,将盛有冷水的水锅漂在一锅沸腾的水里,对小和尚说:“大锅里的水不能烧干,你把小锅里的水烧开,就可以出去玩了。
”小和尚一听很高兴,赶紧向炉里加柴,使火烧得旺旺的,可一直到老和尚回来,小锅里的水也没有被烧开。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在学《声现象》中声音的传播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说:“机长,请飞机开的速度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
”在讲惯性时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
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性?”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性,是惯性。
”学生听完这样的故事,笑完之后就会觉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物理小故事讲解教案
![物理小故事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e4fb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9.png)
物理小故事讲解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物理世界的小故事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运动、能量、电磁学等
2. 物理小故事的讲解:通过小故事引入物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物理世界的奥妙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学知识,加深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物理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结合小故事,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物理学知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物理学规律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物理学知识进行总结,强化重点,梳理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考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动手操作和思维活跃度
3. 小测验: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学知识测试题,检验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故事导入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故事导入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85ed87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b.png)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 通过故事导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故事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选择合适的物理故事进行导入。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物理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讲述一个与物理相关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故事内容: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有一群会飞的生物,它们可以自由地在空中飞翔。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生物的翅膀有一种特殊的结构,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停留不动。
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结构正是物理中的某种原理。
2. 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提问:(1)这个故事中提到了哪些物理现象?(2)你认为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物理原理?二、引入新课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故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点,如力的作用、空气动力学等。
2. 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理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飞机、火箭等。
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故事中的物理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物理问题。
2.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故事中的物理现象,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
2.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故事导入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实验设计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故事导入环节是否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学生是否能够从故事中提炼出物理知识点。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故事导入实例教案物理
![故事导入实例教案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04ada2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a.png)
故事导入实例教案物理教案标题:故事导入实例教案-物理教学目标:1. 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故事:《牛顿与苹果》2. 物理实验道具:一只苹果、一根绳子、一本书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故事《牛顿与苹果》,简要介绍牛顿的生平和他对物理学的贡献。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牛顿和苹果的故事,了解他们对此的了解程度。
2. 讲解(10分钟):- 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即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有关。
-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解释物体下落的原理和牛顿的发现。
3. 实验演示(15分钟):- 将一只苹果系在一根绳子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教室的天花板上。
- 将一本书放在苹果下方,使其不受绳子的约束。
- 解释当绳子被剪断时,苹果和书分别会发生什么情况。
- 请一名学生剪断绳子,观察苹果和书的运动情况,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探究与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和书会有不同的运动情况?”-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可能的解释和原因。
-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苹果受到地球的引力,向下运动;而书没有受到绳子的约束,因此不受到绳子的拉力,保持静止。
5. 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牛顿的贡献和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作业(2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教学反思: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演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物理原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和思考物理现象。
趣味物理 教学提纲
![趣味物理 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a1e235bfad6195f302ba635.png)
3.分组尝试静电实验
第七课
刷刷车理论教学—转动的奥秘
1.初略了解向心力
2.知道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课时
1.F=ma=mw²r
2.离心力
3.转轴距离,质量的分布,转速影响。
4.进动现象
1.向心力教学
1.一个乒乓球连线,可以把一袋子乒乓球提起来。
2.口子窄,中间宽,杯子倒扣转动,可以支撑弹珠圆周运动不至于落下。
授课老师:卓晨
序号
课程内容
教法
目的
课时
大概知识点
资料收集点
现在所想的课堂创新点
备注
第一课
(武术文化教学)
准备部分(20min)
1.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抱拳礼问好。
3.介绍兴趣课武术的上课流程及武术的相关知识。(武德)
4.绕空地跑两圈,后按体操队型散开做热身运动。(头部运动,扩胸运动,晃腰运动,正压腿,侧压腿,膝关节运动,高抬腿变速跑。)
4.举行小比赛,教师尽量鼓励,让学生感到有激情的去完成,活跃不塞氛围
1.老师示范,同学模仿,先初步让同学了解动作的形式,再通过巡回指导同学规范动作。
2.分组练习,让学得较好的同学指导较差的同学共同学习,促进团队融合。
第二课
(五步拳1~3节)
准备部分(10min)
1.半圆集合报数清点人数,行抱拳礼问好。
1.宣布本次上课的内容注意事项
2.强调安全问题。
3.采用口令法教学
4.教师示范用口令和哨声指挥,示范,并随时提示,纠正。
5.教师领做,口令指导。
6.采用示范法,口令法教学,教师哨声指导学生。
1.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初步了解练习武术能给生活带来什么。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b6cc4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7.png)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和原理3. 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1. 探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2. 分析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3. 讲述有趣的物理故事教学难点:1. 联系物理原理和具体生活中的应用2.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学方法:1. 故事情景演示2. 讨论交流教学准备:1. 故事材料:准备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2. 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3. 图片资料:用图片展示物理现象4. 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先用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或图片导入,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讲故事(15分钟)老师讲述有趣的物理故事,如牛顿的苹果、阿基米德的浴缸、开普勒的行星运动等,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讨论交流(15分钟)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并且和实际生活现象进行联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老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生动地展示物理原理。
五、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物理的乐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总结并与课上学习内容进行联系。
教学反思:通过讲述有趣的物理故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对物理产生兴趣。
故事形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和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教学小故事
![初中物理教学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3b2d13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2.png)
初中物理教学小故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物理小故事,激发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任务包括:引入物理概念、阐述物理原理、通过故事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物理小故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力学、光学、电学等基本知识。
(2)通过故事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通过物理小故事,传递科学家们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将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主动预习、复习,善于总结,勇于提问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物理小故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b8dd4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b.png)
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大纲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大纲引言物理是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应用的学科,而趣味物理实验则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个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一、实验目标的设定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教学大纲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确保实验的难度和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可以根据物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
例如,可以选择与重力、摩擦力、光学、电磁学等相关的实验,如小球下滑实验、光的折射实验、电路连接实验等。
这些实验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的准备在进行趣味物理实验时,需要准备相应的器材和材料。
这些器材和材料应该易于获得,并且能够满足实验的需求。
在选择器材和材料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常见的日常用品,如小球、磁铁、镜子、电池等,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四、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的设计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设计清晰明确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这些步骤和方法应该简单易懂,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
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操作,如使用图案标记实验器材、设置比赛环节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乐趣。
五、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在实验完成后,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等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实验应用和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应用和延伸活动。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索物理学中的其他问题,或者将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中。
初中物理故事教案
![初中物理故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d6ebc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c.png)
初中物理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小球历险记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物理现象。
2. 新课: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通过故事中小球的例子,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并认识到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3. 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的斜面上的滚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小球运动的影响。
4. 总结:通过实验和故事,让学生总结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小球历险记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
2. 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练习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总结能力。
3.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小球、斜面等实验器材。
2. 故事课件。
3. 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1. 讲述小球历险记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小球运动的影响。
4. 总结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让学生掌握重力知识。
5.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重力知识。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物理故事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物理故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474f1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故事,使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讲述一个与物理相关的趣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故事中出现了哪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二)新课讲授1. 教师根据故事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物理原理。
2. 结合故事,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如力的作用、能量守恒、牛顿运动定律等。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与故事相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答案。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下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故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理,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故事引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
![用故事引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a0f197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6.png)
用故事引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故事引导法是一种通过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导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
故事情境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叫小明的初中生,他对物理学科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一天,他在家里玩耍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把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来,再让它从另一个斜面上滚上去时,球会滚得更高。
小明对这个现象感到十分困惑,他决定去请教物理老师。
主要学习内容1.斜面和重力的关系2.能量的转化3.摩擦力的影响学习注意事项1.理解斜面和重力的关系2.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实验法:小明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斜面,观察球在不同斜面上的滚动情况。
通过实验,他可以发现斜面角度和球滚动高度之间的关系。
2.图表法:小明可以记录下不同斜面角度下球滚动的高度,然后用图表来表示这些数据。
通过观察图表,他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斜面角度和球滚动高度之间的关系。
3.推理法:小明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球在滚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他可以思考摩擦力对球滚动高度的影响,从而推理出如何使球滚动得更远。
中考备考技巧1.理解基本概念:在备考过程中,小明需要理解斜面、重力、能量转化和摩擦力等基本物理概念。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他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2.做题训练:小明可以通过做历年中考物理题目,来检验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做题过程中,他要学会分析题目要求,找出关键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总结规律:在做题过程中,小明可以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和技巧。
例如,在解决斜面问题时,他可以先分析斜面角度和重力的关系,然后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通过总结规律,小明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小明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他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物理故事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物理故事引入](https://img.taocdn.com/s3/m/ac2a904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5.png)
标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物理故事引入一、引言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觉得物理是一门枯燥、难懂的科目。
其实,物理并不只是数字、公式和实验,它还是一门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解释生活中许多看似神奇的现象的学科。
本文将通过几个趣味物理故事,引领大家领略物理的魅力,激发对物理的兴趣,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趣味物理故事引入1.乒乓球的“魔力”有一次,一位学生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球打出界外,按照规则,他需要捡起球重新发球。
然而,他发现当他将球捡起后再抛向空中一点再用力击打,乒乓球竟然可以飞回原来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力加速度和空气阻力的相关知识。
当你将球抛向空中时,由于重力的作用,球的速度会逐渐减小,而当球的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再用力击打球的下部,就可以使球产生一个反向的速度,从而飞回原来的位置。
2.水的张力水黾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小昆虫,它们可以在水面上行走甚至跳跃。
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于是老师带他们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盆水和一个硬币放在课桌上,然后慢慢地将硬币旋转在水中。
学生们惊讶地看到,水黾的腿竟然可以站在硬币的边缘而不掉下去。
这是因为水面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当硬币在水面上旋转时,会产生一个旋转的“水涡”,这会加强水面的表面张力,从而支持小昆虫在水面上行走或跳跃。
3.热气球的冒险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热气球的活动,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热气球背后的科学原理。
热气球是如何升空的呢?其实,这是利用了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小的原理。
当热气球内的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变小,产生的浮力足以支持气球升空。
而且,学生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当热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浅。
这是因为随着气球内部的空气被加热,热气球的温度上升导致颜色的褪色。
4.隐形飞机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隐形飞机出没的场景,让人惊奇的是现实中也存在隐形飞机。
它的“隐身”原理是什么?原来它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反射和光学折射原理。
初中物理课前故事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课前故事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1dbcc5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d.png)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课前故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2. 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为后续学习磁现象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磁铁的基本特性。
2. 磁铁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磁铁的南北极。
2. 磁铁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磁铁的趣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故事内容: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王铁匠的工匠,他善于制作各种铁器。
有一天,他在炼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这块石头吸引着所有的铁器。
王铁匠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开始研究这块石头。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发现了这块石头叫做磁铁。
二、新课讲授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磁铁,让学生说出磁铁的基本特性。
2. 教师讲解磁铁的南北极,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极性。
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磁铁的应用,如指南针、电磁铁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磁铁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辨认磁铁的南北极。
2.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磁铁应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磁铁基本特性、南北极以及应用。
2.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磁铁的应用,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写出磁铁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2. 搜集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找到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趣闻趣事教案
![高中物理趣闻趣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0b896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6.png)
高中物理趣闻趣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趣闻趣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探索、思辨和发现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物理趣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具体趣事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如为什么夜晚看到的月亮比白天看到的月亮更大;为什么冬天会结冰,夏天却不会等等。
3. 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些有趣现象,如为什么水面能承受一定的负重,为什么气球会飘起来等。
4. 思辨与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分享。
5. 综合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和理解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吹气球会发出声音等。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入趣闻趣事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实验和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的规律。
3. 讨论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与启发。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一些有趣的物理趣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案例讲解:选择一些具体趣事案例,进行讲解和解释。
3. 活动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些实验和观察活动,探究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4. 思辨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辨和讨论。
5. 综合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有趣的物理趣闻趣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思辨和发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4bc9b9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a.png)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摩擦力的分类及其应用。
2.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故事素材3. 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讲述一个与摩擦力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摩擦力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本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分类及其应用。
3.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4. 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趣味实验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摩擦力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讲授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趣味实验,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加深了对摩擦力的理解。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趣味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物理启蒙故事教案模板范文
![物理启蒙故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6343a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3.png)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物理现象,如重力、浮力、摩擦力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物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故事《小猫的冒险》2. 小猫图片、重力、浮力、摩擦力等相关物理现象的图片或模型3. 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小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猫的特征。
2. 提问:你们知道小猫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吗?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述故事《小猫的冒险》。
2. 故事中,小猫遇到了重力、浮力、摩擦力等物理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三、课堂活动1. 教师展示重力、浮力、摩擦力等相关物理现象的图片或模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学生进行抢答,答对者获得奖励。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理现象与科学原理的关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基本的物理现象。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与科学原理的关系。
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
物理启蒙故事教案模板范文
![物理启蒙故事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f59f6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6.png)
课时:1课时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故事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现象和科学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物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2. 科学原理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1. 物理现象与科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2.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故事PPT或黑板画图工具。
2. 物理现象相关的教具(如磁铁、水、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小蚂蚁的旅行》故事音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 提问:你们觉得小蚂蚁在旅途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二、故事讲解1. 讲解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蚂蚁在旅途中遇到的物理现象。
2. 针对故事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解和解释。
(一)小蚂蚁遇到磁铁1. 提问:小蚂蚁在旅途中遇到了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什么特点吗?2. 引导学生观察磁铁的南北极,解释磁铁吸引铁制品的原理。
(二)小蚂蚁过河1. 提问:小蚂蚁过河时,为什么水会流动?2. 解释水的流动与重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三)小蚂蚁遇到气球1. 提问:小蚂蚁为什么会飞起来?2. 解释气球上升的原理,引导学生认识浮力。
三、互动环节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2. 教师挑选一些有趣的现象,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故事中的物理现象和科学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理现象如此奇妙?我们应该如何探索科学?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想想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尝试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
教学反思:1.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
3. 通过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cc204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0.png)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教案: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物理》的第八章“生活中的物理学”,主要内容有:摩擦力、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物理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如:汽车的刹车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讲解摩擦力、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概念。
2. 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物理概念。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为什么冰块在桌面上会滑动?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六、板书设计(课堂讲解过程中进行)1. 摩擦力、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概念的定义和公式。
2.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物理解释。
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答案:略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查找一些关于物理学家的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细节1. 教材章节:本节课选用教材《物理》的第八章“生活中的物理学”,主要内容有:摩擦力、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教案
![幼儿园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f8c1f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9.png)
幼儿园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教案教案主题:幼儿园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教案教案难度级别:低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进行观察、提问、实验的能力。
3. 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总结。
教学内容:幼儿园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老师先向学生讲述一则趣味故事,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有趣的现象,比如,太阳为什么会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在天上的云朵会飘浮?等等。
2. 老师再通过多图示例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水沸腾时的声音、空气泡在水中升降的现象、低头看一下自己的脚,当脚离开地面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轻飘飘的?等等。
二、实验环节1. 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经验,选择一个适当的物理实验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和探究。
示例实验一:氢气球引体高升具体指导步骤:(1)用漏斗将一些醋、柠檬汁或白醋倒进烧杯中。
(2)把若干次折叠后的铝箔进入烧杯中。
(3)装入氢气球与烧杯口对齐,将氢气球中的酸性物质与铝箔反应后,就会产生氢气推动氢气球上升。
示例实验二:磁铁吸孔井盖具体指导步骤:(1)准备一个扁平的磁铁和一个塑料孔井盖。
(2)将磁铁倒在地上。
(3)将塑料孔井盖放在磁铁上,握住磁铁和牢固的塑料孔井盖,缓慢上下振动,可以发现它们会被吸在一起。
三、归纳总结1. 老师让学生们现在谈谈做这个实验你们感到有点奇妙的地方吗?2. 学生进行总结,利用书本中提供的插图、图片、实验表格等进行归纳概括。
三、练习作业1. 老师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作业,如:画出水桶倒水的过程是哪些物理现象。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f4dd9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a.png)
物理故事趣味高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内容包括力的合成法则、力的分解方法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法则、力的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图钉、细线、弹簧秤、粉笔等。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重物需要几个人一起抬,怎样分配力量才能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完成任务?(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合成法则,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原理。
(2)讲解力的分解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3. 随堂练习(1)给出几个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分解或合成的计算。
(2)邀请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法则2. 力的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力F=20N,分别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分解,求分解后的两个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这三个力的合力。
2. 答案:(1)F1=10N,F2=10N(2)合力为F=10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但部分学生在分解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设计、建筑结构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第一章声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声现象.小溪里流水淙淙,树林里鸟鸣啾啾,剧院里琴声悠悠,工厂里机声隆隆,流水、小鸟、钢琴、机器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十分悦耳,有的却刺耳难听?古代打仗时列兵布阵,为什么人们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敌军队伍的远近?现在用MP3欣赏音乐,为什么人们能一下子听出自己熟悉的乐器和喜爱的歌手的声音?蝙蝠昼伏夜出,能在黑夜里自由飞翔,为什么却从不“迷路”或者碰壁?地震发生前,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有预感,并出现行为异常?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得到解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警觉的士兵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鱼有听觉吗?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德国一家大鱼场里饲养了许多鳟鱼,鱼场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时都要打钟,鱼场的饲养员则在打钟之后去喂鱼,天天如此.有一天饲养员在教堂钟声响过半小时后才去喂鱼,却见一大群鱼仍聚集在池塘边,不断把头伸出水面在等食.这件事把饲养员惊呆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鱼是有听觉的.它们在听到钟声后不久就能进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因此,那天饲养员虽然没有及时赶来喂食,鱼却因已经听到钟声仍然向岸边聚来.鱼不但能听,还会“说”(叫).渔民们都知道黄花鱼会叫,而且叫得很响.黄花鱼发声靠的是体内一种密闭的充满气体的囊,称之为‘鳔”.鳔是黄花鱼的发声器官,还起着共鸣器的作用.在鳔的边上有一排鼓肌,它可以敲击鳔.每敲一次,鳔就发生一次振动,这振动的频率恰好等于鳔的固有频率,因而发生共振,把鳔因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放大,形成了鱼叫.当然,鱼叫与人的叫声不同,它不是从鱼的喉咙里发出的,而是从鱼鳔里发出的.三、声音的特性谁帮了盟军的忙?你知道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新型反恐武器“反恐”,是当今世界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恐怖分子,保证人质的安全,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反恐效果,已成为当今特警技术发展的重点目标.噪声炸弹,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噪声炸弹与普通的炸弹不同,它不是利用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而是利用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分贝强噪声波,使歹徒丧失抵抗能力.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较大噪声刺激时,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随着噪声强度的不断增大,—些人会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迷的现象.噪声炸弹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生理反应,把噪声增大到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麻痹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又不伤害人体.比如,当劫机事件发生时,只要特警人员有机会接近被劫持的飞机,向机内发射噪声炸弹,飞机内的旅客与劫机者都会因此而暂时昏迷.然后,特警人员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机舱.当飞机上的乘客苏醒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只是劫机歹徒已经束手就擒.五、声的利用高超的机械加工师金刚钻、人造宝石等属于超硬材料,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加工的吗?过去人们用激光来进行加工,但激光发生装置很复杂,加工成本很高,所以现在人们常用超声波来加工它们.为什么用超声波呢?因为超声波的波长短、频率高,具有较强的集束发射性能.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征服某些超硬材料的本领.当然,单纯的超声波是不能直接用于机械加工的,必须加上一些超声能量的承载物,才能进行加工.这种能量承载物就是磨粒.细小的磨粒在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加工表面,表面材料在磨粒冲击下,逐步被磨损,而达到加工的目的.这就是超声波加工的原理.那么怎样才能在宝石上加工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呢?这是由固定在超声振动头下端的工具横截面形状决定的.因为振动头作超声振动时,只有工具横截面下面的磨料承载超声能量,对工件表面材料作高速冲击,所以在被加工表面上也必然打出与工具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孔来,如三角形、椭圆形、星形等非圆形孔.同时,也可以用来加工金刚钻模上或硬质合金喷嘴上的细孔(0.1~0.15毫米).这在一般机械加工方法中,是很难做到的.你看,超声波的“手段”够高吧!第二章光现象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光现象.清晨旭日东升,大地万物从暗夜中醒来,一切都恢复了原有的色彩:远处的山,青了;近处的水,蓝了;草丛中,露珠晶莹剔透;树林里,鸟儿穿红戴绿跳跃枝头;农家小院走出了棕的牛,白的羊,灰的马,黑的毛驴,红的拖拉机和收割机,还有崭新的电动车和摩托车,奔向田间地头;傍晚夕阳西下,城市华灯初上,色彩各异的霓虹灯照着大小不一的牌匾,宣示着机关的名称和职能、商家经营的范围和品牌…….光与人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晨起梳妆照镜子,读书写字看黑板,观察实验现象,教室灯光亮度,……;太阳能,电视机,微波炉,还有验钞机,……;海市蜃楼,日食月食,光纤通信,激光制导,等等……,无不与本章的光学知识有关.……一、光的传播古希腊的雕像与古埃及的浮雕你知道人类历史上有哪些文明古国吗?你知道这些文明古国有哪些珍贵的艺术宝藏吗?你知道为什么古希腊人留下了很多的雕像,而古埃及人则留下了很多的浮雕吗?为什么同是文明古国,而古代艺术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来,这种差异与希腊和埃及两地的地理位置、太阳光成影的情况不同有关.地球上到处都有影子,不过不同的地方太阳的影子也不相同:北极圈里是影子的大人国,那里的太阳总是斜照的,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轻轻的、在白茫茫的雪原上伸展得很远很远;赤道地带则是影子的小人国,那儿的太阳总是高悬在头顶上,于是物体的影子总是变得很小很小,但是看起来又浓又重,在正午的阳光下,人们好像踩着自己的影子在走路.人们早就注意到,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物体,在阳光下成影的情况不同,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不同的运用.例如,在非洲强烈的阳光下,埃及地面上的一切东西都投下了明显的影子.在这种照射情况下,浮雕就会显得跟木刻画一样清晰.可是,若将古希腊的阿波罗雕像放到埃及去的话,在烈日照射之下,阿波罗的眼窝会黑得让人可怕,鼻子下的黑影会使这位太阳神“长出”胡须来.但是在希腊,阳光透过地中海上空的薄云后会变得十分柔和,维纳斯女神的雕像在柔和日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美丽动人.不过,你若是将古埃及的浮雕搬到希腊去的话,淡淡的影子却会使浮雕变得模糊不清,白色的浮雕挂在白色的墙壁上简直看不见了.二、光的反射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2300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1000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10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168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15厘米,宽20厘米.这168块镜子组成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47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1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1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三、平面镜成像到底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当你面对着镜子,闭上你的右眼,然后用纸片将镜子里那只闭着的眼睛遮住.请你保持头部的位置不动,只是换一只眼睛(左眼)闭合,睁开你的右眼看看,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你能解释它的道理吗?只要你实际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时镜子里被遮住的换成了闭合的左眼.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并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你睁着左眼看镜中的右眼时,似乎是来自右眼虚像的射向左眼的光线与镜面相交于一点:而这点正好是在左右两眼的中垂线上,因此遮住右眼的小纸片应当贴在交点上.当你换成左眼闭合时,小纸片又会遮住似乎是来自左眼虚像的射向右眼的光线,闭合的左眼就看不见了,也就是左眼被遮住了.四、光的折射高速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暑假里,小明同学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一天上午,夏令营的专车从古都洛阳出发前往青岛.车子沿着连霍高速公路向东疾驰,坐在前排的小明同学发现,道路正前方不远处一片“水汪汪”,而且车走“水”也走,总是在前头.小明很纳闷:明明看到公路前方象水淋过一样,可是车子行到近前,路面上却一切正常,而且那“一汪水”一直在道路的前方.于是便向夏令营的领队老师请教,老师告诉他,这种现象同海市蜃楼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明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他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海市蜃楼是发生在大海边或沙漠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可现在汽车还未到郑州,离青岛海滨还有好远,前方更没有沙漠,这两种现象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五、光的色散六、看不见的光为什么有些花会变颜色?十几年前,生物学家在欧洲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一种会变颜色的花.这种花早晨呈乳白色,中午转为粉红色,傍晚变为深红色,第二天清晨则变为紫罗兰色.这样变来变去,直至花朵凋谢为止.无独有偶,生物学家后来又发现了一种会变颜色的奇妙的花,这种花叫红菖蒲.它的花朵原来是红色的,但是随着传播花粉的动物的变化,花朵会从红色变成白色.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传播花粉的,起初主要是蜂鸟,后来主要是飞蛾.蜂鸟传播花粉时,红菖蒲的花是红色的;当蜂鸟飞走以后,很多花朵会从原来的红色变成白色,后来就有许多飞蛾在白色的红菖蒲花丛中飞来飞去,为红菖蒲传播花粉.红菖蒲的花朵为什么会变色呢?原来,红菖蒲生长在美国西南部的山地,通常在7月中旬开花.当高地上的红菖蒲花大部分开放着鲜红色的花朵时,其时正好是喜欢红色花朵的蜂鸟从高地向低地迁移的时候.而飞蛾喜欢白色的花朵,所以红菖蒲花就改变颜色,以招来新的花粉传播者.据统计,那时的红菖蒲花大约有40%变成了白花.红菖蒲为了取得飞蛾的喜欢,主动改变花色来适应环境.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非常导航这是八年级物理的第三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透镜及其成像规律和用透镜制成的光学仪器.生活中,人们用照相机拍照,可以把发生在一瞬间的情景留作永恒的记忆;课堂上,老师用投影仪来放大投影片,可以使教室里所有的同学同时看到投影片上的图画;医院里,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家庭里,老爷爷、老奶奶带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读书看报;战场上,指挥官手拿望远镜观察远方的敌情,根据敌方的动向,适时发出作战命令.这些都离不开透镜.世界有多大?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些有史以来就困惑着人类,并一直为人类所探究不止的问题,也一定经常萦绕在你的心头.人类怎样才能解开这个疑团呢?科学家们使用的方法是,利用透镜制成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了.……一、透镜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有这样一件事:用冰块做透镜曾拯救了一支南极探险队.这支探险队由于丢失火种,面临寒冷、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一个聪明的队员用冰块琢磨成一块凸透镜,把阳光聚焦,点燃了引火物,重新得到了火种,挽救了这支探险队的生命.用冰制作透镜的最早记载,见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晋代学者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这里的冰就是冰透镜,艾是指引火物一一艾绒.因为冰在阳光下很容易融化,所以对用冰取火的真实性,你可能不大相信.其实清代时就有许多人怀疑,还有一些人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著名的科学家郑复光,郑复光开始也将信将疑,于是在1819年亲自动手用实验研究这个问题.他用一个壶底微微向里凹的锡茶壶(底面直径16厘米以上)装热水,放在冰块上旋转,把冰块熨成两个光滑凸面,做成一个大凸透镜,在灿烂的阳光下,把它放在一个小桌上,对准太阳并特别注意使它稳定不动,另外一个人把纸捻放在其焦点上,过了一会儿,纸捻果真燃烧起来了.冰透镜拯救了探险队绝非虚构的故事,学完本课之后,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生活中的透镜浪费了一路表情小明爸爸给小明讲了这样一件趣事,说是小明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单位一帮同事出差去广西南宁,公事办完之后,回来的路上,途经桂林.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于是大家一商量,决定在桂林停留两天.那时候照相机还比较少,不像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有.幸好有位同事事先带了照相机,只是这位同志也是借别人的,不懂照相机怎么玩儿.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主意想办法,集体摆弄起这架相机.大家一起游览了七星岩、芦笛岩,然后从象鼻山码头登船沿着漓江顺流而下,直到阳朔.这一路上是你选场景,我对焦距,他调快门,一路欢笑一路歌,又是集体合影,又是单独拍照,七手八脚,开心热闹.两天时间转眼而过,游完了桂林风光,照满了一卷胶卷,大家是乘兴而归.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完工作,然后上照相馆(现在都改叫影楼了)冲洗胶卷,都想尽快目睹自己的光辉形象.等照相馆老板打开相机,大家全傻了,也都乐了,你猜怎么着?胶卷压根没套上!这一路风景,一路表情,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了.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魔杯”是怎样显像的?市场上销售一种有趣的酒杯—一“魔杯”.当你向杯中注入酒时,杯底会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龙凤画面,但当你饮完杯中酒后,龙凤也跟着无影无踪了.自然,龙凤不会随酒进入君腹,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挑选一只底部内壁有明显突起的无色透明的小空瓶,让瓶底对准阳光,能证实它也有会聚作用!放一枚硬币在桌上,把小空瓶移至硬币上方,通过瓶口观察瓶底外的硬币,你会发现硬币被放大了!空瓶成了放大镜.逐渐加大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硬币的像不断增大,一会儿硬币的像不见了.保持瓶币间的距离,往瓶内注入少许清水.随着瓶底被水淹没,一个清晰的硬币像又复现了.从本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物距小于1倍焦距,像为放大的虚像,且与物位于透镜同侧;物距等于或大于1倍焦距,透镜不成像或成实像.但透镜焦距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改变透镜周围的介质,“拉长”或“缩短”透镜的焦距.在上述实验中,当硬币的像不见时,瓶底与硬币间的距离大致与透镜的1倍焦距相等,向瓶内注入水后,犹如在瓶底凸面上加了一个“水凹透镜”(如图3-45中),这一“水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拉长”了瓶底凸透镜的焦距,从而使原来位于瓶底透镜焦点外的硬币一下进入“组合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所以清水就能显出硬币的像了.仔细观察能显像的酒杯——“魔杯”的构成,可以发现它的杯碗底部有圆弧形的凸起,相当于一个焦距很短的凸透镜.在这一凸起的下方不远处嵌有一张比透镜直径小得多的龙凤画片…….对照上述清水显硬币的实验原理,我们就不难知道“魔杯”显像的秘密了.四、眼睛与眼镜护眼灯怎样预防近视?眼科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近视和斜视除了先天性生理遗传因素外,绝大多数人是由于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如坐姿不当,眼睛与读物的距离太近,或者照明亮度不足,以致使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也可能由于晶状体折光力过强而形成近视.上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一种防近视电子台灯,也叫护眼灯.那么,电子护眼台灯为什么能预防近视呢?试验表明,使用护眼灯读书写字,可使青少年的坐姿、视距、照明亮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一旦坐姿不正确或头离桌面的距离太近,护眼灯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与此同时,灯光自动熄灭.坐姿一恢复正常,警报声立即停止,灯光也马上恢复正常.此外,由于传统灯具的眩光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为此,科学家们对电子台灯的灯罩进行了特殊设计,从而避免了眩光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在护眼灯下读书写字时不易发生视觉疲劳.电子护眼台灯的外壳像机器人,伸出的两只“手臂”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效应,感觉有一名机器人关怀地注视着、强制自己规范读书的姿势.五、显微镜和望远镜望远镜拯救了荷兰利珀希是荷兰的一个眼镜制造商.有一天,他外出办事,让孩子照料他的那些透镜(半成品镜片).好奇的孩子趁他不在,偷偷地拿着他的那些宝贝透镜玩了起来.玩呀,玩呀,最后当孩子把两块透镜放在眼前,一块离眼近一块离眼远时,惊讶地发现:远处原来看不清的东西竟然变得又大又近了!利珀希回到店铺时,孩子马上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他.利珀希没有因为孩子的贪玩而责怪他,因为他明白孩子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孩子走后,利珀希心里在琢磨,人不可能老是手里拿着两块透镜眺望远方,这太不方便了.于是,他挑选了一根金属管,把透镜安装在管子两端适宜的位置上.于是,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诞生了,利珀希把它称为“视管”.1612年,意大利红衣主教的书记爱奥亚尼斯·狄米西亚尼建议用“望远镜”来称呼利珀希的发明.1650年左右,这个词开始流行至今.那个年代,荷兰正在进行着一场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已经苦战了整整四十年.爱国的利珀希把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献给了荷兰政府,当时荷兰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莫里斯是一位贤能的君主,他对科学很感兴趣,因而立即看出这种仪器的重要性.他给利珀希拨了一大笔钱,命令他为政府生产一批望远镜.荷兰海军使用了这些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