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专题1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9高考语文冲刺押题(高考考纲解读)系列专项1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9高考语文冲刺押题(高考考纲解读)系列专项11论述类文章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cd34c8950e2524de4187e25.png)
2019高考语文冲刺押题(高考考纲解读)系列专项11论述类文章阅读【2018高考考纲解读】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高考考点】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
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
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
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
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
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以下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解说】论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个局部的内容考点,这些观点和内容考点是论者在相关篇章中需要展开证明的。
如: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
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fa65f20284ac850ad0242e7.png)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含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https://img.taocdn.com/s3/m/f54b846f915f804d2b16c1d4.png)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穿透】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解题的主要技巧是: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5c3d6a998fcc22bcd10dfb.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fad54ef01dc281e53af046.png)
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模拟精选题根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关于高考考点概率的分析,重点关注第四、六题。
一、(2018·辽宁抚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
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
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
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
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
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
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
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
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
王献之的《中秋帖》则臵于御书房。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2019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附解析】
![2019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48f6e5050876323012122f.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
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
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
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
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
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做真题高考对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做真题高考对接](https://img.taocdn.com/s3/m/5af1a189dd88d0d233d46a3d.png)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析:选 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 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而气候系统可能 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 约……得到保证”。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2017· 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 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 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 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 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 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 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
栏目 导引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国内公平问题, 既有 “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 权利” 。C 项, “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 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 而非为其设 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 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a1caec26fff705cc170ac5.png)
【对点训练】 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文章举《孝经》《四书》为例,论证了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段: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 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 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 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 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答:
[典例1] 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选项:节日在乡土社会中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它让人与人、人 与自然、生者与亡者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弹性”的三个层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建构城市命 可知对应全篇。
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分析正确。 答案:C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亮出“文明弹性”的话题,再提出见解,提醒 人们要关注文明弹性的问题。 B.作者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三个维度,充分论证 了文明弹性的意义。
C.第三段从两个层面论述城市制度对新兴城市和已发展城市的 不同意义,说理透彻。
D.文章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 证合理,结构完整。
D [这篇文章理论性很强,主要是理论论证,辩证说理。]
答案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
解答论证分析题“3 步骤”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的题目。
文本呈现
2019年高考语文AB卷: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AB卷: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8ce52b43323968011c9290.png)
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33c1f6b0717fd5370cdc20.png)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755443105ef7ba0d4b733bc3.png)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 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 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 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 了新视角。
2.学情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整合能力;(2)对文中 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重技巧,轻理解;(4)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5)推断 多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
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
任务一 信息筛选题——细心定位信息源,精准破解设误点
信息筛选就是对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进行正误判断,选项是对文本的归 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 依据,学生出现失误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在复习中 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能力,增 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握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 项的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再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
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 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 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 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 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 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 余”。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大一轮复习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大一轮复习专题11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7abb46f242336c1eb95e8d.png)
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精讲考情分析考查形式一般前2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第3题采用简答题的形式。
此专题的考查形式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考情分析1.所选文章的内容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每题3分,共9分;新课改后最后一题为4分,是简答题,共10分。
2.信息筛选、内容归纳、分析观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预测1.选择的文本的题材仍会非常广泛,不固定于某一特定内容。
2.不会再于单一考点上设题,考查更趋综合性。
高考真题连接【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系列专题11:论述类文章阅读【2010高考考纲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考点】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说】论述文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论述术语,明确这些术语的方法主要是拟定一个操作性定义。
所谓操作性定义主要是在篇章语境中,为了论述方便,赋予术语以特定的内涵的方法。
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
例如: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
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
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
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
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
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概念“文化”的理解几项把“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说成是文化的浅显层次是错误的,因为第二段说“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可见“规范、方式”属于文化的较深层次。
与科技文不同,正确选项A、B、D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属性,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文化”的准确定义。
论述文阅读理解术语大多数如此,更多地接近筛选并辨析信息。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解说】论述文中需要理解的句子多数是论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个局部的内容考点,这些观点和内容考点是论者在相关篇章中需要展开证明的。
如: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
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
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
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
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
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
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经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找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
对于理解类的选择题的设计,不外乎文意的扩大、缩小、拔高、歧解、偷换、添加等套路。
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去诶的那个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意,同时还要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
就本题来讲,错误的一项选D项。
主要依据第一段中倒数第二句话以及最后一段第一、二句话判断。
D项中“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错误,原文彩陶上的纹饰只能体现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并非等同于能够记载历史的真正的文字,它只能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的依据之一。
考点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解说】论述文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其解读方法主要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的转述和拓展。
所谓转述,包括将文章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和提炼,或是将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化,这是一个相反相成的阅读思维过程,其间包含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
所谓拓展,即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或者将其原理和观点运用于新情境,有所发现或有所判断;或是由此及彼,由已知推论未知:这些都是基于对原文理解后将其观点和原理推广到其他情境中的创造性应用。
拓展的阅读思维过程目前主要以推断题形式加以考查,前一章已有详尽阐释。
下面与转述相关的有两个考点: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做段落的中心。
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
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
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考点。
多个内容考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的关系组合链接在一块,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
论述文中的内容考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其全文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考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概括段落中心论述文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主体段落一般包含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
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
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减掉终结部分,但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
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
没有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2.归纳内容考点一般来说,论述文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考点。
但各个段落的中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方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等。
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内容考点。
3.概括中心意思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文中主要指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选用这一策略要和对文章局部内容考点的把握相联系,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协调一致,当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调整整体认知。
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策略,即在把握文章各个局部内容考点的基础上,通过“并加”(把并列的内容考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考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
在论述文阅读中,要善于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总之,概括论述文中心意思的方法可以归纳为:(l)整体阅读,把握大意;(2)归纳考点,明辨关系;(3)提炼整合,明确中心。
考点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般来说,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显豁的、明确的。
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但有的论述文,作者的观点态度就不够明显。
有的论述文从总体上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但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多人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
这些就需要我们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
论述文中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在论述文中大量出现,其要求一般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
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赞成或者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
这些情况读者在阅读中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
这类试题一般安排在推断题中加以考查。
【考点回顾】一、(2009山东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