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和优势所在

内容提要: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经常使用隐性采访的方法进行采访,通常是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则较多地使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获取材料,并且由此而形成的批评性新闻报道很受电视观众的欢迎。与此同时,惹起的新闻官司也不少。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主要从受众和媒体等方面阐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及优势所在。

关键词:隐性采访存在条件优势所在

由萨洛蒙、布勒松等人提出的“堪的摄影”的手法,即偷拍手法。近几年在电视新闻采访中被广泛应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隐性采访或称暗访。所谓隐性采访就是指记者故意隐藏自己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企图直接参与某个新闻事件或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观察的形式获取新闻资料的新闻采访活动。它主要用于搜集违法乱纪、违背社会公德内容的新闻事实的采访。

在我国新闻史上,也曾有许多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获取新闻进而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903年发生的“沈荩案”影响最大,1903年初,清朝政府与俄国秘密商定条约六条,俄国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等地区。新闻记者沈荩将用侦探手段获得的消息传给了天津的英文报纸并遍载日报报纸。由此,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拒俄运动掀起。沈荩也因此而惨遭迫害。

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依靠显性采访,而隐性

采访与显性采访相对立,也是记者采访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目前对隐性采访的质疑也层出不穷。涉及到法律层面、道德层面等等。但争议归争议,隐性采访仍然在使用,并且由隐性采访获取的新闻资料被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大写真》浙江卫视周末版有一个以偷拍偷录为主要采制手段的《目击》栏目,这样一些名闻遐迩的栏目也主要是借助隐性采访的吸引力而长盛不衰的。它们的成功足以证明隐性采访是极具生命力的。那么面对道德压力、法律压力隐性采访的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优势是什么呢?

一.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科技进步,摄影器材轻便易隐藏,为隐性采访提供了技术准备

电视新闻区别于平面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其能通过摄像机向观众展示一个立体的视听空间。因而,电视新闻实务的发展对现代电子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有较强的依赖性。摄录一体化的ENG 的发明和使用为个性化的、有特色的电视采访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伴随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记者可以通过卫星采集新闻,这种采集新闻的形式被称为SNG。美国有线电视网对挑战号航天飞机爆炸、海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就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当前,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有的将摄影器材藏在挎包里,在挎包上挖一个洞,在镜头上蒙一只尼龙袜,既避免闪

光,又能拍个正着。有的将录音话筒藏在衣领中,卷在书本里等等。如1994年5月,《焦点访谈》获悉在上海火车站,一些不法分子贩卖国家刚刚实施出台的增值税发票,并且这些人组织严密,成帮结派,稍有不慎,轻则拍不到事实,重则记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通过偷拍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票贩子的嚣张。如记者:“怎么增值税发票刚刚实行,你们手上就有了增值税发票?”票贩:“国家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而当记者反复刨根问底时,票贩立即警觉且出言不训。形势立即警张起来。可见,对于一些犯罪活动,记者若公开采访,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打草惊蛇的同时无法保障自身安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隐”治“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进易隐藏的摄影设备。

2、新闻媒介之间、电视媒介内部竞争激烈,促进隐性采访的发展

我国以前较少采用隐性采访,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一般是依靠党和政府的组织,宣传部门的协助,自上而下进行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新闻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记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且不仅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竞争激烈,电视媒介内部的竞争更是如火如荼,争夺的焦点是受众,目标是获取高收视率。要想赢得受众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需求,尽可能地发布独家新闻。在这个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高度分散,观众对电

视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节目就能赢得高收视率,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隐性采访能一针见血地揭露事实本质,反映真相,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心理层面,受众都会得到相应的满足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知情权。另外,电视新闻在语言符号之外还可以通过现场的环境、气氛音响、新闻人物的表情动作向观众传递信息。在这样一个“讲述的时代”而非“故事的时代”,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长镜头、同期声等讲述方式能把观众直接带入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减少了接受“符号新闻”时必须去想象和推断的思维过程,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更真实强劲的冲击力。这样无疑会强化受众对相关媒体的好感,刺激收视率和发行量的上升。

3、批评性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呼唤隐性采访

(1)批评性报道的特殊性呼唤隐性采访

批评性新闻报道多为揭露丑恶、虚假现象,且这些丑恶行为可能或已经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从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当事人是绝对不愿对着摄像机承认自己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与此事相关的知情人士,他们也可能因害怕被打击报复而闭口不谈。而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者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的特点,这样被访者就会放松戒备,呈现给观众的行为自然真实,不会出现与日常行为迥异的“表演”行为。例如,1996年4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咸宁工商取财有“道”》的片子。反映了107国道的湖北咸宁段,咸宁地区工商局和咸宁

市工商局扣押大量的车辆,并处以高额罚款的现象。记者先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后又进行显性采访,将咸宁工商局局长徐碧琼前后对待汽车司机和对待记者的态度进行对比,事实真相昭然若揭,给观众最真实、详尽、惊险的镜头。

(2)记者的隐性采访是经过策划后的主观故意行为,与随机性采访不同。

在新闻竞争中,电视新闻必须通过新闻策划彰显个性,进而以个性吸引受众。而隐性采访与突发的社会新闻不同,它往往是一种比较有深意的社会现象。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之前,在思想上往往是有所准备的,如到达现场时,记者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或观察,如果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办等等,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接到一份群众反映的电子产品的订单,上面电子产品的价格都比市面上同类产品的价格低一半左右。记者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遂假扮成要购买电子产品的客户,与这一群可疑商贩进行周旋,据商贩称,这些产品价格便宜主要因为它们是水货。后来记者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与当地公安联合介入,才将该以出售水货为名骗取他人订款的不法分子查获。

4、隐性采访的“法无禁止即自由”

(1)隐性采访既不违法也不违背新闻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我国法律规定记者依法享有采访权,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