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方方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5期
[摘要]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村镇;类型;模式;诊断;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村域与镇域发展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镇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级,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为农村提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界定日趋模糊,城乡在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陆学艺首次提出了村域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村域经济概况、演变背景,归纳了村域经济特征与运行机制;随后,经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村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村域经济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单元,以村域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村域经济主体行为为动力,具备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功能。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与村域经济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具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相对割裂了村域与镇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镇域及与其关联的村域统称为村镇,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机理、村镇问题诊断四方面,梳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探析不同类型村镇转型发展规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地域类型差异显著。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标准,分别以县域、镇域、村域为单元划分了乡村或区域地域类型,为本研究开展村镇地域类型划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标准包括:(1)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例如,乔家君依据村域主导产业将河南省村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工农综合发展型、服务业主导型、城中村等五种类型;王景新将村域经济类型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等五种经济类型。(2)根据发展水平进行划分。例如,王景新依据村集体年均可分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域划
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四种类型。(3)构建复合指数进行划分。例如,Cloke 构建乡村性指数,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域划分为极度乡村、中等程度乡村、中等程度非乡村、极度非乡村和城市五种类型,龙花楼等运用乡村性指数评价,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划分为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李裕瑞等从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支撑、农民生活改善三方面构建了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划分了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4)根据地域主导功能进行划分。例如,刘彦随等以县域为单元,将区域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以县域主导功能代表地域类型。(5)典型地域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归纳了以乡镇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等典型地域模式,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式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内在机制、政策环境、模式核心的差异,为其他区域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2 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研究
村镇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村镇改革,形成了不同的村镇建设经验与模式。主要内容:(1)基础理论。包括城乡融合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理论、生态设计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等,以及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经济成长阶段论、空心村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公众)参与等中心村镇建设相关理论。(2)村镇体系。研究内容涉及镇域体系形成与演化机理、村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村镇体系规划思路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乡镇组织变迁与机构改革、乡镇职能转变与乡村治理等角度提出了调控策略。(3)村镇规划与建设。学者们对比归纳了不同国家村镇建设与规划的经验,例如,英国的新城建设与中心村建设、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新村运动、美国小城镇建设等,此外,国内学者还分析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与村镇建设的关系、村镇体系规划与其它规划之间的协调性评价、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村镇社会与文化建设、村治方式等内容。
3 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乡村发展历程、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乡村转型等角度探讨了村镇发展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部分村镇类型的发展规律。
3.1 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外源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不同乡村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不同。其中,外源性因素影响乡村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强调乡村地域外部因素的决定作用;内源性因素影响乡村发展的代表性理论包括社区导向的乡村发展理论、Bryden理论、社区发展的创造性破坏模型等,强调乡村自身发展的作用。国内学者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制度环境、自然资源开发、资本运作、技术进步、经济基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因素通过非线性联系对村域演化与类型分化产生影响,从其发展态势来看,资本和技术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
3.2 主要生产要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研究
生产要素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关研究主要从劳动力、产业、资本、资金等角度切入。(1)乡村产业与乡村发展。乡镇企业、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是乡村产业的主要类型。其中,乡镇企业是国内村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学者们对乡镇企业的起源、发展机理与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开展了农村三次产业对村域经济的贡献、农产品销售市场格局、旅游业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等研究。(2)乡村劳动力流动与乡村发展。乡村劳动力由乡至城流动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农业劳动力剩余、城市就业机会、微观农户个体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现象导致农业生产、农地与宅基地面积与集约度变化,进而对村庄环境、村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影响。(3)乡村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国内外学者从农用地与农村宅基地数量、结构及组织方式等角度开展了乡村土地利用研究,内容涉及耕地时空格局演变、种植结构、土地经营方式、土地整理、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乡村景观等。当前,我国乡村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快速流失、耕地非粮化、土地流转、农村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地域系统功能退化,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4)资本、资金与乡村发展。学者们充分肯定了小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其中,国外研究侧重于分析社区型小银行在小企业及个人贷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国内研究侧重于村镇银行经营效率评价、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绩效评价、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3.3 乡村转型与重构研究
乡村转型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系统演变的必经阶段,涉及土地利用转型、农业产业转型、宅基地利用转型、乡村收入变化、乡村空间重构等内容,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推进特征。乡村转型的基础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和社会人类学等。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资源禀赋、社区能力等视角探讨和验证乡村转型发展机理,或从内生性、市场管制、新制度安排、社会资本等角度开展乡村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阐释了村域转型与发展的核心理念、框架与路径,对比不同尺度村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化机制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差异,揭示了不同类型区村域转型发展机理,分析评价其资源环境效应等。
4 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
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系统发生剧烈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村镇产生了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流失过快、土地低效利用、村庄衰落等负面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村镇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1)村镇产业及其资源环境问题。例如,乡镇企业存在着产权改革滞后、融资困难、乡镇工业化的环境污染、难以有效支撑城镇化等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水土资源的限制作用、农业面源污染、比较效益低下导致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生产要素过速非农化的影响。例如,因劳动力短缺造成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出现耕地撂荒、复种指数下降等现象,土地非农转用导致优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