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农村发展比较研究

国内外农村发展比较研究

国内外农村发展⽐较研究2019-10-30《中国农业信息杂志》2014年第六期1国内先进地区农村发展典例1.1浙江浙江在农村发展中依靠“⼀乡⼀品”、“⼀县⼀业”集群增长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千村⽰范”、“万村整治”⼯程。

针对农村整体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不⾜的情况,着⼒推进村庄综合整治。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要抓⼿,将环境整治与村庄建设、创建⽣态品牌、挖掘⼈⽂景观潜⼒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化内涵和区域特点的新村,促进区域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另外强调对历史传统⽂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保护历史⽂化村落。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是注重⽣态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问题,改变了村容村貌。

⼆是因地制宜发展⽣态农业,开发区域特⾊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注重保护农村⽂化,使历史⽂化遗产得到科学开发和合理利⽤。

1.2上海上海的农村发展,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促进村级⼯业经济转型、发展特⾊农业等⽅⾯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

在具体的实践中,上海市的新农村建设各有特⾊。

有的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依托,⼤⼒发展⽣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有的依靠城郊结合部的独特区位优势,⼤⼒发展专业市场。

有的以原有资源条件(如发达的乡镇企业)为基础,⼤⼒发展⼯业园区。

另外,上海市以建设都市农业为⽬标,⼤⼒开发和培育观光农业,把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式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的发展,增强内在经营活⼒。

虽然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但都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的优势和特⾊,发展集体经济,带领村民⾛上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1.3⼴东⼴东省按照经济、社会、⽂化等条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珠三⾓”、东西两翼和粤北⼭区三⼤区域。

这三⼤区域都探索出了各具特⾊的农村发展模式。

珠三⾓地区拥有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临近⼤城市,该区域内农村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专业镇经济、都市农业星⽕产业带、观光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来实现的。

传统村落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传统村落发展国外研究现状

传统村落发展国外研究现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统村落一直以来都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产,对于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一、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目的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乡村振兴的概念和理论
2.1 乡村振兴的概念界定
2.2 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三、国内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3.1 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
3.2 地方层面的实施情况
3.3 乡村振兴政策的成效评估
四、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4.1 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
4.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改善 4.3 乡村土地利用与资源保护
4.4 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
4.5 人口流动与农村人才培养
五、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模式
5.2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振兴经验
5.3 各国乡村振兴政策比较
六、乡村振兴的前景与建议
6.1 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
6.2 政策建议和创新路径
6.3 对农村发展的看法与思考
七、结论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和图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统一经营管理,共同承担风险的经济组织。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给农户经营的一种权利,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

3.乡村振兴战略:指中国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全面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战略。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和图表。

乡村振兴国外现状研究报告

乡村振兴国外现状研究报告

乡村振兴国外现状研究报告
乡村振兴是指借助现代化手段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下面是关于国外乡村振兴现状的研究报告。

1. 德国:德国在乡村振兴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

他们通
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创新农业等手段,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如修建道路、改善供水和电力设施等。

德国的乡村振兴政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2. 日本:日本在乡村振兴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他们实
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村创业和发展休闲农业等。

此外,日本还通过提供农村人才培训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

日本的乡村振兴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了显著改善。

3. 美国:美国在乡村振兴方面也有一些成功案例。

他们注重
发展农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

此外,美国还通过提供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美国的乡村振兴政策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农村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

综上所述,国外的一些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们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手段,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些国家的
成功经验对于中国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可以从中学习有效的政策和实施方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一、引言本章介绍乡村振兴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二、国内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本章梳理国内乡村振兴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同时对乡村振兴的相关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三、国外乡村振兴案例本章调研国外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借鉴,总结相关案例中的成功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

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本章探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分析各种模式和路径的优劣势。

五、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本章详细论述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问题,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六、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利用本章讨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问题,包括乡村生态建设、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七、乡村振兴的社会文化建设与乡风民俗本章探讨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文化建设和乡风民俗问题,包括传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推动措施。

八、乡村振兴中的法律问题与法规改革本章分析乡村振兴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与法规改革,包括土地利用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讨论,提出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议。

九、结论本章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总结乡村振兴的成就与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政策完善的建议。

附件:本文档涉及到的附件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乡村振兴:指通过政策和行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系措和措施。

2、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我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相当少。

西部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 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的特殊地区。

因此,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实现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顺利实施。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difficult proble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but few of them dealt with this problem in China's western area. The western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big cities and vast rural areas multi-nationalities residence and vulne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referring to both foreign and native experiences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lac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fundamental collective services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coordinating the region union and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ynthetic supporting reform experi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国内特色小镇是指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独特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并以其独特的文化风貌、古老的传统习俗、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小城镇。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特色小镇也成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颇具特色的小镇更是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景点。

本文将对国内特色小镇进行研究综述,探讨其发展现状、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那个时候,一些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小镇开始显露出旅游业的潜力。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小镇成为了游客们心目中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猛的。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小镇成为了旅游热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一些有着独特魅力的小镇,比如丽江、古镇等,更是成为了旅游业的明星景点。

二、国内特色小镇的特色国内特色小镇之所以受到游客的青睐,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特色。

这些特色可以从地域文化、历史沿革、人文风情、风景优美等多个方面来体现。

国内特色小镇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每个小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城镇风貌和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魅力。

丽江古城有着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周庄古镇则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国内特色小镇的历史沿革也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小镇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镇,保存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建筑风貌。

游客可以在这些小镇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息,领略古镇的风采。

国内特色小镇的人文风情也是其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这些小镇多是民风淳朴的乡村小镇,人们生活在这里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民间传统文化。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老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民风民俗。

国内特色小镇所处的环境也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小镇多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居住和休闲度假。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河北定州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创新、加强乡村治理等措施 ,实现了乡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富裕的双赢。
THANKS
国内文化
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培育文明 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05
乡村振兴实践案例研究
国外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01
荷兰乡村振兴
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02
韩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乡村
亚洲乡村振兴研究
日本乡村振兴
日本政府推行“一村一品”运动,通过支持农民和农村社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提高乡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居民 生活质量。日本还注重保护乡村环境和文化遗产,加强乡村 社区建设。
中国乡村振兴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促进乡村经 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中国还注重保护传统农业和乡村 文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提出未来研究 方向和重点,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问题
目前乡村振兴存在哪些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施?
02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欧洲乡村振兴研究
法国乡村振兴
法国政府提出了“领土整治”计划,旨在解决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法国成功地吸引了城市居民到乡 村定居和工作。
研究制定乡村振兴产业的长远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乡村振兴文化研究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特色小镇,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实践。

它们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注重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小镇。

本文旨在对国内特色小镇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重点关注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规划设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

分析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案例,分析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再次,探讨特色小镇在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做法和成效;总结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内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也希望本文能够引发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共同推动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特色小镇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深入探讨特色小镇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之前,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至关重要。

这一框架不仅有助于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特色小镇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概念界定是特色小镇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层面,需要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分类等基本概念,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的研究对象。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特色小镇通常具备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等特点,同时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产业类型、地理位置、发展阶段等。

理论基础是特色小镇研究的支撑。

在这一层面,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深入分析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等。

例如,产业经济学理论可用于解析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学理论可用于揭示特色小镇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学理论可用于探讨特色小镇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

国内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

国内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

国内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A Summary of Village and Town System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石忆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令,并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具体任务1。

村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村镇建设的水平将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的质量。

国家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兵弟先生也指出,要把村镇建设放在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统筹安排,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统筹推动2。

可以预见,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偏向有望逐步得到根本扭转,村镇规划滞后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善。

因此,认真借鉴国内外村镇体系规划和设计的经验与教训,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外村镇体系研究述要1.1 城镇规划视野中的村镇规划研究(1)正确处理村镇扩张与保护优质耕地的关系。

村镇分布于乡村地域,或城市边缘地区,村镇规划人员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村镇扩张与保护高质量农田的矛盾。

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地的非农化控制。

如美国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一系列政策,并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区划政策、土地征用权政策、发展许可证等多项措施来控制农地非农化趋势,以防止对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造成损害3。

英国伦敦郡通过实施“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政府收购土地建成“绿化隔离带”,以便引导城市开发建设,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另外,在进行村镇交通规划时,通常让公路绕过集镇和村庄,车辆利用旁道进入;当进行旁道设计时,则要考虑如何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对良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

(2)合理遴选有发展潜力的村镇区位。

在进行村镇规划时,要考虑哪些小城镇或村庄有发展潜力,并确定它们可能的扩张方向。

如在英国一直推行市镇政策,鼓励发展市镇,以便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

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

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

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

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

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

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

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

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欧美和东南亚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小镇的发展纳入其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中,此后小镇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和旅游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对于大城市,小镇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项目集聚和产业升级,可实现小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研究和探索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和经济治理,对于提高小镇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重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文献综述在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也在不断得到关注,许多地区建设了一批特色小镇,以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因此,特色小镇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

就以国内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为例,此类文章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方向涉及规划、建设、运营、营销、管理等众多领域,下面就分别进行介绍和综述。

1.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研究特色小镇建设是从区域经济、文化底蕴、自然风光诸多因素入手,具有独特性和可持续性,相关的规划与建设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

例如,王明霞和刘思菡(2016)提出了通过打造“3+3”的模式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即建设自然休闲农业、健康养生假日、文化创意节庆三种休闲旅游核心项目,与氛围体验、资源利用、环境建设三大特色进行结合营造特色镇模式的建设。

魏利民和邹成志(2015)分析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等方面,探讨了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和建设模式。

同时,刘华东和孙健(2016)指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避免过度消费资金、过度追逐表面工程等“面子工程”,更要注重实际功能和内涵的建设。

2. 特色小镇经营和营销研究特色小镇的经营和营销建设关系到其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小镇的品牌、产品、服务和客源等方面的营销策略的寻找和运用,可以推动小镇发展。

王康和张琼(2015)提出了三种特色镇营销策略:单一目标营销、差异化营销和集群营销策略;并探讨了在营销中融入效益评价和电子商务的可能性。

《惠农组织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惠农组织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500字》

惠农组织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农村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Sobczyk W(2014)研究提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稳定就业,同时人们特别关注农业旅游业的发展[2]。

GrayAW等(2007)指出,在许多国家,融资难、融资慢等金融问题是阻碍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金融支持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3]。

Tomashuk I分析了乌克兰农村发展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指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发展的决定因素,重点分析了现代农村发展管理中财政经济供给机制的不完善,指出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和民间社会对农村当地的发展存在相互的责任,提出统筹乡村多功能发展,统筹农村居民利益、农村社区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国家利益的组织及法律关系,缓解农村地区财政问题[4]。

Imai K S等(2017)指出,在贫困治理中,实现农村当地发展比实现城市化更加重要,基于跨国数据的研究发现,农村非农业部门在某些情况下也在减少贫穷,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减少乡村贫困的作用不明显,人口的迅速增长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很可能增加贫穷,应更多提出和完善促进对农村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发展的政策[5]。

Neumeier S(2012)在研究中强调社会创新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一些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不适合农村发展的现状[6]。

随着农村地区的逐渐发展,传统的发展方式容易存在问题,政府在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视角思考如何弥补政府的不足。

Chapman R等(2003)认为大多数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农业推广缺乏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而在农业发展中自发形成的许多第三方的农业推广组织对信息传递很灵敏,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第三方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都是有效率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要公共资金为它们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7]。

Hunt W等(2014)指出,仅靠政府来为了解决农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方式是未来的趋势。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究综述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

传统村落旅游是指以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以村落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旅游形式。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对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传统村落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村落旅游的定义、特征、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

国外的研究则更加注重传统村落旅游的实践操作和经验总结。

以下是国内外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主要现状:1. 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研究国内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定义、特征、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

(1)传统村落旅游的定义传统村落旅游是指以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题,以村落为载体,以旅游为手段,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旅游形式。

传统村落旅游是一种以村落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旨在利用村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使游客领略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2)传统村落旅游的特征传统村落旅游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村落旅游通常以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景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具有地域特色。

传统村落旅游通常以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主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③具有民俗风情。

传统村落旅游通常以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让游客领略当地的民俗文化。

④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传统村落旅游通常以环境保护为前提,鼓励游客文明旅游,保护当地环境。

(3)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模式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传统村落旅游景区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以村落为载体,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作者:赵云冯珊珊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关于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从研究的不同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希望从中明晰目前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数量多、分布广。

这些传统村落不受现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更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众多国家中,德国关于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

在德国,村落的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每一步都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它需要村民、政府和建筑师共同配合完成。

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

除德国外,日本村落的更新,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大多只是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进行的小规模改建、修缮,并尽可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我国建筑领域提及到村落更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但其只是作为传统民居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村落更新这一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针对村落更新建设出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和视角都有了明显拓展。

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一)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近年,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800字

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于村镇银行的作用,马晓青、徐信艳(2010)发现,村镇银行可以有效地调节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

王鹏飞、周立(2019)认为,“多县一行”有利于村镇银行更好地发挥商业作用,实现商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在公司治理方面,虞飞飞(2015)认为,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存在很多问题,如发行主体定位不明确、股权稳定性差、发展战略偏离支农和小额支出的定位要求等。

他建议规范发行人持股比例,不断优化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加强战略管理。

王曙光、王彬(2019)认为,主发行银行制度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导致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主发行银行的控股特征过于突出。

村镇银行不仅难以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而且民间资本的优势也将受到限制。

关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任常青(2010)认为,市场的发展是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村镇银行应成为农业再融资的重要发行渠道。

王信(2014)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机制,认为主要发行银行的发展模式对农村银行有很大影响。

如果村镇银行不结合三农金融需求的特点和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完全照搬主要发行银行,不仅会抑制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还会增加经营成本。

葛永波等(2015)通过对山东省村镇银行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人才是银行发展的关键;第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村镇银行绩效成反比。

根据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冯凯(2021)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顶层系统设计的缺陷,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为帮助农业、农村和农民偏离原有市场的位置。

目前,农业、农村和农田的经营风险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在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的情况下,地方银行追求低风险企业贷款和个人抵押贷款的发展方向很强。

马志远(2021)对农村银行的主要银行进行了研究。

一家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会在当地建立大量的银行。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比较研究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比较研究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比较研究近年来,特色小镇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城镇建设的热门话题。

在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在国外,特色小镇也有着长足的发展,成为了许多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比较。

一、国内特色小镇的现状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始于2014年,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特色。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设了超过4000个特色小镇,其中有1400多个已经入选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和普遍性。

各地方政府依据本土资源条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小镇。

这些特色小镇涵盖了从自然风景到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通过整合本地资源,实现了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产业升级。

然而,国内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一些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变成了简单的重金属,忽视了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保护。

另一方面,由于特色小镇的多元化,许多特色小镇过分追求热闹和商业化,没有真正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二、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比国内要早得多。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民间经济发展形式。

在美国,著名的“绿色城镇”、“时光小镇”等项目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

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特点是多元化和差异化。

各地根据本土历史和文化,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小镇形象和文化内涵。

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国内外特色小镇的比较研究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建设都依据本地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小镇形象。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国内特色小镇的发展侧重于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比较快。

而国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更侧重于保护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乡村振兴模式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乡村振兴模式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乡村振兴模式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流失,乡村经济面临严重困境。

为了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振兴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第二部分:国内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探索。

一方面,一些学者关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出了“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

例如,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电商发展等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还有学者强调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布局调整,提出了“资源优势型”和“特色小镇”等模式,以发挥乡村的独特潜力。

第三部分:国外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不同国家的乡村振兴模式存在差异。

在欧洲,一些国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休闲产业,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和投资。

在日本,乡村振兴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和地方产业的培育,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实现农村经济的复兴。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国内外乡村振兴模式在比较分析国内外乡村振兴模式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模式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中国的乡村振兴模式注重资源整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发展壮大农村产业。

欧洲的模式则更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通过旅游和休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而日本的模式则更加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第五部分:借鉴国外乡村振兴模式的经验国内可以从国外的乡村振兴模式中借鉴经验。

首先,可以学习欧洲注重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理念,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同时,也可以学习日本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的做法,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农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农村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第六部分: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投资乡村经济。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升乡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作者:方方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5期[摘要]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

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村镇;类型;模式;诊断;综述[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村域与镇域发展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镇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级,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为农村提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界定日趋模糊,城乡在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陆学艺首次提出了村域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村域经济概况、演变背景,归纳了村域经济特征与运行机制;随后,经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村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村域经济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单元,以村域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村域经济主体行为为动力,具备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与村域经济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具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相对割裂了村域与镇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镇域及与其关联的村域统称为村镇,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机理、村镇问题诊断四方面,梳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探析不同类型村镇转型发展规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地域类型差异显著。

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标准,分别以县域、镇域、村域为单元划分了乡村或区域地域类型,为本研究开展村镇地域类型划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主要标准包括:(1)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

例如,乔家君依据村域主导产业将河南省村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工农综合发展型、服务业主导型、城中村等五种类型;王景新将村域经济类型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等五种经济类型。

(2)根据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例如,王景新依据村集体年均可分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域划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四种类型。

(3)构建复合指数进行划分。

例如,Cloke 构建乡村性指数,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域划分为极度乡村、中等程度乡村、中等程度非乡村、极度非乡村和城市五种类型,龙花楼等运用乡村性指数评价,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李裕瑞等从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支撑、农民生活改善三方面构建了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划分了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4)根据地域主导功能进行划分。

例如,刘彦随等以县域为单元,将区域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以县域主导功能代表地域类型。

(5)典型地域发展模式。

国内学者归纳了以乡镇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等典型地域模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内在机制、政策环境、模式核心的差异,为其他区域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2 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研究村镇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村镇改革,形成了不同的村镇建设经验与模式。

主要内容:(1)基础理论。

包括城乡融合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理论、生态设计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等,以及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经济成长阶段论、空心村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公众)参与等中心村镇建设相关理论。

(2)村镇体系。

研究内容涉及镇域体系形成与演化机理、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村镇体系规划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乡镇组织变迁与机构改革、乡镇职能转变与乡村治理等角度提出了调控策略。

(3)村镇规划与建设。

学者们对比归纳了不同国家村镇建设与规划的经验,例如,英国的新城建设与中心村建设、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新村运动、美国小城镇建设等,此外,国内学者还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与村镇建设的关系、村镇体系规划与其它规划之间的协调性评价、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村镇社会与文化建设、村治方式等内容。

3 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乡村发展历程、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乡村转型等角度探讨了村镇发展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部分村镇类型的发展规律。

3.1 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外源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不同乡村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不同。

其中,外源性因素影响乡村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强调乡村地域外部因素的决定作用;内源性因素影响乡村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包括社区导向的乡村发展理论、Bryden理论、社区发展的创造性破坏模型等,强调乡村自身发展的作用。

国内学者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制度环境、自然资源开发、资本运作、技术进步、经济基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因素通过非线性联系对村域演化与类型分化产生影响,从其发展态势来看,资本和技术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

3.2 主要生产要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研究生产要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关研究主要从劳动力、产业、资本、资金等角度切入。

(1)乡村产业与乡村发展。

乡镇企业、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是乡村产业的主要类型。

其中,乡镇企业是国内村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学者们对乡镇企业的起源、发展机理与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开展了农村三次产业对村域经济的贡献、农产品销售市场格局、旅游业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等研究。

(2)乡村劳动力流动与乡村发展。

乡村劳动力由乡至城流动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农业劳动力剩余、城市就业机会、微观农户个体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农地与宅基地面积与集约度变化,进而对村庄环境、村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影响。

(3)乡村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

国内外学者从农用地与农村宅基地数量、结构及组织方式等角度开展了乡村土地利用研究,内容涉及耕地时空格局演变、种植结构、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整理、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乡村景观等。

当前,我国乡村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快速流失、耕地非粮化、土地流转、农村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退化,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4)资本、资金与乡村发展。

学者们充分肯定了小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其中,国外研究侧重于分析社区型小银行在小企业及个人贷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国内研究侧重于村镇银行经营效率评价、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绩效评价、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3.3 乡村转型与重构研究乡村转型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系统演变的必经阶段,涉及土地利用转型、农业产业转型、宅基地利用转型、乡村收入变化、乡村空间重构等内容,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推进特征。

乡村转型的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和社会人类学等。

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资源禀赋、社区能力等视角探讨和验证乡村转型发展机理,或从内生性、市场管制、新制度安排、社会资本等角度开展乡村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阐释了村域转型与发展的核心理念、框架与路径,对比不同尺度村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化机制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差异,揭示了不同类型区村域转型发展机理,分析评价其资源环境效应等。

4 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系统发生剧烈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村镇产生了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流失过快、土地低效利用、村庄衰落等负面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村镇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1)村镇产业及其资源环境问题。

例如,乡镇企业存在着产权改革滞后、融资困难、乡镇工业化的环境污染、难以有效支撑城镇化等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水土资源的限制作用、农业面源污染、比较效益低下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生产要素过速非农化的影响。

例如,因劳动力短缺造成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出现耕地撂荒、复种指数下降等现象,土地非农转用导致优质耕地、林草地及水系的流失、土地破碎化,加重了资源环境负担,阻碍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农地过度开垦与耕种频率增加,加速了土地退化进程。

(3)农地产权问题。

土地产权制度决定土地使用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长期以来,学者们分别从保护耕地、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保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视角提出了我国农地产权改革方案,农村土地私有化、国有化、坚持与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土地多元所有制是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

(4)乡村社会文化问题。

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文化冲突、文化多样性丧失,对历史小城镇与村落保护造成了威胁,留守儿童、妇女与老人成为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5 研究述评村镇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融合了乡村社会学、乡村地理学、土地管理、乡村社区学等多学科理论。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地域模式、乡村转型、村镇建设及调控对策进行了研究。

研究述评为:(1)已有的研究对于村域、镇域、乡村的概念界定相对模糊,往往简单地以村域代替乡村,忽视了镇域的作用,尚缺少综合视角下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难以对新农村建设与村镇转型发展提供全面支撑,应对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的范围与内涵应进行重新界定与定位。

(2)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多种多样,但是,将村域与镇域置于同一框架下统筹考虑,划分村镇类型的研究相对缺乏,仍有待创新村镇类型划分标准。

(3)已有的研究对村域经济、镇域经济的分析较多,但是,村域经济与镇域经济的内涵和主体尚未形成共识,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亟须对村镇经济进行界定与全面研究。

(4)对于发达地区乡村发展问题的归纳总结研究较为丰富,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定量层面上分析村镇发展滞后成因、机理相对欠缺,村镇体系优化调控研究也较为薄弱,且缺乏不同类型乡村的比较研究,难以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1]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71.[2] 陆学艺.内发的村庄:行仁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魏后凯.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J].江海学刊,2010(2):81-86.[4] 乔家君.河南省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1(4):374-380.[5] 王景新.村域经济转型研究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0(3):2-6.[6] Cloke P,Edwards G.Rur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 1981:A replication of the 1971 index[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86(2):289-306.[7] 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8]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地理研究, 2011,30(9):1637-1647.[9] 刘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10] 王宇宙,王丹丹.北方沿海地区乡镇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以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为例[J].乡镇经济,2008(5):73-76.[11] 徐克帅,刘彦随.统筹城乡发展导向的中心村镇建设理论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7-11.[12] 许庆明,陈国亮.高速公路道口地区镇域体系形成演化研究:以杭州市瓜沥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13-17.[13] 王兆君,张占贞.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建设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47-50.[14] 张亚丽,黄珺嫦,蔡运龙,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协调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4):91-96.[15] Ilbery B.Bowler I.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A].in Ilbery B.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C].London: Longman,1998:57-84.[16] Lowe P, Murdoch J,Ward N. Networks in rural development:beyond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models[A].in van der Ploeg J D,van Dijk G. Beyond Modernization:The Impact of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C]. Assen: Van Gorcum,1995:87-105.[17] 乔家君.村域经济分异的内在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 1-6,29.[18] 樊杰,W.陶普曼.中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1998,53(1):13-23.[19] 乔家君.欠发达平原区村域特色种植销售市场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 2009,29(12):2055-2060.[20] Hoddinott J.A model of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 applied to western Kenya[J].Oxford Economic,1994(46):459-476.[21] Sana M,Massey D.S.Household composition,family migration,and community context:Migrant remittances in four countries[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5,86(2):509-528.[22] Astige S.B.,Jane A.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Sear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Pros and Consequences[J].OI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6(9):59-64.[23] 田玉军,李秀彬,陈瑜琦,等.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4):686-695.[24] Neil M.Argent.,Peter J.Smailes.,Trevor Griffin. Tracing the density impulse in rural settlement systems: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underlying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across South-Eastern Australia[J].Population & Environment,2005,27(2):151-190.[25] Berger A. N.,Udell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4(22):613-673.[26] 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57-62.[27] Binns T,Nel E.The village in a game park:Local response to the demise of coal mining in Kwazulu-Natal,South Africa[J].Economic Geography,2003,79(1):41-66.[28] 李明艳,陈利根,石晓平.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实证分析:配置效应、兼业效应与投资效应:基于2005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 2010(3):41-51.[29] Niroula G. S.,Thapa G.B.Impacts and causes of land fragmentation,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land consolidation in South Asia[J].Land Use Policy,2005,22(4):358-372.[30]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31] 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158(4):1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