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由此导入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

本目讲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依据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多媒体展示)

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多媒体展示)并讲解: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新中国成立时并没有对过渡时期规定具体时间,而是以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1952年,毛泽东曾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我们只用

了7年,即我国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其次,(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间是1953年,其内容为: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通过分析内容得出其特点:前者讲的是要发展生产力,后者讲的是要变革生产关系,因而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如教材所言“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是照耀全国人民前进的灯塔。”

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并讲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重要任务:时间从1953年起,到1957年止。其重要任务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进一步分析:它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是实施总路线的具体步骤。第—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这一规定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如毛泽东所言,当时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当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并不是说孤立地发展重工业,放弃农业、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必须各部门兼顾,平衡发展。

那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果及其影响如何呢?(多媒体展示)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结合教材17页末和18页正文、小字及多媒体讲解)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其中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最快;农业总产值增长25%;交通运输业方面,按计划完成了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的建设,沟通了西藏同青海、四川、新疆各地的联系。新建了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并提前通了车。最后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最重大的影响在于,“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多媒体展示)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多媒体展示)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最主要任务便是制定宪法。

2.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制定。(多媒体展示)结合教材19页小字部分讲解《宪法草案》的形成过程,用以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接着概述宪法的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主要内容: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宪法的意义: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宪法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根本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多媒体展示)

1.三大改造的实质(多媒体展示)

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2、三大改造的过程(多媒体展示);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此过程中,为减少改造阻力,国家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采取赎买的政策,逐步收归国有。

3.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意义(多媒体展示)

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完成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小结。(多媒体展示)

学习测评:利用多媒体测评。(多媒体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