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2, 1858–186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汪新建朱艳丽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 天津 300071)
摘要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关键词自我; 自我视角; 叙事人称; 自我发展
分类号 B848; B849:C91
1 叙事与自我
所谓叙事, 韦伯国际辞典上定义为“讲故事, 或者类似讲故事的事件或行为, 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Webster, 1996)。以“叙事”概念为基础的叙事心理学关注人类行为如何通过叙述人生故事而组织起来并赋予意义, 以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自我。
叙事研究的积极倡导者美国McAdam教授认为人生故事是个体经历中持续展开的重要记忆以及关于这些经历的解释, 个体从中获得生活的一致性和目的性, 并在其中建构过去体验现在期待将来, 促进自我的连续、统一与整合(McAdams, 1993)。对自我人生故事的叙述涉及到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 主要包括自我描述信息和个人经验两部分, 个人经验又分为生活史、概括性事件和具体事件等不同的层次(Conway & Pleydell-Pearce, 2000)。
过去的20~30年间, 叙事研究在两个方面对自我与人格心理学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其一是寻找个人生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其二是将自我与人格放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诸如性别、种族、阶层和文化等(McAdams, 2006a)。在已有大量研究基础上, 叙事自我研究者认为自我
收稿日期:2009-12-24
通讯作者:汪新建, E-mail: wangxj@ 的意义与统一并不是其内在倾向性, 而是社会认知的结果, 可以研究组成叙事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和基础、不同事件和不同时期生活叙事的整合等特性, 以此分析自我的连续性和意义(Ville & Khlat, 2007)。因此, 进入21世纪,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开始深入分析叙事的影响因素对于自我的意义, 主要工作包括探讨个体叙述人生故事的方式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回忆自传体记忆事件时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叙述方式对于情绪、行为和生理的影响, 并且与神经科学结合, 检测关于不同类型人生事件的回忆视角及叙述方式的大脑神经结构基础等等。
2 叙事方式与自我发展
叙事研究者确认叙述人生故事影响自我发展和稳定(McLean, Pasupathi, & Pals, 2007)。相关具体研究表明, 叙事方式、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的关系。诸如, 一致性积极叙事过程影响自我发展和向积极自我的转化; 叙述从负性情感生活场景到积极情感生活场景转换的赎回序列预示高心理健康水平; 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会运用不同的叙事主题、内容与语言等建构人生故事, 为人格与自我的发展变化提供证据。
2.1 一致性积极叙事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注重在人生故事的叙述中理解和建构自我, 那么如何建构自我的问题
第18卷第12期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1859-
就转化为如何叙述人生故事的问题, 或者叙述怎样的人生故事的问题。叙事自我研究的诸多研究都表明(Pals, 2006; McAdams, 2006b)一致性积极叙事有助于自我发展。这些研究认为, 个体在对人生经历的两种叙事过程, 即探索性叙事和一贯作出积极决定, 能够促进建构积极情感故事和持续一致的积极叙事。这是一种叙事发展认同过程, 有助于个体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促进向积极的自我转化, 而向积极自我转化则预示着最理想的生活发展状态和身体健康水平。一项干预研究也表明(Adler, Wagner, & McAdams, 2007), 倾向于叙述一致性故事的个体往往具有开放性人格特质和较高的自我发展程度。此外, 还有一些相关研究讨论叙事与自我转化的关系, 如有研究考查了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建构意义, 认为自传体记忆中事件意义的转化与自我转化相连, 通过记忆摈除自我中不一致的信息、维持其中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建构当前自我(Josselson, 2009)。同时, 根据叙事自我研究的假设和有关结论(Pasupathi, McLean, & Weeks, 2009; Crossley, 2000), 不论是日常生活记忆还是重要的长期事件记忆, 个体叙事的倾向性是对于消极情感更愿意主动叙述, 由此, 如何通过叙事重构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与意义感则具有临床干预价值。
2.2 赎回自我
更为系统的研究是McAdams (2001, 2006a, 2006c)教授所做的工作, 他经过实验研究发现自传体早期记忆有两种描述模式, 赎回序列(redemption sequences)和染污序列(contamination sequences)。赎回序列模式是指叙述一种从负性情感生活场景到积极情感生活场景的转换, 其结果是坏的场景导致某些积极后果; 染污序列指叙述一种从积极情感的生活场景到负性情感生活场景的转换, 其结果是在好的场景中发现消极结果。对中年个体的个人传记的叙事解释发现, 高繁殖力的个体显示出高赎回序列叙事和低染污序列叙事, 而染污序列叙事则预示低心理健康水平, 这种结果说明生活叙事的赎回序列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而染污序列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因此, McAdams教授在访谈数百个个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赎回自我(redemptive self)的概念, 认为赎回自我是人生故事形成的一个特殊模式或是叙事认同模式, 是采用早期对自我有积极意义的人生故事模式进行叙事, 这种赎回性叙事不仅影响人们的早期行为, 也会促使人们以此模式构想未来, 创造一种个体更希望的生活。
2.3 人格特质
叙事的许多研究注重人格特质、自我发展程度与人生故事一致性的关系。McAdams教授等经过研究(2006b)认为特质与生活叙事是人格的两个不同层面, 个体内在演化的人生故事可以视为人格的一个完整特征, 这个故事的特征会随着时间而显示连续性, 也会为人格的变化提供证据。他们的研究(McAdams, Anyidoho, Brownetal, Huang, Kaplan, & Machado, 2004)对叙事数据的内容分析探讨人格特质与生活叙事的关系, 结果发现, 神经质与情感上的消极生活叙事语调成负相关, 宜人性与亲密关系主题的叙事(如友谊、照顾他人等)相关, 开放性与生活叙事内容的结构复杂性相关。McLean和Pasupathi (2006)等人认为外倾性的个体更多地运用合作性叙事, 所谓合作性叙事的过程就是叙事认同发展过程, 可能的原因是外倾性个体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我定义记忆, 因而更多采用合作叙述方式。一些研究调查个体经历丧失事件后的叙事方式、叙事主题及其与人格的关系。如有研究(Maercker, Bonanno, Znoj, & Horowitz, 1998)调查近期遭受配偶丧失的个体的叙述主题模式, 发现叙事中的积极和消极主题与6个月后测得的侵犯行为和回避行为显著相关, 与14个月后的症状水平相关,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主题的叙事解释了14个月后的症状变化。还有研究(Baddeley & Singer, 2008)通过实验考察丧失后叙事方式与人格的关系, 结果发现, 高责任感个体采用简洁事实性的叙述方式, 高神经质个体采用自我受损聚焦的叙述方式, 而高外倾性个体更多运用社会推理的叙述方式。还有一些研究(Hirsh & Peterson, 2009)研究了在自我叙事中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会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 结果显示大五人格因子与自我叙事中的语言有显著相关, 包括外倾性与人、社会过程和家庭有关的语言相关, 与焦虑语言负相关; 宜人性与家庭、热情、人际关注有关的语言相关, 与气愤、有关身体的语言负相关; 责任心与成就、有关工作的语言正相关, 与死亡、有关身体的语言负相关; 神经质与情绪、愤怒、焦虑、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