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226

2012年7月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勾国华

摘 要: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河南省经济腾飞、中部崛起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该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集群效应不明显以及市场对外开发程度低等问题。因此,中原城市群应该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整体实力,并努力积极争取外部经济体的支持,最终实现城市群的快速协调发展。关键词:中原城市群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a)-226-03中原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过去几年迅猛发展,已经初具雏形,总体形态良好,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原城市群概况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 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10年末总人口为4229. 7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1.1%。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1. 56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明显,域内交通发达,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以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全方位开放式的立体型交通网络,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使其传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在矿产能源方面,该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该区已经形成了机械、纺织、食品、化工、能源、煤炭、电力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优势传统产业和综合发展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并初步在生物制药、有色金属、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新兴科技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借助区位优势,该区的商贸物流业迅猛发展。在科教方面,全省有实力的高等院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和全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河南省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都集中在这里。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为该区域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悠久的历史,使该地区形成了以名胜古迹为特色的旅游业。

2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迅速增强,总体呈现出

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暴露出如下几个问题:2.1 中心城市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偏弱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城市群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中心城市的竞争。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据中科院对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郑州在47个城市中排名第45位,首位度1.7,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都排在最后一二位。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都是薄弱的,其首位作用不明显,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综合实力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原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均排在第8位,而且与长三角、京津冀以及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差距明显,属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城市群。2.2 产业层次低,增值空间小河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其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工业结构多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该地区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而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等产值空间较大的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粮食的生产逐步趋于饱和,由此更降低了第一产业的升值空间。从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看,支柱产业依然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为主的轻工业;以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还不充分,而在能够大幅增加产值的宇航工业、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领域的发展更弱。总体上,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低,对能源和原材料依赖较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然以传统的餐饮和流通业为主,而如通

[4] Rollins R,Delamere T.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Festival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3).[5] 王春雷.会展市场营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王佩良.长沙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与会展节事创新[J].湖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

[7] 邵金萍,白永秀,吴振磊.实施“三四五”战略建设以西安为中

心的会展经济圈[J].理论导刊,2011(7).

[8] 蔡清毅,郭肖华,陈小颖.厦门市会展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

产业集群的观点[C].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 张旭亮,张海霞.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会展产业分析及战略思

考——以义乌为例[J].商业研究,2006(15).

[10] 沈铁鸣.中小城市:会展经济中的“长尾市场”[J].经济导

刊,2008(01).

[11] 秦琴.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思考[J].江

苏商论,2010(05).

[12] 刘民坤.会展社会影响评价尺度构建[J].旅游学刊,2010,25(9).[13] 高耀松,张钱江,张宏斌,戴桂麟.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推

进“长三角”会展经济联动发展研究[C].2008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14] 王道军.无锡新型战略性产业经验[J].上海国资,201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