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3.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硫酸铜、饱和溶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溶质、溶剂、溶解度的概念。
2.提问:你认为溶解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
3.导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溶解度与温度、溶质质量、溶剂数量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一小团硫酸铜放入100ml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皿,当溶液变绿色时停火。
请问:加热后溶解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加热后溶解度增大。
3.解释现象:加热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准备100ml饱和溶液,依次向其中加入1g、2g、3g的溶质,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质质量的增加而增大。
3.解释现象:增加溶质质量可以增加溶质分子的数量,增大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增大溶解度。
4.提示学生记录实验数据:溶质质量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讲解溶解度与溶剂数量的关系1.呈现实验场景: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次溶解在50ml、100ml、200ml的水中,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2.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溶解度随溶剂数量的增加而减小。
3.解释现象:增加溶剂数量可以稀释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机会,从而减小溶解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关于溶解度的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溶解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九年级下册;2.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
步骤二:概念讲解1.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给出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单位体积溶液中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2.通过实例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溶质在20℃下,每100g水溶解30g,那么其溶解度为:溶解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100% 溶解度 = 30g / 100g × 100% = 30%3.通过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是用质量比例表示的,并可用百分数表示。
步骤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可准备一些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并让学生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
可以通过分子动力理论解释,温度的增加会增加溶剂分子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溶解度增大。
步骤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溶质质量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
可以选取相同温度下不同质量的溶质与相同质量的溶剂进行实验,并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溶质质量的增加将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机会,从而溶解度增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9.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9.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9.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3.熟练运用溶解度相关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掌握温度和物质质量对溶解度的影响。
3.运用溶解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溶解度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4.运用溶解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图像或描述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例:在冬天,我们在洗脸时通常需要用热水,而在夏天则可以用冷水。
为什么同样的物质,温度不同时其溶解度也不同呢?2. 知识解释和示例分析将溶解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以简洁的语言解释给学生,比如: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质量。
常用单位是克/升。
然后通过示例分析,解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以及如何计算溶解度,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和规律。
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要求学生使用相同质量的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测量溶解度并记录数据。
然后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验证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 教学讲解通过讲解溶解度与物质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质量对溶解度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计算公式。
解释公式中各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算,让学生掌握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练习与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解答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溶解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拓展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拓展探究活动,让他们自主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话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7. 课堂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回顾和强化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方法1.基于学生实际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观察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溶液形成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根底上,又接触的溶解度,便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是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运用实验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设计合理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刺激下产生兴趣、好奇,从而进行问题分析,由表及里,认识溶解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采用归纳比照分析法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会从溶解度的曲线中得到信息;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溶解度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并且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图像的能力;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五、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的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蔗糖、碘、氢氧化钙、酒精、水、药匙、镊子、试管、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9.2溶解度第2课时 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
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教案(2)

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
2、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方法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展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习题。
情境激疑:前面我们已经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如果让你比较氯化钠和氯酸钾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强,你将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结合以下情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设问:1、用一杯水溶解食盐和用一大盆水来溶解蔗糖,是否具有可比性?2、用热水溶解食盐和用相同量冷水溶解蔗糖,情况会怎样?是否有可比性?3、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一个达到饱和状态,一个没有,情况会怎样?【探究活动1】1、小组讨论设计“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性大小”的实验方案。
2、思考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
3、达成共识: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复习旧知,为新课做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明确分别从几个方面考虑。
4、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均达到达到饱和状态,却未记录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能比较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建立概念:过渡: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相关学者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测出不同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把这些数值称为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板书:一、固体物质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解能力需满足:在同一温度下,溶剂的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记录并比较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人教版化学九下92溶解度教案2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份。
第一部份通过“活动与探讨”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明白得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定某物质的溶液是不是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彼此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份通过讨论与探讨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明白得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讨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明白得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进程与方式(1)学习观看、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熟悉矛盾的两边在必然条件下能够彼此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情形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明白得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明白得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明白得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式实验、对照、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预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温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信的意义?[学生回忆并作答][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咱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咱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讨](可投影展现以下内容)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可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可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食盐、糖、咖啡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从而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3.生活实例:分享一些与溶解度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冬天撒盐融化结冰的道路、热水中糖的溶解速度等,激发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第九单元课题2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撰写小论文: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一个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如自制汽水、腌制食品等,运用所学的溶解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
3.家庭实验:请同学们在家中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度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溶解度 第二课时》 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解度是 186 克。 3.可得到以下信息:①曲线与曲线的 交点表示此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例:68°C 时 NaNO3 与 KNO3 溶解度相同,都是 134 克。 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逐渐降低。 【过渡】下面,我们再通过动画来学习一下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师播放动画《溶解度曲线》。
(插入图片《鱼塘增氧方法》)
典型例题 例 1.关于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度不一定都增大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某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物质的溶解度为 0 解析: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A 正确。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度有可能增大, 也有可能降低,B 正确。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C 正确。难溶的溶解 度为小于 0.01 g,并不是 0,D 错误。 答案:D 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 20 g 某物质溶解在 100 g 水里形成溶液,则 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B.20 ℃时 20 g 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20 g C.20 g 某物质在 100 g 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g D.20 ℃时 100 g 水里最多只能溶解 20 g 某物质,则 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g 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质量。A 没有指明溶液的状态是否达到饱和,B 没有说明是否溶剂为 100 g 水,C 没有指
【介绍】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关系;2.掌握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学生:教材、作业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概念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并与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做简单区分。
2.教师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温度有关,并且关系密切。
Step 2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溶质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溶剂和温度条件,计算溶解度。
2.教师示范一个计算溶解度的实验步骤,并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度,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Step 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固定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逐渐增大,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在相同溶质质量下,溶剂质量和溶解度之间有何关系?–在相同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为什么?Step 4 总结归纳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
2.教师核对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并对常见的计算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溶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并掌握了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2.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使得溶解度发生变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教案(2)

教案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
分析归
纳,课件
演示
深化探
究,激活
思维
探究发
现,联想
顿悟
学以致
用,趣味
延伸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
剂”。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
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
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
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
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
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
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
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
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
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
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
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结合课程内容,本节课将运用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的影响。
本节课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食盐结晶、糖结晶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关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 、KNO 3、酒精灯、火柴、 胶头滴管、 氢氧化钙、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 → 建立假设 → 设计方案 → 动手实验 → 观察记录 → 分析现象 → 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引入】⑴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⑵ 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假设不饱和,有几种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一样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探究新知】一、溶解性实验【演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
两支同量水的试管中,振荡蔗糖全部溶解 熟石灰剩余一样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碘易溶于汽油,而却很难溶于水中,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油脂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如何比拟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根据溶质的状态不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
二、固体溶解度⒈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分析结果,共同探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学生能够就溶解度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合生活实例,创设与溶解度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总结归纳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解读等内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2.强调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强调溶解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溶解度现象,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
-结合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糖在水中的溶解,引出溶解度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里,而盐却不能溶解在油中呢?”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规律性和限制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遵循科学方法,严谨对待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开展拓展活动,如查阅资料、制作溶解度曲线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在水中溶解、盐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等,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好奇心。
2.提问:“为什么糖在热水中溶解得更快?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溶解度”为主题,围绕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学生展示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5.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溶解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如何制作一杯口感最佳的糖浆?如何解释烧开水时壶底出现的白色沉淀?
6.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 、KNO 3、酒精灯、火柴、
胶头滴管、氢氧化钙、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⑴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⑵如何判断某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有几种方法使之转化为饱和溶液?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探究新知】
一、溶解性
实验【演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分别加入极少量熟石灰
较多量的氯化钠两支同量水的试管中,振荡蔗糖全部溶解
熟石灰剩余
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溶于水,有些物质很难溶解,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碘易溶于汽油,而却很难溶于水中,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中,而油脂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物质溶解性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解性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怎样才能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溶解度。
我们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根据溶质的状态不同,溶解度可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我们先学习固体溶解度。
二、固体溶解度
⒈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溶解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
想一想:“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g ”的含义?
思考: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⒉影响因素外因——温度,内因——溶质、溶剂性质。
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与联系?
⒊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那么,温度对固体溶解度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表示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呢?
4. 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⑴表示方法:列表法,坐标法——溶解度曲线难溶微溶
可溶易溶0.01g
10g 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