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第二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现今大部分高校均已开始实行第二课堂制度,对于第二课堂的定义和存在的意义也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但在第二课堂的管理上却各有不同,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多头管理效率不高、部分的项目针对面过窄、学分的认定过于机械等。针对管理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高校的第二课堂管理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第二课堂管理认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080

1 第二课堂定义的分析

第二课堂顾名思义是与“第一课堂”比较得来。现代高校中第一课堂的定义是指学生的专业课堂,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载明的,需要进入规定的教室接受授课的课程,包括了各类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对的,广义的第二课堂是指,除了第一课堂中的各种课程外的学习内容。而狭义的第二课堂在学分制学校体现为,除第一课堂规定学分外,要达到毕业资格所需其他学分对应的学校活动。而在学年制学校中,则表现为每学年除第一课堂规定课程外的其他任务。第二课堂所包括的内涵远胜于第一课堂,但是却又不可脱离第一课堂单独成为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二者是主干与延伸,主体与补充、深化的关系。

2 高校建设第二课堂的意义

在第二课堂中,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其专业知识的运用,更多的是踏入社会所要具备的其他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实践的能力,独立形成判断的能力,处理善后总结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没有被列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内容,但对学生未来踏入社会,其意义同样重要。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工之所以要在笔试之后加上面试,都是针对这些非专业课堂能力的考察,归结起来主要指以下几种能力:

2.1 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专业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只是纸上谈兵,真要学成运筹帷幄的大将尚需沙场历练。许多高校管理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纷纷在高校中设立各种“第二课堂”的项目,希望能够借此项目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2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能力的认可已非停留个人本身的能力,而是看其是否能与其他人进行合作。第二课堂中的诸多项目,正是为了实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而存在的。

2.3 学生独立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高校的第一课堂主要负责让学生习得已有的知识,而第二课堂则是让学生更好的培养创新和科研的能力。近年来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各种大赛的举办就是有力的证明。

3 现有第二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今各高校已陆续开始实施第二课堂制度,做法虽然各有差别,但是宗旨都是一样的。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对第二课堂项目进行了完善和扩充,期望能为学生增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部分的问题,尤其是在管理的层面上问题尤为突出。

3.1 管理第二课堂的部门庞杂,导致多头管理,效率不高

第一课堂按照课程归口实行开课学院管理制度,清晰明了。但第二课堂因其包含的内容丰富,所以在管理上常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如学生竞赛科研项目归属科研处和学生处进行管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归属社会科学部和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基金项目归属于实验中心和科研处。这不仅使学生项目申报程序混乱,也使得最终的学分认定归属不清。学生往往是先去一个部门交材料被告知归属不在此处,再去跑下一个部门,从申报到审核认定一个回合下来不仅打击了学生申报的积极性,也对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管理造成混淆。

3.2 现有第二课堂中的部分项目无法完全实现对于全体学生的覆盖,并且这些受众狭窄的项目有增加的趋势

由于第二课堂的实施时间不长,各高校对于第二课堂的理解不尽相同,于是做法也是各不相同。部分高校认为第二课堂本就是针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进行的活动,也有高校认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一样都是对于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搞特殊化。本人也认同第二种观点,确实在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有部分项目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并且该类项目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何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第二课堂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实践经验的增长才是高校对于第二课堂应该深思的课题,切不可因为才能或接受能力拘束了学生的机会。

3.3 学分的认定过于机械,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的更新状态,使得第二课堂的开放性与审核的机械性之间产生了矛盾

对于第二课堂的认定工作是各步骤中最为复杂的,在学分制高校实践过程中对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标准也是各有不同。第二课堂因其包含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认定的标准不能过于机械,否则会出现偏颇。曾有一实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拿着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中级证书前去认定,结果被告知认定证书库中只有初级没有中级所以不能认定学分,岂非笑话?

另外认定学分标准中,过于强调项目的结果,并没有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之前所说的对事件的分析,独立形成判断,总结的能力都是通过动态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并非一份中期报告、结题总结所能体现的。

4 改进第二课堂管理新思路

4.1 实施第二课堂的高校,学生人数较多的可以考虑成立专门

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学生人数一般的,可以考虑每年定期集中办公的方式进行

基于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复杂性和内容的开放性,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如每届学生人数过千的,可以考虑组建专门负责第二课堂工作的部门,由熟悉政策规定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确定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进度,形成规范的课程组织、实施、认定部门,实现规范化管理。

如果学生人数并没有达到以上规模,那么可以考虑每年度或者是每个学期的规定时间进行第二课堂的集中办公。集中办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认定,进行制度制定或修订。这样既可让学生明确第二课堂工作的时间,也可以节约学校的资源。

正所谓“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1]这两种方案都可以对第二课堂形成规范化管理,使第二课堂不至于名不副实。对于学校的管理资源也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之不至于成为各高校的负担。

4.2 尽量让第二课堂的项目更合理,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锻炼能力的舞台,而不是获得毕业证书的拦路虎

第二课堂融入学分制,学生的毕业率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要尽量避免该现象就应当在第二课堂项目的设置进行合理化和部分的扩充,并设置部分的必修项目以保证学生在获得学分过程中的难度系数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