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实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计量史

中国古代计量史
两支商代骨尺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的繁荣与混乱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多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 达数十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 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争霸 的局面。各国的制度不同,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多种 多样,长度的测量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还是沿用了 原来的“尺”。
明代 铜圭表 圭上所刻量天 尺长24.5厘米
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清代末年政治腐败,当权者对内无力治理国家, 对外无力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被各国占领,由 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各国度量衡也纷纷传入,对中国 度量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它带有很深的半殖民性 质。清政府无力抵制各国制度在中国的使用,也无力 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因此造成了制度、器具、量值等 各方面的极度混乱。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规(测 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 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史记》记:大禹治水“左准绳, 右规矩”。
唐代彩绘伏羲、 女娲手执规矩图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只 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 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十 等分,即“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10个等分,即 “分”。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34.05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 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35.5厘米, 律尺长25.9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元初郭守敬设计的登封测影台,其表高从传统的8 尺提高至40尺。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24.5厘米。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中国自古便有各种形式的长度计量单位。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如《左传纪》中所记载的“一尺五寸”,便可见古人曾有过长度计量单位。

随后,古代政府在中国各大都市、州县等地普遍推行了“标准尺”,它们成为当地长度计量的基准。

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长度计量单位分为两种:一种是“尺”,
一种是“寸”。

其中,古代最常用的是“尺”,它指的是以当时手掌宽度的一半为基准,以“手掌覆盖全部”的形式来测量的长度单位。

一般而言,古代的一尺等于今天的三十六厘米,古代的一寸等于今天的三厘米。

在古代,长度计量单位还有其他更为精确的,如《汉书高祖时行书》中记载的“节”,它是一尺的四分之一,约等于今天的九厘米;
又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提到的“分”,它是一尺的
一十四分之一,约等于今天的二十五厘米;还有如宋代医学家朱熹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文”,它是一寸的十六分之一,大约等
于今天的一厘米。

虽然不同时期的长度计量单位有所差异,但古代的不同地域却都有近似的计量单位,如许多古代政府出台的“标准尺”,它们都有着
几乎一模一样的计量单位。

除此之外,中国国家还规定了一些外国当时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如汉代的英里,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公里;还有宋代的大柱,它的长度约为今天的一米,后来又发展出更多长度计量单位,如丈、里、
引等。

综上所述,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十分多样。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长度计量单位也有所不同,有些极其精确,有些则比较浮米,但它们都给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长度计量方式,为古代社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数学明珠
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
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
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
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
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
由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二十一世纪产生了纳米技术,在0.1纳米~100纳米这个范围,可以研究出令现代人都眼花缭乱日用新产品,将更加深入的改变人类的生活。
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亿分之1米,即1nm=0.000000001m,大体上等于四个原子的直径。纳米技术就是在纳米的尺度范围内,设法组成新物质,开发新应用的技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有着十分诱人的前景。例如纳米碳管是由石墨中的一层或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笼状纤维,内部空心,外部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密度只有钢的六分之一,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是做成防弹背心等织物的理想材料。也可以作为显象管底板涂层,生产出薄型、节能的壁挂式电视屏。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把电子囚禁在一个纳米颗粒或一根极细的短金属丝内,进而制成单电子器件,即用一个电子来控制电路。这样计算机的容量和计算速度可大为提高。用纳米技术做成的所谓量子磁盘,能作高密度的磁记录,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可储存3万部《红楼梦》。

中国历史,计量

中国历史,计量

中国历史,计量
中国的计量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大约在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已经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测量时间、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和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各自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不同的度量衡器具系列,即使在一国之内,新旧单位量制也很混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40字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制作了大量的度量衡器具,分发到全国作为计量标准使用。

秦朝完成的统一度量衡工作,对中国的计量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继承了秦制,但在度量衡方面也有一些重要人物对度量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隋朝时期,隋文帝两次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但由于北朝的度量衡增加太大,最终确定:使用南朝的小尺用于测日影等天文研究,用北朝的大尺作为官民日常用尺,形成大、小两制现象。

唐朝在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在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制改革上占有重要地位外,对东方各国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宋朝时期度量衡有所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管理不力而相对混乱。

从秦朝到现代,中国的计量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

古代的一尺是现在的多少cm问题分析:在古代,我国的历史阶段一般指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时期。

尺子,古代常用的计量单位,长度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

我将从时间的方向进行说明:夏朝(公元前20-前16世纪),一尺合今24.9cm;(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中的结论,目前由于未有夏尺出土,所以不能证实。

)商朝(公元前16-前11世纪),一尺合今16-17cm;止合中等身高的人拇指至食指之间一拃的长度。

《孔子家语·王言·身解》云:布手知尺。

周朝(公元前475-前221年)•周大尺,百粒黑黍横排的尺(长24.63厘米),起于晋国等夏民族旧地,其后用于周鲁地区,流行于春秋。

•周尺子,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尺子,有100粒红粟(长23.10厘米),流行于中原地区。

•——秦国,地处西陲,原属周地,沿用24.63厘米长的黍尺。

商鞅变法后,统一度量时,为便于同中原的经济交往,也推行23.1厘米长的周小尺。

•——楚国,寿县楚铜尺长22.5厘米,长沙楚铜尺长22.7、22厘米。

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楚尺也向23.1厘米看齐。

•... ...•23.1厘米的尺子,在战国时除中原地区外,西至秦、南至楚都已行用,统一趋势渐明。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大尺)法冠乘骑,一尺约27.72cm ;•(秦小尺)商品交流,一尺约23.10cm ;汉朝(公元202-220年),•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汉承秦制,一尺合今23.10cm;•新莽(9-25),一尺合今23.10cm;•东汉(25-220),一尺合今23.50cm;(虽说汉承秦制,但由《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所载两汉传世之尺,普遍比23.10大,主要是因为西汉时官方要征购均输帛,为弥补损耗,有意把尺子稍为加大。

东汉时因铸钱渐趋恶滥,布帛有返于货币的倾向,政府的税收本用钱币者(算赋口赋),也有改收布帛的事实(已出现“调”这一名词),官方更有加大尺度的要求,因此与西汉比,尺子显得更长一些,致《隋志》有“至于后汉尺度稍长”之语。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

古人的计量单位古代人民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创造了各种独特的计量单位来衡量物品的重量、长度和容量等。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

一、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主要长度单位,通常指的是人体的尺寸。

它的长度等于一人伸开双臂的距离,也可以用来衡量房屋或道路的长度。

2. 丈:丈是比尺稍长的长度单位,约等于十尺。

在农村中,人们常用丈来衡量田地或房屋的大小。

3. 步:步是古代人们行走的距离单位,约等于一人走一步所覆盖的距离。

它常用来测量地面的长度或距离。

二、重量单位1. 斤:斤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主要重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物品的重量。

一斤约等于500克,相当于现代公斤的一半。

2. 钱:钱是古代中国使用的重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重量。

一钱约等于3.75克。

3.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重量单位,用来衡量食物和其他物品的重量。

一石约等于6.35千克。

三、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中国使用的容量单位,通常用来衡量粮食和液体的容量。

一斗约等于10升。

2. 石:石是古代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用来衡量液体的容量,特别是啤酒和牛奶等。

一石约等于35.24升。

3. 盎司:盎司是古代罗马和英国使用的容量单位,主要用来衡量液体和贵重物品的容量。

一盎司约等于28.35毫升。

这些古老的计量单位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常使用,但它们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

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精确度。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

我国计量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原始、经典和现代三个阶段原始阶段以经验和权利为主,大多利用人、动物或自然物体作为计量基准。

象上述“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定重、迈步算亩和滴水计时”等,相传在大禹治水时,就使用了“准绳”和“规”“距”等计量器具,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史实大家都知道。

古埃及的尺度是以人的胳膊到指尖的距离为依据的,称之为“腕尺”(约46cm),英国的码是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嘴尖的距离(1yd=0.9144m);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1ft=0.3038m)英寸是英王埃德加的手拇指关节的长度;而英亩则是两牛同轭,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1英亩=4050平方米)。

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中国古代以度量衡和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计量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度量衡和计时已是农业文明的基础。

传说在黄帝时代已发明了以干支记日、月。

继而尧命羲、和二人参照日、月、星辰定历法。

舜到东方巡视,在部落联盟议事时,商讨把四时之气节、日之大小、日之甲乙,度量衡的齐同,乐律声音高低都统一起来。

禹治理水患,划分九州,“身为度,称以出”,以人体建立度量衡标准。

上述虽然都属后人追溯,却真实地反映了先民们的自然哲学观念。

计量制度的建立,单位标准的确定虽然都是人为的,但必须具有权威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各诸侯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同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制度。

后经汉代的改进、完善,成文于典籍而被历代遵循,奉为圭臬。

此后每经改朝换代,都要探究古制之本,以确定当朝度量衡和计时单位标准。

历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不断被发现,其传承关系明确便是有力的证明。

直至清朝,无论是度量衡或计时制度都是秦汉古制的沿袭。

今犹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鎏金铜嘉量和晷便是有力的物证。

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天文观测,创造了里亩、尺寸、升斗、斤两等度量衡单位制和年、月、日时、刻等计时单位。

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

我国长度计量的发展历程简单介绍

有关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 9 年)铜卡尺的记载见于晚清一些著录 上(如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和 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共收录 了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 就已流散失传了。如今仅在中国历史 博物馆和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各收藏一 件,它们都有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 前者主尺长 15.2 厘米、卡爪长 6.2 厘 米;后者主尺长 15.37 厘米、卡爪长 6.1 厘米,两者均比扬州出土的铜卡尺 略长一些,卡爪则稍短些,其外形、 构造和组合部分都相同。不过上述两 件均系征集,出土地不明,而江苏扬
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从组成的主 要构件来看,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 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 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 标架。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 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 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 能测出的精密度,而铜卡尺只能借助 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 以下的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 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 来,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 汉代铜卡尺即是原始的游标卡尺。
长度计量技术是研究长度测量, 保证量值准确和测量单位统一的技术。 长度计量中的长度包括距离、角度、 表面粗糙度、圆度和直线度等以“米” 为基本单位的几何量,所以长度计量 也常称为几何量计量。
长度测量是将被测长度与已知长 度比较,以确定被测长度量值的过程。 量值以数字和单位表示,例如用游标 卡 尺 测 量 圆 柱 体 直 径, 测 得 的 数 值 20.24 毫米就是量值。主尺上的刻度就 是已知长度。机械制造中进行长度计 量是为了保证工件的互换性和产品质 量,一般以毫米和微米作为测量单位。
气动原理的测长技术是在 20 年代 后期发展起来的。它的测量效率高, 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宜在车间使 用,但其示值范围小,阻碍了它的发展。

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

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咱们今儿个来唠唠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这可真是个有趣又神秘的事儿呢。

在古代啊,人们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精确又统一的米啊厘米啥的。

那时候的长度单位啊,就像是一个个带着古人智慧和生活气息的小标签。

咱先说说这个“尺”吧。

尺这个单位啊,就像是咱们生活里的一个小标杆。

你看啊,古代的尺长度和现在不太一样,不同朝代还会有变化,就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小个性一样。

那古人怎么用尺呢?比如说做衣服的时候,裁缝师傅就拿着尺子量啊量,这尺子在布上比划的样子,就像是在布上画画的小画笔,告诉布料该变成什么样的衣服。

你要是问为啥尺的长度还会变呢?这就好比每个地方的方言会有差别一样,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大家也都按照当时的尺来办事儿。

再讲讲“丈”。

丈这个单位可就比尺大啦。

一丈啊,就像是一个大跨步。

要是说尺是小步小步地量,那丈就是大步流星地计量了。

比如说盖房子,丈量土地的时候,就会用到丈。

想象一下,古代的工匠站在一片空地上,拿着工具量着土地的长度和宽度,一丈一丈地计算,那画面就像是在给大地画格子,规划着未来房子的大小和布局呢。

这丈和尺之间也是有关系的,一丈等于十尺,就像十个小伙伴手拉手,组成了一个大队伍。

还有个长度单位叫“寸”呢。

寸就像是尺的小跟班,是个很小很精致的单位。

要是把尺比作一棵大树,那寸就是树上的小树枝。

在中医里啊,这个寸可就很重要了。

中医搭脉的时候,手指按的地方就有寸关尺之分,这寸的位置就像是一个小秘密的入口,通过这个小入口,中医就能探寻到身体里的秘密,就像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

咱们再来说说“里”。

里这个单位啊,可就是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距离了。

比如说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有多远,就会用到里。

这就好比是两个村子之间的连接线,里数就是这连接线的长度。

古代人赶路的时候,心里就会盘算着还有多少里才能到目的地。

这就像咱们现在看导航,看着距离一点点减少一样。

而且啊,不同的地方可能对于里的长度也会有一点点小差别,不过大体上是有个标准的。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废除 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 86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 1650763.73倍作为1米。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 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 基于光速的不变性和激光的良好单色性等因素,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 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 度。”这是米的第三次定义。因为光速在真空是 永远不变的,因而基准米就更加精确了。精确度 可以达到 0.001微米,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 十万• 2里=1公里(1000米) • 1丈=10尺, • 1尺=10寸。 • 1丈=3.33米, • 1尺=3.33分米,
• 1寸=3.33厘米。
外国古代长度单位 • 最早有记载的人为标准物 来自古埃及。三千多年前, 埃及人用质地坚硬的花岗 岩制作了一根长度标准物 (Cubit),而这个长度标 准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 指间的距离,因此又叫腕 尺。
•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 高”。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 东汉末为5尺6寸。 •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 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 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 1扶4寸"的说法。
• 1. 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 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 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 分左右”。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 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 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 2、寻:1寻= 8尺=1米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 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 步"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 1扶4寸"的说法。
• 1里=150丈=500米。 • 2里=1公里(1000米) • 1丈=10尺, • 1尺=10寸。 • 1丈=3.33米, • 1尺=3.33分米, • 1寸=3.33厘米。
• 最早有记载的人为标准物 来自古埃及。三千多年前, 埃及人用质地坚硬的花岗 岩制作了一根长度标准物 (Cubit),而这个长度标 准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 指间的距离,因此又叫腕 尺。
• 公元九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 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 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 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 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 世的怒气诞生了。
•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以其军队行军时行走两千步 为罗马里。后来英国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 来。
外国古代长度单位
•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 公元前6世纪于是他们便 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 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 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 准,称一浔。
SUCCESS
THANK YOU
2019/10/23
• 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 为长度单位1呎。
•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 1000双步定为1哩。
长度单位史话
我们熟悉的一些长度单位
• 国际制单位:米 •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微 米,纳米
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 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 《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中 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 咫、尺、丈、跬、步、常、几、轨、里、毫、厘" 等。

计量发展史

计量发展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书统一度量 衡。 从此就开辟了我们国家法治计量工作的新纪元。汉朝度 量衡制度汉承秦制,包括度量衡标准的建立,度量衡器具的制 造,计量单位制度的建立等等。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成立了新 朝,对前朝的度量衡制度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甚至改革, 并且出书《审度·嘉量·权衡》,被录入《汉书·律历志》, 成为我国古代度量衡史上最早、最系统、最有权威的度量衡专 著,标志着我们度量衡技术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商王朝,开始有计量器制。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 日的历法。商代有传世的一支骨尺、二支牙尺。 商代甲骨文中 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 载。这是中国设置闰月的开端,为中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
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明确的计量重量单位锊,并 出现了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春秋战国时期把度量衡看作权力 和社会公正的象征。《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 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谓之法”。把颁行度量衡制作为治国 方略,用度量衡的准确一致来比喻法律的公正性。
计量发展史
罗建姜玲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重庆,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
始社会末期。黄帝“设五量”,简称为度、量、衡、里、数。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对长度、体积、重量计量的统称。
夏王朝,人们开始追求朴素的度量衡标准,大禹治水用 “准”定平直,“绳”测长短,“规”画圆,“矩”画方。 “矩”还可以用来定山川之高下、大地之远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单位量值经历着激烈的变 化过程。公元589年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至隋文帝, 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这是中国第 二轮统一的度量衡单位量制,从此以后我们的度量衡制度进入 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实用

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 实用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早期的测量常常用人体测定一个量,如“布手知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标准。《汉书·律 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 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为求证此说,有人曾做过多次试验:用山西、北 京等地方所产浅黄色和深褐色的黍子横排 100 粒,约 合23厘米,与汉代一尺之长约略相合。 比起“布手知尺”的复现性有很大提高,准确度 也基本上能满足当时日常使用的要求。
战国时期 彩绘骨尺 长22.5厘米
东周时期 铜尺 长23.1厘米
பைடு நூலகம்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的规定,定出丈量土地的办 法和标准,即“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度量衡的状况是,尺、寸、 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已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单 位量值差别也不太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地区 不同,改革力度不同,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域保留着旧的 单位制,严重地影响着统一赋税、俸禄和奖惩制度等的 贯彻执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 刻不容缓的大事。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实行 严格的检定制度。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时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 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29.5厘米,1升约 600毫升,1斤约600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 制和小制。尺度 日常用大尺,长 约 29.5 厘米,天 文乐律用小尺, 长 24.2 厘米。此 后被唐、宋、元、 明、清历代沿袭。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 魏、晋影响深远。至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 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 唐、宋所沿袭,直至明、清都没有大的变化。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 高”。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 东汉末为5尺6寸。 •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 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 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 1扶4寸"的说法。
•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 公元前6世纪于是他们便 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 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 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中指尖的距离定 为长度单位1呎。
•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 1000双步定为1哩。
• 公元九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 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 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 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 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 世的怒气诞生了。
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米的规定
• 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 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 一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3mm的第一 根标准米尺。这根标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 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馆,“米”这一单位也由此诞 生。米原器作为长度单位的基础,在法国使用了 84年。
•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以其军队行军时行走两千步 为罗马里。后来英国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 来。 • 英尺最先的规定是一个成年人的脚长。但德国人 显然并不满意英国人的随意性,他们认为脚的长 度因人而异,具体使用时,人们基本都是依据自 己的脚长来计算长度,这样误差太大。于是在16 世纪,他们找了16个从教堂出来的男子,将他们 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脚长。 这样才诞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英尺标准。 • 英寸的标准则是十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关节长 度。但到了14世纪,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标准 合法英寸”,即从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的麦粒 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 1875年,17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 “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通用尺。
• 1889年的第一界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 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 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米原器的精度可以 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 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界国际计量大 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 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 高”。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 东汉末为5尺6寸。 • 4、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 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 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 5、扶: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 1扶4寸"的说法。
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米的规定
• 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 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 一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3mm的第一 根标准米尺。这根标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 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馆,“米”这一单位也由此诞 生。米原器作为长度单位的基础,在法国使用了 84年。
• 1里=150丈=500米。 • 2里=1公里(1000米) • 1丈=10尺, • 1尺=10寸。 • 1丈=3.33米, • 1尺=3.33分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汉代度量衡制度是在秦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早期的测量常常用人体测定一个量,如“布手知 尺”“迈步定田”“手捧成升”等。 汉代出现了以自然物定度量衡标准。《汉书·律 历志》所说的“一黍之广度之”,即选用中等大小的 黍横排,一粒黍的宽度相当于一分之长。 为求证此说,有人曾做过多次试验:用山西、北 京等地方所产浅黄色和深褐色的黍子横排 100 粒,约 合23厘米,与汉代一尺之长约略相合。 比起“布手知尺”的复现性有很大提高,准确度 也基本上能满足当时日常使用的要求。
明代 铜圭表 圭上所刻量天 尺长24.5厘米
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清代末年政治腐败,当权者对内无力治理国家, 对外无力抵御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被各国占领,由 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各国度量衡也纷纷传入,对中国 度量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它带有很深的半殖民性 质。清政府无力抵制各国制度在中国的使用,也无力 统一国内的度量衡,因此造成了制度、器具、量值等 各方面的极度混乱。 清政府被推翻,度量衡的改革也进入一个新时期。 从国际形势上看,自1791年法国政府颁布米制的标准 后,世界上采用米制的国家日益增多。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 --规(测 圆)、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 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史记》记:大禹治水“左准绳, 右规矩”。
唐代彩绘伏羲、 女娲手执规矩图
中国古籍中有“布手知尺”的记载。今传世的几只 商代(前1600~前1046)骨尺,其长度在16~17厘米,正 合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尺上划分十 等分,即“寸”。有的尺在寸格中更细分10个等分,即 “分”。
两支商代骨尺
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的繁荣与混乱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历时500多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 达数十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中央集权国家。 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到了战国后期形成了七雄争霸 的局面。各国的制度不同,使用的度量衡单位也多种 多样,长度的测量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还是沿用了 原来的“尺”。
中国古代计量史
计量活动是用数值来表示事物的量。因此最早的测量 是在学会记数之后才开始的。原始人群通过劳动、生活和 分配,对数的量逐步有所认识,并产生了表示数量的方法, 如结绳记事和按量估堆等。 人类对长度的测量,大约是从天然洞穴里搬迁出来时, 靠自己的双手建造房屋时开始的。
图 1 新石器时期的七孔刀,孔距均匀, 孔眼相当,是经过比较测量的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由于度量衡关系到国家政 治及人民福利,在此提出统一度量衡议案。最后决定 采用徐善祥、吴承洛的提案:即拟采用米制,在过渡 时期宜采用与米制的比率为1米等于3市尺、1公升等于 1市升、1公斤(千克)等于2市斤的市用制。 中华民国时期度量衡统一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清 末民初以来度量衡的混乱情况,为我国度量衡制度与 国际接轨,为以后推行米制奠定了基础。
除一般的直尺外,汉代已有了专用的测长工具--卡尺。
汉代 测日影的铜圭表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到隋代的统一
三国时期·魏 一尺长为23.8厘米
西晋时期 骨尺 长24.5厘米 南朝 一尺约24厘米 北朝 一尺约30厘米 南朝·梁 凤纹铜矩尺 一尺长24.9厘米
北朝·魏 铜尺长30.9厘米
南朝·宋 铜尺 一尺长24.7厘米 南朝·梁 镂刻鸟兽铜尺长24.8厘米
战米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的规定,定出丈量土地的办 法和标准,即“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度量衡的状况是,尺、寸、 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已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单 位量值差别也不太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地区 不同,改革力度不同,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域保留着旧的 单位制,严重地影响着统一赋税、俸禄和奖惩制度等的 贯彻执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 刻不容缓的大事。 秦始皇颁发统一度量衡的法令;沿用战国(秦)时 度量衡制度、法规;制造和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实行 严格的检定制度。 经测量研究得知当时秦国1尺约合23.1厘米。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 的制度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29.5厘米,1升约 600毫升,1斤约600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 制和小制。尺度 日常用大尺,长 约 29.5 厘米,天 文乐律用小尺, 长 24.2 厘米。此 后被唐、宋、元、 明、清历代沿袭。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 魏、晋影响深远。至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 度量衡再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 唐、宋所沿袭,直至明、清都没有大的变化。
唐宋至明清时期
明代裁衣尺34.05厘米;量地尺34厘米;营造尺32 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律吕正义后编》列各种清尺的 标准,分别为: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长35.5厘米, 律尺长25.9厘米。
清代各种形制的尺
计量技术的进步
元初郭守敬设计的登封测影台,其表高从传统的8 尺提高至40尺。圭上所刻量天尺一尺长24.5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