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浦口区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1 项目概况1.1 项目简介*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位置1.1.3 设计范围及内容1.1.4 项目建设基本信息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占地面积、项目类型、项目性质(如新建、改建)等1.2 区域概况简要介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城市气象、降雨、河湖水系、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海绵城市相关情况。
1.3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1 现状条件分析*周边水系的水位(常水位、排涝水位或防洪水位)、周边道路描述。
1.3.2 场地竖向设计*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场地设计高程范围、周边道路的设计高程等。
1.3.3 工程地质及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渗透性能、地下水位。
1.3.4 设计下垫面分析*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项目整体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1.3.5 绿化用地分析*分析整个场地的绿化用地特性、可做海绵设施的载体等。
1.3.6 地下空间概述*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顶板的高程范围及顶板覆土、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影响。
1.3.7 排水及内涝风险分析*对雨水管网概述(管径、走向、埋深)、小区雨水排口接入市政管道、对比小区与周围道路的竖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内涝风险及积水点等1.3.8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对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设计依据、目标及技术路线2.1 设计依据2.1.1 国家及地方政策精简出主要的国家及地方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2.1.2 设计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专业资料2.2 设计目标2.2.1 上位规划解读*解读主要规划及地方文件、提取本项目相关的设计指标。
2.2.2 海绵城市设计指标*明确本项目相关的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暴雨重现期*、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内涝防治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3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特点,概述本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
2024年最新最全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因此,打造海绵城市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详细阐述2024年最新最全的海绵城市建设施工方案,以期改善城市排水及环境问题。
二、海绵城市建设原则1.生态原则: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与自然和谐共生。
2.综合原则:将泛滥、污染、干旱、萎缩等问题综合考虑,采取多种综合措施解决。
3.可持续性原则:建设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
三、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内容1.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城市规划中加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和蓄水池,将雨水引导到绿化带和广场进行雨水渗透和蓄存,以满足城市绿化用水需求。
2.自然滞留与渗透通过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雨水河、湖泊等自然滞留设施,增加城市地表自然渗透能力,使雨水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3.综合渗透管理在城市道路、广场、建筑等大面积硬化区域,采用透水材料和技术,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至地下,增加地下水资源。
4.绿色屋顶与墙面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上增加植被覆盖层,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部温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河湖湿地修复修复城市内的河湖湿地,恢复水体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6.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城市内的绿化面积和湿地面积,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
7.污水处理与回用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系统,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实现污水的处理和再利用。
8.地下空间利用通过挖掘地下空间,建设雨水收集、蓄存和渗透系统,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
9.能源利用采用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风能等,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四、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优势1.解决城市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2.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对环境更加友好。
4.提高城市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引言海绵城市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借鉴海绵的吸水特性来处理城市雨水、洪水和污水的管理系统。
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旨在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减少洪水和水污染的风险,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目标、关键原则和主要措施。
规划目标海绵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洪水和水污染的发生,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具体规划目标如下:1.减少洪水风险: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影响。
2.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3.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通过采用雨水收集、雨水回用等措施,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
4.保护水体生态系统:通过减少污水排放、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保护城市周边水体的生态系统。
关键原则海绵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关键原则:1.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从自然系统中汲取灵感,并将自然元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形成自然和人工的有机整合。
2.高效运营与综合管理:通过高效运营和综合管理,使不同的城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包括雨水收集、环境改善等。
3.多元化措施与策略:采用多元化的措施和策略,包括建筑物绿化、道路渗水、雨水收集等,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需求。
4.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提高城市的自身适应能力,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措施为了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混合用途发展:将城市土地用途规划中的混合用途成为基本原则,以减少交通需求、节约能源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内的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以增加水体的自然保护和城市生态系统。
3.雨水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以及城市景观等用途,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
4.污水处理与回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
5.道路渗水和绿化:在城市道路中采用渗水材料,增加道路绿化和雨水渗透,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一、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概述1.1 目标与原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全流域治理、多元复合、生态保护、灾害防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标是通过改善城市水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的抗灾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1.2 手段与策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注重通过生态水系恢复重塑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的雨水资源化利用,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水管理效率。
1.3 实施路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采用系统工程思维,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城市空间功能重塑。
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内容和实施要点2.1 生态水系恢复通过对城市的水系进行规划和设计,恢复城市自然溪流、湿地、水塘等自然水体和绿色生态系统,打造多样化的城市水体景观,提高城市景观、生态和环境质量。
2.2 雨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等处理,形成完善的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雨水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新建和更新改造项目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2.4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生态岛等绿色景观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城市内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调控和适应能力。
2.5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途径3.1 政策引导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执行,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印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印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市决定全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制定并印发了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以期在城市发展中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一、总体目标。
本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内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二、主要任务。
1. 完善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效率;2. 推动城市绿地和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增加城市的自然吸水面积,减少城市内的洪涝风险;3. 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的积水现象;4. 加强城市水体的治理和保护,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重点任务。
1. 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大对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的建设力度,提高雨水的渗透和净化效果,减少城市内的雨洪排放。
2. 完善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建设雨水管网和蓄水设施,提高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内的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的雨水排放压力。
3. 加强城市绿地和湿地建设。
增加城市内的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吸水能力,减少城市内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 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对城市内的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的积水现象,改善城市内的排水环境。
5. 加强水体治理和保护。
加大对城市内水体的治理和保护力度,提高水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清洁的饮用水和生活水。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促进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3. 加强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难点。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海绵城市方案纲要1. 前言海绵城市是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等一系列水问题所提出的城市治理理念和方法。
海绵城市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影响,并提高城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方案纲要旨在提出海绵城市实践方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框架和实践指南。
2. 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一个载体多元化,功能多样化,既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又保护水环境、减少洪涝灾害的城市。
其核心理念是“以自然为师,利用自然”,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的方式,使城市在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方面实现“多级利用、综合管理、减少排放、低碳节能”的目标,最终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 海绵城市构建(1)构建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大力支持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从而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2)科学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中,除了传统的排水设施外,应结合地形地貌特点,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降雨收集、净化、分配和利用方案,优先考虑雨水的自然排放和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
(3)提升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绿色要素纳入考虑范围,建立完善的绿化体系和植被覆盖率监测体系,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4)重视城市灾害防治在城市防洪处理中,应尽量避免盲目地进行人工工程建设,而是更加科学地引导水文流动,调整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5)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鼓励城市居民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和交流,培育和扩展居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能力,共同努力推动海绵城市在当地的推广和实施。
4. 海绵城市建设策略(1)提升总体保障水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加强水资源总体保障能力,推进水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均衡化和优化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支撑与保障。
(2)加强水系治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加强城市水系建设与治理,推进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储存、利用和污水处理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纲一、城市基本概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重点分析下垫面等。
2.社会经济(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1.降雨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等。
2.径流特征3.洪涝特征(三)水资源状况1.水资源总量2.水资源开发现状(四)水环境质量状况1.现状水体环境2.水源地分布(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1.供水设施2.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3.排水防涝设施4.水利设施5.雨水调蓄设施二、上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概述(一)总体规划概述(二)相关专项规划概要1.供水专项规划2.节水专项规划3.污水专项规划4.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5.防洪专项规划6.水系专项规划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三、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暴雨内涝、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包括水资源量与用水矛盾等。
3.环境方面:城市水系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再生利用等。
4.城市防洪与水源涵养方面: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水库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3.可能存在的风险四、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相关政策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3.其他标准参考(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2.暴雨内涝防治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五、总体思路和规划技术路线(一)总体思路(二)规划技术路线六、市域层面(一)开发边界管控:保护山水田林湖格局,强化城市开发边界管控。
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保证生态用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推动城市集约发展。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二)具体指标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印发 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印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城市。
为了有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以期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功能,有效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2. 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功能,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和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和环境适应能力。
3.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具体措施。
1. 完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
2. 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加强城市水体治理,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4. 推进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注重生态、景观和环保要求。
三、实施保障。
1.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法制保障。
2.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落实。
3.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考核评估机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工作机制。
1.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3.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预期效果。
1. 有效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2. 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提高城市的生态和环境适应能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六、工作要求。
1. 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措施。
2.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第1篇海绵城市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设计目标1. 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2. 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三、设计原则1. 生态优先: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充分发挥绿色基础设施的作用。
2. 综合治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统筹考虑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实施综合治理。
3.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用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措施。
4. 经济适用:在确保效果的前提下,力求投资合理、运行成本低、维护简便。
5. 社会参与:鼓励全社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设计方案1. 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吸收雨水,减少径流。
2. 生物滞留池:在低洼地区、绿地等处设置生物滞留池,用于收集、净化雨水。
3. 雨水花园:在公共绿地、小区等区域建设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净化雨水。
4. 雨污分流: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减少雨水径流污染。
5. 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地面透水性。
6. 雨水收集利用: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7. 河道整治: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拓宽、绿化等整治措施,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8. 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9. 智能监测系统:建立雨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径流、水质等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0. 社会宣传与培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五、实施保障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大纲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大纲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挑战。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使得城市出现了许多水资源利用不当、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系统,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水环境污染,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城市发展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功能,使城市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调控功能。
三、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绿地建设。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透水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设置绿地,并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2. 道路改造。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
3. 建筑设计。
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应加强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
4. 水系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水系,恢复和保护城市水体生态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设置湿地、河道等水体,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5. 智能管网建设。
建设智能化的城市管网系统,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管理能力。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智能调控和管理。
6. 社会参与。
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的水环境污染,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和适应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工作部署,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城市建成区内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基本途径,立足于特有山水资源本底,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注重全域谋划,为打造康养宜居的公园城市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过程管控体系健全完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消除内涝积水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设防要求,水环境稳定达标,全面夯实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建成区绿地总量、绿地质量、生态安全显著提升,城市河湖水系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天然水域面积不减少,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基本建成地域特色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三、主要任务(一)统筹谋划,完善规划管控体系1.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评估现有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对已不适用的规划进行修编,优化各排水分区和各地块控制指标,明确列出能够支撑完成近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和远期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合理布局公共海绵并确定其规模,实现规划管控作用。
2.加强规划目标指标衔接。
对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科学制定考核达标的技术路径,海绵城市规划内容经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统筹平衡,并与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对,批准后纳入同级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水资源短缺、城市内部的水logging、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以及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因此,发展海绵城市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整体思路和方案两个方面探讨海绵城市的建设。
一、整体思路1.整体目标:建设具备水循环、景观、生态三个特点的可持续城市。
2.核心理念:将水的自然循环引入城市管理,利用海绵特性调节城市水资源。
3.全过程管理: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实施和运维等各个环节。
二、方案1.规划设计阶段(1)水资源评估:对城市各个区域的水资源进行评估,包括降雨量、污水排放、地下水等。
(2)空间布局规划:合理划定城市绿地、湿地、水系等基础设施的分布,形成有机衔接的海绵网络。
(3)风险评估与适应性设计:考虑到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评估并在规划设计中采取适应性设计策略。
2.建筑设计阶段(1)绿色建筑:建筑内部采用节能环保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自然通风与采光能力。
(2)屋顶花园和雨水收集系统:建筑利用屋顶空间种植植被,减少热岛效应,同时收集雨水用于浇灌和冲洗等。
(3)生物滞留设施:在建筑内部设置生物滞留设施,通过滞留和过滤的手段改善水质。
3.工程实施阶段(1)改善排水系统:引入中央排水和分布式雨水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构建湿地与河道:建设湿地和河道,增强城市的自然保护能力,调节城市的洪水和干旱问题。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水资源回用工程,将污水处理达到再生水标准,用于绿化、清洗和工业用水等。
4.运维阶段(1)制定管理维护计划:建立全面的管理维护计划,包括设施巡检、定期清理、设备更新等。
(2)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城市水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3)加强公众教育与参与:通过举办培训、宣传等活动,提升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度,促进公众参与和支持。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模拟和利用自然水循环,达到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下是海绵城市方案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和法规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激励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其中。
2.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海绵城市相关事务的协调和管理。
二、城市规划1.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一致性。
2.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减少城市人口密度和用地强度,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面积。
3.鼓励开发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三、水资源管理1.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城市水资源的供应与利用。
2.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鼓励居民和企业节约用水。
3.建立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生活用水和景观水体补给。
4.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减少水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
四、雨水、洪水管理1.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城市的内涝问题。
2.建立雨洪管理中心,通过监测、预警和调度等手段,减轻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3.鼓励城市居民和企业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增加地面渗透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五、生态环境保护1.保护城市的湿地、水体、绿地和自然景观,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容量和稳定性。
2.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恢复和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建设生态廊道和城市森林,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效益。
六、社会参与和宣传1.加强对公众和决策者的海绵城市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2.鼓励公众和社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合适的培训和支持。
3.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技术研发和创新1.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将详细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将其理念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和生态措施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问题。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状况、降雨规律等因素,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措施,避免一刀切。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系等,实现雨水的综合管理和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并使之逐渐渗入地下。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屋顶,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还能美化环境。
(三)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地面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使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四)下沉式绿地比周边地面低的绿地,能够汇聚周边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量。
(五)蓄水池建设地下或地上的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用水等。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前言
1.1背景介绍
1.2目标和意义
二、概述
2.1概念解释
2.2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选定原则
3.1区域特点
3.2城市规模和发展状况
3.3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
3.4政策环境和社会支持
四、建设目标
4.1总体目标
4.2分项目标
五、建设内容
5.1绿地建设
5.2雨水管理设施建设
5.3慢行系统建设
5.4建筑物绿色改造
六、建设方案
6.1绿地建设方案
6.1.1绿地规划设计与布局
6.1.2绿地建设与管理
6.2雨水管理设施建设方案
6.2.1雨水收集与利用
6.2.2雨水调蓄与排放
6.3慢行系统建设方案
6.3.1步行系统建设
6.3.2自行车系统建设
6.4建筑物绿色改造方案
6.4.1建筑节能改造
6.4.2绿化改造
七、配套政策
7.1环保政策
7.2资金支持政策
7.3规划法规支持
八、实施计划
8.1时间节点
8.2实施步骤
8.3资金投入
九、监测与评估
9.1监测指标
9.2评估方法
9.3定期报告
十、总结与展望
10.1经验总结
10.2展望未来
以上是一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供参考使用。
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进一步编制和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气候变化的日益突出,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依托生态系统和自然过程,模拟自然的吸收、延时排放和净化水的功能,以达到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管理的城市。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以期提供对相关领域的有益启示。
一、建设目标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灾害问题,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过程,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应以保护、恢复和利用自然水循环为导向,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的良好状况。
二、基础设施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
首先,建设应合理布局雨水花园、雨水芦苇池、生物滞留池等景观设施,以增加城市的绿色覆盖率和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其次,合理规划和布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如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顶雨水用于冲厕、清洗等非饮用水用途。
此外,加大河道治理和水体修复力度,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还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提高排水能力。
三、生态保护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建设中,要重视湿地保护和植被恢复,增加城市的“绿肺”和“水肾”功能。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湿地的恢复,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吸收雨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此外,建设中还应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四、科技支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创新技术来提升效益。
首先,要加强数据收集和监测技术,实时掌握城市降雨情况和洪水水位等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要推广应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雨水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另外,利用智能化技术建设防汛系统和智能化排水系统,有效减少因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
五、政策和管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引导。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规划设计。
1.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将雨水资源利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等纳入规划设计范畴,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水系等,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自然渗透。
二、建设工程。
1. 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景观设计中,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2. 在建设排水管网时,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砖等材料,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雨水渗透面积,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三、管理维护。
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 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共同维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政策支持。
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城市开发建设单位和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技术创新。
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对雨水资源利用、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2.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精准利用和智能调控。
六、国际合作。
1. 加强与国际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2. 积极参与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合作项目,加强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七、风险防控。
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判和防控,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安全可控。
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
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
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
(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通过经济技术比
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一)主要工程
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1)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2)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4)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5)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
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
(6)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2)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
(3)水源涵养工程: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建设期限。
按照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公共部分的设施布局,以及工程投资建设主体的不同,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测算工程规模和投资安排(填写附表)。
1.城市建成区内:
(1)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工程类型、工程量、投资来源;市场化运作情况,政府提出的规模建设管控要求;投资来源等,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公共部分(可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收益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3)公共部分(非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城市建成区外:
水利工程部分的工程量、投资来源、投资规模、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三)时间进度安排
2015-2017年进度安排计划,应包含至少1年的运营期。
六、预期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报告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等。
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主要示范内容
(一)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包括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总规、控规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制度,地块开发的规划建设管控制度等;
(二)制度机制
包括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低影响开发控制和雨水调蓄利用、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持续稳定投入等体制机制。
(三)技术标准及方法
包括形成的技术标准、方法、政策等。
(四)能力建设
包括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队伍、抢险能力等。
五)规范的运作模式
包括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等。
(六)费价与投融资制度
包括保障社会资本正常运营和合理收益的费价政策,财政补贴制度,中长期财政预算制度等。
(七)绩效考核与按效果付费制度
包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按实施效果付费。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织机构、部门及职责分工、责任人员等。
(二)资金保障
资金需求总额及分年度预算,资金需求的计算方法。
资金筹措情况,长效投入机制及资金来源,财政支持手段。
(三)融资机制保障
包括融资机制设计等。
如采用PPP模式,还需包括PPP模式的投融资结构设计及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具体机制安排,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等。
(四)管理及制度保障
保障试点工作的相关制度措施等。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