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课例
教育教学实践课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课例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夏夜多美》一文为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感受夏夜的美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蜻、蜓、蛙”等生字,会写“蜻蜓、青蛙、萤火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观察、讨论等方式,体会夏夜的美丽。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夜的美丽。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夏夜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夏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夏夜的美丽。
2. 提问:你们知道夏夜有哪些美丽的事物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夏夜的文章——《夏夜多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夏夜的认识,分享夏夜的美好瞬间。
2.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四)朗读课文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夏夜的美丽。
(五)学习修辞手法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教师点评。
(六)总结全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夏夜的美丽。
小学语文 名师课例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
一、课题:《故事巴巴的童话》
教学内容:
1、学习本课的文学语言和文学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的结构;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感悟。
教学方法:
1、集体朗读:让全班一起朗读本课,培养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
2、问答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对文章进行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3、相关性活动:分组表演故事,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4、写作活动: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故事看似平和美好的背后,找出其中令人思考的道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文学语言表达,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结构,找到其中道理和意义,从而更充分的发掘文学作品的美感。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课例1.课例概述《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交口称誉的经典的七言绝句送别诗。
现被编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元二即王维的好友将西出阳关远走他乡,奔赴西域守护边疆,诗人专程从京城长安赶到朋友所在的渭城来为他送行,并作于此诗篇。
诗前两句写渭城之景,围绕送别时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及其鲜明特征展开,并将送别的时间、地点进行交代,营造愁郁的环境、氛围,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自然、和谐明朗的艺术图景。
后两句由景入情,转入伤别,却不露一个伤字,所选取的虽然只是离别之际友人即将告辞启程、诗人举杯劝酒的短暂画面,但是却表明双方的情感都已达到高潮,诗人在这朴素自然又满怀深情的劝酒辞中,抒发出内心留连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和美好祝福。
全诗以洗尽雕琢、清新质朴的语言融情于景,使之情景交融,韵味隽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渲染力和生命力,后编入乐府,被谱曲广为传唱,谓之《阳关三叠》,成为久唱不衰、流传千古的名曲。
本节课以谈话导入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诗题,顺利进入古诗中学习;然后初读古诗,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而后抓住关键字词逐句理解诗句含义,并反复品读,体会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最后尝试背诵本篇古诗,并进行了相应的拓展延伸。
2.课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感悟古诗的内容,对其描绘的画景展开积极想象。
(三)体会诗人与友人深厚友谊中的浓浓真情;养成课外积极主动地积累同一主题古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感悟古诗的内容大意,对其描绘的画景展开积极想象,体会诗人与友人深厚友谊中的浓浓真情。
难点:品味并体悟关键字词的意和情,在反复品读与借景想象中,解读古诗的意象,创设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情境。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创设同学们和朋友、亲人分别时的情境,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原创小学语文试讲教案范例
原创小学语文试讲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 - 掌握初步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 理解并学会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 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内容•古诗《登鹳雀楼》的赏析与创作。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学习赏析古诗《登鹳雀楼》。
四、教学准备•课件或黑板、粉笔;•古诗《登鹳雀楼》的课文;•学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询问学生对画中山水的感受和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描述自己眼中的山水景色。
2. 新知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简要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意义。
重点讲解诗词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比喻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3. 集体赏析(15分钟)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同朗读《登鹳雀楼》,并进行整体赏析。
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教师适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理解,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句诗句,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读。
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提问,激发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辅导和指导。
5. 个人创作(20分钟)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鹳雀楼的文章,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作文。
6.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听,并进行互相点评。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交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借此机会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山水画,讲解古诗《登鹳雀楼》以及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操。
学生通过赏析和创作,提高了对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增强了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展示的作文进行整理,写到学生练习本上,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毁灭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园林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3)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家园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毁灭原因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对圆明园毁灭原因的深入理解。
3. 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明园的历史。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圆明园的美丽与毁灭。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
4. 学生分组名单。
5. 教学评价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圆明园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造句。
(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原因。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展示课后搜集的相关资料,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
一、课程背景
本教学课例是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
课程主要内容为研究诗歌。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意思并复述。
2. 能够正确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3. 能够体会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准备
1. 海子的诗歌
2. 录音机
3. 茶杯和茶叶
四、教学过程
1. 学生阅读课外阅读课文《别了,我的梦》。
2. 通过关键词梳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3. 让学生读一读诗歌,然后通过询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4. 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5. 给学生分发茶叶和茶杯,让学生边喝茶边享受诗歌的意境。
6.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五、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别了,我的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课程,学生在阅读《别了,我的梦》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意思并复述,而在理解诗歌内涵的过程中,也能够正确理解所表达的感情。
通过活动的方式,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感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享受了诗歌的意境。
语文课例记录教案模板范文
一、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2. 授课年级:一年级3. 授课班级:1班4. 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5.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6. 教学内容:[课文名称]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们喜欢大自然吗?2. 新课学习- 生字教学:-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书写错误。
- 课文讲解:- 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选取优秀小组进行展示。
-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课堂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生字,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不足: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认为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2. 家长评价:家长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表示认可,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词语解释与运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词;
2. 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写出一篇内容连贯、语句通顺的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先将课文中的生词和难词做一个简单解释,并用例句进行运用,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二、学习
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文段,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找出文段中的生词和难词,解释并讨论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知识的练习,进行课文词语的默写和造句。
三、巩固
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编写一个故事,然后要求他
们在故事中使用今天所学的词语。
四、作业
将课本课后练习作为当天的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收获颇丰。
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对课文生词和难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了所学的词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例完整教案模板
一、课题:《秋天的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阴、晴”等8个生字,会写“晴、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五彩缤纷”、“金黄的海洋”等词语的含义。
2.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卡片、秋天的图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识生字。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秋天的课文——《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字词。
(三)学习生字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 学生跟读、齐读生字。
3. 教师讲解生字的结构、笔画,指导学生书写。
(四)精读课文1.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主要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
”3.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
4.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表达了秋天的美丽?”5.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词语的含义,如“五彩缤纷”、“金黄的海洋”等。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秋天的雨,你会对大自然说些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秋天的雨是大自然的使者,它给大地带来了丰收,带来了美丽。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课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
2.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日记。
八、板书设计:《秋天的雨》1. 秋天的美丽2. 五彩缤纷3. 金黄的海洋4. 大自然的使者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课例(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课题《秋天的雨》,引导学生说出课题的写作手法。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新课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讲解字词的意思。
2. 学生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3.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秋天雨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读。
4.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讲解。
5.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读。
6.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讲解。
7.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秋天动物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读。
8.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讲解。
9. 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秋天人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读。
10.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讲解。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或故事?2.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讲解。
3.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1. 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较好,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2. 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质量。
3. 在讲解课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圆明园毁灭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的美。
(2)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小练笔。
六、教学延伸:1. 课内外结合:(1)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圆明园的书籍、文章,加深对圆明园的了解。
(2)组织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兴趣。
2. 实践作业:(1)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手抄报创作。
(2)拍摄一段关于圆明园的视频,可以是介绍、感悟或呼吁保护文物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毁灭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毁灭原因。
2. 教学难点:(1)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欣赏等方式,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思维导图法: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加深对圆明园的理解。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的美丽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对圆明园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探讨圆明园的毁灭原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4. 感受圆明园的毁灭(1)观看圆明园毁灭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痛苦。
(2)学生发表观后感,教师点评。
(2)学生发挥想象,绘制关于圆明园的思维导图。
6.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拓展作业:调查其他历史上的文化遗址,了解其毁灭原因及保护措施。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小学语文课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途径,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3)教育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3. 情感教育法:通过富有人性的教学语言和情感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精选15篇)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精选15篇〕小学语文教案篇1【教材简析】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开展的顺序记叙的。
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
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
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
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
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
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
他们为此感到快乐。
回忆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拟深化也比拟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好处而感到幸福。
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提醒了幸福的含义。
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
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论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提醒幸福的含义。
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理论,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
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p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才能、感悟才能和语文综合运用才能,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那么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考虑,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目的】1.认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教学的难点是【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案例一:《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跋文案例二:《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案例三:感受春天的手——《春天的手》教学案例案例四:地球爷爷的手新课程新理念——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前言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括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技术,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必然的理论试探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一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治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发困惑的事件有关。
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进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揭露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试探。
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单单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生家长或其他阻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养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还应当包括必然的教育大体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必然的体会教训,有必然的理性试探。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能够提供体会,后者能够提供教训,都一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能够分享他人成功或失败的体会,由学习和分析他人的案例到增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存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良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能够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进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跋文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价值观——酷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堂教学实践课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实践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小学语文《秋天的雨》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了解秋天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要求:“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纠正学生的字音错误。
3. 字词教学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如:“落叶”、“飘落”、“丰收”等。
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书写生字词。
4. 分段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要求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课文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合作探究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5. 深入阅读,品味优美语句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的意境,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小学语文名师《望庐山瀑布》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名师《望庐山瀑布》教学课例1.课例概述《望庐山瀑布二首》是盛唐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七言绝句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现被编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课。
这首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游庐山时所作,其前两句诗人以浪漫主义的诗笔,以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庐山虚无缥缈而壮观的美景,阳光照耀着香炉峰,峰顶紫烟冉冉升起,云蒸霞蔚,眺望远方,倾泻的壮阔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峰的前方。
这个“挂”字,显示出在诗人李白的眼中,瀑布似是大自然的装置艺术,饱含着诗人对神奇造化的感叹与赞颂。
后两句中,“飞流”、“直下”“三千尺”三个词组,看似夸张而又精确地刻画了瀑布从摩天的陡峭高山飞泻喷涌而下,势不可挡,让人无比震撼。
诗人以浪漫地想象,这飞泻而下,浩浩荡荡的激流,其实就是载满了星星的银河,从九重天际降落凡间。
此诗,想象力超凡,充满仙气,雄奇瑰丽,夸张而又自然,造就了李白诗作之经典。
本节课首先借助多媒体的使用走进诗人,谈话激趣导入,理解诗题;然后引导学生初读古诗后,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教师不断质疑问难,点拨重点词句;最后,再次引导学生赏读古诗,体悟诗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课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二)通过还原诗歌画面理解诗意,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三)使学生能走进并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还原诗歌画面理解诗意,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难点:使学生能走进并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知晓诗人1.谈话激趣:播放关于诗人李白的视频,学生观看后结合自己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诗人。
2.理解诗题意思:能从诗题中读出什么内容?3.出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视频等,学生谈体会。
(二)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2.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教师倾听学生声音,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
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
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
)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天下并不像我们说得那末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师:那末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提高高新一小学生的整体识谱能力,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目标下,以我校综合学科的“四维和合”特色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小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并根据我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录制音乐组趣味五线谱教学——“乐宝和Ta的朋友们”微课,帮助我校学生更好的学习五线谱知识,享受音乐的乐趣。
师:没错,今天我们所聆听的是G调的乐曲,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G调的音阶吧!
二、新课教授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G调音阶。
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C调的音阶,我们知道了在自然音阶中都遵循了每个八度之内有5处全音关系与2处半音关系,那么,G调的音阶也是如此,当我们把G当做一级时,他的音阶是这样的。(ppt)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个音升高了半音,出现了一个升记号。没错,同学们!就是升高我们的第七级音来保持G调的自然音阶,所以当我们看到了曲谱的谱号中出现了一个标记在五升线上的升记号时,我们就会知道,本首旋律为G调旋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G调的自然音阶,了解到了G调里面音的位置与音高,那么,我们就一起相约在下一节微课中,我们一起演唱G调歌曲中的优美旋律,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
教学重点:
认识G调音阶唱名,视唱G调旋律。
教学难点:
在歌曲旋律中可以准确演唱G调音名,。
教学过程题。
师: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音乐微课堂的时间了,刚刚在课前我们分享了一条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条旋律的曲调与之前我们所学的乐曲有什么不同点呢?(五六年级前四课时主要以C调旋律为主)
学唱G调音阶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在G调中,我们把五线谱二线上的5,定为一级音时,我们就可以推出G调的其他音级,那么我们就拿出纸笔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吧!我们可以把对应的唱名填写在里面。
师:现在我们把G调的自然音级找出来了,看来大家都很仔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跟随G调音阶一起唱一唱吧!
三、小结、回顾
教学课例
课例说明: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记谱方法,更是每一位触碰音乐的人首选。要接触和学会音乐知识,可以说五线谱是为我们打开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而枯燥的理解学习,是不能够真正感知五线谱,儿童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根据儿童的心智特征和学习特点,应当教会他们轻松牢固的掌握五线谱知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尝试努力创造一种寓教于乐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热爱音乐,终身受益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