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3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反思3篇文言文教学反思一一、重诵读而轻理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
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
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
殊不知这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
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
“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
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
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
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
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
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
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得多。
三、重文字而轻内容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
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文言文》教学反思
1、轻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有的老师甚至在复习过程中把试卷上的题目先讲出来再让学生记下来,测验时准确无误地默到试卷上。问题是统一不变的问题,答案是统一不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寻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都不存在了。比如上《论语十则》,教师陶醉于自己的朗读示范中,然后布置背诵默写任务,学生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位老师上《三峡》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整地板书的结构拼命忙着,师生尽量往标准答案方面靠拢。教师这样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这样做丧失了自己,丧失了课堂主人的地位。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结合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见到学生还没有认真读完就被要求停止,学生与文本之间常被教师讲解、师生问题、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二是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间的阅读障碍上。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时出现障碍。特别是那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采用各种形式,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
笔者从本校20xx年语文期中质量检测题来了解文言文试题有关信息:
[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肌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教学反思1:今日教授《赤壁赋》一文,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文中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我发现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仍然不够,导致理解文意时有些吃力。
未来应加强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
教学反思2:在教《陈情表》时,我尝试让学生扮演李密,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情感。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但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对字词的机械翻译上,对文意的深层含义理解不足,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加强的。
教学反思3:在教《鸿门宴》时,我着重分析了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宴会中的心理变化。
我发现学生对古代历史人物的了解有限,这影响了他们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
未来应加强对学生古代文化背景的普及。
教学反思4:今日教授《六国论》,我引导学生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及苏洵对此的看法。
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把握不够,导致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有所欠缺。
未来应加强对学生文言文篇章结构的训练。
在教《师说》时,我强调了韩愈对师生关系、从师态度的看法。
我发现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理解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未来应加强对学生古代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普及。
教学反思6: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时,我着重讲解了孟子关于“民本”的思想,并引导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的启示。
通过课堂讨论,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思想观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教学反思7:在教《劝学》时,我强调了荀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教学反思8:在教授《游褒禅山记》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作者王安石的旅游体验和人生感悟。
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人生哲理理解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教学反思9:在教《琵琶行》时,我着重分析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音乐元素理解有限,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普及。
2023年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文言文教学反思篇1(1504字)初中语文中文言文教材共选编文言文40篇,古诗61首,约占教材的三分之一。
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篇__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
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学。
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__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
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
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
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
《文言文》教学反思(通用7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反思(通用7篇)《文言文》教学反思1《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一20xx年2月12日第二节语文课,我轻松地教了古文《文言文两则》。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词句的大概意思。
理解故事的。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任务。
在做文章小结时,我让学生们去寻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创建“古文用语库”,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文中归纳出“n”多个古语词: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顿时,我灵机一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们仿写《学弈》。
于是,我口头来作文,以“赵本山”为例来作文。
学生们纷纷效仿并快速仿效,涌现了许多大作,例文如下:学文易老,通校之善教者也。
使易老诲二人文。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易老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神舟将至,思用枪弹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歌祖英,通国之善歌者也。
使祖英诲二人歌。
其一人乐之学也,以快乐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却不乐于歌也,愁眉苦脸而气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生经过仿写,既对古文产生极大兴趣,又对古文知识进行巩固,效果很好。
《文言文》教学反思篇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积累,现在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赵普》是一篇文笔凝练、叙事简洁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一中心,精选了赵普一生中的。
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
教学过程中,首先激趣导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盛世王朝,都有敢于以死直谏的忠臣,他们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正义的化身。
如比干,魏征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了进步。
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是一位敢于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他就是赵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已经很不容易了。
教学中,教师应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学生读懂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教学反思第2篇】备这则文言文的教案时,我结合翔实的听课记录,把姚老师的教学环节尽量一一呈现,并加上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教学环节。
纵观姚老师的这节课本身容量就挺大的,所以我想一课时拿下来应该难度挺大的。
开始了。
首先回顾学生所学文言文,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回答了所学的文言文有四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但一问“还记得内容吗”,大多数学生都记不清楚了,所以又带领学生背诵了四篇文言文。
此处多花费3分钟。
接着学生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
自己还想着这则文言文只有两句话,学生肯定读不了几遍就读能读熟。
(注:姚老师讲课时,学生都读得很通顺,特别好。
学生肯定下去也没少下功夫。
)谁知学生自读几遍后,指名读书,发现还是读得啃啃巴巴。
好吧,读不熟可不行。
继续读,发现读音错误,正音。
针对多音字“盛”“数”结合语境,让学生再次理解根据意思判定读音的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特别对第二个长句子进行指导,练习读好停顿。
这个环节用了10几分钟,目的只有一个,读熟课文。
发现平时讲课和公开课绝对是两码事,学生的学情肯定不一样。
就比如公开课上学生对所讲文章绝对很熟,但平时讲课,文章对学生就是陌生的,虽然也有预习。
关键是这则文言文我没有让学生预习,因为我担心学生在下面反复读熟后,才发现自己读音读错了,停顿读错了,就不好纠正了,这也是我的一个顾虑。
不过根据学完后学生的反馈来说,我认为没有预习学生在课上准确地掌握了停顿,是正确的做法,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还是值得的。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1文言文复习,既深奥又沉闷,加上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分量比较重,学生们为了明年的高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每一次课下来,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
有很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次跟我反映,这些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让我不得不经常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到底怎样的文言文复习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既高效学生学有所获,又生动活泼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学。
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以及向其他人学习借鉴,我想就文言文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
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
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
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文言文教学反思1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浮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
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味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遨游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
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许,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
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期,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目生。
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特别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
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
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15篇)文言文教学反思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达到大纲的要求确实是语文教师所要深思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就像刚刚接触一门外语一样陌生而又好奇。
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告诉他们文言文并不可怕、并不难学,只要掌握一些方法,多积累、多理解即可。
一、教学对象的反思(一)惜时重质古文复习教学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只真正接触了一个学期文言文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特别的群体,教师虽然不能够再像平时教学古文那样做通篇详细讲解,但也要注重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一些文言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理,掌握规律总结方法。
应注重精益求精,教师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重点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自我消化以及巩固。
除了画重点词语解释,还要挑出较难翻译的句子详细讲解翻译方法,以及结合作品思想做必要的补充拓展延伸。
(二)触类旁通,点到即止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对于一般古文的字词意思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否会灵活运用这就要教师给与他们一定的指引。
比如:在复习《三峡》一课中,我就把“沿溯阻绝”中的“绝”字,“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绝”字,“哀转久绝”中的“绝”字,特别地提出来,在对比记忆中好让学生能够印象深刻,这样来激起他们对文言词汇积累分类的兴趣,从而学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
特别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主观性的题目教师只要点到即止,其他的就让他们畅所欲言,不敢课堂发言的话就布置为书面作业,你会发现他们的作业中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很多与众不同的见解,许多是智慧的火花。
二、教育者的自我反思(一)吃透课本,钻研大纲,有的放矢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提升,特别对于初学文言的学生来说抓住重点更是举足轻重。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反思3篇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反思3篇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反思3篇1①为什么选定《阿房宫赋》作研究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忽视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鉴赏。
即使讲,也只是给结论,几乎没有鉴赏过程,形成了一种可怕的“程式化”教学模式。
二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强调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编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约占60%,文言文约占40%,《阿房宫赋》既是文言文,又是文学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最有研究教法的价值。
②为什么从“鉴赏角度”解读文言文?钱梦龙先生说“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
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
”于是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赏结构”“品语言”上。
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的思路是什么?整个教学中由“赏结构”“品语言”“作评价”三个审美环节构成。
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整体—局部—整体,避免了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
再有,教学中还有意安排了三次诵读:默读、轻声读、比较默读,三次诵读分别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每次诵读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陶醉,在诵读中作出理性的评判。
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不但可以充分发挥“鉴赏主体”的个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教学反思3篇2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
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
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
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
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整)古文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反思导读:本文古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古文教学反思上古文的时候,学生的作业、听写等反映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我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都是死记硬背,学生甚至连什么叫主谓宾定状补都不知道,更何况叫他们分析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呢?如果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都分不清楚,那么学生的基本素养就丢失了,就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那么是不是要专门让一节课的时间特地来讲句子成分呢?但是,句子成分的讲解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讲完的,到底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后,我决定,用半节课的时间大致地讲解一下句子成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双语教学特殊句式的,便也想试一试。
我找了几个英语中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及主谓倒装的例句,并与古汉语、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得出,古汉语的语序基本与英语的语序一样,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能够较好地掌握特殊句式。
在11班上这节课,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但是教学效果并没有很明显好转,反而使部分学生更加糊涂.于是,我在10班上课时,去掉了英语的例子,直接用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比较,非常简单明了,学生掌握得也不错。
网上的一些教案都是挺有价值的,但是许多时候,这些教案都是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适用的。
所以,对于这些教案,我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二:古文教学反思作为一个新教师,初上讲台,第一课便是《劝学》.对于古文,我一直以为没什么新的、有趣的的东西可以讲,只要把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便好了。
于是,我就按部就班地把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像报答案一样地把这些知识点讲给学生听。
上完《劝学》后,我又接着上了《师说》,连着上两篇古文,学生都有点厌倦了。
由于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致于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后来,在与老教师的交流中,我发现,有经验地老教师们都是先上一篇古文,再在中间穿插上几篇现代文,然后再上古文.这样,学生可以缓解一下,教学效果也会变好。
2023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
2023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
篇一:
2023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2023年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兴趣不高。
这可能与时下年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他们更加倾向于阅读现代文,对于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可以通过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有趣的古代文言文作品,或者结合一些现代元素来教授文言文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传统的板书和讲解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往往是通过阅读原文和翻译文本来实现的,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笔记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因此,我认为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资源,设计一些互动的文言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增强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此外,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掌握不够扎实,无法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
因此,我认为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学习活动,设置一对一辅导时间,或者启动一些个性化教学方案,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总的来说,2023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需要我们在内容、方法和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语文能力,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用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思考。
文言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文言文教学反思1“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我是带着满怀的信心去教课,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意。
成功之处:刚开始,我还很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如:先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什么叫文言文,而且,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
(读文言文语速放慢,停顿得当)。
不足之处:到了真正逐句逐字理解时,我慌了。
便没有了条理。
当时教课当中,出现了混乱的现象。
如:我指导不到位,学生说的也不到位。
更让我头疼的是,我的思路全然不在。
自认为准备充分的我,当时简直像无头苍蝇——乱撞。
改进措施:本人必须在心理素质上过得去。
要时常去学习,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
而且备课得细致。
不仅备教材,还得备学生。
总的来说,因我的表现极差,使得课堂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现象——随意性大。
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引用曾经某个领导跟我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次教学反思:你这样很辛苦!你在走歪路!!文言文教学反思2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
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
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__,认为枯燥乏味。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干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干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
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
教学文言文就更应当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殊适合朗读。
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止句不当,涌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
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重视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
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
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情势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反思3篇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
以下是给大家的文言文教学反思3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
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
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
殊不知这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
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
“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
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
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
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
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
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
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
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得多。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
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
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的。
但是一旦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考查学生,虽然难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释,学生还是叫苦不迭,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偏重于课内而忽视了课外。
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忽视古今对比联系。
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
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
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
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学过一课或几课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
第二,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
教师应结合课
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
比如讲《陈涉世家》,可以补充古人姓名、字
号等知识。
其他如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都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
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第三、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
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
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文言文复习是初三备考的一大主要板块。
我在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一讲到底;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还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
学生或笔忙于做笔记,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
另外,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首先,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其次,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学生文言文知识与积累,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因而成为经久不变的必选篇目载入语文教材。
本节课是《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节课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
陋屋,三世变迁。
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
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
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一节的朗读、整体感知,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
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
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
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
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
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