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精神的三间小屋 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构建积极健康的精神空间。
2. 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空间,比如我们居住的房子。
但是,人的精神也需要有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的精神构建小屋的。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 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三、字词积累1. 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惊骇(hài) 濡养(rú) 麾下(huī) 嘟囔(dūnang)坍塌(tān) 灰烬(jìn) 窗棂(líng) 轻觑(qù)赘生物(zhuì)___间不容发(jiān) 自惭形秽(huì) 抽丝剥茧(jiǎn)鸠占鹊巢(jiū)___ 相得益彰(zh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濡养:滋养。
麾下:将旗之下,即部下。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坍塌:倒塌。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体会本文的说理方法,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心灵呢?其实,我们的精神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属于我们精神的家园。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她的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情怀关注着生命和人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的是什么?(四)精读课文,理解内涵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要盛放爱和恨?(2)如何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1)作者把事业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2)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适合自己”?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1)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2)如何安放自身?(五)深入探究,体会写法1、比喻论证(1)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2)如“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把我们接受他人思想比作高速公路,把自己思考比作羊肠小道,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在接受他人思想时,忽略了自我思考。
2、对比论证(1)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2)例如,作者将“适合自己的事业”与“不适合自己的事业”进行对比,突出了选择适合自己事业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2.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语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导入语:同学们,以上名句大家熟悉吗?能快速说出屋主人是谁吗?这些名句中描写的房屋虽然是残破、简陋的,但是屋主人的名字和他的诗文为什么在一千多年后仍被人称颂呢?因为他们的精神伟大。
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怀令人敬仰。
可见,精神小屋与物质小屋相比,哪个更胜一筹?如何修建自己的精神小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议论性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寻找答案吧!任务一:理思路,明内涵活动1——填一填:浏览课文第7至18段交流明确:第一间:盛放爱和恨;要洒扫庭院,清扫负面的垃圾,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人的精神就悲戚压抑。
第二间:盛放事业;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耕耘,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我们一生花在事业上的时间很多。
如果喜欢它,它就是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如果不喜欢它,漫长的岁月里,每一天都是折磨。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身;要形成独立的思想、精神;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活动2——说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交流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是最基础的情感;第二间“盛放着我们的事业”,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着“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所以这间小屋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是精神的进一步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9.《精神的三间小屋》一等奖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 涵及关系。 2.学会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走近作者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 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生于 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 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 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 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 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 业写作。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精神小屋的?他希望 我们怎样处理小屋中爱与恨的关系?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 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形象地写出 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最后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 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 般深广的胸怀。
“精神垃圾”比喻心中的恨以及 不健康的情感; “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 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 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2.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 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分析“鹊” 指什么?“鸠”指什么?“鸠占鹊巢”在 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一、整体感知
课文标题说的三间小屋指的是哪三间小屋?文章一 开始就从第一间小屋写起的吗?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作 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 们的 提出 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 问题 第一间(7—8):盛放着 第二部分(7—18):分 爱和恨的小屋 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 第二间(9—14):盛放 分析 该建立“三间小屋” 着事业的小屋。 问题 第三间(15—18):安 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的 解决 问题 三间小屋建筑的美观结识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 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2. 体会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品味作者的行文风格。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含义。
2.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文章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心灵、精神追求的图片或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2)教师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探索我们内心的精神家园。
2. 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著称。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阐述,表达了对人们构建丰富、美丽精神世界的期望。
三间小屋分别是盛放着爱和恨、事业、自身的精神空间。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体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关怀,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内心的建设,拥有丰富、美好的精神家园。
4. 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
①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引出“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个话题,然后分别阐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构建精神小屋的重要性。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美读文章,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联系实际,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诗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杜甫的“茅屋"……这些屋舍虽然简陋,但是屋主人的名字和他们的诗文却千古流传,他们所矗立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令人敬仰。
可见,一个人的物质世界虽然寒酸贫瘠,但精神世界却可以富丽堂皇。
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议论性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找答案吧。
【情境任务】现代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
老师收到了小华同学寄来的信,信中倾诉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请同学们结合毕淑敏的观点来帮他进行心理疏导,写一封回信给他吧。
老师,我常常感到很孤独。
我不是很会讲话,在班里也没什么朋友,我其实很想和他们聊天的,但是我的成绩并不好,我怕其他同学看不起我。
而且我爸妈也不看好我,他们总说我心思不在学习上,听课不认真,课后不努力。
唉,连父母也不怎么理解我。
我很羡慕班里一个同学,他很开朗,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而且我听说他以后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
和他比起来,我就挺差劲的,没什么喜欢的。
爸妈帮我报了个画画的兴趣班,我学了也有些年了,我感觉他们是想我朝这方面发展的,但其实画画根本不是我的兴趣爱好,但我却不知道不画画的话将来能做什么……也许爸妈说得挺对的,我没什么梦想,也没什么目标,上课不够认真,课后作业做不出我就懒得动脑了,反正等到第二天老师会讲答案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公开课 获奖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明确:在第一间小屋中,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善于处理爱和恨的关系,不让恨占据心灵,而是通过宽容和理解来化解恨,让爱占据主导地位。
(2)第二间小屋中的事业应该如何规划?明确:在第二间小屋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规划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失败和挫折,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
(3)第三间小屋中的自我如何建设?明确:在第三间小屋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感恩之心。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论点一般都有分层次的论述,学生需要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结构,抓住每个层次的主旨要点。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小组讨论,选出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和美感。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语言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美感,这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课堂小结通过研究本课,我们了解到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同时也研究到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和语言美感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注重精神层面的建设,铸就自己的精神大厦。
为中心的研讨活动。
通过观摩和研讨,教师们可以互相研究、借鉴,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合作研究:教师们可以组成小组,共同研究某一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实践探究: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实践探究,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探究,教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的教研实效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及习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建造三间小屋的过程,来阐述人们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渴望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容易迷茫和困惑。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理念,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精神空间,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精神空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
3.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精神空间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补充。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根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局部(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局部(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局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局部(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根底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根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答复以下问题。
(1)第一局部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局部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局部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备课时间:2018.9.5 授课时间:2018.9.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法:自读法、品悟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 4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
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到心灵疲惫,渴望一个宁静的港湾的时候?”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构建精神家园的奥秘。
-精神追求的个人感悟:如何将课文中的精神追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个人的感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感受,促进内化。
举例解释:
-对于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岁月的河流冲刷着记忆的沙滩”,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比喻是如何形象地表达时间对记忆的影响的。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所传达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旨,强调作者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反应很积极。他们在讨论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时,提出了很多有深度、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对于比喻的深层含义,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领会。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在这方面的练习不够,或者是学生的阅读量还不足以支撑他们深入理解这类抽象的概念。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增加一些专门的修辞手法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些表达方式。
4.掌握文章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富有哲理和思辨性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
(2)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
2、难点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
假如有一天,你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你会怎么布置里面的房间呢?是摆满玩具的游戏室,还是堆满书籍的书房,又或者是温馨舒适的卧室?其实啊,在咱们的精神世界里,也有这样的“房间”,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搭建了怎样的“小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提问:作者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把“爱和恨”放在第一间小屋?(引导学生思考爱和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性作用)(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和恨的理解。
比如,曾经因为朋友的帮助而感受到爱,或者因为被误解而产生恨的情绪。
我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不小心摔倒了,膝盖破了皮,疼得我直哭。
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熟悉的小伙伴跑过来,把我扶起来,还帮我拍掉身上的灰尘,关切地问我疼不疼。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感受到了来自小伙伴的爱。
这种爱虽然微小,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2)如何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明确: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懂得爱与被爱,清扫恨的杂物。
)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事业适合放进这间小屋?(引导学生理解适合自己、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2)小组讨论:如何衡量一份事业是否成功?我曾经认识一个叔叔,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画家。
《精神的三间小屋》获奖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精神的三间小屋》获奖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能力目标: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小屋。
【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教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行文特点,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构建自己美丽的精神小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运用网络查找关于作家毕淑敏的简介。
一、导入:学生课前网络搜索毕淑敏基本资料,课堂展示:告诉你我知道的毕淑敏: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二、初读感知(一)为什么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明确: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部编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以及三间小屋的寓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思考过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精神家园的构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这是作者对个人精神追求的形象比喻,代表了爱、事业和自我认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精神的三间小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通过仿写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b)课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爱是火焰,事业是光芒,自己是舵手”等,教师需重点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c)通过分析文中三间小屋的寓意,教师可举例说明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如何关爱他人、规划未来事业以及认识自我等。
2.教学难点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

9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本九上语文优质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者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1.用文章独特的审美风格来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重点和难点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难点理解“三室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人们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们的精神活动也需要空间吗?精神活动的领域应该如何分配?这就是《精神的三个房间》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哲学论辩散文,集“理”与“情”于一体,以理劝人,以情感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毕淑敏的《三间灵堂》。
二、作者简介毕敏,全国作家。
他的祖籍是山东。
他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在北京长大。
17岁时,他当兵来到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他先后担任卫生工作者和军医,并于1980年返回北京。
经过20年的医学工作,他开始了专业写作。
出版作品200余万字,主要包括《中短篇小说集》、《妇女的任命》、《昆仑战争》、《任命之死》、《散文集》、《素面苍穹》、《提醒幸福》、《保持惊讶》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和小说《红方》四卷。
三、整体感知1.请通读课文,正确发音,理解单词的意思。
2.老师纠正发音,梳理词义。
原谅(你)巡航(你)低估(你)指挥(胡)剩余窗棂的倒塌(Líng)(T)ān)倒塌的关键(Jué)苦恼(è)鸽子(Ji)喜鹊巢翼(J)īn)构想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
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居处。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 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0、精神的三间小屋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毕淑敏说,宜选月冷风清、竹木箫箫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尤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在自己的房屋里宽宥自我,清除精神的灰jìn。
其实,还应该修建第四间小屋,来安放我们的梦想,所谓钥匙握于手中,誓死不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得益彰()宽宥( ) 灰(jìn)______(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3)语段中“尤其”是_______词,“月冷风清"是_______短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王在赛前训练中不慎受伤,小李立马鸠占鹊巢,最终夺得了男子1 000米长跑冠军。
B.这幅水画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因此显得巧妙绝伦。
C.警察抽丝剥茧,顺藤摸瓜,终于确定了犯罪团伙的头目。
D.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描写的只是一种理想,在当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2023·镇江中考)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遇到挫折时,要不断激励自己,尽量少推敲眼前得失。
②在挫折面前,降低自己一时难以达到,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
③在某方面受挫时,要以另一个是否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不灰心丧气。
④只有不断修炼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开成功之花,繁殖成功之森林,结成功之果。
(1)第①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后增补__________(3)第③处不合逻辑,应将“_______"删去。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互换位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微课教学设计

(三)确保教学媒体和技术的选择符合教学内容需求并提高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措施包括:
1.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媒体资源,避免内容冗余或杂乱无章,确保媒体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设计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技术应用方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主题与目标设定
(一)微课的具体主题为《精神的三间小屋》。这一主题对学生学习九年级语文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提升精神素养。通过学习这一主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为确保微课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1.紧密联系学科特点和课本内容,以《精神的三间小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2.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作品中汲取生活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实时反馈系统:使用实时反馈工具,如即时问答系统,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过程中提出问题或发表看法,教师可以即时回应,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针对性。
四、教学媒体与技术应用
(一)微课中将使用的媒体资源包括:
1. PPT:用于呈现教学大纲、重点内容、文本摘录等,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视频:剪辑与《精神的三间小屋》相关的视频片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强调难点:针对学生普遍认为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再次讲解和阐释,巩固学生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精神的三间小屋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明确:“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目标导学四:总结全文1.本文构思新颖独特。
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健康的小屋)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撑起精神的世界大厦 重视学法的指导,重文本理解,理性分析,从多个方面培养第三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三单元)游目骋怀22范进中举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范进中举是不是好比今天的人考上公务员了呢?欲知究竟,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
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教学提示】可参考光盘教学素材做详细补充说明。
目标导学二:掌握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1.快速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明确: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
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
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
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3.简要说说范进中举前后又有哪些变化。
明确:中举前,每日少饭食,乡试无盘缠,家贫不得已要卖鸡换米煮粥;畏惧岳父大人,对胡屠户唯唯诺诺。
中举后,高兴发疯,清醒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目标导学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分析胡屠户】1.分别找出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关胡屠户语言、行为描写的语句。
示例: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2.胡屠户的言行,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分析范进】采用分析胡屠户的方法,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示例: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师总结: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分析众乡邻(包括张乡绅)】中举前,范进的生活非常穷苦,但文章并没有写到众乡邻(张乡绅)的身影,当范进中举的消息传出后,众乡邻(张乡绅)有送钱的,有送鸡蛋的,张乡绅还直接送银攀亲,当范进发疯时,大家都很着急,并且积极地想方设法,这些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
目标导学四:研读文本,探究文本讽刺艺术1.文中有很多情节,看似非常可笑,请试着画下来,并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什么?示例:(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丑态。
(2)挨了一个巴掌之后,范进才从疯态中清醒过来。
(3)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明确:这些语言在可笑的背后是对人物丑恶灵魂无情的嘲讽,用笑的方式去表现人物的可悲之处,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