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教案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结构、表面特征等。
2.掌握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2.月球的结构和表面特征。
3.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图表,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月球的认识和看法。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潮汐现象,让学生体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水盆、石头等。
3.准备分组讨论的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形状、大小、结构、表面特征等。
通过展示图表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月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月球的认识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月球的相关知识。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对月球的基本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如名称、位置、直径等。
2. 使学生掌握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文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月球的基本概况a. 月球的名称、位置和直径b. 月球的表面特征和地形c.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2. 月球的形成和演化a. 地球与月球的关系b. 月球的起源——大撞击假说c. 月球的演化过程3. 月球的自然资源和利用a. 月球的矿产资源b. 月球的利用前景——建立月球基地4. 月球观测和探索a. 月球观测的方法和工具b.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c. 我国月球探测成果5. 月球与地球的关联a.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b. 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月球的奥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月球的图片、视频和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4. 利用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月球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观测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测技巧。
4.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天文知识教程》2. 多媒体课件:月球图片、视频、模型等3. 观测工具:望远镜、星图等4. 课后作业:相关阅读材料和练习题教学课时:2课时(90分钟)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讲授新课】1. 月球的基本概况(15分钟)教师讲解月球的名称、位置、直径等基本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 月球的形成和演化(15分钟)教师讲解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大撞击假说,以及月球的演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月球的发育历史。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第一章:月球的基本概况1.1 月球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描述月球的形状、大小、质量等基本特征解释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和公转周期1.2 月球的表面特征介绍月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如平原、山脉、陨石坑等解释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类型探讨月球表面的辐射和温度条件第二章:月球的起源与形成2.1 月球的起源假说介绍几种主流的月球起源假说,如大撞击假说、捕获假说等解释月球起源的证据和争议2.2 月球的形成过程描述月球形成的过程和原理探讨月球形成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分析月球形成对地球生命的意义第三章:月球的探索与研究3.1 古代对月球的探索与认识介绍古代文明对月球的观测和记载探讨古代对月球的宗教和文化意义3.2 现代对月球的探索与研究介绍人类首次登月的历史和意义描述月球探测器和月球车的作用和发现探讨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第四章:月球的科学研究与应用4.1 月球的科学价值介绍月球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探讨月球对地球气候变化和地球生物的影响4.2 月球的应用前景描述月球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如月球土壤、岩石和水分探讨月球基地建设和人类月球居住的可能性分析月球对人类太空探索和科技进步的意义第五章:月球的观测与观测技术5.1 月球观测的基本方法介绍肉眼观测、望远镜观测和卫星观测等方法解释月球观测的重要性和限制条件5.2 月球观测的技术与应用描述望远镜和卫星等观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探讨月球观测在科学研究和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分析月球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第六章:月球的周期性与现象6.1 月相的变化解释月相的概念和月相变化的原因描述新月、盈月、满月、亏月等不同月相的特征探讨月相变化对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影响6.2 潮汐现象介绍潮汐的定义和成因解释月球引力和地球自转对潮汐现象的影响探讨潮汐对地球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七章:月球与地球的关系7.1 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解释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作用描述月球对地球的自转和倾斜角度的影响探讨月球对地球气候和地球生命的影响7.2 月球与地球的卫星关系介绍地球的其他自然卫星和月球的关系探讨月球与其他卫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第八章:月球的命名与月球地名8.1 月球的命名历史介绍月球的命名背景和方法解释月球地名的历史和地理分布探讨月球地名对月球研究和人类认知的影响8.2 月球地名的分类与特点描述月球地名的分类和命名规则探讨月球地名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意义分析月球地名对月球研究和人类认知的价值第九章:月球的未来研究与发展9.1 月球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介绍月球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难题探讨月球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创新分析月球研究对人类科技进步的意义9.2 月球发展的前景与展望描述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探讨月球基地建设和人类月球居住的可能性分析月球对人类太空探索和科技进步的长远影响第十章:总结与思考10.1 月球的意义与价值总结月球对地球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和作用强调月球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性思考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和利用的责任和伦理问题10.2 月球教育与普及提出月球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探讨月球普及教育的目标和受众分析月球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推动月球研究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月球的基本概况、起源与形成、探索与研究、科学研究与应用、观测与观测技术、周期性与现象、与地球的关系、命名与月球地名、未来研究与发展以及总结与思考。
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三篇)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教学设计理念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
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与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从问题出发,带着自己的假设结论,获取(接受)前人的研究事实(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搜集、查找资料就是接受式探究的必备能力之一。
科学发展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材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月球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球——地球的卫星》教科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月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结构是我们认识月球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月相变化,了解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潮汐现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相变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我会通过动态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月球相关的问题,如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观察月相与月球运动的关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月球的基本特征:月球形状、大小、表面结构等,这是认识月球的基础知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例如:通过观察月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月球的形状,了解月球表面特点。
(2)月相变化及其原因:探究月相变化规律,理解月相变化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关系。
-例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月相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月相产生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月球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球——地球的卫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晚上散步时是否注意过天空中月亮的形状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单元,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形成和运动等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索月球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天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形成、结构、运动等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月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等。
2.掌握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3.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如自转、公转等。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月球的形成过程。
2.月球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学生讨论月球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验法:通过模拟月球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图表等资料。
2.准备月球的模型或挂图。
3.准备月球运动的相关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等,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月球的模型或挂图,了解月球的结构。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实验或动画,展示月球的运动规律,如自转、公转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球的运动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
同时,可以让学生探讨月球的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成果。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和运动规律。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及反思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及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2)掌握有关月球的基本数据。
(3)了解月球的地形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卡”。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交流信息,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以及对搜集来的有关月球的资料的分析,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重点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了解月球的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积等。
难点月球的地形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古往今来,有关咏月的诗歌、诗句、神话故事有许多许多,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词歌赋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说得太棒了!原来大家知道这么多有关月的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近距离地来了解一下地球形影不离的朋友——月球。
学生自由回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本课,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兴趣。
新课讲解拓展延伸(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自古以来,人们不断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根据教材P46的内容,归纳探月过程与观测工具的变化。
古代观月记录: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1610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俐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
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大家归纳得真棒!人类的探月过程与观测工具的变化是从肉眼观察到天文望眼镜,再到探测飞行器和登月考察。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特征。
2.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月球表面特征的模型或实物。
3.准备地球和月球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解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月球的基本知识,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和其他行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月球方面,可能只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于月球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情况,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2.难点:月球的运动和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月球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月球表面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外观,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球。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月球的基本情况,包括月球的构成、月球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等。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运动和表面特征,并提出问题:“月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运动?月球表面特征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月球模型和月球表面图片,分析月球的运动和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 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与同学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讨论交流后制作“月球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地与同学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根据资料特征制作“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的ppt课件及录像。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1、同学们,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引起人们对月球的无限遐想。
有关月球的诗歌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知道哪些诗和故事呢?:《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同学们的诗和故事中,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从中,也许你会知道,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出示问题: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播放录像)刚才的这段录像让我们穿越时空,在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中遨游一趟,那谁来说一说,在探月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说,课件出示。
小学科学教案: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案+反思.docx

5.月球一地球的卫星r敕学目标】L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枳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3.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L月球是地球的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敦学过程】一、演话导入,聚焦问题.L教师: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学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3等故事。
2.教师: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球一一地球的卫星讥(板书课题〉二、学单身学,自主探索.L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
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杳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2.模拟制造环形山-(1)教炖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教师明确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困绕几个问题展开思考: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 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3)学生根据课本P52与课件展示的制作过程,分小组合作制作“环形山(4)完成模拟实验后,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环形山资料图,在随堂学习题中画出简图并简耍地用几个关键词写出特征。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课件、视频、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动画:人类登月、认识月球、月球概况视频:月球的形成图片:月球1、月球2【教学过程】1、导入(1)对有关月亮的歌曲。
和有关月亮的诗歌。
讲有关月亮的故事、传说。
(2)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3)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2、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教师板书: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人类登上月球(2)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3)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5)观看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课 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课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一、教学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第5课月球——地球的卫星》,主要介绍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以及月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多种方法来探索月球的秘密,并学会整理和汇报月球的信息。
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整理能力,以及进行信息的汇报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 学生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对比图片学习天文知识的方法。
2. 学生了解查找资料的多种方法,学会整理收集的知识。
科学态度目标:1. 学生能够保持对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以及人类对月球认识的不断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如太阳、地球等。
他们对宇宙和天体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
他们还需要培养观察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和汇报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月球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培养学生对月球的观察能力。
2. 比较法:比较月球和地球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 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整理和收集知识。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分享月球的信息。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月球的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2. 准备展示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月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月球的问题,例如:“你们知道月球是什么吗?它和地球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以回答月球是一个天体,是地球的卫星。
小学科学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小学科学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教案名称:小学科学-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 掌握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和颜色。
3. 观察月亮的变化,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1. 标注有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地球仪或图片。
2. 彩色粉笔和黑板。
3. 小组活动用的小眼镜、阴影面具和月相卡片。
4. PPT或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探讨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大气等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有卫星?如果有,那是什么呢?二、呈现与探究(10分钟)1.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月亮?月亮是什么?在什么时候能看到它?2. 引导学生认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解释什么是卫星。
3. 以黑板为媒介,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和颜色。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问他们关于月球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对月球的初步认识。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把小眼镜和一张阴影面具。
让他们在阳光下观察月亮,并观察月亮的形状。
2. 让学生回到教室,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月亮的形状。
引导他们发现月亮的形状在不同的时间内会发生变化,并提问可能的原因。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解释月亮的形状变化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造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月相的形成原因。
四、辨析与总结(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月相卡片,让他们按照月相的顺序排列并解释月相的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形成是由于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和太阳的光照角度不同导致的。
3. 开展讨论,让学生提出与月球相关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解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绘制月相图的素材,让他们尝试绘制不同月相的形状。
2. 引导学生使用日历或手机应用程序,观察不同日期和时间的月相,并记录下来。
3. 鼓励学生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他们学到的关于月亮和月球的知识。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第一章:月球的基本概况1.1 月球的位置和名称介绍月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作为地球的卫星之一。
讲解月球的名称来源和不同文化对月球的称呼。
1.2 月球的直径和质量提供月球的直径和质量数据,与地球进行比较。
解释月球的大小对地球的影响。
1.3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探讨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章:月球的地形和表面特征2.1 月球的地质构造介绍月球的地质构造和其形成过程。
解释月球的地壳、地幔和核心的结构。
2.2 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讲解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特征,如平原、山脉、陨石坑等。
展示月球表面的真实图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月球的地形。
2.3 月球的表面岩石和矿物介绍月球表面的主要岩石和矿物类型。
探讨月球岩石和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第三章:月球的光照和温度变化3.1 月球的光照特点讲解月球的光照特点,如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地球的影响。
解释月球的昼夜变化和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
3.2 月球的温度变化介绍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规律,如月球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探讨月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对月球环境的影响。
3.3 月球的辐射环境讲解月球表面的辐射环境,如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
探讨月球表面辐射对人类探索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第四章:月球的探索和研究4.1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史回顾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史,包括月球探测器和载人登月任务。
讲解重要的月球探测任务和其发现的重要信息。
4.2 月球样本和研究介绍月球样本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探讨月球样本对月球地质研究和地球起源研究的贡献。
4.3 月球的未来探索计划展望月球的未来探索计划和目标。
讨论月球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
第五章:月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5.1 月球资源的利用潜力探讨月球资源的利用潜力,如月球土壤、岩石和水分资源。
讲解月球资源的利用技术和方法。
5.2 月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月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避免太空垃圾和保护月球表面环境。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如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等。
2. 使学生掌握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对月球探测和太空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知识、形成和演化过程。
2. 教学难点:月球的演化过程、月球探测技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像和探测成果。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月球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学卡片或月球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询问学生对月球的了解,进而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1. 月球的基本知识: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等。
2. 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介绍月球的形成理论(如大撞击假说)和演化过程。
3. 月球探测技术:介绍人类探测月球的历史和取得的成果,如月球车、月球样本等。
3. 学生活动:1. 观看月球图片和视频,感受月球的美丽和神秘。
2. 听取教师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月球的认识和看法。
4. 课堂小结:5. 作业布置:1. 绘制月球的形状和大小比例图。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月球在我国太空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嫦娥工程、玉兔月球车等。
2. 介绍国际上的月球探测项目,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欧盟的智能-1卫星等。
3. 探讨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如月球土壤、月球水源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月球基本知识和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解。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月球探测技术和资源开发的认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结合科普读物、影视作品等,丰富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6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6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和探索未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图片和模型,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
2. 理解月球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月球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唤起学生对月球的大致认知。
2. 呈现(10分钟)教师用示意图和模型向学生展示月球的表面特征,如山地、撞击坑、平原等。
鼓励学生观察,描述月球的不同部分。
3. 探究(15分钟)教师分发放大镜和月球表面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月球的细节,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特征。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4. 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球的基本特征,并与学生进行讨论:a. 月球表面有很多山地、撞击坑和平原。
b. 山地是由于月球地壳的抬升造成的。
c. 撞击坑是由于太空物体撞击月球表面产生的。
d. 平原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
5. 引导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重要作用,并展示相关图片:a. 月球对地球的重力起到了稳定地球轨道的作用。
b. 月球的引力影响地球的海洋潮汐。
c. 月球的存在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环境,吸引和缓冲来自太空的陨石撞击。
6. 拓展(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设计月球探索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探测器和火箭进行月球的探索,发现月球的更多秘密。
学生可以绘制月球探测器的外形和构造,并讨论探测器需要携带的设备和工具。
7.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a. 你觉得月球的哪些特征最有趣?b. 你认为月球对地球有什么重要的作用?c. 如果你有机会去月球探险,你想探寻什么?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播放月球图片和引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月球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和运动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在生活中,学生可能对月亮有过观察和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图片和实物有较强的兴趣,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和运动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和运动等知识。
2.难点:月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球的特点。
2.实验法:通过观察月球运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月球的运动规律。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地球仪、月球仪等。
3.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模型等展示月球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月球。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和运动等知识。
通过地球仪、月球仪等展示月球的运动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月球的运动,亲身感受月球的运动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月球的运动规律。
教师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运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基本概况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包括月球的大小、形态、自转和公转等。
2. 使学生掌握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月球与地球的关联。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观察月球的变化,深入了解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过程、月球与地球的关联。
2. 教学难点:月球的演化过程、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月球的奥秘。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月球的相关现象和图像。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对月球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月球图像和视频资料。
2. 月球模型、地球模型。
3. 观察月球变化的工具(如望远镜、日历等)。
五、教学内容1. 月球的基本概况:a. 月球的大小和形态b.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c. 月球的表面特征和地形2. 月球的形成与演化:a. 月球的起源假说b. 月球的演化过程c. 月球表面地貌的形成3. 月球与地球的关联:a.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潮汐、地球自转等)b.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c. 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前景4. 观察月球:a. 指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变化b. 分析月球变化的原因c. 总结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5. 实践活动:a. 制作月球模型b. 模拟月球探测任务c. 讨论月球基地建设和发展前景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在实践活动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创新的月球探索方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球卫星——月球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2. 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使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月球的大小、形态、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小学科学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地球的卫星——月球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卫星——月球。
通过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们将学到月球的特点、起源、表面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2. 探索月球表面的特征,如山脉、峡谷和撞击坑。
3. 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引潮力和日食现象。
4. 增强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准备:1. 显示屏或黑板2. PPT或教学素材3. 实物模型或图片素材4. 实验器材:点燃烛芯、玻璃棒等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精美的月球图片或模型,然后提问学生:月球是什么?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回答。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们对月球的思考。
步骤二:月球的特点和形成(20分钟)通过PPT或教学素材,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月球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讲解。
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展示月球的不同面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月球的表面特征。
步骤三:实验探索月球表面特征(30分钟)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物品,如点燃烛芯和玻璃棒。
教师模拟小行星撞击月球的过程,引导学生们观察实验结果。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讨论撞击坑的形成和月球表面的特征。
步骤四:月球对地球的影响(20分钟)教师使用PPT或教学素材,向学生们介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引潮力和日食现象。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过程。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们回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月球的未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性。
最后,教师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对月球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制作月球模型,如泥土模型、纸板模型或一些创意手工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嫦娥》、《静夜思》、《从军行》;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1、地球的卫星——月球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二、制作月球卡: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2、月相变化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
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