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
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综述
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发展出现一个大转折,即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发展。
现代的技术和社会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已经不再满足要求。
这是用系统科学处理复杂性问题研究兴起的背景。
控制学家阿希贝提出研究复杂系统的战略。
信息学家魏沃尔“科学与复杂性”是当时复杂性探索的最高成就,认为未来科学主要研究有组织的复杂性。
自组织理论标志复杂性探索的高潮。
自组织理论认为应该以自组织为基本概念来探索复杂性的本质和根源。
Haken 基于代数复杂性定义一般复杂性,认为复杂性研究的关键是对复杂系统时空特性和功能结构的变化。
Prigogine学派断言现代科学在一切层次上都会遇到复杂性问题,只是在复杂性的类型,程度和层次上有所不同,主张建立复杂性科学。
他们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为探索生物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80年代末以来,圣塔菲研究所致力于建立能够处理一切复杂性问题的一元化理论,研究手段是计算机模拟。
虽然能够处理一切复杂性问题的一元化理论很不现实,因为复杂性科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未来科学的总称。
但他们关于演化经济学,人工生命,复杂自适应系统,免疫系统,Hopfield网络模型,自动机网络,“混沌边缘”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学术界对复杂性和复杂性科学的认识。
钱学森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并制定一套研究方法,他把复杂性研究纳入系统科学体系,采用系统概念解释复杂性。
现在还不可能给复杂性下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定义。
我认为应该从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角度出发来定义复杂性,即复杂性是开放的,元素之间关联方式差异显著的,多层次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下面介绍自组织理论及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复杂性。
耗散结构理论(1967年Prigogine创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上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
一个系统能够实现自组织而形成耗散结构必须满足:(1)系统开放,系统充分开放就有可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态。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
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 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 律:dE=dQ-pdV,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 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S/dt>=0,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 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 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 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 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 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Hale Waihona Puke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熵
达到极大值,系统达到最无序的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 散结构。那么开放系统为什么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孤立系统的行为呢?
其实,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的熵增量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 deS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iS两部分组成的,即:dS=deS+diS 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要求系统内的熵产生非负,即diS>=0,然而外界给 系统注入的熵deS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 用而定,在deS<0的情况下,只要这个负熵流足够强,它就除了抵消 掉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外,还能使系统的总熵增量dS为负,总熵S减 小,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所以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 可以通过自发的对称破缺从无序进入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
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和波尔兹曼有 序性原理:pi=e-Ei/kT,即温度为T的系统中内能为Ei的子 系统的比率为pi.
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 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前者可表述为: Lij=Lji,即只要和不可逆过程i相应的流Ji受到不可逆过程j 的力Xj的影响,那么,流Ji也会通过相等的系数Lij受到力Xi
自组织理论概述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和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1 自组织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和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2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可见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3序和熵序是日常生活中的排次序;每一种序都体现一种非对称性、非守恒性、非平衡性,和非均衡性,就是说每一种序都来自于一种特定的对称性的破缺;所谓对称性是以某种事物在某一给定操作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按对称性排序,把有序定义为破缺了的对称性,把有序理解为事物之间规则地相互联系,把无序理解为事物之间无规则地相互联系,没相互联系的事物群体不是系统,不存在秩序性问题;序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如果组成系统的每个个体能够互相协调,方向一个,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无序的,如果系统内的个体互相独立,方向各异,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无序的;“序”反应了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具备的一定次序;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通过熵的大小对系统的无序程度进行度量,热力学系统的每一宏观分布的排列数W为热力学概率;S=---K㏑WK为玻耳兹曼常数,K=1.381×10-23J/K;W为热力学概率,不同宏观分布具有不同的热力学概率,而均匀分布对应于最大的热力学概率,此时具有最大熵,而熵的最大状态就是无序状态,即平衡态;因此,熵值大小可以衡量系统的无序程度;一个系统的熵值越高,它就越显得混乱无序,或者说,它的有序化程度就会越低;熵只适用于同一系统不同状态的比较,而决不适用于不同系统有序的比较;不同系统之间的有序不能简单以熵值表示;不能说有序度或组织度越高,系统就越进步,越高级,反之亦然;4涨落涨落也称起伏,从系统存在状态来看,涨落是对系统平衡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过程来看,涨落是系统在同一发展演化过程之中的差异;他们都是对系统平衡态的“破坏”.这种偏离和差异的出现是随机的、普遍的;5 相、相变和序参量所谓“相”是指系统在某一条件相爱所处的状态,系统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称为相变,因此,相变也表示系统“序”的产生,变化和反映;相变是系统由序程度累积,是系统发生质变的结果;6 涌现涌现是系统在演进过程中新的功能和结构的出现;涌现是指系统具有,而组成部分或部分总和没有的性质,涌现是用以描述复杂系统层级结间整体宏观动态现象的概念;涌现性是指那些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也就是说涌现是在复杂系统中的行为主体,根据各自行为规则进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没有事先计划但实际却发生了的一种行为模式;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的新的,协同的结构与模式和性质;尽管涌现现象发生在不同类型的系统里,但是,他们具有一定共同性特征,主要包括在以下方面:1、涌现产生全新的现象;2、涌现是总体或宏观层次的;3、涌现是系统各元素协同、关联的结果;4、涌现是动态的;涌现现象并不是预先给定的整体行为,而是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随时间演化而产生的;5、涌现是可以显示性的,涌现要通过自身的演示过程而得到辨识;二自组织理论群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和规律的理论集合,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与分岔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他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复杂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规律;1 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系统,通过与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交换及系统自组织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理论,解决什么情况下系统可以或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系统怎样从混沌无序的初始状态向稳定有序的结构组织演化和演化规律的问题;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对于自然系统的开放容易判断,对于社会系统开放的判断则较多体现在观念与言论的开放性、思想的开放性、市场的开放性等软方面;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非平衡才会出现涨落,非线性使涨落得以放大成为巨涨落,巨涨落是耗散结构出现的触发器;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过程和正负反馈机制,使涨落过程在系统汇总得以发挥作用;2协同学协同学主要研究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自发的产生协同有序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的理论,其主要方法是用演化方程来研究系统的各种非平衡态和不稳定性;研究系统在外部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系统的状态可以由一组状态参量,,即序参量来描述;协调学的研究对象与耗散结构有类似之处,他们都是研究与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但协同学更为综合性地研究了系统从独立无序向协同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序参量是代表系统宏观有序度的参量,是表征系统宏观模式的参量;序参量的存在标志着系统处于某种宏观有序状态,它的大小表示系统所能达到的有序化程度;随着控制参量趋于临界值,序参量会突然出现并迅速放大,标志着系统已达到某种有序的时空结构和功能行为,系统已经运行于某种特定模式之中,或以这种模式自行组织起来并投入运转;3混沌理论混沌是指确定的宏观的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不确定的或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或规则性与非规则性或有序性与无序性融为一体的现象;其不可确定性或无序性随机性不是来源于外部干扰,而是来源于内部的”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机制,这种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学表达式是动力学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正是由于这种“交叉”作用,非线性系统在一定的临界性条件下表现出混沌现象,导致其对初值的敏感性,导致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的综合效果;自组织理论群的基本原理1涌现原理一种自行组织起来的结构、模式、形态、或者他们所呈现的特性、行为、功能、不是系统要素所固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产物;2开放性原理普利高津以总商熵公式为工具指出了开放性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当系统出现熵减时自组织产生;虽然一个封闭的但空间突然暴涨箱子也会出现熵减,但是开放是针对孤立系统来说的,并非空间封闭就是不开放,只要有能量交换就是开放性的;3非线性原理系统要素间的合作与竞争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线性相互作用至多产生平庸自组织,真正的自组织只能出现在非线性足够强的系统中,自组织意味着存在凝固加强的正反反馈循环,形成自组织核心后,逐渐扩展,非线性时自组织的必须;4反馈原理其余非线性原理一体两面,系统要有强的非线性就必须要求要素之间的反馈性能够发挥出来,而非线性作用同时也强化了系统要素间的反馈作用,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作用保证了自组织的生长和自我抑制;反馈应该有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应把反馈的直接程度作为一个指标5不稳定性原理新结构的出现以原有结构失去稳定性为前提,或者以破坏系统与环境间的稳定平衡为前提;去除系统结构的刚性,让系统变得柔性,降低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这样系统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才能在系统内形成各种自组织;供应链协同的内容和过程1战略协同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一方面,供应链战略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共同战略的指导相爱如何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在共同目标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也成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而言,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战略的选择过程,供应链战略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在这个层次上,战略协同是指企业的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所要呈现的目标相同,也就是说竞争战略所要实现的姆目标与供应链运作战略用来建立供应链能力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彼此的战略具有适配性,能够协同一致;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各个节点企业的职能性战略供应链战略保持一致;2信息协同信息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分工合作,独立与融合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互动和共享,否则各个节点企业会成为彼此孤立的、残缺的片断;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才能使供应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客户需求所驱动的供应链,保证客户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委托、代理和欺骗等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而且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一般来讲,信息共享的方法常见的有零售商向管理其库存的供应商提供销售时点数据,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生产需求信息以支持零库存计划;随着互联网的出现,EDI在共同预测、计划和补货方面的应用使得信息沟通的程度大大增强了;3信任协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信任协同;然而,虽然供应链各企业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往往对“合作条款”缺乏信任度,或处于“观望”和“保留意见”状态,怕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吃亏”,希望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合作企业,同时却尽全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的囊中;如果是这样,企业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合作企业间建立信任机制;合作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机制,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加强相互之间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改进企业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以及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时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努力保持供应链的协调性,谋求整个供应链共同的利益;相互之间的信任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时间和成本耗费;4业务协调业务协同,就是在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整合,使得各个合作环节的业务“对接”更加紧密;流程更加通畅;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以便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机遇,应对外部的挑战;面对机会与挑战,企业期望真正做到“随需应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利用业务协同平台即可帮助企业实现与供应链上供应商、客户之间,也可帮助企业实现不同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计划协同;如通过集成CRM、信息系统等模块;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基于工作流的信息传递,使得整个链上业务协调运作;5分配协同。
自组织理论简介PPT课件
开始液体没有任何宏观的运动。
当上下温差达到一定的程度,
液体中突然出现规则的六边形
对流图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返4 回
贝纳德对流
1900年,法国 科学家贝纳德 (E.Benard)做 了一个著名的 对流实验。
返5 回
2、B—Z反应
(1)化学钟
50年代初,俄国化学家别洛索夫用柠檬酸、
溴酸钾、硫酸作配剂,用铈盐作催化剂进行实
——进化
1返2 回
普利高津
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与 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比利时布鲁 塞尔学派的领导人普利高津教授 (197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针对非 平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 出了一种新理论———耗散结构理 论。普利高津被 “时间悖论”惊呆了。经过刻 苦研究,他认为,要把热力学和动力学,热力 学与生物学统一起来,就必须研究非平衡态的 结构,必须研究更为普遍的热力学理论。 1返3 回
1945年,普利高津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得出 最小熵产生原理。这一原理和昂萨格“倒易关 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 基础。
但发现近平衡态线性区不能产生进化的系 统,所以促使他试图将这一原理延拓到远离平 衡的非线性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终于与 布鲁塞尔学派的同事们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消耗能量,吸收物质信息产 生有序结构的稳定系统。
Benard对流:
T较小时 流
dQ dts
(ddTz )z0
线性关系 力
T较大,达到或超过临界值时,流与力的线性 关系被破坏。非线性关系导致对流结果。
4、状态突变——分岔
控制参量 无序
T 反应物浓度 泵浦功率
有序
c
1返6 回
自组织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思考
一致的原则, 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府都不应过 多干预。国家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对市场过程赖 以 进行的制度规则及相应的机构进行干预调节来保证和促 进自由 市场竞争, 主要是提供合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弥补 市场在这方面调节的失灵, 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市 场分配结果, 为市场运行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刘聪 杰
(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福建 漳州 353000)
一、 自组织理论概述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在当代科学前沿出现了一大批像 “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 、混沌理论” “ 、分形理论” 这样 的新兴学科, 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非线性的复杂系统。 在这类复杂系统中, 组织系统尤为引人注 目。自 自 组织系统 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 行组织、 行创生、 行演化, 自 自 即能自主 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自 组织系统不仅极为普遍, 而且与人类 关系密切。此外, 然界和人类社会, 在自 也存在着与自 组织 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 它不能自 行组织、 行创 自 生、 行演化, 自 即不能自 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而只能在外界 指令的推动下组织和演化, 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这 类系统我们称之为“ 他组织系统” 。 自 组织是自 然界和社会长期演化选择和形成的非常优 化的进化方式。它是自 然界各个自 系统演化过程中, 已经形 成的一套有效利用自 然资源、 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较高的循 环方法和道路。自 然界经过长期的演化, 已经证明自 组织的 方式比被组织更具活力。被组织的事物要么通过一定的调 节改造, 觉地以自组织方式运行而运行下去;要么随着 不自 自 身的发展, 组织效率、 组织性渐差, 直至违背演化规律而被
自组织理论概述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
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和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和描述。
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1 自组织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
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和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
2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
可见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
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
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
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摘要]自组织理论包括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和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在教育技术领域内,教学设计的产生直接得益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成果——“老三论”,遂将其置于四大理论基础中的首位。
近几年,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已经率先引入了自组织理论分析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领域引介与应用这一重要的科学研究思想方法也势在必行。
当前引入与借鉴的落脚点。
主要表现在自组织理论为数字化学习理论——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核心理论支撑,并对整个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面。
如果在一个更开阔的研究视野下看待自组织理论与教育技术研究的结合,发现人脑(或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白组织演化问题也很有研究价值。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系统科学;新三论;关联主义;认知结构一、自组织现象的发现与自组织理论的创立自组织(SeIf-organization)现象由法国青年物理学家贝纳德(H,Benard)于1900年首次发现,并在其博士论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贝纳德在用蒸汽对流体物质加热时发现,当温差达到一定数值后,原来看似静止的流体表面会随着实验条件的不同出现种种“奇怪”的规则图案,后人称之为“贝纳德对流(Benard Convection)”。
一种典型的贝纳德对流图案。
贝纳德对流现象一经发现即激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但初始的研究仅限于物理和化学领域,研究者们在重复贝纳德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实验条件来获得更多的对流形式。
随着研究的展开与深入,人们发现贝纳德图案中的有序结构是在流体物质的自动自发组织机制下形成的,开始着重研究这种自动自发组织机制,由此“自组织”概念正式进入科学研究领域。
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围绕自组织现象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理论体系,仍被视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uva 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rnIeory),并获得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
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一、本文概述自组织理论,源于物理学的复杂系统研究,近年来逐渐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将首先概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要素,包括其自组织性、自适应性、自学习性等核心特性。
接着,我们将分析自组织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如何通过自组织的方式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将展望自组织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未来发展,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在没有外部特定干预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和演化,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组织、自组织临界性、自适应性等。
自组织指的是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相互作用和演化,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自组织临界性则是指系统在临界状态下,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复杂结构和功能的特性。
自适应性则是指系统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能够通过自组织过程调整自身结构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在教育领域,自组织理论的应用前景广阔。
自组织理论可以为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通过对教育系统的自组织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自组织理论可以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利用教育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促进教育创新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组织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方向。
自组织理论还可以为教育评价和优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对教育系统自组织特性的评价和分析,可以发现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育优化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组织发展
区域治理WISDOM EXCHANGE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组织发展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孙卫明摘要:自组织的“自”是指“自发”,“组织”说明系统包含的各个运动的子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协作,使过程演化为有序。
高校学生组织具有明显的自组织系统特征,但是在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无序性优势,它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规范,我们利用指导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学生组织;系统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9-0239-0001一、自组织结构的内涵及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判断依据自组织系统就是指一个复杂系统,不依靠外部指令,在外部副熵流的不断输入下,通过内部不断协调,形成的有序系统。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复杂系统是怎样走向自组织的。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组织属性,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世界。
自组织系统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条件。
一是开放性,不开放的系统与外界没有交流,没有副熵流的输入,系统无法进化。
系统演化有内部的熵,也有外部的熵,根据熵增原理,内部的熵让系统走向无序。
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负熵,这些负熵汇聚形成了负熵流,来自外界的负熵流大于正熵,熵的总值为负,系统开始有序化的进程,这只有在开放系统才能实现。
二是远离平衡态。
平衡和稳定意味着系统与外界没有交换,系统将走向“死寂”状态。
要想系统向有序发展,必须远离平衡态。
三是系统中必须存在某些非线性过程,正是这些非线性因素导致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第四是系统能够不依赖外部指令而自主演化。
系统的发展演化,没有外界的强制作用,依靠系统内部的某种规则,自动形成有序系统。
二、高校学生组织的自组织特性分析(一)高校学生组织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复杂系统高校学生组织是一个由指导老师、学生和内部规章制度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它与学校内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外界不断进行着人员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学生组织的活动,经常要其他的组织之间共同互动,在学生组织间的互动与沟通中,存在着物质信息的交换过程,学生组织内部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和老成员离去,这充分反映了高校学生组织的开放性。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自组织理论是当代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共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和演化,自行产生有序结构和特定功能。
它强调的是系统的自主性、自组织能力和演化机制。
在自组织理论中,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特定的自组织方式,使得整个系统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
动力学方法: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
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的演化过程,研究其稳定性和敏感性。
统计学方法:研究系统中大量微观粒子在一定条件下的集体行为。
通过统计分析,了解系统整体性质和规律,探究微观粒子的个体特性和对系统的影响。
信息论方法:研究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储存。
通过信息分析,揭示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演化机制,理解信息的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例如,在生物学中,自组织理论可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和演化过程;在经济学中,自组织理论可以研究经济系统的波动和演化;在社会学中,自组织理论可以探究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自组织理论作为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系统的演化和有序结构的形成。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组织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自组织理论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获取的便利,我们将能够构建更为精确和复杂的自组织模型,深入探究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
如何将自组织理论与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现象,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自组织理论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
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
自组织理论关注的是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和功能, 强调系统内部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能力。它不依赖于外部指 令或预设模式,而是通过内部相互作用和演化,实现从无到 有的结构和功能的涌现。
自组织特性
总结词
自组织具有自主性、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等 特性。
详细描述
自组织的自主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 能够自主地进行决策和行动;开放性则指系统与外界环 境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系统的动态稳 定;非线性则说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 线性的,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系统整体的行为无法简单地 通过各部分的性质来预测;远离平衡态则强调系统内部 各要素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状态是系统自 组织演化的驱动力。
宇宙学
宇宙中的星系、星云等结构是通过自组织和耗散过程形成的,这些 过程包括引力、电磁力等相互作用。
固体物理学
固体中的晶体结构、缺陷和相变等现象也是通过自组织和耗散过程形 成的,这些过程涉及到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交换。
化学领域的应用
01
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涉及到反应物分子的自组织行为和能量的耗散,
理论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不断发展和完善耗散结构理论,将其应用 于更广泛的领域,如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
03 自组织理论与耗散结构的 关系
自组织理论与耗散结构的相似性
强调系统内部自发的秩序和结构
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都认为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而不 是完全由外部因素决定。
果。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
耗散结构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一些科学家开始研 究热力学中的一些问题,发现了开放系统的自组织现象。
自组织理论简介
自组织理论在宇宙演化中的应用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未来研究 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其作用和机制。
06 自组织理论案例研究
案例一:气候模型的自组织现象
总结词
气候模型中的自组织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一 种有序结构,进而产生气候变化。
法论指导。
应对现实问题
自组织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 中具有广泛应用,如社会治 理、企业管理、生态保护等 。
自组织理论的应用领域
社会学
自组织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社会结构、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通过研 究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预测 社会趋势。
2. 经济趋势预测:自 组织理论可以通过对 经济数据的分析和建 模,预测市场趋势、 经济发展方向等,为 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支 持。
3. 经济发展指导:自 组织理论还可以用来 指导经济发展,如产 业政策制定、企业战 略规划、创新生态建 设等,通过优化自组 织结构和环境,促进 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 展。
生态系统
涨落与自组织
涨落
系统中每个局部状态的变化,是系统演化的触发因素。
涨落与自组织的关系
涨落是自组织演化的驱动力,系统通过涨落触发相变,实现从无序 到有序的转变。
涨落产生的条件
系统中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随机扰动,使得涨落在系统演化中起 到关键作用。
序参量与自组织
序参量
01
描述系统有序结构和宏观行为的物理量,是系统各部分之间协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原理
02
熵与自组织
01
熵
衡量系统混乱度或无序度的物理量,熵增加意味着系统 朝着增加混乱度、减少有序度的方向发展。
自组织理论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
自组织理论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从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类。
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
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20世纪60年代末,理论界开始建立并发展起专门的自组织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rtios)、突变论(CalastropheTheory)和超循环理论(Supercircle)等组成。
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自组织系统(如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等)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及系统要素是如何自动地实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的迁移,当前自组织理论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自组织理论角度来看,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系统的子系统,其形成与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的指令,而是具有很强的内在生成性,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性。
因此,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学校德育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学校德育效益和强化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是否具有自组织特性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决定的。
自组织系统(anizingSystems)是能通过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其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耗散结构论的创立者普里戈金认为,自组织发生的条件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即自组织运动只有在一种开放的、依靠能量耗散和不断的输入输出作用而建立起来的非线性系统中才能发生和进行,并通过涨落而维持有序。
因此,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构成了自组织系统的基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古中国的”混沌初开无所不包”的意思。 目前主要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无序 性”、“无规性”和“不可预测性”,是描 述复杂性和不能根据初始状态预知其未来的 运动状态的动力学系统的理论。 在近阶段,混沌理论标志了人类对客观世界 的认识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对“非此 即彼”的明晰形态,而且对“亦此亦彼”的 过渡性形态都能进行研究。
开放性——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一个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才具有系统通过自组织从无序向有序进化, 孤立系统的熵随着时间增至极大值,系统达 到最无序的平衡态,也就不可能出现自组织 现象。 网络信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 换,引入足够的负熵,使系统的总熵增量为 负值,从而减少系统总熵,使系统进入相对 有序的状态。
从信息运动的特点看:
第一,信息在时间运动中的单向性。信息的
扩散与分布在本质上都是不可逆的。第二, 信息在空间分布上绝对不均匀性。绝对均匀 性在现实世界上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第三, 信息运动的绝对性。信息是动态的,一直处 于发展变化之中。第四,信息运动中有序无 序的辨证性。 信息运动的这些特征使得信息自组织能够广 泛存在。
1、系统与组织 关于系统的定义,不同学科由于研究范围和重点的
不同,常常给出不同的定义。 在技术学层次上,通常采用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定 义: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 能的整体。 在基础科学层次上,通常采用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 贝塔朗菲(Luduig Von Bertalanffy)的定义:系 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 不论是哪种定义都指出,系统是由部分构成且具有 整体特性的一类事物。
1、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加强物 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使得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 2、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 争、合作推动系统产生整体新的模式和功能; 3、通过循环耦合,突变渐变途径,使得系统得以维 持自组织并且发展演化的多样性,增强有序程度和 关联程度, 4、通过自相似构建和寻求混沌临界点或域,将系统 的演化推进到最大的复杂性可能空间,创造演化有 序发展的良机。 通过自组织的方法论,在自然界中纯粹自发的自组 织的发展,在人类演化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自组织方法论重视环境条件
没有条件,就没有演化,重视条件,就是重
视演化的个性,多样性。无论是耗散结构理 论的方法,还是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它们 都对初始条件、过程条件在演化过程中的重 要性给予极端的、高度的重视。
自组织方法论也是重视相互作用的方法论。
把交互作用放置在演化中,交互作用于是从 线性相互作用发展为非线性相互作用,从对 称的相互作用发展成为不对称的相互作用, 演化成为循环的、超循环的相互作用;小的 相互作用逐渐被放大,或大的相互作用被缩 小;于是事物自组织起来,发展起来,复杂 起来,组织起来。 因此,自组织方法论把相互作用看成是推动 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并且把这种非线性 相互作用细致分成竞争、协同两种相反相成 的互补对立性机制。
涨落和突变——自组织的动力和方式。由于
系统内外随机因素的干扰,系统的状态、属 性在其平均值附近的波动称为涨落。 对于平衡态系统而言,涨落会被自动收敛, 但在临界点附近,涨落则可能被放大,形成 巨涨落,从而促使系统发生突变,导致有序。 网络信息系统也正是通过涨落和突变使看似 杂乱无章的信息变得“有序”。如BBS最初 是些杂乱无章的话语,但随着发言者们的 “默契”,最终便形成了特定某个话题,达 到突变。
自组织理论 与网络信息的自组织
覃泽宇
一、自组织理论
(一)自组织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
(三)自组织方法论简述
(一)自组织理论的历史背景
自组织领域涉及的是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结构的过
程,在这种过程中存在特有的自组织特征、条件、 环境和动力学规律。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最早提出自组织的思想。 第一批自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中叶:英国生物学 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进化论是 生物学的自组织理论,其自然选择原理就是一种自 组织原理;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关于 社会历史的自组织理论;相变理论是物理学的自组 织理论。 这三者都是某个特定领域的自组织理论,但均未提 出和使用自组织概念。
20世纪中期以来,当代自然科学的前沿出
现了“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协同 学”(Synergetics)、“突变 论”(Morphogensis)、“超循环 论”(Hypercycle Theory)、“混沌理 论”(Chaos Theory)和“分形理 论”(Fractal Theory)等一批新兴学科。
组织既指按照一定规则构成或存在某种秩序
的事物,又指事物形成一个空间、时间或功 能上的有序结构的过程。前一种情况是组织 作名词解,后一种情况是作动词解。 系统和组织是描述事物同一种存在方式的两 个不同概念,二者的着眼点不同。系统是从 整体性和相关性的立场上把握事物,而组织 是从结构和有序化的立场上把握对象。
2、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
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我们根据一个组织是否是 按照外界特定干预而形成的,又可以把组织分为自 组织和他组织系统。 组织力来自系统内部的是自组织,组织力来自系统 外部的是他组织。 就整个自然界及其发展史来看,自组织是基本的, 他组织是在宇宙自创生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步出现的。 最典型的他组织是人工设计、制造、操纵、控制的 系统。人工创造任何事物的过程都是他组织过程, 人造事物都是他组织系统,但不论是构建何种人工 系统,都要遵循一定的自组织规律,都是仿照自组 织系统而进行的。
平衡态都不会出现有序结构,只有远离平衡 的系统,才有可能从杂乱无章的初态跃到新 的有序状态,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网络信息系统中信息在时间运动中的单向性、 空间分布上不均匀性及信息运动的绝对性使 网络信息系统远离平衡态成为可能。
谢谢
尽管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但是它们的研究
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针对非线性的复杂系 统,或非线性的复杂的自组织形成过程,因 而被统称为自组织理论。 从此,自组织系统或自组织过程成为引人注 目的焦点,并且研究发现,自组织系统和自 组织过程极为普遍,而且与人类社会关系极 为密切。
(二)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
非线性——自组织的根本原因。非线性相互
作用使子系统相互制约、协调同步,又使系 统与环境协调同步,从而显示出一种整体效 应,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它 具有海量分散的信息及非线性的信息结构, 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表现为超文本链接。
远离平衡态——自组织之同作用学导论》一书,创立了协同学。 协同论是一门专门研究系统进化普遍规律的 科学。它研究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是如何通过 协作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协同”思 想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①“协同效应”是 核心概念。即“协同导致有序”;②“自组 织”是协同思想的硬核。
超循环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化学家艾根
(Manfred Eigen)提出了“超循环”概念。并 于1977年出版了《超循环:自然的自组织原 理》一书。 “超循环”(HyPercycle)理论,是一门研究 生物信息起源的理论,是直接建立生命现象 的数学模型。艾根他们观察到生命现象都包 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 而基层的循环又组成更高一层次的环,即 “超循环”也可以出现再高层次的超循环。
耗散结构论:耗散结构论是伊里亚· 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 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 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 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 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 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 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 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二、网络信息的自组织
(一)网络信息自组织的条件 (二)网络信息自组织的特性
(一)网络信息自组织的条件
网络信息自身的成熟条件: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信息自身运动的特点。
从网络技术看,互联网使信息的交流一下子
发展到了光速水平,信息系统复杂程度大为 增加,使其具备了自组织的条件。HTML技 术的应用大大扩展了信息存储和利用的空间 性,实现了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信息通 过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相干效应和 协调作用,并由此趋向于结构和功能的有序 化。
(三)自组织方法论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客观世界中自组织现象
的产生、演化等,关注系统在内部结构和复 杂性增加的相变期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清华大学的吴彤教授认为:
耗散结构理论是解决自组织出现的条件环境问题 协同学基本上是解决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
突变论则从数学抽象的角度研究了自组织的途径问
突变论:突变论作为现代数学的一门新兴分
支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数学家勒 内· 托姆提出的。 突变论指出系统的熵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这种熵增熵减可以在宏观无限小的时间内突 然发生。突变熵减少产生的有序性,可以抵 消、战胜自然界某些自发熵增趋势,有可能 造成有序性的发展。
混沌论:“混沌”一词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
题 超循环论解决了自组织的结合形式问题 分形和混沌理论,则是从时间序与空间序的角度研 究了自组织的复杂性和图景问题。 在这样的定位下,不同的方法论不存在逻辑冲突, 它们是一个序列,是一个研究自组织各个方面和全 过程的方法论集合体,它们各自在整体的自组织方 法论中有自己的“生态龛”。
综合的自组织方法论:
网络信息自组织
是指网络中的信息由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