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总述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华文化中卓越的文学名著之一,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思想的生动体现。
本文从教案教学设计的角度,对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进行总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与要求,使得教学的过程更为有针对性和高效。
1、知识目标(1)了解唐宋诗词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文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掌握唐宋时期的优秀诗词,包括其作品的体裁、主题、表达方式等;(3)学习欣赏唐宋诗词,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
2、能力目标(1)提高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2)提高从文学作品中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教学重点及难点有所把握。
对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阐释,而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诗词作品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并启发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
2、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语言的运用方式、使用的词汇等都是与今天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法,例如进行现代汉语翻译、注释、诗词填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唐诗宋词。
3、互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了一部分唐诗宋词之后,我们可以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例如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诗词朗诵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相互交流、分享思考和感悟。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章: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介绍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概括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春晓》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山水田园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的理解深度。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能力。
第二章:山水田园诗的意象与意境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介绍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和区别。
2. 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方法。
3.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赏析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作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等。
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构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欣赏并评价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感。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意象和意境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构建的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山水田园诗中意象和意境美感的欣赏能力。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的情感表达一、教学目标1. 理解山水田园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能够分析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篇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然山水的感受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3. 鉴赏和分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田园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田园之美,激发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田园诗。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鉴赏和分析一首山水田园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田园诗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一首山水田园诗。
2. 写一篇关于山水田园诗的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写作和预习等。
3. 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
七、教学策略:1.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水田园诗的内容和意境。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答题步骤:()“读清”全诗。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
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通过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使学生领悟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山水田园诗的定义与特点2. 山水田园诗的历史背景3. 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能够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引导学生领悟美学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田园诗的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讲解经典作品: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进行分析讲解。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深入研究。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提升: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赏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山水田园诗的学术论文、赏析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经典作品和相关图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山水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第3-4课时:分析讲解经典山水田园诗作品。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
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一章:唐诗的兴起与繁荣1.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2 教学内容(1)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唐诗的基本特点:韵律、格律、意象。
(3)著名唐诗《春晓》、《登鹳雀楼》等的欣赏与分析。
1.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唐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如韵律、格律、意象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唐诗的艺术特色。
1.4 作业布置(1)背诵《春晓》、《登鹳雀楼》等唐诗。
(2)写一篇关于唐诗特点的短文。
二、《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二章:宋代词的崛起与盛行2.1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1)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宋代词的基本特点:音律、意境、情感。
(3)著名宋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欣赏与分析。
2.3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宋代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讲解:详细讲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如音律、意境、情感等。
(3)欣赏与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部分著名宋词的艺术特色。
2.4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宋词。
(2)写一篇关于宋代词特点的短文。
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范本》第三章:唐诗与宋词的比较3.1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与宋词的异同,认识到两者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分析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提高学生对唐诗与宋词的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1)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2)唐诗与宋词在主题、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差异。
3.3 教学步骤(1)导入:回顾上一章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诗与宋词的异同。
高中语文 山水田园诗教案(四) 苏教版
山水田园诗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查缺补漏。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难点: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教学参考网络、教材、教参授课方法练习式、讨论式、点拨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课前提问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抽查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状况。
二、课堂测验1、(2012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测试。
2、小组内整合答案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
4.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5.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全集“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是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但随着以“四”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
因此,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潮的时期。
本专题选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
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此诗的教学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此诗的难点是诗歌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同时要将此问题讲深讲透,并且要进行正确引导。
4、重点放在《春江花月夜》,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谁?《滕王阁》在必修四出现过,可以先搁置,到讲晚唐诗时,设“登高”诗专题时对比鉴赏。
第一课时总述学习目标:1、了解唐诗发展的过程,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风。
教学过程:一、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看电视散文《唐之韵》之“千古唐诗”(第1集)(约20分钟)2、简述唐诗发展过程(1)可发资料《唐诗的发展》。
(2)也可让同学课前认真预习附录部分的《唐诗的历程》。
二、初唐早期文风1、历史沿革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2、我们知道,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5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4、背诵这四首小诗。
【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方法指导: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生平遭遇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课前预习: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
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群,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表现宁静淡泊的情怀,山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
这类诗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主要分类【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厌恶官场,向往隐逸】【淡泊宁静,志趣高远】【生活闲适,悠然自得】【感情复杂,不一而足】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隐逸,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二)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抓意象),组成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品意境)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悟情感)。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课用课件苏教选修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
诗人为了表达其对山居“空”、“静”之美的喜爱之情, 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 的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 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 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 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 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山中明明 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 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 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取 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的 。
山水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感受山水田园
1、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愿望? 2、试分析诗歌里面的画面和作者隐藏的感受。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境? 4、诗人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和“静”的?
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山水田园诗教学教案精选
传统教学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学生可 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法真正领略山水田园诗的意境和美感。
创新教学法尝试与实践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山水田园诗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和情感。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山水田园风光,或者组织学生到自然 环境中进行实地体验。
学设计。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前往山水田园诗的创作 地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诗歌的
理解和感悟。
创作实践
鼓励学生进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 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
网络资源在山水田园诗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
01
利用在线课程、网络讲座等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
材料。
互动平台
02
借助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互动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
论。
多媒体素材
03
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
歌的意境和情感。
THANKS
感谢观看
情感共鸣法
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与诗 人情感相交融,产生共鸣 ,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对比鉴赏法
将不同诗人的山水田园诗 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异 同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 力。
经典作品解读与欣赏
《归园田居》
解读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 活,欣赏其恬静、自然的 诗风。
《山居秋暝》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山水意 境,感受其空灵、悠远的 艺术境界。
某中学教师成功教学经验介绍
深入挖掘文本
通过对山水田园诗的深入解读,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山水田园诗教案
山水田园诗教案教案:山水田园诗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山水田园诗,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居秋暝》全诗。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创作自己的山水田园诗。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山居秋暝》全诗。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山居秋暝》全诗。
2. 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用于创作山水田园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田园画,感受山水田园的美丽。
2. 引导学生思考:山水田园诗是怎样的诗?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 展示《山居秋暝》全诗,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意。
三、意象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2.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创作实践(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创作自己的山水田园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学习。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背诵《山居秋暝》全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板书设计:板书山水田园诗板书内容:《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业设计:1. 背诵《山居秋暝》全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创作出自己的山水田园诗。
作业设计中,学生需要背诵全诗和写一篇短文,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欣赏和创作山水田园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望月怀远和山居秋暝 教案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江苏省八滩中学高二语文组陈乃华单元概述: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
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具有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
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代表诗人与诗歌:1、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2、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3、豪放飘逸的李白诗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文,品味语言,分析意境,探讨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1望月怀远张九龄1、【生平简介】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
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
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
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
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
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
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
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
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唐诗宋词选读》山水田园诗学案及答案
《唐诗宋词选读》山水田园诗学案及答案唐诗宋词系列“采菊东篱下”——山水田园诗学案【学习篇目】:《山居秋暝》《过故人庄》【学习目标】:赏析两首诗歌,并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
【学习过程】:(一)《山居秋暝》1.走近王维——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探究问题:(1)整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境界?(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二)《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探究问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拓展练习(一)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二)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三)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一苏教版
山川田园诗讲课目标掌握山川田园诗的思想感情的特色及鉴赏技巧。
意会山川田园诗的思想感情讲课重难点要点: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培育诗词鉴赏的能力。
讲课参照网络、教材、教参讲课方法朗读式、议论式、点拨式讲课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专用教室无讲课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一)认识山川田园类诗词的看法及代表诗人山川诗,是以山川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述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唱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光景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川,安闲的野外,创办一耕田园村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沉静平易生活的神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尊贵情怀。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川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川田园诗派。
(二)认识山川田园诗词中常存心象和境地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安闲淡泊的山川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洋洋得意、轻松欢欣的心情)②境地特色:清爽优美、沉静友善、丰饶生活气味。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孤独的情怀)②境地特色:远离尘俗,清沉静谧、冷清荒僻.学生阅读教课方案进行自习2、圈画出自主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观察明确讲课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二、小组议论经过诗歌剖析山川田园诗词中常有的思想感情1.经过描述壮美河山、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河山的激情。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政界宦途的厌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生气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安闲淡泊的田园生活的喜欢、神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王维《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华美的筵席。[2]琴瑟:比喻友情[3]长河:指银河
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答案:“明月隐高树”指高高的树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写出饮宴之长,时光催人离别,意境深沉,暗示难舍难分的心绪。这种以景衬情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四、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二次备课】
课题:山水田园诗鉴赏
主备:倪彩英第2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白雪却嫌春色晚”其实是诗人的感受,(具体诗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这是拟人手法,(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情感)
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诗意+意境+情感+手法)
或:“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暗示饮宴之长,时光催人离别,表达难舍难分的心绪。精于炼字,以景衬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山水田园诗》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方法把握
【教学难点】主旨理解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山水田园诗景与情的关系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七、鉴赏示例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答案:(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
4.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5.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闲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