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交 换,地应力保持基本平衡的地下空间开发。
2.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
• 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是在长期、大量工程实践的技术基础上,笔者 通过细心的观察、认真思考后,首次提出了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念, 其具体内容为在地下空间母、子单元体界面处(相应地层处)通过采 取填充、压密、劈裂灌浆等方法,人为构筑地基内封闭隔水层,有效 制止母、子单元体界面处的物质交换,为地铁站施工过程中保持地基 稳定奠定了可靠的施工基础条件。
开发地下空间 造福子孙后代
2011-05-31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
《概况介绍》 发明名称: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 发明人:邹五金、吴纪东、多化勇、邹莎 专利号:2.4 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邹五金 授权公告日:2011年5月11日
缘起
• 2004年笔者发明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方法后,针对地铁工程发展的新 形势及其存在的投资大、工期长、进度慢等顽症,开始酝酿,构思地 铁换乘站综合体的结构体系、工艺技术和施工方法。经过努力,最终 形成目前的专利成果。
6.综合体结构体系
6.7 双 向预应力空间型钢楼层桁架网 6.8 压型钢板砼组合楼面板梁。 6.9 柱与空间桁架网刚性柱型节点。 6.10 空中站台五跨连续钢构。 6.11 空中站台盾构隧道。 6.12 底层站台五跨连续钢构。 6.13 底层站台盾构隧道。 6.14 综合体底部倒拱底板(型钢砼)。
其充实和完善有待于工程实践。
5.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
综合体为地下、地上圆形构筑物,地下三层24m深;地上二层16m高。 直径φ160m。总面积约160768㎡。(其中车库、仓库面积:60228㎡, 为结构内部空间。)
6.综合体结构体系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结构体系项目繁多,现仅就其关键和重要项目 给予叙述。 6.1 综合体地基内高压水泥灌浆隔水层(防渗体)。 6.2 型钢砼地下连续墙。 6.3 型钢砼灌注桩群(含地基内钢筋砼灌注桩、抗拔桩、排桩支撑墙)。 6.4 钢筋砼压力环及杯板。 6.5 井格式钢纤维型钢砼综合体地面层(±0.00处)。 6.6 连续墙内墙面纵、横型钢砼加强肋。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定位
• 该专利技术是在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论指导下,在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 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下空间开发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桥梁工程技术、工业与民用工程技术、基础处理技术,对地铁站现状施工 技术从结构体系、施工工艺、方法,进行了多层次一系列的革新和创造, 形成了地铁站施工的新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地铁站目前施工的面貌, 改变地铁站工程投资大、进度慢、工期长的弊端,把地铁站施工技术从目 前的半机械化状态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据测算(同等规模工程)有希望使 其投资减少1/4,工期缩短1/3。该专利技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适用的关键 的先进技术,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实用技术。
8.2 以(±0.00)组合楼地面为施工平台依次完成下列主体工程施工: 8.2.1 综合体地基内高压水泥灌浆隔水层(防渗体)。 8.2.2 型钢砼地下连续墙。
8.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
8.2.3 型钢砼灌注桩群(含地基内型钢砼灌注桩、抗拔桩、 排桩支撑墙)。
8.2.4 钢管砼压力环及环板。 8.2.5 机械联合开挖(±0.00)以下3m楼地面土方。 8.2.6 井格式钢纤维型钢砼综合体楼地面(含双向预应力施工)。 8.2.7 地下负一层土方开挖(通过采光井机械出土)。 8.2.8 地下负一层组合楼面结构施工(施工顺序按设计,
3.4 着力配置地下空间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的设备选型、配套问题,实 现地下空间 机械高效作业。
3.5 针对地铁站结构体系施工工序,按施工要求进行合理分解和整合,以 保证地铁站施工安全,顺利快速推进。
4.该发明专利的技术成果
4.1 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论的确立。 4.2 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地铁换乘站结构体系的形成。 4.3 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的施工工艺技术的形成。
7.综合体施工方向
7.2 以综合体地面楼层高程(±0.00)为施工平台,按盖挖逆筑法 要求,完成综合体主体结构施工,其施工方向为: 综合体地下部分:自上而下逐层施工(压型组合楼板除外), 而后自综合体底部自下而上逐层完成楼层剩余地下部分工程。
7.3 综合体(±0.00)以上工程按传统施工方向、方法施工,直至 综合体全部主体工程完成。
8.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
8.1 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平台:(±0.00)组合楼地面,(±0.00)组合楼 地面是综合体地下、地上主体工程施工的重要施工平台,综合体70%以 上的地下工程均在此平台完成。本发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变地下工程施 工为地面工程施工,以提高工效,改善施工环境,减少投资,加快工程 进度。
3.该发明专利的技术要点
3.1 着重以地下工程结构体系与岩土间的应力平衡为前提来构筑地下工程, 以保障地下工程地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3.2 针对性解决地下工程施工中局部地基土体内的水土分离问题,为机 械化快速施工创造条件。
3.3 着力解决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的作业空间条件问题,对传统地铁站 结构 体系进行优化。
6.综合体结构体系
6.15 综合体底部连续墙扶壁型钢砼地梁。 6.16 综合体柱间型钢砼联系梁。 6.17 综合体φ50m中央采光井。 6.18 综合体四象限采光井。 6.19 综合体站台自动扶梯。 6.20 综合体楼层间自动电梯。
7.综合体施工方向
7.1 综合体为圆形构筑物,地上两层,地下三层。考虑到结构在施工期 间的 受力特点、地质环境、施工便利等多种因素,应严格按设计确 定的施工方 向、顺序、分部、分层进行施工,并随时观察结构的变 位、变形,地质环 境变化及地下水动态。按信息化施工要求,进行 工程施工。
1.地下空间(地铁站)封闭式开发的新理念
1.1 母单元体:指地球表面软土覆盖层,有一定厚度。 1.2 子单元体:人为在软土覆盖层内பைடு நூலகம்发的地下空间,有一定空间
范围。 1.3 母、子单元体界面:指母、子单元体间物质交换界面。 1.4 地下空间开放式开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母、子单元体界面
处有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交换者为地下空间开放式开发。 1.5 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母、子单元体界面处无
2.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
• 该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是在长期、大量工程实践的技术基础上,笔者 通过细心的观察、认真思考后,首次提出了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念, 其具体内容为在地下空间母、子单元体界面处(相应地层处)通过采 取填充、压密、劈裂灌浆等方法,人为构筑地基内封闭隔水层,有效 制止母、子单元体界面处的物质交换,为地铁站施工过程中保持地基 稳定奠定了可靠的施工基础条件。
开发地下空间 造福子孙后代
2011-05-31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
《概况介绍》 发明名称: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构筑方法 发明人:邹五金、吴纪东、多化勇、邹莎 专利号:2.4 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邹五金 授权公告日:2011年5月11日
缘起
• 2004年笔者发明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方法后,针对地铁工程发展的新 形势及其存在的投资大、工期长、进度慢等顽症,开始酝酿,构思地 铁换乘站综合体的结构体系、工艺技术和施工方法。经过努力,最终 形成目前的专利成果。
6.综合体结构体系
6.7 双 向预应力空间型钢楼层桁架网 6.8 压型钢板砼组合楼面板梁。 6.9 柱与空间桁架网刚性柱型节点。 6.10 空中站台五跨连续钢构。 6.11 空中站台盾构隧道。 6.12 底层站台五跨连续钢构。 6.13 底层站台盾构隧道。 6.14 综合体底部倒拱底板(型钢砼)。
其充实和完善有待于工程实践。
5.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
综合体为地下、地上圆形构筑物,地下三层24m深;地上二层16m高。 直径φ160m。总面积约160768㎡。(其中车库、仓库面积:60228㎡, 为结构内部空间。)
6.综合体结构体系
多功能地铁换乘站综合体结构体系项目繁多,现仅就其关键和重要项目 给予叙述。 6.1 综合体地基内高压水泥灌浆隔水层(防渗体)。 6.2 型钢砼地下连续墙。 6.3 型钢砼灌注桩群(含地基内钢筋砼灌注桩、抗拔桩、排桩支撑墙)。 6.4 钢筋砼压力环及杯板。 6.5 井格式钢纤维型钢砼综合体地面层(±0.00处)。 6.6 连续墙内墙面纵、横型钢砼加强肋。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定位
• 该专利技术是在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论指导下,在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 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下空间开发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桥梁工程技术、工业与民用工程技术、基础处理技术,对地铁站现状施工 技术从结构体系、施工工艺、方法,进行了多层次一系列的革新和创造, 形成了地铁站施工的新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地铁站目前施工的面貌, 改变地铁站工程投资大、进度慢、工期长的弊端,把地铁站施工技术从目 前的半机械化状态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据测算(同等规模工程)有希望使 其投资减少1/4,工期缩短1/3。该专利技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适用的关键 的先进技术,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实用技术。
8.2 以(±0.00)组合楼地面为施工平台依次完成下列主体工程施工: 8.2.1 综合体地基内高压水泥灌浆隔水层(防渗体)。 8.2.2 型钢砼地下连续墙。
8.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
8.2.3 型钢砼灌注桩群(含地基内型钢砼灌注桩、抗拔桩、 排桩支撑墙)。
8.2.4 钢管砼压力环及环板。 8.2.5 机械联合开挖(±0.00)以下3m楼地面土方。 8.2.6 井格式钢纤维型钢砼综合体楼地面(含双向预应力施工)。 8.2.7 地下负一层土方开挖(通过采光井机械出土)。 8.2.8 地下负一层组合楼面结构施工(施工顺序按设计,
3.4 着力配置地下空间土方开挖和结构施工的设备选型、配套问题,实 现地下空间 机械高效作业。
3.5 针对地铁站结构体系施工工序,按施工要求进行合理分解和整合,以 保证地铁站施工安全,顺利快速推进。
4.该发明专利的技术成果
4.1 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理论的确立。 4.2 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地铁换乘站结构体系的形成。 4.3 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的施工工艺技术的形成。
7.综合体施工方向
7.2 以综合体地面楼层高程(±0.00)为施工平台,按盖挖逆筑法 要求,完成综合体主体结构施工,其施工方向为: 综合体地下部分:自上而下逐层施工(压型组合楼板除外), 而后自综合体底部自下而上逐层完成楼层剩余地下部分工程。
7.3 综合体(±0.00)以上工程按传统施工方向、方法施工,直至 综合体全部主体工程完成。
8.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
8.1 综合体主体工程施工平台:(±0.00)组合楼地面,(±0.00)组合楼 地面是综合体地下、地上主体工程施工的重要施工平台,综合体70%以 上的地下工程均在此平台完成。本发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变地下工程施 工为地面工程施工,以提高工效,改善施工环境,减少投资,加快工程 进度。
3.该发明专利的技术要点
3.1 着重以地下工程结构体系与岩土间的应力平衡为前提来构筑地下工程, 以保障地下工程地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3.2 针对性解决地下工程施工中局部地基土体内的水土分离问题,为机 械化快速施工创造条件。
3.3 着力解决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的作业空间条件问题,对传统地铁站 结构 体系进行优化。
6.综合体结构体系
6.15 综合体底部连续墙扶壁型钢砼地梁。 6.16 综合体柱间型钢砼联系梁。 6.17 综合体φ50m中央采光井。 6.18 综合体四象限采光井。 6.19 综合体站台自动扶梯。 6.20 综合体楼层间自动电梯。
7.综合体施工方向
7.1 综合体为圆形构筑物,地上两层,地下三层。考虑到结构在施工期 间的 受力特点、地质环境、施工便利等多种因素,应严格按设计确 定的施工方 向、顺序、分部、分层进行施工,并随时观察结构的变 位、变形,地质环 境变化及地下水动态。按信息化施工要求,进行 工程施工。
1.地下空间(地铁站)封闭式开发的新理念
1.1 母单元体:指地球表面软土覆盖层,有一定厚度。 1.2 子单元体:人为在软土覆盖层内பைடு நூலகம்发的地下空间,有一定空间
范围。 1.3 母、子单元体界面:指母、子单元体间物质交换界面。 1.4 地下空间开放式开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母、子单元体界面
处有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交换者为地下空间开放式开发。 1.5 地下空间封闭式开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母、子单元体界面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