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解读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普希金诗歌的意义;2.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理解诗歌抒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致大海》的全文;2. 课堂演讲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堂话题,让学生了解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播放一段海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讲解《致大海》的全文,解释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抒情表达。
(2)诗歌解读:a. 第一段:介绍大海的广阔和神奇之处;b. 第二段:表达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崇拜之情;c. 第三段:描写大海的痴迷和长久的等待。
3. 韵律与表达(20分钟)(1)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韵律和音乐之美。
(2)通过朗读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4. 表演与欣赏(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诗段进行朗读表演。
(2)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诗歌的抒情魅力,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 讲评和总结(10分钟)(1)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巩固拓展:1. 将《致大海》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之处及独特之处。
2. 阅读其他普希金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双桨》等,进一步了解普希金的诗歌艺术。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结构层次,把握诗歌情感。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哪些中国古诗以“大海”为意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白居易《长恨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二、人物简介三、理清结构线索: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四、品析语言1.第一部分:与大海告别1.1诗歌第一节: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思考: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时代背景:沙皇专制统治个人处境:遭受流放,备受压抑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
点拨: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
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2诗歌第二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思考:第一节和第二节为何要两次提到“最后一次了”?第一节从视觉着手,第二节从听觉落笔,都体现出大海的雄浑和壮美。
大海自由奔放, 雄浑沧茫, 具有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诗人心中, 大海容光焕发, 有着蔚蓝色翻滚着光泽的雄姿, 有着深沉浑厚的音响, 有着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致大海》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自我评价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促进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反馈机制
多样性:采用多种方式收集反 馈,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
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反馈,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及时性:及时收集学生的反 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有效性:确保反馈能够真正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效果
针对学生表现,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措施
针对教学效果,加强练习与巩固来自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针对课堂氛围,增加互动环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对教师表现,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资源与工具准备
软件准备:PPT课 件、教学视频、音 频等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黑板、 粉笔、教学挂图等 传统教具
其他准备:教学计 划、教案、学生名 单等教学资料
其他资源准备
教材、教案、课 件等教学资料
音乐、视频、图 片等多媒体素材
实验器材、教具 等教学工具
网络资源、图书 馆等资源库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分析:对 《致大海》这 篇课文的教材 内容进行简要 介绍和分析。
教学目标:明确 本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能、 情感等方面的目
标。
教学内容:介 绍本课的教学 内容,包括重 点、难点和关
键点等。
教学资源:列 出本课所需的 教学资源,如 PPT、教案、教
学视频等。
教学工具准备
硬件准备:投影仪、 电脑、音响等教学 设备
讲授环节
导入:通过播放 一段大海的视频 或图片,引导学 生感受大海的美 丽与广阔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致大海》教案《致大海》教案(精选13篇)《致大海》教案篇1致大海◆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致大海》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致大海》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13 课四首外国诗歌之一。
本单元对应“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指出:“要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调动学生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
”单元研习任务也指向从意象和体式入手去深化对外国诗歌审美、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
【学情分析】梳理意象,是理解意象的含义,进而把握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是诗歌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
但对学生来说,阅读外国诗歌最常见的障碍在于:欠缺对诗歌、诗人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缺少外国诗歌作品阅读的经验。
因此,《致大海》中“大海”意象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显然应该纳入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普希金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其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所在,是带来强烈阅读感受的重要部分,所以应当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外国诗歌其特异的音韵、诗节、诗行等文体要素,让学生深入感受它的优美旋律、壮美意境和整体结构的美感等特质,正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课堂实录】一、关注学情,任务导入师:同学们平时读外国诗歌吗?生:不怎么读。
生:有文化隔阂,读不懂。
(生笑。
)师:确实,当我们从熟悉的唐诗宋词转向外国诗歌时,定能感受到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迥异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正是阅读外国诗歌的艰难之处,也是我们需要去突破和拓展的。
今天,我们将从外国诗歌独特的意象和体式入手,共同研习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 《致大海》。
二、解读意象,把握情感师:从诗歌标题“致大海”中能获得什么重要的信息呢?生:这首诗的抒情对象——大海。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核心。
“大海”这一抒情对象的选择首先是和普希金当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直接相关的(投影):1820 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由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俄。
1824 年又被第二次流放,遣送回家乡。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教案:致大海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洋的图片,并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它。
2. 引导学生对海洋提问,例如:“你们见过海洋吗?”、“你们喜欢去海边吗?”、“你们对海洋有什么想法?”等。
主体(30分钟):1. 分享诗歌《致大海》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听,并希望他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从诗歌中得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小组可以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4.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海洋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对海洋的感受。
5.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海洋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短文或简单的画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将他们的个人作品进行分享,让他们了解不同人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2.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活动,在学习中体会和了解海洋的美丽与伟大。
3. 延伸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和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观察和保护海洋的环境。
拓展活动建议(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游戏活动,例如沙滩足球、捡拾垃圾等,以体验和保护海洋环境。
2.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园进行海洋科普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态和保护。
3.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海洋的热爱和关怀。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活动,鼓励他们阅读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备注: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诗歌《致大海》引发学生对海洋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象征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个人反思和分享,学生可以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以及继续探索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和科学知识。
继续写相关内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随处可见的大海,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奇景之一。
广袤无边,湛蓝如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海一直是人们探索的对象,它既是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球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关大海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所以我们的选择性必修中也增加了有关大海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题是《致大海》,通过诗人怀深切的感情讲述了他对海洋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文章突出了大海的美丽、广阔和神秘,内容引人深思。
发现早已存在的大海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存在。
只有在我们充分了解大海后,才能充分利用、保护它。
首先,我们应该针对本题的主题开展学生的思维培养。
进一步学习体味《致大海》的内涵,明确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为此,我们可以导入教学方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教会学生如何自觉爱护大海,让它自由繁衍发展。
其次,对于学生如何理解、感受与表现自己对大海的敬仰之情也需有所涉及。
这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思路,从认识大海的基本概念、大海的特征与形态、大海的生命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如欣赏大海的自然风光画集,大海留言板等,来唤起学生对大海深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通过实践活动、采风和游学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海生态和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实际性,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尝试使用大海水下摄影记录器等现代化工具,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大海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大海的神秘,感知大海的关爱,憧憬大海的未来。
同时,也能够鼓起学生的智慧之翼,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真正的实践中,满足社会需求,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综上所述,从认识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采用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海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感知,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2.难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海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层次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
四、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大海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大海为主题。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的感受。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诗歌仿写1.学生以大海为主题,进行诗歌仿写。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海,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大海的诗歌。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大海为背景,表现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创作1.学生以大海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创作心得。
四、诗歌朗诵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海,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致大海》教案大全
《致大海》教案5【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点: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我国政治家曹操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中的诗句。
海纳百川,大海的博大与壮阔常常让我们激情翻涌、意兴勃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大海的外国诗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听范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二)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三)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四、课堂小结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
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
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五、课后作业本课的第二首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骋怀抒志颂大海,借“象”显情慕自由——《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回顾旧知,了解象征手法。
2.分析《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动机,体会象征手法在传达情感主旨方面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1.理解《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象征手法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熟读《致大海》,梳理诗歌结构。
2.查阅普希金的生平经历和《致大海》的创作背景:(1)了解普希金两次被流放的经历。
(2)了解诗歌中普希金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的原因。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回顾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意象的选择体现出不同国家的诗人不一样的文化心理。
引入本节课内容:诗歌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象征手法。
【新知学习】活动一:识象征。
1.联系以往所学诗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什么是象征手法。
提示:《红烛》中的“红烛”,《树和天空》中的“树”“天空”“雪花”。
2.根据以上示例的共性,谈谈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象征是借助某人某物等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的表现手法。
活动二:析象征。
1.结合预习收获,谈谈对《致大海》诗歌题目、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
提示:联系以往所学类似的诗歌题目,如《致云雀》。
2.比较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致大海》,思考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
点拨:诗歌表达情感有直抒胸臆式的,也有隐晦委婉式的。
要想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需要通过诗句中的典型物象。
分析物象要把握物象的特点。
3.小组讨论:诗人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他对大海什么样的情感?预设:自由、忧郁、沉郁、任性、喜怒无常……点拨:诗人在展现“大海”特点时,有些词句会给大家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的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
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
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
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
——别林斯基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别林斯基写作背景普希金在青年时代就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普希金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俄国南部。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又被军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囚禁在那里长达两年之久。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是自由的象征。
当他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忧郁而激愤的诗篇早已酝酿在胸中。
普希金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最后完成了这首诗。
相关知识整句与散句整句由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构成。
整句的形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
整句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体会。
(3)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情感等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实践环节:(1)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背诵诗歌。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致大海》。
2. 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大海”为主题的诗歌。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等。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质量和深度。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篇目是《致大海》,为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的一篇。
作者是北岛,收录于他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中。
该篇以人类对大海的热爱、景观和影响为主题,抒发了人与大海之间的缘和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表现手法和意象特征;了解北岛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观念;熟悉大海的地理分布、风景和作用。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命运的深思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3.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文学鉴赏眼光,拓展文化视野。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视频《大海的呼唤》,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为学生营造鲜明的课堂氛围。
2.展示环节:呈现北岛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介绍北岛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北岛这位雷锋式的诗人,感受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分析环节:课文解读。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意象特征,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4.感悟环节:个人感悟。
让学生自由写一篇对大海的感悟文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启迪同样可以来自自己的内心。
5.比较环节:文化拓展。
比较北岛与其他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风格和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品味。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式开放提问法。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教育的启示。
2.课堂讲解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美感和丰富性,启迪学生诗性之美。
3.学生朗读法。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增加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感受: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每一句、每一节的意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读: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读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技巧和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解读:通过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致大海》诗歌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资料。
2. 教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海浪声或展示海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大海”这一主题。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致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4.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5.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重难点: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大海是西方文学中的常见意象。
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濒海,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
王立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1837年普希金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也被看作俄国文学的奠基人。
2.相关背景: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3.解题:①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②大海,诗歌抒情的对象。
环节二:初读感悟。
明确字音。
闪烁 shuò)(絮语 xù)(((迷惘 wǎng)喑哑 yīn)((覆没 fùmò)(倔强 juéjiàng)((喋喋 dié)2.解释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教学设计普希金教学目的: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
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FONT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FONT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FONT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
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FONT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
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课堂训练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
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方案二:(两课时)第一课时同方案一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二是《致大海》与《致恰阿达耶夫》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从思想内容看,都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憎恨与对自由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致大海》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也视为与自己有着特殊友情的朋友,面对大海诗人较为委婉地倾诉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托物抒情”。
而《致恰阿达耶夫》诗人完全直抒胸臆,感情更为直白,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雄伟的抱负和历史的使命感。
另外,这首诗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把“少年时代的戏耍”比作“梦幻”和“晨雾”,是虚无缥缈、转眼即逝的东西,说明自己对贵族子弟的玄虚生活感到厌倦。
把对自由的渴望比喻为“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以表达心情的焦急。
进行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高层次地开展“研究性的阅读”,这种课型宜在素质较高的班级开设。
附:备教材料卡片1: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卡片2:乔治戈登拜伦(1788?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
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