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沉淀分离法

合集下载

2沉淀分离法

2沉淀分离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沉淀为硫酸盐 大多数硫酸盐都易溶于水,只有Ca,Sr,Ba,Ra 和Pb的硫酸盐难溶,利用这一性质,可从复杂样 品中将其分离出来。
容易和主沉淀共沉淀的物质见下表
2.6 均相沉淀
• 定义:如果通过适当化学反应,能在试料溶液内 均匀缓慢地生成沉淀剂,这就是均相沉淀法。
按反应类型分类: (1)pH上升及下降法。最常用的是尿素水解法。试料溶液 中加入尿素之后加热,尿素水解生成氨。
pH慢慢均匀上升。这时pH 的上升速度和数值,易由加 热速度、共存盐种类、浓度加以调节。已用于Al,Fe, Ga,Sn,Ti 等的氢氧化物、碱式盐的定量分离中。
表 8-1 氢氧化物沉淀剂 适用性与沉淀的离子 备注 (1) 主要用于两性元素与非两性元素分离。 (2) Mg2+ 、Fe3+、稀土、Th(IV) 、Zr(IV) 、 Hf(IV) 、Cu2+、Cd2+、Ag+、Hg2+、Bi3+、Co2+ 、 Mn2+、Ni2+ (1) 使高价金属离子(如 Fe3+,A13+ 等)与大部 分一、二价金属离子分离 (2) Be2+ 、Al3+、Fe3+、Cr2+、稀土、Ti(IV) 、 Zr(IV) 、Hf(IV) 、Th(IV) 、Nb(IV) 、Ta (IV) 、Sn(IV) 部分沉淀:Fe2+、Mn2+ 、 、 Mg2+ (pH=12—12.5)、 (1) 通过控制值使金属离子分离 (2) Ti(IV) 、Zr(IV) 、Th(IV) 、Cr3+、Al3+、 Sn(IV) 、Sn2+、Fe3+、Bi3+ 、Sb(III) 、Sb (V) Zn2+ 不干 扰测 定为 前提

沉淀分离技术.

沉淀分离技术.

蛋白质聚集沉淀
(1)破坏水化膜,分子间易碰撞聚集,将大量盐 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有很强的水化 力,于是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层减弱乃至消失, 使蛋白质分子因热运动碰撞聚集。
(2)破坏水化膜,暴露出憎水区域,由于憎水区域间作用使蛋 白质聚集而沉淀,憎水区域越多,越易沉淀。
(3)中和电荷,减少静电斥力,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后,蛋 白质表面电荷大量被中和,静电斥力降导致蛋白溶解度降低, 使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亲水胶体在水中的 稳定因素
水化膜
水化膜
+ + + + + + ++ +
带正电荷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碱 酸 等点电时的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碱 酸 带负电荷蛋白质 (亲水胶体) 脱水
+ + + + + + ++ +
带正电荷蛋白质 (疏水胶体)
阴离子 不稳定蛋白颗粒
阳离子
带负电荷蛋白质 (疏水胶体)
7.65 6.85
(1)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若回收90%的BSA,需要加 入多少固体硫酸铵?(37.27Kg) (2)沉淀中BSA的纯度是多少?(95.34%)
KS分段盐析法
在一定pH、温度条件下,改变离子强度。 适用于早期粗提阶段的分步分离。
虽然这个理论所假定的条件并不完全适合于蛋白质分子,但该 理论对于理解破坏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仍有很大帮助,同时还 有助于针对具体蛋白质选择最合适的沉淀剂及技术。
DLVO理论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的位能取决于离子强度。 在低离子强度时,颗粒距离处在中间状态,双 电层斥力占优势,可看为一个凝聚的势垒;在 高离子强度时,吸引力超过排斥力,相互间的 总位能表现为吸引位能。 虽然这个理论所假定 的条件并不完全适合于蛋白质分子,但该理论 对于理解破坏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仍有很大帮 助,同时还有助于针对具体蛋白质选择最合适 的沉淀剂及技术。

沉淀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

二、优缺点
优点: 其原理简单,又不需要特殊的装置,是一种古老、经典 的化学分离方法。 缺点:需经过滤、洗涤等手续,操作较繁杂费时;某些组分的沉 淀分离选择性较差,分离不够完全。 但由于分离操作的改进,加快了过滤洗涤的速度;另一方面,通过使 用选择性较好的有机沉淀剂,提高了分离效率,因而到目前为止,还 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2-
SO4
2-
Ba2+
SO4
2-
SO4
2-
Ba2+ Ba2+
SO4
2-
Ba2+
SO4
2-
SO4
2-
Ba2+
2014-8-1
SO4
2-
Ba2+
Ba2+
21
SO4
SO4
2-
Ba2+
2-
Ba2+
SO4 Ba2+ 2- 2+ SO Ba 2- 4 Ba2+ SO 4 SO4 2Ba2+
2-
Ba2+SO4
2-
-
SO42
-
Ba2+
Ba
-4
Ba2+ Ba2+
SO42
-
SO4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a2+
SO42
-
SO42
-
SO42
-
Ba2+
2014-8-1
24
2SO42- Ba2+ SO 4 2Ba2+ SO Ba2+ 24 2SO4 Ba2+ SO4 22+ SO Ba2+ Ba 4 22+ SO42SO4 Ba 2+ SO42- Ba2+ Ba 2SO42- Ba2+ SO 4 2Ba2+ SO Ba2+ 24 2SO4 Ba2+ SO4 22+ SO Ba2+ Ba 4 22+ SO42SO4 Ba 2+ SO42- Ba2+ Ba 2SO42- Ba2+ SO 4 2Ba2+ SO Ba2+ 24 2SO4 Ba2+ SO4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章-沉淀分离法-最终版本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2章-沉淀分离法-最终版本

Q—加入沉淀剂瞬间生成沉淀物的浓度;
s— 沉淀物的溶解度;
Q-s — 沉淀物的过饱和度;
K— 比例常数,它与沉淀物的性质、温度、溶液中存在
的其它物质有关。
Q
s
s
— 沉淀物的相对过饱和度;
( 2)哈伯理论
聚集速度
条件
在沉淀的形成过程中,晶核逐渐长大成沉淀微粒,
这些微粒可以聚集成更大的聚集体。这种聚集过程的快慢
CoS:型 Ksp = 4.0×10-20 型 Ksp = 7.9×10-24
2.1.4 沉淀的生成
1). 沉淀的类型
类别 颗粒直径
特性
示例
晶形沉淀
凝乳状沉 淀
无定形沉 淀
0.1~1µm
∠0.02 µm
颗粒大,内部排列规 则,紧密,极易沉于 容器底部
介于两者之间
内部排列杂乱无章, 疏松,絮状沉淀,体 积庞大,含大量水,
溶度积:在微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组成沉淀的有关
离子浓度的乘积,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常数,称 为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构晶离子
MA型: MA ⇆ M+ + A-
Ksp= [M+ ][A-]
MmAn型: MmAn ⇆ mMn++ nAm-
Ksp= [Mn+ ]m[Am-]n 意义:溶度积是微溶化合物和它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
(2)晶核的生长过程
晶核形成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并沉 积在晶核上,使晶核逐渐长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沉淀微 粒。
结论: 异相成核显著, 易形成大颗粒晶形沉淀; 均相成核显著, 易形成小颗粒非晶形沉淀.
3). 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的生成 (1)冯氏经验公式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及保存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制备处理及保存

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图2-2 萃取操作示意 1-三角瓶;2-导管;3-冷 凝器;4-欲萃取相
图2-3 常压蒸馏装置
3、盐析法:溶液中加入某种盐类,降低了 某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使 之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4、超临界萃取法(SFE)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a.流体是非液非气的,具有气体较强的穿透 能力和液体较大的密度及溶解度,有较大 的吸附能力,流动性好. b.萃取速度快
什么物质适合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优点
a. 接近常温, 对物质没有变解作用. b. 易达到Pc和Tc c. 化学稳定性好, 无毒, 无色, 无味, 无污染 d. 萃取时间短 e. 费用低 f. 适用热敏感样品 g. 有防氧化和抑菌作用
然后层从的样四品角堆和放中
的不心同点部用位双,套按回
采样转件取数样确器定各具取
体采少样量袋样(品桶,、得
箱)检,样再,用再双按套上回
转取法样处管理采得样平。均
将取样样品管。插入包
装中,回转180。
取出样品,每一
包装须由上、中、
下三层取出三份
检样;把许多检
样综合起来成为
原始样品:用
“四分法”
这类物料不易充 分混匀,可先 按 总件数/ 2 确 定采样件(桶、 罐)数。启开 包装,用采样 器从各桶(罐) 中分层(一般 分上、中、
特点:简便快速,破坏彻底,减少 金属挥发。酸气刺激性大, 腐蚀性大。
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硫酸-硝酸法 如图2-1所示。
(2)高氯酸-硝酸-硫酸法
(3)高氯酸(过氧化氢)-硫 酸法
(4)硝酸-高氯酸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常用的无机元素及化合物的挥发形式
表 2-9 无机元素及化合物的挥发形式 挥发形式 元素及化合物 单质 卤素、I2(升华) 氧化物 CO2、SO2、RuO4、OsO4、SeO2、TeO2、 As 2O3 氢化物 NH3、P H3、 As H3、 Sb H3、 H2S、 H2Se、 H2Te、 卤化氢等 氟化物 BF3、SiF4 氯化物 HgCl2、 Ce Cl4、 AsCl3、 SbCl3、 SnCl4、 SeCl2、 SeCl4、 SeCl6、 TeCl2、TeCl4、CrO2Cl2 溴化物 CdBr2、 CeBr4、 AsBr3、SbBr2、 3、SnBr4 酯类 B( OCH3) 3、 B(OCH2CH3) 3
依据原理:容度积原理.
沉淀分离法:
1. 对沉淀的要求:
(1)沉淀溶解度必须很小 (2)沉淀易于过滤 (3)沉淀力求纯净
2. 常用的沉淀剂
2.1 无机沉淀剂 氢氧化物、氨、硫化物等沉淀剂 2.2 有机沉淀剂 草酸、铜试剂、铜铁试剂
一、 常量组分的富集和沉淀分离
1、无机沉淀剂 1)氢氧化物沉淀 大多数金属离子能形成M(OH)n↓,且溶 解度差别大,可控制pH实现分离 缺点 • 选择性较差 • 共沉淀现象严重 • 故分离效果不理想
2)硫酸盐沉淀 硫酸作沉淀剂,浓度不能太高,因易形成 MHSO4盐加大溶解度, 沉淀碱土金属和Pb2+, CaSO4 溶解度大,加入乙醇降低溶解度。 3)卤化物沉淀 氟化稀土和与Mg(II), Ca(II), Sr(II), Th(IV)氟化物 沉淀,冰晶石法沉淀铝 在pH=4.5 Al(III)与NaF生成 (NaAlF6)法沉淀分离Al(III),与Fe(III),Cr(III), Ni(II), V(V)Mo(VI)等分离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2章 沉淀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2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5 分级沉淀 分级沉淀:两种难溶盐(阳离子或阴离子相同),若 其溶度积相差足够大时,可通过加入沉淀剂将其先后分 别沉淀出来加以分离。 溶度积小的难溶盐先沉淀,如 AgI 较 AgCl 先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5 分级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2 沉淀的生成过程 2.2.4 晶形沉淀与胶体 内因: 沉淀的性质
生成沉淀类型 外因
沉淀的形成条件
沉淀的后处理
沉淀类型: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凝乳状沉淀
几种类型沉淀的比较 特点 直径 晶形沉淀 0.1~1 m 凝乳状沉淀 0.02~0.1 m 无定形沉淀 < 0.02 m
[I ] [Cl ] 6 6 10 , 10 [Cl ] [I ]
Ksp,AgI = [Ag+][I] = 9.31017 Ksp,AgCl = [Ag+][Cl] = 1.81010 当 [Cl]/[I] < 106 时,只有 AgI 析出; 当 [Cl]/[I] > 106 时,AgCl 才开始析出。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1 沉淀生成的条件 2.1.3 氢离子浓度及配位剂的影响 配位剂的影响: 难溶盐沉淀 + 配位剂 溶解度增大(或完全溶解)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2.1 沉淀生成的条件 2.1.4 有机溶剂的影响 有机溶剂的影响: 难溶盐沉淀 + 有机溶剂 溶解度减小(溶剂化作用较 小,介电常数较低)。如 PbSO4: 100 mL H2O: 4.0 mg, 100 mL 20% 乙醇: 4.0/10 mg 100 mL 乙醇: 4.0/1500 mg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Fe3+、Cr3+、Ce4+ 、 Be2+、Cu2+、 Ti4+、Zr4+、Hf4+、 Ag+、 Hg2+、 Bi3+、Sn4+、V (Ⅵ) Pb2+ 、 Sb3+、 U(Ⅳ) 、 Nb(Ⅴ) Sn2+、Mo (Ⅵ) Ta(Ⅴ) 、W(Ⅵ)等 V (Ⅴ) 、 U (Ⅵ) Au (Ⅲ) 、稀土等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沉淀分离法的特点
(characteristic of precipitation method)

三、沉淀的类型与形成条件
(typ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formation conditions)

四、无机沉淀剂沉淀法
(inorganic precipitator )
----使某些高价Mn+沉淀 其它微溶性碳酸盐或氧化物的悬浊液, 如:BaCO3、CaCO3、PbCO3、MgO的悬浊液具 有同样的功效,仅控制的pH范围各不相同而已。 HAc-NaAc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原理: ZnO + H2O Zn2+ +2OHZn(OH)2
因此,控制[H+]即可控制[S2-] 。
常见阳离子: 2+ Hg 2+ Pb + 3+ Ag Fe As(Ⅲ,Ⅴ) 3+ Bi 3+ Al Sb ( Ⅲ , Ⅴ ) 2+ Cu 2+ 3+ Hg2 Cr Sn( Ⅱ , Ⅳ ) 2+ Cd Ⅰ Ⅱ Ⅲ
0.3mol/L[H+] l硫化物沉淀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

实验结果: Fe(OH)3沉淀完成时的pH值>4
计算值与实验值存在差异,因为 (1)沉淀的溶解度和析出的沉淀的形态、颗粒 大小等条件有关,也随陈化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 同一种沉淀,颗粒大溶解度小,某些沉淀的
形态,开始亚稳态,放臵后转变为稳定态,亚 稳态溶解度大,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转变为溶 解度更小的变体。
2.沉淀为氟化物
Ca2+、Sr2+、Mg2+、Th4+、Sc3+、稀土等元素
3.沉淀为磷酸盐
Zr(IV)、Hf(IV)
4.还原为金属沉淀
铂族元素和其他元素分离时可使用该法(酸性溶液中Zn还原)
无机沉淀剂分离法特点
用无机沉淀剂虽然可以沉淀分离许多离 子,但总的讲,方法的选择性较差,沉淀大多 为胶体状,吸附共沉淀现象比较严重。
BaCO3、CaCO3、PbCO3和MgO的悬浊液: pH值6~8
注:只有悬浊液阳离子不干扰测定才可使用
二、沉淀为硫化物
能形成难溶硫化物沉淀的金属离子有40多 种,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可溶于水, 重金属离子可分别在不同酸度下形成硫化物沉 淀。
硫化物沉淀分离法所用的主要沉淀剂为H2S
-H H2S Ka1
控制好溶液的pH值,即可控制 [M 2 ] 从而使不同溶解度的硫化物得以分离开
硫化物完全沉淀时酸度
硫化物
As2S3 HgS CuS Sb2S3 Bi2S3 SnS2 CdS
[H+](mol/L)
12 7.5 7.0 3.7 2.5 2.3 0.7
硫化物
PbS SnS ZnS CoS NiS FeS MnS
pOH 11.8
pH 2.2
沉淀完全时,则通常需99.99%的物质被沉淀,此时 [Fe3+] = 10-6 mol.L-1

第二章 沉淀法

第二章 沉淀法


②硫酸铵盐析
A.固体法:逐步加入固体硫酸铵,当加到一定 的饱和度时,蛋白质便可沉淀出来。 B.饱和溶液法:逐步加入预先调好pH值的饱和硫酸铵, 蛋白质便可沉淀出来。 C.透析法:透析袋放入一定浓度的大体积溶液中,通过 透析作用来改变蛋白质溶液中的盐浓度,沉淀蛋白质 。
A.固体法
盐析后要在冰浴中放置一段时间,待沉淀
此法比加入固体硫酸铵沉淀法温和,但是对 于大体积样品不适用。因为硫酸铵溶液的大量加 入,将导致样品溶液体积增加。例如,当样品达 到50%硫酸铵饱和度时,其体积增加一倍。
C.透析法:透析袋放入一定浓度的大体积溶液中, 通过透析作用来改变蛋白质溶液中的盐浓度, 沉淀蛋白质。
此法仅在要求较精确、样品体积小的试验使用。

注意事项 (1)低温下操作 防止有机溶剂的放热使蛋白变性
(2)中性盐作用
增加蛋白质溶解度,防变性
结合蛋白质,致其溶解度降低
(3)多价阳离子作用
3.蛋白质沉淀法
蛋白质沉淀法所用的试剂则仅对一类或一种蛋白质沉淀起 作用,常见的有碱性蛋白质、凝集素和重金属等。 (1)碱性蛋白质:如鱼精蛋白,除能有效地沉淀核酸物质外, 还能沉淀某些蛋白质。当把鱼精蛋白加入部分纯化的酵母磷 酸果糖激酶溶液时,溶液中的酶蛋白便吸附到鱼精蛋白核酸 沉淀物上。沉淀物用磷酸缓冲液洗脱后,收得的磷酸果糖激 酶的纯度比原来提高了9倍。
5. 选择性沉淀法
6. 结晶沉淀法
(一)盐析法
原理:高浓度中性盐存在下,使生物分子在水溶液中溶解
的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的方法,多用于蛋白质(酶)的
分离。 常用的盐类是硫酸铵。 优点: ①成本低,不需要特别昂贵的设备。
②操作简单、安全。
③对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稳定作用。

第2章 沉淀分离

第2章  沉淀分离

2.2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
能形成配合物的有机试剂由于它们与金属离子反应具有 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所以在分离分析中应用较普遍。 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所以在分离分析中应用较普遍。有机 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沉淀有三种类型:螯和物沉淀、 沉淀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沉淀有三种类型:螯和物沉淀、缔 合物沉淀和三元配合物沉淀。 合物沉淀和三元配合物沉淀。
铜铁试剂
介质
沉淀
溶液 K+ 、Na+ 、Ca2+ 、 Sr2+ 、Ba2+ 、 Al3+ 、Co2+ 、 Cu2+ 、Mn2+ 、 Ni2+ 、PⅤ 、UⅥ 、 Mg2+
强酸 W Ⅵ 、Fe3+ 、 TiⅣ 、VⅤ 、 1%矿物胶 ZrⅣ 、Bi3+ 、 MoⅥ 、NbⅤ 、 TaⅤ 、Sn4+ 、 UⅣ 、Pd2+
常见阳离子: 常见阳离子: Hg2+ Pb2+ + Ag As(Ⅲ,Ⅴ) Fe3+ Bi3+ Sb (Ⅲ,Ⅴ) Al3+ 2+ 2+ Cu Hg2 Sn(Ⅱ,Ⅳ) Cr3+ Cd2+ Ⅰ Ⅱ Ⅲ
Fe2+
Mn2+ 2+ Sr2+ Zn Co2+ Ca2+ Ni2+ Ⅳ
Ba2+
Mg2+ K+ Na+ NH4+
2.2.3 形成三元配合物沉淀
这是泛指被沉淀的组分与两种不同的配 位体形成三元混配配合物和三元离子缔合 物。 形成三元配合物的沉淀反应不仅选择性 好、灵敏度高,而且生成的沉淀组成稳定、 灵敏度高,而且生成的沉淀组成稳定、 相对分子质量大, 相对分子质量大,作为重量分析的称量形 式也较合适, 式也较合适,因而近年来三元配合物的应 用发展较快。 用发展较快。三元配合物不仅应用于沉淀 分离中,也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其它方面, 分离中,也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其它方面, 如分光光度法等。 如分光光度法等。

分离科学基础 沉淀分离

分离科学基础 沉淀分离

17 1 . 2 10 [OH ] 1.1108 mol / L 0.1
若[Zn2+]=0.1mol/L
pOH = 8
pH = 6
[Zn2+]: 1.00~0.01mol/L
pH: 5.5~6.5
§2-1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4)、有机碱法
利用吡啶、六次甲基四胺等有机碱控制pH
第二章 沉 淀 分 离 法
定义: 通过沉淀反应把欲测组分分离出来;或者把共存的 组分共沉淀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特点: 1、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沉淀法适应性比较强; 3、费时; 4、选择性比较差,分离不够完全。
第二章 沉 淀 分 离 法
沉淀的生成:
在含有金属离子Mm+的溶液中,加入含有沉 淀剂Xn-的另一溶液时,生成难溶性沉淀MnXm, 这时溶液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nMm+ + mXn- →MnXm 体系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Ksp 称为溶度积, Ksp = [Mm+]n [Xn-]m
§2-1 无 机 沉 淀 剂 分 离 法
Cd2+在溶液中沉淀完全,[H+] ≤0.34mol/L 问题:[H+] ≤0.34mol/L时,Zn2+是否干扰? 回答:Zn2+不干扰。
问题:[H+] 多大时,Zn2+开始沉淀?
回答: [H+] =0.19mol/L时,Zn2+开始沉淀。 结论: 控制溶液氢离子的浓度:0.19~0.34mol/L ,可以使 Cd2+与Zn2+分离完全。
§2-2 有 机 沉 淀 分 离 法 一、形成螯合物的沉淀剂
此类沉淀剂一般含有两种基团,
酸性基团:如-OH. –COOH. –SO3H等, 碱性基团:-NH2. =NH. =N-. =CO. =CS等.

分离分析课后思考题整理(2、3章)

分离分析课后思考题整理(2、3章)

第二章沉淀分离法7. 进行氢氧化物沉淀分离时,为什么不能完全根据氢氧化物的K sp来控制和选择溶液的pH值?答:(1)实际获得沉淀的溶度积数值与文献上报道的溶度积有一定的差距;(2)在计算pH时,假设金属离子在溶液中只以一种阳离子的形式存在,忽略了金属离子的其它存在形式;(3)文献上记载的溶度积是指稀溶液中,没有其它离子存在时,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实际上由于其它离子影响离子活度使得离子的活度积与溶度积存在一定的差别。

8.【Mg(OH)2的K sp=5×10-12】9.举例说明均相沉淀法的各种沉淀途径。

答:均相沉淀法的原理是,在沉淀开始时,整个溶液中沉淀物质的相对过饱和度均匀地保持在刚能超过临界过饱和度,使晶核可以形成,但是聚集速率较小,形成的晶核也较少,以后继续保持均匀的适当低的相对过饱和度,晶核就逐渐慢慢地长大,这样就能获得颗粒粗大,而且形状完整的晶形沉淀。

沉淀途径:(1)改变溶液的pH值。

一般多用尿素的水解反应来达到逐渐改变pH值的目的。

(2)在溶液中直接产生出沉淀剂。

例如,硫酸二甲酯水解,可用于Ba2+、Ca2+、Pb2+等的硫酸盐的均相沉淀。

草酸、草酸二乙酯水解,可均匀生成Ca2+、Mg2+、Zr4+等的草酸盐沉淀。

(3)逐渐除去溶剂。

例如用8-羟基喹啉沉淀Al3+时,可在Al3+试液中加入NH4AC缓冲溶液、8-羟基喹啉的丙酮溶液,加热至70-80℃,使丙酮蒸发逸出,15min后即有8-羟基喹啉铝的晶形沉淀出现。

(4)破坏可溶性络合物。

例如测定合金钢中的钨时,用浓硝酸(必要时加点高氯酸)溶解试样后,加H2O2、HNO3,钨形成过氧钨酸保留在溶液中。

在60℃下加热90min,过氧钨酸逐渐被破坏析出钨酸沉淀。

10.举例说明无机共沉淀剂和有机共沉淀剂的作用机理。

答:无机共沉淀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类:(1)吸附或吸留作用的共沉淀剂。

常用的载体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氢氧化锰及硫化物等。

沉淀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

4.1.3形成晶核沉淀共沉淀分离法
有些痕量组分由于含量是在太少,但可把它 作为晶核使另一种物质聚集在其上,使晶核长大成沉 淀而一起沉淀下来。例如在含有痕量Ag、Au、Hg、 pd、pt的离子溶液中,应加入少量的亚碲酸钠Sncl2。 无机沉淀剂有强烈的吸附性但选择性差,而且极少数 可以经灼烧挥发出去,在大数情况下还需要将加入的 载体元素与衡量组分进一步分离。下表列出了一些 共沉淀的离子、化合物和其沉淀需要的载体。
2)NH3NH4Cl溶液 这一溶液体系实际上是一个缓冲体系,可 控制溶液的PH在8~10,金属离子极易与NH3配位,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留在溶液中,利用大量的铵根离 子作平衡离子,减少沉淀对其他离子的吸附。 NH4Cl电解质可以中和带负电的氢氧化物交替离子, 促使胶体沉淀凝聚 ,易于过滤。 3)ZnO悬浊液 当锌离子浓度改变时,PH值改变极其缓慢, pH值应控制在5.5~6.5,以便沉淀金属离子。除ZnO 以外,BaCO3 、MgO、CaCO3等的原理也一样, 但控制的范围不同。
化学分离法 chemical separation
组员:
xxx
第三章
沉淀分离法
本章内容: • 无机沉淀剂分离法 •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 均相沉淀分离法 • 共沉淀分离法 • 新型沉淀分离法及其应用
沉淀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选 用合适的沉淀剂有选择性地沉淀某些离子, 使欲分离的组分与其它组分分离。 沉淀分离法包括常规沉淀分离法、均 相沉淀分离法和共沉淀分离法,他们之间也 有区别,前面两个主要应用在常量和微量组 分的分离,后者则主要应用在痕量组分的分 离富集。
4.2.1分子胶体共沉淀法
当胶体溶液难以聚集时加入有机共沉淀 剂促使其凝聚析出的方法称为胶体凝聚法。 4.2.2形成离子缔合物共沉淀分离 有机沉淀剂和某种配体形成沉淀作为载 体,被富集痕量元素离子与载体中的配体络合 而与带相反电荷的有机沉淀缔合成难溶盐,这 两者具有相似故两者生成共溶体而一起沉淀 下来. 形成缔合物的沉淀剂

第2章 沉淀分离法

第2章 沉淀分离法

(二)有机试剂沉淀分离法
特点: 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应用普遍;
有机沉淀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三种沉淀类型: 1. 螯合物沉淀 8-羟基喹啉与Mg2+生成六元环结构的螯合物沉淀; 在氨缓冲溶液中,可实现镁与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 分离; 2. 缔合物沉淀 痕量Zn2+的共沉淀; 3. 三元化合物 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一条途径;
四、共沉淀分离法
a 定义:共沉淀分离法就是加入某种离子同沉淀剂 生成沉淀作为载体(沉淀剂,将痕量组分定量地沉淀 下来,然后将沉淀分离(溶解在少量溶剂中、灼烧等 方法),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 b 沉淀剂要求 (1)要求对欲富集的痕量组分回收率高。 (2)要求共沉淀剂不干扰待富集组分的测定。
3、形成晶核的共沉淀剂(极微量离子) 4、沉淀的转化作用(溶液中微量的Cu2+,CdS滤纸)
2、常用有机共沉淀剂
有机及生物化合物的分离
1. 溶剂沉淀
2. 盐析沉淀
3. 沉淀剂沉淀
1、溶剂沉淀
溶剂沉淀 在有机化合物 ( 如蛋白质、酶、多糖、核酸等 ) 水溶液中加入 有机溶剂 ( 如乙醇、丙酮等 ) 后 , 显著降低待分离物质的溶解度从而 将其沉淀析出的一种方法。 机 理 在于溶质 ( 待分离物质 ) 在溶液中化学势发生变化造成溶解度的
5). 离子强度的调节
低浓度的中性盐类增加蛋白质在有机溶剂
中的溶解度 , 并且对蛋白质具有保护作用, 防止
变性。要将蛋白质从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沉淀 出来往往需要更高的溶剂浓度。
2. 盐析沉淀
在较低浓度的盐溶液中 , 酶和蛋白质的溶解度随 盐浓度升高而增大 , 这称之为盐溶; 当盐浓度增大至 一定程度后 , 酶和蛋白质的溶解度又开始下降直至沉 淀析出, 这称之为盐析。 原理在于中性盐离子对蛋白质分子表面活性基团 及水活度的影响结果。

第二章 沉淀与共沉淀

第二章 沉淀与共沉淀

第二章沉淀与共沉淀第一节基本概念最古老的化学分离方法是沉淀法,由Fresenius提出并由Treadwell在其1899年出版的著作中加以推广的经典定性分析法,就是以沉淀法为基础的。

一、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常量组分微量组分c9c10幻灯片 3c9 cht, 2006-6-14 c10 cht, 2006-6-14二、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第二节原理第节原一.沉淀类型胶状沉淀2.胶状沉淀2.相互吸引的范德华力相互排斥的双电层力3.共沉淀混晶的形成、吸藏和吸附。

幻灯片 10c3 cht, 2006-6-14影响共沉淀的因素主沉淀和共沉物质第三节沉淀和共沉淀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对沉淀反应的要求:所生成的沉淀溶解度小纯度高稳定所生成的沉淀溶解度小、纯度高、稳定幻灯片 13c4 cht, 2006-6-14常用的沉淀分离方法氢氧化物、硫化物、其它沉淀剂草酸、铜试剂铜试剂、、铜铁试剂S C 2H 5N-ONH 4NSNaC 2H 5N=O铜试剂铜铁试剂(1)无机沉淀剂氢氧化物沉淀分离NaOH pH=14(1) 主要用于两性元素与非两性元素分离。

N O过量p()主要用于两性元素与非两性元素分离2+2+Mn、Ni10(2)Be2+3+3+2+稀土10 (2) Be、Al、Fe、Cr、稀土、Ti(IV)、Mg2(pH=12—12.5)、M2+(H12125)机碱吡啶机碱:吡啶、pH=5—6Sn(IV)、Sn2+、Fe3+、Bi3+、Sb(III)、Zn2+ ZnO悬浊(微溶碳酸盐或氧化物:MgO, BaCO3, CaCO3,*加入NHCl的作用:4金属氢氧化物开始沉淀与完全沉淀的值(设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 pH 值(设金属离子的浓度为:0.01mol/L)氢氧化物开始沉淀pH 值沉淀完全pH 值氢氧化物开始沉淀pH 值沉淀完全pH 值H 2WO 400Zn (OH )26.48.5Sn (OH )40.51稀土氢氧化物6.8-8.5-9.5TiO (OH )20.5 2.0Pb (OH )27.28.7Ge (OH )40.8 1.2Ag 2O 8.211.2ZrO (OH )2 2.3 3.8Fe (OH )27.59.7F 2341C 7682Fe (OH )3 2.3 4.1Co(OH )27.68.2Al (OH )3 4.0 5.2Ni (OH )27.78.4Th (OH ) 4.5Cd (OH )8.28.742Cr (OH )3 4.9 5.9Mn (OH )28.810.4Be (OH )26.2 6.8Mg (OH )210.412.4c5氢氧化物沉淀分离的特点:氢氧化物沉淀为胶体沉淀,选择性差,共沉淀严重,影响分离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2)常用分离技术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2)常用分离技术

二.硫酸铵的使用
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 硫酸铵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巯基 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须用H 处理: 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须用H2S处理:将硫酸铵配成浓 溶液,通入H 饱和,放置过夜, 溶液,通入H2S饱和,放置过夜,用滤纸除去重金属离 浓缩结晶,100℃烘干后使用 烘干后使用。 子,浓缩结晶,100℃烘干后使用。 另外,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 另外,高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 ),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调节至所需PH。
第三节 其他沉淀法一.Fra bibliotek电点沉淀法 二.生成盐复合物沉淀法 三. 选择性变性沉淀 四.非离子多聚物沉淀法
一.等电点沉淀法
两性电解质分子上的净电荷为零时溶解度最低, 两性电解质分子上的净电荷为零时溶解度最低,不同的 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以此为基础可进行分离。 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以此为基础可进行分离。 利用等电点除杂蛋白时必须了解制备物对酸碱的稳定性, 利用等电点除杂蛋白时必须了解制备物对酸碱的稳定性, 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险。 不少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后, 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险。 不少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后,等 电点会发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必须注意调整PH 电点会发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时,必须注意调整PH 值。 等电点法常与盐析法、 等电点法常与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或其他沉淀方法联 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淀能力。 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淀能力。
使用硫酸铵时: 使用硫酸铵时:
1)必须注意饱和度表中规定的温度,一般有0℃或室温两种, )必须注意饱和度表中规定的温度,一般有 ℃或室温两种, 加入固体盐后体积的变化已考虑在表中; 加入固体盐后体积的变化已考虑在表中; 2)分段盐析中,应考虑每次分段后蛋白质浓度的变化。一种 )分段盐析中,应考虑每次分段后蛋白质浓度的变化。 蛋白质如经二次透析,一般来说,第一次盐析分离范围( 蛋白质如经二次透析,一般来说,第一次盐析分离范围(饱 和度范围)比较宽,第二次分离范围较窄。 和度范围)比较宽,第二次分离范围较窄。 3)盐析后一般放置半小时至一小时,待沉淀完全后才过滤或 )盐析后一般放置半小时至一小时, 离心。过滤多用于高浓度硫酸铵溶液,因为此种情况下, 离心。过滤多用于高浓度硫酸铵溶液,因为此种情况下,硫 酸铵密度较大, 酸铵密度较大,若用离心法需要较高离心速度和长时间的离 心操作,耗时耗能。离心多用于低浓度硫酸铵溶液。 心操作,耗时耗能。离心多用于低浓度硫酸铵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硫化物沉淀
硫化氢系统分离方案:定性分析,选择性不高,多为胶体沉淀,
共沉淀和后沉淀严重。

为避免共沉淀发生,改用硫代乙酰胺水解法进行均相沉淀。
硫代乙酰胺在酸性水溶液中水解→H2S 氨性溶液 → (NH4)2S 碱性溶液 → Na2S
(3)硫酸盐沉淀

大多数硫酸盐都易溶于水,只有Ca、Sr、Ba、Ra和Pb的硫酸盐 较难溶。
利:用于微量组分的分离富集;
弊:主体沉淀物的污染。
共沉淀机理:

吸附 沉淀表面吸附和沉淀有共同离子的盐类 生成混晶 晶形相同,离子半径相近(10~15%) 包藏 沉淀生成速率快,表面吸附杂质来不及离开 后沉淀 某沉淀生成后,在其表面又有其它沉淀生成
避免共沉淀:
x 被吸附物质的量;m 吸附剂的量; c 吸附平衡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
中的浓度;K 常数。
K 和 n 的求算:取对数,作图法
(2) 常用无机共沉淀剂: 氢氧化物:Fe(OH)3 硫酸盐:BaSO4 硫化物:CdS 富集微量 Cu2+ 单质元素:Te/Se 富集 Au/Ag
[Zn2 ][OH ]2 Ksp, Zn(OH) 2 1.21017
若 [Zn2+] = 0.1 molL1,
17 1.2 10 [OH ] 1.1108 0.1
pOH 8
pH 6
(2)硫化物沉淀
H2S 为二元弱酸,通过改变溶液中的 [H+],可以改变[S2]:
吡啶及其共轭酸:pH = 5.5~8.5
C6H6 N HCl C6H6 NH Cl
六次甲基四胺及其共轭酸:pH = 5~6
(CH2 )6 N4 HCl (CH2 )6 N4H Cl
方法:4) ZnO 悬浊液法
2 ZnO H2O Zn(OH) Zn 2OH 2
Fe(OH)3↓ , Mg2+
Ksp Fe(OH)3 = 7.1× 10-40 Ksp Mg(OH)2 = 1.8× 10-11
2.2.6 共沉淀 当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某些本来不应沉淀的组分同时被沉淀下 来的现象。
如:Zn2+ Cu2+ 溶液(0.25 M HCl)中通 H2S, ZnS 和 CuS 一起沉淀出来。
时,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原因:大量的无关离子存在
时,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大,
离子的活度系数相应减小,
使原来饱和的难溶盐溶液变
为不饱和。
2.1.3 氢离子浓度及配位剂的影响 氢离子浓度对强酸盐沉淀影响小。 对弱酸盐形成的沉淀,尤其是由有机试剂生成的沉淀影响较大。
HnX + nH2O
nH3O+ + Xn-
Xn-:弱酸阴离子
氢氧化物 溶度积 KSP 开始沉淀时 的 pH 值 [M+]=0.01 mol·L-1 0.5 0.5 1.7 2.2 4.1 4.6 6.5 7.5 6.4 8.8 9.6 沉淀完全时 的 pH 值 [M+]=0.01 mol·L-1 1.3 2.0 3.7 3.5 5.4 5.9 8.5 9.5 8.4 10.8 11.6
均相成核(同质核):达到临界过饱和度时,构成沉淀的离子,通过 离子缔合作用,自发成核过程。 异相成核(异质核):溶液中细小的杂质粒子、或杂质离子、或器壁 等,起到晶种的作用,诱导沉淀形成的过程。
2.2.2 沉淀的生成速度和颗粒大小
晶核形成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并沉积在晶核上, 逐渐长大,形成沉淀微粒。
Ca2+ Sr2+ Ba2+ Pb2
SO42-
CaSO4 SrSO4 BaSO4 PbSO4
溶于NH4Ac
表 8-4 其它无机沉淀剂 沉淀剂 沉淀介质 可以沉淀的离子 稀 HCl 稀 HNO3 Ag+、 Pb2+(溶解度较大) 、Hg2+、 Ti( IV) 稀 H2SO4 稀 HNO3 Ca2+、 Sr2+、 Ba2+、 Pb2+、 Ra2+ HF 或 NH4F 弱酸介质 Ca2+、 Sr2+、 Th( IV) 、稀土 H3PO4 或 酸性介质 Zr(IV), Hf(IV), Th( IV) ,Bi3+ Na H2PO4 或 弱酸性介质 Al3+、 Fe3+、 Cr3+ Na2 HPO4 或 Na3 PO4 氨性介质 Cu2+等过渡金属及碱金属离子
2.2.9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1)氢氧化物沉淀

Mn nOH M(OH)n KspFra bibliotek1 n
1 [OH ] ( n ) pOH (pKsp pM) [M ] n

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度与溶液的酸度有关,调节溶液的pH值,可使某些 Mn+ 沉淀下来。 pH值越大,沉淀就越完全。 由氢氧化物沉淀的KSP可估算Mn+开始析出沉淀时的pH。 在常量分离中,当溶液中的离子还剩下10-4C0(即99.99%的离子已被沉淀 ) 时,或10-6mol/L时,即可认为沉淀完全。可估算沉淀完全时的pH值。
[X
n
Ka [ H n X ] ] n [ H 3O ]
配位剂
在含难溶盐的溶液中,加入能与被测定的离子生成络合物的 络合剂时,沉淀的溶解度随络合剂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
AgCl
Ag+
+ Cl
-
+2NH3 Ag(NH3)2+
2.1.4 有机溶剂
往水中加入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无机盐的溶解度会减小。
nMm+ + mXnMnXm(固)
m n
溶度积 Ksp [M
] [X ]
n m
Ksp是衡量沉淀溶解度的尺度
有效分离:Ksp≤10-4或更小
几种离子均可沉淀时,其Ksp要有足够的差异
同离子效应:
沉淀的溶解度因其共同离子的一种过量存在而减小的现象。 可用于沉淀洗涤,减少损失。
2.1.2 盐效 应 盐效应:当溶液中有与构成 沉淀的离子不同的离子存在
易被除去。
共沉淀剂(载体)的要求:
能定量共沉淀微量或痕量组分,选择性比较好,对微量组分
应有充分的共沉淀的能力;
共沉淀剂不干扰微量组分的测定,或易与微量组分分离,或
易被除去。
1) 利用表面吸附进行共沉淀 吸附共沉淀 (1) 弗兰德里希吸附等温式:
x Kc m
1 n
x 1 lg lg K lg c m n
(1)预先出去易共沉淀的离子。 (2)降低共沉淀离子的浓度。
(3)少量多次的加入沉淀剂,并充分搅拌。
(4)沉淀时,升高温度,加强共沉淀的热运动。
(5)过滤、溶解、再沉淀。
(6)陈化。
2.2.7 均相沉淀 外加沉淀剂,总存在溶液局部过浓,沉淀细小,易发生共沉淀。
均相沉淀法: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在料液中均匀、缓慢的生成
(2)酯类及含硫化合物水解;
(3)氧化还原反应,改变金属离子价态;
(4)混合溶剂蒸发。
2.2.8 沉淀操作条件的选择 沉淀分离法: 优点:操作简单,无需特别装置,化费少,适合大批量试样, 应用广泛;
缺点:耗时,分离不够完全,沉淀剂可能存在干扰。
2.2.9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常见沉淀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氟化物、 有机化合物。
原因:减小了溶剂化作用和较低的介电常数(ε水=78.5,ε乙醇=24 ) 低的介电常数,增加了正、负离子间吸引力。
2.1.5 温度
沉淀的溶解,绝大部分是吸热反应,其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
2.2 沉淀生成过程
为达到溶解度曲线形成沉淀有降温和增加浓度两种方式。 注意:溶液存在过饱和情况。
2.2.1 晶核的生成和长大
(4)其他无机沉淀
(5)有机沉淀
N N O ONH4
•铜铁试剂(N亚硝基苯基羟胺) •铜试剂(二乙基胺二硫代甲酸钠) •丁二酮肟(镍试剂) •8羟基喹啉
N OH
S NaS C N C2 H 5 C2 H 5
2.3 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共沉淀:当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沉淀中的某些其它可溶性组分被沉 淀带下来而混杂在沉淀中的现象。 共沉淀导致沉淀不纯,但可实现痕量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2.2.3 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胶体 沉淀可分为晶形和无定形两类。 晶形沉淀:尺寸>100nm,沉淀内部离子按晶体结构有 规则的排列,结构紧密,易沉降于容器底部;
胶体:1~100nm,近程有序、长程无序,介稳状态;
无定形沉淀:<1nm,内部离子杂乱无章,结构疏松, 难以沉降。
2.2.4 陈化
Sn(OH)4 TiO(OH)2 Sn(OH) 2 Fe(OH) 3 Al(OH) 3 Cr(OH) 3 Zn(OH) 2 Fe(OH) 2 Ni(OH) 2 Mn(OH) 2 Mg(OH) 2
1×10-57 1×10-29 1×10-27 1×10-38 1×10-32 1×10-31 1×10-17 1×10-15 1×10-18 1×10-13 1×10-11
如比色法测定金属铜中痕量铝: Cu
过量
Cu(NH3)42+
Fe3+
Al(痕量) NH3
Fe(OH)3 Al(OH)3
共沉淀剂/载体
共沉淀剂(载体)的要求:
能定量共沉淀微量或痕量组分,选择性比较好,对微量组分
应有充分的共沉淀的能力;
共沉淀剂不干扰微量组分的测定,或易与微量组分分离,或
方法:2) 氨水法(NH3NH4Cl 法)pH 8~10
i) 生成氢氧化物、氧化物沉淀,能溶于过量氨水。如:
Zn2+ Zn(OH)2 (白色) Zn(NH3)42+ (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