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第四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农田中的乱流运动,是由热力和动力两种 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白昼温度垂直梯度 较大上下冷热差异显著,热力因素起主导 作用;而夜间或阴天,动力乱流上居首位。
• (三)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 1活动面和活动层 • 凡能进行辐射作用吸收和放射热量,从而 引起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变化的表面,称 为活动面。裸地,土面就是活动面;水域, 水面就是活动面。 • 在农田中,作物茎叶参杂,高低不一,构 成一个茎叶和空气“混处”的物质层,而 不是连续单一的物质交换面。因此,我们 把气层和土层的交界面称为内活动面,把 作物茎叶最密集的高度近似地看作是气层 和作物层的交界面,称为外活动面。
1
2
作 物 高 度
外 活 动 面
内 活 动 面 活动面和活动层 1 夜间温度分布 2 昼间温度分布
• (二)农田活动面热量差额 • 农田活动面热量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活动面温度 变化的直接原因,而活动面温度变化,又是邻近 气层、土层和作物层温度变化的源地。 • 裸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为R=P+B+LE(见第一 篇第二章)。农田活动面热量平衡公式较为复杂, 辐射差额还有一部分消耗于作物的光合作用LA, 作物体增温QT,茎叶传导的热量QC,活动面向 土面的乱流交换量PT和农田总蒸散(土面蒸发和植 物蒸腾之和),耗热LEC,于是,农田活动面的热 量平衡方程为: • RT=P+PT+B+LEC+LA+QT+QC
• 2镇压的气象效应 • 镇压使耕作层土壤紧实,其效应有:A.减小 透气和透水性,增加土壤毛管量,土壤水 分多时,加速土壤水分蒸发;B.增加土壤热 容量和导热率减小土壤温较差;C.在土壤 干燥时,镇压可保持土壤水分。我区中西 部春播后镇压主要是保墒和防止风吹露出 种子。
• 3垄作的气象效应 • 垄作一方面使土壤疏松,其小气候效应与松土相 似。另一方面垄面凸起,增加了土表和大气接触 面,白天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面,热量聚集在 表层土壤,垄温比平作偏高。夜间垄上有效辐射 大,垄温比平作偏低,垄作地土壤温度日变辐比 平作大。土壤愈干燥,这种效应愈显著。 • 春季垄作地白天吸收的热量,大于夜间失去的热 量,垄作地日平均气温高于平作地。我区春季通 过垄作可以提前播期,促使早出苗。 • 垄作面凸起,蒸发面加大,上层土壤干燥疏松, 下层土壤湿润。垄作利于排水防涝有利于农田通 风透光。
• 三、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 由于小范围地表状况和性质的不同,所引起下垫 面辐射收支的差异,是农田小气候形成的辐射因 素(能量基础)。 • (一)农田的辐射交换 • 射入作物层中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植株密度和叶 片排列方式的不同,每个叶片所受太阳辐射,反 射辐射以及长波辐射交换都有明显差异,叶片朝 上的一面,不但接受来自上方的太阳辐射和散射, 而且受到上层叶片背面的再反射和长波辐射的影 响,同时叶片背面要受到下层叶片和土面反射中 来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总之,在农田 作物层中,辐射交换具有多次反射或辐射的特点。
• (三)地形对风和降水的影响 • 当风经过小丘时,会使气流受到阻挡,于 是风向,风速也随之改变。在小丘的两侧, 风速最大,迎风坡次之,背风坡的下部风 速最小,但有旋涡产生。 • 地形影响风速,同时,也就是影响降水的 分布:当风吹过小丘时,风速愈大的地方, 降水被吹散得愈多,因此迎风坡的降水量 减少,冬季可无积雪;而背风坡降水量却 增大,积雪也较多。这和大范围地形影响 下的降水量分布情况恰恰相反。
• 由于南坡总辐射量大于北坡,所以土壤温度和空 气温度都比较高,蒸发强而湿度较低。北坡的情 况相反,冬季往往积雪时间较长,回暖后积雪融 化比较慢,增温少,蒸发弱,土壤水分消耗少, 土壤湿度大。因此,在早春,北坡和南坡就显示 出了小气候差异;北坡下部经常潮湿而寒冷,南 坡下部则湿润而温暖,在斜坡上部,土壤和空气 一般比下部干燥得多,北坡较潮而凉,南坡则干 而暖。 • 一年中,最暖的方位是西南坡,但在夏季因午后 多对流性天气,最暖的方位移到了东南坡。一年 中最冷的方位终年都是北坡。
• 由于LA、QC、QT、PT的数值都很小,可 以忽略不计,所以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方程式可以简化为: • RT=P+B+LEC • 农田活动面热量平衡方程与裸地热量平衡 方程形式上相同。所不同的是表现在各个 分量上的大小。例如,生育期盛期的麦田, 白昼活动面上所得的RT,有50%消耗于 LEC,37%消耗于P,13%消耗于B。而在 水稻田中,白昼LEC占RT的97%,P反向活 动面输送9%,B占RT的12%。
第四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
• 一、小气候 • 小气候是指在局部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条 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局地贴地气层和土壤上 层气候的总称。它一般只表现在个别气象 要素值上的差异和个别天气现象上,并不 影响和反应至大型的天气状况上。小气候 在贴地气层中(2~3米以下)表现得最为显著, 离地面愈远愈减弱,至一定高度上,就显 示不出,而和大气候现象完全相同了。
农田中风的分布
• (五)农田中的CO2 • 农田中CO2主要来源靠大气的乱流输送, 其次土壤有机物分解也会放出CO2。田间 CO2有明显的日变化,这主要是农作物光 合作用所致。就田间垂直分布情况来看, 白天CO2浓度最低值出现在枝叶最密集处。 夜间相差不大,以地面附近最多。大气中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利。据测算,如果 不考虑温度和降水的变化,CO2浓度倍增, 农业生产力将增加30%。
• (二)农田中温度的分布
• 农田中温度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农田辐射和
乱流交换状况。在作物生育初期,植株矮 小,对地面覆盖不大,不论白昼或黑夜, 农田温度分布和变化与裸地基本相似。即 昼间离地面愈近的地方温度愈高,夜间相 反。
• 作物封垄后的生长盛期,茎高叶茂,农田 外活动面逐渐形成,这时株间和株顶的空 气交换受到枝叶阻挡,株间乱流交换大为 降低,原来地面的吸热和放热作用,逐渐 被农田外活动面所代替。因此,白昼最高 温度和夜间最低温度出现的高度由地面转 移到外活动面以上,在作物生长后期,茎 叶枯萎脱落,农田中温度分布和生育初期 又比较相似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三)农田中湿度的分布 • 农田中湿度的分布与变化,除决定于空气温度和 农田蒸发外,还与乱流交换强度有关。昼间空气 乱流使水汽从蒸发面向上输送,而夜间空气乱流 使水汽流向作物层,并凝结为露或霜。农田中相 对湿度的分布,在作物生育初期,和裸地差不多, 不论昼夜,相对湿度都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 到了作物生育盛期,白天,在茎叶密集的外活动 面附近,相对湿度最高,内活动面次之;夜间, 内外活动面的气温都比较低,株间相对湿度,在 所有高度都比较接近。到了生育后期,白昼相对 湿度和生育中期的相近;而夜间地面温度较低, 最大相对温度又重新出现在地表附近。
• 五、地形和水域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 (一)坡向、坡度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 在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南坡获得的太阳 辐射总量比水平地多,北坡获得的比水平地面要 少。南坡的坡度每增大1°,相当于水平面上的纬 度向南移1°,尤其是冬半年,愈向北方,总辐射 量增多得越快,北坡的太阳总辐射量则与南坡相 反,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北坡坡度每增加1°, 相当于水平面上的纬度向北移1°,愈是偏北的地 方,总辐射量减少得愈多。东坡、西坡的总辐射 量介于南坡和北坡之间,二者无大差异。
• 减弱的速度和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有密切的 关系;如果植株密度不足,单株净光合强 度较高,但漏光损失大,光能利用不充分 总产量往往不高。如果植株过密,光强随 植株高度的降低而急剧减弱,单株往往生 长不良,总产量也不高。据实验及测算, 冠层对光截获并非愈大愈好,其上限不得 超过95%,因此,作物的栽培密度要适中, 以保证株间光强的分布能有适当的比例, 达到充分利用光能的目的。
• 农田中20cm处风速只有裸地的12.5%,在 150cm处,风速仍比裸在小22%。在高秆 作物田中,风速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呈“S” 形分布,这种分布规律是由作物本身的结 构所造成的,在作物基部,相对风速得一 个次大值,这是因为农田外的气流能通过 茎叶较稀的基部;在作物中部茎叶比较密 集,风速削弱大;在作物上部,茎叶较稀, 风速随高度变化剧烈。
RT 100 LE c 50 B 13 麦田
LE c 97 P 37
RT 100
P 9 B 12 稻田
热量平衡示意图
• 四、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 (一)农田中光的分布 • 农田中光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植株高度和 密度,以及叶层分布,叶片倾角与方位等, 无论哪一层叶片,光线主要来自上方直射 光,其次为散射光,而来自下面的反射光 是比较微弱的。一般而言,光的强度在植 株间的分布是随植株高度的降低而减弱的。 在枝叶最密集处减弱最为明显。
坡地小气候
• (二)凸地、凹地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在丘陵地区、谷地、盆地的温度、湿度的日变化 都比凸起的地形大。在白天,谷地盆地因地形闭 塞,和邻近地段的乱流交换弱,不易散热,因而 气温较高;同时,白昼的谷风,把水汽从谷地带 至山上,使谷中空气湿度小。夜间,冷空气向低 处流,沉积在谷 地,因而气温较低,同时,夜间 的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使谷地湿度增 大。 • 在山区,逆温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夜间最暖部位 往往是山坡上部,这一地带称暖带。逆温和暖带 是山区农业气候的一种优势,它为农作物避冻, 冬季牧场的选择提供了理想场所。如内蒙放牧一 向就有“冬放阳坡夏放岗”之说。
• (四)农田中风的分布 • 农田植株间的风速分布,除了随作物生长高度和 密度而变化外,同栽培措施也有密切关系。例如, 在平作和间作套种的农田中,风速分布就有很大 不同。一般情况下,裸地上离地面很近处风速为 零。而在作物田中,在作物层之上,风速随高度 增加很快,但在植被层之间上下风速相差就不大。 在株间最密集的高度处,风速为零。在作物层之 上,热量和水汽的输送靠乱流交换作用。在作物 层中,主要靠分子扩散,所以农田中温度的垂直 梯度要比裸地大。
• 二、农田小气候 •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一种特 殊小气候。它既是人工小气候,又是低矮 植被小气候。从农业气象的角度来看,农 田小气候应该包括从地面到1.5~2.0米内贴 地气层条件和浅层土壤的气候条件。它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田中的作物种类,生 长密度和高度、长势、长相以及所采取的 农业技术,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能促进农 田小气候朝着生产需要的方向发展,有利 于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
• (二)农田的乱流交换 • 乱流是一种空气微团的不规则的弯弯曲曲 的杂乱运动,通常以微小旋涡的形式出现。 乱流运动所引起的能量、热量、水汽、二 氧化碳和尘埃等物质的输送交换量是较大 的。但乱流运动的尺度(强度)与空气平流相 比还是很小的,因此它所引起的水平方向 的能量和物质输送,一般可忽略不计,而 它所造成的垂直交换量却十分重要,不能 忽视。
• (四)水域对邻近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 在温暖的季节,白天水域上的温度低于陆地,空 气由水域吹向陆面,形成水风。水风将温度低的 湿空气带入陆地后,可使农田凉爽湿润;夜间, 水陆间形成陆风。陆风将冷空气带入水域,而水 域上的暖空气由上空到达陆地下沉,使农田得以 暖和。 • 秋天,水域降温缓慢,能影响邻近农田使无霜期 延长。水域对邻近陆地的影响范围和水域面积的 大小,深度,及岸边地形有关。面积为几平方公 里的湖泊或水库,岸边平坦或地形起伏不大时, 可使离水域几百米-几公里的农田小气候得到调节。
• 六、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 (一)耕作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 松土、镇压和垄作等耕作措施,主要可改变土壤 热性质和水文特性,使土壤热交换和水分交换发 生变化,从而对土壤的温度、湿度起调节作用。 • 1松土 • 松土方式有耕翻、耙地、培土等。松土的气象效 应有: • A.使土壤疏松,增加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土壤 蓄水能力,对下层土壤来说,有保墒效应; • B.使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少,削弱上下层间热 交换,增加土壤表层温度日较差; • C.低温季节,松土层有降温效应,下层有增温效 应;高温季节,松土层有升温效应。下层有降温 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