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概论》课程学习指南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学习指南一、理解本课程的地位本课程是学前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建立起基本的学前教育思想与理念,全面熟悉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因此必须建立学好本课程的决心。
其前设课程为“幼儿卫生学”“儿童心理学”等,要善于运用这些课程的知识来理解本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其后续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游戏、幼儿园教育环境建设以及各领域教学论等学前教育学科的应用性课程,本课程是这些课程的前设课程,因此要认真掌握好本课程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把握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理论的学习,既要善于从上位的哲学、教育学等角度来把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又要明了学前阶段教育的特殊性、掌握学前教育的特性。
本课程整体上属于应用性学科课程,因此,在理论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还必须采用案例分析、亲身调研、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升华学习,从原理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层面来系统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科学的儿童观以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本课程的考核并不仅仅指向于对只是的记忆和理解,设计的考核方案是课堂考勤5%、课堂表现5%、作业10%、实践考核30%、期末卷面笔试50%。
三、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一)局部章节与整体课程的学习相结合《学前教育原理》课程体系严谨,力图集相关研究成果于一体,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将有关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阐释其中。
各章既相对自成体系,又有机联系。
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既要循序渐进地按章节学习,又要把握本课程整体框架,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
本课程共涉及学前教育本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学前教育不能不与其他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出发,只有在分析学前教育与人类其他活动――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人口等的关系中,才能深刻认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学前教育价值(价值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之中,学前教育的价值与教育的价值一样,属于精神价值范畴,这里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学前教育主体(主要讨论影响学前教育实施的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学前教育目标(主要讨论学前教育目标制订的依据和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教育过程(主要讨论学前教育过程的组织与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学前教育合作与衔接(主要讨论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的任务与方法)、学前教育评价(主要讨论学前教育评价的标准制定、过程设计与方法选择)、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讨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进展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及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及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7.04.16
•【文号】教师司[2007]12号
•【施行日期】2007.04.1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
正文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印发《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及
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
(教师司[2007]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征集、遴选、推荐活动有关事宜的通知》(教师厅函[2006]2号)要求,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资格审查、初审、复审、结果公示四个阶段的工作,对各地申报的1204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了评审,最后认定“优秀课程资源”115件,“推荐使用课程资源”385件,“推荐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站”6个。
经审核,现予以公布(见附件),供各地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选用。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把关,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评审、遴选机制,今后未经全国或省级教师教育课程资
源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不能推荐使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教育机构在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中,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推广与应用,推动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附件: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及推荐使用课程资源目录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二○○七年四月十六日。
教育科学研究概论

(2)突变论: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 Rene Thom 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世界非连续性突 然变化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突变论的 主要特点是用形象而精确的数学模型来 描述和预测事物的连续性中断的质变过 程。
(3)耗散结构论:比利时物理学家、 化学家伊里亚· 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 是研究一个系统从混沌无序向 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的科 学。
三、问题要有可行性。
四、不当选题: 1、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2、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 3、问题太小,意义不大。 4、经验之谈,不是科研。
第三节 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及 来源 一、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类型 1、基础性研究课题。 2、应用性研究课题。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 1、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 般从教育理论的发展方面提出课题。 (1)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 盾,而且要提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 盾。 (2)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 论的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 题。
1、文献资料的三种等级: 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 告、档案材料等。是原创文献。但这种文 献分散,不够系统。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 包括书目、索引、提要和文献等。 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 性。 但这种文献非原创。
2、测试应讲求哪些方面的效度。 (1)课程效度:即教师所编制的 测验所涉及的内容就是课程的内 容,或者是课程内容的重点、难 点。
(2)统计效度:即教师认为班上最 优秀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得到期高 分,各种层的学生,整个测试成绩 呈正态分布。
三、难度和区分度P165 四、百分等级P158
五、测试题的类别及优缺点: 1.主观题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容易实行:一般考试题目很少,出题困 难较小。 可以测出学生的构思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评价鉴赏能力等。 学生有相当大的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 答案不一定完全对,也不一定完全错。
大学教育学概论课程介绍ppt模板

社会构建教育新思路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强调学习者与社会互动的教育理论
互动与合作
合作与互动是知识建构的关键。
真实情境
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的社会情境来 建构知识
知识建构
学习者通过互动与合作在社会中建 构个人知识
04.教育学的核心观点
教育学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的定义
教育定义概念
教育:有目的的社会行为
有目的的社会行为
教育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
计划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
引导达成目标
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概念
教学核心环节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 过程。
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的要素
03
推动教育改革
了解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不断更 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 和创新。
教育学:应用广泛领域
教育学的应用领域
学校教育
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
教育政策
研究教育政策的制定、 实施和评估
职业教育
研究职业教育的培训模 式和就业指导
02.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教学和学习的定义与概念
教育学:研究技巧分享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深入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实证研究法
收集和分析数据可验证教育
理论和假设。
案例研究法
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教育案例
来探究特定问题和现象
行动研究法
教育从业者主动参与研究过
程,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
研究生新生学习指南

研究生院 2015 年 9 月
目录
一、新生信息核对和学籍电子注册 ........................................................................................ 1 (一)信息核对 ................................................................................................................. 1 (二)学籍电子注册 ......................................................................................................... 1 (三)注意事项 ................................................................................................................. 1
语”(8191008)课程中。博士英语课程两个模块都需要通过“系统”选课,都在必修课 栏目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分班见附录中的分班安排。
5.补修课 (1)补本课 补本课是以同等学力和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生、硕博生和直博生,必须补修的本 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研究生参加补本课学习,补本课不通过“系统”选课,但要在 制订培养计划时加上该内容。 (2)补硕课 补硕课是以同等学力和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补修的本专业硕士阶段 主干课程,研究生参加补硕课学习,需要通过“系统”选课,要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加上 该内容。 6.硕博连读生选课 硕博连读生与直博生第一学年参加硕士政治理论课和“博士英语”(8191008)、“博 士英语写作”(8191006)学习,第二学年参加博士政治理论课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 (8350002)或者小语种参加“中文科技论文写作”(6350001)学习。 7.创新实验班学生选课 创新实验班学生执行本专业、相同类型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硕连读生的专业课与非英语公共课随本专业同级研究生上课,英语公共课在第三 学期上课。 本硕博连读生与直博生第一学年参加硕士政治理论课学习,第二学年参加博士政治 理论课和博士英语三个模块学习。
教育研究概述范文

教育研究概述范文教育研究是一门对教育系统、方法、政策以及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政策、教学设计、学生评估、学习心理学等等。
教育研究旨在提供有关教育和提高学习成果的证据,以改善教育体系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使用数值数据进行分析,如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
定性研究则侧重于理解、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使用文本和图片等非数值数据进行分析。
教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教育和改进教育政策。
通过对教育系统和政策进行研究,研究者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教育的证据,并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教育研究还可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育研究还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反馈和改进。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的研究,研究者可以提供对教育实践的反馈,帮助教师和学校改进教学和评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育研究还可以为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提供支持,帮助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育研究领域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例如,教育研究关注学习理论,研究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学习成果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可以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以及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
总之,教育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领域,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提供对教育实践和政策的理论支持,改善教育体系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过程和学生需求,并为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决策提供有力的证据基础。
杨明全的《课程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明全.课程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绪论课程论的学科性质一、课程论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论对于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课程论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探讨的是教育的内容及其安排,这正是教育学的核心问题。
2、课程论对知识性质及其选择的探讨丰富了教育学微观层面的研究。
3、课程论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往往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课程论的研究目的、对象和方法一、课程论的研究目的1、揭示课程规律课程规律反映了课程的本质,指明了课程实践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体现为一些课程原理和理论。
2、指导课程实践课程论的研究任务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化,主要有认识课程现象、回答课程问题、提供操作技术,总体而言,也就是揭示课程规律和引领课程实践。
课程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内容的选择问题。
具体有:“教什么”,“怎样组织内容”,“怎样确定课程目标”,“如何开发一门课程”,“如何安排和设置课程”等等。
二、课程论的研究对象1、宏观层面的课程问题一一指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些理论问题,这些理论要对课程的原理和课程的本质作出回答。
包括课程哲学研究和课程的本体论研究。
2、中观层面的课程问题一一主要涉及课程的理论流派以及其他课程理论和观点。
理论流派有经验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等。
3、微观层面的课程问题一一主要围绕课程实践而产生,譬如课程的编制、课程开发的技术等。
三、课程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一一主要是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有关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较,通过比较异同,获得可资借鉴的理论或实践经验,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实验研究法课程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课程的发展一、古代课程的特点:1、课程结构不够健全一一重人文科目轻实用科目2、课程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一一内容主要是宣传伦理道德3、教学进程和年限长短不定4、课程尚未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第二节近代课程的发展一、近代课程形态的变革(1)学科课程逐渐形成(2)经验课程已经出现一一在小学开展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改革(3)核心课程开始萌芽一一核心课程是以问题或某门学科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组合起来的课程。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学习目标《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是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着全方位、高要求、精细化的指导原则,其授课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崇高教育信念、坚定从业志趣,又具有较强理论素养和扎实教学能力的创新性、实践性未来语文教育人才,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反思意识的成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方面、多角度地思考语文课程改革的缘起、发展与动向,对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并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
本课程尤其注重以理论学习和案例研讨为支撑,以学生的教学实践和全程反思为依托,激发学生对全球视野下当代母语课程改革的深度思考,把握具有代表性的、前瞻性质的语文课程改革动态;通过全程反思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语文教育、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师角色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做到学以致用,鼓励他们尽快成长为专家型、创新型教师。
二、学习要求1.学生应当具备比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同时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2.在本门课程开始之前,应当细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等课程文件,对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有一定的认识;3. 在每章开讲之前,应当认真阅读推荐的相关阅读材料,初步了解课程内容;4.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讨论活动中去,结合相关阅读材料和自身求学经历,勇于发表有根有据的观点;5. 认真撰写每一次课后的反思,不少于1000字,要求:论述集中,不泛泛而谈,尽量围绕一至两个感兴趣的点展开,可援引相关材料。
6. 认真准备期中、期末作业。
高度重视教学试讲活动,并在课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反复练习,达到流畅程度;在试讲过程中,应表现自然大方、积极投入;试讲结束后,结合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点评,及时撰写不少于15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
教师教学参考书目

教师教学参考书目教师是社会的传道者和灵魂工程师,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参考书目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本优秀的教学参考书目,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教育学经典著作教育学是教师必备的学科,深入研读一些教育学经典著作对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非常有帮助。
例如,陶行知的《教育心理学》、莫顿·布洛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
二、学科教学方法书籍除了了解一般的教育理论,教师还需要持续学习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阅读余敏培的《数学启发式教学》等书籍,了解如何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案例集教学案例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学案例,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教学案例集锦》等书籍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思考。
四、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材料。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确保自己的教学与学校、教育局的要求相符合。
五、教育心理学书籍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一门学科。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导论》、《儿童心理学》等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六、教师专业发展书籍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发展。
教师可以读一些专门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书籍,如《教师的成长》、《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七、学科研究专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深入学科领域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深入的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科研究专著,如《语文课程原理与实践》、《物理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等,来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学习操作指南

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学习操作指南一、授课内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
已申报免修的课程,须按规定时间进入个人系统查看免修审核结果。
通过审核的课程,不用参加该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二、授课方式:网络授课+自学三、学时考核标准:每一门课程,均有课程学习时间要求(视频可重复观看,时间累计),只有课程学习时间达到标准后,相应学科考试申请才可审核通过,否则,将无法参加课程考试。
五、重要说明:1.请务必仔细阅读本章节内容。
2.每门课程均有特定教师讲授该门课程。
学员需按规定要求观看课程视频,观看课程视频时间将由系统自动计入考核学时。
3.观看课程视频时切忌使用任何方式拖拽视频,否则观看视频学时不予计算。
4.请勿同一账号在多端同时登陆,以免课程计时有误。
5.务必在当期网络课程开通的时间内完成网络课程学习和作业提交。
修养》四门课程学习操作指南1. 学习网址:2. 浏览器版本:推荐使用“360、火狐浏览器”观看课程,360浏览器观看时请选择“极速模式”。
3. 课程学习(PC端):(1)点击网课学习,进入培训课程列表。
点击开始学习。
进入后,点击课程视频中的播放键即可开始学习,随时可进行暂停,使用方法与其他通用媒体播放器一样。
待缓冲结束后,在左侧课程目录中可任意点击章节,自由选择目前需要观看的课程内容。
(2)点击左侧目录,可直接进入本章的下一节视频学习内容,如下图。
(3)看完视频内容后,须点击“返回课程首页”,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
4. 学时查询:(1)每门课程达到“最少学习时长”是获得该门课程考试资格的条件。
(2)在“网课学习”页面,显示每个课程学习“最少学习时长”的标注以及个人已学习的累计时长。
5.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作业:(1)作业只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提交。
(2)逾期未交,只能查看作业内容,不能进行提交(3)编辑作业时,必须上传附件,否则,将无法提交该作业。
课程概论

课程概论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游戏:就是幼儿自主调控的,非真实性的,能带来的愉悦体验的活动。
2.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在教育目标的制约下,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3.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内容必须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课程目标指导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5.说课:教师面对同行或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6.幼儿园评课的标准:在评价课程时,都需要有能衡量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状况和课程效果的标尺。
7.单元主题教育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是将各个学科科目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络状之中,围绕主题展开一系列教育活动。
8.区域活动:将幼儿园的活动室划分成若干活动区域,通过让儿童自主选择,并与材料和人(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员)互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活动。
二、判断并改错1.幼儿在伙伴旁边玩或者与伙伴玩不同的玩具,专注地自己玩,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
这种现象不属于游戏。
(×)属于游戏,因为幼儿在自己专注地玩。
2.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直接反应在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上。
(√)3.过程模式要优于目标模式。
(×)目标优于课程4.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是以学习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
(√)5.在图书区,需要为孩子提供书写和熟悉打印文字的机会。
(×)熟悉手写体6.将构建区角色区相邻而居是最佳方案。
(√)7.角色区要紧邻构建区,一定要远离语言区。
毛概学习方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方法介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广大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肃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认真学习,掌握理论。
一、要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参见“课程介绍”部分)二、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概论》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特征。
我们在学习《概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坚持把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学习《概论》课的基本方法。
三、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概论》课还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的特征。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学风问题,而且是学习本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要求。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思想,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也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一定要下苦功夫,要勤于思考,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要反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是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3-114页)。
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现实的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及自身的行为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学习,进行思考、研究和运用,学以致用。
要运用所学理论注意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要联系自己和现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实际及热点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分析、思考,解决思想深层次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育学统考333参考书目

教育学统考333参考书目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学统考中,教育学333参考书目是备考的重要指南和参考资料,它包含了一系列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能够帮助考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教育学333参考书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律。
下面我们将逐个进行介绍。
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导论》:作者为陈宝生,这本书是教育学的入门教材,系统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非常有帮助。
2.《教育学原理》:作者为苏启诚,这本书是教育学的经典教材,详细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于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3.《教育学概论》:作者为吴玲,这本书是教育学的综合教材,全面介绍了教育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和教育学家的主要观点,对于了解教育学的整体框架和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
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作者为刘海滨,这本书是教育心理学的经典教材,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2.《儿童心理学》:作者为张宏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实践中的儿童问题非常有帮助。
3.《青少年心理学》:作者为刘明慧,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中的青少年问题非常重要。
三、教育法律1.《教育法学导论》:作者为刘保青,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法律制度,对于了解教育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教育实践中的法律问题非常重要。
2.《中小学法律与安全教育》:作者为王洪涛,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小学法律与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教师和学生了解校园法律安全和维权意识非常重要。
小学教育专业学习指南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指南一、学院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9年新学年更名为教育学院,并增挂“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牌子,同时成立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归属教育学院,原独立设在我校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考研究中心挂靠教师教育学院。
此外,我院继续挂“田家炳教育书院”牌子。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教育技术学系、学前教育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2011年增设小学教育专业。
其中教育学系的办学历史悠久,是由原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家政教育系(创办于1921年)、厦门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22年)、福建省立师专教育科(创办于1941年)合并而成;教育技术学系的前身是我校物理系的电化教育专业,于1979年开始招生,1999年并入当时成立的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心理学系、小学教育专业是在教育学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7年我院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教职工 93 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 77 人,教授 21 人,副教授 25 人。
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52 人的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 17 人,在读博士学位教师 6 人;学院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 4 人,评上全国优秀教师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1 人,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2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 1 人,省级人才入选 2 人,省教学名师 2 人,校师德之星 4 人,校教学名师 2 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6 人。
学院拥有3个我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2个省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1个省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福建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办有学术期刊《中外教育》。
2000年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近百项;出版著作、教材70部;发表教育科研论文400余篇;获各级各类奖100多项;五年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350多人次,其中派出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达300多人次;建有1门国家级、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学、心理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心理学、教育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心理学实验中心、数字媒体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1个。
大一教育学原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大一教育学原理教案一、教学内容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大一教育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教育学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掌握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教育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过程;2. 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3. 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4. 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5. 培养学生通过教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周一:教育学的定义和历史1. 讲解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分析教育学的发展历程;3. 介绍教育学的各个分支领域。
周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 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讲解教育学原理的分类和特点;3. 分析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周三:行为主义教育学原理1. 介绍行为主义教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2. 分析行为主义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影响;3. 讨论行为主义教育学原理在当代的应用。
周四:认知主义教育学原理1. 介绍认知主义教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2. 分析认知主义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影响;3. 讨论认知主义教育学原理在当代的应用。
周五:建构主义教育学原理1. 介绍建构主义教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2. 分析建构主义教育学原理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影响;3. 讨论建构主义教育学原理在当代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述:通过轻松愉快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
2. 培训讨论:安排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与适用。
3. 实际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教育学原理运用于实际教育实践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讨论和答疑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2. 个人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个人作业,包括论文、读书笔记等。
3.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完成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能够将教育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校与学制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2.3.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4.“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想。
5.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6.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
7.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8.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9.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10.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11.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2.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
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13.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
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学习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习指南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性,以及对劳动解放、人类解放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及其历史进步意义和现实超越意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取向和社会取向,形成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睿智的头脑和眼光,能够自觉按照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思考人生、建设社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科学理论水平。
一、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首先,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题和贯穿教材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其次,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是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要完整准确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理论,做到“四个分清”,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那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再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今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巨著。
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
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
本书以美国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概论》课程学习指南总纲一、学习目标通过《教育研究概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你就像吃饭时使用筷子一样熟练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从此,你们也会切身感受到,研究方法是你做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但你从不需要为如何遵循和使用它们而分心,因为它们已经内化为你研究素养的一部分,所以,你可以专心致志于教育研究的需要,去寻求研究问题的合理解释。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理论上明确各种教育研究方法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难点:对于研究问题的理论界定及研究设计。
三、学习方法建议(一)养成理论意识从本课程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可以看出,需要同学们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
例如,如何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从理论出发,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个理论解释系统。
因此,适当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经典著作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二)强调即学即练本课程应用性质决定了同学们必须加强练习。
例如,个案研究方式、测量方式、干预方式等都需要同学们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熟悉掌握其相关技术。
因此,针对特定研究技术,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具体练习是必需的学习环节。
第一章引论【学习目标】1.树立教育研究严格的科学态度。
2.理解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
3.形成对教育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其关系的理解。
【内容指要】本章作为引论,是全书的导引,提出以严格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对待教育研究,并坚持将这一基本态度贯穿全书的始终。
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开始一一科学是什么?教育是什么?研究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并以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实质的理解,作为全书展开的线索。
同时,我们关注到教育研究范式正发生着新的变革——就在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这一格局逐渐成型的时候,行动研究、混合研究强调以实践的改进为目的,跨越传统的范式边界把多种方法组织在同一研究之内,昭示着它们作为新的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它们为教育研究带来的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变革。
因此,本书尝试以研究过程的序列而不是方法的序列展开教育的研究以及学习如何研究教育的课程,呈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序列。
【思考与练习】1.如何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教育研究?2.研究和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3.简述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4.教育研究的过程序列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强调理论界定的重要性?【拓展性阅读导航】1.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传播,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著作。
它为社会学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理论,并且在具体方法的叙述中不断再现方法论,从而更为有效地呈现出各种具体方法在整个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该书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学习本章会有重要的帮助。
2.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斯·范梅南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国际质性方法学研究高级研究员,世界著名教育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
《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是范梅南教授主要代表作之一,对于理解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3.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有系统的介绍。
作者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自己的研究实例对质的研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对于学习本章特别是理解教育研究范式的演变具有重要启示。
第二章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来源和类型以及问题课题化的内涵和路径。
2.理解课题选择的实质性原则。
3.掌握文献选择的基本方法。
【内容指要】在教育研究的序列中,选题是研究开始的第一个环节。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
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的追问,本章着重探讨了研究问题的来源和类型、研究问题的课题化、课题选择的实质性原则以及文献检索与先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思考与练习】1.问题选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2. 如何使问题课题化?3. 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哪些思考?4.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拓展性阅读导航】1.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是裴娣娜教授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并广泛地吸取了我国和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该书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 董奇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奇教授在《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一书中突出强调了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依次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确立、研究假设的提出、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以及研究资料的整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评价。
该书力求内容的完整与全面,一方面尽可能涵盖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在介绍每种方法时也尽可能详实,既有介绍,又有评价,客观地对待每种方法,为读者提供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的全貌。
3. 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很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方法指导用书。
作者将教育研究方法分成实证研究(描述研究)、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和应用研究(变革研究)三大类型,并给予它们同等的重要地位,强调研究应该将日常真实的实践问题与相宜的理论问题有机结合。
该书的最大的特点是将“研究方法”还原为“研究报告”,用典型的“研究报告”例释具体的“研究方法”。
4.[美]杰克•R.弗林克尔, 诺曼•E.瓦伦著,蔡永红译:《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这是一本专为教育研究课程的初学者写的一本入门教材。
主要向初学者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学习指导。
一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研究过程包括从想法的形成到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等一系列过程所需要的基本信息。
二是使初学者能够运用这些知识,针对他们感兴趣的某个话题,设计出自己的研究调查。
三是使初学者能够阅读和理解教育研究文献。
第三章理论界定和研究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研究为什么首先需要有理论界定,理论界定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2.理解理论作为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的含义。
3.掌握如何就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理论界定和研究的设计【内容指要】当我们确定了研究的选题,从本章开始我们将正式进入研究的过程之中。
作为一项研究的开始,首要的是对研究问题做出理论界定,为研究如何获得、组织材料提供明确的解释系统和线索。
能够提供一个可以明确解释的线索的,是理论。
“理论”究竟是什么?理论最源初的含义赋予了理论生活以崇高的地位,庄严、神圣的态度,超越、普遍的追求。
研究总是这样的:惊奇、探索、求新的研究态度和理论所具有的神圣、庄严和超越的和追求普遍的品质交织在一起,贯穿在研究的全过程,包括迅速地调动理论组成研究的解释系统和为研究的结果赋予理论品质的追求。
研究总是与理论具有着交集的成分,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理论的研究是不存在的。
接着要进行研究设计,实质上研究设计是把研究的理论界定的进一步操作化,使得对研究问题的内涵实质的理解可以被直接觉察和具体呈现。
我们为大家提供了研究的结构示意图,以说明研究结构的模型及其基本构成的单元,还介绍了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进行研究设计的四个主要步骤。
【思考与练习】1.如何理解理论和研究之间的关系?2.谈谈自己对于理论界定的理解。
为什么教育研究首先必须要有理论界定?3.根据自己的研究选题,对其作出理论界定。
4.根据自己所作出的理论界定,为自己的研究作出具体的研究设计。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对于方法论的强调,增强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本书第4章“研究设计”、第5章“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第6章“指标、量表和分类法”、第7章“抽样逻辑”对于学习本章会有较大的帮助。
2.[美]威尔斯曼著, 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版。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教育研究方法专著,书中对教育研究设计重要概念和步骤有系统的、明确的论述,特别是关于效度的定义,强调了准确的解释性。
第四章以个案方式形成研究资料【学习目标】1.理解以个案的方式形成研究资料的优势及其特点。
2.理解观察、访谈、写作三种技术的特征及其适用情形,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迅速抉择研究技术。
3.能运用观察、访谈、写作三种技术形成有效研究资料。
4.能从教育研究类型的角度理解教育人种志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生活体验研究。
5.能把自己的研究问题纳入相应的研究类型,并完成研究。
【内容指要】形成(与收集)研究资料是教育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形成研究资料主要有三种方式:个案方式、测量方式与干预方式。
本章主要探讨的是以个案方式形成研究资料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技术以及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不同的研究传统而获得的三种主要的研究类型,即教育人种志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生活体验研究。
以个案方式形成研究资料,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自然情境下获得生动、具体、翔实的资料。
【思考与练习】1.你认为通过观察形成研究资料的关键在于什么?2.你认为通过访谈形成研究资料的关键在于什么?3.你认为如何才能使“叙述”、“故事”有资格称得上“研究”?4.请你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就“如何从形式上与实质获准进入研究现场”,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5.请完成一项研究的资料形成,要求:运用三种研究技术。
1. N.Denzin & Y. S. Lincoln(2003):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本书是《质性研究手册》(3卷)中的第3卷。
3卷中,第1卷是总论,《质性研究概况:理论与问题》;第2卷,《质性研究的策略》;第3卷,《质性资料的收集与解释》。
本书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经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第三部分为“解释、评价与表述的艺术与实践”。
在“导论”中,对质性研究本身的许多基本问题,如质性研究的性质、发展阶段、解释范式、研究者等。
在第二部分中,主要对经验性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质性研究技术与研究传统的基本内容,如访谈:从结构化问题到商议性文本;再思观察;文献解释与物质文化;应用人类学;自传、个人叙述与反思活动:作为主体的研究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