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年会酒桌上不失态的几个妙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很多职场女孩子来说,年终是一年中比较纠结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年会聚会纷涌而至,喝酒成了必不可少的事情,拒绝吧,在领导的怂恿下又不好意思推搪,毕竟一年了,不管工作上有什么争执和不满,要感谢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况且大家都那么高兴,个个把酒言欢,你却闷在一边只顾着吃菜,确实有点扫兴;接受吧,自己知道自己那点酒量,没喝两口就满脸通红甚至开始晕头转向,要知道酒后吐真言,这真言怎么能在老板面前说出来呢,再说,有了一次之后,大家都会在你的头上戴一顶好酒量的帽子,不管你能不能喝,下次公司聚会要放倒的目标第一个就是你了。面对这些情况怎么办呢,试过一两次以生病为由只喝白开水之后,你的同事和老板都已经抓住你的辫子了,“病假可以提前请,年会一定要到”,早早给你打了预防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其实在酒桌上女人要做到不失礼又显得有教养,还有有几个妙招的。
第一:不能喝酒,先要学会拒酒
虽然酒是女人的美容佳品,但是也要看在什么场合,小饮小酌自然是怡情的,像年会那样的场合恐怕很难做到那么优雅,酒喝多了伤肝伤胃。酒桌这个交际场所,是挺考验人的。其实在酒桌上最聪明的人儿,就是那些说的多喝的少的人。然而这样的人通常都比较滑头,不是什么性格的人都能应付的来的,所以像我这种闷骚型的不太会说话的巨蟹座,最好学会拒酒;你不能酒量让新友们痛快,那就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大伙儿开心,如何应付别人的劝酒,在网上可以搜到一些应付的技巧,不妨学一学,当然,这些情况需要举一反三,要表现的大方又得体,其实态度诚恳也是一个好办法,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的酒量小,诚心诚意以茶代酒,领导和其他同事也会考虑到大家以后还要一起共事,不会勉强你非要喝不可的。最主要的是,千万不要主动喝,在酒桌上一主动,整个场合都以你为中心了,矛头将会全部指向你。
第二:喝酒之前的准备。
如果你能喝一点,并且也想趁这个机会好好答谢一年里帮助过自己的同事和上司,为了尽量减少酒精对胃和肝脏的伤害,减少脂肪肝的发生。酒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这是能保证你在酒桌上千杯不醉的关键因素。在去参加聚会之前,在家先吃点东西,让胃里有点东西垫着。那具体吃点什么好呢?一般吃点高蛋白的比较好,例如吃两个鸡蛋,喝点牛奶,豆浆等,因为这些高蛋白的食品在胃中可以和酒精结合,发生反应,减少对酒精的吸收。另外,吃点饼干,糕点等也可以,让胃里有点东西,因为空腹喝酒,酒精在胃内很容易被吸收,从而导致容易醉酒。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粘膜,甚至诱发癌症。对于经常喝酒或者经常陪酒的人士,可以一试一些古书上记载的方法。如清代无名氏在《调鼎集》载:“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其饮葛汤,葛丸者效迟”。有些人在药店里买一些解救的药物,我倒是觉得不太妥当,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少吃为妙。
第三:喝酒之后立刻采取醒酒措施。
喝酒后,头晕,头疼,呕吐要经受很大的痛苦,这个时候需要尽快醒酒,并防止有可能出现的更大的伤害。女人在喝酒的时候,最好有点微醺的时候就假装醉,这样别人就不会再敬酒,微醺的情况下也不至于做出一些失态的事情来,并且可以及时调整自己,尽快做一些醒酒措施,让自己尽快恢复过来。在这里教你几招醒酒的方法,简单易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饮服白萝卜汁、吃大白菜心、服芹菜汁、饮鲜桔皮水、喝绿豆汁、喝蜂蜜水、吃点新鲜葡萄、喝酸奶、吃香蕉等等。
第四:女人在喝酒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
如果你不能喝,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如果确实要装蒜,有个妙招,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如果喝的是红酒,可以以可乐代替,但是可乐一定要放置一段时间等气泡走了之后才能代替,不然很容易露陷,等到酒桌上大部分人都有着八分醉意的时候,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但是这样开了头,以后大家都会以为你酒量很
好,每有酒席必推荐你上场应战,所以这个方法要慎重考虑。也可以试着干杯后,不要把酒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非要咽下去的话,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一些小动作,如果你懂的聪明运用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也是一种技能,比如把酒杯倒满,假装没有拿稳酒杯,洒出去半杯,这样就可以减少喝进去的量,或者在一边准备好一个茶杯,喝酒之后立刻装作喝茶,把酒吐到茶杯里,杯子满了之后交代服务员换就可以了,要把这些戏做的跟真的一样,是需要经验的,可以多跟前辈们学习一下,总而言之,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形象。
摘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