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与《牡丹亭》
比较研究
摘要: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它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剧坛和文坛引起轰动,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的赞誉。几百年来,《西厢记》即可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案头广泛流传,又能在舞台上不断改编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它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肤色、国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展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后人在阅读和欣赏《西厢记》时,常常会被它深深的打动。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通芳心”中描写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感受时写道:“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西厢记》仍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感觉,深深领略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含义。“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显祖弃官归里之后。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杜丽娘将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
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2他认为,真诚的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因此,他在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揭露封建制度种种黑暗,歌颂爱情、歌颂人生的浪漫主义的戏剧。
因《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二者在创作上有同有异:
一、《西厢记》与《牡丹亭》的相同之处
1、它们相同之处都是肯定个人选择的创造价值,强调人的感情的绝对价值。它们的主人公都在宣泄一种正常的本能,甚至宣泄当时环境还不允许宣泄的意识(即封建意识压抑下的爱欲和性本能),宣泄人渴望被别人爱和爱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都有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种:“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仅停留在性欲上,而是呈现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们都是敢于为自己的幸福去反抗压迫的勇敢女性,这种精神在当时是一种质的突破。
2、这两部作品都是大团圆的结局,这与作者迎合当时的民众社会心理有关,与中国的尚“圆”心理心理有关。
3、《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张生是落拓的秀才.柳梦梅是待沽的书生:崔张在佛寺邂逅相遇,杜柳在梦中萍水相逢。他们都是一见钟情.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4、《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都是精神的自由与行动的不自由,理想的高昂与现实的制约,觉醒着的人们和不成熟的历史条件,这里正有着构成悲剧基础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历史生活的矛盾性质,以如此具体、普遍形式呈现在个人命运中,呈现在私生活中。
二、《西厢记》与《牡丹亭》的不同之处
1、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创作主题的不同
两剧虽同为爱情题材的作品,都在张扬着一种与封建传统相左的爱情观,在精神意蕴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但仔细阅读剧本,我们仍会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如果说《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那么《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虽一字之差,却有深意存焉。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就像深闺中少女,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
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身心失去自由,感情被压抑,人性被扭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爱情题材的不朽之作,分别代表了同类题材中元杂剧和明清传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剧主题的不同。
《西厢记》产生于元代。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市经济形的发展,使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元朝统治集团的上层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同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各种宗教学说都得以发展。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3。特别是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致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执著于“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精神状态的主调是追求风流艳遇,追求为情所主宰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实质是更为重视感情的真与痴。为此,敢爱敢恨,大胆与封建礼教抗争;敢作敢为,勇于和传统旧俗决裂,构成了元杂剧中歌颂的主要精神。另外,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追求功名的热忱骤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婚恋问题在人生中的地位就显得重要了。人们更为热烈地追求以爱情为主的婚姻。而金元时期时局的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对门阀观念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门当户对的观念已不像前代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了。因此,人们更大胆地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