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比较启示
论文摘要:德国、美国和日本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经过不断变革与创新而形成的。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又具有各国不同的特色,对之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能够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现代意义上的德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领导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运动,其改革的核心在于将科研引入传统大学,进而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可以说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不仅奠定了德国博士生教育模式的基础,而且还为其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有利条件。”1809年柏林大学成立,柏林大学第一次致力于把专门的科学研究作为主要要求,而把教学放在大学工作的次要要求。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开创了世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同时它也引领了欧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学徒式研究生教育的典型代表:其一,德国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是培养纯理论研究者,反映了洪堡新大学理想的要求,直至19世纪末,由于工科大学的
出现,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才逐渐成为培养科学的研究者及培养工程或技术研究人员或专门人才。其二,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模式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德国研究生教育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是它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最大差别之一,其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师徒关系,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科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作,均由导师个人负责和指导。其三,德国的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课程教学,没有课程和学分的要求,它其实是一个研究阶段或研究过程,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较为独立的研究活动,同时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其四,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助教或助研培养体制,研究生培养阶段,要求担任助研和助教工作,一方面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研究生教育经费问题。
2、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美国研究生教育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的学术模式影响颇大,布鲁贝克教授曾指出:“德国大学的学术成就对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冲击,是现代文化史上最有意义的话题之一”。鲍德里奇也曾认为:“这种德国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单一的因素影响都大。它给予美国高等教育以新的动力,并永远彻底地改变了美国教育的特征”。“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标志着美国第一次有了一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代表德国大学模式的最高学府”,“决定它应该完全是一所按照德国模式的研究生院”美国
把其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之研究所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之上的研究生院制,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两级,硕士生教育既可作为一级独立的学位教育,可也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段。其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突破了德国模式的传统的、单一的、重纯科学的、纯理论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体现为多元化的教育目标,较注重对应用性或者说功利性目标的追求。其三,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为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式,培养过程形式化,培养计划标准化,教育管理专业化、制度化。其四,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其研究生教育计划包括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等几大部分,其中课程学习是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环节,这在其研究生修业计划,尤其是博士生计划中表现比较明显。其五,开创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和开发型的研究人才。"
3、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分析
4、启示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德、美、日三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各有特色和优势,但我们不难看出,西方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某些共性:注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实
用性;强调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美国是有选择地吸取了德国的先进经验,将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发展了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而日本则由德国模式走向美国模式,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传统和需要从美国模式走上日本模式。德国目前也在逐渐改变其单一的学徒式培养模式而效仿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并建立了培养博士生的新模式―德国式研究生院。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叶,早期的研究生教育带有德、日、美多国模式的痕迹,建国初则模仿苏联模式,真正的发展和逐步形成自己研究生教育特色的是在文革之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较快,并形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但是,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纵向历史研究、横向国际比较和借鉴,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等,因此也必然要求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革。
参考文献:[2](德)弗. 鲍尔生著,腾大春、腾大生译:德国教育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4]陈洪捷,德国博士生教育及其发展趋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1). [5] John S. Brubacher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