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 第9章体能训练
运动生物化学第九章PPT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年龄(岁) 4~7 8~13 14~17
需糖量g/d 280~300 350~370 450~470
人体脂肪需求量的年龄变化
年龄
5~6岁 10~11岁 16~18岁
需脂肪量(g ·kg-1 ·d-1) 2.5 1.5 1.0
第九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 特点与评定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 谢特点
一、儿童少年的 化学组成特点
(一) 体成分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一) 体成分
儿童 少年
成人
1. 体脂
>
体脂
体
成
分
2. 瘦体重 < 瘦体重
(二)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
儿童 少年
成人
运 动
骨 : 水分、有机成分比例 > 水分25%、有机成分比例30% 骼: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 无机盐比例45%、骨钙化程度
适宜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两个 方面:
①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
②同一时间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控制,使机体 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达到预期训练效果。
(二)休息间歇:
休息间歇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而评定恢复速 度采用半时反应。
1、磷酸原的恢复(20-30s/12s) 2、肌糖原的恢复(短时间极限强度5h,长时间
2、脂类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脂肪动员与肌 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
3、蛋白质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蛋白质的合 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
蛋白质需求的年龄变化
年龄
6个月 4~7岁 8~12岁 12~15岁
成人
需蛋白质(g/d)
2.0~4.0 4.0~6.0
3.0 2.25 1.0~1.5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Sports Biochemistry课程编码:13A50031学分:1.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推荐教材:1.张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目:1.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2.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人体科学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牢固掌握运动人体的基本代谢规律,掌握三大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和特点,熟悉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过程及特点。
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和生化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或推迟运动性疲劳的手段和方法。
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状态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少年儿童、女性及老年人的生化特点,并能够根据其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课程的基本要求1.任课教师认真讲授课程内容并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课上专心听讲。
2.任课教师根据所授知识,布置针对性的课外作业,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分析并设法解决在日常学习、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的适应性变化。
掌握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理解运动引起酶的适应性变化。
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会用物质代谢的知识理解与分析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掌握运动中生物氧化的过程及ATP的合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生物氧化的过程及ATP的合成。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第九章-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

2、 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乳 酸能力的分析
(1)1分钟左右的超量强度跑时,基本由糖酵解供能,运动后, 可使肌肉乳酸升高到较高水平;
(2)在4分钟的间歇休息,可使骨骼肌细胞中减弱,在继续运动 时,骨骼肌中糖原可持续分解供能,结果使间歇运动时血乳酸大 大高于一次力竭性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从而提高身体的最大乳 酸耐受力。
在专项训练中应用,运动时间需要控制在10秒钟 内,如短跑训练的20-60m行进间跑、30-60m成组跑、 篮球训练中10秒内的30m跑、运球跑、曲线变向跑、 10m冲刺跑等。
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 供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要 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
1、训练方法
1'游泳,4'休息
乳18 酸Bla耐(m受mo力l/L)训练常采用超量负荷1'游的泳方,法1'3。0"休在息第一次练习 后16 使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认为以12mmol/L的血乳
酸14 浓度为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 忍12 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提高耐 受180 力。在训练中可采用1-1.5分钟运动和4-5分钟休息 的6 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常采用最高乳酸训 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种方法。
(一)最高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以提高 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项目的 运动能力。
最高乳酸训练常采用运动时间常为1-2分钟大强度运动,间歇为3-5分 钟的间歇训练法。
体能训练基本原理的生化分析

体能训练基本原理的生化分析作者:余帆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8期近年来,随着运动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体能训练规律的认识,训练方法,模式不断创新。
体能训练的理论依据,重点在于有机体对运动负荷的生物适应过程,任何一项体能的提高都是有机体自各系统,器官,肌肉在运动负荷刺激下的适应性改变。
通过训练,人体机能和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寻,要把握体能训练的内在规律。
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这一原理,有目的的对机体进行刺激,使有机体对负荷刺激产生良好的应答,产生一系列生理上改变。
以下,从训练和适应性,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的恢复过程这两个方面探索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1.训练与适应性1.1训练适应的本质从生化角度来看,训练适应是指不同运动方式所引起化学组成发生适应变化的现象。
训练适应的结果被认为是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提高的标志。
运动训练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训练负荷打破机体原有的生物适应和平衡,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产生适应与平衡,这就是训练适应。
训练适应使反映运动员机体在长期训练和外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生物学的内态平衡。
这种适应能满足竞技比赛所需要的各种机能能力,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运动员通过长期训练所获得的生物学适应,即为适应比赛和训练要求的运动能力。
1.2训练适应性变化的生化分析1.2.1力量训练适应性(1)肌肉力量的生化特点快肌纤维收缩时可产生高水平力量,但维持时间相对短,慢肌纤维募集比率高时,只能获得较低的力量,但维持时间较长。
肌肉收缩时表现的力量潜能和最大输出功率的能量基本上有磷酸原和糖酵解提供。
(2)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变化力量训练最明显的效果是肌纤维增粗,肌肉收缩力增大和横截面增大,两者存在明显的增相关。
1.2.2 速度训练适应性(1)速度素质真的生化特点骨骼肌以快收缩肌纤维为主。
磷酸原和糖酵解是主要供能来源,很少有氧代谢供能。
供能物质为肌肉CP和糖原,肌外能量物质基本不起作用。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在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时,必须注意 加强糖酵解能力的训练。 在专项训练中,也采用重复训练法, 如短跑训练的 20-60米进行间跑、3060米成组跑、篮球训练中10秒内30米跑、 运球跑、曲线变向跑、10米冲刺跑等, 其运动时间也均在10秒内。 总之,提高速度素质,需要发展磷酸 原供能能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强度达到最 大,运动时间持续在10秒以内,间歇休息 不少于30秒。
体能训练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功率最大, 所以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是维持运动时间短, 常为5—8秒,但输出功率在所有供能系统中是 最大的。因此,磷酸原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 或专门的最大用力5-10秒重复性练习。在5— 10秒大强度运动时,能量的供应几乎全部来源 于磷酸原供能,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量的乳酸 生成。
在休息间歇恒定的4X400米跑的最 后2次跑时,血乳酸下降,而递减间歇休 息时血乳酸会升得更高。
2.乳酸耐受力训练
乳酸耐受力的训练对中跑和100米、 200米游泳运动员尤其重要。 乳酸耐受力训练方法:超量负荷的方法 (在训练中可采用1-1.5分钟运动4-5分 钟休息的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
1分钟的运动可使血乳酸达到12毫摩尔/ 升左右,休息4—5分钟,血乳酸有一定的转移, 再进行下一次练习,使血乳酸又回升至12毫摩 尔/升左右。运动重复进行,血乳酸保持在较 高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体液和组织的 碱储备增多,对酸的缓冲能力增大,从而提高 乳酸耐受力。如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过短, 间歇休息中体力的恢复少,在2—3次运动后血 乳酸下降,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
三、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大全5篇)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大全5篇)第一篇: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体能训练是由体能相关理论、体能训练及实验教学部分组成的课程内容。
(二)编写依据:根据2008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结合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的教学具体情况,以及新形势的需要而制定。
(三)目的任务:1、培养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树立刻苦锻炼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2、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基本训练方法和体能能力对技能的渗透基本原理。
3、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及训练方法基础上,重点领会各户外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达到贯通学生所学基础和户外运动理论与训练实践的结合,为学生认识体质与运动能力关系打好基础。
4、具有独立从事户外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及基本科研工作能力。
5、增强运动素质能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水平。
6、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四)课程代码:(五)教学时数与分配:本课程52学时,3 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考核机动合计教学时数 20 16 12 2 2521、理论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体能及体适能概念及关系释义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影响体能的因素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合计学时分配 2学时 4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4学时20学时2、训练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起动与疾加速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机动合计学时分配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2学时 18学时3、教学实验课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个人经历体能训练评价观摩运动训练专业和竞技体校体能训练课及评价学时分配 4学时* 2学时制定发展各种运动素质训练计划并讲解其依据提出各个项目体能训练难点及探疑合计4学时 2学时* 12学时*每人5分钟×32人计算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一)理论课1、体能及体适能概念释义及关系辩析1)目前国内外关于体能及体适能概念 2)体能及体适能概念本征 3)体能与体适能概念区别 4)一般与专项体能概念5)与体能相关概念(体力、体质、适应力)的区别2、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1)一般体能的构成2)各主要项目体能的构成 3)体能构成的相互关系4)间接运动素质与专项体能提高的关系3、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1)各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实现方式 2)限制单一动作体能实现方式的因素 3)限制周期运动动作体能实现方式的因素 4)导致期运动动作的体能渐进下降因素4、影响体能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场地因素3)气候因素4)心理因素 5)动作节奏因素5、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1)竞技状态2)关键运动素质3)生活条件 4)自我控制6、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 1)自然恢复 2)辅助恢复 3)超量补偿4)训练中的累加恢复效应7、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1)传统观念2)恢复能力的正面与负面性3)基本技术能力与干扰技术能力累加的正面与负面性4)把握关键体能发展的正面与负面性8、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1)提高加速运动素质原理 2)提高移动耐力运动素质原理3)专项短翼和长翼运动距离与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原理4)提高技术能力原理5)力量训练转化为专项能力的原理(二)训练课1、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2、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3、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径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4、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5、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6、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7、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8、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 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 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三)教学实验课1、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区别性1)导致传统训练思维的原因2)现代训练的近期与远期效果2、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转化技能能力提高的合理性1)专项体能训练的目的性2)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转化的过度手段3)转化的时机与前后训练手段的衔接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性1)理论的合理与现实实践的差异2)体能顺序安排3)体能训练周期安排4、各个专项体能训练的要点与难点1)各个专项的体能属性2)各个专项的关键体能发展的制约性与时机性四、考核根据培养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体能相关理论与训练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
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训练项目的应用

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训练项目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是对生命机体的基本表现能力进行概括,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人体运动时体内生物、化学、物理产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带来的代谢调节进行研究,对机体变化情况从分子化角度进行观察,并将这些研究结论的融合应用于体育训练项目中,是隶属于原始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训练项目中的应用的目的主要为通过对多个领域的核心研究,得到运动生物化学中的规律,出台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方法,遵循和应用在体育训练项目中,在注入运号召的运动能力方面,科学合理的实现了对潜能最大限度的注入。
同时,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训练项目中的应用的研究和实施,也可为新兴的运动生物化学学科的运用提供坚实前提。
体育训练是身体素质和训练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作为人类生存精神的表现形式的运动生物化学,研究人体运动时的能量转变,化学变化并且通过对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训练项目中的应用,对于训练体能素质至关重要,在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升的今日,在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更是要求运号召利用运动生物化学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在生物极限范围发扬最大的潜能。
近些年来,运动生物化学不仅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发展,尤其是在体育训练的项目中。
这种的运动生物化学应用,是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对人体的运动适应能力的强化,长期有目的的对耐力进行提升,训练负荷的选择合理性,使得训练达到专项要求,根据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能量代谢在运动生物化学方面面的规律和特点的差别,出台不同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提升其代谢能力的目的。
体育训练能量需要内在物质变化为前提,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其中运动代谢与糖质、脂肪、蛋白质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物质在人体中的不相同的代谢速度决定了同能量代谢反应。
在运动生物化学的代谢理论中,代谢类型由磷酸原代谢,糖酵解代谢和有氧代谢三大供能系统构成,可以根据不同代谢的代谢特点,运用运动生物化学理论,出台合理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体育学的知识,专注于研究体育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
它旨在理解运动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运动表现和健康状态。
2. 任务:(1)揭示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对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研究运动过程中代谢途径的变化,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3)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活性、激素分泌和其他生化指标的调控。
(4)分析运动对能量产生、利用和储存的影响。
(5)研究运动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为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提供指导。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运动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酶与激素的作用: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
(3)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研究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途径的转换、物质代谢的调节和相互转化。
(4)运动性疾病的生化机制:分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生化基础。
(5)运动与生长发育、免疫、自由基的关系:研究运动如何影响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研究: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等技术。
(2)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
(3)动物实验:利用动物模型模拟运动状态,研究运动对生化过程的影响。
(4)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运动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PCR、Western blot、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运动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运动与代谢的关系。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9章女子的运动生物化学特点与体育锻炼

低体脂
饮食失调
能量限制
素食主义
低体重 无生育
月经功能紊心理和 社会压力
运动员月经失调的非医学影响因素
初潮
月经紊乱表现
推迟
运动性月 经失调
月经量 增多
(五)月经期体育运动注意事项
1.应明确在正常情况下,月经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是有益无害的。 2.经期运动时运动量不宜过大,强度不宜过高,要循序渐进,逐渐
肺通气量(L/min) 肺活量(ml) 摄氧量(ml/min) 最大摄氧量(l/min)
男 8 4.5~5.5
120~160
272 600~700
60~70 110~70 50~70 16~18
6~8 3500~4000
180~250 5~6
女 7 3.8~4.2
110~150
239 455~600
岛素抵抗的增高
潜在 危险
运动性 体温升 高
(二)体育锻炼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① 减轻孕妇体质下降,消除疲劳,增强骨骼 肌的力量和耐力,利于加快分娩过程;
② 防止体重过度增加,改善体态,减少与怀 孕有关的腰疼;
③ 改善消化功能,减少便秘及可能与孕妇有 关的紧张,焦虑及忧郁等。
注意: ✓孕期锻炼不宜大运动负荷运动,步行是最好的方式; ✓游泳或骑自行车等基本不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伤害; ✓避免等长练习和屏气用功; ✓穿着适当,补充足量营养和水; ✓胎儿或孕妇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要停止运动锻炼;
体脂率较大,青春期后随 年龄增长而增加
与男子相比,女子表现为:
每搏输出量较小,心率较高
肺活量较小,呼吸频率较大
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 较少,血液输氧能力较差
男女氧运输系统机能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和生物化学ppt课件

丙酮酸、NADH+H+堆积
因此,乳酸负荷强度
运动
负荷
生化 评定
2〕血乳酸在评定负荷强度中的运用
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体内的有氧和
无氧代谢,乳酸是这个代谢体系中的一个重
要中间产物B。la
〔1〕、血乳酸 变化与动用能 量系统关系
有乳氧酸氧能化供供能能,,乳乳酸酸生生成成多少 ATP-CP供能,乳酸生成少
疲劳:8.33mmol/L
3.血CK 100IU/L
疲劳:200IU/L
4.血乳酸 2mmol/L
乳酸阈值4mmol/L
个体乳酸阈值2.5-7.5mmol/L
主要无氧代谢区:〉12mmol/L
5.尿蛋白 随意尿<10mg%
个体差别
全日尿<150mg
6.尿胆原 3安氏单位
不同工程不同
7.血睾酮: 男:14-30nmol/L
(一)是运发动正确选材的科学根据
运发动正确选材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首要环节。 遗传学的深人研讨证明,人体机能程度、代谢才 干的高低,既受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疾病以及 运动训练等后天要素的影响,也受先天遗传要素 的制约。譬如,人体的有氧代谢才干和无氧代谢 才干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议。因此,根据运开 工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生化目的进展运发动选 材,把具有从事某项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选拔出 来,经过专门的训练,使他们的先天才干得到充 分的发扬和开展,进而到达较高的竞技程度。
下降
运动量大
不变、上升
运动量中等
下降 不变
运动量很大,运动员不能适应
运动量大
运动
负荷 生化 评定
1、血乳酸与负荷强度
阐明、了解 调理、控制 制定、修正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及答案(精华).docx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二.是非判断题1、人体的化学组成是相对稳定的,在运动的影响下,一般不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的一门学科。
3、1937年Krebs提出了三竣酸循环的代谢理论。
4、《运动生物化学的起源》是运动牛物化学的首木专著。
三•填空题1、运动时人体内三个主要的供能系统是___________2、运动生物化学的首本专著是__________ o3、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__________ o四.单项选择题1.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 年B. 1968 年C. 1966 年D. 1979 年2.运动生物化学是从下列那种学科发展起来的()。
A.细胞学B.遗传学C.生物化学D.化学3.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4. 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oA. 人体B.植物体C.生物体D.微生物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人体运动吋体内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内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
二、是非判断题1、错2、错3、对4、错三、填空题1、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系统2、《运动生物化学概论》3、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木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四、单项选择题1、 A2、 C3、 A4、 A五、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答:(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木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了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2、试述运动牛物化学的发展简史答: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设计

XX 学院教学大纲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013级专接本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任课教师:XXX2014年2月24日至2014年6月29日XX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08011106S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6学分:2适用专业:体育教育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体育科学学科之一,也是体育科学中应用基础性的学科。
本门学科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运动时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能量转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并应用这些规律为运动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
2.课程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3.课程任务: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并学会应用理论指导运动实践活动,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部分绪论1.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2.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人体。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1.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酶一、概述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四、运动与酶适应五、运动与血清酶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脂质代谢三、蛋白质代谢四、水代谢五、无机盐代谢六、维生素代谢第四节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一、腺苷三磷酸——ATP二、生物氧化2.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整合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章名词解释:1.糖酵解:指在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经细胞中一系列酶催化最终生成乳酸的过程。
2.同工酶:人体内有一类酶,他们可以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催化特性、理化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有所不同,这类酶称为同工酶3.呼吸链: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完成的。
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
4.氧化磷酸化:将代谢物脱下来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随ADP 磷酸化合成ATP 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一、组成运动人体的化学物质➢都是由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核酸、水、无机盐7大类物质组成的。
(一)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和功能水占体重的60% ~70%,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糖占人体干重的2%,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和血糖的形式存在。
脂类占人体干重的30% ~40%,一般来说,男子的脂肪含量低于女子,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低于普通人。
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54%,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人体一.切基本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运动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特别是肌肉的收缩蛋白。
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占细胞干重的5% ~ 15%。
无机盐占体重的4% ~5%,可根据其在体内的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它既可作为结构物质,如骨骼,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低,具有参与体内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功能。
①能促进钙、磷吸收的是维生素D能合成视紫红质的是维生素A能抗强氧化作用的是维生素E ②正常成年人每24小时的最低尿量是500ml③生物氧化的意义在于:逐渐释放能量以持续利用、合成ATP、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运动时,人体内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快,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及比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_学习总结_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与学习感受篇一:关于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总结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
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平。
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
体适能是Physical Fitness的中文翻译,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①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
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
③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
④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
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
[1]“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体适能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
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
在测量上,体适能分为心肺适能、肌肉适能、与体重控制三个面向。
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3
•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 2、1分钟左右大强度间歇运动提高最大
乳酸能力分析
• 3、休息间歇时间与血乳酸变化
1、运动次数与血乳酸
研究认为,血乳酸 在12-20mmol/L是最大 无氧代谢训练的敏感范 围,要达到这个目标, 采用一次1分钟左右的 超量负荷是可以实现的, 但完成的训练量太小。
运动生物化学 第9章体能训练
第一节 磷酸原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二节 糖酵解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第三节 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生化分析
2020/12/13
第一节 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 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 功率最大,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 量是最大的。因此要发展运动员的速度 力量素质,就必须发展其磷酸原代谢的 能力。
血乳酸(mg%)
跑的间歇休息时间与血乳酸、跑次的关系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
10"-10" 10"-20" 10"-30"
2
3
4
5
6
பைடு நூலகம்
运动次数
2020/12/13
2020/12/13
100米跑中不同距离,肌中ATP、CP乳酸 和血乳酸、pH关系:
1、40-60米段速度 最快,CP下降最明 显(磷酸化合成 ATP),而ATP在 不同段变化都不大。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2020/12/13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一)磷酸原的供能时间
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是供能时间短 (常为6-8秒),输出功率最大,因此,磷酸 原供能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或专门的最大用力 5-10秒重复性练习。且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 量乳酸的生成。
(二)磷酸原的恢复时间
30 秒
45 秒
前
后前
后
ATP(mmol/Kg 干肌) CP(mmol/Kg 干肌) 糖原(mmol/Kg 干肌) 乳酸(mmol/Kg 干肌)
22.0 80.6 275.3 7.6
20.9 50.9 271.7 27.1
23.1 86.4 345.9 8.8
20.5 44.2 314.5 34.6
2020/12/13
在30秒和45秒最大强度运动时,ATP变化不 大,CP和肌糖原下降,45秒运动时下降比30 秒时多,乳酸升高比30秒时多,并在1-2分钟 运动时肌肉、血液乳酸增多。
2020/12/13
(三)适宜休息间歇时间的选 择
如果运动肌中有大量的乳酸生成,则 选择H+透过肌膜达二分之一量的时间,作 为适宜休息间歇的最适宜的时间。
目前认为,乳酸阈强度训练属强化耐 力训练,按这样的速度训练,每次跑或游 泳30-45分钟,每周训练1-2次即可,进行 一般性耐力训练时,强度要降低,比乳酸 阈强度低10-15%,跑或游的时间在30分 钟以上。
2020/12/13
乳酸阈
1、概念
在递增负荷强度运动时,血乳酸浓度随运动 强度增加而变化,开始阶段缓慢上升,经过一段 过渡而转变为急促的上升,在4mmol/L左右的剧 促上升点或区域(拐点),称为乳酸阈。
高原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 组织在缺氧条件下ATP再合成能力。即利 用高原缺氧训练提高组织细胞获得氧和 利用氧的能力,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 得以加强。
体育运动训练中高原的海拔高度通常 是1500-2500米。
2、当CP下降至一 定程度时,能量供 应转而由糖酵解 维持ATP再合成。 结果使血乳酸生成 增加,输出功率下 降,跑速减慢。
结论:
10秒以内运动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 能,但糖酵解供能也占一定比例。故在 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时,必须注意加强 糖酵解能力的训练。即有一定比例的长 于10秒的高速度耐力训练。
2020/12/13
1'游泳,1'30"休息 18 Bla(mmol/L)
1'游泳,4'休息
16
14
12
10
8
6
4
2
0
12 3
4
5
6次
2020/12/13
2、原因分析
1分钟的运动可使血乳酸达到12 mmol/L左右,休息4-5分钟,血 乳酸有一定的转移,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使血乳酸又上升至12mmol/L左 右,运动重复进行,血乳酸保持在较高 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从而提高 耐受力,提高运动能力。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二、训练方法的生物化学分析
2020/12/13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 高强度运动,保证运动中主要由糖酵解供 能,运动机体内有明显量的乳酸积累。
一、最大强度运动时间
二、运动时能源物质的动用与血乳酸
2020/12/13
三、适宜休息间歇时间的选择
(一)最大强度运动时间
2020/12/13
无氧-低乳酸训练的原则是:
1、最大速度或最大力量,练习时间不 超过10秒; 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低于30秒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休息间歇可选 范围是30-90秒; 3、成组练习后,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 2-3分钟,通常在3-4分钟。
2020/12/13
2020/12/13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常有 间歇训练、乳酸阈训练和最大乳酸稳 态(持续耐力)训练及高原训练。
(一)间歇训练 (二)乳酸阈训练 (三)最大乳酸稳态训练 (四)高原训练
2020/12/13
2020/12/13
(一)间歇训练
长跑、超长距离跑、越野跑和400米以上的 游泳,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有氧供能能力, 而且在完成规定的距离中,还需根据具体需要 进行加速、超越或冲刺等。因此运动员也必须 具有一定的无氧供能能力。
糖酵解供能的最大速率约在30-90秒 之间,故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为宜。
在1-2分钟最大强度运动时,乳酸积 累会导致机体疲劳或机能衰减,影响运 动能力。但大量积累乳酸可刺激机体对 酸性物质的缓冲和适应,从而提高糖酵 解供能能力。
2020/12/13
(二)运动时能源物质的动用与血乳酸
表 30 秒、45 秒最大用力肌肉 ATP、CP、肌糖原和血乳酸变化
引 自 M aglischo,1982
2020/12/13
第三节 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 化能力。通过有氧氧化能力的训练,可 以改善机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 高有氧耐力素质。
•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2020/12/13
2020/12/13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1、运动强度选择
2、间歇时间安排
1、运动强度选择
在以发展有氧代谢耐力为目的的间歇 训练中,运动强度要求在接近80-85%最 大摄氧量强度或接近无氧阈强度。
2、间歇时间安排
运动时间3-5分钟,间歇休息时间与
运动时间相同。
2分钟、4分钟间歇运动时能源物质供能情况
间歇运动
供 能 百 分 比 (%)
有氧供能与
血糖供能 肌糖原供能 脂肪酸供能 无氧供能比
2`运动、2`休息 5-23 57-95 18-31
3:1
4`运动、4`休息 23-24 47-50 19-34
4:1
2020/12/13
2、乳酸阈训练
用乳酸阈速度训练,刺激乳酸的生成 和消除,体内不产生酸血症,又能长时间 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2020/12/13
3、具体例子
游泳血乳酸耐受力的训练方法
距 离(码) 适宜组数
休息间歇
速度
50
4-6 组
(6-20 次)
75
4-5 组
(4-20 次)
100
3-5 组
(8-20 次)
150-200
3-6
300-400-500- 3-5 600-700-800
每次游间休息 10-15 秒, 最好成绩成绩
有氧代谢供能是在有氧条件下能源物 质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 放能量的供能过程。其代谢的先决条件是 氧,运动时机体只有在中、低强度状态时 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所以,根据有氧代 谢供能的生化依据,在进行有氧代谢能力 训练时,除要求运动时间长以外,还要求 降低运动强度,间歇时间也需延长。也即 要遵循量大、时间长、强度相对较小的原 则。
2020/12/13
3、休息间歇时间与血乳酸变 化
2020/12/13
运动负荷相同,而间歇休息时间安排不同,
运动后血乳酸变化不同。因此,在训练中,可 调整间歇休息的时间和运动与休息的比例来提 高乳酸的生成量。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乳酸有不 同的耐受力。乳酸耐受力提高时,机体 不易疲劳,运动能力也随之提高。
1分钟全力运动后,半时反应约为3-4分 钟,因此,休息时间要长达4-5分钟。
2020/12/13
二、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 常采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 两种方法。
• 一、最高乳酸训练
• 二、乳酸耐受力训练
2020/12/13
(一)最高乳酸训练
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 到最高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米游 泳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 运动项目的运动能 力。
95-99%
2020/12/13
发展乳酸耐受力的游泳手段 重复次数 每次游泳 最大用力 在 实 验 课 血乳酸范围 心率范围
平 均 成 绩 最 好 成 绩 时 最 好 成 ( 毫 摩 尔 / ( 次 /分 ) % 绩的%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