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出题人:答题人:得分:

一、填空题。(16分)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与( )。

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 )、( )、( )等四个学习领域。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和( )基

础之上。

4.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 )、( )、

( )。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 )、

( )、( )、(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二、单选题。(30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过程。

A.交往互动

B. 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该以( )评价为主。

A.过程

B.结果

C.分数

3.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4.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

A.认知内驱力

B. 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5.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

A.及时复习

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

D.分数复习

6.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

①学生对数学的认识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③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7.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于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8.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

A.用数学学习

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三、判断题(20分)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 )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

四、简答。(34分)

1.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14分)

2.论述。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你认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20分)

附:答案

一、填空题

1.组织者引导者

2.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空间实践与综合应用

3.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

6.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选择题

CADAA BACDB

三、判断题

×√√×√√××√√

四、简答。

1.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2.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