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紧急医学处理的最新进展
紧急医学处理的最新进展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紧急医学处理也随之迅速发展。
现在,在危急情况下急救人员可以利用更加高效的方法来给予病人及时的治疗和援助。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最新的进展。
快速诊断技术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需要确定病人的症状和病情,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必要的急救和护理。
现在,有一些快速诊断技术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快地识别最常见的疾病,比如说中风、心肌梗塞和气胸等等。
这些诊断技术通常是依靠一些新的医疗仪器和科技来实现的,比如光纤检测设备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
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医学处理的重要措施,可以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并向身体器官输送氧气,以挽救人们的生命。
现在,针对心肺复苏的新型技术已经出现。
例如,电子救护车可以通过移动平板电脑进行实时心肺复苏指南,从而更准确地给予患者CPR。
此外,新的CPR机器人也正在被开发出来用于在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急救处理。
远程医疗在紧急情况下,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快地诊断和治疗病人,因为可以将病人的数据传输到专业医生的手中,以获取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例如,远程图像技术和远程医疗会议等可以为病人提供紧急医学支持,以支持更快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仿真技术现在,用于仿真和培训的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紧急医学处理的面貌。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急救人员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响应速度和急救技能。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真实的模拟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紧急情况下的实战需求。
结论总结起来,随着我们对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紧急医学处理的进展也在不断提升。
这些新的技术和系统可以为病人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及时治疗和援助,从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同时,这些新技术也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为紧急情况下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最新word论文】心肺复苏急救与护理【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心肺复苏急救与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多种危重病及意外造成的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基本措施。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并在复苏过程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准确的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近年来,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仍需做大量细致的护理监测工作[1,2]。
1 迅速评估判断要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常用一摸二视三听法,即摸颈动脉有无搏动,看胸部有无呼吸运动,听有无心音。
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年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做出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脏骤停,应开始心肺复苏[3]。
2 抢救用物的准备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准备好气管导管、喉镜、金属导芯、舌钳、牙垫、吸痰管、导尿包,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囊、除颤监护仪、氧气装置、吸引器、急救药品、呼吸机、冰帽或冰块等。
3 畅通气道心脏呼吸骤停后行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如能在心脏骤停后5min 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存率可达47.9%[4]。
故一旦发现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地板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去掉义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应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给予气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继以呼吸机支持呼吸。
因心脏骤停后呼吸也立即停止,在心脏复苏的同时还要重视呼吸复苏。
4 选择给药途径4.1 静脉给药在 CPR中给药途径有静脉用药和气管用药。
静脉用药安全、方便、起效快,目前优选上腔静脉系统[5]。
首先为中心静脉或颈外静脉,其次为肘关节或以上静脉,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静脉。
《CPR最完整版》PPT课件
04
分享教学心得与经验, 促进教学方法的不断改 进
普及途径及宣传推广策略
普及途径
线上网络课程、线下培训课程、宣传 资料等
宣传推广策略
利用社交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等渠道进行宣传;组织公益活动、知 识竞赛等形式吸引公众关注;与相关 机构合作,共同推广心肺复苏术培训 与普及工作。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团队成员之间应建立相 互信任和默契,以提高 团队协作的效率和质量
。
05
心肺复苏术(CPR)后处理及 评估
复苏后患者监测与护理要点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注重保暖和舒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顺畅 。
。
人工呼吸方法与技巧
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开 放患者气道。
人工呼吸
口对口吹气两次,每次吹气时间为 1秒以上,看到患者胸廓起伏后即 可停止吹气。
避免漏气
在吹气过程中,要注意捏紧患者鼻 孔,并保持口唇紧密贴合,避免漏 气。
除颤仪使用方法
开启除颤仪
粘贴电极片
将除颤仪放置在患者左侧,打开电源开关 ,根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03
心肺复苏术(CPR)操作步骤
判断意识与呼吸情况
判断患者意识
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唤患者名字, 观察是否有反应。
寻求帮助
如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 ,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开始进行 心肺复苏。
判断呼吸情况
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 是否正常。同时,将耳朵贴近患者口 鼻处,倾听是否有呼吸声,并感受是 否有气流呼出。
电除颤
对于心室颤动的患者,使 用电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 ,恢复正常心律。
心肺脑复苏抢救护理进展论文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5-01【摘要】护士掌握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动态,明确在cpcr 中的角色,正确实施cpcr的新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现代心肺复苏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复苏技术不断演变。
1960年,考屋浩文和沙佛尔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标志着现代复苏术的到来。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的指南,该指南在80年、86年、92年多次修订。
从1980年后更重视了脑的功能,提出了cpcr的概念。
2000年,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经形成国际通用的九步法则。
即a、b、c、d、e、f、g、h、i。
2005年指南中把cpr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高素质cpr”[1]。
2010年aha 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
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现对cpcr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把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期心脏骤停后复苏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
开始cpcr越早越好能在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成功率可达32%[3]。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倡导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不能因等待医生延误抢救时机。
2 《新指南》从abc更改为cab除新生儿之外,所有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4](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时,首先实施胸部按压30次,然后开始正常的abc程序,目的是尽早维持血流灌注。
2.1 基本气道处理:用以打开气道的基本技术没有改变,即“仰头举颏法[5]”。
心脏骤停复苏及护理进展
以患 者 突 然 意 识 丧 失 , 动 脉 搏 动 消 失 为 准 。 法 可 大 方
通 过 摇 动 其 双 肩 式 大 声 呼 唤 来 判 断 有 无 反 应 。 如 患
意 外 地 突 然 发 生 停 止 搏 动 故 又 称 心 脏 性 猝 死 “ 。心 ’ 脏 脑 复 苏 ( CR) 护 理 抢 救 心 脏 、 吸 骤 停 及 保 CP 是 呼 护 和恢 复 大 脑 功 能 的急 救 护 理 技 术 。 自 2 0世 纪 8 O 年 代 来 以 , CR 以 基 本 生 命 体 征 , 一 步 生 命 支 持 CP 进 和 持 续 生 命 三 期 紧 密 联 系 , 互 制 订 地 将 复 苏 的 全 相 过 程 进 行 标 准 化 操 作 训 练 已 被 广 泛 采 用 。 近 年 来 对
1 998;1 8(5): 3 31
1 毕 好生 . 1 王 鹏 , 士 翱 .曲 马 多 一 乐 定 复 合 硬 膜 外 镇 金 可
痛 的 临 床 研 究 .中 华 麻 醉 学 杂 志 1 9 : 3 5 : 8 3 1( )34 9 1 C l r I 2 ol t a .曲 马 多 展 望 Ⅲ.中 国 疼 痛 医 学 杂 志 1 9 ; 62 9
CP R 的 护 理 方 法 有 新 的 进 展 和 认 识 , 综 述 如 下 。 C 现
1 导 致 心 脏 聚 停 的 原 因
者 意 识 不 清 , 吸 及 颈 动 脉 搏 动 消 失 应 立 即 进 行 复 呼 苏术 。 前 区 叩击 可使 部 分 病 人 心 律 复 转 , 这 种 方 心 但
醉 学 杂 志 1 9 1 6 : 5 7: ) 3 7 9 3(
5 李 劲 松 , 天 华 , 耀 峰 , .曲 马 多 与 吗 啡 、 太 尼 复 合 高 沈 等 芬
心肺复苏后病人护理查房
心肺复苏后病人护理查房目录CONTENCT •心肺复苏概述•心肺复苏后的护理要点•心肺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心肺复苏后病人的营养与康复•心肺复苏后护理查房的实施与管理01心肺复苏概述心肺复苏的定义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以恢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等步骤,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内尽快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0102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在心脏骤停发生后,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快速恢复脑供血是避免脑死亡的关键。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的历史与发展心肺复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已经成为急救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2心肺复苏后的护理要点010203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定期记录生命体征数据,绘制趋势图,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评估病人认知和感知能力。
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观察病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奏,评估呼吸功能。
根据需要使用氧气吸入,调整氧流量,确保血氧饱和度正常。
呼吸道管理监测心电图,观察心律和心电波形。
评估病人血液循环状态,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
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和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循环系统管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确保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准确。
观察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记录用药情况,为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效果反馈。
药物治疗与护理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关注病人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评估病人认知和情感状况,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和指导。
指导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03心肺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的预防与处理总结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心肺复苏后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和死亡。
详细描述密切监测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尤其是颅内压的变化。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
量选择 20 3 , 0 ~ 0 J 除颤次数尚无统一说法 , 0 我院 曾连续 除颤 3 6次 , 救 一 例 患 者 获得 成 功 。 目前 , 抢 自动体外 除颤器 ( E ) A D 已在 临床推广应用 , 只需接
为重要 的护理 措 施 设 重视 , 求 : 温时 问要 “ ” 要 降 早 , 在不 影响 C C 下 , 挟 行 脑 部 降 温 ; 温 速 度要 PR 尽 降 “ ” 1 . 快 , ~15h内 降到 所需 温度 ; 温程 度 要 “ ” 低 够 ,
准确 的判断 。开始 E E P R越早越好 , 能在 心搏 骤停 4 mn内进 行 , 功率 可达 3% , 迟至 4mn以上 , l 成 2 延 l 成 功 率仅 为 1%i。患者 突 然意 识 丧 失 、 7 t ] 大动 脉搏 动
消失、 太声 呼唤或 摇动无 反应 , 应立 即开始 R, 不
受 很 简单 的训 练 , 能操 作 , 及早 除 颤现 实 可行 。 便 使 在 美 国急诊 医学学会 19 学术年 会 上 , i 等 96年 wht e 报告 :1 急救警察 和急 救 医士 均 配备 A D, 不 少 91 E 使 突发心搏 骤停 患者 获救。
口咽 吹气管 。如 为 院 内猝 死 尽早 面罩 给 氧 , 管 。 气 插 管使 用 呼吸机进 行机 械通气 。 3 心 前区捶 击宜谨 慎 心前 区 捶击 可 使 心律 复 律 , 必 须是 现场 目击 但 者 , 且经 过训 练的人 员才 能实施 , 而 捶击 时产 生低 电流 , 阻止刚 刚发生 的室 速或室 颤 , 可 可有 效起 搏传 导 阻滞 。但 不适用 于 缺氧 缺 血 的心 脏 骤停 , 仍 有 对 跳动 并缺 氧的 心脏反而 引起 室颤 。 4 尽 快 采取 胸外 心脏按 压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院前急救中经常会发生患者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病较急,进展较快,当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治疗。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心肺复苏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人工心肺复苏法,医护人员通过徒手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治疗效果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判断能力以及抢救速度等有关,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
对于缺乏抢救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言,采用徒手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时考验较大,当心肺复苏时间较长时,容易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心肺复苏治疗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展按压式心肺复苏治疗外,通过通气、药物、机械等方法辅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的手段浅析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心肺复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械;研究进展在传统抢救心脏呼骤停患者时主要采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按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建立开放气道的方式进行,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抢救经验较为充足的医护人员成功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抢救技巧和经验有关,当用力过猛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胸肋骨骨折现象,当用力较轻时起不到心肺复苏的效果,由此可见徒手按压式心肺复苏法在院前急诊抢救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在传统心肺复苏基础上通过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使静脉回流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性能得到缓解。
一、通气在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效果陆宏达[1]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通过开展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循环时的血氧含量。
研究表明,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不开展通气治疗较按压时通气能够增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是对于出现长时间心搏骤停、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在开展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及建立气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4年心肺复苏(CPR)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报告内容包括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CPR效果的评估、复苏后护理以及与CPR相关的各类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本报告旨在为急救医疗人员、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CPR 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1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最新的研究发现,CPR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对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成人患者,建议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此外,研究发现,按压节奏的一致性和深度的一致性对于提高CPR效果至关重要。
1.2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最新的研究推荐,在进行CPR时,应尽量保证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以内,以确保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3 CPR辅助设备2024年的研究表明,CPR辅助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负压辅助通气设备(VAVD)等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CPR效果的评估2.1 大脑功能评估最新的研究强调,在CPR后应尽早进行大脑功能评估,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2 心脏功能评估CPR后,心脏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电生理功能、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心脏复苏后的功能状态。
3. 复苏后护理最新的研究强调了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复苏后护理应包括:脑保护措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4. CPR相关的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2024年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大量的CPR相关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CPR技术的改进、复苏药物的应用、CPR辅助设备的使用、复苏后护理方案的优化等方面。
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论文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94-01【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cpcr中的角色,及时了解cpcr新动态,以便护士在cpcr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
2010年aha cpr指南将成人的生存链从过去的4个增加为5个,即在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上,把心搏骤停(ca)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第五环,以cpr为基础,脑复苏为重点,强调cpr的目标是出院存活率。
这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使生存机会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默契配合、操作正确熟练,保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cpcr,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与复苏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2 胸外心脏按压2010年aha心肺复苏新指南虽然未对30:2的按压通气比作更改,但要求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是缺乏医学训练的目击者仅做胸外按压即可。
3 人工通气方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所顾忌,所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
4 电除颤早期除颤为5个生存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进行cpr或即将进行cpr,护士应提前或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
5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5.1 亚低温治疗的依据: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脑功能。
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及其进展
当前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及其进展摘要:从CPR领域出发,在CPR质量问题、CPR优先顺序、低温干预、复苏后控制等领域方面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伴随CPR科研的不断深入,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涌现,急诊医师在诊疗和科研领域都应该始终掌握好疾病诊断与过程简化两个主线(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
关键词:急诊医学研究;多学科合作;热点方向引言:从急性死亡与伤害研究方面考虑,农药食物中毒与用药过度已经是当前的主要死亡形式。
在不发达国家,农药中毒情况十分明显,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诊疗标准,包括洗胃及活化碳应用指引、有机磷农药中毒诊疗指引、百草枯中毒诊疗专家意见,以指导抢救治疗活动,提升死亡案例的研究效率。
数据也表明,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与急救运行模式、多学科合作模式密不可分,致死的三联征(凝血功能阻碍、低体温、酸中毒)、低血压等全新问题的发现将更加清楚地告知人们:急救医生正密切地关心着病人的总体状态,最适合成为多发伤救治的主帅。
急救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临床医学的急救措施为主要技术手段,从人类机体整体的视角上,研制并开展对急病的准确、迅速、高效急救手段及其应用科学系统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一、急诊医学的概念1.急诊医学的定义急救医学的组成与研究范畴急救医学的组成分为院前抢救、院内急救、危重病人加强医学研究和急救医疗系统管理学研究等。
急诊医疗的诊断手段,基本上涵盖了临床本专业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应急处理的全部内容,但与临床各专业有所不同的是,急诊医疗不仅满足于对局部的迅速处理,而且立足于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迅速处理,以挽回生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致命并发症为目标,进行了准确、迅速、合理的诊断。
2.急诊医学的主要概念急症是指严重疾病、慢性病急性复发、严重食物中毒或发生意外伤害等必须马上就诊,并予以应急处置的病症;②危重症(criticallyill):是指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急症;③应急治疗(emergencycall):是指紧迫或急速地对急症病人或伤者实施检查、鉴别诊断、救助和医疗;④急救(first2aid):即为了抢救生命、改变危重病人状态,以及防止致命并发症而采取的急诊医学抢救措施。
心肺脑复苏术教案副本
心肺脑复苏术教案副本第一章:心肺脑复苏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心肺脑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理解心肺脑复苏术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注意事项1.2 教学内容心肺脑复苏术的定义和意义心肺脑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心肺脑复苏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肺脑复苏术的临床应用和案例分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的概念和步骤演示法:展示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的理解程度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第二章: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2.1 教学目标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熟悉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流程和要点2.2 教学内容判断意识和呼吸呼救和准备急救设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判断和调整循环和呼吸状态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每个步骤和要点演示法:展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复苏术的操作2.4 教学评估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要点的理解程度第三章:脑复苏术的基本步骤3.1 教学目标掌握脑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了解脑复苏术的重要性和临床应用3.2 教学内容判断意识和神经功能保护脑细胞和维持脑灌注药物治疗和神经保护措施监测和评估脑功能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脑复苏术的概念和步骤演示法:展示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实践法:分组练习脑复苏术的操作3.4 教学评估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脑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要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心肺脑复苏术的临床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掌握心肺脑复苏术的临床操作和决策能力4.2 教学内容心肺脑复苏术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心肺脑复苏术在呼吸骤停中的应用心肺脑复苏术在创伤和中毒中的应用心肺脑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案例分析:分析心肺脑复苏术的临床案例和决策过程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4.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第五章: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和认证5.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要求和流程掌握心肺脑复苏术的认证标准和考核内容5.2 教学内容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课程安排和教学资源心肺脑复苏术的认证机构和考核要求心肺脑复苏术的继续教育和更新课程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经验和案例分享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要求和流程讨论法:分享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经验和案例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5.4 教学评估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的培训要求和流程的理解程度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第六章:心肺脑复苏术的药物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中药物的作用和应用掌握心肺脑复苏术中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6.2 教学内容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物的应用和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和临床决策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中药物的作用和应用演示法:展示心肺脑复苏术中药物的使用技巧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中药物的使用6.4 教学评估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中药物使用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中药物的作用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七章:心肺脑复苏术的儿童和婴儿应用7.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应用和差异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操作技巧和要点7.2 教学内容儿童和婴儿心肺脑复苏术的特点和差异儿童和婴儿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儿童和婴儿心肺脑复苏术的药物应用和剂量儿童和婴儿心肺脑复苏术的临床案例和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应用和差异演示法:展示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操作技巧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操作7.4 教学评估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操作技巧和熟练程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在儿童和婴儿中的应用和差异的理解程度第八章:心肺脑复苏术的急救团队协作8.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的协作和配合掌握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8.2 教学内容急救团队的角色和职责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的沟通和协调技巧急救团队协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的培训和演练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角色扮演:模拟心肺脑复苏术中的急救团队协作场景讨论法:讨论急救团队协作中的经验和教训8.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协作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中急救团队的角色和职责的理解程度第九章:心肺脑复苏术的后续护理和康复9.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后的患者护理和康复过程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护理和康复的要点和方法9.2 教学内容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和康复程序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教育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案例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技巧9.4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护理和康复的理解程度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护理和康复的技巧和熟练程度第十章:心肺脑复苏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心肺脑复苏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掌握心肺脑复苏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10.2 教学内容心肺脑复苏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革新心肺脑复苏术的临床实践和案例分享心肺脑复苏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心肺脑复苏术的持续教育和专业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肺脑复苏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讨论法:讨论心肺脑复苏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实践法:分组练习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技巧10.4 教学评估知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技巧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和节奏,以及人工呼吸的频率和吹气力度。
心肺复苏救治方案的研究报告
心肺复苏救治方案的研究报告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氧气供应到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以提高生存率和减少残疾发生率。
本研究报告旨在评估和提出改善心肺复苏救治方案的建议。
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找到了几种可以改善心肺复苏救治效果的方法。
首先,早期进行心肺复苏可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公众宣传和教育计划应该放在首位,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
此外,应该鼓励培训更多的医生、护士和其他急救人员参加相关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
其次,应该优化心肺复苏操作的步骤,以提高成功率。
研究表明,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胸外按压、通气和使用自动化外部除颤器可以显著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工具,以确保医务人员正确地执行这些操作。
此外,自动化外部除颤器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自动化外部除颤器可以通过检测心脏的电活动来自动识别是否需要进行除颤,并给予电击。
与传统的人工胸外按压相比,自动化外部除颤器能提供更稳定和准确的治疗。
因此,应该鼓励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自动化外部除颤器。
此外,心肺复苏时的胸外按压力度和频率也是影响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每分至少需要进行100-120次的胸外按压,且每次按压的深度应该达到至少5厘米,以保持足够的血液流动。
因此,培训课程应该强调这些准确的技术要求,并提供训练机会,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此外,团队协作也是确保成功心肺复苏的关键。
在现实情况下,心肺复苏往往需要多个医务人员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操作。
因此,有必要进行团队培训,以确保每个人都了解其在心肺复苏中的角色和责任。
此外,应该有明确的指导和领导,以确保胸外按压、通气和使用自动化外部除颤器等步骤之间的协调。
最后,比较不同的心肺复苏救治方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种方式更有效。
可以通过对大样本的患者进行比较试验研究,比较传统的心肺复苏救治方案和新的改进方案之间的效果。
心肺复苏护理进展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年第 9 卷第 18 期( 下半月版)
·121·
心肺复苏护理研究进展
乔海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 - 9676. 2012. 18. 074
心肺复苏术( CPR) ,亦称基本生命支持( BLS) ,目的在于 尽快挽救脑细胞,避免其在缺氧状态下坏死( 4 min 以上开始 造成脑损伤,10 min 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 ,因此施 救时间越快复苏成功率越高。CPR 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 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1]。心跳、呼吸骤停是急 诊科危症,迅速准确判断、争分夺秒抢救,是提高心肺复苏成 功的重要环节。据统计,大约 70% 的心脏停 搏 发 生 在 医 院 外[2],而患者院内 心 脏 骤 停 发 生 时,大 部 分 是 护 士 首 先 发 现 的[3]。因此,心跳停止时间的掌握和积极有效的胸外按压是 CPR 关键所在,笔者对 CPR 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成人院内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场情况灵 活掌握 , 因地适宜 、 随机应变 . 拘泥 于某种 不
抢救程序 。 如果是在医院内发 生的患 者 , 救护人员对其
ss m, MS )C R、 yt E S 、 P 早期 心脏除 颤 、 e 早期 高 级生命 支 持( v n e f sp ot C S, 固 A I 果 : 极 a a cdle u p rA I)  ̄ d i , O C S效 积 脑复 苏 。C C P R理 念和 治疗 手段 在不 断发展 , 为医 作 护工 作者 必须 不 断更 新 知识 ,掌 握 C C 的基本 知 PR 识、 操作方 法 和护理 , 断提 高抢救 的成 功率 。现 对 不
C C 中的研究 进展 及护 理综 述如 下 。 PR
1 CP GR 的程序
病情 比较 了解 , 更能准确选择抢救程序 。 对有 明确病 因
造成 的呼吸道梗阻 、 窒息 或呼吸衰竭而导致 的呼吸 、 心
搏骤停或 尚存临终心跳者 , 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 。 因为 原发性呼吸停止后 ,心脏仍 可在数 分钟 内得到 已氧合 的血液供应 .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 血 供, 此时立 即行气管插 管通气 常可防止心脏 发生停 搏。
能。 应用 C C P R后 的 患者 能 维 持较 好 的 心 、 、 功 肺 脑 能 并 能 有 较 长 的生 存 时 间 【。 由于 早期 心肺 复 苏 ¨
fado p l o ayrssi t n C R cri— um n r uct i , P 1的 根本 目的 在 e ao
素 。经过 5 0年 的不 断更 新 , 最新 的 ( 0 0心肺 复 苏 ( 1 2 与心 血管 急救 指南 》 消 了“ 听二 看三 感 觉 ” C R 取 一 ,P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后的应用及护理进展【关键词】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应用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门急诊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复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亚低温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①超深低温:4—16℃②深低温:17—28℃。
③中低温:29~33℃。
④轻低温:34~36℃。
国内外学者又将后二者称为亚低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研究发现32~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1]。
2亚低温实施的方法2.1冰袋降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其方法为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
但冰袋降温法致亚低温状态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二是降温速度慢,体温降低速率是0.9℃/h,低温状态不恒定[2],单纯冰袋降温常对于亚低温状态的维持有一定难度,并要定时更换冰袋,特别对于整个头部降温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作为其他诱导亚低温方式的联合辅助措施。
2.2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临床上亚低温疗法多采用降温毯+冬眠肌松剂,病人经4~12h达到亚低温的目标温度[3],降温效果好,而且温度控制实施比较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3选择性脑亚低温戴上“降温头盔”和“降温颈围”,以亚低温仪对病人整个头部及颈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3~35℃的水平。
常用方法有冰帽或头部亚低温仪、医用制冷仪。
一般在抢救开始后5分钟内即使用,1h后脑温即降至35℃以下。
在降温的同时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生理盐水50ml,24h推注维持),以抑制寒战反应。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已被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重点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及护理措施,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标签:心肺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护理亚低温治疗(MTH)是利用镇静药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指出亚低温疗法对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保护大脑及其它脏器的作用。
成功的心肺脑复苏(CPCR)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而是尽可能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在心肺复苏开始时,给予低温疗法32~34℃并持续48h。
亚低温治疗已被证实是院外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重要措施,提供脑保护的重要治疗手段[1],本文就此领域的一些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 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将体温降至32~34℃之间被称为亚低温,是目前MTH心肺脑复苏研究中取得的最为重要进展之一[2]。
2012年国外学者Lei Wan[3]研究证明,MTH已经被运用到脑器官移植,有效地降低脑耗氧量,极大限度地抑制颅脑损伤或者是缺血后急性高压反应,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脑损伤和缺血后内源性有害因子释放和生成。
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后TNF-α、IL-1、IL-1β、IL-8、IL-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核因子-κB(NF-κB)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3]。
在心肺复苏中,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的体温处于可溶性低温状态,从而降低机体代谢率及组织耗氧量,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心脑功能、微循环和降低血清乳酸水平来实现的。
在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中,朱宏泉[4]等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2 降温方法2.1 体表降温2.1.1 冰敷、冰帽降温法将其置于患者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进行降温,要注意耳廓、指趾、会阴等,避免冻伤。
赵守美[5]研究证明,10%盐水冰袋具有降温效果好、低温持续时间长、患者感觉舒适等优点。
心肺复苏后的护理
健康指导
增强安全意识和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事故 发生。 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定时到医院检 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如有不适 及时就诊。
新进展—机械胸外按压仪
高质量胸外按压是复苏的保证。 疲劳使人力胸外按压质量无法保证。如: 按压深度、速率、持续时间、更换人员导 致中断按压。 人力按压无法达到理想的冠状动脉灌注压 。 现场救治往往人手有限。
急诊安全转运
转 运 前 准 备
安 全 转 运
转运途中护理
转运前准备
物品准备、病人准备、医务人员准备 (1)专科会诊,评估患者是否可以转运。 (2)通知相应科室准备床单位和急救用物 ,告知患者病情。 (3)准备充足的物品、抢救药品、抢救器 材。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运送工具。 (4)转运风险及及相关事项告知家属签字 ,办理手续准备转运。 (5)评估病情,由高年资护士、医生一起 转运。
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 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 晚期癌症等。
有效抢救指征
(1)观察颈动脉搏动,有效时每次按压后 就可触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后搏动停 止,表明应继续进行按压。如停止按压后 搏动继续存在,说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复, 可以停止胸外心脏按压。 (2)若无自主呼吸,人工呼吸应继续进行, 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时仍应坚持人工呼吸。 (3)复苏有效时,可见病人有眼球活动, 口唇、甲床转红,甚至脚可动;观察瞳孔 时,可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肾功能的维护
维持肾脏代谢功能,留置尿管,观察尿量 和颜色变化。 及时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
心理护理
护士要亲切温和,工作认真。病情许可后, 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担忧,并针对性的给 予解释。 想病人耐心介绍病室环境、监护治疗的必 要性,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向病人家属宣教复苏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以取得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完成医护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发表时间:2012-10-19T10:29:43.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蒋艳[导读]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
蒋艳(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531500)【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20-03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 扩展为CPCR。
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
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应用CPCR 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
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生存链”的新概念。
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IS)[2],巩固ACIS 效果;积极脑复苏。
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
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
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
笔者就CPCR 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 CPCR 的流程1.1 将A- B- C改为C- A- B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 指南”)将A- B- C改为C- A- 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 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 B- 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
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
2010 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 A- 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7]。
若非医务人员可只做按压(handsnonly)[8],实施起来较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1.2 关于ABCD 顺序的选择宋志芳等[9]研究证明,以人工循环(C)为主的复苏程序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 可取的抢救程序。
伍凌[10]认为开始CPCR 的ABCD 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5]的表现及病因做出合理选择。
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defibrillation),除颤时机是除颤有效的决定性因素。
无论是A-B-C 还是C-A-B,都是互为补充,不能说哪种程序最好,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心搏骤停的原因、救助人员的能力和现场情况灵活掌握。
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
因为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血供,此时立即行气管插管通气常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2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念[7]2.1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
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100n次/min;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n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用力、快速地按压对恢复自主循环(ROSC)及存活后能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2.2 单纯胸外按压:对于因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加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存活率相近[3]。
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
考虑到我国的情况,应加大力度培训各地的120 调度员指导目击《2010指南》中还指出,非医护救援人员只需确定伤病者没有“生命迹象”(包括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并立即施行心脏胸外按压法。
而医护人员在施行胸外按压法之前,要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的循环状态,评估时间应在10 s以内,要做到简单、快速判断。
一旦确诊后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协助CPR,拨打求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进行现场救护和电话急救指导,为患者转入医院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3 早期心脏除颤电除颤已成为伤者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措施。
成功除颤越早越好。
如在心跳停止1 min内成功除颤,伤者的存活率可达90%。
一般要求伤者院外5 min、院内3 min内心脏除颤。
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行盲目除颤,并主张尽早监测,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若伤者心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严禁除颤。
因为此时除颤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1]。
4 CPCR给药的途径选择及护理4.1复苏中给药途径常用的有周围静脉、气管内、心内注射、中心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针给药。
20世纪40年代,骨内通道给药即被应用于临床,且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能用静脉通路输注的药物和液体,都可以通过骨内途径给予[12]。
据报道,上肢静脉给药明显优于心内注射,近年来在临床上心内注射逐步少用,心内穿刺的部位和深浅度不好掌握,容易损伤心肌,还会影响胸外按压的连续性[13]。
外周静脉给药其优点是不影响其他抢救程序的实施。
何庆[13]认为,心脏停搏前如无静脉通道,CPCR时应立即设法建立给药通道,首选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通道,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虽然外周给药后药物峰值降低、循环时间长,但是建立外周静脉通道不需要中断CPCR,穿刺容易操作,并发症也少,外周静脉通道能够快速建立,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外周静脉穿刺也可在手臂、手、腿或足上进行。
4.2 骨内通道给药《2005心肺复苏指南》认为:血管或骨内通道给药优于气管内,如果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应立即建立骨内通道,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穿刺向骨髓腔注射药物后经过静脉丛吸收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可迅速、安全有效地给予药物、晶体液、胶体液和血4.3 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通道、骨内通道均未建立,可考虑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经气道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不影响胸外心脑按压,美国心脏协会曾经在2000 年推荐CPR 时经气管用药为第2 用药途径,现在排列顺序降低到血管、骨内通道之后。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认为:复苏药物气管给药的血药浓度低于同样剂量的血管内给药,动物试验表明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有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因此应选择静脉给药或骨通道给药。
而且有的药物不能通过气管内给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13]。
4.4 中心静脉给药大多数复苏不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如果心搏骤停刚发生时就已存在中心静脉通道,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4.5 浅静脉给药浅静脉留置套管针作为一项新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14],已成为CPCR 处理时开放静脉通路的首选措施,具有操作简便、输液快速的优点。
5 正确使用复苏药物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心搏骤停病人高级生命支持(ACLS)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选择和正确应用心肺复苏药物,可以巩固基础生命支持(BLS)的成果,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远期存活率,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15]。
5.1 肾上腺素的使用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心搏骤停病人[16]。
尽管复苏成功率与病人原发病、停搏时间和类型有关,但早期较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17]。
应用肾上腺素,能显著改善主动脉舒张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WHO推荐的成人剂量为5 min静脉注射0.5—1.0功g,张全贵等[18]副主张肾上腺素首次应用1 mg,以后每次剂量可倍增,在心跳恢复前无限量。
5.2 碱性药物的使用2005年复苏指南不建议心搏骤停病人常规使用碱性药物[19]。
心搏骤停必然导致严重缺02、CO:蓄积和酸中毒,在保证有效机械呼吸的同时主张使用碳酸氢钠,成人按每10min给予50—100 ml剂量[17]。
严重高血钾、心脏停搏前早有代谢性酸中毒或心脏停搏、复苏时间过长(>10 rain),在充分通气的前提下适当补充碳酸氢钠[16]。
5.3 呼吸兴奋剂复苏早期不应常规使用呼吸兴奋剂,应以保证气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和维持有效血液循环为中心,只有在自主呼吸出现恢复迹象或虽已存在自主呼吸,但呼吸过慢、过浅、不规则或不稳定时为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才推荐应用[16]。
5.4 扩容药物的使用CPR期间应使用无糖液或5%的低糖液,如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对CPR是不利的[20]。
在心肺复苏中,液体所起的作用除了维持静脉通道、扩容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胶体液(血、血浆、白蛋白)可提高血液输氧功能,扩容作用持久,提高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压的作用明显[21]。
5.5 抗心律失常及脱水剂的使用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005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对于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如左心室射血分数<40%),胺碘酮应作为首选抗心律失常药。
当CPCR成功后,应在限水的基础上进行脱水治疗。
在应用甘露醇等脱水治疗时护士要注意输注速度,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注。
6 脑复苏CPCR 的最终关键是脑复苏,防止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促使患者意识恢复。
主要的脑复苏措施有降温、脱水、药物防止抽搐及神经保护剂等。
而降温是脑复苏的重要护理措施,脑部温度降低1℃,脑细胞代谢就降6%~7%[20]。
其中亚低温(32~34℃)对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心血管等其他系统无不良影响,是脑复苏中降温的常用标准[22]。
护士应在自主循环恢复后5~30 min 内给予患者头部置冰帽和冰敷体表大血管行经处,配合人工冬眠、冰冻输液等,以尽快降低脑温。
小结由于心跳骤停病人需要争取有效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急救程序,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对心跳骤停病人能够做到瞬间评估判断,及时准确的配合医师完成急救工作。
参考文献[1]崔乃杰,刘冰.心肺脑复苏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62 9.[2]cummins R o.The“chain of survival,’concept:how it cansave lives[J].Heart Dis stroke,1992,1(1):43—45.[3]张卫玲.张宏伟.郎建苏.关于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219-221.[4] 陈英,黄大海.王清鸥,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2008,39(5):320—321.[5]张波,朱秀梅,刘淑英,等.护士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6):468—469.[6]BighamnB,nAufderheidenT,nDavisnD,netnal.nKnowledgentranslationninnemergencynmedicalnservices:nanqualitativensurveynofnbarriersntonguidelineni 2010, 81(7): 836- 840[7] 廖晓星,魏红艳.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共识与争议[J/CD].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n2010,n5(4):n281- 283.[8]Olasveengen0TM,nWiknL,nSteennPA.nStandardnbasicnlifensupportnvsncontinuousnchestncompressionsnonlyninnout- of-hospitalncardiacnarrest.nActanAnaesthesiolScand, 2008, 52(7): 914- 919.[9]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等.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 J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 14(4):213-216.[10] 伍凌.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2):161-163.[11]曹华,廖崇先,陈道中,等.围手术期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3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l(6):401-402.[12] 赵祥文.复苏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与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9):798-800.[13] 何庆. 心肺复苏时的给药途径[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 16(2):223-224.[14] Dietrich H, Blood Draws. Venipuncture Versus IntravenousCatheter,an Alternate Conclusion[J]. J Emerg Nurs, 2008, 34(3):196-197.[15]董士民,李侠.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介绍(续)[J].河北医药,2006,28(5):413—414.[16] 曹昌权.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8,30(10):1584—1585.[17] 辛启忠.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认识[J].中国当代医学,2006,5(24):91.[18] 张全贵,刘光耀.心搏骤停时静脉注射大剂最肾上腺素的临床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4,6(2):103—104.[19] 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的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6):323—325.[20]刘忠英.小儿心肺复苏用药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4):522—523.[21] 黄进杰.心肺复苏用药的最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7):4353—4356.[22] Arnaoutoglou H, Petrou A, Tefa L, et al. Successful Cardiacand Cerebral Resuscitation with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and MildHypothermia [J]. Minerva Anestesiol,2006,72(9):76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