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合集下载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戏曲之一。

两个剧目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将从角色性格、爱情观及对待婚姻等方面对《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

从角色性格来看,《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女子。

她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并为了与世子相见,不惧严厉的父亲和险阻,敢于冒险充作刘莹裳取得入宫的机会。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来解决困难,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则是一个纯情、柔弱、温婉的女子。

她深情而忠诚地爱着于成龙,对爱情充满了信仰和执着。

她在离别后一直守望着牡丹亭,借着牡丹花象征的情意来表达自己对于于成龙的思念。

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西厢记》的杜丽娘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爱情观。

她并不像传统戏曲中的女子一样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顾礼教和伦理的束缚,坚持选择自己热爱的人,充分展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勇敢和追求。

而《牡丹亭》的杜丽娘则更表现出一种守望的爱情观。

她把爱情视为一种宝贵的精神寄托,不计较得失,只愿与心爱的人共同守望一生。

她在牡丹亭里等待多年,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忠诚和坚持。

两位女主人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也有差异。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认为婚姻应该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她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期望。

她通过弃婚、逃婚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更看重传统的婚姻观念。

她把婚姻看作一种责任和义务,即使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离世,她仍然选择与当地的乡绅结婚,并履行着妻子的职责。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古代戏曲作品,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差异,但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杜丽娘既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子,又是一个热爱与守望的女性;她热衷于追求爱情,同时也承担着传统婚姻观念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比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反思当代女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选择与取舍。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部经典之作,两部戏剧都有着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对《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分析。

从外貌特征上来看,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相差较大。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被描绘为“明艳斗媚”、“秀丽艳华”,她有着一双杏眼、柳叶眉,红唇微启,似乎透露出一股柔情。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形容为“世间少有”,“红颜总爱歌时少”,她梳的是明式巾罗垂直,妆容如画,美艳动人。

两位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不仅反映出她们的美貌,更传达了她们身份、气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两位女主人公在性格特点上也有一些不同。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极具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子。

她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勇于追求爱情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不畏惧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坚强而不畏挫折的性格特点。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柔弱而内向的女子。

她的性格相对被动,易受他人影响,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

她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又在爱情的纠葛中迷失了自我。

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观念,也展现了她们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选择和追求。

两位女主人公在行为举止上也有所区别。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女子,她为了与临安城的马家少年秦明相遇,不畏艰难险阻,独自离家而去,并与秦明私奔,最终达到了她的目的。

她对待爱情坚持真诚和投入,表现出一种自由和勇敢的行为举止。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是一个被动而无奈的女子,在感情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多挫折和阻碍。

她没有勇气表白自己的爱意,更无力改变她和平她的命运。

两位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反映了她们对待爱情和追求幸福的态度和方式,也展现了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无奈。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虽然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但她们都是具有坚强与勇敢的女性形象。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纵观中国古代戏曲流变过程,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在先秦时期,发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唐宋时期。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次繁荣,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明中叶到清中叶是传奇的鼎盛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二次繁荣,其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等。

本文就两次繁荣的代表作《西厢记》与《牡丹亭》,试从主题、爱情表达方式、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认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关系及深远影响。

一、主题同中有异《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主要是同老夫人这一封建礼教代表者之间产生矛盾,所表现的主张婚姻自主、反对门当户对的主题思想十分明显。

王实甫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闪耀着民主精神的口号,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古代戏曲爱情戏的重大突破和杰出贡献。

关于《牡丹亭》的主题,有的人认为是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这样的提法既适合《牡丹亭》,又适合《西厢记》,并没有表述出《牡丹亭》所反映的独特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写人情欲的戏,杜丽娘的情欲与这一种情欲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是其灵魂所在。

自觉地写以情胜理,把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这是其思想意义深刻之所在。

这是人性的觉醒,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对后世戏曲作品中塑造敢爱、敢恨、敢于承担责任的女性形象起到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

二、崔、杜爱情产生于本能与人性崔莺莺因不满父母之命的安排――要把她许配给花花公子郑恒,因此佛殿上遇见风流俊雅的书呆子张生,一见钟情。

她便口诵:“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表现出怨恨的情绪,并给张生送去秋波以表达她主动的追求。

这是对封建礼教出于本能的抗争,是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盼。

杜丽娘游园春情萌动,由欲生情。

她说:“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偷逛后花园,面对蜂飞蝶舞、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不禁产生无限的伤感。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爱情剧作品,其女主人公形象也都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鲜明个性的代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差异与共性。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入手。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灵巧的女子,她机智过人,善于察言观色,敢爱敢恨,对爱情充满激情。

与之相比,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则是一个温柔贤淑、纯洁忠诚的女子,她虽然也对感情深情款款,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柔媚婉约的气质。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崔莺莺更显得奔放活泼,而杜丽娘更显得温婉柔情。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比较。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对爱情是毫不犹豫的,她愿意为了与张生相爱而毅然决然地违背礼法,甚至一心投入到她们的感情之中,毫不犹豫地和张生私奔。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态度则更具牺牲精神,她不愿意破坏婚姻和家庭,最终选择了断然离别,以此守护自己的清白。

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各有千秋,崔莺莺更加激情奔放,而杜丽娘更加深情忠贞。

我们在比较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到她们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个侧面:崔莺莺代表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主、自由的个性,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妇女精神独立和自主追求幸福的特质;而杜丽娘则代表了顺从、贤良、忠贞的传统妇女形象,她所表现出的忠贞和牺牲更符合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

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种不同侧面,各自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态度。

虽然《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她们的性格、态度、人生际遇和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上却都饱含着中国古代妇女的坚韧、执着和忠贞。

这也正是她们形象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她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的原因所在。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著名戏剧作品,分别以女主人公昭君和杜丽娘为故事主角。

两位女主人公在中国文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们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

本文将从性格特点、爱情观念以及对命运的态度三个方面展开,比较分析《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昭君。

昭君是一位充满独立个性和风采的女子,在她的身上常常展现出积极、坚韧和充满活力的特质。

她在爱情方面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对于自己的心爱之人张生始终忠诚不渝。

在剧中,昭君对自己的爱情有着非常明确的认知,她坚信自己与张生的爱情是纯洁的,因此对外界的干涉和阻挠也总是心怀坚定。

尤其在得知张生为救援她时,她毫不犹豫地表现出了她对张生的深爱和执着,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绝对信念和坚持。

相比之下,在《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则略显柔弱和娇弱。

杜丽娘是一个充满忧郁和浪漫色彩的女子,她的性格相对昭君来说更加多愁善感。

她对待自己的爱情有着较为复杂的态度,对柳家少爷也存在着一种深沉且执着的情感,同时又深感自己的命运注定于柳家少爷无法在一起,因而情感上显得更加矛盾和痛苦。

而这种痛苦也成为了她的性格的主要特质。

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命运时,杜丽娘往往表现出了深情和脆弱,内心深处的伤痛和无奈也成为了她形象的主要特质之一。

反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对爱情的态度则更加复杂和矛盾。

她在剧中对自己的爱情表现得痛苦而不安,她觉得自己与柳家少爷之间的爱情是无法成全的,她的爱情似乎总是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对于自己与柳家少爷之间的爱情,杜丽娘总是表现得摇摆不定,犹豫不决。

即便在面对着自己与柳家少爷之间的感情时,她对自己的命运也并没有做出任何反抗和追求,因而在对爱情的态度上,她显得更加消极和矛盾。

这也使得她对于爱情的认知和态度显得较为复杂和混沌。

最后是两位女主人公对命运的态度。

在《西厢记》中,昭君对于自己命运的态度是勇敢而积极的。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首先,从剧情上看,《西厢记》是元代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话本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厢别院的爱情故事。

而《牡丹亭》则是明代元稹创作的一部以草木为人物,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但《西厢记》更加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家庭纠葛,而《牡丹亭》则更加注重表现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与抗争。

其次,从主题上看,《西厢记》关注的是女性的权益和婚姻自由。

作品通过苏文纨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制下女性的束缚和婚姻的不自由。

而《牡丹亭》则关注的是宿命和个人命运的抗争。

作品中的杜丽娘虽然面临命运的压迫,但她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得到了重新生活的机会。

再次,从人物塑造上看,《西厢记》注重刻画了张生、苏文纨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张生心地善良、高尚,苏文纨聪明、深情,他们的形象真实细腻。

相比之下,《牡丹亭》则更加注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的坚强和勇敢,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女性形象。

最后,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西厢记》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描写,以及一些戏曲元素,使得作品生动活泼。

而《牡丹亭》则采用了以草木为人物的表演形式,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对话和心理独白,展示了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抗争。

综上所述,《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在剧情、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通过对爱情、女性权益和命运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性的善恶。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两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有才情出众的女主人公,她们在爱情、婚姻以及命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表现。

本文将从形象塑造、性格特点以及命运安排等方面对《西厢记》的李香君和《牡丹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

从形象塑造上看,李香君和杜丽娘在描述上有很大的区别。

《西厢记》中的李香君是一个来自名门望族的女子,她拥有非常高的智慧和才情,骨子里透着聪慧与悲凉。

王守仁将她形容为“笔者不敢欺王水统,玛瑙谢羽郎”。

她不仅才情出众,而且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不愿嫁给没有才情的人。

她拒绝了傅宗龙的追求,只等待着唐伯虎。

尽管她一直等待,但她并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女子,她表达了自己对唐伯虎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她通过信件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了自己坚定的爱情信念。

李香君和杜丽娘在性格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西厢记》的李香君聪明伶俐,敢爱敢恨,她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

她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坚守,她的才情使她能够轻易地应对傅宗龙的追求,她与傅宗龙的对话充满机智和幽默。

尽管她是属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但她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她能洞察人心,洞悉社会,以智慧和机智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柔弱而脆弱,她对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憧憬。

她和柳梦梅一同逃离父家,却在途中失去了柳梦梅,误入了牡丹亭。

在牡丹亭中,她与心仪的柳梦梅相遇,却因为严格的守则无法在一起。

她最终选择自杀,以寻求永远的离别与守候。

她的性格给人以柔弱、执着、追求爱情至死的印象。

命运的安排也给了李香君和杜丽娘不同的结局。

《西厢记》中的李香君与唐伯虎最终走到了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在世俗的舆论和压力下受到了很大的困扰。

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最终,李香君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唐伯虎的思念和爱情。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没有得到如愿以偿的幸福结局。

她的爱情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社会的不容而无法实现。

她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永远保留对柳梦梅的思念和眷恋。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两部非常著名的戏剧作品,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塑造了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

本文将从个性特点、成长经历、思想意识以及形象艺术等方面对《西厢记》的昭君与《牡丹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

在个性特点上,昭君和杜丽娘都是娴淑善良的女子,有高尚的品德。

昭君在被困后,努力维护自己的清白和尊严,决不向权势倾斜;杜丽娘在失去意识之前,对待爱情忠贞不二,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背叛感情。

两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点使她们充满了人格魅力,成为作品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在成长经历上,《西厢记》讲述了昭君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她们之间经历了困难和艰险,但最终得到了幸福;《牡丹亭》则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她们的爱情虽然波折,但最终也得到了圆满。

两位女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但她们的坚持和执着使她们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在思想意识方面,昭君和杜丽娘都具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并敢于为自己的追求奋斗。

昭君在《西厢记》中表现出她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反应,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时,她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处理好各种问题。

杜丽娘则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她不甘心被命运绑架,而是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并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在形象艺术上,《西厢记》的昭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聪明、善良且独立的女子形象,她不畏世俗的眼光和压力,追求自己的真爱;《牡丹亭》的杜丽娘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痴情、坚韧且勇敢的女子形象,她不畏生死的威胁和诱惑,坚持自己的爱情信仰。

两位女主人公形象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色彩,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使人们更能够理解和认同她们的行为和选择。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两部不同的戏剧作品,但昭君和杜丽娘作为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

昭君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子,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幸福;杜丽娘是一个痴情坚韧的女子,她通过自己的坚持和追求赢得了幸福。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首先,从叙事方式上看,《西厢记》采用了回叙的手法,通过世态人
情的描绘和情节的诙谐搞笑,展现了女主角杜丽娘与张生之间坚贞不渝的
爱情,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而《牡丹亭》以杜丽娘之德行、丽娘之
美貌以及美满婚姻为引子,通过戏中人相关的提示来赞美牡丹亭、赞美柳
杜墨写下李太真故事等,展现了和谐社会与人世间私人的纠葛。

其次,从情感表达上看,《西厢记》情感真挚而宛转,以形容细腻的
笔墨描绘了杜丽娘与张生的深情厚意。

《牡丹亭》情感激昂而激动,以气
势恢宏的风格表达了李太真与唐伯虎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痴迷。


部剧情节紧凑,情感真挚,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最后,从主题深度上看,《西厢记》主要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
由的束缚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问题。

它以杜丽娘和张生的各种
困难和阻碍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个人幸福的剥夺。

而《牡丹亭》
则主要关注的是个体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情感的承受。

它以李太真和唐伯虎
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人情世态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喜剧,通过描绘杜丽娘
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牡丹亭》则是一部以爱情、命运与人性为主题的悲剧,通过展示李太真和唐伯虎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
生的悲欢离合。

两部剧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观念
和人性心理的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摘要: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

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它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剧坛和文坛引起轰动,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的赞誉。

几百年来,《西厢记》即可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案头广泛流传,又能在舞台上不断改编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它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肤色、国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展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后人在阅读和欣赏《西厢记》时,常常会被它深深的打动。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通芳心”中描写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感受时写道:“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西厢记》仍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感觉,深深领略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含义。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显祖弃官归里之后。

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杜丽娘将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他认为,真诚的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因此,他在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揭露封建制度种种黑暗,歌颂爱情、歌颂人生的浪漫主义的戏剧。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首先,从故事情节来看,《西厢记》以“西厢记”为背景,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全剧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勇敢爱情、坚贞不渝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们爱情自由的限制。

相比之下,《牡丹亭》更注重讲述的是爱情悲剧,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动人。

《牡丹亭》以柳如是与柳宗悦之间的相思之苦为主线,通过梦幻、超脱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无奈。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西厢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形象塑造比较符合传统的乐府诗意境,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得相对单纯,个性较为直接,能够坚守真爱。

而在《牡丹亭》中,柳如是与柳宗悦则显得更为复杂和丰富。

柳如是是一个有才情、有思想、有情感的女子,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柳宗悦则是一个感情复杂、自卑而又有才情的男子,在面对爱情的选择时,他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放弃。

最后,从意义上来说,《西厢记》强调了男女主人公追求真爱的精神,并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们爱情自由的限制。

它通过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对抗礼教,最终获得真爱的结局,而这种精神也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倡导的新儒学思想相符。

而《牡丹亭》则更加强调了个体追求爱情的悲剧,它对于爱情的描绘更为梦幻、悲伤,揭示了人们追求爱情的艰辛和无奈。

综上所述,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作品,但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意义等方面展现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西厢记》强调了真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对抗,而《牡丹亭》则更加突出了个体对于爱情的悲剧追求。

这两部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元曲戏剧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元曲中两部重要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都非常突出,而且在形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对《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共性和差异。

从共性方面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形象都以美貌、聪慧、独立和坚强为特点。

在《西厢记》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才女形象,她不仅美貌动人,而且聪明伶俐,能歌善舞。

她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样地,在《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也是一个才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出色的才艺。

她主动表白自己的爱意,并决心与柳梦梅一起共度一生。

从差异方面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形象在具体性格和行为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厢记》中,杜丽娘的形象更加开朗、活泼、乐观。

她对待爱情非常积极,一直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果断和决策能力。

相比之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则更加含蓄、温柔、忍让。

她深情地等待着柳梦梅的归来,并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柳梦梅和刘备山的爱情。

从故事情节和结局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存在差异。

在《西厢记》中,虽然杜丽娘最终与张生走到了一起,但她的命运却是较为坎坷的。

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不得不委屈求全地接受了别人的安排,与张生隐居在乡村。

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则是一个非常悲剧的形象。

她虽然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但她在等待中却没能等到柳梦梅的归来,最终选择了自杀。

《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都塑造得非常生动和深刻。

她们都是美貌、聪慧、独立和坚强的才女形象,但在具体性格和行为、故事情节和结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并从中获得关于女性自立自强和爱情追求的启示。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国洪斌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中学摘要:《西厢记》《牡丹亭》两部元明时期的扛鼎之作更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并一直演出不衰。

两者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两者的主题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不同,作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同。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一、两部作品相同之处(一)、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下所描绘的青年男女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

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曲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凯歌,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该算是元代文苑里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取材于《莺莺传》、受《董西厢》的影响所创作创作出来的《西厢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趋于完美,符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等一系列歌颂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新的生命力。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爱情口号,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精之笔。

(二)、女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大胆的抗争精神《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家庭观念,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而尤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最。

杜丽娘因一次偶然的游园而梦,因梦感情而相思抑郁致死。

又为了“梦中”爱人对自己灵魂的呼唤,为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而起死回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封建社会里的千金小姐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何等的执着与坚定!《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

(三)、主要人物。

都是知书达理,温婉,却又追求爱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贫寒书生,男女主人公之间家势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人物的设置、身份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相似之处:《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都是封建社会中的清苦书生和千金小姐,都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者——杜宝太守和相国夫人,也都有一个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推波助澜的丫头——春香和红娘。

《西厢记》与《牡丹亭》对比---杨格宝

《西厢记》与《牡丹亭》对比---杨格宝

女主人公的对比
《牡丹亭》 杜丽娘
丽娘较之于莺莺
更叛逆 更有抗争精神 对爱情更加义无反顾
《西厢记》 崔莺莺
莹莹较之于丽娘
更坚强 更果敢
都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 敢于冲破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制裁”
杜丽 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崔莺莺
男主人公的对比
《牡丹亭》 柳梦梅
《西厢记》 张生
柳梦梅较之于张 生
缺乏光彩
张生较之于柳梦 梅
在功名于爱情之间 张生更重视爱情;
痴情,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男人
柳梦梅


艺术特色的对比
(一)《牡丹亭》——浪漫主义
《牡丹亭》中作者才情表现之一是奇,即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杜丽 娘的“死后三年,还魂复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它寄托的是一 种浪漫主义理想。无论在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主 义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就 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作者正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二人出生入死的 爱情,通过梦中相恋、鬼魂成亲这一系列超现实的情节,表达了作者热 烈追求的理想世界。
制度的呐喊。它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青年男女的愿望,喊出 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取裁于《杜丽娘暮色还魂》的《牡丹亭》 则是给了妄图卷土重来的封建礼教以有利的重击!汤显祖创 造性的运用了该小说的故事情节,在他笔下的杜柳爱情故事, 其情节实在奇异到了怪诞的地步。女主人公杜丽娘既没有青 梅竹马的爱侣,也没有一见钟情的际遇。她只是游了一次园, 做了一场梦,就因梦感情,因情而死。谁料到梦里的意中人 柳梦梅果然存在,杜丽娘的鬼魂居然能够和意中人幽会,而 已经死去的杜丽娘又因爱得以重生,和柳梦梅终成了眷属, 这就更奇特了。汤显祖利用这一奇特的情节正是意在表现爱 情是不受理和封建婚姻制度束缚的这种强大力量,是能冲破 一切的阻碍顽强生存下来的。和《西厢记》反对封建伦理道 德、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部杰作,而它们的女主人公也是让人们铭记在心的经典形象。

在这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分别是崔莺莺和杜丽娘,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心理描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

崔莺莺是一位活泼可爱,机智聪慧的女孩子,她有着崇高的爱情观念和坚定的爱情信仰。

她在与张生相识之后,便展现出了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一面,不畏艰难险阻,不顾身份差距,一心只想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守一生。

她也展现出了一种独立自主的性格,敢爱敢恨,不轻易屈服于他人的意志。

她在面对父亲的强力反对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逃离家门,与张生相会。

她的行为虽然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但却赢得了观众的敬佩和认同,因为她所表现出的坚定与勇敢,正是人们向往的爱情态度。

与她形象鲜明的是《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位含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形象给人以忧郁和柔美的感觉。

她的爱情观念并不像崔莺莺那样坚定,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妥协与迁就。

在与柳梦梅相识之后,她并没有像崔莺莺那样积极地争取自己的爱情,而是默默地为自己的爱情默默地付出,不计较回报。

在面对梁山伯和她相爱的情感时,她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依恋和牺牲的情怀,不愿意让梁山伯为自己而放弃他的前程和家庭。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柔弱与顺从的感觉,让人心生怜惜和同情。

从性格特点来看,《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富有张扬的一面,她的性格坚定,追求爱情的勇敢和坚定,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柔弱和顺从,为爱情默默付出,甘愿牺牲的形象。

虽然两位女主人公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但从性格上来说,崔莺莺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她的形象更富有争议和活力。

接着,我们来看看她们的命运轨迹。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代表作品。

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都非常鲜明,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位女主人公进行比较,以探究她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一、形象比较1. 贞洁两位女主人公,不管是荀红英还是杜丽娘,都是非常贞洁的女子。

在她们的时代,女子的贞洁是非常重要的品德。

荀红英在《西厢记》中是尚书家的门客之女,作为聪明美丽的才女,她在遭遇爱情的考验时选择了贞洁。

而杜丽娘在《牡丹亭》中也是守身如玉,即使在思念张生的时候也没有动摇。

2. 独立自主荀红英和杜丽娘从不受别人的控制和束缚,她们都有着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

荀红英在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发挥她的才华,和文天祥、秦桧等人齐名,成为当时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性学者之一。

杜丽娘在《牡丹亭》中离家出走,跋山涉水来到牡丹亭,展示了她的勇敢和果断。

3. 敢爱敢恨荀红英和杜丽娘都是敢爱敢恨的女子。

虽然她们都是出身不凡的家庭,但是她们在世俗和权利面前不会退缩和仕途,她们选择了真爱和感情。

荀红英在遇见张生之后,毅然决然地引领张生进入尚书家中,用才华和智慧向世人证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且最终得到了幸福。

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追求张生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

4. 不同气质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虽然都是才女并且非常美丽,但是她们的气质并不相同。

荀红英独立自主,果敢勇敢,气质坚韧,展现了一个敢于拼搏追求自己梦想的形象。

而杜丽娘柔美清丽,深情痴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丽情感。

二、本质共性1. 女性美两位女主人公都是美丽的女子,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强调女性的美丽和德行。

荀红英的美丽在于她的才华和果断,而杜丽娘则是文静清丽,让人心旷神怡。

2. 女子的挣扎和不屈两位女主人公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她们在世俗的压力面前,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追求。

荀红英在面对许多障碍时,不放弃自己的才华和追求,她的独立自主,和女性力量的表达,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首先,就剧情而言,《西厢记》以杜荀鹤与李瓶儿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女主角李瓶儿与男主角张生相识相爱,历经种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而《牡丹亭》则以杜丽娘与唐伯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其中穿插了杜丽娘被迫成婚、发疯、相见泪如雨等一系列传奇事件。

两部戏剧都以女主角坚贞不屈的爱情为主线,但《西厢记》更加注重了男女主角因为家庭和社会约束而面临的困境,而《牡丹亭》更加强调了女主角无奈的命运和不幸的遭遇。

其次,在主题方面,《西厢记》主要探讨了封建道德观念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作品中,女主角李瓶儿通过坚守爱情,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个体追求幸福的力量。

而《牡丹亭》则以爱情与梦境为主题,通过杜丽娘的悲剧经历呈现了人生态度和命运。

两部剧作均以爱情与人性为核心,但分别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探讨了文化与人性、人性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最后,在艺术手法方面,《西厢记》运用了对白和折子戏的形式,结合了沈漾才子佳人的传统意象和女性自主追求幸福的新意,使作品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革新性。

而《牡丹亭》则以台词和唱段为主要形式,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使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各具特色,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总之,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部经典之作,但从剧情、主题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基础上,探讨了封建道德观念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文化与人性、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同时,它们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剧情发展和表达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色和魅力。

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分析元明戏剧的异同

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分析元明戏剧的异同

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分析元明戏剧的异同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

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元明戏曲各自独特的成就。

一、元明戏剧相同之处1、元明戏剧大都肯定个人选择的创造价值,强调人的感情的绝对价值,宣扬女性追求自由爱情。

如:《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追求自由的爱情。

2、大都反映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以及女性对追求自由的向往。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张生是落拓的秀才,柳梦梅是待沽的书生:崔张在佛寺邂逅相遇,杜柳在梦中萍水相逢。

他们都是一见钟情,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二、元明戏曲的不同之处1、戏剧剧本体制上的不同。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而明杂剧形式上折数不限。

2、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宣扬的主题思想不同。

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市经济形的发展,使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

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

元朝统治集团,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同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各种宗教学说都得以发展。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特别是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于此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致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执著于“情”的痴情男女。

他们精神状态的主调是追求风流艳遇,追求为情所主宰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实质是更为重视感情的真与痴。

为此,敢爱敢恨,大胆与封建礼教抗争;敢作敢为,勇于和传统旧俗决裂,构成了元杂剧中歌颂的主要精神。

另外,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追求功名的热忱骤减。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两部爱情传奇剧作品,其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对比分析了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从《西厢记》的英豪杜丽娘和《牡丹亭》的风流绝代潘金莲两位女主人公的背景、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性格特点比较中,我们发现杜丽娘的单纯善良与潘金莲的聪明机敏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命运走向对比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结局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总结了两位女主人公的主要比较点,并评价了她们形象中的独特之处,为读者带来了对这两位经典女性形象新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独特之处。

1. 引言1.1 介绍《西厢记》与《牡丹亭》《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两部著名的戏剧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塑造了不同的女主人公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作,讲述了张生与文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文娘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女子,她不畏艰难,敢于为爱冒险。

而《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写了潘金莲与张生之间的爱恨情仇。

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则是一个狡猾、心机深沉的女人,她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性格魅力。

这两部戏剧作品在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各有特点,通过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以及命运走向,可以更好地了解她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接下来将对《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详细分析与比较,探讨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之处。

1.2 女主人公背景简介《西厢记》女主人公名为莺莺,是一位出身贫寒的女子,与王熙凤是姐妹。

她聪慧美丽,天赋异禀,但家境贫寒,不得不过着苦命的生活。

在媒妁之言的安排下,与张生相遇并相爱,展开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而《牡丹亭》女主人公名为杜丽娘,出身显赫,是巫山派的宗主杜莹的女儿。

她美貌绝伦,才华出众,备受宠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摘要: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

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它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剧坛和文坛引起轰动,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的赞誉。

几百年来,《西厢记》即可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案头广泛流传,又能在舞台上不断改编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它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肤色、国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展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后人在阅读和欣赏《西厢记》时,常常会被它深深的打动。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通芳心”中描写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感受时写道:“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西厢记》仍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感觉,深深领略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含义。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显祖弃官归里之后。

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杜丽娘将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他认为,真诚的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因此,他在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揭露封建制度种种黑暗,歌颂爱情、歌颂人生的浪漫主义的戏剧。

因《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二者在创作上有同有异:一、《西厢记》与《牡丹亭》的相同之处1、它们相同之处都是肯定个人选择的创造价值,强调人的感情的绝对价值。

它们的主人公都在宣泄一种正常的本能,甚至宣泄当时环境还不允许宣泄的意识(即封建意识压抑下的爱欲和性本能),宣泄人渴望被别人爱和爱别人的强烈愿望。

他们都有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种:“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仅停留在性欲上,而是呈现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们都是敢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反抗压迫的勇敢女性,这种精神在当时是一种质的突破。

2、这两部作品都是大团圆的结局,这与作者迎合当时的民众社会心理有关,与中国的尚“圆”心理心理有关。

3、《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张生是落拓的秀才.柳梦梅是待沽的书生:崔张在佛寺邂逅相遇,杜柳在梦中萍水相逢。

他们都是一见钟情.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4、《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都是精神的自由与行动的不自由,理想的高昂与现实的制约,觉醒着的人们和不成熟的历史条件,这里正有着构成悲剧基础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历史生活的矛盾性质,以如此具体、普遍形式呈现在个人命运中,呈现在私生活中。

二、《西厢记》与《牡丹亭》的不同之处1、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创作主题的不同两剧虽同为爱情题材的作品,都在张扬着一种与封建传统相左的爱情观,在精神意蕴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但仔细阅读剧本,我们仍会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如果说《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那么《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

虽一字之差,却有深意存焉。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就像深闺中少女,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身心失去自由,感情被压抑,人性被扭曲。

《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爱情题材的不朽之作,分别代表了同类题材中元杂剧和明清传的最高成就。

然而,由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剧主题的不同。

《西厢记》产生于元代。

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市经济形的发展,使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

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

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同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各种宗教学说都得以发展。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3。

特别是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致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执著于“情”的痴情男女。

他们精神状态的主调是追求风流艳遇,追求为情所主宰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实质是更为重视感情的真与痴。

为此,敢爱敢恨,大胆与封建礼教抗争;敢作敢为,勇于和传统旧俗决裂,构成了元杂剧中歌颂的主要精神。

另外,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追求功名的热忱骤减。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婚恋问题在人生中的地位就显得重要了。

人们更为热烈地追求以爱情为主的婚姻。

而金元时期时局的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对门阀观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门当户对的观念已不像前代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了。

因此,人们更大胆地否定乃至嘲弄门阀,进而赞美爱情。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西厢记》中像崔莺莺、张生那样突破门第,私定终身,情真意痴的缠绵爱情。

《西厢记》的反封建思想,闪耀着元代特殊的文化美学观念,注入了时代的因素,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西厢记》中,崔相国生前出于“家世利益”把女儿许配给了郑尚书之子郑恒。

崔相国死后,老夫人为了维护家世利益,处处用封建礼教那一套对女儿严加管束,平日莺莺“潜出闺房”,老夫人就要立即召来训斥。

崔莺莺生活在这种“门掩重关”的礼教禁钢之中,更加渴望自由的爱情并最终大胆走上了叛逆之路。

《西厢记》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展开,设置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

普救寺——这个“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佛家净地,竞成了崔、张二人偷期密约的场所,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却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

按照封建礼教规定:“父丧未满,未得成合。

”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儿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

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置于灰暗肃穆的场景中,使之构成强烈的矛盾,这既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是对莺莺反抗性格的巧妙印证。

《牡丹亭》产生于晚明,这是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得以强化的时期。

统治者大力提倡封建道德,鼓吹“三纲五常”来维系人心,巩固政权,延续其统治○4。

身处明代社会的广大女性,犹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监牢之中。

统治阶级对妇女最直接的手段是为妇女树立贞节牌坊,用表彰孝妇、烈女的欺骗手段,引诱妇女心甘情愿地做出牺牲。

明代贞节牌坊立得最多,这些牌坊下面所镇压着的,是一个个贞节女性的斑斑血泪和痛苦不堪的灵魂。

明中叶以后,在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的条件下,思想文化界也开始活跃起来,哲学思潮此起彼伏。

特别是王守仁“心学”诸流派,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哲学文化思潮。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

其“良知”即所谓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显然这种学说是主观唯心的,但它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封建儒学的神圣地位。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此之后,“王学”流布天下,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的泰州学派又称王学左派,更具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们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主张“百姓日用是道”,肯定了人由于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质要求,认为饮食男女的人欲就是天性,应当“率性而行,纯任自然”,驳斥了理学的禁欲主义。

李贽提出“童心说”,反对把“欲”与“理”相对立,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以绝世之资,大讲“童心”,提倡“私欲”,开辟了近代自然人性论。

在泰州学派的鼓荡下,一股思想解放、张扬个性的文化思潮,弥漫于明代社会,席卷于文坛。

《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汤显祖在思想上师承泰州学派,并受李贽等人的影响,提出“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主张,借助于传奇作品,通过对杜丽娘形象的塑造,对“自然之性”、“男女至情”进行了充分的阐释,把情与理的冲突所造成的思想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当代女性受到了鼓舞和震撼。

封建卫道士们痛感“此词一出,使天下多少闺女失节”,这正是慑于《牡丹亭》意欲解救天下弱女子之强烈震撼力的嘤嘤哀鸣○5。

在中国文学史上,《牡丹亭》第一次在美领域里把“至情”激扬到超逸传统意识的高度,并在对“情”的自身反思中对传统人性观表现出深切的怀疑,这真是超越古人的独创。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比莺莺生活环境更冷漠、更严酷、更加令人窒息。

在她周围,恰似一个封建礼教的铁樊笼,严酷地禁铜着杜丽娘的身心。

这样的环境正是晚明社会女性世界的缩影。

在这样的环境中,杜丽娘没有莺莺那样的幸运.没有像张生那样的人向她求爱,也没有像红娘那样的人给予帮助。

因此,她不得不步入虚幻的梦境,只有在梦中才能使情感得以自由抒发,才会尽享青春情欲之美好。

这梦境不是杜丽娘一时的生理冲动或心理冲动,而是凝聚着她对全部生命理想的执著追求。

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求之中。

“死”对杜丽娘不是痛苦的选择,而是她理想的最高升华,是她于现实之外寻求到的一条实现理想的新路。

由此可见,杜丽娘的冲突对象不是个别的封建人物,如其父杜宝等,而是山一样沉重,夜一般漆黑的封建社会氛围,是源远流长、盘根错节的封建传统意识。

她的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揭露了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一代青年女性被摧残的真实历史。

2、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性格内涵不同首先,受封建礼教的阻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男女不可能在长期接触、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爱情,崔莺莺、张生的一见钟情便成为自然而然,而且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杜丽娘生活的环境里,连一见钟情的条件都没有,她的处境比崔莺莺更艰难,反抗也更大胆、更坚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