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医疗特制)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实施方案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是指在患者出现急危重症状或遭受意外伤害后,为其提供紧急医疗救治的服务。
为了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高抢救效率和救治质量,以下是一个实施方案的建议:一、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建设1. 增加急救车辆数量:根据服务范围和需求,适当增加急救车辆的数量,确保能够及时响应和救治患者。
2. 完善急救车辆设备: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在急救过程中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救治。
3. 建立院前急救站:在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区域,建立院前急救站,为周边居民提供急救服务。
二、加强急救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1. 加强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状和意外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2. 增加急救人员数量:合理配置急救人员,确保在急救站和急救车辆上都有足够的人员,能够及时响应和救治患者。
3. 建立急救人员队伍:成立院前医疗急救队,组织急救人员进行定期训练和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
三、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建设1. 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中心: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中心,通过中心统一协调急救资源和指挥急救行动,提高急救效率。
2. 建立院前急救服务网络:将急救车辆、院前急救站和急救人员纳入院前急救服务网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调度。
3.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动:建立院前急救服务与医疗机构的良好衔接和合作机制,实现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的无缝对接。
四、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宣传和教育1.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知识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院前医疗急救知识,提高公众对急救的认知和应急能力。
2. 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课程:面向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等人群,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
3. 提供院前急救服务热线:设立院前急救服务热线,方便公众咨询急救问题和求助。
综上所述,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要加强急救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建立服务网络,同时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
院前医疗急救建设与管理
2、依附医院型,如重庆、海南,依托辖区 内医院开展院前急救的模式,在全国占多数。
3、单纯调度指挥型,如广州、珠海,由市 急救指挥中心负责,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立一 个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分科负责急救模式。
4、联合型,如苏州、镇江,与公安、消防 、交通等多部门联合设置模式,实行资源共享。
各设区市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 医疗服务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地的 发展模式,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有前 瞻性,如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将海上院前 医疗急救/搜救考虑进去,有条件的要规划直 升机停机坪以便空中院前医疗急救的需要。 统筹安排建设进度和建设经费,有计划、分 批次地安排急救中心(站)的建设。
统一调度系统:在实行“统一受理”基础上, 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 研究“统一调度”的工作机制,适时建立“统 一调度”模式。
统一指挥体系:建立各市统一的指挥体 系。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和承担重大保 障活动时,各市院前医疗急救中心在当 地卫生计划委的授权下,及时统一指挥 和调度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提高应急反 应能力,提升应急保障力度。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
因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 识、服务区域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设 立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时,所采取的院前急 救模式亦不相同。目前我国院前急救大体 上可分为如下模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独立型——其中有两种: (1)院前院内完善型,如北京120、北京 999,由院前急救科、急诊科、重症监护 室构成,与市政府卫生局、各大医院直接 联系。 (2)单纯院前型,如上海、天津,由急 救中心站及其分站与医院紧密协作模式, 属于集中指挥型。
4、建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全程监 管机制
县级以上卫生 行政部门要切 实加强监督管 理,落实工作 职责。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 ppt课件
PPT课件
13
120 急救指挥示意图
市级120指挥中心
市级急救站
县120急救分中心
县级急救站 PPT课件
乡镇急救站 14
市级急救中心的主要功能
(1)承担全市日常急救医疗的指
挥、调度工作。开展急危重病人 的现场抢救、转运医院和途中监 护工作;
PPT课件
15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城市灾难 事故发生时,是政府、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的医疗救援指挥中心;
急救车:为100万及以下人口的县(市) 配 备 2 辆 急 救 车 , 100 万 人 口 以 上 配 备 3 辆急救车。
PPT课件
22
目前,我省大多数县依托当地 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综合性医院, 建立120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
),部分县组建了独立的120指 挥 中心。
PPT课件
23
县级急救中心的基本要求
PPT课件
18
城区急救网络
以120指挥中心牵头,依据急救 半径,由区域内二级以上医院组成 院前急救网络,依托其急诊科建立 院前急救站。
PPT课件
19
县级急救网络—农村急救网络
重要意义:
“完善农村急救体系,全面提升急救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医疗服务,保证急救医疗服务的 公 益性,落实医改总体要求。
PPT课件
建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 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急救站,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重要旅游地区、 交通要道等,依托就近乡(镇)、村医 疗机构设置急救站(点)。
PPT课件
28
乡镇急救站的职能
接受本县急救指挥分中心的指挥、调度
负责本地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院 内救治
向上级医疗机构转送重症病员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建议2020年9月24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下称“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人力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将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与效率;坚持软硬结合、全面提升的原则,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满意度。
院前医疗急救(简称院前急救)事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完善包括金融扶持在内的若干配套措施。
一、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范畴界定我国院前急救体系的实践由来已久。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已形成良好的急救系统,当前全国范围内标准化的急救系统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我国在院前急救体系构建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我国院前急救设备、技术、观念、服务、收费的统一。
现从院前急救体系的功能定位和国际比较分析如下。
(一)中国院前急救服务的学术界定院前急救指的是在疾病或灾难发展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医疗救治活动。
一般指的都是在城市内,由120进行的现场救治和转运。
但是也应该包括在灾难或地震现场,或者大型事故现场,战场进行的第一时间的治疗和转运行为。
院前急救的特点是:在现场难于准确的判断病因的情况下,确定现场安全,检伤分类,及时呼叫援助。
以稳定生命体征为主要治疗阶段目标,针对病因做有效的干预。
院前急救的五大基本的技术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
院前遇到的情况非常的复杂,给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医生不仅需要掌握非常庞杂的医疗知识,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能和体力精力。
院前急救建设-PPT课件
三是上海模式,由医疗急救中心站及其所属分站与市内一些医院紧 密协助的模式,即分站设在区、县中心医院,通过中心站调度后由分 站派车到现场急救,将病人送到分站所在医院或到病人特约劳保医院 继续救护。
15
Company Logo
急救急诊资源管理平台系统
◆程控录音技术 保证科学取证,降低法律纠纷风险。
◆移动办公技术 摆脱时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关联120中心信 息化系统。
◆模块化管理技术 全面掌握事件的调度处置信息、伤病员救治 情况。
◆日常调度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 急救急诊资源管理平台可实现日常与突发事 件工作模式的转换。
协 作文化;全员风险管理机制 院前急救医事法律因素: 标准化医疗法律文书;以呼叫事件分2类4 的沟通、取证流程;医事法律支持
Company Logo
质量控制实现 ❖ 急救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多,人员
参与多,时效强,被动性大。 ❖ 急救质量不是在检验中产生,而是在流程
中逐步塑造。
25
Company Logo
④要有利于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取得最佳效益,减少 人员资源浪费,提高急救设备的充分利用。
11
Company Logo
解决方案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根据地区院前急救特 点和院前急救的复杂性,使用“急救急诊资 源管理平台系统”作为支撑凉山州120运作 的工作链。
依据四川省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中心的要求制定,院前急诊 处置、转运监护电子病历。
14
Company Logo
急救急诊资源管理平台系统
可解决的现实问题:
医疗急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 效率。
发展远程急救技术
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远程急救指导和医疗信息共享,提高急救 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急救医疗技术的进步
急救医疗技术的研发
加强急救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急救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 。
急救医疗设备的更新
更新和升级急救医疗设备,提高急救服务的硬件设施水平。
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急救人员数量,满足急 救需求,同时避免人力资源浪费
。
物资资源调度
建立高效的物资调度系统,确保 急救物资的及时供应。
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急救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CHAPTER
03
医疗急救体系的发展
急救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
建立急救医疗服务网络
通过建立急救中心、急救站和急救点,形成覆盖城乡的急救医疗 服务网络,提高急救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
完善急救法律法规
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急救服务行 为,保障患者的权益。
加强急救人才培养
通过高校、培训机构等途径,培养更多的专 业急救人才,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推广急救知识普及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 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我国急救体系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急救服务全民化
急救技术国际领先
急救技术现代化
未来急救体系将更加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 智能急救车等,以提高急救效率,缩短抢救时间。
急救服务专业化
为提高急救成功率,我国将加强急救人员的专业培训,提 高急救服务水平,实现急救服务的专业化。
我国急救体系的发展战略与措施
加强急救基础设施建设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提升了医疗急救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
下面就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的投入,加强了基层医疗急救设施建设,提高了医疗急救设备和技术水平。
目前,各地区的医疗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和急救车队得到了有效的建设和配备,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需求。
其次,医疗急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培训急救人员,提高了
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还加强了急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确保了医疗急救队伍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运作。
再次,医疗急救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建设和整合急救资源,我国医疗
急救服务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有效扩大,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急救需求得到了更好地满足。
最后,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不断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我国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医疗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医疗急救服务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有效扩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
总的来说,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医疗急救体
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医疗急救队伍的培训和管理,进一步扩大医疗急救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医疗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急救服务。
院前急救体系
提高组织执行力
一项管理政策出台后执行是其最大的制约因素。而培 训是提高组织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培训部门通过制定 专门的培训课程,对员工理解管理政策情况进行深度 访谈、诊断式分析、针对性讲解、体验式学习、顾问 式辅导的方法提高员工执行政策的能力从被动执行变 为主动执行,从单一式执行变为创造式执行。
培训工作在急救人才建设中的作用
以猝死为例,目前我国城市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在 1%—3%,与国外8%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而在美国 的西雅图,院外猝死抢救现场复苏成功率可达60%, 最终脑复苏成功率为30%。其原因一方面是医务人员 急救技能有待规范和提高,另一方面公众急救意识低 下、急救技能缺乏不能在现场进行正确自救互救亦是 重要因素。
急救管理模式守旧
管理模式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 和方式,是指一种成型的、能供人 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 程中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 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
目前大多数急救中心采用的是传统 的等级式管理模式,暴露出管理者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工具单一,管 理程序机械,管理制度死板,管理 方法粗糙的问题。
培训工作在急救行业管理中的作用
培训的过程即是管理的过程
培训通过使员工对指定的、标准的信息的接受、矫 正和消化,影响其认识和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目 的。我们很多管理行为的失效其根源就在于被管理 者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要善于把种种命令、指示、 要求以培训的形式下达,寓管理于培训,使员工由 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使“要我做” 转化为“我要做”。
济南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体系建设第三章服务管理第四章工作保障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院前医疗急救事业,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秩序,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网络医院附设的急救站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接诊医疗机构救治前,在接诊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四条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坚持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
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
第五条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领导,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本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体系。
第六条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文化旅游、自然资源规划、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公益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支持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
第八条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体系建设第九条本市建立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的急救网络体系,由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分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构成;并逐步增加公立医疗机构设置急救站的数量。
推动建立陆地、水面、空中等多方位、立体化救护网络。
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医疗急救需求增长量等因素,编制完善医疗卫生专项规划,明确急救网络医院设置。
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加强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要性、相关法律法规、预案编制、预案演练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要性1. 目标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确保突发事件时医疗服务的紧急响应和有效实施。
2. 重要性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医疗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救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医疗队伍,研判和评估事件的危险程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受伤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相关法律法规1. 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医疗救治中心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地应制定医疗救护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预案必须经过合法程序的审批和发布,确保执行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2. 预案的编制要求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的编制应该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对于突发事件类型、应急处理流程、医疗资源配置、预警发布、应急指挥机构的明确等方面的内容都应详细规定,确保预案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四、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的编制1. 确定编制单位和责任人各级卫生部门应根据职责和实际情况,明确编制单位和责任人,确保预案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组织编制工作组织专家团队,依靠科学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预案的编制。
同时,不同层级的医疗救护应急预案应有所层层衔接,确保地方预案与国家预案的衔接。
3. 预案的主要内容预案应包括事件类型、应急响应等级和流程、医疗资源需求估计、医疗队伍的组织和协调机制等内容。
4. 预案的发布和备案完成预案编制后,应经过权威部门的审核和审批,并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五、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的演练1. 组织演练为了提高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定期组织演练。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
6.设备管理:健全设备管理、维修、保养、更新制 度,所有站内和车载急救设备应建立详细技术档 案记录,保证各种设备性能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提高设备使用率。车载急救设备只能用于院前急 救。
急救车装备标准:配备车载急救便携设备:心脏 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及气道管理设备、心电图机
4、密闭性能好,配有空调,有两套通 风设施,有良好的救治环境。
5、有明显的急救和地区标识,配有警 报器,使交警和群众能识别,给予交通上 的方便。
6、配有常规抢救设备和药械和通讯设 施、设备。
急救车车载药械、设备的配置重点:
能源要求 体积和重量要求 作用时间要求 质量要求
救护车通讯要求:
方便、快捷、灵敏、有 效
二、 项目编制要求 (一)各地要在分析研究农村急救机构现状的基础上, 按照急救服务需 求,综合考虑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人口、 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研究
的,予以优先安排 . (二)建设项目要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土地、地方 资金志实,已 取得环保、节能批复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 完成. 五、项目编报的有关要求 l、建设项目编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建设总投资、地方投资来源及数额、项目建设条 件落实情况等 .请 按照本通知附表的要求逐项填写 . 2 、编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要实事求是地提供项目叮 行性研究报 告、节能环保批复、地方投资落实承诺等相关文 件,申报文件的附 录请严格按附件提供的样式格式制作.
(三)管理标 1准.制度管理:严格遵守急救中心、急救分中
心和所在医疗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 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岗前教育培训制度和 标准化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计划管理:制定急救站年度计划及月计划 ,并做好执行计划的协调、组织、管理, 接受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对急救站的检 查、考核与考评。
急救体系运行实施方案
急救体系运行实施方案紧急医疗急救体系由应急救护指挥中心、急救医院和急救网络医疗机构组成。
市应急救护指挥中心,对“120”报警采取统一接入、集中受理、分别指挥、专业接处警的模式,以建立一个快速、科学、合理的医疗急救绿色通道。
急救医院建立急救队伍和急救工作站,配备急救车辆和装备,平时完成日常医疗急救、重大活动的医疗保健、保障等工作,战时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医疗救援工作。
为规范市区急救网络的运行,制定急救体系运行实施方案。
一、××市应急救护指挥中心主要职责㈠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负责本地“120”呼救的受理,接收各种途径的医疗紧急呼救信息;指挥协调重大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伤病员救护工作;负责全市急救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院前急救的指挥及急救车辆调度;承担全市重大活动医疗救治指挥调度工作。
㈡以缩小急救辐射半径、提高急救反应能力为目标,以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系统地救护伤病员为目的,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按照统一受理、统一指挥、划片分工、就近就急、病家意愿、能力优先的原则转送病人,更好地服务于伤病员。
㈢确保急救通讯畅通,“120”要与“110”、“122”、“119”的报警服务台之间实行信息互通和反馈,切实提高信息传递、现场急救和急救转运等综合反应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处理和贮存院前急救信息。
㈣建立重大院前急救报告制度,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大人员伤亡等及时向上级报告。
㈤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负责任,延误急救时机或救护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相关人员追究责任。
㈥完成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医疗急救和医疗保障指挥调度任务。
二、××市区医疗急救站根据现有医疗急救资源,在××市区二级以上医院建立10个医疗急救站,承担医疗急救任务。
㈠各医疗急救站院前急救及接诊范围:1、粤北人民医院:工业路(西河立交桥至惠民南路汽车西站)以南,惠民南路以西至新华南路(西河立交桥头至新津加油站)以东,新津加油站至芙蓉山以南,惠民南路中国联通路口至武江河岸以南,北江桥东头至国家森林公园以南到××冶炼厂。
对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 市院前医疗急救效劳条例》,全面提升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效劳能力和水平,建设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求的院前医疗急救效劳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效劳的需求,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 202X 年,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效劳平均反响时间小于 12 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 95%,效劳满意率不低于 98%。
体系建设方面。
举办为主,社会参预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效劳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形成管理高效、高度信息化、可持续开展的院前医疗急救效劳体系。
网络布局方面。
实现每一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一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的目标。
资源配置方面。
用于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到达每 3 万人口配置 1 辆,常备不少于 100 辆负压救护车。
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配备医师、护士、驾驶员和担架员各 1 名,具备为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效劳的能力。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一)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将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统一为“120”,实行统一指挥调度,逐步实现一个急救号码面向社会提供效劳。
一是将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999 中心)符合条件的车辆和人员纳入 120 院前医疗急救效劳系统(以下简称 120 系统)。
在 999 中心救护车上加装 120 系统车载信息终端,车身喷涂“XX 急救”统一标识。
999 中心提供的院前医疗急救效劳所涉及资金问题,在开展绩效考核的根抵上,通过效劳的方式予以解决。
“999”号码回归红十字会“救灾、救助、救护”职能;999 中心逐步侧重开展非急救转运效劳和医疗救援任务。
202X 年后,本市日常院前医疗急救效劳主要由 120 系统承担,999 中心可作为突发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的补充力量。
二是完善 120 指挥调度系统。
进一步提升呼叫、效劳过程中的地理定位精度以及救护车行车路线精准化水平;加强与 110、122、119 指挥调度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研发应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客户端,方便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呼叫院前医疗急救效劳。
急救医疗制度
急救医疗制度第一章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为保障医院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病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特订立本急救医疗制度。
第一节急救医疗组织架构1.医院设立急救医疗组织架构,由院长担负总指挥,设急救医护组、院前急救组和急救中心等。
2.急救医护组包含急诊科医生、护士等,负责急救科室日常工作,急救中心负责重点事故和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院前急救组负责接到急救恳求后的紧急出诊等。
第二节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配置1.医院依据实际需求,配备高标准的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
设备包含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急诊车、先进的手术器械等。
药品包含急救常用药物、止血剂、镇痛药等。
2.全部设备和药品应定期进行检修、清洁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作和有效性。
第三节急救医疗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1.医院定期组织急救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包含心肺复苏、止血处理、骨折固定等。
2.急救医护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急救相关证书,而且定期参加再培训,以不绝提高本身的急救技能和救治本领。
第二章病人的急救接诊和救治流程第一节急救电话和呼叫中心1.医院设立急救电话,并在电话中心配备急救呼叫中心人员,负责接听急救电话,收集病人的信息和病情描述。
2.急救呼叫中心人员应娴熟掌握问诊技巧,能够准确推断病人病情的紧急程度,并及时调配救治资源。
第二节急救人员出诊准备和装备1.医院急救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刻启动救援流程,配备必需的急救装备和药品。
2.急救人员应确保本身出诊时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坚持原则、冷静稳定,并乐观与急救呼叫中心和相关科室沟通、协调。
第三节到达现场和救治流程1.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快速评估病情,推断是否需要紧急转运或进行急救处理。
2.急救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尽量减小损害,采取妥当的救治措施,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和病情稳定。
第四节院内急救转运与救治1.若病情多而杂,需要进行进一步救治的病人,急救人员应尽快与院内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协调院内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城区急救网络
以120指挥中心牵头,依据急救 半径,由区域内二级以上医院组成 院前急救网络,依托其急诊科建立 院前急救站。
优选知识
19
县级急救网络—农村急救网络
重要意义:
“完善农村急救体系,全面提升急救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医疗服务,保证急救医疗服务的 公 益性,落实医改总体要求。
优选知识
20
建设目标
钟
回车率
<3%
优选知识
11
2003年以来我省各市、州依据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 疗救 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网络 建设方案 》建设院前急救网络(紧急医 疗救 援网络),并根据要求设 置各级急 救站。
优选知识
12
市级急救中心 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0指挥中心)
优选知识
13
120 急救指挥示意图
与市急救中心和区域内急救站建立通讯、信息网络联系 装备急救车和车载急救、通讯设备与本地急救站共同组成 院前急救网络 有专业化的急救队伍(医、护、司、担) 负责本地重点区 域、交通要道、乡镇村急救站的设置
优选知识
24
县级急救中心的职能
负责本区域内日常急救服务保障,对区域 内急救资源实施统一指挥调度,承担急危 重病员的现场抢救、转运和途中监护、组 织院内急救。
急救车:为100万及以下人口的县(市) 配 备 2 辆 急 救 车 , 100 万 人 口 以 上 配 备 3 辆急救车。
优选知识
22
目前,我省大多数县依托当地 综合实力较强的县级综合性医院, 建立120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
),部分县组建了独立的120指 挥 中心。
优选知识
23
县级急救中心的基本要求
(3)负责对全市急救医疗分中心的业 务指导和管理,
优选知识
16
(4)与公安110、119、122等 全 面联合,形成社会应急联动 系 统,构成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体
系;
优选知识
17
(5)承担对专业人员院前急救技术 培训,同时开展对公众进行急救知 识的普及宣传。
开展急救医学的科研及学术交 流等。
优选知识
优选知识
32
120通信指挥平台建设 求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着应 对各 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卫生事 件的需 要,加强院前急救和紧急医 疗救援的 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院 前急救体系 的信息现代化建设也非 常重要。
优选知识
33
成都市 1 2 0 (一 级 平台) 指 挥中心
直属分站 终端
InterN et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
医疗救治专业队伍
师资、应急人员
优选知识
6
(二)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优选知识
7
院前急救体系(网络)组成
市级急救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区网络单位 (急救站) 县(区)级急救分中心(120急救指挥分中 心),县 区网络单位(县区急救站) 乡镇卫生院(乡镇急救站、点)
构成纵横衔接的三级院前急救体系(网络)
3
急救中心与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关系
平时:
日常急救
突发事件时:紧急医疗救援
特点:平战结合状态,常态和非常态,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属公共卫生范畴
优选知识
4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
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公共卫生信息体系优选知识5来自疗救治体系医疗救治机构
急救机构
传染病院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0急救中心
逐步改变农村急救机构业务用房短 缺、 急救车辆不足等状况,初步构建 功能 完善、反应迅速的农村急救网 络,提 高急救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农 村居民 急救服务需求。
优选知识
21
建设内容和标准
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县级急救机构建设
业务用房:急救机构业务用房建设以200 平方米为基数,服务人口每增加10万人 增加75平方米:
院前急救医疗的主要任务
1、诊断和检伤分类(简单检伤快速治疗原则) 2、 现场紧急处理,针对主要疾病和危害 生命 的原因,采取快速、准确、有效 急救处理。按轻重缓急进行有针对性 的处理和转运。 3、搬运转送,认真交接伤患。
优选知识
31
4、按照“快速、准确、安全、有效”原则 进 行院前急救,以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诊断 为 主;采取维持生命体征,不使病情恶化的 主 要急救措施;合理搬运严密观察转送途中 的 病情变化;杜绝转运是院前急救结束的意 识,为院内救治创造条件。
优选知识
8
院前急救网络示意图(树枝状)
优选知识
9
院前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作用
组成纵横衔接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重要意义:
最快速的分流批量伤病患者,使其得到及时 有
效的救治——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 伤残 率,最大程度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优选知识
10
急救网络建设的指标
急救半径
<8公里
急救反应时间 <15分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重要旅游地区、 交通要道等,依托就近乡(镇)、村医 疗机构设置急救站(点)。
优选知识
28
乡镇急救站的职能
接受本县急救指挥分中心的指挥、调度
负责本地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院 内救治
向上级医疗机构转送重症病员
优选知识
29
(三)院前急救的三要素
急救医疗 急救通信 急救运输
优选知识
30
承担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紧急医疗救援 任务和救援医疗物资的储备;
优选知识
25
负责对辖区内院前急救网络进行业务指导和 考核;
承担开展急救医学培训、科研和学术交流活 动,对公众开展急救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
与公安、消防等联合,形成本地区社会应急 联动系统
优选知识
26
乡(镇)急救站建设
优选知识
27
建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卫生院 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急救站,
(D D N /F.R/A D SL/CDMA 1x)
城区网 络医院 终端
郊区县 1 2 0 (二 级 平台) 指 挥中心
市级120指挥中心
市级急救站
县120急救分中心
县级急救站 优选知识
乡镇急救站 14
市级急救中心的主要功能
(1)承担全市日常急救医疗的指
挥、调度工作。开展急危重病人 的现场抢救、转运医院和途中监 护工作;
优选知识
15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城市灾难 事故发生时,是政府、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的医疗救援指挥中心;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运行
优选知识
1
(一)院前急救体系的定义
优选知识
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由急救通信、急救运输和急救医 疗三要素组成。
其作用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对急危重 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和监护,缩短无 治疗期,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率和伤 残率。
实施院前急救功能的部门组合即为体系
优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