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50种(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50种(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50种(篇)(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25种(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马克思《资本论》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0.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1.恩格斯《反杜林论》1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4.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6.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7.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8.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19.列宁《国家与革命》20.列宁《怎样组织竞赛?》21.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2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23.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高阶段》24.列宁“1923年1—3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25.列宁《哲学笔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25种(篇)1.毛泽东《实践论》2.毛泽东《矛盾论》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4.毛泽东《为人民服务》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7.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0.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1.邓小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2.邓小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3.江泽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4.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7.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18.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9.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习近平《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2.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暂定篇名)2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第二版)作者:王平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2月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三版)作者:本书编写组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03月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十八篇精读》作者:阮青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9月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书目(40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写作日期在前,发表日期在后。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年发表)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创刊号)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932年全文首次公开发表)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11,1845.2发表)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标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诞生)8.《哲学的贫困》1847.49.《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1210.《共产党宣言》(合著)1848.211.《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合著)1848.31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57年1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6月出版)1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1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1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2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885(恩格斯整理)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1894(恩格斯整理)22.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42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24.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5025.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185226.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18782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2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0.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同盟者的历史》1885含1848.3合著《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认为经济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活动即劳动的异化。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 述了四个方面:(1)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人同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3)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4)人同人的异化。
14.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用语。指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 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 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
9.杜林
(1)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 (2)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敌视马克思主义。
2 学而不厌
copyright©2013
诲人不倦
[Codeless-Space Studio]
无码空间工作室
(3)在哲学上,把庸俗唯物主义、康德的形而上学、孔德的实证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拼凑成自相矛 盾的庞杂体系,企图以此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上,宣扬资产阶级 庸俗经济学,反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宣扬资产阶 级改良主义,反对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鼓吹发现了新的“社会主义”体系和“最后的、终极的真理”。 (4)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经济学讲义》、《哲学教程》等。杜林理 论给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为肃清影响,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对 杜林主义进行了批判。
12.平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念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平 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平等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运动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科学地确立平 等观念,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监督思想

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力监督思想
解 决 的 自我 矛盾 , 分裂 为不可 调和 的对立 面而 又无

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 出发 。 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重视人 民群众 自下而上对 国家权 力的监督
西方 政治 思想 家大 都从 人性 的角 度 , 去分 析制
约 公 共 权 力 的必 要 性 。他 们认 为 , 基 于“ 人性恶 ” 论, 掌 握 和行 使 公共 权 力 的人 同样 有一 种 自私 、 邪 恶 和贪 婪 的本 性 , 出 于这 种本 性 , 他们 会 滥 用手 中 的公 共权 力 , 侵 犯公 民权 利 ; 以权谋 私 , 造成 公共 权
中共 郑州 市委 党 校 学 报 2 0 1 3年 第 5期 ( 总第 1 2 5期 )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C Z h e n g z h o u M u n i c i p a l C o m m i t t e e N o . 5 , 2 0 1 3 ( S u m, 1 2 5 )
何政府 了 。如果 是天使 统治人 , 就 不需要对 政府 有
任何外来 的或 内在 的控 制 了" I l l  ̄ 马 克思恩 格斯 则从 国家 和社会关 系 的角度 , 论 证 了对政 治 权力 进 行 监督 的必要 性 。 国家产 生 于 社会 , 是 随着人类 社会 划分 为阶级 且在 阶级 斗争 不 可调 和下 出现 的 ; 它一 经 产生 , 就 以社会 正式 代 表 的资 格凌 驾 于社 会 之 上 , “ 国家 是社会 在 一定 发 展 阶段 上 的产 物 ; 国家是 表 示 : 这个 社会 陷入 了不 可
社会 关 系理 论和推 崇直接 民主 的角度 出发 , 马 克思主 义经典作 家论证 了人 民监督 国家权 力的必要 性 。马克 思主义 经典作 家的权 力监 督 思想对 以后 的社会 主义 国 家的监督 实践产 生 了很 大影 响 , 可 以说 . 社 会主 义 国家监督 制度 的理论 源泉就来 自他 们 的权 力监督 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写作日期在前,发表日期在后。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年发表)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创刊号)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932年全文首次公开发表)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9~11,1845.2发表)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标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诞生)8.《哲学的贫困》1847.49.《雇佣劳动与资本》1847.1210.《共产党宣言》(合著)1848.211.《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合著)1848.31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57年1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6月出版)1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1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1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2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885(恩格斯整理)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1894(恩格斯整理)22.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42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24.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5025.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185226.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18782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2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0.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同盟者的历史》1885含1848.3合著《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

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

“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

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

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概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概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概述卡尔·马克思(1818.5.5—1884.3.14)《神圣家族》1844.9—11(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起决定作用这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群众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相冲突,必然会日益自觉地参加到社会的历史活动中来,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作者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他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列宁指出:“它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

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

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 (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 的本质)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为何能 反映存在)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摩尔根及其《古代社会》总结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唯物主义结论。

即技术和发明、财产观念、政治观念等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私有制产生的原因、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国家的本质特征等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家庭形式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家庭形式的发展、变迁受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4、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的必然性伴随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氏族制度就被国家取代了;国家形成的过程、实质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列宁《国家与革命》、《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1、《国家与革命》写作的背景国际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造成恶劣影响。

国内背景:国内各种矛盾尖锐对立;要不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争议极大。

2、《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1)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2)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和1871年革命经验的总结”3)论述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4)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的歪曲,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3、《国家与革命》的主要观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2)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国家是不可能走向消亡的,是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打碎的,消亡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

3)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专政。

4)无产阶级国家消亡的条件是,共产主义经济基础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彻底实现。

《最后的八篇书信和文章》1)信——写给党的代表大会的信(1)点评中央高层领导人性格和工作特点,建议对中央机构进行调整和人事变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所有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3.3.17(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13年(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45年春天(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9.1(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写作时间:1857.8(6)《论粮食税》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1年(7)《论合作社》作者:列宁写作时间:1923.1.4日和6日(8)《共产党宣言》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时间:1847.12 -1848.1 (9)《改造我们的学习》作者:毛泽东写作时间:1941.5.19(10)《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者:恩格斯写作时间:1880年1月到3月(1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84.6.22、23日(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者:邓小平写作时间:1978.12.13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著理解、若干填空)(1).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及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实践方面的贡献:编报、著书、创办工人协会、参加工人运动等(2)其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敌人:驱逐、诽谤、诅咒工人:尊敬、爱戴、悼念)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判断、填空)(1).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和继承的理论(批判和革命的对象:雇佣奴隶制或者资本主义制度);是发展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一是唯物主义哲学;二是辩证法的哲学;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精神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唯物主义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法哲学”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形成过程(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制度;核心理论:剩余价值论(定义:是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意义: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Page 3
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各国社会党人支持帝国主 义战争,机会主义变成社会沙文主义。第二国际破产了。究竟在 帝国主义阶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还能不能进行、如何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尖锐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因此,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说明帝国主义阶段新情况,分析帝国主 义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列宁承担起历史重任。 1915年下半年,列宁侨居瑞士,系统查阅和整理有关帝国主 义问题的材料,注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流派的著作都 认真加以研究,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同时,也恰当地肯定其在 学术上的贡献,利用其中有用的资料。他摘录了德、英、法文的 148本著作和49种期刊的232篇文章,写下了65万字的读书笔记, 为写作本书作了周密的准备。1916年1月起到同年6月止,他写成 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但是由于孟什维克分子 的阻挠,1917年4月在俄国彼得格勒正式出版。
Page 12
垄断形成的过程示意图
竞争扩大 积累,购 买新机器, 引 采用新技 术扩大生 起 产规模
大资本凭 借优势排 斥和吞并 中小资本, 发 使生产越 展 来越集中 到少数大 企业的手 中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自 由 竞 争
生 产 集 中
一 定 阶 段
生产集 中到少 数几个 大企业 手中的 时候
Page 2
写作背景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伴随帝国主义时代 到来,出现了许多新历史现象,迫切需要作出理论说明。 资产阶级赞颂资本主义新阶段,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辩护, 竭力掩盖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内在矛盾。机会主义者抹杀帝 国主义本质特征,宣扬阶级合作与社会改良思想,宣传社 会沙文主义,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所有这些 理论虽角度不同,但实质都是为垄断资本主义辩护,对抗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
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
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

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
斯 鸠
造成的。
12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 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 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 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14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 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 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 感性的活动。
15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1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13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 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 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 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 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 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 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 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 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 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 被消灭。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 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 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 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这些作品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论述。

这些论述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论述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消灭私有制的理念。

他们指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终将导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目标。

其次,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这本巨著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对立。

资本家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获取利润,而无产阶级则成为被剥削的阶级。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对商品交换、货币、剩余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马克思还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例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作用和社会转型的必要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操控群众思想的手段。

在《对费尔巴哈提纲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强调了哲学观点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不仅对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密不可分。

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苏联革命,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启发和指引。

这些作品为革命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帮助他们认清社会现实、找到变革的出路。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论文
《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以来,文本就以其重要的内容和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引起了国际性的各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大争论。

世纪之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挑战,如何做好迎战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更为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史。

因而对《手稿》这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特别是对这一文本的中心概念劳动异化理论的再认识、再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手稿》是由三个手稿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手稿的第一部分马克思主要以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参照系,正面对国民经济学进行理顺和剖析;第二部分则直接以人本学为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进行四个层面的分析,提出并制定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

第二、三手稿则是对这一理论进行经济学、哲学论证,构成了《手稿》的主体部分。

传统的观点一般把劳动异化理论作为研究马克思异化思想的重点。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直接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论。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异化概念是用来描述绝对精神如何把自己转化为外部世界,然后又回到自身的过程,因而是精神异化论。

但是黑格尔唯心地设想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的劳动,提出了具有进步性的历史辩证法观点,马克思对此进行评价时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劳动)看成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由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第二部分是《提纲》的第二条,这一部分主 要是在认识论问题上来谈实践的出发点和条观点的继续,主要阐明新、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差别,或者说 就社会历史观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阐明新 唯物主义;
第四部分是《提纲》的第十一条,概括地说 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 务。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 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 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 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 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 ,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 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 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 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
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
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 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 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 ,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 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 立的——人的个体。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十本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1.《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书中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积累过程,并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入阐述。

2.《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部短篇著作,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它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呼吁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3.《哲学的贫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主要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类认识的重要性,批评了传统哲学的抽象空谈和离地气的思维方式。

4.《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政治著作,探讨了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5.《工人阶级的状况》《工人阶级的状况》是马克思的社会学著作,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形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工人阶级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团结和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权益。

6.《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在书中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7.《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的危机和矛盾,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8.《法兰西内战》《法兰西内战》是马克思的历史著作,分析了19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动荡。

马克思在书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探讨了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 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 1872年9月13日)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 •对立统一的思想 •主观能动性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启示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
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 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 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 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 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 》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 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 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题。人 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 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 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
但是,就其精神实质而言,不仅同一切唯 心主义划清了界线,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 划清了界限,预示着新世界观的诞生。它的 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发挥,则是随后不久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主要内容概述
《提纲》共十一条,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 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选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
所谓德意志意思形态是指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观点。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原理:生产力的三方面: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资料。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但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地去完成它。

”第79页
精神生产:“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的生产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第79页
繁殖:“一开始就要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第80页
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第80页
讲述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迄今为此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的基础---每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115页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
市民社会:“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第88页“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基础。

”第130页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国家、法同所有制关系
国家:“现代国家是与这种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

”“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国家只是为私有制才存在的”第131页“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

”第132页
观念的上层建筑:第三部分,第98、99页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

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并且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


统治思想的普遍性(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如何让人民群众接受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月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到达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
这在观念上表达就是:赋予自己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第100页
3、论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和以前所有制度的不同在于:
(1)必然性:“共产主义和过去的运动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着是前人的创造,使它们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

”第122页
(2)描述性:“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色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种就不会使我老是猎人、渔夫、牧人或是批判者。

”第85页
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任何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第86页
共产主义是怎样的?
共产主义是现实的也是运动。

“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应对确立的状态,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4、分工理论第81—85页
(1)什么是分工?
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大历史分工:农业和工业的分工;工业分工;部门内部的分工。

在私有制基础下不平等分工、益己的分工:“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资源,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2)分工的发展:历史的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论述分工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行为分工“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第81页
第二阶段:简单的自然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获=或‘自然形成’分工。

”第81页
第三阶段:社会分工阶段“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的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社会分工阶段,真正的分工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方面,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社会出现私有财产,阶级出现奴隶主和奴隶;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后果是阶级成分进一步分化,有新的阶级分化为地主、农民;商业和手工业分工,后果是社会贫富分化,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四阶段:更高层次的分工,共产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特殊活动的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者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第85页
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
(3)分工引发的社会矛盾
①“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第83页
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者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第84页
③异化劳动“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资源,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第85页
怎么解决该矛盾:“只有再消灭分工。

”第83页进一步分工,发展生产力,为分工创造条件。

(4)分工和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分工的发展,生产力越发展,分工越发展;
②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一个基本尺度。

(5)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①分工制约所有制关系
②分工制约着产品的分配(分配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平等)“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资源,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第85页
③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中关系的支配。

“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其实分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就是活动的产品而已。

”(6)分工和阶级、国家的关系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而这始终实在每一个家庭集团获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而这始终在在每一个家庭集团获部落集团。

”第84页
(7)分工的意义
分工导致效率、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5、交往理论
(1)关于交往的含义:个人之间的交往、他人之间的交往(物质、精神)、民族之间的交往、世界之间的交往(政治、经济、军事)、直接交往、间接交往、地域交往“战争本身也是一种经常交往的形式”
①交往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如分工和协调
②生产过程中以外的交往形式;包括交换、分配、消费、制约交换、分配、消费的政治、思想、文化的交往,而且随着生产力其越来越发达。

③共同体之间的交往,民族之间的交往,国家之间,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2)交往的作用
①对社会发展、个人发展来讲:
Ⅰ从纵向来讲,在不同的所有制关系之间,交往是不同的,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交往,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从横向来讲,人的历史必须向民族地域、世界历史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通过交往来实现的。

Ⅱ交往是社会有机系统,通过交往把要是有机联系起来的社会大系统也是交往的。

②交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社会机制是通过交往来完成的。

③交往是推动民族历史、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④交往既可以保存现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
⑤交往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⑥交往是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