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纪实性拍摄手法在近几年的电影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种技巧不仅能够突出新时期下电影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情节进行还原。

下面就来结合影片《可可西里》的拍摄手法进行研究,对纪实性手段在整个作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标签:《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作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可可西里》能够在诸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其主要的亮点便在于其纪实性手法的应用上面。

通常而言,纪实性影片必须要有十分真实的故事背景,同时还应当在进行情节叙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纪录片的“即兴特点”引入长镜头和旁观视角等多种方式,在突出残酷现实的同时激发起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

一、通过纪实性突出故事情节通过各大媒体以及网站的评论来看,《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便在于其整个情节的真实感,可以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会激发起观众内心的涟漪,而在如今这个商业片大行其道、“娱乐至死”的年代里,真实感则成为了观众翘首已久却可望不可得的“远方”,如果说一些欧美大片能够帮助观众通过3d眼镜、5d 影院来体验身临其境的美妙,那么《可可西里》则是通过各种镜头的转换和拍摄手法的应用,拨动了人们尘封已久的真实与感动。

特别是大量的纪实手法应用下,各种长镜头、固定镜头进行转化,在直线型叙事手段的导入过程中更是将生物链的残酷与真实进行展示,引人深思。

二、纪实性下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可可西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导演能够将一种接近于残酷的真实通过纪实手段进行表达,首先,巡山队的原型是真实存在的,在《可可西里》放映以前很多国内、国外的大型媒体都曾以“野牦牛反盗猎队”为主线进行报道,1997年至今国际针对藏羚羊羊绒的交易更是出具了各种法律约束,中国也将可可西里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举措的保护下可可西里的动物数量、藏羚羊数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多,但国人却无法真正的将“野牦牛队”的故事全部遗忘。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影评1.叙事手法:全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手法,客观而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发生在可可西里一群维护藏羚羊的人们与猎杀者之间的追捕,以及人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之间的抗争。

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并且更具真实感,更加具有吸引力。

2.拍摄手法:①影片主要采用全景式的拍摄手法,大部分场面辽阔苍茫,将整个可可西里自然环境下的人,动物,雪山,黄沙,河流放在一幅画面里,给人很大气宏伟的视觉感受。

②还有很多跟拍的镜头,记忆深刻的是他们一群人追赶偷猎者的场景,镜头随人的奔跑而奔跑,不断穿越不同的景物,由沙地上的奔跑到穿过河流,再一路尾随,直到定格在两个人的身上,追赶结束,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

③另外也有少数的近景拍摄,将镜头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物的身上。

如影片一开始对队长的近距离拍摄,将他的面部表情很好的传达出来,面色铀黄,头发凌乱,但眼神却锐利光亮,有着草原人的粗犷。

3.音乐、语言:①影片的背景音乐采用了很多藏文音乐以及经文,很符合可可西里当地的人文特点,给人一种神秘感。

同时将音乐配合在那些场景中,给人很震撼的效果。

其中有一场景:一群藏民围绕死者边走边念经文,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风情,使影片更具人文气息和深刻内涵。

②影片的人物语言采用当地方言,有时朴实生动,有时幽默滑稽,有时粗放豪迈,将人物特征充分显示,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4.人物:①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来看待整个过程,记者随那些守护藏羚羊的人们一起追捕偷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人在恶劣的环境以及人与人的搏斗中相继死去,记者的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深刻认识到在可可西里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他原本的那套价值观是行不通的。

从记者的变化中我们也能认识的现实的残酷,单靠某个人或某一群人是完全无法改变的。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而有血有肉,像队长和他们一群人自愿组成的小队伍,每一个人都个性鲜明。

但他们又具有又具有共同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是他们凑到一起。

浅谈舞剧《可可西里》

浅谈舞剧《可可西里》
象性 强三 大特 点 。

、Hale Waihona Puke 系主 任 张 守和 担任 艺 术 总监 ,青 年 教师 肖燕担 任 编剧 和 总编 导 , 由O 4 级 中 国舞编 导班 全体 同学参 与创 作 与演 出 。 二 、舞剧 内容 简 介 第 一 幕 :记 者 来 到 可 可 西 里 无 人 区 ,在 美丽 寂 静 的 可 可 西 里 ,藏 民与 藏 羚羊 和 谐相 处 ,而 正 在 安睡 中 ,突 然 间 的枪 声打破

单 的而 复 杂 的脚 步动 作 为 “ 蹭” “ 拖” “ 踏” “ 蹉” “ 点” “ 掖 ”“ 踹” “ 戡” “ 蹋” “ 吸” “ 跨” “ 扭 ”等 1 2 种 基 本步 伐 完 美 地表 现 出 了主题 。例如 踏 与藏 羚羊 跳舞 的样 子 ,藏 羚羊 绝望 地 躺在 地 上颤 抖 ,摆手 与藏 羚羊 抬头 的样 子相 结合 等等 。 首 先 是 旋 转 。在 中 国古 典 舞 基 训 中 ,旋 转 技 巧 是 以拧 倾 形 态 的舞 姿 结构 为 主要特 色 ,延 伸 感强 ,动作 长而 舒 展 。身 体 、手 臂 、跨 的 带动 都 非常 重要 ,旋 转 靠 的就是 全 身 的协 调 。舞 蹈在 奔 跑过 程 中需 要旋 转常 见的 ,后 面 的翻 身 与弹 跳更 是多 见 。 接着 是 翻 身 ,在 民族 舞 中 ,翻 身 时我 们 得天 独 厚 的技 巧 。它 种类 样 的 多样 ,变 化 的精 彩度 ,是任 何 一个 国家 ,任 何 一个 民族 所无 可 相提 并 论 的 。翻 身 是 中 国古典 舞基 训 中独 特 的技 巧形 式 , 它 以腰 和跨 为 主要 转轴 ,身体 在 水平 倾斜 状 态下 以脚 为支 点下 的 翻转 。拧 、仰 、俯 和 旁提 的形 态 从始 至终 贯 穿于 翻 身动 作 。在 这 个作 品中 ,更好 的突 出 了中 国舞翻 身 的 民族性 强 ,表 现 性 强 ,形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

可可西里影评范文《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

该片以其宏伟的场面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了在西藏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片不仅在影视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引起了观众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本片在影视艺术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上。

影片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壮美。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雪山、湖泊、草地等壮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景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更让观众感受到了西藏高原的神秘与宁静。

同时,影片中的摄影技术也非常出色,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都展现了导演对于影像语言的深刻理解。

这些都使得影片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本片在影片内涵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上。

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志愿者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斗争的故事,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片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这种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呼吁,使得影片在社会意义上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本片在影片表演上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出色的演员表演上。

影片中的主演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演技,将各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表演不仅让角色栩栩如生,更让观众对影片的情节产生了共鸣。

特别是在一些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演员们的表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他们用自己的表演才华,将影片的氛围和紧张感推向了高潮,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是一部在影视艺术、影片内涵和影片表演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电影。

影片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宏伟的场面和出色的摄影技术,更在于其对环保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

浅析《可可西里》纪实化的影像创作在新闻领域,纪实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引申到影视创作中,纪录片则是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形式表现。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在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因真实感而给观众带来的恐慌,就像一个临界点打开了电影通向真实的大门,而在今天,真实质感的影像呈现已是提升观众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对真实感的营造也成为大多数创作者们进行影视化创作的一个必要条件。

在2004年由陆川导演执导上映的环保题材电影《可可西里》,便是对现实环境的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一个典型代表。

陆川将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成为中国影史上首次拍下藏羚羊的珍贵影像资料。

影片中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影像,以及陆川导演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为《可可西里》呈现了最佳真实的视觉效果。

纪实性是《可可西里》的突出特质,影片中在叙事手法、人物设定以及视听语言上均能找到纪实化的影像创作的影子。

(一)影片叙事:化用现实主义手法“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最初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中还包含加工、处理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做到对现实生活“镜子式”的再现,制作者只能在追踪现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反映真实。

陆川导演为了最大限度地表现《可可西里》的真实质感,在影片叙事上追求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影片中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故事题材来源真实。

影片《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以记者身份进入可可西里的尕玉,为了调查藏羚羊盗猎事件,和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追踪调查盗猎分子,在这期间不断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丑恶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冲突。

影片故事的取材来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影片中的反盗猎巡山队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和汉族同胞为了保护藏羚羊不被杀害而自发组成的“野牦牛队”,且盗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纪实性强的影片,通过对藏羚羊的保护、藏民的生活和可可西里自然景观的展示,呈现出了高原上的生存现状。

影片通过真实的纪录方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影片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性评价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传递出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主题。

影片通过纪实性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为观众提供了启示和思考,展现了艺术上的成就。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纪实性的描绘和深入的主题表达,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为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展示了在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影片《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背景介绍、拍摄手法、真实性评价、主题、纪实性表达、意义、价值、启发、艺术成就。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作品,其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本文将对影片的纪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片原始自然环境的壮美和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影片以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唤起了观众对保护环境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在纪实性的表达中,影片还传递了深刻的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命的可贵和珍稀动物的保护等。

这些主题通过影片的叙事和形象语言得以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影片也通过真实记录和纪实性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其强烈的纪实性表达,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纪实性价值和艺术成就。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也会受到其启发,激发出对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情感和行动,实现了影片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摘要】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展现藏区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影片。

本文从影片背景及简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分析、场景描写的真实性分析、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以及影片在展现自然环境时的真实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在呈现人物形象、场景描绘和生活细节方面都展现了较高的真实性,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藏区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影片通过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生动的纪实性,同时在展现自然环境时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

【关键词】可可西里、纪实性分析、影片、人物塑造、场景描写、藏区生活、自然环境、真实性、纪实性。

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强烈纪实性的电影。

通过对人物塑造、场景描写和对藏区生活的纪实性刻画,影片展现了真实生动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展现自然环境时,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真实描绘,呈现了藏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影片《可可西里》展现了较高水准的纪实性,不仅真实再现了藏区的生活景象,也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场景和自然环境刻画,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引人入胜的世界。

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性影片,也是一部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的作品。

2. 正文2.1 影片背景及简介《可可西里》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影片以中国西藏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藏族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生活和环境的真实面貌。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藏羚羊的保护工作展开,讲述了一群保护者在可可西里山脉展开保护藏羚羊的斗争。

他们不仅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与非法猎捕者进行斗争,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电影通过真实的纪录镜头展现了藏区的壮丽自然风光,如雪山、草地、湖泊等,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片神秘土地的美丽和荒凉。

浅析《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浅析《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评影片《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影片《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给了观众一次体味信仰、感悟生命的机会。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有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悲壮、苍凉的藏族民歌为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同时,影片通过夹杂着藏语和普通话的真实温情的人物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

以下从影片的声音语言、背景音乐、人物形象塑造、蒙太奇组接等方面简述《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可可西里》中,人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塑造了巡山队员为主体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使整个影片具有了真实感。

巡山队长日泰语言不多,说话简洁、耿直,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他面对死亡也保持一种沉着、豁达的态度。

当日泰面对着盗猎分子的十几杆枪时,他没有求饶,更没有退缩,而是用霸气、强悍的正义语言来保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日泰嘴里偶尔也会说出几句脏话,但并没有损毁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符合日泰这个自发保护藏羚羊组织者的身份和霸气,使影片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日泰的语言也有很感性的时候,其他三个队员被留在雪山等待救援,日泰对尕玉说,希望不要下雪,千万不要下雪。

这表达出日泰对队员们的担心,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感情表露出来,而是用内敛、含蓄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担心。

日泰霸气、冷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

“你使干什么的?”“青海师大毕业的学生。

”“你应该去做个老师。

”“干这个有意思。

”……这一系列对话,是北京记者尕玉与巡山队员伊西之间的交流。

伊西朴实、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的人生追求。

影片通过伊西和尕玉的对话突出了这样一个以奉献为人生要义,放弃舒适生活的大学生形象。

马占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总是话多且罗嗦,在马占林等盗猎分子被捕被看押时,马占林要求最多,闲话最多。

从他的话语内容和说话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迫于生存威胁而成为藏羚羊杀戮者帮凶的无奈、可悲、可怜。

可可西里 影评

可可西里 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一故事梗概《可可西里》讲诉了由于藏羚羊毛的珍贵引来盗猎者藏羚羊的屠杀,生活在当地的日泰一群人出于自愿,组成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

某日,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杀害。

日泰队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员闯进了可可西里,看到了成千上百的剥去皮的藏羚羊尸体。

一番寻找,只抓到了盗猎分子喽啰。

队员在车抛锚,汽油耗尽,缺粮,大雪下依然继续前进,不断惨死倒下的故事。

二电影主题与艺术价值本片的主题是呼吁人们对生命、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渴望。

日泰队长一行人不畏生命的威胁,舍小家顾大家,誓死抓盗猎者。

他们把藏羚羊看作了自己的家人一般,把可可西里当作自己的大家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盗猎者对藏羚羊的无情杀戮把人性的丑陋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这种只看重眼前微小利益,不顾将来后代的批判,引起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深思。

借此“十八大”之际,与国家“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呼应。

三电影视听语言分析1 镜头《可可西里》以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为开篇,清晰捕捉强巴小憩的样子。

在偷猎者开着汽车猎杀藏羚羊的时候运用了远景,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的恶劣环境,增加了画面真实性。

在盗猎者残冷杀剥下藏羚羊皮的时候,将镜头特写在强巴脸上,直观生动表现其愤怒的眼神而又无奈的泪光,进而引起观者共鸣,揭露盗猎者的罪行。

在拍摄藏羚羊残骸时运用俯拍,体现了藏羚羊所受压迫,渲染压抑的氛围,表现强烈的悲伤。

2 色调本片多次采用红色这一色调,特别在藏羚羊残骸的鲜血,强有力的表现出盗猎者的残冷无情,令观众一次又一次的触目惊心。

在焚烧藏羚羊残骸时,鲜红的颜色反衬出日泰一行强烈的悲伤和对偷猎者强烈的愤怒。

3 音效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背景音乐悲壮,暗示着日泰一队人凄惨命运,渲染一种对藏羚羊的凄凉和日泰队员的同情,为本片定下感情基调。

四观后感日泰一行人对藏羚羊的热爱着实令人钦佩,他们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所迷惑,有着大局观,同时有着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用日泰的话就是“外在污泞,内心却无比纯洁”,当今社会正缺少像他们一样的人。

《可可西里》分析

《可可西里》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的三个层面:
人物造型分析:注重视觉效果
人物性格分析:注重性格的复杂性
人物心理\精神分析: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1、日泰的造型分析:对人物的描述要细腻、
带出感情。

坚毅、执著
2、性格分析:执著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3、精神分析:对可可西里的守护
对精神家园的守护:信仰
悲剧色彩
主题的分析:
情感分析:亲情、爱情
兄弟情感
质朴的人道主义情
怀,对生命的尊重、
敬畏
对可可西里的钟情,
心灵的家园
理想\信仰:信仰是他们生存的本源
和动力。

在死亡面前,理想和信
仰蒙上了一层浓浓
的悲剧色彩。

对于结
尾的冷处理。

风格分析:纪实化的风格
人物的造型、演员的表演
方言的运用
记者的出现
对画面的展现
长镜头的运用
声音
对死亡的展现
声音分析:人物语言
音响
音乐。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

《可可西里》影评《可可西里》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全片是一种纪录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可以说是一部纪实化的影片,却又不缺少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导演陆川带着身体力行的诚意,深入青藏高原杳无人烟的腹地,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值得人类思考的电影。

就题材本身而言,《可可西里》是一个很新颖的选材,放观当前中国影坛,无人可及。

青藏高原独特而壮美的自然景观保证了影片优美的画面。

而且,保护藏羚羊的题材,使影片可以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上进行教育和批判。

巡山队和盗猎分子的势不两立和激烈交火,是商业电影梦寐以求的戏剧冲突。

这些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把电影拍的很好看。

但是陆川却摒弃了商业化的元素,旨在以真实的力量感动观众,也摒弃了一些文艺片纪录片过多隐喻,晦涩的缺点,它立意深刻又充满诚意,但是不能否认的,也有些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是一个关于可可西里民间自发的巡山队和偷猎者的真实故事,命运把他们双方卷入到环环相扣的暴力、血腥、博弈之中,但是没有女主角——陆川不需要这个噱头。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充满男子汉情怀的影片,刚毅,果断,义无反顾。

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可可西里》基本上都以这种干脆利索的时间节奏在叙事。

影片的简洁洗练的风格,是其最大的特色,纪实性的风格是最有力度的,对《可可西里》而言,也是最能反映青藏高原的真实面貌的。

但纪实风格并没有进行到底,在很多地方都看的出来打了折扣,比如对于整片藏羚羊尸骸的渲染,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影片的客观性,容易陷入做作的境地。

从景别上来看,这部影片的景别远则大远景大全景,近则中近景,很少使用能细致刻画局部动作来准确表意的特写镜头。

陆川并没有做出强烈的动作来邀请观众进入它的情节,而只是把观众带入一种境遇。

这种景别处理强化了影像的观感,在影像上表明了影片的叙事态度;从色彩和影调上来看,本片的色彩大多是冷色调青灰色,画面只有几个场景例如在不冻泉保护站用了饱和色,而且不回避大量的高反差镜头和大量夜景。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艺术特色分析

肮脏的荒山,奸恶的商人提起边疆,想到藏区,脑中浮现的是连绵的雪山,成片的草原,朴素的牧民和迷人的高原红.但这所有浮现的一切,可能源于它真的太美,也可能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源于我们的凭空杜撰。

我们情愿相信那是一片佛光笼罩的净土,谁会想到现实生活中“净土"每天上演的是杀戮,是罪恶。

影片的开篇的第一秒便已将观众脑中美好的幻象打得支离破碎。

枪,一群灰头土脸的人,没有微笑,没有高原红,这便是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一切,一个不一样的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难以接受却是影片极力还原的真实的可可西里。

偷猎者们从容地开枪射击藏羚羊,而代表正义的巡山队员却被捆绑在地,眼含热泪,观众看不到应有的愤怒,有的是令人动容的怜悯眼神。

实际上影片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篇昭示最后的悲惨结局一方面引起观众的观影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为了着重突出和深化主题思想。

灰暗的影调从影片的开始就为观众带上了一个沉重压抑的紧箍咒,将观众时刻沉浸在无尽的人性的丑恶中,在自然方面,灰暗的影调在表现自然景色方面使影片所表现的画面更加贴近真实的可可西里,在艺术处理上,灰暗的影调又着重突出了人性的扭曲丑恶,猎杀藏羚羊的人是灰色的,这一片大地是灰色的,充满了杀戮,即使是所谓的正义,也不过是以暴力对抗邪恶,换句话说也是一种杀戮,在可可西里,每天都有枪响,有时倒下的是好人,有时倒下的是恶人或是藏羚羊,总之这是一处被死亡诅咒的地方。

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大景别镜头用以表现可可西里独特的景观特征,荒凉,空旷,不仅表现了当地的地理特色,也照应了影片主题,从深层次上来讲,也表现着人性的荒凉。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的都加深了观众的这一印象,秃鹫以尸体为食,同样这样一种动物在人们心中代表着恐怖和死亡.秃鹫盘旋在巡山队员的尸体周围,大量的秃鹫啃食着成片的藏羚羊遗骸,这样的一种景象既符合情理又同时给予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我们藏人吃肉,刀口对着自己.”这是《可可西里》中的一句台词,在藏语中,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

分析《可可西里》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每个镜头都是一幅画——分析《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影视摄像画面造型元素对故事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起到的作用现代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构成影视画面的美学元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拍出好的画面,就应该先熟知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摄像艺术造型的基本元素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元素、画面的构图元素、画面的拍摄角度元素等三大方面。

影片《可可西里》讲述了北京来的记者尕玉冒着生命危险跟随巡山队员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同亲历并见证了猖狂的盗猎分子种种血淋淋的罪证的故事。

本片在电影摄像造型上的成就颇高,也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摄影。

甚至有人评价《可可西里》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

接下来我将以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的三大方面来分析《可可西里》中影视摄像艺术造型基本元素。

(一)景别在很多影片中,通常是以远景作为开头的,而《可可西里》则以一个近景到特写的推镜头作为开篇,清晰捕捉到了此时强巴正在小憩的样子。

同时,画面中,强巴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不明显,这里也在开篇吸引观众眼球,引导观众继续往下看。

而在第46秒,出现了六个捕猎者在车外包围强巴的中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手上的动作——拿着枪,面部的神态——咄咄逼人。

这个中景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再通过与强巴的近景镜头的对比,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强巴此时所处的敌强我弱、势单力薄的境地,为后来强巴被杀的情节线发展做推动和铺垫。

影片中也多次运用了远景。

例如在偷猎者开着汽车在大荒漠上追逐并猎杀藏羚羊的情节中,在拍摄藏羚羊四散逃离的时候运用了远景。

其一表现了可可西里荒凉无垠的恶劣自然环境,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性。

其二将藏羚羊与这一环境结合起来,以景抒情,更加突出了藏羚羊在这个险恶环境中,面对自然和偷猎者的双重威胁下的孤立无援、弱小无助。

其三也可以使观众更清晰的获得画面信息。

同理,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大荒漠中的远景,表现出人再这一恶劣大环境下的渺小,也为后来很多队员因环境而遭遇劫难的情节起铺垫作用。

-可可西里电影分析

-可可西里电影分析

于无声处听惊雷---可可西里电影分析文/星晨看了几部陆川的作品,《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找不到什么特别一致的风格,但是感觉每一部作品都不平庸,比较喜欢。

《可可西里》是一部看上去像是纪录片的东西,其实纪录风格只是表象,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汹涌澎湃的热烈情感,却故意用这种风格压抑下来,就是想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片子的结构是采用了纪录片常用的纵向结构,即以时间顺序叙事,叙述了一位记者跟随以瑞塔为首领的巡山队队员进山追剿屠杀藏羚羊的不法分子,最终全部牺牲的故事。

故事虽然是这样结构,却在开头用了一个巡山队员被盗猎不法分子杀害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片段,结尾是用全体巡山队员的照片来结束,很明显又违背了纪录片的手法,这种杂糅的方式并没有引起我们的不适,陆川使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叙事手法向我们展示巡山队员以瑞塔为首的集体英雄的事迹和图画,引起我们观众的强烈共鸣。

影片在摄影景别上,大多以远景、大全景即中景为主,很少近景特写,主要是想表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任何破坏大自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都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影片的音响多为自然音响,呼啸的风雪声让人绝望,体现出巡山队员追缴过程的艰难和悲壮。

全片人物对话稀少,就是想以静制胜,调动观众的情绪。

片子随着情节的展开,一个个细节越来越震撼人心,一直到最后情绪彻底被调动起来。

第三天在周奈湖,画面第一次出现满目的藏羚羊尸骨,全体队员沉默注视,眼里充满了悲哀和愤怒。

第五天在犁牛沟,一个队员中弹,但是那里诡异的环境无法找到甚至看到不法枪手。

第七天在库马河终于发现盗猎者,却都是被雇用来的剥皮子的。

在队员们用尽招数威吓下,终于找到被盗猎的皮子,铺满画面,共543张,而且这些藏羚羊正直产羔期,盗猎分子罪恶昭昭的令人发指的罪行让我们震惊和愤怒。

导演的以静制胜初见效果。

影片还有一个队员病危,刘栋送队员回去就医的细节,刘栋开车遇到狂风但是使尽浑身解数,克服了吃人的沙暴,将战友送到医院,而他则累得昏厥过去。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娄烨执导,陈凯歌监制的纪录片,该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青藏高原上一支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公益组织的工作,展现了保护者们的艰辛努力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镜头,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壮阔美丽的荒凉草原画卷,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现了纪实性的魅力。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呈现了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

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可逾越的自然保护区。

影片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镜头和镜头外的声音,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荒凉。

观众可以看到辽阔的高山草地、清澈的湖泊和蓝天白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影片也展现了可可西里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例如冰雪覆盖的峭壁、冰川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这一切都将观众带入了一种无法想象的自然环境中,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和美丽。

影片以真实的方式展现了藏羚羊的生存状态和保护者的努力。

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故乡,这个物种在这片荒凉之地生存着。

由于狩猎和盗猎,藏羚羊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而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将看到保护者们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巡逻、守护和拍摄,保护藏羚羊免受猎杀和非法贸易的侵害。

观众可以看到这些保护者的艰苦劳动、坚毅的意志和对自然生态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以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以纪实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影片展现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高山草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只野生动物都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这片土地和这里的野生动植物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观众可以看到,当地的牧民、保护者和科研人员为了守护这片土地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和珍惜。

这些都让人意识到,人类和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赏析

电影赏析

《可可西里》的赏析可可西里,在藏语中叫做“美丽的少女”,是西藏的一个地名。

2004年以后,她与一部影片联系在了一起,这部影片就是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这是一部令人震撼无比的电影。

正如陆川所说的: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可可西里》的背景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却有着群珍贵的生物,它们叫做藏羚羊。

本该在西藏的天空下自由奔跑的它们,被那些因利益而泯灭了良心的人们捕捉,杀害!藏羚羊频临灭绝!1993年7月,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组织名为“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

1994年1月18日左右,索南达杰在和盗猎者遭遇后被射杀。

当地按照给活佛的待遇将索南达杰火葬。

陆川就是根据这样的背景和这个真实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没有歌颂,没有讽刺,没有批判,没有鞭笞,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却可以令每一个人陷入深思。

《可可西里》的艺术《可可西里》的视角选择在苍凉的大漠中,这种苍凉已经注定了故事的结局也会是苍凉的。

深深的记住了队长被打死时的场景,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镜头:天,静静无边,刘栋缓慢陷入流沙,恐慌抑或镇定,一切都无法阻止生命无情的下陷,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流沙一点一点把自己吞嗜。

一个人以及他的七情六欲他的善善恶恶就这样消失于荒漠,没有求救,没有哀号。

《可可西里》的背景音乐是那些严肃且令人胆寒的佛教音乐,还有那些呼呼的风声。

那种音乐容易让人联想到死亡,那确确实实是死亡的声音,队长的死,刘栋以及每一位队员的死都是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中离开的。

有的悄无声息,有的则轰轰烈烈。

《可可西里》的道具很简单,几辆车、几把枪,衣服也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

可是不得不说越简单越凄凉,越凄凉越悲壮。

车子在沙子里的苦苦争扎,是那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逢乱的头发和褴褛的衣衫在呼啸的风中飘荡,多么的凄凉和悲壮……《可可西里》的台词并不多,但是那种浑厚且坚定的声音是那样的气势雄浑。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

影片《可可西里》的纪实性分析1. 引言1.1 影片《可可西里》简介影片《可可西里》是一部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纪录片,于200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展现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壮观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影片以其真实感人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可可西里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三楼”,拥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吸引着无数科考队和摄影师前来探访和记录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

影片通过真实的影像和纪实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这片区域的美丽和脆弱,唤起了人们对自然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反思。

《可可西里》不仅是一部记录片,更是一部关于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纪实性的体现影片《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体现得非常出色。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他们的对话和行为都显得非常真实自然。

导演通过镜头的选取和剪辑技巧,将这些场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背景选定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状态也被真实地展现出来。

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这个偏远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影片还还原了真实发生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真人真事的还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可可西里》在纪实性方面的表现可谓是非常成功,观众能够通过影片感受到真实事件所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2.2 真实的背景《可可西里》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纪录片,其真实的背景是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无人区之一。

可可西里地区是中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影片通过真实的背景展示了这片荒凉而美丽的土地,以及其中生活的动植物。

在可可西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高海拔、恶劣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动植物群落,有着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影片《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影片《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给了观众一次体味信仰、感悟生命的机会。

作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可可西里》不仅有震撼人心的影像、更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悲壮、苍凉的藏族民歌为影片《可可西里》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同时,影片通过夹杂着藏语和普通话的真实温情的人物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

以下从影片的声音语言、背景音乐、人物形象塑造、蒙太奇组接等方面简述《可可西里》的艺术特色。

《可可西里》中,人物语言的独特运用,不仅塑造了巡山队员为主体的生动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还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使整个影片具有了真实感。

巡山队长日泰语言不多,说话简洁、耿直,是个感情不外露的人,他面对死亡也保持一种沉着、豁达的态度。

当日泰面对着盗猎分子的十几杆枪时,他没有求饶,更没有退缩,而是用霸气、强悍的正义语言来保卫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日泰嘴里偶尔也会说出几句脏话,但并没有损毁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符合日泰这个自发保护藏羚羊组织者的身份和霸气,使影片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日泰的语言也有很感性的时候,其他三个队员被留在雪山等待救援,日泰对尕玉说,希望不要下雪,千万不要下雪。

这表达出日泰对队员们的担心,但他并没有直接将感情表露出来,而是用内敛、含蓄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担心。

日泰霸气、冷酷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英雄形象。

“你使干什么的?”“青海师大毕业的学生。

”“你应该去做个老师。

”“干这个有意思。

”……这一系列对话,是北京记者尕玉与巡山队员伊西之间的交流。

伊西朴实、真挚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可可西里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他的人生追求。

影片通过伊西和尕玉的对话突出了这样一个以奉献为人生要义,放弃舒适生活的大学生形象。

马占林的语言也颇具特色,他总是话多且罗嗦,在马占林等盗猎分子被捕被看押时,马占林要求最多,闲话最多。

从他的话语内容和说话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老人迫于生存威胁而成为藏羚羊杀戮者帮凶的无奈、可悲、可怜。

影片结尾马占林为求尕玉说的话,让我们也感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背景音响的运用,强化了《可可西里》的真实感,渲染了画面气氛。

同时,配合影像画面,增加了影片的信息量。

日泰等人去巡山之前,刘栋所在的歌厅里所发出的划拳声、倒酒声、震耳的音乐声,还有刘栋的抽泣声,这一系列音响的运用,暗示了巡山队员将要前往地带的荒凉、荒芜和寂寥。

巡山队员火葬400多只羊骨头时,天上传来秃鹫的悲凉叫声,以及羊骨头燃烧发生的“哧哧”声,还有呼啸的风声都渲染了生灵遭受涂炭的凄凉,还有巡山队员沉重的心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尕玉在卡车上问马占林关于扒羊皮的事情的这一场景中,咳嗽声、递烟声、挂在车顶的油灯在摇晃的“吱吱”声,渲染了一个噪杂的氛围,扩展了镜头的空间、增加了银幕的信息量。

音乐烘托出影片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衬托出片中人物悲壮、感伤的心境。

影片开篇的声音强调写实风格,没有任何配乐,强巴被盗猎分子杀死后,低沉、悲凄的音乐响起,抒发了创作者压抑的心情。

这时影片切换镜头,响起了苍辽、沉稳的藏族乐声,随着尕玉访问的旁白,影片开始展示青海特区的风土人情。

巡山队员弹尽粮绝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唱起了《似流水》,喝水的缸子从一个队员手中传到另一个队员手中,黝黑的面庞、爽朗的歌声,表现了巡山队员坦然面对困境的乐观无畏精神。

运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也是打动人心的一个方面。

无论是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还是“无人区”的吃人流沙,都再现了巡察队员生存环境的残酷。

就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康巴汉子刘栋短暂凄美的一生被导演用几个经典镜头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卖皮子后用钱砸头的细节展现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流沙中悄然无声地死去使刘栋一个普通巡察员以无私奉献的形象矗然而立。

正因为此,观众的心弦被拨动才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影片最后日泰被杀的那场戏也触动人的心灵深处。

全景孤独无助的日泰与盗猎分子众多形成鲜明对比,力量悬殊显而易见。

日泰坦然面对,孤身前往,刚打盗猎头子一拳,便突然倒地下抽动死亡。

写实的技法使简约的画面更准确、丰富、细致入微和有力量。

导演一反常规英雄人物拍摄方法,没有用高速镜头和复现蒙太奇表现英雄人物倒地时的高大,而用静场的处理,造成观众内心的震憾,营造了一种凄美、伤感的氛围,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单用突然增大的风雪声达到主观效果,撞击着人的心灵,如寓言一般诠释着人类生命的本质,
人类命运的本质。

场面调动也很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守者做饭的那一段。

当队长日泰告诉他强巴已经死了的时候,他切菜声停止了。

导演很别具匠心的把日泰的脸部特写放在前景,而队员的背影作为背景。

队长痛苦的脸部对照着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碰撞。

他为队友的死去而震撼和难过,但也明白必须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这种撞击,通过场面调动很好的表现出来。

追逐犯人的那场系也大量运用了场面调动,它不是靠切换来实现那种紧张气氛的,而是运用了长镜头的场面调动来实现的。

大量跟镜头的运用,不同角度的拍摄,近景远景的结合,配以音响及独特的场面调动,把追逐时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和冲突,人与自然的抗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人物的对话,也讲出了冲突。

像日泰说的一句话:我只考虑可可西里,考虑我的兄弟们,我买过皮子,可是我没办法,表现了一个支援队长在冲突面前的痛苦和无奈。

他们在维护神圣,缴羊皮。

但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卖羊皮。

这种残酷的冲突,导演只借用了日泰的一句话便表现了出来。

还有,蒙太奇组接的运用也表现了冲突。

最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叫板式蒙太奇的运用。

描述了三个小组队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遭遇及以马占林为代表的人们行走的困难。

在茫茫风沙雪地里,已没有人们从事的不同,只有渺小的人,脆弱的生命顽强的与自然搏斗的写照。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被吞噬掉的是人能否战胜恶劣的环境,这一点通过叫板式蒙太奇的逐一描述剪辑,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巡山队员在呼啸的风雪中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以信仰来捍卫美丽的青山、可爱的家园、圣洁的土地,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人间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