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中国历史上,我国人口不断的发展,历经沧桑。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人口发展趋势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概况,人口的发展与人口分布,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指标,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而人口的时空不平衡性是由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先秦时期,中国诺大的疆域,北到阴山,东至于海,南至南岭山脉,西至陕西和湖南的西部,但人口只有2000多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直到秦统一六国以后,其疆域内人口也只有1500;1800万而已。
西汉时期由于是乱世之后的平世,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在加上后来的“文景之治”。
在北以燕山,人口自1800万上升到翰末的6000万,但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故全国81%的人口在北方,南方人口的分布自然就少了。
东汉时期南方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都有着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是少于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别是两晋时期的人口从汉末的6000万减少至3800万,自然是由于这个时期的战乱,同时又是灾荒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的“侯景之乱‘人口资源大量消耗,而此时北方相对安定,所以人口有所回升。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隋朝的人口峰值在5600;5800万左右,人口数量基本域汉代持平。
又经过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刺激,人口大幅度回升,当时有8000;9000万,同时南方的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南方的人口数目也超过的北方,南方54.6%:北方45.4%。
但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经济的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五代时期是唐藩镇割据的延续,战乱不休再加上灾荒,当时人数只有3000万左右,经过北宋100多年的恢复,北宋的掌权者都是求和派,在加上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北宋人数有12600万左右。
这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密度都超过了北方。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中心,拥有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吸引了大量人口定居。
而长江流域则因其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2. 秦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和迁徙,导致许多人口迁移到中原地区。
而汉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疆域的进一步扩张,人口逐渐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散。
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南移的趋势。
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南方地区的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通过大运河的开通,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交流。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出现了明显的东移和西南移的趋势。
宋代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导致南方地区人口相对集中。
而元代时期,蒙古人的统治导致许多汉族人口西迁,向西南地区扩散。
明清时期,随着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大规模的移民和开发使得西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5.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同时,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继续向着城市集中,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条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
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
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早期的人口聚集现象在中国古代,早期的人口聚集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重要地区。
这两个地区具备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河流域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多,建立了早期的文明王朝。
长江流域则因其河网密布,水土肥沃,逐渐形成了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
二、中古时期的人口变化到了中古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北方地区逐渐遭受侵扰和战乱,许多人口逃往南方,使得长江流域的人口急剧增长。
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许多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杭州、苏州等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南方的经济繁荣也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使得南方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三、明清时期的人口再分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分布变化最为显著的阶段之一。
随着辽、金、元时期的不稳定,许多人口再次南迁,导致长江流域的人口进一步增加。
此外,由于东南沿海地区方便的海上贸易,不少外来人口也选择移居到这一地区。
这使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
四、人口迁徙的原因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较好的气候、水土条件使某些地区更适宜农业生产,吸引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和聚集。
其次,政治和战争因素也对人口迁徙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战乱和政治动荡使得人们迫不得已地迁徙到相对安宁的地区。
此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促成了人口迁徙,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吸引来自各地的人口。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古时期北迁南方,明清时期再次南迁至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这些变化主要由自然条件、政治战争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所推动。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变迁。
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中国的人口变迁也影响着国家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1. 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生活在此时期的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社会结构简单。
由于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缓慢。
2. 古代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古代农业社会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固定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并养殖家禽牲畜。
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供给,使得人们能够生育更多的后代。
人口扩大也促进了定居村落的形成,社会结构逐渐复杂。
3. 刘宋、隋唐时期刘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家之一。
农田的开垦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长。
4. 明清时期明代和清代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
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旱涝和饥荒,丧失了大量的人口。
因此,在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相对较慢。
5. 当代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
这导致了人口增长的放缓。
总结起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口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稀少到古代农业时期的增长,再到明清时期的缓慢增长,最终到当代时期的放缓。
人口数量的变迁不仅受到农业发展、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论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古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变迁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人口结构与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总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变迁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人口的结构与变迁。
一、人口总量古代中国的人口总量一直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
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周代的人口总量约为400万人,秦汉时期为1800万人左右,唐代则达到了5000万人。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亿人以上。
人口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导致了农业可支持更多的人口。
此外,战争、疾病和天灾的减少也是造成人口总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人口分布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区,而燕赵、陕西、甘肃等地区的人口比较稀少。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具有丰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
而燕赵、陕西、甘肃等地则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因此人口稀少。
三、人口结构古代中国的人口结构主要是以农民为主。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
此外,还有士兵、手工业者、商人、文人等职业群体。
在农民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大致相等。
但在城市里,男性比例较高,因为城市里的职业多样化,而许多职业只适合男性。
四、人口变迁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战争、天灾、疾病等都会对人口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会对人口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在战争中,许多人死亡,使得人口减少。
而在太平盛世的时期,人口增加空间较大。
例如在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人迁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在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变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自然环境、战争等等。
中国人口发展史 pdf
中国人口发展史
中国人口发展史是指中国大陆的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结构的演变。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点。
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人口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
早期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逐渐增加。
在一些朝代,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减少。
近代时期: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人口变化。
在清朝时期,人口开始有较快的增长,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改进,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同时也有许多挑战,如天灾、战争和传染病等,导致人口增长的波动。
20世纪:在20世纪,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衡等。
当前情况:目前,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规模超过13亿。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
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发展史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口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继续加以关注和研究。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
1. 介绍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是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的一份表格。
这份演变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和家庭户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2. 南北方人口、户数的演变在我国古代,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北方,隋唐时期的疆域扩张和农耕生产的发展,使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在南方,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相对较高。
3. 不同朝代的人口、户数变化情况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的人口和户数变化情况。
在秦汉时期,长城的修筑和北方农耕生产的发展,导致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而在南方,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原因,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唐朝的疆域扩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人口和户数迅速增加,而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明清时期,由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繁荣,南方的人口和户数进一步增加,而北方的人口和户数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4. 南北方人口、户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在北方,农业生产和疆域扩张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在南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和户数增长的主要原因。
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对南北方人口和户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5. 结论通过对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户数增减演变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情况,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
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我国古代的南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口变迁重要年表
中国人口变迁重要年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中国的人口为5.2697亿。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6.67亿。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7.54亿。
1973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9.17亿。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人口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2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9.97亿。
199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12.21亿。
200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周年。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3.25亿。
2009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13.98亿。
2015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修正,中国人口调整为13.96亿。
2020年: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4.53亿。
中国人口变迁的重要年表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相关数据和事件,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变化。
以上年表综合了各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展现了中国人口从1949年到2020年的增长趋势。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成功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加以应对和解决。
总之,通过中国人口变迁的重要年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状况和变化趋势。
人口的增长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合理控制和管理人口,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变迁还会继续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人口变迁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徙
移民原因:因 政治避难、战
乱、政策等
移民特点:大 规模、有组织、
有计划
移民影响:促 进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历史实例:如 西晋末年的永 嘉之乱,导致 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
定义:为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而离开原居住地的移民 原因: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而迁移 迁徙路线:由内陆向沿海地区,由农村向城市 影响: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加速了人口和文化的传播
人口迁徙导致地区间社会结构 的变化
人口迁徙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影 响
人口迁徙对迁入地社会结构的 影响
人口迁徙对整个国家社会结构 的影响
人口迁徙促进地理环境的优 化
人口迁徙导致土地利用方式 改变
人口迁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与利用
人口迁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与改善
维护社会稳定: 限制人口迁徙 可以减少社会 动荡和不安定 因素,保持社 会秩序的稳定。
促进地区间经济交流与合 作
推动人口集中,形成消费 市场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对农业、手工业生产产生 影响
人口迁徙促进了不 同地区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迁徙人口将新的文 化元素带到目的地, 丰富了当地的文化 内涵。
人口迁徙对迁入地的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方言、习俗、 饮食等方面的变化。
人口迁徙也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使得某些文化现 象得以广泛流传。
人口迁徙促进 了不同民族间 的交流与融合
迁徙人口在新 的居住地形成 新的民族共同
体
人口迁徙促进 了文化、科技 和经济的交流
与发展
人口迁徙在历 史上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
人口迁徙带来 劳动力和技术, 促进地区经济
发展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指中国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
以下是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第一阶段:控制人口增长(1949年-1969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5亿,但由于长期的内战、战乱和社会动荡对人口增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限制生育、晚婚晚育等。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趋势得到了初步的抑制。
第二阶段:人口爆炸(1970年-1979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人口爆炸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难以实施。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上升,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70年的8.4亿增加到了1979年的9.8亿。
第三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1980年-2015年)为了解决人口爆炸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国政府于1980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主要包括限制生育、晚婚晚育、单独二孩等措施。
经过多年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并在一些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人口减少。
然而,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性别失衡和老龄化。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人口从1980年的9.8亿增加到了2015年的13.3亿。
第四阶段:人口红利的消退(202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进入了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人口比例适宜,并且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人口红利潜力逐渐消退。
根据预测,中国人口增长将逐渐放缓并最终趋于稳定。
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增长趋势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波动和调控。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经过多次调整人口政策,努力平衡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人口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第一时段1000年翻一翻(夏商几百万到公元初年6000万,公元初年到中唐8000万或到宋代1亿)。
第二时段500年翻一翻(元代1亿到明末近2亿)。
第三时段250年翻一翻(清初2亿到清末4亿)。
第四时段40年翻一翻(20世纪50年代5亿到90年代10亿)。
第五时段20年翻一翻(20世纪末13亿)。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有三个明显的现象: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
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1840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
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三,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2000—3000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没有超过6000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1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1亿多猛增到4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一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特别是下跌情况,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3)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人口约损耗一半。
(4)西汉末年,人口减少近五成。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的变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以及人口迁徙的重要性。
一、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
史前时代,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规模达到了数百万人。
随着世袭制的诞生,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人口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差距逐渐加大。
到了秦汉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增加,达到了数千万。
这个时期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沿海地区。
二、近代中国的人口变迁进入近代,中国的人口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民族斗争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不平等条约时期,人口迁徙现象愈发明显。
大批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国,到海外寻求生活出路。
与此同时,人口迁徙也在国内发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使得大量疲惫不堪的难民涌入偏远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问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3年,中国进行了全国首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7亿之多。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
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增加迅猛。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发生了转变。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在数十年后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人口迁徙的重要性人口迁徙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口结构的重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历史人口兴衰的规律
中国历史⼈⼝兴衰的规律中国历史⼈⼝兴衰的规律中国从上古到今天⼀直是世界⼈⼝⼤国,但其中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增减,细究起来,颇有规律。
⼀,原始期(商代之前)在夏代以及更早,中原⼤地⼈⼝并不多。
那时中国北⽅以种植粟⿉类作物(⼩⽶、黄⽶)为主,产量不⾼,供养⼈⼝有限。
南⽅以种植⽔稻为主,产量虽⾼,但当时的长江流域⽓候太过炎热潮湿,不⼤适合⼈类居住。
直到夏商之际的⼆⾥头时期,起源于西亚的⼩麦开始传⼊中原地区。
到了商代早期的⼆⾥岗时期,稻⾕的地位有所下降,⼩麦的种植规模突然⼤幅度提升。
⼩麦作为⼀种优良的旱地⾼产粮⾷作物,传⼊中原地区后对原有的粟和⿉产⽣巨⼤冲击。
在整个中国北⽅地区,⼩麦替代⼩⽶成为主要粮⾷作物被看作是⼀场农业⾰命,从此中国⼈⼝进⼊了上升期。
⼆,上升期(商代——西汉末)商代中国⼈⼝为400万⾄700万。
西周初年,为1371万⼈。
春秋时代(公元前684年),反⽽降为1184万⼈,显然与“春秋⽆义战”有关。
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增加为2000万⼈,这与战国时代铁器的推⼴,导致⽣产⼒的快速发展有关。
西汉末年(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增加为5959万⼈,与西汉⼆百年和平盛世有关。
中国⾃有⼈⼝统计以来,直到西汉末年,尽管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直增加到近6000万,注意,这是个特殊界限。
三,拉锯期(东汉初——清初)东汉初年(公元57年,汉光武帝中元⼆年),经两汉之间新莽王朝引起的农民⼤起义,降⾄2100万⼈,减少60%。
公元157年(东汉永寿三年),经⼀百年和平,⼜恢复到5748万⼈。
东汉末年,达到6000万,经过三国⼀百年的战乱,只剩760万⼈,差不多损失了⼗分之九,这是中国历史上⼈⼝减少幅度最⼤的⼀次。
直到西晋(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才恢复到1616万。
然后经南北朝到隋朝,增加到4600万⼈。
经隋唐⼤起义的战乱后,到唐代初年,⼜减为3000-4000万⼈。
唐天宝盛世(公元755年,天宝14年)达到5290万。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
中国人口变迁分析中国人口变迁是一个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复杂过程,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人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起伏和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对中国人口变迁进行分析。
一、历史变迁中国是人口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人口。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口主要以农民为主体,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对来说,城市人口比例较小,城市规模也比较小。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在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人口增长和减少的阶段。
其中,嘉庆年间因为饥荒和战乱,中国的人口急剧减少。
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人口稳定在1亿左右。
而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人口增速特别快,出生率一度居高不下。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增速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二、现状分析中国人口现状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目前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育意愿开始下降,导致出生率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再次,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
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农村人口比例逐渐减少。
最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性较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聚集在大中城市。
在人口政策方面,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全面二孩政策,允许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调整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未来展望中国人口将会继续处在变迁之中。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人口也是同样的博大精深。
在人口方面,中国经历了许多高潮和低谷,而且这些变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史为鉴,探讨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一、中国人口的初期增长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而在这之前的人口数量是无从考证的。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春秋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到了秦汉时代已经突破了五千万。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人口向外扩张的趋势也是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人口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的增长进入了一段稳定的阶段。
明朝时期,中国的人口达到了一亿人左右,而直到近代,人口基本维持在这个范围内。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在文化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人口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限婚令”的实施,中国在遏制人口过度增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三、中国人口爆炸到了20世纪,中国的人口增长开始快速加速,开始进入了人口爆炸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五亿,而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十亿。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此外,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更多的粮食保障。
四、中国人口的压力中国的人口增长虽然说明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多的人口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且过多的人口也会导致就业不足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给社会稳定性带来了问题。
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养老和医疗保健的负担将越来越重,而且老年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问题。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姓名:***专业:2013级动物医学学号:**********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人口是衡量经济的发展的指标,人类是创造文明的主力,人类同时是优劣环境的作者,人口的时间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字:数量,分布,民族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概况,人口的发展与人口分布,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地区间经济差异的指标,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而人口的时空不平衡性是由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先秦时期,中国诺大的疆域,北到阴山,东至于海,南至南岭山脉,西至陕西和湖南的西部,但人口只有2000多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直到秦统一六国以后,其疆域内人口也只有1500—1800万而已。
西汉时期由于是乱世之后的平世,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在加上后来的“文景之治”。
在北以燕山,人口自1800万上升到翰末的6000万,但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故全国81%的人口在北方,南方人口的分布自然就少了。
东汉时期南方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密度都有着大幅度的上升,但还是少于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特别是两晋时期的人口从汉末的6000万减少至3800万,自然是由于这个时期的战乱,同时又是灾荒的原因,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的“侯景之乱‘人口资源大量消耗,而此时北方相对安定,所以人口有所回升。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隋朝的人口峰值在5600—5800万左右,人口数量基本域汉代持平。
又经过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的刺激,人口大幅度回升,当时有8000—9000万,同时南方的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南方的人口数目也超过的北方,南方54.6%:北方45.4%。
但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经济的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五代时期是唐藩镇割据的延续,战乱不休再加上灾荒,当时人数只有3000万左右,经过北宋100多年的恢复,北宋的掌权者都是求和派,在加上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北宋人数有12600万左右。
这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密度都超过了北方。
南宋时期战乱对人口的损失严重,当时人口只有7500万左右。
元代,当时的人数有8000万左右,由于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南北人口只差达到了历史之最。
南方89.8%“:10.2%。
到了元代末年,战乱造成人数大量损耗,人13减少到6000万左右。
明代时期山区和边塞加快了开发,明代万历年间人口达到二亿左右。
清代初期还是由于战乱,人口损耗,当时只有1.6亿左右,由于清代时期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改革,加上季产旱地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美洲高产作物的传人,还有南方的“乾嘉垦殖”运动高潮。
为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到了道光时期人口达到了4.3亿,同时创下了中国古代社会人口的最高纪录。
中国古代人口的演变过程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二、人口的时间演变与中国社会从时间观念来看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时间间隔的越来越短,而人口增长的幅度越越大。
人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指标。
朝代的更替,人口有时会出现波动的趋势,这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人毕竟是创造性的动物,既创造文明又推动社会的进步。
1-从环境上看,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差,遇到极寒人们就会冻死,遇到干旱,生物和人类就会缺水而亡。
还有历史时期的天灾亦是如此,比如说,地震和瘟疫,这些因素无不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人口锐减,社会总供给明显减少,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简单,人们到了一个地方就无节制的伐木,垦荒,放牧,利用资源,待资源用尽时,优美的环境就变得遍体鳞伤,从而人们的居住范围也就越来越小了。
从政治上看,人口的时间变化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新王国的建立,统治者都会吸取教训,制定开明的政策来恢复生产,比如说汉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唐代的“开元盛世”政策,还有清代的“摊丁入亩”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人口数量就会回升,,朝廷的赋税就会增加,社会总供给就会增加。
但是由于一个王朝的末期政治的腐败,权力的争夺,从而导致内部和外部战乱的四起,而古代战争是以人为基础的,战争必然有伤亡,这样就会造成人数的减少。
比如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人数减少了1500万之多(当然的引进,边缘地区的垦殖等都有利于经济的强盛,人数的逐渐会恢复战乱前的状况。
总之,人数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经济上看,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人数自然会增长,如果是经济萧条,那么就会出现内部为了夺食而战,外部就会为了侵略而战,经济是基础,也是出现战乱的主要原因,此时人会减少,并且古代的战争没有什么高科技,是用人去拼得.比如说汉唐时期.另外还有经济上的屯田,西方农作物的引进,边缘地区的垦殖等都有利于经济的强盛,人数的逐渐会恢复的.综上所述,人数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对于创造历史文明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古代时间间隔的越来越短,而人数的增长幅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与空间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空间发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小。
人口给中国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个经济,政治,环境也对人数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人重心也随之南移,一个朝代强盛或衰落,人数都有巨大的变化,同时大陆性气候加强,天气干寒,水资源匮乏,给人口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人口的时间演变过程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相互影响。
汉族与其它民族人口增长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存在着不平衡性。
从 1953 年人口普查的结果看,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3.94% ,其它民族占 6.06%。
但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
在战国时期以前,非华夏族的人口并不少,以至这些民族常常对华夏族形成威胁,西周王朝就是被戎族赶出关中地区的。
到了战国时期华夏族已占有了压倒优势,到了秦汉时期,中原的非华夏人几乎绝迹了。
当然一个民族的人口增长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其它民族人口被融合同化为本民族,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
汉民族在这两个方面都处于优势。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很早就占据了中国境内在当时生产方式下地理环境最优越的部分——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该地区内,华夏族又占据了条件较好的平原、台地和河谷,而非华夏族不得不退居丘陵山区。
以后汉族在向四周扩张中,也无不以平原、谷地、盆地或水陆交通要道为首要目标。
所以早在西汉时,在今天国境内从阴山山脉和辽河下以南、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以东的范围内,汉族占有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在这一范围是东亚大陆最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繁衍的地方,一般都不超过海拔1000米,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可耕地,处在大多数河流的中下游,除了利用天然降水外,还可以利用这些河流的上游来水,并享有运输的便利。
相比之下,处在周边的民族的环境就要差一些。
对人类的生存和威胁影响要大一些。
如丝绸之路上两汉时有很多小国家,如楼兰、龟兹、于阗、精绝等,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都相继灭亡或者消失。
绿州的面积往往取决于当地获得水量多少,若遇到河流改道,或者降水减少,不仅农业生产无法进行,连人的生命都难于维持。
一些曾经相当繁荣的民族逃脱不了迁移或灭绝的命运。
在中国历史人口中,也存在着其它民族间的人口不平衡发展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和军事力量、宗教信仰、婚姻和生育制度等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影响表现在,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可以凭借政治权力提高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制定种种有利于本民族的法律和规定,甚至用剥夺或损害其它民族、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利益的手段,来提高本民族的人口增长率。
在没有建立起真正民族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前,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如元朝把全国的人口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等,蒙古人享受最好的待遇,而南人处于最低层。
又规定凡与蒙古人通婚的,一律称为蒙古族,这些无疑有利于蒙古族人口的增长。
到了明朝又制定法律,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只能与汉人通婚,禁止“同类自相嫁娶”,实际上是强制他们与汉人同化,限制他们本族人口的繁殖。
所以蒙古族人口在经过元代的急剧增加后,在明代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类似的过程也在满族重演,满足在清朝入关时人口不过数十万,到清末达到 500 万,人口增加了近十倍。
宗教婚姻和生育制度也对少数民族的发展造成影响。
藏族在历史上曾长期存在一妻多夫制,直到 50 年代民主改革前还占相当大比例,一方面造成已婚妇女生育率不高,另一方面又造成婚龄妇女的过剩,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降低。
还有的民族实信仰也对其它民族发展产生影响,藏族及其前身吐蕃早就信仰藏传佛教,自十五世纪以来,宗喀巴创立的黄教(格鲁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蒙古族、门巴族、裕固族、土族等也先后接受了藏传佛教。
由于喇嘛在总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妇女的无偶率相应提高,民众宗教观念强烈,宗族观念淡薄,没有或很少有为了“传种接代”而生育的愿望。
所以蒙古族、藏族人口的出生率一直很低。
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却因为受到教义鼓励早婚、早育、多育以及不许虐待婴儿的影响,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出生率。
为了防止本族人口流失,还规定回族女子不许嫁给汉人,而汉族女子只有信仰伊斯兰教并服从回族风俗才能成为回人的妻子。
中国的回族刚形成时人数远不如蒙古族,而到 1953 年人口普查时,回族人口已有 355 . 93 万,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三位。
行内婚制,有的范围则很小。
其它一些婚俗如“从妻居”,“不落夫家”,“走访婚”等都人口增长有影响。
几千年来,正是由于人口不断地迁移流动,才使不同的部族、民族得到交流、争斗、分化、合并,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融合越来越巩固。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也就没有今天的多民族大家庭。
人口迁移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的形成和扩大。
参考文献:《蔺伯赞.中国通史》.《璃剑雄.汉代人口地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朱绍侯冲国通史》.《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璃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