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382521c6edb6f1aff001fbb.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陶山镇小叶梦倩最近看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刘老师仅借助于“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契机,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最能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或活动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不管是哪位老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实践,灵活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这才是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292a6a8e87101f69f319583.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1e8972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2.png)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共分8个章节,介绍了八位数学名师。
这些名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精湛,值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借鉴和思考。
纵观几位名师的教学艺术,都很注重学生的活动、思考和课堂交流,他们能从课标的要求出发,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围绕学生的学情和知识起点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落实学科素养,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
从名师展示的教学案列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无不体现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基础,那完整的语言交流,深层次的思考,都展示出孩子坚实的阅读基础m..,推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
合上书,脑子里依然闪现着名师们的影像。
他(她)们有的和蔼可亲,有的端庄大方,有的诙谐幽默,有的睿智豁达。
他们在追寻课堂魅力的实践中,我感觉收益颇多。
1、名师们都注重一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关注差异生的发展。
尤其在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上,更是以尊重和关爱为主,哪怕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让孩子能体面的坐下。
比如刘可钦老师就指出:我们总是抱怨孩子课堂上封闭自己的语言,不爱和老师与同学交流,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不该引起我们每位老师的思考吗?刘老师指出:帮助孩子创造一个课堂人文化环境,让孩子感觉不再陌生和恐惧,让孩子放开了说,哪怕说错了,也要让孩子体面地坐下,不能因为一次的回答错误而对回答问题产生怯懦心里。
2、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学生身边的、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活动的探究中,给学生留足活动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规律。
像华应龙老师的巧搭数学与生活之桥。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437380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62.png)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把仅有的40分钟充分利用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我工作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索的目标。
最近有幸读到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细细拜读之后我豁然开朗,尤其是刘可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刘老师的课清新自然让人如沐春风。
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效应,看似激情如火、讨论热烈、现场劲爆,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过度依赖于课件,当然制作精美的课件可以有助于教学,可是一旦过度使用,给人感觉好像是离开了课件这节课就无法上了。
刘老师却很少依赖精妙的课件(m..),她多用传统的媒介,她的课朴实无华,教学效果好、质量高,课堂上她更多倾注的是感情。
能俯下身子与学生共鸣,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刘老师身上沉淀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上刘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的方式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她鼓励孩子说真实的话,而我在工作中却往往追求成绩,让学生明白解题原理,弄懂数量关系。
关注的是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课堂上多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那极少数弱生。
追求课堂整体效果,没有从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刘老师能关注孩子心灵的感受,她设计的提问都是有梯度的;对孩子都是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的课堂是有温度的;孩子们学的是愉快的;就像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
孩子不怕说错,能大胆表明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们的老师会根据他们的回答而会调整提问的方式,引导答题的方向。
老师激励孩子们的发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我以前在公开课上就害怕出状况,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担心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来,不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担心课堂上节外生枝,担心预设的时间不够,总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把孩子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这样的一堂课是没有灵性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323feab7c1cfad6185fa72d.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当当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79ec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2.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是一本我在教育大都市图书馆借到的一本书。
我最开始并没有太大的期望,但是当我真正读完书后,我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震撼和启发。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书中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课堂上的精彩教学示范和独到的教学观点。
通过书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读,作者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作者在教学中所展示的激情和热情所深深感动。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充满热爱和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在作者的课堂里,学生们都被他激情四溢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他们参与积极,思维活跃。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教学热情,才能够真正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其次,我被作者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独到见解所震撼。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巧妙运用游戏、小组讨论和趣味激励等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他通过游戏和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使他们在玩乐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小组讨论中,作者运用协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和分享的精神。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而且更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我也被作者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所感动。
作者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对学生的耐心倾听和鼓励。
他关注学生的思想感情发展,倡导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使我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帮助他们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人格。
最后,我被作者的教学心得和经验所启发。
作者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作者强调解题思路的培养和拓展,提供了多种方法和策略。
他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和教学实践,深入地分析了学生易犯的错误和疑惑,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3fa050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3.png)
数学老师读书心得《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使我收获很多,在这本书里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详细说明了教学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能做什么,教学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其中,钱守旺老师的这篇“教学中出现10个以外怎么办”印象最深刻。
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妥善处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像现在家常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
有时课堂上学生会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钱老师很好地做了诠释。
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备课无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
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这都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洞察学生总体学习情绪,及时恰当地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予以调节。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
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点染学生答题的情绪,使其精力更加集中。
课堂上遇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最有害且又最不科学的办法是板起面孔训斥。
一个素养高,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不会采取这类方法的。
在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而学生的幽默精神正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反映,也正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功底,善于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396db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c.png)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范文1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
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
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https://img.taocdn.com/s3/m/86dd29573186bceb19e8bb9f.png)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自从加入《杨兴文名师工作室》后,我在团队中不断地学习,每次的集体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近期在杨校的指引下,拜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我真的是大开眼见,茅塞顿开。
本书主要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叶云素: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张齐华: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廖建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深受触动。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在她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课堂是妙趣横生的,教学是充满着理趣、情趣、乐趣,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的。
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
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
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
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
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
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
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
“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心得小学数学教育名师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心得小学数学教育名师](https://img.taocdn.com/s3/m/c2e8af2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7.png)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心得小学数学教育名
师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数学教育参考书。
书中介绍了一些
小学数学教育领域的名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
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不仅仅是掌握计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
名师们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和展示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其次,书中提到了很多教学上的技巧和方法。
比如,使用具体的物体和图示来帮助学
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这些方法能够让
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名师们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教
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并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
授者,还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总之,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学艺术的
魅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师们的经验和方法,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数
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读书随笔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书随笔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4268bd7376baf1ffd4faddc.png)
读书随笔《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书随笔《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在假期中品读了大夏书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
雷玲老师在书中介绍了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展现了名师的经典课例,阐述了名师的教育观点。
在细细品味中体会着各位数学名师的教育理念。
书中的数学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的刘可钦,有着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追寻情理交融的课堂的叶素云,有着朴素课堂之美的刘斌,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的张齐华,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追求数学教育价值的夏青峰,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活力的缪建平。
八位名师不同的教学风格,都展现着数学教学的魅力。
缪建平老师在“生活数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游戏
的设计与教学”种,学生们受益匪浅。
缪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游戏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
把学生们喜爱的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
探究性游戏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047f29f111f18583d05ade.png)
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刘可钦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影响。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
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f9046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6.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整体上讲述了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
书中首先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有耐心、关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懂得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技巧。
例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巧妙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索来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知识组织和呈现,提供清晰明了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教师要注重巩固和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除了教学方法,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名师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这些实例丰富而具体,让我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过程。
通过这些实例,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禁对比了一下自己的数学学习经历。
我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数学是我最喜欢的科目。
那时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和趣味,老师经常进行各种趣味性强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所以我在小学时期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然而进入初中之后,数学课堂渐渐变得枯燥和乏味,老师只是简单地讲解知识点,没有足够的互动和实践。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0f1b187d0d233d4b14e6971.png)
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得益匪 浅。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 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刘 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 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 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 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 莉:为学生所需而教。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 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 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 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 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 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 的好帮手。
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 点,找到学生最想得到的指示,培养各种能力。然 而怎样找到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就必须让孩子们把 真实地展现出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必须鼓励和 要求孩子们说实话。“说真实的话要比说正确的话 更为重要。
书中刘可钦老师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 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在交流算法 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 “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 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 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而 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她会抓住这 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 法的思路和优劣 ,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 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 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 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我想:学生只有 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 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7c8cc5fa98271fe910ef9ff.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
编者先是对他的突出教学风格进行解说,再利用他具体课堂上的一些案例来佐证其风格。
通过阅读,能让我们感受到,课堂上,名师们是怎样灵活机动的处理教学细节,在数学知识的建构上,他们是如何彰显的。
但他们留给读者的,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倘若要去了解儿童,走进数学课堂深处,这本书也只是给爱好数学课堂的老师一个引子。
单一的谈儿童心理,对只注重实践教学的一线老师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
但张兴华的《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以具体的数学课堂案例为载体,剖析儿童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无论是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还是对儿童心理的分析,都大有裨益。
数学知识,它虽是有着内在的逻辑,但每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若是去细细的分析,它又是多元的,发散的。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设置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孩子智慧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我们或许能慢慢得到明晰。
从数学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看,数学基础、教育与心理理论素养和较长时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最理想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就是从这样的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虽是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若是认真阅读,这本书无疑能将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带向更深一层。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1b23f0116fc700abb68fc89.png)
不同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不同的生活及学习经验,不 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 展潜质。教学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每 个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均等机会。真正让 每一位学生都在学习中受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是 田 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班级教学中,她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 要,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为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 名师教学艺术》,我觉得是很幸运 的,读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 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 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 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 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比如前段时间,我班学生上课发言明显越来越少,而且他们 的表述也不尽人意,刚开始以为是他们年龄还小,表达能力欠缺, 可就在我无意中看到这本《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书时,顿时 让我的心里又惊喜又后悔,惊喜的是我有收获了一份财富,后悔 的是曾经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
学校进行的自育自学实践课,个人认为老师在小组讨 论时一定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仔细观察倾听,为后面的回顾 点拨做好准备,哪些是孩子已经明白的,哪些学生还说不 清楚,说到哪一步了,老师都要能在小组讨论时一一了解, 这样在点拨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关键。我自己在进 行试验时,可以先进行同桌讨论示范,目前就让一年级的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好像孩子还不能真正实行,先同位同学 交流,慢慢在扩大到4人小组中,可能要好一些。当然最 重要的还是老师的课前准备,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备好,在 课堂上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思考交流,少一 些机械练习,让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学习天 地。
在班集体教学中,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关注学生的 个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随笔《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在假期中品读了大夏书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
雷玲老师在书中介绍了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展现了名师的经典课例,阐述了名师的教育观点。
在细细品味中体会着各位数学名师的教育理念。
书中的数学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的刘可钦,有着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追寻情理交融的课堂的叶素云,有着朴素课堂之美的刘斌,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的张齐华,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追求数学教育价值的夏青峰,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活力的缪建平。
八位名师不同的教学风格,都展现着数学教学的魅力。
缪建平老师在“生活数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游戏
的设计与教学”种,学生们受益匪浅。
缪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面向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游戏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
把学生们喜爱的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
探究性游戏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
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缪建平老师提出“让孩子做儿童数学家”,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对生活环境充满好奇,独具数学“慧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孩子们善于思考,有所创新。
“数学活动”和“数学游戏”是缪建平老师的课堂亮点,学生喜欢,相信数学教师也都喜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该为此做些什么呢?穿插一些适合的游戏,如在混合运算时,可以让孩子模仿情境中的场景,提高学习兴趣;在地方课时,安排有趣的数学探究游戏;在认识周长时,让孩子课下测量不同物体的周长等。
我在努力让我的孩子们喜欢我和我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