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公神像的描述
关公神像一、关公神像的起源与意义关公神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代表了忠诚、正义和勇气。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公神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在今天,它在中国各地的庙宇、公园、纪念馆等地都可以见到。
二、关公神像的造型与特点关公神像的造型多种多样,但最经典的形象是关羽身披青龙偃月刀,戴红色头巾,面容庄重,神情威严。
他通常被描绘成高大威武的形象,有时还会有长须和双翼的装饰。
关公神像的特点是力量感和威严感,给人一种庄重而威武的感觉。
三、关公神像的象征意义1.忠诚与义气:关公是忠诚和义气的化身,他对刘备忠心耿耿,被誉为“义之将军”。
关公神像的存在提醒人们要忠于信仰、忠于家国,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2.正义与公平: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正义之士,他在三国乱世中秉持正义与公平,以身作则,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关公神像的存在提醒人们要追求正义,维护公平,不畏强权,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勇气与力量:关公是中国历史上勇猛无敌的将领之一,他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
关公神像的存在激励人们要勇往直前,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屈不挠,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四、关公神像的文化影响关公神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宗教信仰:关公被尊奉为神明,许多人将他视为信仰的对象,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关公神像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对信仰和宗教需要的追求,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艺术表现:关公神像作为艺术形象,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戏曲等艺术形式中。
关公神像的形象鲜明、富有表现力,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丰富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3.社会团体:关公神像也成为了一些社会团体的象征和标志,例如关公文化研究会、关公义警队等。
这些团体通过研究、宣传和弘扬关公文化,增强了社会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羽文化
关羽文化忠义的化身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
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
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不侍二主,鞠躬尽瘁,一心匡复汉室,是为忠。
桃园结义,传唱千古,义之所趋,有所必为,华容道释曹操,义也。
不斩马下黄忠,仁也。
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勇也。
护皇嫂,千里走单骑,与兄团聚,不负玄德所托,信也。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而且早就随着华人飘洋过海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关公文化热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关公文化在东南沿海又开始逐渐升温,内地也开始受到影响。
从其趋势看,关公文化热有可能在大陆再度兴起。
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比以往更健康地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对关公文化有必要重新思考,系统研究。
在此,我们仅就关公文化的源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关公研究会孟海生先生在《关公文化起源及关公生平》①中说:“运城是关公文化发源从目前史料上看,关羽的一生大略是:17岁结婚,18岁生儿子关平,29岁前后,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铤身赴险,杀其“党族”等后,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而刘(一)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只说关羽“亡命奔涿郡”,没说是何原因。
裴松之亦是河东人,与关公同乡,在注《三国志》时,也没有说明为何“亡命”。
《关圣帝君生平传略》②说:(关公)年十七娶妻并得三子。
东汉末年,天下倥偬,禀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尔今汉室将烬,乱臣贼子,纷纷蜂起,当为匡扶之业。
旋离家,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及张飞遇。
根本没有说杀人之事。
张德成、崔元和在《常平家庙——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③中,提到过关公年轻时在家乡打死人的事,但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孟文坐实为“盐商”,且杀人远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其“‘党族’等”,不知所据是何“史料”?大家都知道,解盐质地比海盐、井盐均好,解州之民以此为生,与盐商产生矛盾,乃(二)查《三国志·关羽传》及刘备、张飞诸人传记,均无“金兰盟誓”之事,只有“恩若兄弟”等语。
《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无桃园结义之事,正史但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小说因此遂捏造桃园结义之事。
闽南神明--关帝君
闽南神明——关帝君闽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民间民间信仰特别杂乱无序,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是闽南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
关帝信仰在闽南有虔诚的信仰者。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
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
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明朝中期,内忧外患并至,北有蒙古贵族余势力的威胁,东北有满洲族的兴起,东南沿海有倭寇的侵扰。
另外,由于政治的黑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地位,嘉靖以后的统治者特别注重体现在关帝身上的儒家忠义思想,对民间关帝信仰有意识地加以扶植和引导,以为现实政治服务。
作为闽南著名民间信仰场所,泉州通淮关岳庙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各地,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宫、堂的祖庙,被誉为“台湾开基第一庙”。
泉州与金门历来渊源颇深,民众自古往来密切。
特别近年来,泉金两地的关帝文化信仰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进香团来此晋谒。
“泉州和金门本来也同属一个泉州府,泉金民众来往频繁,尤其在宗教领域,许多信仰是完全一致的。
”金门县长李沃土说,“和这里一样,关帝信仰在金门非常普遍,奉祀关帝的宫庙堂遍及各乡镇村,有不少是从泉州通淮关岳庙分灵过去的,可以说这里是祖庙。
今天是组织金门各宫庙的‘关圣帝君’回家祭拜了。
”李开阵是金门双鲤古地关帝庙宫庙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双鲤古地关帝庙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就是由这里分灵过去的。
关公显圣10主要内容
关公显圣10一、关公显圣的背景1.1 关公的生平概述关公(公元161年-公元220年),字云长,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和民间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神明之一。
关公在历史上以勇猛善战、忠诚义气而闻名,被誉为“武圣”,并被封为“忠义之神”。
1.2 关公显圣的含义关公显圣是指关公在历史上的形象和地位逐渐被神化和崇拜的过程。
关公在中国文化中被奉为武神和保护神,被广大信众视为忠诚、正直和勇敢的化身。
二、关公显圣的起源2.1 关公的神化过程关公的神化过程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末期。
在刘备统一西南后,为了纪念关公的功绩和忠诚,刘备追封关公为“汉昭烈皇帝”,并在四川一带建立了许多关帝庙。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公的神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
2.2 关公信仰的流传与发展关公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关公信仰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各地,并在民间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形式。
不仅在农村地区,关公庙宇也在城市中建立起来,成为人们崇拜和祈福的场所。
三、关公显圣的象征意义3.1 关公的崇拜与祈福关公作为武将和神明的双重身份,被人们崇拜和祈福。
许多人在关公庙前烧香祈福,希望得到关公的保佑和庇护。
关公被视为保护家庭和事业的神明,因此关公庙也成为人们寻求安宁和吉祥的场所。
3.2 关公的道德标杆关公的形象被广泛用作道德标杆。
关公以其忠诚、正直和勇敢的品质,成为许多人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关公的故事中强调了忠诚、友谊和义气等价值观,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崇敬。
3.3 关公的文化影响关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并在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体现。
关公的形象也出现在许多文化产品中,如书籍、漫画、游戏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四、关公显圣的庙宇与庙会4.1 关公庙的建筑特点关公庙是供奉关公的宗教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关公庙通常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以表达对关公的崇敬和祝福。
民间谁会拜关公
民间谁会拜关公
在很多地⽅,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在⾝上纹着关公,或者家⾥⾯供奉着关公,由其在⾹港,基本上出来混的都会拜拜关⼆爷。
事业有成的⼈也会拜拜关⼆爷!
在三国中,关⽻是三国著名将领,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
关⽻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爷,⼜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武帝”,故也被称为关圣帝君、关圣帝、关帝君、关帝等。
儒教奉为五⽂昌之⼀,⼜尊为“⽂衡圣帝”,道教奉为“协天⼤帝”、“翊汉天尊”。
中国佛教界奉其为护法神之⼀,称为“伽蓝菩萨”。
民间由于《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的影响,普遍认为关⽻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关⽻排⾏第⼆,故⼜俗称其为关⼆爷、关⼆哥,直⾄现当代的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中,仍然经常出现祭拜关⽻的情况。
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建树。
可是,关⽻那充满英雄传奇的⼀⽣,却被后⼈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帝王将相,下⾄⼠农⼯商⼴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关公最讲“忠、义、信、智、仁、勇”,⼈⼈都佩服他。
⿊社会拜关公:是因为关公是忠义的保护神,⿊社会讲求的是秩序,长幼尊卑有别,对⾸领要忠诚有义⽓,遵守道上的规矩,所以尊关⽼;
商⼈拜关公:关⼆哥是诚信仁义的象征,⽆论是⽣意⼈之间还是顾客与商⼈之间都需要有诚信和仁义作基⽯,还有就是关⼆哥是武财神,拜他⽼⼈家当然是希望可以财源⼴进,富达三江了。
武财神上马辟邪安基业,下马迎宾招财运,
......。
忻州古城关帝庙的简要介绍
忻州古城关帝庙的简要介绍忻州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
该城拥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知名的之一就是忻州古城关帝庙。
关帝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至今广为人知和崇拜的庙宇之一,也是全国各地许多关帝庙的起源地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关羽的祭祀场所,忻州古城关帝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和仰望。
关羽是蜀汉时期的一位睿智、仁厚、忠诚的将军,他在与东吴的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他以正直、忠诚、诚实、勇敢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崇拜,被奉为武圣和忠义的典范。
关帝庙起源于公元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座庙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豪华的装饰而闻名。
庙内有主殿、配殿和前殿,其中主殿是主要的祭祀场所,配殿是用来供奉其他诸神和英雄人物的地方,前殿则用于迎宾和处理庙务。
除了庙宇本身,庙内的雕塑、石刻和装饰品也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关帝庙还有一个特色是每年的关羽诞辰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上人们会庆祝关羽的生日,祈福平安和富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庙会场地会摆满各种小吃摊位、手工艺品摊位、游戏和娱乐设施。
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美食,观赏武术表演和戏曲演出,参与传统的游戏和竞技活动。
忻州古城关帝庙与中国其他关帝庙相比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背景。
它不仅是一座供奉关羽的庙宇,更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建筑。
关帝庙的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庙会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忠诚、正义和勇敢等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回顾:忻州古城关帝庙是中国山西省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关羽的祭祀场所,忻州古城关帝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和仰望。
关帝庙建于公元东晋时期,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
庙内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豪华的装饰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每年的关羽诞辰日,庙会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庆祝关羽的生日,祈福平安和富贵。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
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
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
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
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
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
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
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
《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 (1)
关公崇拜及其时间流变关公崇拜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文化,可以概括为关公文化。
所谓关公文化可以表述为:基于对关公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相关社会集团具有的特色的民俗文化。
也就是说在千百年来人们尊崇、信仰关公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相关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以关帝庙宇为物质载体,以祭祀、文学、传说、民歌、绘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寄托人们对关帝的无限崇拜和敬仰,形成了奉祀关公的丰富的文化景观。
关公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大环境中形成、发展的,千百年以来,特别是明清以来,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地影响和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各种分异。
反过来,关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地理环境条件下可孕育出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关公信仰文化同样如此。
此过程按照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分析关公文化的基本框架。
即关公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产生的源地随时间过程的传播扩散、不同时间断面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关系、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冲突和整合、所有这些过程发生发展的结果或状态(即文化景观)。
本文对关公崇拜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审视分析,由此勾画其在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流变。
一、关公其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一类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对人神的崇拜。
所谓人神崇拜就是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些生前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神化,并赋予其某种或某些职能进行祭祀和崇拜。
原始人类认为生前强有力的人,其鬼魂也一定是强有力的,于是就把这些人神化,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这种信仰方式为后世所继承。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历史人物被人为地神化,成为某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神或专门神,有些甚至充当了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祇。
奉祀人神的庙宇遍布城市乡村,人神信仰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形式。
如,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关羽评传
[4] 《卫藏通志》卷6《寺庙》。
[23] 《卫藏通志》卷6寺庙》;陈登龙《里塘志畧》卷上《庙宇》。
[6] 《更生斋文甲集》卷3,《长流水关神武庙碑记》。
[7] 赵翼《陔余丛考》卷35《关壮缪》条。
[8] 万立衡《关侯事迹汇编》卷2《祀宇》。
[9] 周煌《流球国志》卷15《艺文》。
我国解放前,关帝庙普及城乡僻壤。据我亲眼所见,家乡四川川北地区,如南充、南部、西充、监亭、阆中等县,乡乡皆有关庙,有的村也有关庙,香火兴旺。港台和东南亚地区,直到今天仍同大陆解放前相似。《北京晚报》2000年10月13日一则消息,其标题为:“香港警署集体拜关帝”,其内容称:香港尖沙咀警署近月来接连发生警长撞车死亡,一名女警自杀,以及一名警员的12岁独生子坠楼身死等不幸事故,导致该警署人员上下心绪不宁。新任的外籍指挥军官为求下属心安,特准许举行全体人员“拜关帝仪式,以驱除邪气”。日本、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信仰关帝的。尤其在日本东京华人待,关帝庙金壁辉煌,香火昼夜不灭。在我国封建制中后期,为什么人们选中了甚至域外普遍信仰的尊神,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它同关羽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有无关系,关羽在历史上到是怎样一个人呢?
[13] 《清仁宗实录》卷282,嘉庆十九年正月丙寅。
[14] 《清宣宗实录》卷132,道光八年正月癸亥。
[15] 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40年第三期。
[16] 刘昆康熙《束鹿县志》卷二《坛庙》。《嘉庆志》记载同。
[17] 仲振履威丰《兴宁县志》卷三《祠祀》。
明清时期中国崇奉关羽,对其周边各国也有强烈的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清政权派军队到朝鲜援助抗倭作战,“见朝鲜遍祀关帝,诵述满其国中”。[8]越南、流球等国也都立庙奉祀关羽。流球国人程顺则作《流球国创建关帝庙记》中说:“祝帝之意果何为也者,不知帝之正气可以塞天地,帝之大义可以贯古今,能使后之为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9]清代的册封使每到流球,都要临庙祭奠。在越南,有的关帝庙还修得十分壮观。像南方边和镇关庙“在大铺州南三街之东,面瞰福江,庙宇宏丽,塑像高丈余”,是一处很有名的场所。[10]
浅谈关羽崇拜的形成
的关公崇拜又开始萌发 ,关公 文化也在复兴 , 这 其 中包含 的深层文化心理与时代意义 与传统 文 化下 的关公崇拜是不同的,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回
的一 点 , 正 所谓 ‘ 得 民心 者得 天下 ” ) 。
中华传统 化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 , 就是华
陶寺 出土 乐 器 与 中 国早期 的礼 乐文 明
口 李 平
恩格斯在《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 中指
出: “ 国家 是文 明社 会 的概括 ” ,为 文 明时 代 的起 点确 立 了一 个 终极 标 准 。不 过 , 学术 界 对 野 蛮 和
期, 中原 已经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局面 , 而且一些 城邦 已具有 了国家 的特征和性质 , 其 中, 文献 中
夏 文 明积 淀 而开 成的一种民族内在精神。 无论是
归与求索成为了当今关公崇拜兴起 的底蕴 。 ( 作者工作单位 : 太原 市关帝庙文物管理所 )
真实的关羽还 美化的关公 , 都是在这种 民族道
5 2 文 物 廿 界Ⅳ W 2 0 1 3 {
德环境 中产生和演化 的产物 。 今天我们在谈论关
羽时 , 实 质 上 是 对 一个 文 化关 羽 的想 象 , 它 蕴 涵 着 历 史 的关 羽 , 艺 术 的关 羽 , 政 治 的关 羽 , 宗 教 的
象, 并得 以使其深人人心 ) ; 第三是儒释道三家推 关羽 , 商品经济 的关 羽等等多重方面。当代 民间 崇; 第 四是历代帝王 的提倡 ; 第五是 民间对英雄
记 载 的 唐尧 部族 显 然最 有 活力 和 实 力 , 无 疑是 当
文 明社会的分界线却有着不同的解 释 ,诸 如城
关公
光复以后台湾关帝庙的发展
台北市116个,高雄市53个,基隆市47个,台中市28个,台南市18 个,新竹市9个,嘉义市6个,台北县156个,宜兰县58个,桃园县 35个,新竹县11个,苗栗县50个,台中县33个,彰化县59个,南 投县41个,云林县64个,嘉义县17个,台南县49个,高雄县53个, 屏东县24个,台东县15个,花莲县21个,澎湖县16个。
台湾关帝庙的数字变化
按照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台湾关帝庙建立在郑成功收复台 湾后的明郑时期
明郑时期共建有9座关帝庙
清治时期,根据台湾地方志记载,台湾新建的关帝庙有33 座
日据时期的数量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初期为了维持社会安 定,曾通令保护台湾庙宇。而台湾民众则利用庙宇保存中华文化传 统,抵制殖民文化,还有人利用寺庙进行反日斗争,关帝庙发展迅 速。因此在1915年以后,日本台湾总督府全面调查各地主要庙宇 情况。据1930年統計,全台共有关帝庙150座,其中台北州17座, 新竹州23座,台中州30座,台南州48座,高雄州20座,澎湖厅11 座,花莲港厅1座。41937年以后,日本全面推行皇民化运动,以 整顿庙宇为名,大肆毁坏庙宇和神像,到1942年10月止,台湾全 島关帝庙被毁者有:新竹州10座,台中州2座,台南州35座,高雄 州10座,共57座。
另一座就是台湾最有名的大关帝庙,位于台南市中区永福 路与民族路口,与小关帝庙相对,距离仅百余米。由于是 作为历代官员祭祀关帝的庙宇,所以称为祀典武庙。南明 永历十九年(1664年),郑经从铜山(今东山)撤离到台 湾。明宁靖王朱术桂随前往,他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到台 湾后在王府内仿效铜陵关帝庙形式建造了这座武庙。由于 关圣帝君是明朝的重要祀典,明郑政权代天子行使职权, 因此实际上这座武庙是郑经为首的明郑政权建造的。
试析台湾关帝崇拜内涵的演化
{ : 东南学术} 0 9年第 3期 20
试 析 台湾 关 帝崇 拜 内涵 的演化
陈 名 实
期 建 的关 帝 庙有 :
“ 西 定坊 ( 在 承天 府 , 台南 市) 大关 帝庙 , 时建 。康 熙二 十 九年 , 今 , 伪 台厦道 王 效 宗修 。五十 五年 , 台厦道 陈殡 重修 。五 十 六年 , 里人鸠 众 改建 。
小关 帝庙 , 时建 。五 十八 年 , 伪 里人 同修 。在 小关帝 庙巷 内。 在 永康 里关 帝庙 , 一在 许厝 甲( 台 南县永 康 市) 伪 时建 。 系茅屋 , 今 , 开辟后 易茅 为瓦, 乡人 同建 。一在 保舍 甲( 台南县 永 康 市 ) 伪 时建 。 台厦 道 陈殡 匾 日: 骖 默 今 , 停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瓦峒港 ( 白沙 乡) ” 今 。
这 里 的五座关 帝庙 , 除府 治两座 重 复外 , 山县一 座 、 凤 澎湖 的两 座应 该是 明郑 时期 建立 的。 这 样算来 , 明郑 时期共 建有 9座 关帝 庙
(64年 )敕 封关 羽为 “ 11 , 三界 伏魔 大帝 神威 远震 天尊 关 圣帝 君 ” 从 此关 帝 成 为关 圣 帝君 的简 , 称 。 同时把关 帝庙 升 为武庙 , 与文 庙并 列 , 羽 成 为儒 教 的 圣人 。 明代 以后 , 关 福建 的关帝 崇 拜 流行 , 闽南最 负盛 名 , 台湾 关帝信 仰 的影 响最 大 。 对 清 朝初 年 , 批具 有反 清复 明思想 的南 明遗 民随 明郑 政 权从 闽南 移居 台湾 。他 们把 关 帝 大
清代承德关帝崇拜与关帝庙考述
第37卷 第2期2017年5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ol.37 No.2May.2017清代承德关帝崇拜与关帝庙考述【避暑山庄研究】古代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且持续历史久远,形成了以分散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的农业文明。
这种文明影响了中国人讲求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具体到宗教信仰方面,也表现出谋求对现实利益的直接救助,具有很强烈的功利性。
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处处有神,物物有灵,时时也有神,故而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
古人崇拜的神灵对象中,有对自然万物诸如天地、山川、风雷、云雨等的崇拜,也有对动、植物的崇拜,还有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的崇拜。
[1]97其中,在受到后人崇拜的历史人物(大多已神灵化)当中,最知名者当推“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帝。
作为最受国人崇拜的威名显赫的神灵,关帝的影响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世界,关帝信仰也成为普及于都市、乡村,并且走向世界的人神信仰。
所以,关帝信仰的研究一直都是学者关注的对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著也很多。
宏观上来看,20世纪学界对于关帝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关公信仰起源、流变、影响、神职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后,关公信仰问题研究在前面的基础上,进入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时期[2]75。
然而,国内目前的关帝信仰的研究,从研究方法和内容来看,多属历史学范畴,比较忽略关帝信仰的活态民俗文化,且现有研究中涉及田野调查的也多为南方及台湾等关帝信仰盛行区域的调查;整体上不均衡:侧重南方,忽略北方①;宏观论述多,具体考查少。
而地处塞外的承德在清代先后修建了三十多座关帝庙,当时官方和民间各有不同的尊奉仪式,对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较为深远。
承德地区皇权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的渗透等,都使得承德关帝信仰具有不同的特色,值得研究。
为什么佛教寺庙中会供奉关公?
为什么佛教寺庙中会供奉关公?很多人都会疑惑在寺庙中常常供奉关公像,到底关公跟佛教有什么关系?今天不妨跟大家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关羽信仰的出现关羽,字云长,忠肝义胆,骁勇善战,一生随刘备转战南北,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是东汉时期威震华夏的著名将领。
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帝、关武帝等。
熟读三国的朋友也知道,关羽在荆州镇守很长时间,死后也葬于此,由于地位显赫,为人又极有德行,关羽在民间口碑甚好。
荆州一带,长期以来又有“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因此在关羽去世后,百姓们将其视作了地方保护神,为其建庙祭祀,关公信仰和崇拜由此开始出现。
关羽信仰的流传关公信仰的流传当然与《三国演义》的风行有关,事实上关公的家喻户晓,也离不开宗教的影响。
前面提及很长一段时间里,关公信仰仅仅局限于荆州一带,也只停留在民间层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民间信仰。
而关公信仰的转折点为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根据佛教典籍《佛祖统纪》记载: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建精舍于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风雨怒号,妖怪倏变,只见关公显灵,率其鬼神眷属现出种种可怖景象,以扰乱智者大师。
大师面无惧色,并斥之为死生轮回、贪贵恋福,言毕,妖象俱变,是夜,云开月朗,关公现身,经大师教化后,向智者大师求授五戒,皈依佛法,正式成为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
后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关公列入佛法守护神行列,塑像供奉,使关公成为中国本土佛教神明。
隋唐以后,各朝皇帝都以关公的忠义化身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榜样,不断加封关羽“候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逐渐成为了民间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祇,甚至与孔夫子并称“文武二圣”,被供奉在每座城市都有的武庙中,官方和民间对于关公的信仰愈加兴盛。
后来人们更把关羽的生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伽蓝菩萨”的圣诞。
关公的神话故事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生于山西运城常平村,于灵帝光和元年娶胡氏。
关羽仪表威武,武艺超群。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与刘备、张飞结拜为三兄弟,起兵争雄。
刘备建立蜀国,关羽守襄阳、定益州、督江陵,被封为前将军,攻败曹仁,威震一时。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用吕蒙计袭击荆州,关羽镇守荆州,一时因骄傲轻失,兵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所俘,蒙难于章乡(即湖北当阳县北)。
孙权将关羽父子首级献给曹操,因关羽曾经被曹操拜为偏将,深受礼遇,关羽杀袁绍将领颜良以报曹操恩德,所以曹操刻沉香木为躯,厚葬予洛阳,孙权只好以侯礼将其身躯葬于当阳。
后主景耀三年,追封庄缪侯。
《三国演义》将关羽的这段故事敷衍得淋漓尽致,乃至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讲义气、忠贞不二的形象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这是因为他早已具备了被神化的条件。
对关公的信仰始于南北朝。
光大年间(公元五六七年)当阳县玉泉山首建关公庙。
这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关公褒扬喝彩的产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
统治阶级从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扬关公的忠孝节义,使关公信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间里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庙宇增多,达数十万座;关公的封号不断加多。
隋朝时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关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关公庙增加,文人墨客诗文或碑帖中常提及关公,并开始出现在家中悬挂关公神像。
宋代封为“显灵王”、“忠惠公”、“祟宁真君”、“胎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穆义勇王”、“英济王”。
元朝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十八年“协天护国忠义帝”、四十二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到了清代,清统治阶级认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关公的神佑,所以,顺治皇帝特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民国时期有的地方将关羽与岳飞合祀于武庙。
关帝信仰涉及到各行各业。
有的学者说,南北朝至唐朝是关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发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向各种神灵祈求保佑。
而其中,关帝信仰却成为了一种特别流行的宗教信仰。
关帝,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英雄和军事将领。
他非常受到人们的崇拜,很多人把他奉为神灵,并给予了他许多别名,如“文武神明”、“关圣帝君”等。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关帝信仰及其文化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帝的历史背景。
关羽,字云长,系东汉末年蜀汉著名武将。
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以“义”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东汉末年曾投奔董卓,后来又为了报答曹操之恩,被俘后被杀。
而他的忠诚和威名,却流传了千百年,并且还被崇拜成为了神灵。
自唐宋时期以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和观音菩萨之后,关帝信仰也开始在各地流行开来。
关帝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
关帝被视作勇烈、刚正、忠诚、仁爱、英武等形象的代表之一,他的信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人们常常会在祠堂中祭奠关帝,并向他祈求安全、平安、财富和成功。
而且,有的人认为,在大事上求关帝,小事上求土地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关帝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中的习俗和传统,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
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关帝庙、悬关公画或是在家中供奉关帝神像成了一种普遍的风俗。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关帝信仰。
在广东,人们对关帝有着非常深刻的感情。
广东省内不仅拥有最多的关帝庙,而且相关的传说也非常之多。
例如,有关于关帝战秦琼、大败蒙恬等传说,都成为了广东人们所推崇的故事。
另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如福建、山东、江苏等还都出现了关帝传说。
而在台湾,关帝更被当成“神明保庇团”,主管台湾岛的安危。
每年三月初三是关帝的生日,在台湾那天,则会举行游神活动,各地信众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
关帝信仰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
从历史上来看,关帝信仰以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黑夜中闪耀着光芒。
将关帝视作神明,既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钦佩,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关帝的文化意义也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
拜关公的话语
拜关公的话语摘要:一、拜关公的起源与历史背景1.关羽简介2.关羽被神化的过程3.关羽信仰的传播与影响二、拜关公的仪式与习俗1.关帝庙的建立与分布2.拜关公的仪式流程3.民间拜关公的习俗与传统三、拜关公的意义与价值1.关羽精神的象征意义2.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3.社会教化的作用正文:拜关公的话语关羽,字云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他忠诚勇敢,义薄云天。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描绘成一位英勇善战的英雄,他的忠诚与义气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逐渐被神化,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或“关圣帝君”。
一、拜关公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关羽信仰起源于三国时期,历经数百年,一直延续至今。
关羽被神化的过程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民间渴望忠诚、勇敢、正义的楷模,关羽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关羽信仰的传播与影响不断扩大,直至明清时期,关羽已经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尊奉的信仰对象。
二、拜关公的仪式与习俗1.关帝庙的建立与分布关帝庙是为了供奉关羽而设立的庙宇,从古至今,关帝庙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
这些关帝庙不仅具有宗教功能,还具有文化、教育、社会等多重功能。
2.拜关公的仪式流程拜关公的仪式通常包括上香、祭酒、献供、读祝文等环节。
在民间,人们还会在家中设立关羽神位,定期祭拜。
3.民间拜关公的习俗与传统民间拜关公的习俗丰富多样,如关羽诞生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庆祝活动,商人祭拜关羽以求生意兴隆,演员祭拜关羽以求技艺精进等。
三、拜关公的意义与价值1.关羽精神的象征意义关羽精神主要体现在忠诚、义气、勇武等方面,这些品质在拜关公的仪式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2.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拜关公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反映了我国民间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正义的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胡小伟引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
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
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
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
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
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
』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
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说起来,在有关关羽的「造神」过程中,文学诸样式,包括传说、笔记、说话、戏曲、小说等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一起相互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关羽是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这些文学样式共相始终的一个形象。
正是在这些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在清初文学中,关羽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2]了。
笔者在多年收集资料之后,正着手撰写《关帝崇拜》一书,力求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之起源,形成、发展的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考索。
从现有资料看来,关于「关羽显圣」的说法,实起源于隋唐之际佛教传布,但涉及因素则远不止此。
本文即是对这一现象分析考索的撮要。
不揣固陋,以俟海内外博雅君子教正。
一,魏晋南北朝关于关羽的传说《三国志演义》开宗明义云∶「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实际上三国时代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常常发生的「正反合」过程。
尽管以「三分归一统」,司马氏建晋为结束,但是汉末发生动乱的遗绪和三国时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隋唐。
围绕着三国时期一些放射着光彩之历史人物的种种传说,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显不过的事例,便是裴松之对《三国志》注解中引用的资料中,杂采有这一时期的许多故事传说。
[3]这些说法相当零散,甚至互相矛盾,以至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裴注为「往往嗜奇爱博,颇伤杂芜」。
[4]其实,这正证明着在魏晋以后志人、志怪小说盛行之时,人们对三国人物故事持续的兴趣,甚至出现了象《(赵)云别传》这样的志人专传。
正是这些较正史丰富生动得多的故事传说,构成了后世三国故事的血肉。
《三国志·蜀书》中的《关羽传》不过九百多字,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过人的勇武。
如「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如「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如」;如「羽率众攻曹仁于樊……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梁、陕、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等等。
甚至说张飞的「威猛雄壮」还「亚于关羽」。
陈《志》、裴注中亦每以关、张并称,这在魏晋以后的武人中间显然发生了影响。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条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其说见二公本传者:袁绍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关羽救延,羽望见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绍将莫能当者。
当阳之役,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二公之勇,见于传记者止此,而当其时无有不震其威名者。
魏程昱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
』(《魏志·昱传》)刘晔劝曹操乘取汉中之势进取蜀,曰:『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也。
』(《魏志·晔传》)此魏人服其勇也。
周瑜密疏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吴志·瑜传》)此吴人服其勇也。
不特此也,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晋书·遐传》)苻秦遣阎负、梁殊使于张玄靓,夸其本国将帅,有王飞、邓羌者,关、张之流,万人之敌。
秃发亻辱檀求人才于宋敞[5],敞曰:『梁崧、赵昌,功同飞、羽。
』李庠膂力过人,赵廞器之曰:『李玄序,一时之关、张也。
』(皆《晋书》载记)宋薛彤、高进之并有勇力,时人以比关羽、张飞。
(《宋书·檀道济传》)[6]鲁爽反,沈庆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刺之,应手而倒,时人谓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
(《南史·安都传》)齐垣历生拳勇独出,时人以比关羽、张飞。
(《南史·文惠太子传》)[7]魏杨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魏书·大眼传》)崔延伯讨莫折念生,既胜,萧宝夤曰:『崔公,古之关、张也。
』(《魏书·延伯传》)[8]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人来拒,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
(《陈书·摩诃传》)以上皆见于各史者。
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
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9]赵翼虽然是以严谨著称的史学家,但他毕竟是生活在关羽已被乾隆皇帝御口钦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的时代,在这则札记中耍了个含混的小花招,掩饰了当时有些武人们对张飞的崇敬,尚在关羽之上的史实。
如《晋书》卷八一《刘遐传》中,原文是作『冀方比之张飞、关羽』,张飞排名倒在关羽的前头了。
这或许与陈《志》「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说法有关。
历史毕竟是「士大夫」们写的,他们宁肯自居于君子,受到张飞那样的猛将的爱敬,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时代。
唐人倒是消除了偏见,在他们咏三国史事的诗中,就屡以『关、张』并称了[10],例如:「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11]「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
」[12]「虽依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13]魏晋南北朝间关于关、张以至诸葛亮这些蜀汉名臣的夸赞之词如此之多,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
[14]晋虽混一宇内,但蜀汉之影响并未因此消失。
西晋「八王之乱」后,十六国中即有巴氐人李特之侄李寿在成都称帝,径改「成汉」国号为「汉」;荆襄张昌率巴蜀流民起事,亦推山都县吏丘沈为天子,改名刘尼,冒称汉后;就连北匈奴之刘渊立国也以汉称,理由是「昔王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
[15]可见「尊汉室以为正统」的观念,在当时也并未消失,尤其是益、荆一带。
关羽所以能在三国诸雄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裴注所引当时有关关羽的的载记故事中,已分明混入了神异之迹了。
最重要的是在陈《志》写到关羽父子之死时,裴松之所引的三条:《吴历》∶「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蜀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江表传》:「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前两条且放在后文讨论,单说第三条。
这寥寥数语,就是若干年后形成关帝崇拜的一大「酵母」。
按汉代本为方术盛行之时,经学与方术结合,便出现了阴阳家与儒家的结合物,正如《后汉书》所云:「汉兴,推阴阳、言灾异者,孝、武时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则硅孟、夏侯胜;元、成则京房、翼奉、刘向、谷水;哀、平则李寻、田终术,此其纳说时君著名者也。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首开先河,于是汉儒纷纷强调「微言大义」和「纬候足征」云云,将《春秋》学引至神秘主义,而以《公羊》、《谷粱》两传尤甚,出现了近人皮锡瑞所云「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16]的现象。
刘歆解经,独尊《左氏传》,与《公》、《谷》对立,这实际涉及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一段公案。
至马融、郑玄、王肃等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但贾逵又以谶纬附会《左氏传》。
「左氏春秋」遂成为专学,甚至出现了「《左传》癖」[17],为后人解经时左右逢源大开了方便法门。
后世儒家崇奉关羽者,或尚其知「春秋大义」,或推其能神明断案,以至在关庙中一定要修建「春秋殿」,「春秋亭」,一定要塑关羽读《春秋》像,甚至一定要求「关帝籖」,其源盖出于此十一字。
但这已是后话,按下不表。
二,荆楚崇奉关羽的民俗文化基础「关羽显圣」的传说后来极多,但最初显圣的地点则是在当阳的玉泉山麓。
据《光绪当阳县志》∶「显烈祠在玉泉寺北,内祀关圣,珠泉经其前。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傅相阮文达公(元)方制楚,阅兵过此,题额曰∶『最先显圣之地。
』」究其魏晋南北朝荆楚之民崇奉关羽,实源于楚地巫风与巴人信奉之原始道教之结合。
试论如下∶楚地自古崇尚巫风,已为学者所共识。
王逸《九歌序》称∶「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汉书·地理志》亦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祠」的说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则谓「俗好巫鬼禁忌」。
直至隋代,其习犹故。
《隋书·地理志》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
昔屈原为制《九歌》,盖为此也。
」楚人淫祀之滥,于史有名。
如《北齐书·慕容俨传》有祷城隍,《荆楚岁时记》亦载迎厕神紫姑、祭江神屈原、涛神伍子胥、灶神祝融等。
《宋书·孔季恭传》、《齐书》李安民、萧惠基传、《梁书·萧琛传》均提及吴兴郡有项羽神,俗谓甚灵验。
《南史·陈本纪》载「高祖永定二年正月,遣策吴兴楚王神为帝。
」盖即所谓项羽神也。
连无功无德的无名小卒也可轻易成神,如《搜神记》卷五提到的汉末秣陵尉蒋子文本为「嗜酒好色,佻挞无度」之徒,「逐贼至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缚之,有顷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