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发展史 子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歌剧发展史
歌剧产生与16、17世纪之交的意大利,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音乐风格的开始。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结合在欧洲游久远的历史:从古希腊悲剧到中世纪宗教神迹剧,从文艺复兴悲、喜剧中的幕间剧到牧歌喜剧。歌剧是一种单声歌曲风格的音乐,由一名歌手在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因而歌剧的出现意味着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的转变。歌剧产生的另一个直接重要原因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和激励。
17世纪:
意大利:
1597年,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谱曲的歌剧《达夫尼》,在剧院里演出获得成功,可脚本和乐谱均已失传。于1600年,他们再度合作,由卡契尼参与部分音乐创作,完成了歌剧《尤丽狄茜》,成为第一部传世的歌剧。这两部格局歌剧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田园剧的风格,以独唱的叙述性的音调为主,单声部的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古钢琴为主的几件乐器伴奏。
早期意大利歌剧最有成就的作曲家是蒙特威尔第。他在写歌剧之前已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牧歌作曲家,他把在牧歌和经文歌创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运用于歌剧之中。1607年完成的歌剧《奥尔菲斯》已经是一部真正的音乐戏剧,较好的发挥出歌剧的戏剧性力量,他的宣叙性的音调更有歌唱性,此外还加入了咏叹性独唱、二重唱、牧歌式的合唱及舞蹈,并以约40人的管弦乐队伴奏,烘托戏剧的发展,使歌剧音乐形式初具轮廓。他把自己这种注入了强烈情感的音乐成为“激情风格”。并大量运用了不协和和声(二度、七度、增减音程等)和震音、拨弦等当时新颖的乐器演奏手法。他随后创作的另一部歌剧《阿丽安娜》,以其至深的感染力而著称于世。留存下3部歌剧和12卷意大利牧歌。他最后创作的两部歌剧《于理斯还乡记》、《波佩雅封后记。
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创作了41部歌剧,重要作品有《伊阿宋》。契斯蒂他的歌剧以抒情咏叹调和二重唱见长。重要作品有《金苹果》。
意大利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成长于威尼斯,成熟于那不勒斯。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中心已从威尼斯转移到那不勒斯,直到18世纪中叶,以那不勒斯为中心形成了那不勒斯乐派,对意大利及欧洲歌剧发展影响极大。
那不勒斯乐派初期重要代表人物是A·斯卡拉蒂,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写有115部歌剧、50部清唱剧和600多首康塔塔。重要歌剧是《格里塞尔达》等。那不勒斯乐派时期,意大利格局形式以初步成熟。歌剧音乐由有明显区别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组成。宣叙调也称朗诵调,节奏自由,半说半唱,用来叙述情节。同弹掉在格局中最为重要,它既是戏剧中的抒情部分,又是展示人声旋律美的重要段落,一般固定采取返始咏叹调的形式。格局序曲确立起快慢块三部分的形式,也称为意大利序曲。
法国:
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法国的君主专制已发展到鼎盛阶段。路易十四宫廷中聚集、培植了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宫廷中上演了歌颂王权、崇尚理性的高乃依和拉辛的古典悲剧和能满足法国人感官独特享受的豪华的宫廷芭蕾舞。法国歌剧的诞生正是以这些独特的舞台艺术形式为基础的。
第一位法国歌剧的作曲家是吕利,创作了13部具有法国特点的歌剧,代表作品有《阿尔采斯特》、《阿尔米德》等。吕利的歌剧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内容多表现忠君爱国的天职与个人情感的冲突矛盾。序曲为慢快慢三部分,他将意大利歌剧宣叙调进行调整,使它适合于法国的语言和诗歌的音韵,他创作的宣叙调带有歌唱性,而咏叹调则带有朗诵性。他重视合唱及管弦乐队的作用,并在歌剧中插入表现幻境的芭蕾舞场面。
拉莫是继吕利之后非常有成就的法国作曲家。他创作的曲调比吕利更具有旋律性,和声清晰、新颖,乐队富于色彩性。拉莫一生都对作曲理论十分感兴趣,他于1722年出版的《和声基本原理》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英国:
普塞尔的音乐在欧洲历史上闪耀出不可磨灭的光芒。他创作了小型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剧尾《当我长眠地下》表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普塞尔一直被作为英国音乐的象征。
德国:
17世纪德国重要的作曲家是许茨,把意大利的音乐成果带到德国,创作了第一部德国歌剧《达夫尼》(已失传),它更重要的创作领域是清唱剧和康塔塔。17世纪后半叶,德国汉堡成为歌剧发展的中心。凯泽尔的歌剧咏叹调有的比意大利歌剧更绚烂瑰丽,有的则更严肃、深刻,而且注重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作用。
18世纪:
意大利美声唱法兴起,他成为意大利歌剧的演唱风格。上半叶,意大利歌剧已明显地分为正歌剧和喜歌剧。正歌剧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继泽诺之后,进一步将正歌剧确定为三幕布局。意大利喜歌剧是后来古典主义时期富有活力的音乐戏剧形式。至此,意大利歌剧已经发展为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音乐戏剧形式。
喜歌剧:
18世纪出现的喜歌剧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音乐戏剧形式,为欧洲的歌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意大利,喜歌剧是与传统的正歌剧不同的声乐体裁。它是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反意大利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剧种人物常是社会中下阶层,场景是大众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剧词幽默、口语化,音乐较通俗并有民族特点。意大利的喜歌剧是在幕间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佩尔戈莱茜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这是穿插在他本人的三幕正歌剧《高傲的囚徒》幕间演出的。18世纪下半叶,喜歌剧在意大利有较大发展并流行于整个欧洲,代表作有皮钦尼的《好姑娘》,帕伊谢洛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奇马罗萨的《秘密婚姻》。
在法国,卢梭等一些启蒙思想家热情赞扬这种大众化的歌剧体裁,卢梭创作出了法国的的喜歌剧《乡村卜者》。
英国出现了以《乞丐歌剧》为代表的叙事剧。德国18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一种有对白、有唱,音乐以德国歌曲为基础的小型“歌唱剧”。
德国:
亨德尔共创作46部歌剧,重要作品有《奥托内》、《朱利叶斯·凯撒》等。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他先后创作了《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等歌剧,实践了他对歌剧改革的一些想法。他认为:歌剧声乐的旋律要要去除不必要的装饰,音乐必须在戏剧的支配下简洁地陈述出来;千篇一律地返始咏叹调形式,如果破坏了剧词的连贯性就不应采用;序曲的基调应与整个戏剧的基调相吻合;简洁和清晰应是歌剧音乐永远追求的原则。格鲁克的歌剧题材虽仍是采用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但他注意发掘其中人性的、伦理道德的意义。代表作的《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的咏叹调“我失去了尤丽狄茜”、“冥府救妻”流传于世。格鲁克在71年代还创作上演了《伊菲姬尼在奥利德》《阿尔米德》《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
莫扎特在歌剧方面也有重大贡献。最出色的是他在维也纳后期创作的四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786)是根据博马舍的话剧剧本改编而成。曾是这部剧在欧洲各国曾被禁演,解禁一年后莫扎特即决定将它搬上歌剧舞台。题材突破了以往歌剧采用神话传说的惯例,而具有社会现实意义。莫扎特将意大利喜歌剧漫画式的角色与正歌剧严肃的人物和揭示社会矛盾、道德问题情节场面融合在一起。《唐璜》(1787)取材于关于西班牙贵族唐璜的传说,是一部悲喜剧。《女人心》(1790)是传统的意大利喜歌剧。《魔笛》(1791)采用德语对白,把意大利正、喜歌剧与德国歌唱剧甚至众赞歌等因素等都结合起来,是第一部德语歌剧。
19世纪:
德国:
贝多芬的《费德里奥》。韦伯的《魔弹射手》标志着第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歌剧带有当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的典型特征,运用了德国民间风格的音调表现森林中猎人的风俗生活(猎人合唱、村民的连德勒舞曲)。韦伯后来还创作了《欧里安特》《奥伯龙》。柏辽兹的《特洛伊人》。
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他的《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于40年代初上演成功,从《漂泊的荷兰人》起瓦格纳就开始了他歌剧改革的历程,他后来有创作了《唐豪塞》《罗恩格林》,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走向巅峰。他总结自己的歌剧创作实践,对歌剧改革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反思,撰写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等论著。瓦格纳毕生不屈不挠地进行歌剧改革的努力,他力图创立一种新型的歌剧,完美地实现浪漫主义综合艺术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歌剧称为“乐剧”。他认为,乐剧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史最终目的,音乐只是手段。乐剧中诗的基础应是民间幻想创造出来的神话、传说,因为它们表现的是永恒与不朽。音乐形式不应再像传统歌剧那样,采用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而应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他发展了一种咏叙性的“无终旋律”。交响乐队是乐剧音乐统一的重要支柱,在交响性的音乐中,主导动机象征着人物、情感、思想,而声乐旋律只是音乐织体中的一个声部。瓦格纳的半音和声不仅为音乐的连续性和炽热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基础,而且把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充分体现了瓦格纳乐剧观点的作品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神界的黄昏》),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名歌手》《帕西发尔》。
法国:
巴黎成为19世纪上半叶欧洲歌剧艺术的中心,“拯救歌剧”出现,代表作凯鲁比尼的《两天》,贝多芬的《费得里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