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36141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2.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品尝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四、教学策略分析: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动力:环境影响、父亲影响、人生价值观,绽开教学。
在感悟发愤的缘由的过程中,随机穿插司马迁是如何发愤的,从而感悟发愤的内涵,感悟为什么《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感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追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适时补充史料,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五、教学预备:PPT六、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1、同学们,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这些成语,你肯定不生疏。
2、出示:(齐读)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周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觉?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依据学生答复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珍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日这堂课,教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7、齐读。
8、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划出相关的段落。
(二)、初读课文,品读高度的评价1、那课文又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呢?2、沟通,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5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5](https://img.taocdn.com/s3/m/e1d0a1f26137ee06eef91816.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语,也初步阅读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理解课题下面,我们就先从课题入手(课件1出示课题)注意突出“发愤”。
指导读课题,初步了解“发愤”的词义。
师: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教师引导设疑。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出示课件2)三、精读课文一、二自然段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内容。
教师小结:受黄河文化的影响;受父亲的影响;他想记录3000余年间的历史;他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课件3出示)2、(课件4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3、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许多多,……(课件5出示)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引导学生回答)4、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注意父亲说的话。
(课件6学生自由轻声读)5、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6、父亲临终之时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生接:希望啊。
)7、再读父亲说的话。
(自由读,用心体会)8、此时此刻司马迁会对父亲说什么?引导学生说。
(课件7)9、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鸟语教案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鸟语教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4c8661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c.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鸟语教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老师这里有几个词想请你们再读读,看看是不是都掌握了。
认读出示的词语:立志编写——牢记嘱托——飞来横祸——尽力克制——发愤写作——辉煌巨著2、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传诵着。
齐读课题。
“发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提了哪些问题?(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探究两个问题1、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写《史记》。
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体会。
评价:表扬用自己话回答的,从哪里读懂的。
出示:正当他——写完这部史书!看来我们同学都很会读书。
点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快速读读。
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这读第四声。
“飞来横祸”什么意思?(没有意想到的,让也让不掉的巨大灾难。
)对司马迁来说指什么呢?自己读读,关于这谁还知道更多具体内容?(简单说故事)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就因为几句话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监狱有没有看到过,什么样的?电视里面应该有看到过,说一说。
(阴暗潮湿,暗无天日。
)师:他不但被关,更主要的是受酷刑,(出示补充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
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
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成了一个废人,生不如死。
此时,司马迁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所以他——生: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生: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生:了此残生。
是呀!“司马迁悲愤交加” 一起读这个词“悲愤交加”,点名读。
2、所以他曾想到了“死”,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孩子们,用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537cedfe2bd960591c677cb.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摘要:以题眼发愤词串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二教、佳语导入引出发愤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课题,(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齐然段、学习课二然段(发愤临终承诺)英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目标预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理由生组成词语3、理、品味语言程感受司马迁忍辱重、发愤著精神、能借助朗表达己对课容理和对司马迁心世界感悟【教学重】理品味语言程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重、发愤著精神【教学难】理司马迁受酷刑悲愤交加心情及什么能忍辱重、发愤著【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充分对话让学生主动积极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应学生丰富感受和体验与人物情感进行交汇想、说、议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设计思路】、愤主线抓手以题眼发愤词串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悟愤品愤促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心并不拘形式培养学生良语感全课设计力环坏紧扣层层递进、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拓展空因教学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情景【教学程】二教、佳语导入引出发愤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伟灵魂司马迁用其生心血进行了诠释二、通览课感受发愤、发愤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司马迁请学们快速浏览课想想发愤对司马迁说是什么?学生由回答初步说出课致容(发愤是司马迁牢记使命忍辱重究其生写成辉煌巨著《史记》)三、学习课品悟发愤、学习然段(发愤年少追梦)()、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产生不是蹴而就而是要段漫长砺炼程请学们轻声课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由然段师生交流父亲对司马迁有什么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再课然段想想你出什么样司马迁?(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齐然段、学习课二然段(发愤临终承诺)英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你出什么?学生品析出父亲份悔恨谁?出父亲份遗憾谁?他泪流满面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这是老人史学临终话齐师这样嘱托刻牢记这样遗愿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是他引3、学习课三然段(发愤人生价值)师了年少梦想了对父亲句承诺就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向伟史路迈进场飞横祸降临了请学们默课三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生默课()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横祸指是什么?(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太监所受刑罚当被视作奇耻辱他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常从恶梦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他失了男人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伍了你们能明白吗?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所以他要(引说)了残生师痛苦与耻辱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何从生与死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什么?选择生父亲遗愿生选择生人生价值这句话古这样写道人固有死或重泰山或轻鸿毛齐()思考司马迁看什么而死就轻鸿毛摆脱人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司马迁看什么而死就重泰山心装着责任了有价值事而死泰山指什么?板价值所以他次又次勉励己我定要引活下定要写完这部史指导出示师我们仿佛看见正对天发誓司马迁我定要活下我定要写完这部史师我们仿佛看见深藏屈辱不屈不挠司马迁我定要活下我定要写完这部史(5)围绕提供情境通想象进行描述师因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清晨当人们还沉浸睡梦他已夜晚当人们已进入甜蜜梦乡他却(6)师生交流(7)结学们说得真从你们丰富想象绚丽话语我分明看到了两这两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这发愤分明对父亲句承诺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价值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结晶谛造出生命奇迹板奇迹出示然段、学习然段(发愤缔造奇迹)想想你从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数想想看它味着什么?四、全课结无数发愤谛造了无数英雄无数英雄人生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由声四、总结全叩问发愤涵结人类漫长历史长河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笔财富英雄人物有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忍辱写成《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写成《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重新写就新《国榷》发愤是海伦发愤是阿炳这无数发愤谛造了无数英雄无数英雄人生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出示人固有死或重泰山或轻鸿毛司马迁即使跌倒次也要零次地起张海迪苦难是人生老师通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真正人生只有历艰苦卓绝斗争才能实现塞涅卡学生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第二教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第二教时](https://img.taocdn.com/s3/m/5b24ff1731126edb6f1a1054.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中山市南区恒美学校李文娟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想象能力,通过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题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1、出示词语:呼啸而去、古代英雄、父亲的影响、临终之时、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读) 选择部分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
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我们就从司马迁人生的不同阶段找找原因。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找找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游历与游览的不同)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朗读(语气平实上扬)4集体朗读5小结:可以说:发愤源自年少时环境的影响(板书: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过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除了年少时环境的影响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1)出示父亲说的话: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2)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3)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3指导朗读(语气庄重沉稳)4集体朗读小结:可以说:发愤源自父亲去世时牢记嘱托▲学习第三自然段过渡:就这样,司马迁开始了漫漫的写史之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身上。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888e3e011ca300a7c39014.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一、检复导入1、今天这堂课,老师我们继续学习——板书:发愤写《史记》齐读。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①史记的与众不同②写作史记非常不容易。
△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史记》前无古人,它是一部辉煌巨著,它是司马迁发愤的成果,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这是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司马迁的讴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年少时环境影响●英雄的影响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补充介绍龙门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
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
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
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③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3、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父亲的影响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b3a28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7.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其次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尝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预备: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迁的发愤在于从小立志、在于牢记嘱托。
今日我们连续走进司马迁,来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二)学习新课1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a 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我们从中感受到什么:牢记每天研读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仔细地读了许多历史资料,对编写史书的事情很重视2、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小结:这就是发愤写史记。
三、品读课文感受发愤就在司马迁用心致志写作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落了,请自由朗读3自然段,想想司马迁遭受了什么灾难?1、"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在这里指什么?补充: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朝廷,汉武帝特别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陵的一惯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肯定的客观缘由,汉武帝大怒,把司马迁打入死牢。
过渡:谈到这些你还有什么体会?再齐读这两句话。
过渡:正因如此,司马迁在生与死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2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假如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肯定要活下去!我肯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苦痛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把摊开光滑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读出了什么?(我揣摩司马迁的"了此残生'与什么有关系?谁能把了解的状况说一下?酷刑宫刑这种残忍的刑罚对人的身体是极大的摧残,更是对司马迁人格的极大污辱,因而,他要了此残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eb101cbed5b9f3f80f1c0b.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时)教案作者:薛国平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79里庄中心小学薛国平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读题,在“发愤”下标着重号,再读题强调“发愤”,理解“发愤”的含义,并将意思放在题中说说文主要内容。
2、抓住“题”质疑: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板书:为什么?怎样?在什么情况下?3、自由读文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用笔做上记号。
4、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增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父亲一生的愿望是什么?他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2)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
从这个事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仗义执言正直勇敢敢说真说实事求是)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
(学习补充资料——“宫刑”)“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而“悲愤”,因而“愤”。
他真想一死了之。
B、司马迁认为“比鸿毛还轻,比泰山还重”,他要做人。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6e9d4d3c1ec5da50e27085.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二)出示思考题(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
(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必要时范读)(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f6cc99751711cc7931b716e3.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提高阅读、品味、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篇文章哪些问题最值得我们研究?(教师适时板书)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板书:为什么?)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板书:怎样?)二、解疑:1、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用“——”画下来。
他又是怎样做的?用波浪线画下来。
从司马迁的“想”和“做”这两方面来体会“发愤”,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上。
(投影)2、同学们合作,一起去解决问题。
有新问题请及时举手!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
(指导学生作发言准备,联系课文语句或词语来谈:我从……知道了……)3、集体汇报学习收获:①一开始,司马迁是怎样想的?(指名说)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飞来横祸”?(投影出示:飞来横祸)文中“飞来横祸”具体是指?(指名说)——教师引述:臣子冒犯圣上,那可是……(引述:欺君之罪、拿鸡蛋碰石头)教师引述:(因而遭受了)——投影:酷刑——“酷刑”是指?——教师补充: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汉朝最为残忍的腐刑啊!真是切肤之痛啊!为他人,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从而蒙受了不白之冤。
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理解“悲愤交加”:他为何而悲?为何而愤?)当时,他可能会想?!大家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人物的内心,真不简单。
教学设计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2课时)
![教学设计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e1411cc3186bceb19e8bbe9.png)
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通过感受人物的思想斗争展开合理大胆想象,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使人物更丰满。
3、学习本文数字描写的方式,是文章更真实,更让人赞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二、品读课文,领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因过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板书:原因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2.汇报交流: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结:“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
(3)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是的,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努力读书,他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
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可以说:发愤源自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影响出示父亲说的话: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461360ed630b1c59eeb5ff.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具体语言的感悟,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在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崇高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复述课文。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切入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他55岁那年写成了伟大的《史记》。
课文最后一段对此有一个高度的评价,请看大屏幕——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齐读,思考:你最想问的是什么?4、交流:为什么说这部书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为什么这本书是“前无古人”的?……二、自主阅读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a、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自主交流体会,学生补充。
引导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想法:一定要记住父亲的话,完成史记的编写。
(2)找出第一自然段中与此相照应的话,谈谈早年的准备工作的必不可少。
(3)指导朗读,读出司马迁内心的决心之大。
b、引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生读)“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1)“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
从这一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正直勇敢敢说真说实事求是仗义执言)(2)导: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宫刑吗?在古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就是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
请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配二胡曲《二泉映月》)。
“处过宫刑以后,浑身血肉模糊的司马迁,被扔在蚕室的一堆干草上。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3073716227916888486d7eb.png)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师生对对碰。
师:同学们,历史的天空群星闪耀,无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永载史册。
师:岳飞说,莫等闲,生:白了少年头。
陆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名人面对面。
1、司马迁说——(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读?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过渡:发愤是什么?(课件标红)让我们走近司马迁。
三、学习课文——品悟“发愤”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1)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漫长的砺炼过程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是如何追梦的?板书:追梦(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有着什么梦想?师生交流:英雄之梦——是啊,母亲河勇往直前的精神熏陶着他,无数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故事感染着他,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十分激动。
指导读一二句。
史家之梦——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
为了积累资料,他四处游历。
(家学渊源) 出示资料:年少的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从资料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让历史具有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我们的感悟送到文字中去,齐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临终时的承诺)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1)指导读好父亲的话。
万般情怀言辞中。
一位老人临终的心愿,谁来读?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托付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⑵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记?板书:承诺于是他——引读: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师: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司马迁专心致志地写作《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b46dc971711cc7930b7163b.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并了解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活动描述的表达方法。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1.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
三个板块以“愤〞为主线,“读〞为抓手,层层推进。
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
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ef0e65f46f1aff00bed51e4e.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新桥中心校刘文华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55岁那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本课的作者对此有一个高度评价,让我们来看看文末的一句话。
3、多媒体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生齐读。
5、思考:这句话你怎么理解?6、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司马迁在他生命的不同时候为写《史记》做了什么?二、自主学习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司马迁在他生命的不同时候为写《史记》做了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并多读几遍。
2、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主学习。
三、交流感受(一)交流司马迁早年部分1、司马迁早年做了什么?2、学生回答: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教师板书)3、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语句: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生齐读。
4、让学生自读并体会:我们在读的时候,除了把司马迁早年的三件事读好之外,还要注意读好哪些词语?(教师讲解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读用籀文写成的古书,这对当时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困难,司马迁却能把古书读懂、读好,而且读得很努力,从这里引导学生悟出司马迁读书刻苦。
教师补充讲解司马迁20岁开始游历,走边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还有大量一词都说明司马迁为了积累资料肯吃苦。
这些词语都要读好。
)5、指读。
齐读。
6、小结:司马迁早期的经历与《史记》有关系吗?(司马迁早期的经历为《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司马迁父亲死后部分1、过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朝廷史官,他一心想写一部史书,然而还没等他动笔写就英年早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师指板书,生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昨天回家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生:三遍、五遍)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你对“发愤”又有什么新的理解?你能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吗?圈出“发愤”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评价:不仅说得对,说得还很有条理。
预设答案2:司马迁作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受到残酷的刑罚,还能振作起来,努力写作《史记》,这就是发愤。
评价:说得很有道理。
预设答案3: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4: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这就是发愤。
评价:意思表达得连惯,说得声情并茂,真出色。
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过渡: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生:受黄河文化的影响;受父亲的影响;他想记录3000余年间的历史;它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
2、(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3、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许多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生:他老人家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老人家已经快要死了。
他老人家已经快要不行了。
他老人家已经气喘吁吁了。
)
4、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
(学生自由轻声读)
5、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生:我看到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泪流满面的说着话;我听到父亲对儿子说,我死之后……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大的心愿,所以他要儿子千万不要忘记。
)
6、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读)
7、父亲临终之时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
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生接:希望啊。
)
8、再读父亲说的话。
(自由读,用心体会)
9、师:千万不要忘记啊。
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
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
人不能没有根啦!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齐读)
10、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请同学生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出示:爸爸,我亲爱的爸爸!我______。
)(生交流:我一定会完成你的遗愿的。
我知道您早就想编一本史书,记载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我受您的影响,我也开始广交朋友,博览史书了。
我一定会完成这部史书的……)
11、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
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
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
过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1、(出示:“正当”至“了此残生”)学生自由轻声地读。
2、知道什么叫“横祸”吗?(生:就是突然降临的大祸。
就是莫名其妙的灾祸。
就是没想到的灾祸。
)
师: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生接:“飞来横祸”!
3、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生:夹手指。
用烙铁烙。
让他抬不起头来。
师:真是残酷。
4、能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
据史书记载,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
你们能明白吗?
师:所以他——生接: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生接: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生接:了此残生。
5、孩子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齐读)
6、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
(出示:我知道,此时您一定______。
)
(生:我知道您此时一定非常痛苦。
(读)我知道您此时一定是生不如死。
(读)
7、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来表达我们各自的理解。
(齐读)
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
1、(出示:“但是”到“隶字”)轻声地读,用心去体会。
2、司马迁想到了什么?(“想”的内容变色)(指名读)
3、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
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齐读:“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
4、我不能做轻于鸿毛的人,我一定要——生接:活下去。
师:我一定要——生接:完成
这部史书。
5、是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齐读三遍。
)
6、对照上面这句话,能读懂“固”、“或”的意思吗?(生:“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
)
7、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生接:就轻于鸿毛。
师接: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的人就——生接:重于泰山。
师: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生接: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齐读)“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8、师:(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因为,“他尽力——”(出示:齐读“尽力”至“隶字”)。
9、(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
你看,它外圆内方,刚柔并济。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出两个大字,那就是——生接:发愤,发愤,发愤!
1、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特别要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
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生: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
师评: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生:52万字说明《史记》很长。
师: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
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
师:所以,文中说——(齐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什么叫“前无古人”啊?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_______,这就叫前无古人。
)
(生交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3000余年间的历史。
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
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3、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__________。
)
(生交流:史记是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史记是司马迁用1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巨著。
)
4、然而,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
三、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
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
2、最后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出示齐读:
耳濡目染刻骨铭心博览群书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忍辱负重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毕生心血前无古人辉煌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