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托品为例浅谈药物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阿托品为例浅谈药物相互作用

发表时间:2013-06-04T08:35:16.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万佳琪[导读] 即在同一受体部位或相同生理系统上表现出作用相加、增强或拮抗。下面以阿托品为例分别加以简单介绍。万佳琪(烟台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 264000)

【摘要】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药品种类和数量在快速增加,患者也常常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由药物间相互作用造成的种种反应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对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成为目前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以阿托品为例浅谈药物相互作用。【关键词】阿托品药物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312-02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其中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影响,使该药的效应或不良反应发生改变,即产生协同、相加、拮抗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在体外的较少(主要指配伍禁忌),如阿托品与含重金属离子的药物石膏合用易产生沉淀或变色反应,降低药效;一般均发生在体内,分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前者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任何环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液和靶位浓度,改变其作用强度。后者则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其主要影响药物与受体或受点作用的各种因素而对药物的血浆浓度并无明显影响。即在同一受体部位或相同生理系统上表现出作用相加、增强或拮抗。下面以阿托品为例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1)阿托品与地高辛、维生素B2、硫酸镁等合用,可延长三者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三药的吸收。故阿托品与地高辛合用易致地高辛中毒,阿托品中毒时忌用硫酸镁导泻。(2)阿托品与左旋多巴合用,可使左旋多巴吸收量减少,降低左旋多巴的疗效。(3)在使用阿托品的情况下,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因阿托品阻断M受体,减少唾液分泌,使舌下含化的硝酸甘油等崩解减慢,从而影响其吸收,导致二者治疗作用的减弱。(4)阿托品与尿碱化药包括含镁或钙的制酸药、碳酸酐酶抑制药、碳酸氢钠、枸椽酸盐等配伍用时,阿托品排泄延迟,作用时间和(或)毒性增加。(5)阿托品与H2受体阻滞药、抗酸药合用时,因抗酸药能干扰抗胆碱药的吸收,故合用时宜分开服用。(6)阿托品与奎尼丁合用,抗胆碱作用相加,故可增强阿托品对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7)阿托品与其他抗胆碱药合用,其抗胆碱作用相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加,合用时应减少用量。(8)阿托品与具有抗胆碱作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金刚烷胺、扑米酮、普鲁卡因胺合用,阿托品的毒副反应可加剧。(9)阿托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包括呋喃唑酮、丙卡巴肼等)合用时,可加强抗M胆碱作用的副作用,如可发生兴奋、震颤或心悸等不良反应。必须联用时本药应减量。(10)阿托品与胺碘酮合用,可加重胺碘酮所致心动过缓。(11)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氯磷定等)与阿托品有互补作用,合用时可减少本药用量和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有机磷中毒的疗效。(12)阿托品与异烟肼合用治疗淋巴结核,阿托品的抗胆碱作用增强。(13)阿托品与盐酸哌替啶(度冷丁)合用有协同解痉和止痛作用。(14)将少量高渗氯化钠溶液(8.5%)加入阿托品注射剂中肌内注射,可显著延长本药改善心率作用的时间。(15)阿托品与吗啡合用可缓解吗啡所致胆道括约肌痉挛和呼吸抑制。(16)阿托品与普萘洛尔(心得安)合用,普萘洛尔可拮抗阿托品所致心动过速。(17)阿托品与甲氧氯普胺并用时,后者的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可被拮抗。(18)阿托品与地西泮、苯巴比妥钠合用时,二者可拮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作用。

综上所述,药物相互作用很常见,而现代治疗很少使用单一药物、几乎都是少则2~3种,多则6~7种同时应用,难免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合并用药有的能增加药物的药理效应对人体有利,也有增加药物毒性的危险或降低一种或所用全部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人体有害,故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治疗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趋利避害,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参考文献

[1] 陈颖.浅谈药物相互作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5年第4期.

[2] 凌玲.药物的相互作用与药效[J].药物与人,1998年第6期

[3] 党宏万,梁志毅,高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临床调查与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