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几种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

合集下载

国内外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国内外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第30 卷,第4期2014 年12 月世界地震工程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V o l.30N o.4D ec.2014文章编号: 1007 -6069( 2014) 04 -0068 -09国内外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比较刘国强2 ,金波1,3,高永武1(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3;3.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作为核电规范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核电厂在遭遇地震作用下能够安全停堆或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现行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 -97 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并于2012 年形成了修订送审稿。

本文针对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50267 -97 规范与2012 年修订送审稿的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同时,结合美国和法国两国核电标准中有关抗震设计与中国2012 修订送审稿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探究造成不同规范间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 核电厂; 抗震设计规范; GB50267 -97; ASCE4 -98; RCC -G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志码: AComparison of nuclear power plant seismic design in chinese and foreign codeLIU Guoqiang2 ,JIN Bo1,3 ,GAO Yongwu1(1. L a bo rat o r y o f Earthquake E ng ineeri ng V ibrati o n,Institude o f E ng ineeri ng M echanics,C E A,Harbin150080,C hina;2.Shando ng Electric P o w er E ng ineeri ng C o nsulti ng Institute C o.td,Jinan250013,C hina;3.Harbin E ng ineeri ngU ni v ersit y,Harbin150001,C hina)A b s t ract:T he code f or seis m ic desi gn of the nuclear pow er plants is an i m por tant part of nuclear pow er code s ys- t em,and it pl ays a vi sital r ol e t o insure the nuclear pow er plant t o shut dow n or keep runni ng s af tl y under the eart h- quake. N ow our count r y has com pleted the r evi si on w or k of the code f or seis m ic desi gn of the nuclear pow er plant GB50267-97,and f orm ed the s ubm itted ver si on in2012.In this paper,it is studied that the di ff erences of di ff er- ent ver si ons of the codes f or seis m ic desi gn of nuclear pow er plant,w hich include GB50267-97and2012s ubm it- ted ver si on. A t the s am e ti m e,the seis m ic desi gn codes of the nuclear pow er standards of the U nited St ates and France are com pared w ith t hos e of C hina,and it als o studied the causes andi nf lunences of the di ff erences bet w een di ff erent codes.Key words: Nuclear power plant; Seismic design code; GB50267 -97; ASCE4 -98; RCC -G引言2007 年7 月,日本新泻地震导致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系所: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目录1概述 (2)2荷载组合 (3)2.1中国规范荷载组合 (3)2.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3)2.1.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4)2.2美国规范荷载组合 (5)2.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5)2.1.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6)2.3中美荷载组合对比 (6)3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6)3.1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 (7)3.1.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 (7)3.1.2美国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 (7)\20603 507B 偻-38101 94D5 铕KL24984 6198 憘35784 8BC8 诈3.1.3中美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对比 (8)3.2 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8)3.2.1我国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8)3.2.2美国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5] (9)3.1.3中美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比 (11)4抗震设计方法 (11)4.1我国抗震设计方法 (11)4.2美国抗震设计方法 (11)4.3中美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12)5抗震设计反应谱 (12)5.1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 (12)5.2美国抗震设计反应谱 (14)5.3中美抗震设计反应谱对比 (15)5.3.1反应谱处理对比 (15)5.3.2反应谱曲线比较 (16)6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7)6.1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定 (17)6.1.1我国地震作用方法的选定 (17)ZP^34083 8523 蔣36677 8F45 轅22474 57CA 埊25599 63FF 揿6.1.2美国地震作用方法的选定 (17)6.1.3中美地震作用方法选定的对比 (18)6.2底部剪力法(ASCE:equivalent lateral force procedure) (18)6.2.1我国底部剪力法计算 (19)6.2.2美国底部剪力法计算(ASCE:equivalent lateral force procedure)206.2.3中美规范底部剪力法计算对比 (21)7结语 (23)参考文献 (24)1概述近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采用美国规范设计,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规范,并了解美国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由于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及科技水平,这些建筑大都没有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设防水平较低。

在当时背景下建造的多数房屋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抗震设防标准,对此类建筑开展抗震鉴定工作,了解既有房屋的现有抗震水平,并进行抗震加固,是新时期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下面本文就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抗震设计;规范;鉴定标准;1 抗震技术的原理地震灾害的高强破坏力源于地球地壳中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可承载横波、纵波向周围传递扩散,促使地表建筑物遭受能量波的负面影响,随即衍生出剧烈震动,破坏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

在地震灾害下,因建筑物主体振幅与其阻力值具有联动关系,即在阻力值低的情况下,建筑物对地震能量的抵消能力将降低,其振幅将增长,则可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毁。

对此,抗震技术的根本原理就是提高建筑物自体阻力,确保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其振幅可有效下降,以此减轻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害。

2 抗震技术的标准2.1 甲类建筑甲类建筑就是常说的重大工程建筑项目,或是在地震灾害影响下,可能出现严重损毁的房屋建筑。

设计人员在围绕甲类建筑展开房屋抗震结构统筹设计作业中,其抗震设防烈度应特殊超出当地规划的标准指数。

2.2 乙类建筑对于乙类建筑来讲,在推进抗震设计工作时,若房屋建筑整体规模有限,设计人员则可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当地既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运用抗震性能更强的抗震结构,完成房屋建筑整体抗震设计。

2.3 丙类建筑基于丙类建筑开展房屋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同样需着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具体要求,使建筑物可有力抵抗地震灾害。

2.4 丁类建筑设计人员在丁类建筑中执行抗震设计任务,抗震设防烈度可适当低于当地标准数值。

但在抗震设防烈度已为6度的条件下,则不宜再降低抗震设计等级。

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展我国的抗震鉴定工作始于唐山大地震之后,为了吸取唐山地震中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震害经验,我国颁布了第一本建筑抗震鉴定规范,即TJ23—77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并于1977年12月1日开始试行,这本规范在74抗规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考虑当时我国的国情及经济状况,77鉴定标准规定在按74抗规进行抗震强度验算时,安全系数可取不考虑地震作用时数值的65%,低于74抗规规定的不小于80%。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局部修订.pdf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局部修订.pdf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
前言 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 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说明我国在1976年 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 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 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 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 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 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 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楼梯构件的影响。 2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
据。 3 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的不同力学模
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 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考虑到楼梯的梯板等具有斜撑的受力状态,对结构的整体刚度有较明显的影响。
本次修订,对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建筑的要求,作了局部的调整。
3.3.5 山区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

89规范和08规范抗震设防目标的比较

89规范和08规范抗震设防目标的比较

我粗浅的研究了一下,鉴于大家都很感兴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讨论一下。

89规范和08规范抗震设防目标的比较89规范采用:一水平设防,一阶段设计。

即一水平设防是指设计时只针对一种地震进行设计。

一阶段设计是指只进行弹性抗震设计.08规范采用: 两水平设防,两阶段设计。

(不过对D类桥梁还是采用一类设防,一阶段设计)即两水平设防主要是指新规范对地震重现期长短分了E1地震和E2地震两种.两阶段设计中的第一阶段设计是指弹性抗震设计;第二阶段抗震设计是指采用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并引入能力保护设计原则的设计阶段.新规范将地震作用划分为了E1地震和E2地震两大类别:E1地震:工程场地重现期较短(是个相对值对于不同类别的桥梁重现期不等)的地震作用。

eg.对A 类桥梁的E1地震重现期约为475年,而对D类桥梁重现期约为25年。

对应第一级设防水准。

E2地震:工程场地重现期较长的地震作用.对应第二级设防水准。

两类地震对应有各自不同的抗震重要性系数。

89规范和08规范改动比较1、新规范把预应力列出来了,作为永久作用的一种.原规范在作用效应组合中把预应力算在内.2、地基抗震承载力容许值符号变动了,k取值基本没变.3、液化的判别标准贯入捶击数值临界值计算方法改了,按深度分别按下式计算:4、新规范要求8度区的拱式,长悬臂桥,大跨度结构就要开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而原规范为9度才开始考虑,新规范更安全.5、地震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上有改动:新规范:的具体计算方法也改变了.简化公式为:10m以内有液化土层或者埋深10m处:新旧对比: ,动水压力计算基本没变.重力式桥墩顺桥向和横桥向的水平地震力,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

新规范:原规范中:新旧规范对比:之后的许多计算式的改动都是基于这些系数对应的变化.改动的思想:(1) 加速度改为多少个g的相对值(地震时一般是用多少个g来表达);(2)由一个单一的系数代替原来的一系列不确定的复合系数的乘积;(3) 在求法上更加细化和精确,原规范中系数离散性很大,而且误差会被不断放大.6、桥台的水平地震力计算。

中国_欧盟和美国铁路桥梁抗震规范简要对比

中国_欧盟和美国铁路桥梁抗震规范简要对比

通常按设计地震进行桥梁抗震设计
按设计地 震进行 桥梁 抗震 设计, 设计 地震的 重现 期为 1000 年。按 设 计地 震的地震谱加 速度系 数 ( 周 期 1 s) 的 大小分为 A~ D共 4 级进行针 对性检 算和设计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在 G B50111 标准中的表 7 1 2中有要求 在第 4 章中指 定了线 性分 析法, 时 简单的 情 况 下使 用 等 效静 力 分 析法 间推移法以及非线性时间推移法 ( ESA ) , 其他 情况 下使 用弹 性动 态分 析法 ( EDA ) 或者非线性时间推移法
必须能够承受由结构分析得出的水 平力 (该力可能大于 中国标 准中的 水平力。)
荷载设计中的摩擦力不允许被视为 水平力的反作用力
必须能 够 承 受由 结 构 分析 得 出 的水 平力
荷载设计中的摩擦力不允 许被视为水 平力的反作用力
活动支座墩台顶的支承长
度 (顶帽 )宽度 注: 支承 长度 指支 座中 心 至顶帽缘的顺桥向距离
塑性铰的设计
已在中国标准中涉及到
塑性铰的设计相比欧盟 8号标准之 AA SHTO 最新 版 标准 中, 塑性 铰 的设
前的版本受到 了更为 严格 的限制, 计相比之前的版本受到了 更为严格的
但依然允许使用
限制, 但依然允许使用
在连续梁支承处安装抗负 无详细要求 反力装置
如果计算显示地震作用会引起上拔 力 (在延性有限的情 况下上 拔力大 于垂直荷 载 50% 以及 在具 有 延展 性的情 况下 上 拔力 大于 垂 直 荷载 80% ), 则必须设计抗负反力装置
收稿日期: 2010 - 09- 21 作者简介: 张立江 ( 1965 ), 男, 高 级工程 师, 1993 年 毕业 于天津 大学 力学系, 工学硕士, E m ai:l of8440@ yahoo. com. cn。

3D3S中新旧抗震规范下结构设计结果比较

3D3S中新旧抗震规范下结构设计结果比较

3D3S中新旧抗震规范下结构设计结果比较我国于2022年5月31日发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2)(以下简称为新抗规),并已从2022年12月开始实施。

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为旧抗规)相比,规范条文在地震的分析以及构件验算方面都作了较大改动,3D3S软件研发部已经根据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对软件进行了调整,使软件用户能够使用新的抗震规范(GB50011-2022)对结构进行分析和验算,3D3S钢结构部分针对新的抗震规范进行的软件具体调整如下: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GB50011-2022柱,梁,支撑强度0.75柱,支撑稳定0.82.内力放大系数GB50011-2001柱,梁0.75支撑0.8软件修改修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梁的稳定调整系数仍取0.75。

GB50011-2022GB50011-2001软件修改取消中心支撑的内力放大系数1.5。

新规范中取消了对于支撑人字形和V形支撑组合的内力设计值的内力增大系数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采用1.5。

3.抗震等级系数GB50011-2022GB50011-2001——强柱系数,软件修改超过6层的钢框架,6度IV增加抗震等类场地和7度时可取1.0,级系数以确——强柱系数,一级取1.15,二级取1.10,定8度时可取1.05,三级取1.05;9度时可取1.15。

pcpb1W(fycN/Ac)(WfybVpb)4.框架结构长细比的调整GB50011-2022GB50011-20011.不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6~8度时不应大于1209度时不235/fay,软件修改框架柱的长细比:一级不应大于60235/fay,二级不应大于80235/fay,三级不应大于100四级时不应大于120235/fay,235/fay。

应大于100235/fay。

2.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具体限值为:9度:60235/fay;8度:60235/fay;7度:80235/fay;6度:120235/fay。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年修订版比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年修订版比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年修订版比较针对已经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者与2008年版进行了新增章节与条文修订内容方面的比较,并对变化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本文将为工程设计人员快速熟悉2010版规范并能够掌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引言已经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简称2010版),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2](简称2008版)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版进行了简单比较,从新增章节和局部条文修订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为相关工程人员快速熟悉2010版规范提供参考。

2 新增章节2.1 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10.2)近年来,大跨屋盖结构的工程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适应该类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本次修订增加了大跨屋盖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并形成单独一节。

大跨屋盖结构是指与传统板式、梁板式屋盖结构相区别,且具有更大跨越能力的屋盖结构体系,如桁架、网架、网壳结构等。

刚性大跨屋盖结构的形式多样,新形式也不断出现。

本节重点解决一些常用结构形式的抗震设计问题。

根据目前工程应用情况,刚性大跨屋盖结构主要可归结为拱、平面桁架、立体桁架、网架、网壳、张弦梁和弦支穹顶这七类基本形式。

一些复杂的屋盖结构通常也由这些基本形式组合而成。

相应地,这类刚性屋盖结构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多,工程应用也很广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抗震设计经验。

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以及避免抗震性能差、受力很不合理的结构形式被采用,有必要对大型建筑屋盖结构进行专门的抗震性能研究和论证,这也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技术保障措施。

根据当前工程实践经验,对于跨度大于120m、单向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长度大于40m的屋盖结构应进行专门的抗震性能研究和论证。

中国与新加坡抗震设计规范对比分析

中国与新加坡抗震设计规范对比分析

74【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5月中国与新加坡抗震设计规范对比分析王少寒(林德工程(杭州)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在目前工程设计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相关国家的工程项目,从而使了解其相关设计规范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基于中国国家标准GB 50011-2010(2016年版)和新加坡国家版附录NA to SS EN 1998的要求,分别从场地分类、抗震设计目标、抗震计算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列举两国的差异性所在;再以林德工程(杭州)有限公司某项目实例分别依据各国标准进行计算,对结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对两国规范关于结构抗震设计要求等方面有更清晰的了解,对今后进行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新加坡规范;抗震设计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5-0074-011 场地分类地震作用是地面运动引起结构反应产生的惯性力,其作用点在结构的质量中心。

其大小与地震强弱、震源远近、场地特性、建筑物自身特点等密切有关。

其中场地条件直接影响地震作用。

1.1 参考国标4.1.6条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分为I(包括I 0和I 1)、II、III、IV 四类。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1)式中:计算深度d 0(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 两者的较小值。

1.2 参考新规表NA.1、NA.ZA如果可行,应根据平均剪切波速v s,30的数值来进行场地分类,否则使用NSPT 的数值根据平均剪切波速等进行的场地分类,根据表NA.1第3.2.2.1(4)和3.2.2.2(1)P 条保留附录NA.ZA 中C、D、S 1类别供参考。

C 类:v s,30=180~360m/s,N SPT =15~50次/30cm;D 类:v s,30<180m/s,N SPT <15次/30cm ;S 1类:v s,30<100(指示性数据),N SPT <5次/30cm。

简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与2006版的区别

简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与2006版的区别

简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和2006年版的区别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生的国家,饱受地震灾害,因此,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造成的各类损失是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十分关心致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展开讨论。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 简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GB50011-2001明确提出了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建筑抗震规范就是为达到此目的而对建筑有关问题所做出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它是将从事建设活动的有关各方组织协调一致的约束性文件,涉及到对地震作用的客观反映,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考虑,对建筑场地和建筑物地基不同条件的分析,对抗震计算方法的完善以及对长期抗震建筑经验的总结与应用。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实际上是根据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建筑经验不断积累而完成的,因此,它的发展标志着科技进步的水平,抗震经验的积累、建筑结构变化的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准,甚至抗震防灾理念的变化,最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最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和价值。

在对我国建筑抗震规范从外部地震环境和建筑本身属性等决定地震对结构作用的诸因素,以及抗震计算方法和抗震建筑经验各方面研究时,必须首先注意各国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这个起着统帅作用的特点。

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若干讨论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代表了我国当代建筑抗震设计的新水平。

其采用的基于概率统计的三水准多级设防标准;在确定地震作用时,考虑了地震的概率,震级,震中距,以及场地土性的影响;同时使用了静力理论的底部剪力法、动力理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以便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不同对抗震措施和计算方法进行调整;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结构体系;分别采用弹性变形和弹塑性变形验算来保证结构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根据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地震反应特点确定需要进行竖向地震作用的建筑结构等,均反应了现行中国抗震设计的新水平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发展水平。

从各国规范对比看我国抗震设计安全水准评价中的有关问题

从各国规范对比看我国抗震设计安全水准评价中的有关问题

第22卷 增刊2000年5月重庆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 niv ersityVol.22 Sup.M ay2000文章编号:1006-7329(2000)s0-0192-09从各国规范对比看我国抗震设计安全水准评价中的有关问题X杨 媛, 白绍良(重庆建筑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在阐述了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力设计法”(f orce based design)及其所含的评价结构抗震能力的“设计地震力-延性”联合准则的基础上,说明了不能单纯用对比同样设防烈度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条件下设计地震力取值的高低来评价不同抗震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准。

在对新西兰、欧洲共同体、美国、日本和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地震力取值原则以及延性要求作了评述和对比后,对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状况作出了评价。

关 键 词: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力-延性准则;安全水准中图分类号:T U352.1+1 文献标识码:A1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进行评价的设计地震力-延性准则相对于目前在性态设计法(perfo rmance based desig n,简称PBD法)的总概念下正在研究发展的新一代位移设计法(displacement based design,简称DBD法)而言,可以把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体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认识水平的抗震设计法称为地震力设计法(force based design,简称FBD法)。

它与非抗震结构的基于极限状态的承载力设计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虽然由分配到结构各楼层的地震力经弹性分析得出的作用效应仍然直接参与与其它荷载经弹性分析求得的荷载效应的组合,并以组合得出的最不利内力作为结构各控制截面承载力设计的基本依据,但必须另外遵循“承载力级差设计法”的原则,通过一系列重要设计措施来完成结构的抗震设计。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探讨与比较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探讨与比较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探讨与比较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设防目标,地震作用以及结构抗震验算的介绍及其与日本及印尼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各条目的对比,比较了三者在设计规范中的异同点,提出了我国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优势及劣势并提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及方案。

标签:抗震;设计;比较1、概述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均为现代建筑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

特别是我国在经历过数次破坏性极强的震灾后,多次更新抗震设计规范并对抗震设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地震在对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的同时,也为我国抗震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比于我国抗震设计,其他各国的抗震设计及抗震设计规范均有其独到及可借鉴的领域。

以下从各国抗震规范出发,比较各国抗震设计的异同点并对中国抗震设计规范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及方案。

2、我国抗震设计2.1设防目标中国政府在GB5001-2010国家规范中向各设计单位明确提出了具有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其中小震定义为在五十年内超越概率为63.2%的多遇地震,中震在五十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设防地震,大震的定义为在五十年内超越概率为2%的罕见地震。

规范既要求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也要求建筑在多遇地震或设防地震中达到正常使用或可修复的基本要求。

【1】2.2地震作用2.2.1特征周期地震周期是地震设计反应谱中的重要参数,在设计及计算中以字母TG表示。

我国规范中特征周期与设计地震的分组以及场地的分类有关。

我国规范中特征周期的取值如表一所示。

2.2.2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作为地震作用计算的直接依据,为地震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

我国抗震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如图一所示。

我国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由直线上升段,水平段,曲线下降段以及直线下降段组成。

其中各阶段对应计算公式如图所示,各阶段间节点对应周期分别为0.1(s),TG (s),5TG(s),6s。

2.3结构抗震验算根据GB5001-2010国家规范,我国抗震结构承载力验算应按下式进行。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比较-2019年文档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比较-2019年文档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较-2019年⽂档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较及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不同之处概述:将旧规范的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第七章《底层框架和多层内框架砖房》合并为新规范的第7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内框架房屋》;增加了第8章《多层和⾼层钢结构房屋》的内容;取消了原规范第⼗⼀章《烟囱和⽔塔》的内容;增加了第12章《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内容;将原规范第⼆章第四节的⾮结构构件调整并增加内容,变为新规范的第13章《⾮结构构件》的独⽴内容。

详细内容:进⼀步明确了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甲、⼄、丙、丁)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的详细要求(第3.1.3条),并且较原规范阐述的更细致;详细说明了建筑场地的选择、明确了在Ⅰ、Ⅲ、Ⅳ类场地上,甲、⼄、丙类建筑所要求采取的抗震构造措施(第3.3.1条—第3.3.3条),并在第3.3.4条中明确了地基和基础设计的有关要求:同⼀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天然地基、部分采⽤桩基础;地基为软弱粘性⼟、液化⼟、新近填⼟或严重不均匀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次提出: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案(第3.4.1条),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简单对称,对建筑的平、⽴⾯外形尺⼨,抗侧⼒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承载⼒分布等诸多因素提出综合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将原规范结构体系应符合的要求加以调整后,列为第3.5.2条强制性条⽂;强调⾮结构构件应进⾏抗震设计,并列为第3.7.1条强制性条⽂;将“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质量的特殊要求,应在设计⽂件中注明”列为第3.9.1条强制性条⽂;新规范对结构材料性能指标进⾏了⼀定的调整,并列为第3.9.2条强制性条⽂;砌体结构中,砖的最低强度等级由原MU7.5提⾼为MU10,砌筑砂浆由原MU2.5提⾼为MU5;混凝⼟砌块最低强度等级由原MU5提⾼为MU7.5,砌筑砂浆由原MU5提⾼为MU7.5;钢筋混凝⼟构造柱、圈梁等混凝⼟最低强度等级由原C15提⾼为C20;对施⼯中钢筋的代换提出了进⼀步的要求,既要满⾜钢筋受拉承载⼒设计值相等的原则,⼜要满⾜正常使⽤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第3.9.5条);将结构抗震验算应符合的有关规定列为第5.1.6条强制性条⽂;6度时的建筑应允许不进⾏截⾯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但建在Ⅳ类场地⼟上较⾼的⾼层建筑除外);现浇钢筋混凝⼟框架在6度时,明确了总⾼度≤60⽶(原规范为同⾮抗震设计),明确了⾼度计算⾃室外地⾯到主要屋⾯板板顶(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第6.1.1条);现浇钢筋混凝⼟框架在6度时,⾼度≤30⽶(原规范为≤25⽶)时,为四级框架;⾼度>30⽶(原规范为>25⽶)时,为三级框架,并将该内容列为第6.1.2条强制性条⽂;明确了框架结构对框架填充墙的具体要求(第6.1.15条);参考国外的有关内容并结合国内的有关资料,⾸次增加了宽扁梁的内容,在此之前仅在国内⼀些专业学术刊物上有所提法,现在正式列⼊规范(第6.3.2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进行建筑、桥梁以及其它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时,一般都要遵循以下五个 步骤[2]:抗震设防标准选定、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反应分析、抗震性能验 算以及抗震构造设计,其流程如图 1 所示。
2 几种现行规范比较
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六部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即 (GB50011-2001)(简称建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简称公规[3])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 ( 、 《 ( 、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 范》(SDJ10-78)。这些规范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各自工程领域的结构物 的抗震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资料有限,作者只收集到了其中的前 两部抗震设计规范。在此,仅就这两部规范在编写中的异同作一个简单比
3 现有抗震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规范的比较,以及参考其它文献。作者认为,目前在我国的抗 震设计规范中还存在以下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3.1 长周期反应谱问题[4] 长周期反应谱问题[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 高耸结构和大跨度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 解决长周期反应谱取值问题。建规反应谱截止周期是 6s,公规的截止周 期是 5s。而目前已有很多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远远超过了规范的截止周 期, 规范反应谱已经不能满足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抗震反应谱分析的 要求。 3.2 阻尼修正问题[5] 阻尼修正问题[5] 阻尼比不仅影响反应谱的形状, 而且对反应谱不同周期段的影响程度是不 一样的,总的趋势是阻尼对长周期部分反应谱的影响小,对高频部分影响 大。 阻尼比取值或者不同振型阻尼比取值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地震反应 的计算结果。而且,随着建规控制技术、减震耗能措施的大量推广应用, 结构中不同构件间的阻尼比会有很大变化。目前,建规中已经考虑了阻尼 的影响采用了一个阻尼调整系数进行调整。而公规中还是以 5%的临界阻 尼比为依据。因此,迫切需要针对不同结构阻尼比对反应谱进行修正。 3.3
收稿日期:20008-03-06 作者简介:曾纪鹏(1971~),男,江西赣州人,工学硕士,工程师, 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及研究工作。
计算方法。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是采用能量设计方法和随机振动理 论进行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2] 叶爱君,范立础.桥梁抗震[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JTJ004-89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4] 陶能付,章在墉,李文艺.概率一致反应谱的长周期外延.地震工程与工程 振动[J].1995(2). [5] 韦晓,袁万城,王志强,等.关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若干问题[J].同 济大学学报,1999(2). [6] 弓俊青,朱唏.一种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方法[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 2000(2). [7] 杨玉民,胡勃,袁万城.基于位移反应谱的连续梁桥抗震设计简化方法[J]. 同济大学学报,1999(2).
[8] 陶能付,章在墉.地震动持续时间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 1996(4). [9] 周云,徐彤,周福霖.抗震与减震结构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地震 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4). [10] 王亚勇.我国 2000 年抗震设计模式规范展望[J].建筑结构.1999,6(6).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 大。因此,如何可靠地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同时 避免地震发生后带来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等,都成为目前地震工程 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1 抗震规范的编制原则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趋向于采用多级设防的抗震设计思想。我国已发布实 施和正在编制的各类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如 (GB50011-2001) 、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等采用了两阶段三水准设防标准,即“小震不 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在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地震作用时, 建规和公规的计算公式和反应谱曲线 有所不同。建规公式为:
式(10)和式(11)的基本形式都是结构自重乘以一个与结构地震响应 相关的系数,建规中为 aj,公规中为 Kh 和 βi。所不同的是,建规中的 地震影响系数(图 2)考虑了近震和远震对场地土卓越周期的影响,而且 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对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相对而言,公规中对水平地 震系数和动力放大系数的规定显得较为粗略。
位移反应谱[6][7] 位移反应谱[6][7] 目前的抗震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 结构设计先通过弹性 设计确定结构的设计强度水平, 并利用结构的延性能力弥补结构强度的不 足。 在延性设计方法中, 延性主要用于结构变形验算, 并不作为设计目标。 对于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等长自振周期的结构, 实际强震记录计算表 明,反应谱长周期段衰减很快,当 T→∞是,结构主要受位移控制。因此 有必要发展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3.4 反应谱组合方法 但前反应谱组合方法主要是基于单分量地震作用下的振型组合问题, 从大 跨度桥梁抗震分析角度来看, 发展不同地震动分量作用下和多点激励下的 地震反应振型组合是规范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3.5 考虑地震动持时和能量[8][9] 考虑地震动持时和能量[8][9] 地震动持时和能量输入对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及累积损伤的影响已为 地震工程界所共识, 有学者提出了各种计算持时和能量以及如何考虑结构 破坏乃至倒塌的方法。 但如何以规范条文形式来规范这些算法使其最终成 为实用的设计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努力。 3.6 抗震设计方法的改进[10] 抗震设计方法的改进[10] 现行规范采用的反应谱方法存在着缺陷,对于超高、大跨度等长周期结构 无能为力,只好以规定最小地震作用的办法解决。因此应发展相应的抗震
我国现设计, 行几, 规范
曾纪鹏 1,古松 2 (1.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4; 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针对我国颁布的多部行业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不同设 摘要 计规范之间在计算方法、设计参数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统一抗震设计方 法和参数取值的观点。 同时对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重点 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设计规范;抗震设计;设计参数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U311.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A 地震是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式自然灾害。就在最近的二十余年, 全球发生的许多大地震造成大量严重的工程破坏和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1], 例如 1976 年的我国唐山地震, 1994 年的美国诺斯雷奇地震, 1995 年的日本阪神地震,以及去年 12 月 26 日发生的伊朗巴姆地震等。随着
较。以求从中获取一些值得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信息。
对于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各规范都要求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静力法、 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法。 如在建规[4]中规定, 对于“高度不超过 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以及近似于单 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其它建筑“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 谱法”;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 算”。在公规[3]中规定:“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桥墩应采用 反应谱理论计算,桥台采用静力法。对于结构特别复杂、桥墩高度超过 30m 的特大桥,可采用时程反应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