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地面搜索路线模型
灾后地面搜索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
灾后地面搜索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电气工程学院许寒冰3070011016一、摘要:这是一道地面搜索的覆盖问题,需要我们提出不同的搜索方案,然后进行对比优化。
我们在讨论覆盖的最小时间时着重考虑到了三点可能影响到搜索时间的因素:队伍空走的距离、改变队形所用的时间以及队员之间搜索范围的重叠。
对于第一问我们主要采用了对比排除的方法对于一些方案的上述三点因素进行比较,选出了最为省时的方案。
而在面对增加搜索人员的问题时,我们的思路依然时尽量保持20人时最为有效的搜索队形,减少改变队形的次数。
如果改变队形则尽量使队伍在同一时间集结在某一设定好的地点。
对于第二问,我们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通过说明比较选出最为合理的分组方法,充分利用每一个队员的搜索资源,尽量使搜索效率最大化。
我们在建模中的亮点是着重考虑了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队伍应如何散开、对于边角处的搜索方法、队形重组的最佳方式等。
而且我们在方案对比中强调了说明的直观型和合理性,使论述更加完整、直接。
通过我们的建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搜索队人数为20人时,是不能在48小时之内完成搜索任务的,搜索的时间为50.5小时。
当增加一个人后,队伍的搜索时间为49.98小时,仍然不能在48小时完成任务;当增加两人时,队伍的搜索时间约为47.5小时,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搜索任务。
而当搜索队有50人,三台卫星电话,可以分成三组同时进行搜索的时候,搜索队完成搜索的时间约为20.49小时。
二、问题的重述:这是一道以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的地面救援搜索任务为原型设计的地面搜索问题。
如何在灾害发生后迅速了解灾情,探明灾情具体分布的方位和人员的伤亡情况对于救援部门能否展开合理的救援行动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解决这样联系实际的搜索问题是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大地震后使震区地面交通和通讯系统严重瘫痪。
救援指挥中心急派多支小分队,到各个指定区域进行搜索任务,已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的准确位臵。
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格搜索法
・专题六・
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格搜索法
赵仲和¨ 牟磊育2’ 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36 2)北京字地震波形记录测定地震基本参数,即震源位置、发震时刻和震级,仍然在 地震监测和地震速报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的数字地震台站装有软件,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自动测定方位角 和人机交互测定震中距,进而测定震中位置。在利用单台三分向地震记录进行自动处理,特别是震相自动识别 和到时读取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由于地震记录本身的复杂性,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波 形自动测定震中方位角和识别多个震相,进而利用单台多震相到时自动测定震中距和震源深度仍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研究新的单台地震自动定位方法和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具有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有效的单台地震自动定位方法有可能成为地震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系统的组成部分,纳入地震台 网的地震自动定位综合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地震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的效能。 随着计算机计算速度的提高和存储容量的扩大,以往被认为不现实的或者实现成本高的、不被人们看好的 数据处理方法,如简单的直接搜索法,已在诸多领域应用,解决了利用反演方法不能解决或不能正确求解的问 题。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单个地震台站三分向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进行单台地震自动定位的网格 搜索法。 该方法以台站为中心,建立辐射状网格,按可变震中距步长和方位角步长进行搜索。对一个检测到的地震 事件记录波形,对每个震中距,计算预测波形特征函数与记录波形特征函数的互相关函数值,选其最大值对应 的震中距。这里,预测特征函数是一个简化的波形,由若干个基本波形组成。基本波形可选择例如正的三角波。 特征函数中包含的基本波形个数、相对位置以及相对幅度由预测地震事件的震中距决定。即根据在一定震中距 的主要震相个数、震相之间的相对到时差以及各主要震相的相对发育程度(预计的最大振幅比),构造与给定震 中距对应的预测特征函数波形。这里所谓记录波形特征函数,是指对原始记录波形进行适当的变换,其基本考 虑是去掉波形中的细节,突出地震信号的主要运动学特征。具体地说,希望在地震震相到达时,特征函数急剧 增大,然后快速下降至接近或等于零,而在下一个震相到达时,特征函数又能急剧增大,然后快速下降至接近 或等于零,如此继续。可能有不同的特征函数,例如经常用于检测地震事件和读取震相到时的“长短时平均值 之比”。沿时间轴滑动预测波形特征函数,计算两个特征函数的互相关值。对于给定的震中距,该互相关值是预 测波形特征函数在时间轴上起始位置的函数。 对每个方位角,合成沿径向和沿横向的波形分量。设地震波形记录北东向分量第f个采
用震源扫描算法(SSA)研究列车源的运动
用震源扫描算法(SSA)研究列车源的运动李文军1,李丽2,陈棋福1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2 中国地震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36摘要本文用震源扫描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SSA)对2004年5月山东兖州试验时地震仪记录到的列车产生的一次振动波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短暂时间段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列车运动所产生的鸟巢形波形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段分离的方法,我们得到了3张有关震源分布的图像,图像显示列车正在由NW往SE行走穿过本区.扫描结果表明,列车震源经过适当预处理可以当作许多分散的小震源来分别处理,也显示了SSA方法处理象列车这种无法识别震相的数据波形具有的潜力.关键词震源扫描算法(SSA),“亮度”函数,列车震源,鸟巢形结构Research on the movement of vibration source of train by means of SSALI WenJ-un1,LI Li2,CHEN Qi-Fu11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Scienc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2 National Earthquake Infrastructure Servic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on a vibration source induced by a train during our experiment in May 2004 in Yanzhou, Shandong Province by means of Source-Scanning Algorithm (SSA) recorded by seismograph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3 clear nest-shaped fine structures made by the movement of train in three very short time periods. We get the three images about the vibration source distribution by separating one piece by another. The images show that the train is heading forward from NW to SE to get through this district. The example convinces us that the source of train can deal with as a lot of separate little vibration sources by means of some suitable pretreatment. It also shows the potentials of SSA in cope with of the data lack of seismic phase like this.Keywords Source-Scanning Algorithm (SSA), Brightness Function, Train Vibration Source, Nest-shaped Structu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374018)和地震联合基金 (106010)资助.作者简介 李文军,男,1969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学研究. E-mail: liwj@1 引言列车(火车)产生的振动常常被当作地震台需要避免记录的东西,尽量加以回避.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面振动产生的“干扰”和“破坏”方面,即把列车振动看成是一种无用的有害的噪声源和振动源,而很少涉及到系统研究甚至利用这种重复性甚好的激发源.但是,李丽等[1]、陈棋福等[2]和韩忠东[3]等试图将它视作一个信号源来探测地下结构.这些探索和实际观测揭示了列车产生的震动具有的一些特征,如:频带较宽,重复性好,稳定性强,它是一个多点的长时间震源.那么,探测地下结构的工作之前,我们对源的认识更多一些应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结构信息.虽然上述研究对列车震源产生的理论和记录到的波形特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甚至对面波结构都有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列车是一个运动的线状运动物体,它是沿着一条固定的轨道在行走,只有在源的位置和变化规律知道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因而列车源的运动规律本身的研究对于探测列车运行过的周围地下结构显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本文通过一种改进的震源扫描算法(SSA)[4~6]作为研究火车运行规律的手段,对山东兖州2004年5月23日凌晨4时许的一次列车的震源运动过程进行了跟踪扫瞄,成像了列车运行3个短暂时间段(3秒到6秒)的震源分布状态,从而重现了列车运行穿过本区时移动振动过程.2 扫描方法震源扫描算法2004年由Kao和Shan提出[5,6],是一种通过波形对震源分布进行定位成像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断层(震源)的走向倾角等产状要素和断层规模等参数,仅仅考虑能量的传播,就可以方便地利用包括相对振幅和到时等波形数据,检测到给定的时间和位置是否有地震震源.通过完全扫描一个既定时空,可以探索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整个震源序列分布,而且,可以避开进行波形反演计算理论地震图的比较大的计算量和不稳定性.他们在对2003年3月北Cascadia俯冲带的慢地震研究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当时,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发生了一连串的振颤(tremor)事件,震动延续的事件很长,振幅与噪声水平接近,因而不可能去辨别同一震源的震相,传统的定位方法根本无法应用,最后,通过SSA方法根据相应的“亮度”函数扫描,定出了“tremor”的震源位置和发生时间.列车震源与“tremor”有两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其一是信噪比较低,列车源离铁路几公里之外就基本消失在背景噪声中了,在本实验中的3号台站(sta3),列车信号只是稍强于背景噪声,列车信号与背景噪声的振幅差别就不大了,这个震源在地震仪记录的上只有一个模糊的反映;其二,震相初动无法拾取,也即只可看见波形中的极大点而看不见这个波形的起始点.因而,采用传统定位方法有很大的困难,本文尝试采用SSA方法来追踪列车震源的运动.SSA 的基本原理表示如图1,空间某点η的τ时刻的初始“亮度”函数定义为∑=+=Nn nn t b N b 1)(1),(ηττη 式中n b =smooth (||n u ),代表光滑波形数据得到第n 个台站的亮度函数(即单台的亮度函数),这是由于走时有误差应该把相邻的点考虑进去,常用的光滑算法(如高斯加权平均、移动平均等)都可以使用, n u 为规一化台站记录,n t η为第n 个台站到空间点η的走时.图1 震源扫描算法原理示意图台站上的曲线为单台的亮度函数n b ,如果图中的三个星代表有震源的三个空间点(η1~η3),那么在每个台站亮度函数曲线上分别对应波形峰值点(1,2,3),按照计算公式,此处就应该具有比较大的亮度函数数值(极大值);而在η4处由于没有震源,按走时反推到单台亮度函数处只能落在曲线的低洼处,因而得到一个较小的亮度函数值.在整个时间段扫描求取整个网格化空间每个点这段时间的最大亮度函数值b max ,按照剖面或者断面展示就可以看到整个空间最大亮度函数分布.Fig.1 Sketch map of Source-Scanning AlgorithmThe figure on the top of the station is correspondent Single Station Brightness Function n b . If the three stars stand for three seismic resource point (η1~η3), they reflect on the figure a maximum peak (1,2,3). This three point must get a bigger (maximum)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Because there is no source at η4 the SSBF correspondent set on lower place of the curves, we get a smaller SSBF. When we scan in all the time and space andseek the maximum of each node of gridding space. Finally the whole maximum brightness function will display in space by profiles or sections.由于列车基本上位于一个水平面上运行,所以只需要考虑一个平面上的点即可,在所采用仪器设备较少和离铁路很近的情况下,速度模型采用均匀的地面模型.先预设一个初始值,通过在初始值附近不断适当调整速度值,直到最大亮度函数最靠近铁轨时为准.又由于列车源实际上是沿着一条既定轨道在前进的,可以加上震源一定在铁轨上运行的震源位置约束,即以铁路线为中心轴线依照与点到铁路的距离正比设置加权函数,并以前述的亮度函数与加权函数相乘得到最后的亮度函数,尽量突出列车运行轨迹,并将最后的亮度函数成像(图4).3 数据处理本文数据来自2004年5月下旬的一次试验,试验场地位于山东省兖州市境内,北距兖州车站约8公里,南距邹城车站约14公里,区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记录的时间从5月22日8点多到5月23日17时,目的是在已知地下结构的场地上,联合布设宽频带地震仪、浅层地震勘探仪进行记录,为利用列车震源探索地下结构法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持.挑选的数据所用的观测观测系统采用5套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一个菱形台阵(图2中的sta1~sta5),各个台地震仪为1-20Hz短周期地震计配16位数据采集器,采样率为200sps,台与台之间相邻两点间隔500-520m,整个台阵布置于NW-SE走向的铁路线的东北部,最近的台站离铁路线的垂直距离500m左右.半空圈obs1-2为两个人工观测点,分派两人用时钟记录来往火车的经过时间,三个标注为rail的半空圈为测量铁路和火车位置用手持GPS确定的控制点.经过对所有台站记录各分量的比较,我们发现垂直分量的波形衰减较快,整个火车波形的内部结构反而不如水平分量清楚,因此最终采用N向分量作为计算的原始数据.在作频谱分析后,信号部分在4-8Hz的有一个峰值而非信号的噪声部分没有,因此可以断定列车震源在短周期记录平坦频谱带内在这个很窄的频带宽度集中了相当高的能量,由于记录到的信号主要是面波信息,考虑到面波的频散特性,从中抽出一个窄带的频率也更合理,因而采用了4-8Hz的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将这个频率段的强信号提取出来,无关的噪音部分尽量滤除(图3,上),滤波后的波形显现出了3个相对尖锐的峰值,拉长的地震图波形更加清楚,3个峰值变成了3个鸟巢形结构的峰值区(图3,下).图2 观测试验区铁道和台站的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railroad and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experiment zone图3 5个台站接收到的2004年5月23日凌晨4时左右经过的列车震源波形均为N向水平分量,都经过4-8Hz 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的滤波.下图为上图阴影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中显现出极有特点的3个鸟巢形波形,由于sta5距离铁轨最近,列车波形信号的细部特征也最清楚;纵坐标单位为count数,横坐标为从4时整起算的以秒计算的时间;对于sta5,三个峰值大约出现在428秒、440秒和455秒左右.Fig.3 Train vibration source waveform received by the 5 seismic stations at about 4 o’clock in May 23rd, 2004 The data are all north horizontal components applied 4-8Hz butterworth band-pass filters. The lower picture expanding the shadow part of the upper one shows three characteristic nest-shaped waveforms. The fine feature of the train waveform recorded by station sta5 is very clear since the station is the most closed station to the railroad. The unit of vertical coordinate is counts. The unit of horizontal coordinate is second from 4 o’clock. For sta5 3 peaks come forth at about 428 second, 440second and 455 second.滤波后的地震图的明显波形特征是列车驶过本区时曾经发生了3次强烈的振动事件,它们清楚地在地震图上体现出为3个鼓出的鸟巢形波形段.而中间的那个鸟巢波形(440秒左右,即4时7分20秒左右)振幅最大,这可能是一次最强烈的振动事件,要么就是距离台阵位置最近时发生的一次强烈振动.在分辨出3个重要子事件后,我们在相对分离对应的时间段,在台阵附近的铁道线路段进行时空扫描.第一段时间为4时7分08秒-11秒之间(图4a),显出此时最大震源位于obs2附近,其余比较显著的震源位于obs2NW方向的铁道上;第二时间段为4时7分17秒-23秒之间(图4b),此时显出的最大震源位于obs1SE的铁轨上;第三时间段为4时32秒-38秒之间(图4c),此时最大震源位于南部两个rail点之间,即将跨越出图.三个时间段串联起来看,我们便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列车由NW到SE的运动过程.我们也尝试了在整个这个时间段的扫描,但是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列车运动状态,这是由于两个相邻事件波形的互相干扰所致,由于面波的波速较慢,而本次布置的台站又少,相距几秒的波形都会产生互相叠加影响,又没有足够的台站叠加消除这种影响,以至对震源产生了曲解.因而,在这样布置的条件下采取分段分别扫描的方式是最妥当的.对于台网SSA方法的分辨能力,我们曾经做过相应的模拟控制试验[4].在台网内的分辨率达到2%,即台站间距1/50的两个震源点可以清楚的分开,而在台网外分辨率距离台网到台站间距一半时,分辨率也可到达4%套用在本例中则震源点的定位误差在20m以内,从图4的结果看,3组震源点的相互之间的距离在200~300m之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保证列车的震源点不会有大的误差,可以反映列车运行的真实情况.116.845116.85116.855116.86116.865sta1sta2sta3sta4sta5obs1obs2railrailrail(a )116.845116.85116.855116.86116.865sta1sta2sta3sta4sta5obs1obs2railrailrail(b )116.845116.85116.855116.86116.865sta1sta2sta3sta4sta5obs1obs2railrailrail(c )图4 2004年5月23日凌晨4时多的3个时间片断的铁路沿线震源分布(a) 从7分08秒至11秒; (b) 从7分17秒至23秒; (c) 从7分32秒至38秒Fig.4 Distribution of vibration sources of 3 time slices along the railroad at about 4 o’clock in May 23rd, 2004(a) From 07′08″to 11″; (b) From 07′17″to 23″;(c) From 07′32″to 38″4 列车震源成像技术用于地壳破裂过程成像的可行性探讨对于列车这种类型的震源,震源扫描方法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事实上,天然地震的破裂过程也可以看作是震源运动的过程,从震源位置的移动角度看,列车源和天然地震源有着同样地都可以看作由一个个的子事件累加而成的.因此,本文的方法完全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用之于追踪天然地震的破裂过程中,可能是计算震源破裂过程的又一方法.对于天然地震扫描和列车震源扫描同样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与列车震源相比,一个大地震也是由分布在断层上的许多小地震构成,这其中的小地震很多时候会有相对比较强烈的子事件,这些子事件在波形上就表现为一个个突起,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离出来确定各个强子事件的位置,这些位置时空图像就是震源运动的过程-即震源时空破裂图像.并且,由于强震产生的地震波具有比较低频的成分,强度很大,振幅很高,因此会有大量的台站记录到,在台站的取舍上可以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从中挑选分布方位好、记录完整、噪音小的台站,得到的震动信息可以更准确、更丰富一些.因此,相比于列车震源,地震震源的扫描可能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列车源和地壳破裂的地震源之间的明显差别,两种震源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它们同样是具有一定频率特征的机械波,这样便于我们用采取滤波等方法提取信息.可是,它们的频率范围又不一样,天然地震的激发的频率特别是大地震的频率比较低,而火车的振动是一种相对比较高频的面波。
地震应急与灾害评估所需的几种地图数据类型
地震应急与灾害评估所需的几种地图数据类型一、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数字地面模型DTM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系中大量选择的已知x、y、z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示,或者说,DTM就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地形表面形态的属性信息一般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
它被用于各种线路选线(铁路、公路、输电线)的设计以及各种工程的面积、体积、坡度计算,任意两点间的通视判断及任意断面图绘制。
在测绘中被用于绘制等高线、坡度坡向图、立体透视图,制作正射影像图以及地图的修测。
在遥感应用中可作为分类的辅助数据。
它还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可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合理规划及洪水险情预报等。
在军事上可用于导航及导弹制导、作战电子沙盘等。
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GIS、地图学中的常用术语。
DEM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DEM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派生出等高线、坡度图等信息,也可与DOM或其它专题数据叠加,用于与地形相关的分析应用,同时它本身还是制作DOM的基础数据。
DEM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
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
DTM的另外两个分支是各种非地貌特性的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数字模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地面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人文要素,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层深度、地价、商业优势区等等。
用于地震预警的三维实时定位方法
作 者 简 介 : 雪君 (9 4 ) 女 , 韩 18 一 , 中国 地 震 台 网 中心 助 理 工 程 师 , 士 , 事 中 国 地 震 背 景 场 探 测 项 目管 理 、 震 观 测 硕 从 地 技 术 与 数 据 处 理 工作
地 震 地 磁 观 测 与 研 究 第 3 卷 第 2期 3 21 0 2年 4月
S S 0L EI M 0GI CAL AND 0M AGNE C GE TI 0BS RVATI E oN AND S RE EARCH
V0. No 2 1 33 . Ap . r 2O 2 1
地 震定位 是地 震预 警 的第 一 步 。常规 的定 位 算 法通 常需 要 等 到 四 、 五个 台站触 发 后 才开
始启 动 , 台 网所 含 台站不够 密集 时往往 无法 满足 预警 的需求 。为 了提高 定位 速度 , 第 一个 在 从
台站触 发之 后就 开始 定位 的方 法 的研 究 和软 件 开 发变 得 十 分 必要 。Ho ic i ( 0 5 提 出 r h等 20) u
摘 要 为 了尽 快 定 位 地 震 , “ 未着 ” 位 算 法 基 础 上 , 试 引 入 三 维 地 壳 模 型 , 建 具 有 三 维 空 在 着 定 尝 构 间格 点 分 布 的走 时 表 。根 据 已 触 发 台 站 的 到 时 和 未 触发 台 站 的 位 置 信 息 设 计 概 率 分 布 函 数 , 过 通 八 叉 树 搜 索 方 法 , 速 给 出震 源 在 三 维 空 间 的 可 能 位 置 。使 用 波 前 追 踪 算 法 , 算 中 国几 个 地 区 快 计 三 维 地 壳 模 型 的 走 时 网 格 , 用 中 国 地 震 台 网 资 料 , 区域 内 发 生 的地 震 进 行 定 位 分 析 。 结 果 显 利 对 示 , 一 定 的 台 网密 度 条 件 下 , 维 实 时定 位方 法 能 在震 后 数 秒 给 出 震 源 位 置 , 满 足 地 震 预 警 要 在 三 可
网格搜索法下区域地震定位研究
网格搜索法下区域地震定位研究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研究地震活动、构造带分布、震源机制、发震构造,以及地震灾害预警、地球内部结构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网格搜寻算法进行区域地震快速定位问题,利用后续(sPn)震相走时信息实现了网内、网外两种不同地震定位方法的优化,特别是对震源深度的优化定位。
网内地震定位中引入V图法对搜索区域进行约束,区别于传统方法,将台站高程与地下介质速度不均匀性考虑在内,定位算法的实用性更强,大大缩短了传统网格搜索法的计算用时。
网外地震定位通过方位角和震中距估计不断缩小目标震源区域范围,避免大范围的全局搜索,进而提高了地震定位效率。
合成数值模拟定位中,对采用多种不同震相组合的定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走时差分布讨论各种组合在不同震源深度方向的制约作用。
同时讨论了三维速度模型下地震定位的精度。
通过对陕西渭河盆地和山西地区的实际地震数据进行定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最后分析了该定位方法在实际地震定位中的计算效率,结果表明:网格搜寻算法是具有全局解、高效、定位精度高的算法。
地震活动性参数全时空扫描动态寻优预报模型
为给定一个噪声限 , 如果地震活动性参数偏
离背景 值 而超 过 噪声 限则 认 为 是震 兆 异 常 。
点, 用横 向( 全空 间) 或者纵 向( 全时 间) 扫
描方 法研究 地震 活动 性参 数 的 动态 变化 ,都 难 以完 整客 观地 反映 地震 活 动异 常情 况 。采 用地震 学方 法提取 中强 以上 地震前 的震 兆信 息 , 键 在 于 提 取 地 震 活 动 参 数 偏 离 背 景 关
地 震 活 动 性 参数 全 时 空扫 描 动态寻优预报模型 术
曹井 泉 , 朝伦 巴根 孙加林
1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呼和浩特 00 1 1 8 0 2 )内蒙古 自治区地震局 , 呼和浩特 00 5 10 1 摘 要 选取 l 0种物理意义清楚、独立性较好 的地震活动性参数,以最大限度地提 高预报效 能为 目标 , 用全 时空扫描 方法建 立 动态 寻优 预 报模 型。研 究表 明 , 震 活 动 采 地 性参数动态寻优预报模型, 空间上 , 在 客观地反映 了区域构造活动的差异性; 在时间上 , 完 整地反 映 了区域地 震 活动 的 涨 落;可 以有 效 地 剔 除 背 景 干扰 , 高地 震 异 常 识别 率 , 提
维普资讯
2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0 07芷
中 国大 陆及周 边 17 9 3年 以来 中小 地 震 有 效 监 测 区域 (5 . 6 11×1 k 。图 1给 出 的结 0 m) 果 显示 , 新疆 南部 、青 海西 部 和西 藏 大 部地 区 ,以及 靠 近边 境 地 区地 震 监 测 能 力 较 弱 。
三维地震数据体层面自动追踪
三维地震数据体层面自动追踪摘要:针对三维地震数据体层面识别困难的问题,本文以余弦相似性定理为基础,改进同相轴追踪算法,根据三个原则和搜索半径算法建立三维数据体的地震层面追踪模型,有效地拾取出地震层面。
研究表明改进同相轴追踪算法可以自动追踪多个地震层面,提高了地震层面追踪效率。
关键词:三维数据体;地震层面;层面自动追踪;余弦相似性;同相轴追踪中图分类号:U631 文献标志码:A3D Seismic Data Volume Level Automatic TrackingSONG Jia1(1.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Ltd,Xi’an,710075,Shanxi,China)Abstract: Aiming at the difficulty of identifying the level of 3D seismic data volume, this paper improves the event track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osine similarity theorem, establishes a seismic level tracking model for 3D data volume according to three principles andthe search radius algorithm, and effectively picks out the seismiclevel .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event tracking algorithm can automatically track multiple seismic layers and improve thetracking efficiency of seismic layers.Keywords: 3D data volume; seismic slices; slice automatic tracking; cosine similarity; event tracking1 引言石油在工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及开发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在这方面深入研究。
关于地面搜索方法的模型
关于地面搜索方法的模型沈剑【期刊名称】《经贸实践》【年(卷),期】2015(0)10X【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来到了汶川,5月12号特大地震发生在汶川,这次地震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害怕它,而是众志成城,共同抗灾,"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的精神支撑着我们。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搜救被捆人员就是要抓紧时间,越短就越有利。
本文运用了20名队员走折线的方式.采用定点搜索的方法,在矩形区域内设置若干个定点,分别让20名队员进行指定地点的搜索,任意两点间所跑的路程不进行搜索,所得的结论是所花的时间是一个不确定的一个变量。
我们采用的折线式的搜索方法优势是,搜索速度快,不是边走边搜索,而是定点式的搜索,虽然所走的路程是直接直线搜索到另外边缘地带的2倍,但是速度却是直接直线搜索的两倍,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为救援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因为3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把矩形区域横着平分3等分,再依照折线搜索法进行搜索,在满足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最省时间的,原因是宽不能整除人数或者半径。
三组按照问题一中的线路线搜索,通过计算,发现这是非常省时间的一种方法,原理与问题一样。
【总页数】2页(P262-263)【作者】沈剑【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地面搜索路径的"S式"折线模型和螺线模型2.地面搜索优化模型3.关于地面搜索的优化模型4.关于地面搜索的优化模型5.血迹搜索犬搜索几种不同地面的训练方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个地质勘探的派对,而你的角色是那个负责“探测”地球深处秘密的地质学家。
在这个派对上,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就像各种地质探针一样,它们可以帮助你找到地下的宝藏。
我们要来谈谈“三维地震勘探”。
这个技术就像是在地下世界里放了一个超级大的望远镜。
它通过向地下发送一系列小石头(地震波),然后观察这些石头是如何反射回来的。
这些反射回来的信号就像是我们收到的信息,告诉我们地下有什么。
想象一下,当你在一个大型超市里,你想要知道每个角落都有什么商品。
你拿起一个超长的望远镜,开始四处张望。
突然,你发现某个角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宝藏!三维地震勘探也是这样,通过发射和接收地震波,我们可以“看到”地下的情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地下的物体。
相反,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关于地下情况的图像,就像是一张地下世界的地图。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成像技术”。
这项技术就像是给这张地图上的每个地方加上了颜色和标记。
想象一下,你在超市里找到了一个你喜欢的商品,但你不确定它在哪里。
这时,你拿出一张地图,上面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了各个商品的位置。
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你想要的那个宝贝了。
同样地,在地下世界中,成像技术帮助我们识别出不同的岩石类型、断层和其他地质结构。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理解地下的构造,预测可能的风险,甚至找到新的资源。
我们来谈谈“数据处理与解释”。
就像处理超市里的购物清单一样,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地图上标注出宝藏的位置,并确定宝藏的大小和形状。
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下世界的秘密。
通过发射和接收地震波,我们可以“看到”地下的情况;通过成像技术,我们可以识别出不同的地质结构;通过数据处理与解释,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地下的情况。
利用数学建模浅谈汶川地震某区域地面搜索营救问题
注:本文已获2008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
图2粒子数最大600.燃烧粒子400
5结束语 本文在对已有的火焰模型研究基础上,提 出一种基于粒子系统的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能够达到真实模拟动态火焰的效果,增强了实 时性,提高了运行速度,减少了粒子数目。节省 了内存空间。
参考文献 【11王继周顾耀林火焰模拟方法的研究综述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7年第11期 12l基于粒子系统的蜡烛火焰实时模拟2006年 16卷第5期
一10万一 方数中据国新技术新产品
利用数学建模浅谈汶川地震某区域地面搜索营救问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刘春洁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2009,""(21) 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xjsxcpjx200921007.aspx 授权使用:西安交通大学(wfxajd),授权号:595e8b62-0680-4acf-9c04-9dc100f4230d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8日
o≥o’l:∈z'J20
分队负责某—个区域得到177893秒约为49.41473小时
注: 还有不同的分析图,根据同样的函数方程 式,对队员行程的时间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得 出:,而现在是搜索区域要求最短以免造成更多 的伤亡,所以我们采取缩时,保证联系的理论横 扫前进,就是单靠着行走最边的士兵在转折时 与最边角有距离即如下图: 把漏洞覆盖最边长为20米而中间斜线为
嗣口互墨誓磁口。2。t丽JI}9丽NU.21 咖ana~出 高新技术
利用数学建模浅谈汶川地震某区域地面搜索营救问题
地震搜索技术PPT课件
3.1搜救犬
犬舍/犬笼
3.2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
3.3光学生命探测仪
3.4热红外生命探测仪
适用于坑道、黑暗、烟雾
3.5电磁波(雷达)生命探测仪
德国(连续波)
美国(超宽频)
3.6“变形虫”搜索机器人
第四部分:搜索常用方式及方法
搜索方式:
▲ 人工搜索 ▲ 仪器搜索 ▲犬搜索 ▲ 综合搜索
人 工 搜
Tiefpa?
56
4
LF
3
MS 2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Wahlschalter
34
2
5
1
6
Ein
7
Aus
8
Verst鋜kung
1
6
1
4
2
5
3
6
Sp黵ger鋞 ZEB/HG - 6U
100 75 50 25
0 Pegelanzeige
32
120
26
2,6K
20
14 Hochpa?
Ein
Aus Filter
L鰏 chen (Dr點 ken)
91% 81%
救
出
36.7% 33.7%
时
19%
间
7.4%
与
存
30分钟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活 20分钟:救出37.5%被压埋人员,存活率98.3%;
率
1 小时:救出85.8%被压埋人员,存活率降为63.7%; 2 小时:窒息而死率上升到被压埋者的58.6%以上。
二个问题思考
一、专业救援力量发挥的作用? 二、专业救援队伍怎样体现专业水平?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地震解释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和地质解释,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地质知识。
一、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是用来描述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的图形表示。
其中常用的构造成图包括剖面图、速度模型、震源机制图等。
1. 剖面图剖面图是根据地震数据绘制的纵向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速度变化情况。
通过剖面图,我们可以观察到地壳、地幔、地核等不同地层的厚度和性质。
2. 速度模型速度模型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反演得到的地球内部速度分布图。
速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各层物质的密度、弹性和岩石类型等信息。
通过对速度模型的研究,地震学家可以推断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3. 震源机制图震源机制图是描述地震震源性质的图像。
它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振动方向来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位置、震源类型等。
震源机制图对于研究地震活动的发生机制、构造活动的性质以及板块运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质解释介绍地质解释是通过地震数据和地质知识对地震成因和地震波传播进行解释的过程。
地质解释的核心是将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的结构特征和构造活动相联系。
地质解释中的重要概念包括:1. 构造带构造带是指存在活动断层、板块边界或构造变形的区域。
地震波在穿越构造带时会发生折射、衍射以及衰减等现象,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的分析,可以推断构造带的性质、活动程度以及与地震风险的关联。
2. 地震差异性地震差异性是指不同地区地震波传播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反映出地球内部结构的异质性,如地壳厚度的变化、地幔温度梯度的差异等。
通过地震差异性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和地壳演化历史。
3. 地震序列地震序列是指一系列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地震事件。
地震救灾最优搜索方案
地震救灾最优搜索方案摘要这是一个有关灾区遇险人员搜索的问题。
要使搜索完整个区域的时间最短,我们提出了需要满足的4条“最优搜索条件”,一个模型满足“最优搜索条件”的程度越高,所需的时间就会越少。
对于问题一,我们依据题目所给的要求建立了三个不同的模型:拉网搜索模型,分块搜索模型,索道式地毯搜索模型。
在拉网搜索模型中我们根据一笔刷定理进行计算得出第一问的搜索过程需要进行50.92小时,需要增加2名搜索队员;在分块搜索模型中,我们采用分区负责的搜索方法计算得出第一问的搜索过程需要49.03小时,需要增加1名搜索队员;研究模型一,我们发现一笔刷定理在进行区域转换时,会浪费很多时间,满足“最优搜索条件”的程度不高。
在处理区域转换问题上我们研究了赛跑运动中的跑道转弯问题,建立了索道式地毯搜索模型,很大程度上满足“最优搜索条件”,20个搜索人员按照图5所示的搜索路线图进行搜索,只需要47.45小时就可完成搜索任务。
由问题一所建的几个模型中我们得知“索道式地毯搜索”模型满足“最优搜索条件”的程度最高,所需的时间也最少。
所以问题二我们也采用“索道式地毯搜索”模型。
对于如何把50人划分为3组,我们提出了满足“最优搜索条件”的“最优人数分组条件”。
即50人划分为3组的方法符合“最优人数分组条件”的程度越高,用索道式地毯搜索满足“最优搜索条件”的程度就越高,完成搜索任务所用时间就越少。
对此,我们划分第一组为20人,第二组为20人,第三组为10人,三个组按照图6所示的搜索路线图进行索道式地毯搜索,完成搜索任务需要19.81小时。
模型一的的建立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但是在模型一的建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由于区域转换而造成的不可忽略的时间浪费;模型二在基于模型一的思路上采用分块负责的方法,产生的区域转换时间仍然非常的多;模型三在模型一的路线基础之上采用了索道法,不需要区域转换的时间,但是仍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时间浪费。
为了进一步搜索时间,我们可以采用圆圈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搜 索 时 间的划分 . 每 个 队员 从 出发点 到集结 点 的时 间可 以划 分为
以下 5种 时间之 和 。
区域 内, 横向搜索 9 , 次 搜角 1 次 , 向搜索的长度 7 纵 为 3 0 。由于各 队员在搜索 区域内的路线相同 , 4米 因此 , 队员 只有 出发 时 间 和 集 结 时 间不 同 , 然 各 显 1 队员 的出发 时间及 集结时 间都是最 长的, O号 因
=
=
21年 1 01 2月
=可0 2 3 0- 0=2 8 ( 6 9 38 £ ))
,
5 7 秒 ) 6( 。
2 .1 : 7 1 ( ) 集 结 时 间 07 44 秒 ,
£
:
所 用 总时 间 为 : = 发+9横 一 向+1 t角 t t 向 次+ 7搜
+£ =16 8 ( ) 9 0 7 小 时 ) 因此 , 照 7 6 0 秒 =4 .7 ( 。 按
其 他 队员经 过时 就不必 再搜 索 。
() 5集结时间 : 完成搜索后 , 不搜索只行进 到集 结 点 的时间 。
显然 在整 个搜 索 过 程 中 出发 时 间 、 角 时 间与 搜
集 结 时间越 少越好 。
4 问题分析
4 1 搜 索时 间的下 限 .
5 模 型的建立与求解
【 e od】 Gon a hR g n v i ;o s p K y rs w r ds r ;ei ad io B wh e u ec ol isn a
[ 中图分类号 ]0 4 2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3 2 (0 10 0 1 —0 6 4 2 92 1 )6— 0 3 4
【 bt c】 A t e atqa e ise r ho go t h etnua r ac rbe B e erht i A s at r f rt r uk s tr e tru hu er ag l ae s rhpolm, yt ac mes — e he h da aa s t c r ae hs i id
动 时 , 整个灾 区划 分 成 多个 矩 形 区域 分 配给 不 同 把 的救 援 队 , 以快 速完 成搜 救任务 。
() 1有一支 2 人一组的搜索队伍 , 0 拥有 1 台卫 星电话。请设计一种你认 为耗时最短的搜索方式。 按 照你 的搜 索方式 , 索 完 整个 区域 所用 的时 间 是 搜 多少? 能否在 4 小时 内完成搜索任务?如果不能 8
再求 d , 。 由于在搜索 区域内搜索路线都相同 , 故每个队员的横 向搜索时间 、 向搜索时间、 纵 搜角时
间也 相 同 , 只有 出发 时 间和集结 时 间不 同。
发
=
n n = l2… ,0 号 队员从 出发点沿直线 行进 ( ,, 1)
索所用 的总时间。可以计 算横 向搜索一次 的时间
一
次=
:16 0  ̄ ) 80 ( 。
作 考虑 。 () 3对某 些至 少要经 过 2次 的区域 , 在第 一次 仅
() 向搜索时间 : 4纵 沿平行于短边 (2 0 ) 70 米 搜 索 所用 的总 时间 。
经过这些 区域时搜索。且只要有一个队员搜索过,
第 1 卷第 6期 1
震 区地 面 搜 索路 线模 型
安 霞, 刘艳 艳 , 王福 昌
( 防灾科技学院 , 河北 三河 0 5 0 ) 6 2 1
【 要】 震后灾 区矩形 区域 的全境搜 索 问题 , 通过把 搜 索时间划分 为 出发 时间、 向搜 索时 间、 向搜 索 时 摘 是 横 纵 间、 搜角时 间与集结时间 , 兼顾耗时 与通讯 , 把搜 索区域 横 向或 纵 向划分 , 立三个在 实践 中易于操作 的震 区地面 建
1 引 言
地震 、 山洪 等 自然 灾 害 常使 地 面 交 通 和通 讯 系
GS P 定位仪、 步话机 , 步话机通讯半径 为 10 米 。 00 搜索队伍若干人为一组 , 有一个组长 , 组长还拥有卫 星电话。每个人搜索到 目标 , 需要用步话机及时 向 组 长报告 , 长用卫 星 电话 向指 挥 部 报告 搜 索 的最 组
=
人 索 整 区 的 间 限 搜完个 域 时下 为 詈
=
= 形带 。0是 区域 的 中心 即 出发 点 , 是 集 结 点 , E M A
=KQ =2 0米 , A =5 8 O 50米 , H =30 E 60—30= 6
30 , 6 米 长为 120 10 米的矩形带, 每人搜索一个矩
4 .6 小时;O人搜索完整个 区域 的时间下限为 6 67 5
1 .6 、 。 867 时
34 米 。我们以 1 20 0号队员 为例说 明搜 索路线 :0 1
号 队员从 0沿 直线 不搜索 只行 进 到 D, D沿 弓形 从 路线 搜索 到 Q, 从 Q不 搜 索 只 行进 到 M, 搜 索 再 在
一
:
图1
, ,
() 向搜索时间: 3横 沿平行于长边 ( 10 米 ) 120 搜
・
/ 5 + 0 57 ( )集结 时间 582 34 2 3 7 秒 ' 0 2
=
__M Q
. 2
1 ・ 4
第 1 卷 ・ 6期 1 第
安霞等 : 区地 面搜索路线模 型 震
3 0-2 6 0
2 米 , H=( 0 一 0 米 , 0 G 2 2 ) 队员 的行进路线为
A G H G E, — — — — 称完 成 G H G所 需 的时 间为 — —
“ 角 时 间 ” 搜 搜 : 角=— 0 2 4 -2 0 ̄
( ) 秒 。
+ —
- 7 V 口 坝 I
L
2 1 年 1 月 01 2
廊坊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unl f aga gT ahr C  ̄ g( aua Si c dt n ora o n f ee e oe eN tr c n e io ) L n s l e E i
De . 0l c2 1 V0 . 1 NO 6 1 . 1
√d +(60 0 /. 秒) 由 £ + 30 —2) 1 ( , 2 + 向+f角+£结:4 × 60可得 d 磊 8 30, 1 2. 0:539 8
( ) 米 。
这种搜索方式 ,0人不能在 4 小 时内完成搜索任 2 8
务。
5 12 能 否及 时通 讯的讨 论 ..
完 成 , 要增加 到 多少人 才可 以完成 ? 需
2 问题 的提 出
设有 一个 平 地矩 形 目标 区域 , 小 为 120米 大 10
() 2 为了加快速度 , 搜索队伍有 5 人 , 0 拥有 3 台 卫星电话 , 分成 3 组进行搜索。每组可独立将搜索 情况报告给指挥部门。请设计一种你认为耗时最短 的搜 索方 式 。按照你 的搜 索方 式 , 索完 整个 区域 搜
・
l ・ 3
21 年 1 0 1 2月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1卷・ 6 1 第 期
长那里。并且为了减少队员与队长之间通话 的传递
次 数 , 队长安 排在 小组 的 中心 位置 。 把
() 2 搜救人 员 发 现 、 报 、 理 问 题所 需 时 间 不 汇 处
30 6米
H
204 0 12-2 '
=
2 71 0.
3 锄
号 队员 的搜索 区域
G
2 队员 的 搜索 区域 号
30 6米
F B
队长c号 队员 , 一 的搜 l号至 2号 队员 的 索 区域 1 o
30 6米
E
A
3 0 米 60
图2
1 号 队员 的 出发 时 间 t :—— _ EH 2 0 OA . 『. 2} .
搜 索路 线模 型来 完成 。
【 词】 地面搜 索; 域 划分 ; 关键 区 弓字形
Ro t o e fEa t u k r u e r h u eM d lo rhq a eG o nd S a c
AN X , U n y n,W AN G Fu c a g LI Ya - a -h n
的时 间是 多少 ?
× 20 , 7 0 米 需要进行全境搜索。假设 出发点在 区域 中心 , 索完成 后需 要进行 集结 , 搜 集结 点 ( 结束点 ) 在 左侧短边 中点 ; 每个人搜索 时的可探测 半径为 2 0 米, 搜索时平 均行进速度为 0 6米/ ; . 秒 不需搜索而 只是行进 时, 平均速度 为 1 2 秒。每个人带 有 . 米/
新 结果 。
现在 有 如下 问题 需要 解决 :
统陷人严重瘫痪 , 如何在一定资源条件下 , 快速 、 及
时、 准确地 搜索 失踪 待 救 人 员是 灾 后 救援 行 动 的一 个关 键 问题 。在这 种紧 急情况下 需要 解决 的重 要 问
题之一 , 即制定搜索队伍的行进路线 , 对预定区域进 行快速的全面搜索 , 以确定需要救助人员的准确位 置… 。在其它场合 也常有类 似的搜索任务。需 要搜索的区域很大 , 有多个救援 队同时进行搜救活
vd d i t t t g t i e n o sa i i , o i n a e r h tme v ria e r h t r n me h r o tlsa c i , e t l s a c i , n a h r gtme Ta i gi t c o n h me c n z c me a d G t e i n i . k n oa c u tt e t - o — n i s mi g a d c mmu i t n t e s ac r a i dv d d h r o tl rv rial w e p t r e e y—t u n n o n c i , h e r h a e ii e o i n a y o e t l a o s z l c y, e s tu h e a s o—r u e mo e o o t d l f erh u k ru dsac a t q a e g o n e r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