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板配筋问题
PKPM梁板配筋有哪些疑惑
PKPM梁板配筋有哪些疑惑
PKPM梁板配筋的疑惑:
梁配筋修改主要看几个方面:
1、PKPM配筋出现比计算书小的地方要调整,这是主要的。
要不审图通不过;
2、一些构造上东西要满足;
3、施工要方便,一根梁里面不要有太多的截断的地方,不要有太多的钢筋种类然后文字有重合地方要调整过来板配筋完全没有修改的必要。
直接手画吧。
手画可能比你改得还快点。
因为PKPM出的板钢筋基本都要改施工的钢筋一般模数是50 所以钢筋的长度好是50的整数倍。
像 970 820 这样的钢筋长度就得改成 1000 850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计算书拷贝到底图下,按照
地图配板钢筋。
后要说一下的是如果不是院里要求。
梁板配筋,好是自己手配。
这样能加深对构造的理解。
也能记住钢筋各种直径的面积有的时候钢筋直径面积脱口而出也是表现你很牛的一个好方法。
如果有要求控制裂缝的话 PKPM直接出图梁钢筋会比较大比如你控制0.3 自动配出来的可能给你控制到远远小于0.3 钢筋配的就会比较大如果你要手动配钢筋的话要注意满不满足裂缝。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PKPM新旧版本柱配筋差别大的问题答复
我是SATWE的研发人员,楼主所说的问题在平时的电话和邮件中已经回答了很多次了。
如果楼主再发现疑问后能马上向我们咨询的话,我的任何一个同事,哪怕是任何一个最初级的测试人员都能立刻作出解释的。
一个电话或者邮件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麻烦楼主这样费时费力的到处发帖(可能还发了短信)。
事实上前面有不少回帖已经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说明还是有不少PKPM10版用户对软件、对20规范还是了解得挺清楚的。
但是也有一些用户可能刚开始用或者还没有用过10版,所以我想也趁此机会总结一下这个问题,以避免更多的人以后犯这种低级错误。
首先,在进行两个模型对比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力学模型的一致性,楼主提供的08模型和10模型结果,从周期上比较就有明显的差异,第一周期08版是0.8008,10版是0.7349,周期没对上,后面的比较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稍有常识的用户都应该了解这一点。
那为什么新旧版周期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异呢?主要原因是10版模型里选择了按10混凝土规范的方法计算梁刚度放大系数,而08版模型采用的是全楼统一的刚度放大系数1.2,这两个模型没有可比性。
将10版的刚度系数改为和08版一致后,除风荷载相关的结果有微小差异外(脉动增大系数的算法略有区别造成的),从周期、地震作用、位移到内力,新旧版结果都一致。
这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配筋结果的比较。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二层37号梁支座端纵筋为例,08版为2769,10版为2840。
这个差异是由于保护层厚度不同造成的,新旧规范关于保护层厚度的含义不同,08版为纵筋外缘到截面外边缘的距离,而10版中应该填入箍筋外边缘至截面外边缘的距离,即08版保护层厚度为30时,10版应填入20,才有可比性。
保护层的定义也是2010规范改进内容之一。
关于保护层的定义,我们在软件界面中也有明确提示,使用软件时一定要按新的规范含义填写。
但显然楼主既没仔细学习规范,也没仔细了解软件,两个版本填的都是30。
将这个参数改为一致后(注意是“一致”而不是“一样”),即10版改为20后,这时的10版结果和08版完全一致,均为2769。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2.5。
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
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
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6、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7、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一般采用B级)。
11、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
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13、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1)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
(2)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3)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
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Cmass-y两向质量振型参与系数,均要保证不小于90%,达不到时,应增加振型数,重新计算。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在进行参数分析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类型:PKPM设计基础时,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类型,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
不同结构类型的参数要求和分析方法会有所不同。
2.荷载标准:PKPM设计基础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荷载标准,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荷载标准中包含了各种荷载及其组合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3.材料性能:PKPM设计基础时,需要确定结构所采用的材料的基本性能参数,例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5.参数优化:在确定参数取值范围后,可以通过参数优化的方法来找到最优参数组合。
参数优化可以采用经验公式、数值分析、试验数据等多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性。
最小配筋率是指在PKPM设计基础时,要保证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面积不低于规定的最小值。
最小配筋率的使用注意事项如下:1.配筋率计算:最小配筋率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
一般情况下,最小配筋率是以混凝土截面面积的一定比例来表示的。
2.强度计算:在计算最小配筋率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屈服强度。
最小配筋率需要保证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塑性破坏,且足够刚性。
3.限制条件:最小配筋率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其他对配筋率的限制条件,例如最大配筋率、构造限制等。
在设计时,需要满足这些限制条件,并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最小配筋率。
4.经验公式:最小配筋率通常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来估算。
这些经验公式是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际工程经验得出的,设计师可以参考这些公式来确定最小配筋率。
5.优化设计:最小配筋率还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确定。
优化设计可以考虑多个参数的影响,并通过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来寻找最优的结构配置。
总之,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和计算,并参考经验公式和优化设计方法来确定最优的结构参数和配筋率。
PKPM版画结构平面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
PKPM版画结构平面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PKPM2010版画结构平面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付成在PKPM结构平面中,楼板计算即有弹性计算、还有塑性计算,弹性计算中还有查静力手册计算、有限元计算,边界元计算的不同方式,考虑一些特殊情况,用户还可以选择按照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或者按照连续板块的计算方式。
面对诸多选择,广大用户可能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合的方式,本文结合2010版针对新规范的修改,深入剖析不同算法的应用技巧和技术条件,使用户在计算时做到心中有数。
一:自动计算方法的选择程序在计算时根据楼板的形状可分为矩形板和非矩形板两大类。
自动计算时程序会对各块板逐块做内力计算,对非矩形的凸形不规则板块,程序用边界元法计算该块板,对非矩形的凹形不规则板块,程序则采用有限元法计算该块板,程序自动识别板的形状类型并选相应的计算方法。
对于矩形板块,计算方法采用用户指定的计算方法(如弹性或塑性)计算。
当房间内有次梁时,程序对房间按被次梁分割产生的多个板块分别计算。
如图1所示。
楼板计算满足近似矩形计算条件矩形楼板非矩形楼板非单一边界单向板计算双向板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弹性查表法塑性计算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图1从上图可以看出,非矩形板计算也可以采取静力手册查表的方法计算,对于矩形楼板,即使用户选择了按照塑性计算,但很多情况并没有按照塑性计算,塑性计算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一个条件:1:选择了按照塑性计算。
2:按形状是矩形楼板或者近似矩形楼板。
3:四边的任意一边边界条件必须相同。
以下分别就矩形和非矩形楼板计算方式做简要说明二:矩形钢筋混凝土楼板计算《砼规》(GB 50010,2010)9.1.1条规定混凝土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弧形梁pkpm配筋及内力计算问题
2007年的此为客厅板厚120 悬挑板厚也是120MM 挑板外边缘有玻璃幕墙弧形梁在实际工程中是否可行?因为普通梁是靠底筋受拉承重,而弧形梁应该如何受力了?是否有前辈过类似的工程望路过指点。
(1)弧形梁受到很大的扭矩。
我做时折减系数取1.0,不是0.4~1.0中的某一数,而且也加强了配筋(2)1/4圆弧梁一般来说应尽量避免,主要因为其扭矩较大不容易处理,楼主的这种情况建议在框架柱之间做成直梁,可使受力情况大大改善。
当然非要做成弧梁也不是不可以,建议加强抗扭措施,如加大抗扭腰筋、框架柱支座处钢筋加强、拉通部分楼板负筋等。
(3) 需注意pkpm处理曲梁受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不能参照,楼主的截面及配筋目测均过小,且下端支座锚固不理想。
* 曲梁两端的支撑条件为嵌固,在做结构布置的时候需要争取良好的嵌固条件。
(4) 从图中看来,弧形梁跨度大,内侧无其它次梁连接。
对抗扭而言,应属于无多余约束的静定受力方式。
在这么大的扭矩下,梁无疑会开裂,开裂后混凝土退出抗扭工作,全靠钢筋参与抗扭,我认为抗扭刚度会急剧下降,对这么大跨度的梁而言,似乎扭转变形会很大,加上外侧带悬挑,扭转引起的变形对悬挑端的下沉会有放大作用。
我一般习惯于在内侧布上交叉梁,把与弧形梁相交的梁第一跨负筋加大,当成悬挑梁受力,这样当扭转变形发生时,至少有次梁拉住并增加抗扭的刚度,并且有一定的内力重分布以减轻弧形梁负荷。
(5) 我做过这种四分之一圆弧梁,确实不能完全相信satwe配筋简图中的计算结果,还需查看详细的计算内力,并且千万不能进行扭矩折减。
建议手算复核,可按“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上提供的圆弧梁的内力计算公式计算。
在配筋构造上,一定要注意保证两端的固接,可按悬臂梁的构造。
在此图中,建议支座左右两边上部配筋一样,即支座负筋拖入两侧梁中。
再有按弯剪扭要求,配箍筋和腰筋。
正确的计算加上适当的构造措施,是可以放心得做此圆弧梁的。
PKPM版画结构平面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
PKPM版画结构平⾯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PKPM版画结构平⾯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PKPM2010版画结构平⾯图楼板配筋计算详解付成在PKPM结构平⾯中,楼板计算即有弹性计算、还有塑性计算,弹性计算中还有查静⼒⼿册计算、有限元计算,边界元计算的不同⽅式,考虑⼀些特殊情况,⽤户还可以选择按照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或者按照连续板块的计算⽅式。
⾯对诸多选择,⼴⼤⽤户可能不能很好的选择适合的⽅式,本⽂结合2010版针对新规范的修改,深⼊剖析不同算法的应⽤技巧和技术条件,使⽤户在计算时做到⼼中有数。
⼀:⾃动计算⽅法的选择程序在计算时根据楼板的形状可分为矩形板和⾮矩形板两⼤类。
⾃动计算时程序会对各块板逐块做内⼒计算,对⾮矩形的凸形不规则板块,程序⽤边界元法计算该块板,对⾮矩形的凹形不规则板块,程序则采⽤有限元法计算该块板,程序⾃动识别板的形状类型并选相应的计算⽅法。
对于矩形板块,计算⽅法采⽤⽤户指定的计算⽅法(如弹性或塑性)计算。
当房间内有次梁时,程序对房间按被次梁分割产⽣的多个板块分别计算。
如图1所⽰。
楼板计算满⾜近似矩形计算条件矩形楼板⾮矩形楼板⾮单⼀边界单向板计算双向板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弹性查表法塑性计算有限元法边界元法图1从上图可以看出,⾮矩形板计算也可以采取静⼒⼿册查表的⽅法计算,对于矩形楼板,即使⽤户选择了按照塑性计算,但很多情况并没有按照塑性计算,塑性计算必须同时满⾜以下⼀个条件:1:选择了按照塑性计算。
2:按形状是矩形楼板或者近似矩形楼板。
3:四边的任意⼀边边界条件必须相同。
以下分别就矩形和⾮矩形楼板计算⽅式做简要说明⼆:矩形钢筋混凝⼟楼板计算《砼规》(GB 50010,2010)9.1.1条规定混凝⼟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计算:1. 两对边⽀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2. 四边⽀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于2.0~但⼩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向受⼒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向布置⾜够数量的构造钢筋,3)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向受⼒的单向板计算。
pkpm自动配筋
pkpm自动配筋摘要:1.PKPM 自动配筋的概念与原理2.PKPM 自动配筋的优点3.PKPM 自动配筋的缺点4.PKPM 自动配筋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5.PKPM 自动配筋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1.PKPM 自动配筋的概念与原理PKPM 自动配筋,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PKPM(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 Analysis and Design Software)自动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计算和绘图。
其原理是根据结构力学的原理,通过软件内置的规范和公式,自动计算出结构中各个部位的内力,然后根据规范要求,自动配置钢筋,以保证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2.PKPM 自动配筋的优点PKPM 自动配筋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手工配筋,PKPM 自动配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2)精度高:PKPM 自动配筋采用计算机计算,精度高,避免了人工配筋可能出现的错误。
(3)规范统一:PKPM 自动配筋根据我国相关规范进行配筋,保证了设计规范的统一性。
3.PKPM 自动配筋的缺点尽管PKPM 自动配筋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以下缺点:(1)依赖电脑:PKPM 自动配筋需要电脑运行,一旦电脑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配筋工作的进行。
(2)软件更新:随着规范的更新,PKPM 软件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规范要求,这可能会增加使用成本。
4.PKPM 自动配筋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PKPM 自动配筋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大型建筑项目中,其优势更为明显。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有超过80% 的建筑设计单位采用PKPM 自动配筋进行设计。
5.PKPM 自动配筋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PKPM 自动配筋的未来发展趋势可期。
修改pkpm板梁配筋注意事项
15.LTCAD生成的梯梁配筋不对。
16.JCCAD生成的条基轴线关系不对,地基梁箍筋等不合理。
17.PKPM图全是在图纸空间,DWG图全是在模型空间,比例问题按此关系处理。
18.TSZ中用一个比例画各图块,画好后用变比例命令实现多比例绘图。
10.不同结构段不要用相同构件编号 ,以免工 地搞混。
11.墙结构要尽量简化,如果受力复杂的墙可以舍掉它。
12.有墙的结构一定要有一部分连梁,耗能梁的需要。
13.框剪的墙上设暗梁 。
14.一根梁宽要一致,方便施工。除能拉通的节点负筋,都要原位注写。挑梁要原位注写,对计算结果查对,生成的图可能不是根部的。图纸上的每一个字付要像图板上画图一样认真检查。
22.利用JLQ模块可以画墙节点大样并用列表法,设为小比例就行,还可用边构合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等手段调整大样。
23.只有地下室有墙,或墙中柱仍按框柱对待,只有类似单肢墙的端柱才按墙端柱待,但平面内是墙端柱,平面外仍是框柱,综合确定配筋,同时满足框柱的构造要求。
3.裙房层数等于增加了加强层,转换层号等于定义了薄弱层。
4.梁输出结果中扭纵筋配腰后并入上下纵筋和扭箍筋的二倍和剪筋之和为全截面配筋,且要符合扭筋布置要求。
5.质心和整体振动图是控制结构动力特性,与烈度无关。侧移图,变型图内力图是设定烈度下的地振反应与烈度相关。
6.梁要原位,集中,逐梁逐跨认真复对。注意名称和标注方法与平法的一致性,注意构件定位标注
7.柱要注意改筋,方便施工,注意定位标示。
8.墙要注意构造.注意忽略了的短墙验算,注意表达上的技巧和与平法的一致性。
9.基础梁上部筋可以逐跨不同规格。但要要求在其柱两侧三分之一跨范围受拉搭接。以满足规范对上部筋贯通要求。
pkpm2010版4月……6月问题
pkpm2010版4月……6月问题2011年4月第三周结构技术问题汇总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PKPM1、楼板配筋计算时,程序在实配钢筋里显示为星号?答:这是由于选筋库里没有合适配筋方案,程序无法选择。
可以在计算参数-钢筋级配表,根据计算配筋面积,添加合适的钢筋直径与间距。
2、框剪结构,用2010新版SATWE计算,WMASS.OUT计算结果文件里,Ratx2>1.0,按照2010新高规3.5.2条,不应判断为薄弱层而放大地震剪力,但程序实际按照薄弱层来放大。
程序是否一起按照Ratx1和Ratx2来判断?答:楼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新高规是区分结构体系的,而抗新规不区分结构体系,仍保留旧规范的要求。
对于框剪结构,程序综合高规和抗规的要求,根据两个结果进行判断,本例虽然按高规不是薄弱层,但按照抗规来判定薄弱层,最终按照薄弱层进行了内力放大。
3、2010新版JCCAD软件中,荷载参数:选择柱底弯矩放大系数,程序对柱下所有组合下的弯矩都放大吗?承载力计算也是利用放大的组合弯矩值?答:根据新地基规范8.4.17条,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当地下一层结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嵌固端处的底层框架柱下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乘以与其抗震等级对应的增大系数。
对于不带地震工况的组合,不放大。
4、建模时将屋面层人工分为两个标准层,如何正确计算与输出层刚度比?答:用复杂空间建模分析与计算SPASCAD,模型导入——导入PM平面模型——层号指定,根据各层顶标高,人为将屋面的两个标准层合并为一层计算所需要的上下层刚度比。
5、多塔整体模型中的构件配筋和单塔模型中的配筋相差很多。
答:模型全部为框架结构。
用户设置了0.2Q0调整,多塔的按大底盘的基底剪力的0.2倍调整,而单塔计算时根本不需要调整,所以比单塔的要大。
取消0.2Q0调整设置后正常。
6、基础CAD中,弹性地基梁翼缘有没有考虑梁在柱边或墙边处的受弯?答: 设置了翼缘宽度后,程序考虑翼缘根部的受弯,按照悬臂梁计算,给出配筋。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2.5。
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
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
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6、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7、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一般采用B级)。
11、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
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13、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1)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
(2)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3)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
PKPM的板配筋计算不足问题
PKPM的板配筋计算不足问题多年工作实践中屡次出现板配筋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出现板开裂的现象。
深入研究之后发现PKPM计算中并未考虑板支座的位移,即未考虑支撑梁的挠度变形影响,导致板弯矩计算不足。
就板配筋的计算原理进行分析,得出板配筋偏小而开裂的原因,并给出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标签:板配筋不足;板开裂;超静定结构;支座位移;弯矩板开裂在工程中并不鲜见,如板四角板面开裂,板底开裂等。
当设计与施工任何一项不合理均可能造成其结果。
如设计荷载考虑不足,板厚取值不够,施工不符合要求,养护不足等。
然而多年工作实践中出现多个工程在满足设计及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出现板开裂的现象。
深入研究之后发现PKPM板配筋计算方法不够完备。
其中并未考虑板支座的位移,即未考虑支撑梁的挠度变形影响。
本文研究中,板的简化计算,取每米板带作为研究对象,单跨板简化为两边固定结构。
PKPM板计算中仅考虑了荷载作用下板的受力,未考虑板支座梁的竖向位移。
对于支撑于主梁上的次梁,其最大位移应为主梁相应位置的位移加上次梁本身受荷变形产生的挠度。
当主梁产生的位移较小,且板两端次梁的挠度变形差距不大时,计算差异不大,板配筋足以抗裂,但当主梁产生的位移较大,且板两端次梁挠度变形差异过大时,板两端产生的位移差则不能忽略。
因此由板端梁竖向位移差产生的板面弯矩应予以考虑。
本文将就板配筋的计算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板配筋偏小而开裂的原因,并且给出并给出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1PKPM中板配筋计算方法本文利用PKPM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如图1。
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1)板块1设计条件:边界条件(左端/下端/右端/上端):铰支/铰支/固定/铰支/。
荷载:永久荷载标准值:g=4.70 kN/m2;可变荷载标准值:q =2.00 kN/m2;计算跨度Lx =3000 mm ;计算跨度Ly =8000 mm;板厚H = 100 mm;砼强度等级:C30;钢筋强度等级:HRB270。
pkpm中,简述楼板平面图绘制以及现浇楼板的配筋计算流程
pkpm中,简述楼板平面图绘制以及现浇楼板的配筋计算流程
在PKPM中绘制楼板平面图及现浇楼板的配筋计算流程如下:
1. 首先,在PKPM中打开工程文件,进入楼板设计界面。
2. 根据实际需求,在楼板设计界面中选择合适的楼板类型,例如单向板、双向板等。
3. 绘制楼板平面图。
在楼板设计界面的平面绘制区域,根据实际建筑平面尺寸,在指定位置绘制楼板平面的几何形状。
可以通过绘图工具,例如直线绘制、矩形绘制、圆弧绘制等,来描绘楼板的平面形状。
4. 进行楼板布置。
根据楼板的构造要求和荷载要求,在平面图上布置荷载点、荷载面等,以及楼板的支座位置、开洞位置等。
5. 进行楼板配筋计算。
点击PKPM中的配筋计算按钮,在弹出的配筋计算界面中进行楼板的配筋计算。
根据楼板的荷载、跨度、深度等参数,计算出合理的楼板配筋方案。
6. 查看配筋计算结果。
PKPM会根据计算参数,给出相应的楼板配筋结果,包括主筋、箍筋的布置和尺寸等信息。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流程仅为简要描述,实际应用中具体步骤可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具体工程要求和软件操作进行调整。
同时,在进行楼板设计和配筋计算时,需要参考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满足相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
PKPM 的板配筋计算不足问题
6 i / | = 一 6*8 . 3 3 3*1 0 8 / 3 0 0 0 一一1 . 6 6 7*1 0 6 ( N);
响不容 忽视 , 应 该采取有效 的措施 进行加强 。 本 文对 板带 计 算模 型 中 的问题 有 如前 节 2 . 2中 所 述 , 仅 以梁 中 挠 度 最 大 处 的 板 带 进 行 分 析 , 且 未 考 虑 板 整 体 作 用 的有 利 影 响 , 其计算结果 显然偏 大 , 应 予 以 适 当折 减 。 此 类问题在工 程 应 用 中 , 需 将 诸 多 原 因 考 虑 在 内 进 行
并 产 生 正 弯 矩 。 因本 模 型 是 以 梁 中 最 大 挠 度 处 的 1米 板 带 为对象计算 梁 中发 生的 最 大位 移 差所 产 生 的影 响 , 且 梁 挠
续单 向板的结构 布 置 , 板 支 座 位 移 较 小 处 其 板 支 座 筋 应 予
以加大 ; 对 于 板 跨 接 近单 向板 的板 布 置 , 其 配 筋 宜 适 当 加 度计算 中未考虑 板整 体 刚 度 的有 利影 响 , 因此 对 于整 块板 大 。 而言 , 影 响 应 有 所 折 减 。但 是 即 使 将 位 移 取 均 值 , 即最 大 值 对 于 单 向 板 或 接 近 单 向板 的 结 构 , 短 跨 方 向 的 板 支 座
混 凝 土 的 弹 塑 性 特 性 发 挥 完 毕 后 仍 不 足 时 则 板 面 很 可 能 出 现 因配 筋 不 足 引 起 的板 开 裂 情 况 。
3 . 3 解 决 方 法
图 4 板 才尺 寸
M BA— M AB: 一 6 i △/ l
其中 i —E I / 1 ;
E一 3 . 0* 1 0 4 ( N/ am2 r ), I —b h 3 / 1 2— 1 0 0 0* 1 0 0 3 / 1 2—
弧形梁pkpm配筋及内力计算问题
2007年的此为客厅板厚120 悬挑板厚也是120MM 挑板外边缘有玻璃幕墙弧形梁在实际工程中是否可行?因为普通梁是靠底筋受拉承重,而弧形梁应该如何受力了?是否有前辈过类似的工程望路过指点。
(1)弧形梁受到很大的扭矩。
我做时折减系数取1.0,不是0.4~1.0中的某一数,而且也加强了配筋(2)1/4圆弧梁一般来说应尽量避免,主要因为其扭矩较大不容易处理,楼主的这种情况建议在框架柱之间做成直梁,可使受力情况大大改善。
当然非要做成弧梁也不是不可以,建议加强抗扭措施,如加大抗扭腰筋、框架柱支座处钢筋加强、拉通部分楼板负筋等。
(3) 需注意pkpm处理曲梁受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不能参照,楼主的截面及配筋目测均过小,且下端支座锚固不理想。
* 曲梁两端的支撑条件为嵌固,在做结构布置的时候需要争取良好的嵌固条件。
(4) 从图中看来,弧形梁跨度大,内侧无其它次梁连接。
对抗扭而言,应属于无多余约束的静定受力方式。
在这么大的扭矩下,梁无疑会开裂,开裂后混凝土退出抗扭工作,全靠钢筋参与抗扭,我认为抗扭刚度会急剧下降,对这么大跨度的梁而言,似乎扭转变形会很大,加上外侧带悬挑,扭转引起的变形对悬挑端的下沉会有放大作用。
我一般习惯于在内侧布上交叉梁,把与弧形梁相交的梁第一跨负筋加大,当成悬挑梁受力,这样当扭转变形发生时,至少有次梁拉住并增加抗扭的刚度,并且有一定的内力重分布以减轻弧形梁负荷。
(5) 我做过这种四分之一圆弧梁,确实不能完全相信satwe配筋简图中的计算结果,还需查看详细的计算内力,并且千万不能进行扭矩折减。
建议手算复核,可按“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上提供的圆弧梁的内力计算公式计算。
在配筋构造上,一定要注意保证两端的固接,可按悬臂梁的构造。
在此图中,建议支座左右两边上部配筋一样,即支座负筋拖入两侧梁中。
再有按弯剪扭要求,配箍筋和腰筋。
正确的计算加上适当的构造措施,是可以放心得做此圆弧梁的。
PKPM梁配筋调整
1 请问下用PKPM生成梁配筋图后,梁的截面和配的钢筋如何优化?梁的截面优化,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梁的截面大小让钢筋的配筋率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按照我的经验,梁一侧受力纵筋的配筋率在1%~1.5%是比较经济的,超出这个范围越多,就越不经济,要么用的混凝土偏多,要么钢筋用的太多。
以PKPM生成的施工图为基准,钢筋的优化余地不大,因为这个施工图基本上就是满足配筋量的最小配筋方案了,要优化也只能在一些风格习惯上修改。
只有悬挑梁上部钢筋应该加强一下,个人认为在计算配筋量的基础上增加40%~100%比较安全。
关于铰接的问题,那是偷懒的做法。
次梁一旦和主梁铰接,主梁自然就不会因次梁产生扭矩了。
而主梁一旦和柱或者墙铰接,主梁基本上就无法传递地震力,因此产生的剪力和扭矩就会大大减小。
这样一来原本难以调整的模型一下子就变得“顺利”了起来。
但我是不推荐这样设计的,因为这会改变结构的受力计算假定----改的只是假定,而现实则没有改。
所以将会出现计算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可能引发严重或者不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现浇混凝土结构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铰接,为了保证计算和实际情况尽量相符,请不要随意设铰。
如果设了铰,尤其主梁设铰,请务必重新计算位移角、位移比和周期。
因为这些都会改变。
配筋时,钢筋库里的种类多,生成的配筋结果就比较多,钢筋库选的种类少,生成的配筋结果又比较不经济,所以最好生成之后自己手动配筋。
把梁支座改成铰接,一般是次梁,或者是不重要的梁,可以允许出现塑性铰。
有一些设计人员习惯在这些位置设置铰接,也可以使设计更加经济。
2 我们都是根据计算出来的钢筋面积自己配筋,程序出的平法只做参考用!3为什么梁配筋出来之后,要对SATWE信息呢?1 不是说梁配筋仅仅是比计算值大就行了PKPM自动生成的配筋不太合理需要合理调整还有项目不一样设计院要求不一样梁钢筋的选筋规则不一样有的设计院要求梁钢筋尽量用大直径钢筋这样施工方便有的设计院要求尽量用小直径钢筋控制裂缝或者省贯通筋PKPM生成的是无法满足以上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PKPM生成的图哪有上百种钢筋啊?用生成的图也不用逐个房间点啊!房间编号,归并一下,就可以直接在样板的楼板上画配筋了!我们都是用PKPM直接做的板配筋图啊!有一些过大或过小的钢筋,就在参数定义里,有一个配筋参数,把它删除就可以了1 2.大哥们没有你们说的这么麻烦啊板钢筋计算完后下面有一个房间归并项---重花钢筋----点否就自动生成了.说PKPM板钢筋种类多,其实就是负筋长度种类多.下部钢筋用什么软件结构都一样.可以在(楼板钢筋项里--负筋归并)中把数值适当挑整就好了 .一般挑到100.挑太大有时候负筋就出建筑边线了.不管什么软件都要手动调整的.我就不信调整的工作量能比全手花的大!!!!!!!!个人QQ595777311.希望大家加我.3.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
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
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
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
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
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
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
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
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
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
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
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
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
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
《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
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
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
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
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
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
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
(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
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
(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
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
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
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
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
除以上计算分析以外,设计软件还会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特殊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调整、0.2Q0调整、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调整等等,因程序可以完成这些调整,就不再详述了。
3 对单构件作优化设计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
(1)软件对混凝土梁计算显示超筋信息有以下情况: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M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Mu时,提示超筋;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四级及非抗震:ξ≤ξb二、三级:ξ≤0.35(计算时取AS ’=0.3 AS )一级:ξ≤0.25(计算时取AS ’=0.5 AS )当ξ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
(2)剪力墙超筋分三种情况:1)剪力墙暗柱超筋:软件给出的暗柱最大配筋率是按照4%控制的,而各规范均要求剪力墙主筋的配筋面积以边缘构件方式给出,没有最大配筋率。
所以程序给出的剪力墙超筋是警告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2)剪力墙水平筋超筋则说明该结构抗剪不够,应予以调整;3)剪力墙连梁超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抗剪不够。
规范中规定允许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剪力墙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基本上都会出现塑性变形,即连梁开裂。
设计人员在进行剪力墙连梁设计时,还应考虑其配筋是否满足正常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要求。
(3)柱轴压比计算:柱轴压比的计算在《高规》和《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抗震规范》第6.3.7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既包括地震组合,也包括非地震组合,而《高规》第6.4.2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
软件在计算柱轴压比时,当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程序仅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当该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程序才取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
因此设计人员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工程,计算地震力和不计算地震力其柱轴压比结果会不一样。
(4)剪力墙轴压比计算:为了控制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新的《高规》和《抗震规范》对剪力墙均提出了轴压比的计算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软件在计算断指剪力墙轴压比时,是按单向计算的,这与《高规》中规定的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按双向计算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
(5)构件截面优化设计:计算结构不超筋,并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状合理,设计人员还应进行构件优化设计,使构件在保证受力要求的德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并节省材料。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截面优化设计时,应以保证整体结构合理性为前提,因为构件截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刚度,从而对整体结构的周期、位移、地震力等一系列参数产生影响,不可盲目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
4. 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
《混凝土规范》、《高规》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构造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些措施是很多震害调查和抗震设计经验的总结,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设计人员不可麻痹大意。
(1)设计软件进行施工图配筋计算时,要求输入合理的归并系数、支座方式、钢筋选筋库等,如一次计算结果不满意,要进行多次试算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