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

合集下载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课程中,我采用了观察、实践、思考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的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初步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分子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用PPT展示分子的结构,讲解分子的概念,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

3. 实践观察:让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发现他们对分子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活动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走进分子世界

走进分子世界

较大
最大
分子间作用力 最大
较小
最小
分子运动
在某点附 在某一范 能自由地沿各 近振动 围内运动 个方向运动
猜想:
活动四
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
活动五
用系有棉线的铁圈沾上肥皂液,用手戳 破一边的肥皂膜。

活动六
用注射器吸入一段液体,用手堵住开口 端,然后用力压活塞。
液体和固体很难压缩。
小结
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形状 体积
固体 固定
固定
液体 不固定
固定
气体 不固定 不固定
分子间距
最小
(瑞士)
电子 显微镜下 的金分子
扫描 隧道显微 镜下的苯 分子
电子 显微镜下 的碳化硅 分子
扫描隧道 显微镜下 的DNA分 子结构
分子有多大?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 ➢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比乒乓球与
地球相比!
➢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 长约1cm!
➢标准大气压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 个分子,每秒钟数出100亿个要数80年!
布朗运动
小组合合作作二
根据已经证明的结论,你对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有哪些猜想?
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独立思考 组内圆桌会议——求优 组间交流
想一想
既然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那 么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 起构成我们看到的物体?
猜想: 如果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聚成一 团,而彼此之间却有间隙?
——惠施(战国著名的 政治家、哲学家、辩客)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庄子·杂篇·天下》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感受分子的运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理解分子运动的原因。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观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原理。

3. 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分子运动的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孩子们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分子运动的观察实验,加深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的概念,认识到分子运动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重点。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运动则是物质性质变化的基础。

分子运动的原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难点。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走进分子世界》 说课稿

《走进分子世界》 说课稿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分子世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走进分子世界》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的初步探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内能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红墨水滴入水中会扩散等,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的思考。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教材的编排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与分子运动有关的现象,但往往没有从微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很小,直径的数量级约为 10^-10m。

(2)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举例说明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分子世界的探索,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空隙。

(2)学生能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

(3)学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经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通过实验和现象,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教学难点(1)对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理解。

(2)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量筒、水、酒精、红墨水、表面光滑的铅块、钩码、弹簧、玻璃管等。

2、多媒体课件:制作有关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宏观物体,如一本书、一块石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物体不断地分割,最终会得到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分子世界。

(二)新课教学1、物质的组成(1)教师讲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举例说明:如氧气是由氧分子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2、分子的大小(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介绍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如油膜法。

3、分子间的空隙(1)实验演示:将一定量的水和酒精倒入量筒中,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

4、分子的运动(1)实验演示:在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慢慢注入清水,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清单

《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清单

《走进分子世界》知识清单一、分子的发现在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漫长历程中,对分子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早在古代,人们就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产生了好奇和思考。

然而,真正对分子的存在有科学认识是在近代。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为后来分子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形成化合物。

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原子并不是物质构成的最小单元。

1811 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他指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子很小。

它们的直径通常在 10^-10 米左右,肉眼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分子在空气中不停地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包括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三、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不同的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1、单原子分子:如稀有气体(氦、氖、氩等),它们的一个原子就可以构成一个分子。

2、双原子分子:如氧气(O₂)、氢气(H₂)等,由两个相同的原子构成。

3、多原子分子: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由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构成。

四、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而且与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这种分子的运动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体现。

比如,将墨水滴入水中,不久后整杯水都会变黑,这是因为墨水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扩散。

在固体中,分子的运动相对较弱,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在液体中,分子的运动比较自由,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在气体中,分子的运动最为剧烈,可以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

走进分子世界 课件(共22张PPT)

走进分子世界 课件(共22张PPT)

实验探究
交流小结 观点3: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模型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
然后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
结构.
建立模型法
分子模型
显微镜下的微粒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注意: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分子作用力
还有哪些事实能说明排斥力的存在呢?
1.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 间有间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走进分子世界
读一读
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固体中分子 液体中分子间的 间的距离较小 距离比固体中分子
分子运动
分子运动的剧 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 子运动越剧烈。
课堂检测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 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 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____运_动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__升__高____。
发现与思考
合作讨论
观点不1管: 物是质固是体由微还小是的气颗体粒组都成是的由,更各个为颗微粒小紧的紧靠微在粒一组起成, , 形这成些了微我们粒所是看以到怎的连么续样体的;结构组成了物质呢?
观点2: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 可以挤进液体中.
观点3: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间的距离大些

走进分子世界

走进分子世界

纳米碳管
纳米结构 图片
纳米抗菌不锈 钢塑料复合管
中国科学家首次 打造“ 打造“纳米皇冠
习题
• 1.物质是由 物质是由______颗粒组成的,这种 颗粒组成的, 物质是由 颗粒组成的 • 颗粒直径的数量级是 颗粒直径的数量级是_______. •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粉尘粒 B.分子 C.原子 D.电子 粉尘粒 分子 原子 电子 • 3.在开水里放入一勺咖啡,过一会儿 在开水里放入一勺咖啡, 在开水里放入一勺咖啡 • 闻到香味 这个现象说明了 闻到香味,这个现象说明了
分子间还存在斥力
•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
斥力
分子运动论
•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 间有间隙; 间有间隙; •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看起来连续的物体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活动 )
• 现象:紫色在水中蔓延 一段时间后烧杯中 紫色在水中蔓延,一段时间后烧杯中
的水都变成紫色了。 的水都变成紫色了。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象说明什么
(1)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着 (1)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着 (2)这些微粒间存在空隙 (2)这些微粒间存在空隙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 物质是来自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 之间有空隙。 之间有空隙。
分子定义: 分子定义: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 间有空隙。 间有空隙。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大小和组成。

3. 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子定义: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2. 分子大小:介绍分子的尺寸,分子直径一般在0.1纳米到几纳米之间。

3. 分子组成:介绍分子的组成元素,包括氢、碳、氧、氮等。

4. 分子作用:讲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参与化学反应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分子概念:通过展示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定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的特性,如大小、组成等。

3.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和作用。

4. 小组汇报:每组汇报分子的特性和作用,进行互动交流。

第二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2. 掌握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

3. 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分子间相互作用: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2. 分子间引力:介绍分子间引力的概念和特点,如万有引力、dipole-dipole 引力等。

3. 分子间斥力:介绍分子间斥力的概念和特点,如电子云的重叠排斥。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子间相互作用概念:通过展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图示或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表现。

3. 物质性质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水的氢键作用导致其熔点和沸点较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进行互动交流。

第三章:分子的运动与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运动特性和动力学原理。

2. 掌握分子的平均动能和速率分布。

苏科版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苏科版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知识准备1什么是分子的概念?2了解分子的大小?3了解分子的运动?4了解分子间力的作用?5理解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新课导学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大到什么程度?小到什么程度呢?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分配任务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小组展示教师适时点拨现象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我手里有一杯纯净的水,用放大镜看水面。

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现象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

走进分子世界课件

走进分子世界课件

一、 走进分子世界
分析与论证:原来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中颜色变浅, 装有空气的瓶子气体颜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棕色,最终两个 瓶子里的颜色变得均匀了。这是由于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 体向上运动到装有空气的瓶子里,空气也运动到装有二氧化 氮气体的瓶子中,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问题1:分子处在___永__不__停__息__的_无__规__则____运动中。 问题2: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分子处在_永__不__停__息__的_运__动__中, 也证明了分子间存在着_____空__隙,没有_____空__隙就不可能发生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将活塞慢慢推入,水的体积几乎不变,水不容易被压缩, 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排斥力。
问题1: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吸__引___力;物 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排__斥___力。
问题2: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排斥力使 分子彼此_分__离____,使分子间有_间__隙____;而吸引力则使分子 __凝__聚___。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并不一定相等,就出现 了只表现为__吸__引____力或只表现为_排__斥_____力的现象。
图7-1-7
一、 走进分子世界
[解析] B 将一滴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很快整杯热水都 变色了,这是因为墨水分子和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果,属 于扩散现象,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把两铅块的端面磨平后用力 压紧,两铅块就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分 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故B选项符合题意。磁铁本身具有 磁性,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抽掉玻璃板 后,可看到两种气体逐渐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是分 子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立足科学前沿,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探索分子世界——8年级下《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回顾分子,是化学家等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性质和反应机理时所研究的最小化学单位。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地认识分子,掌握它的构成和性质,那么我们就能在很多领域做出更多的创新。

8年级下册的《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就带领着我们走进分子的世界,研究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1、热备前思考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在2018年11月5日,两位美国科学家及一名英国科学家因研究分子的作用机制而获得20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研究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人体的基本化学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机理。

如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分子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探索分子世界的四个阶段2.1第一阶段: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第一节,我们通过“动手实验—人类最先进的探测器”这一板块,了解到分子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看到了分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特征,也知道了各种分子的构成元素和性质有何不同。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有意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探讨一些问题,例如:分子的形状为什么会如此多样?分子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等等。

2.2 第二阶段:认识氢键当我们了解分子后,我们需要通过更精细的实验来破除固有的观念和常识,发现分子可带来的惊奇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其组成元素和力学性质。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化学实验中,氢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氢键是一种介于物质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我们的了解和理解对用氢键制造原子间距离和空间控制等领域来说,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2.3 第三阶段:认识化学键经过分子,我们终于走向化学键。

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逐渐会了解到原子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和共价键的。

学习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共价键,对于化学结构的理解,也将更加清晰。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展示”环节,更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机会。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世界的存在,并了解分子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分子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子模型展示:用分子模型向孩子们展示分子的基本结构,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3. 显微镜观察:引导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子的形态和特点。

4. 分子运动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理解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

5. 生活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分子的运动规律,也理解了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走进分子世界

走进分子世界

一、走进分子世界主备人:朱佩佩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第1、2两个基本观点,能从微观分子的角度定性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和“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两个基本观点的建立和理解。

教学难点:分子概念的理解;扩散现象中物质分子运动行为的想象。

教学资源: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3页,请一位同学将导语朗读一遍。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与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有关的一些现象、理论和方法。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学习“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学习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1.介绍模型法。

师:从很多现象我们可以判断出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但是物体内部的微小结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方法:观察现象——建立模型、假说(相当于猜想)——收集证据或进行实验进行验证检验——确认或建立新的模型(假说)。

2.下面我们也借用科学家的方法一起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1)观察现象。

观察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直接展示,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放大镜观察,通过摄像头投影,问:细线是连续的还是断开的?说明了什么?(断开的,甚至可以观察到细小的颗粒。

说明细线是有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观察2:展示一杯染成红色的水,问:水时连续还是断开的?(连续的)再用吸管吸取少量的水,一滴滴的挤出,问:水滴是连续还是断开的?(断开的,水能够被细分,说明水是由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上述实验表明:
扩散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 得越剧烈.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把分子的无规 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既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那么固
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 ,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 积呢?
实验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吗?
(1)用力拉铁丝,铁丝不易被拉长.
(2)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 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 能把它们拉开.
(3)补车胎时,修车师傅锉好胎和补丁后分别涂上胶, 待胶将干时用力将补丁打击挤压在胎上,补丁和胎就紧 紧粘合在一起.
以 上 现 象 说 明 : 物 体 的 分 子 之 间 存引力在 。(填“引力”或“斥力”)
结论: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定义: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
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质扩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杯热水,另一个同 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烧 杯中注入一滴墨水,比较两杯中墨水的扩散快慢 .
1、“八月桂花香”,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芳香,这是一 种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一根铁棒很难被紧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斥力 ;胶水能 把两张纸粘在一起,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 引力 。
2、下列 现象中,能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
动的是
( B)
A、脏水中有许多小虫在乱动,毫无规律
B、衣箱里放樟脑丸,过些日子衣服上也有了樟脑味
周末放学回家,还没进家门,小丽就高声喊:“妈妈,你煎的鱼 好香!”正在煎鱼的妈妈说:“小馋猫回来了!妈妈炒了一桌子好菜都 没闻到吗”?小丽回答说:“是吗?怎么只闻到了煎鱼的香味!”

《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清单

《走进分子世界》 知识清单

《走进分子世界》知识清单一、分子的发现在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历程中,对于物质的构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

直到 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19 世纪末,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进入 20 世纪,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逐渐认识到了分子的存在。

例如,在研究气体的性质时,发现气体可以被压缩,这表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隙。

二、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这意味着,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分子一旦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改变了。

比如,水由水分子构成,当水分子发生化学变化,变成了其他分子,水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再存在。

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我们常见的一些微小颗粒,如灰尘,并不是单个分子,而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集合体。

三、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 3×10⁻²⁶千克,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有力证据。

比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中的香气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在热锅中炒菜,比在冷锅中炒菜更容易闻到香味,就是因为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加快。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子间的间隙大小不同。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

例如,将 50 毫升的酒精和 50 毫升的水混合,总体积小于 100 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较大;而固体又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

苏科版《7.1走进分子世界》ppt课件
使用后及时清理、保养,确保下次使 用顺利。
测定不同物质中分子大小实验设计
• 实验原理: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中的分子排列和大小,通过测量和比较得出结果。
测定不同物质中分子大小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1. 准备不同物质的样品,如食盐、糖、酒精等。
2. 将样品分别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测定不同物质中分子大小实验设计
03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关系
范德华力及其影响因素
范德华力的定义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力,它是由于分 子间的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范德华力包括取向力、诱 导力和色散力。
影响因素
范德华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温度 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分子的极性越强,范德华力越大; 分子的大小和形状也会影响范德华力的大小;温度越高,分 子的热运动越剧烈,范德华力越小。
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分子科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 用、医疗卫生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做出了贡献。
02
物质中分子存在形式及相互作用
固体中分子排列与相互作用
分子紧密排列
固体中分子间距离较小,排列紧密,具有一定的形 状和体积。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固体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 氢键等,使得分子能够保持固定的位置。
波尔分层模型
波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化的概 念,提出了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绕核运动的分层模 型。
电子云概念引入及意义阐述
电子云概念
电子云是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模型。它不像宏观物体运动那样 有确定的轨道,而是呈现出一种概率分布。
电子云意义
电子云模型的引入,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微观粒子的行为。它揭示 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化学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等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模型
活动一(学生分组)
师: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我在纸上用素描炭笔画一条线,同学们用手边的放大镜看一下,有什么发现呢?
活动二(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
用吸有红色的水滴管将水一滴滴的滴出
师: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呢?
活动三(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
把一支粉笔磨成粉末状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师:通过刚才这三个实验,同学们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这些小颗粒在物体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是紧紧靠在一起的吗?
(学生实验)
生:有一个个小颗粒组成
生:水也是由许许多多的小颗粒组成
生:粉笔也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
生:所有物体都是由大量的小颗粒组成的。
活动四(教师演示)
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如水中பைடு நூலகம்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高锰酸钾颗粒能在水里“钻”,这一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呢?
〈教师演示〉
(1)喷空气清新剂
(2)把沾有酒精的抹布展开
师:同学们闻到了什么?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说明分子在运动呢?
〈多媒体演示〉边观看边解释NO2分子的运动
师:上述例子都可以说明分子是在运动,而且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多媒体展示〉
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师:那我们前面所说的“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其中的“微粒”我们可以理解为“分子”也就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这是有几幅通过超级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的图片,同学们用肉眼能看见它们吗?
师:说明分子的确很小
〈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
(1)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大约为1cm;(2)一个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1)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2)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
(3)把糖块投入一杯开水中,过一会整杯水都变甜了
(4)将樟脑丸放在箱子里,过几天后整个箱子里都充满了樟脑味
(5)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6)洪水季节河水变浑浊
(7)河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在回答上述问题后,紧接着多媒体呈现下面两例)
练习:
(1)0℃的水中的水分子在运动不运动
(2)茂盛的大树的分子在运动,而大树被锯成木板后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师:一切物体,不管温度的高低,不管是否有生命其分子都在永不停息运动。
生:100年,500年,3000年……
生:略
生:红墨水滴到水中,菜香…….
学生回答
教师纠错
〈多媒体呈现〉
下列这些例子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有()
生:高锰酸钾颗粒往水里“钻”,并且把周围的水染红了。
生:小颗粒之间有空隙。
生:看不到
生:想
生:能
生:不满
生:小颗粒之间存在空隙
生:模型2
生:略
教师对每个模型进行分析,联系实验让学生便于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
师:通过刚才讨论,同学们知道物质可以分成许多小颗粒,那么小颗粒还可不可以再分呢?
师:那能不能无限制的分下去呢?
设计思路
通过一系列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让学生提出“分子模型”的假说,即物质是分子构成的,分子间存在着空隙。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并通过举例、实物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分子是否会运动”的猜想,联系实际以及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分子一直在进行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并知道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
初步体会谈界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与施教策略:1、教学重点:分子模型的得出
2、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分子模型。
(2)难点及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对分子大小、分子运动的理解
2、难点突破:通过举例、实物对比,让学生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课题:走进分子世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一直在进行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师:针对这一现象小周同学猜想了以下三种模型。
〈多媒体呈现三种模型〉
模型1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师:你认为小周同学猜想的三种模型哪种更科学?
师:你选择模型2的理由是什么?那模型1模型3不合理之处又是什么呢?
生:能分
生:不能
让学生通过一些例子加深对分子大小的理解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 cm3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比如说把他们放在一个容器中,然后让分子跑出容器,假如每秒钟跑出一亿个分子,猜一下大概要多长时间
师:9000年
师: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氢气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m。
教学资源
多媒体,纸(用素描炭笔画过)(26张),放大镜(26),玻璃管(1),酒精,
烧杯(1),滴管(1),红墨水,冷水,温水,空气清新剂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探究活动
新课引入
师:通过我们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物质的存在,就如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粉笔、、、、、、那么这些物体又有什么所组成的呢?
师:物体内部的小颗粒之间真的有空隙吗?这间隙老师可看不到?大家看到了吗?
师:想看吗?
活动五(分组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一半体积水,再在里面加入一半体积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能把玻璃管装满吗?
<分组实验>
在一根玻璃管加入一半体积水,再在里面加入一半体积酒精(颠倒几次)
师:还满吗?
师:怎么会呢?这现象说明什么呢?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教师把粉笔小颗粒再分)
师:如果老师一直这样分下去,分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使粉笔小颗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多媒体动画)
师:那分子能不能再分呢?其实分子还可以继续分下去,但分出来的小颗粒的化学性质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粉笔”再也不是“粉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