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44,《三国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够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挟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得以增强;在军事上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为他效力分不开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乌桓之后不久,写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诗是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
诗的开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诗的结尾表达希望接纳贤才越多越好,并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以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战后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令中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从廉洁高尚的人中间选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姜子牙那样身穿粗布衣服、胸怀谋略,而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很有才能而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你们应该帮助我发现和选拔被埋没的人才。
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唯才是举,使我能够使用他们。
”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僚属们帮助他发现寻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令中说:“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
不能说陈平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
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曹操用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知人善任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二是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哪种类型的人才;三是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第二是“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这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对于曹操而言,他所处的环境是特殊的,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而且曹操阵营复杂,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投靠、投降和投奔曹操的,这些人相互之间也相互猜疑。
也就是对于曹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种环境下格外地重要。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第三是“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
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而且曹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割发代刑”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曹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
曹操如果要奖赏部下,一定是这个人立下了赫赫的功劳;而且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给的奖励一定超出对方希望的那个份额,在奖励的时候他考虑得非常周到。
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他的奖励也绝不走过场,一定让受到奖励的人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
曹操能够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较大范围的胜利,完全得力于他具有正确的人才观。
这些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实践中,而且也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
根据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曹操从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占据兖洲,分化、诱降青州部分黄巾军,成立“青州兵”起,直至他去世(公元二二○年),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
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在《封功臣令》中写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在《论争天下答袁绍》中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就是说:天下有才能的人,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他们,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
在《(孙子>序》中借用《易》之所说:“师贞丈人吉。
”其意是。
军队要搞好,就一定要有威信的人来统率。
在诗作《短歌行》中对人才的渴望尤为急迫,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在《求贤令》中,开篇便指出了人才的作用,“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对人才的作用曹操不仅有过极为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也把自己个人的才干和作用也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并强调“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重用贤能吸纳人才
[键入文字]曹操重用贤能吸纳人才曹操东汉魏国曹操既总百官,权力日隆。
他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但又并非是那种单纯的权力欲者,而是要利用权力谋划大事,为将来的更大发展做准备。
他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气度。
他要考虑军事,不失时机地征伐不臣,实现统一;他要考虑政治,以期存利除弊,取得天下大治;他要考虑经济,以期扭转土地荒芜、人相食的悲惨局面,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同时,他也要考虑如何准备条件、收拢人才、积蓄力量以利实现以上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诸多目标。
可以看出,曹操在如此众多问题面前,没有推倭,没有踌躇,更没有后退,而是毫不迟疑地迎难而上、知难而进。
迎帝都许之后不久,局势尚未安定,曹操即在九月间给皇帝上了一份《陈损益表》。
损,削弱、减少;益,增加。
去掉或减少那些于世无补,于政无益,甚至害政的旧规陋制,增加一些适应时势需要的政策或措施。
无疑,这正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也是民众的期盼。
表章中,曹操提出了十四项改革建议,惜已失传,难知其具体内容,现录其主体部分如下:陛下即祚,复蒙试用,遂受上将之任,统领二州,内参机事,实所不堪。
昔韩非闽韩之削弱,不务富国强兵、用贤任能。
臣以区区之质,而当钟鼎之任,以暗钝之才,而奉明明之政。
顾恩念责,亦竭节投命之秋也。
谨条遵奉旧训、权时之宜十四事,奏如左,庶以蒸萤,增明太阳,言不足釆。
不难看出,表章的核心内容当为富国强兵,用贤任能;所陈十四事,并非新创,而是遵奉旧训,在原有制令的基础上,权时之宜,结合新的社会实际提出来的。
事实证明,曹操总权之后,除了用兵之外,的确是把用贤任能和富国强兵摆在显著的、重要的位置。
当然,所谓富国强兵,只不过是引用一种传统的思想概念,借用战1。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摘要: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关键词:曹操;人才;领导;领导力;三国志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时候叫阿瞒,沛国郡人,原姓夏侯。
其父曹嵩自小是大宦官曹腾的义子,后把姓改成曹氏。
有人给曹操看相,预测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也”。
此话果然应验,在没落的汉朝乱世时期,曹操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奸雄而举世闻名。
三国争天下,乱世之时,他带领着无数人才纵横大陆,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术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人才纷纷云集到曹操低下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争取人才。
曹操在55岁的时候,为了吸引人才颁布了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能力比道德更重要的曹操的人才观。
实际上,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中原而引起的官渡之大战。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强强对决的半决赛。
当时袁绍的参谋许攸向曹操投降,他的这一举动就成了决定成败去向的分岔口。
不管许攸拿出多好的计策袁绍都不听,于是许攸就拿着机密文书找到了曹操。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贤、招降纳叛,同时他又懂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为袁绍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而徐晃原先则
年 (217 年) , 第三次颁布求贤令, 希望 “其各举所知, 遥津,大败东吴,差点活捉孙权。“智效一官,权分
见,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命立功, 列为名将。 ” 还能见贤思齐,善听人言。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听从
· 167 ·文艺Fra bibliotek究WEN YI TAN JIU
谋士毛玠之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在远征张绣时,烈日当空,四周无水,军队将士们口 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 名义号召天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迈开强盛的关键 一步。 官渡之战,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断袁绍之 粮草,使其不战自溃。以两万兵马硬是战败袁绍数 十万兵马,从此北方曹氏一家独大。曹操能接受能人 之荐,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曹操 还有刘晔、荀攸、许攸等谋士,他们献上计谋,有化 险为夷之功劳,一计敌万人。虚心纳谏是曹操能留住 大批人才、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使更多的人才 愿意投奔曹操,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三)严明法纪,论功行赏 曹操对军队的治理十分严格,曾经多次颁布各 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并且在军中以身作则,为将 领为表率。 建安八年 (203 年) , 曹操曾颁布命令: “自 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 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割发代首一事也是 曹操法纪严明的体现,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 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 罪,曹操为严明法纪,割发代首,他的做法使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 同时曹操还能赏罚得当,论功而行赏。奖励军 功是领导者鼓舞士气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奖励可以 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增强将士们对赢得战争胜利的 信念。在大战马超时,马超不敌曹操欲逃,曹操听闻 这个消息便下令:“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 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曹操 在奖赏时还注意到了明确奖励内容,使得众将各要争 功,迤逦追袭。 (四)善于激励,鼓舞士气 曹操在管理人才方面还懂得应当激励将士,鼓 舞士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靠乌巢取胜来实现战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成功突袭,扭转战局。在曹 操提出要亲自率兵时,谋臣大将都反对,但曹操力排 众议,率五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并且击破援军,使 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使得士气大增。曹操手下 听之士气大涨,三军用命,最终击溃袁绍。又如曹操 渴难耐,于是曹操便言“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军士们听后大为激动,加快了行军速度, 找到了水源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远征张绣,曹 操都表现出了统帅应有的风范,其言语有效地鼓舞了 士气,稳定了军心。 三、曹操用人中的不足之处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对谋士十分重视,在他的 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人才,除了荀彧、荀攸、 郭嘉、 于禁外, 还有贾诩、 程昱、 司马懿、 蒋济、 毛玠、 崔琰等人,有人统计过,曹操的得力谋士超过一百人。 但是在一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在用人方面,曹操虽能唯才是用,但并不能完 全容人,如曹操杀杨修一事。杨修在知道夜间口号为 鸡肋时便让随军将士准备归程, 军中诸将士都有归意。 曹操在得知缘由后大怒曰 : “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喝刀斧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造花园时,在 门上写过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知晓曹操是 嫌门阔。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 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钟惺先生的《钟伯敬先生批评 〈三国志〉》中曾说过:“杨修好聪明,曹操忌而杀 之。操固媢嫉可恨,修亦骄吝自取也。”曹操虽用有 才能之人,但同时他也嫉妒他们的才华,并不能做到 完全容人。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错杀 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曹操与陈宫一连杀死八口, 在明知是错杀后,还将吕伯奢杀死。曹操便说出“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在赤壁之 战中,周瑜就是把握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使出了离 间计,才是曹操大败。曹军南下时,将士们不通水性, 在面对孙权以水为护的领土时,十分为难。蔡瑁和张 允的军队,深谙水性,被曹操委以重任,但他们原是 刘表的部下,投靠曹操后,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 二人,也正因如此,导致水兵无良将,最终导致赤壁 之战大败。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 年)颁布《求贤令》,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 建安十九年 (214 年)
顾古思今—看曹操如何管理揽人才
顾古思今——看曹操如何管理揽人才《三国志》记载了曹操的诸多言行,虽然不是全部,但作为一个领导者还是有他可取之处的。
笔者试图在管理者的角度,看看曹操是如何招揽人才、实用人才的。
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以下纯属个人分类总结。
第一。
善于学习,学以致用。
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
第二,不拘一格广揽人才。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
第三,功劳归于属下,自己厉行节俭。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髃下共之。
常以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
........公女适人,皆以皁帐,从婢不过十人。
.............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可谓军容,非国容也。
第四,平易近人。
太祖【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
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
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帻,其轻易如此。
第五,执法严谨。
...........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
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曹操的人才思想管理
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他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起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
接下来我们着重为大家介绍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求贤若渴曹操曾经颁布过三道《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做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
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典范,常常使后世很多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他在其中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那样,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而一再强调以“才”举人、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
接下来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求贤如渴”的。
1.惜才爱才曹操的爱才是出名的,甚至对于敌方的人才,他都想聘用。
为了争夺关羽,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对于关羽提出的众多过分要求一概答应,甚至将赤兔马赠送给他,还向汉帝上书封他为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劲心机。
后来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离曹操而去,曹操也没有阻拦,甚至对他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也没有追究。
可见曹操对于人才的爱惜。
还有曹操慧眼识许攸,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而官渡之战也是奠定了曹操的军事实力的重要一战。
同样体现曹操爱才的还有徐庶,虽然徐庶这样一个人才归降曹操,却未为曹操所用,可曹操却没有除了这个没有为自己效忠的人才,同样表现他十分爱才。
2.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曹操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
而曹操大胆突破了这一点,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无论之前是什么样,他都会重用。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
关于解读曹操文学创作的人才观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短歌行》、《观沧海》等都是经典之作。
在曹操的文学创作中,人才观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一、曹操的人才观曹操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他一生中提拔了很多人才,这得益于他的人才观。
曹操认为人才是国家和军队兴旺发达的基石,他说:“天下之大,无人不有才智,然未有以才智得用者也。
”他认为人才需要经过挑选、培养和使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价值。
他所倡导的是“不拘一格,用人唯才”的人才观,只要有才干,不分出身、阶层、籍贯、文化程度,都可以得到使用和提拔。
曹操的人才观还体现在他对人才的期望上。
他认为人才不仅要有才干,还要有忠诚、诚信、气节、勇气等品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
他曾经说过:“天下英才,尽在朕膝下,但献于国者,寥寥无几。
”这说明他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他希望人才能够全心全意为国家和民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奋斗。
二、曹操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曹操的人才观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他在实践中也积极地选拔和培养人才,把他们放到适合的工作中发挥所长,使得国家和军队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操最早的一个提拔并信任的人才是荀彧,荀彧才思敏捷,为官清正,他在曹操手下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比如参与了起草《建安中兴颂》等的文学创作,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臣。
荀彧的成功也启示了曹操,他之后又大力选拔和提拔文学才子曹植,成为投入文学创作的重要人才。
曹植的诗词文采斐然,让曹操更加欣赏他,还亲自为他撰写了赞赏他的文章,称他为“世之才也”。
曹操不仅看重人才的才干和文学才能,而且看重人才的品德和忠诚度。
他培养人才不仅是要他们懂得如何治国理政,而且要他们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全心全意地服务。
他把自己的人才培育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崭新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方式。
三、曹操人才观的意义曹操的人才观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一方面体现了他自身的政治智慧和视野,另一方面也为历代政治家和文化名流提供了借鉴。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
汉纪五十八(1)--曹操的人才观...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相比,曹操延揽人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德并不吹毛求疵,有一技之长的人岂能不趋之若鹜?果然,人才就像听到了集结号一般,团结在了曹操的周围。
曹操屯土山约法三章收降关羽,官渡之战中倒履迎许攸等,使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为“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打下了人才基础。
曹操一生中曾三次正式下发“求贤”公告,不管是声色犬马之徒,还是鸡鸣狗盗之辈,劣迹斑斑声名狼藉无所谓,曾经站错队也不嫌弃,只要有一技之长,能为所用。
他在起兵之初即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接着在一道求贤令中又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在与袁绍对垒时,他听说许攸来了,拍着双手大笑说,“吾事济矣”。
最著名的一道求贤令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以法令、制度确立唯才是举方针,是乱世用人的英明决策。
曹操唯才所宜,荀彧投奔曹操,大为高兴,说:“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
对徐晃、郭嘉都加以重用。
陈寿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人才观,第一、重用亲人,贤不避亲。
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管理人才方面有一些观点和做法,对现代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1.重视人才选拔:曹操注重发现和选拔人才,不拘泥于出身和背景,而是注重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这对于现代管理也很重要,要注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而非单纯看重其背景和资历。
2.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曹操注重培养和发展手下的人才,通过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
现代管理也强调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成长,通过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3.激励和奖惩并重:曹操善于运用激励和奖惩机制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重用有才能的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同时对表现不佳者采取严厉的惩罚。
现代管理也强调激励和奖惩的有效运用,激励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4.重视团队合作:曹操注重建设团队,注重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他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才能,使团队整体的业绩得到提升。
现代管理也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注重构建高效的团队和协作机制。
5.知人善用:曹操善于洞察人才的长处和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利用。
这对于现代管理也很重要,要善于了解员工的优势和特长,并将其合理地配置和利用。
6.强调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曹操注重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他自己身体力行,勇于冒险、勤奋努力,并且在困难时期表现出坚定的领导力。
这对现代管理来说也很重要,领导者应该成为员工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动和价值观影响和激励团队。
7.灵活运用人才:曹操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任务灵活运用人才,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对现代管理来说也很重要,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和任务分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8.善于倾听和沟通:曹操重视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他注重与下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现代管理也强调领导者的倾听和沟通能力,倾听员工的声音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提升团队效能。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
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述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治国理政、经济发展以及军事指挥方面具有非常出色的才能和成就。
曹操的思想非常深刻,他对人力资本控制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曹操的人力资本控制思想进行述评。
一、曹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解曹操在撰写《政典》时曾有“治国之道,必先以经济为本”之说。
他认为,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必须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在他的治国理念中,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曹操在组织和管理军队时,提出了“多考、多用、熟练、勇锐”四个方针,这也是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体现。
他认为,要将人才用到最好的地方,同时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熟练训练,以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种理念也导致了他长期地招募士兵和将领,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和品德素质。
二、曹操的选拔标准曹操在选拔人才时,注重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重视个人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在他的选拔标准中,身份和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他认为,只有真正的能力和品德才是最重要的。
他曾经说过:“任人之法,唯才是举,不问其族谱。
”此外,曹操还注重对人才的考核和评价。
他提出了“考核三年,査其有无”之说,而这种考核不仅限于军事,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说服力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获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进一步发挥个人的价值。
三、曹操的奖励措施在曹操的治国理念中,奖励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控制手段。
他通过奖励鼓励士兵与将领努力拼搏,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投入和积极性。
在战争和平时期,曹操都会给予丰厚的物质奖赏和荣誉称号,以表彰和鼓励个人的杰出表现。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发挥。
四、曹操的惩罚手段与奖励相对应的是惩罚,曹操在人力资源控制领域中,也提出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对于不合格和失职的人员,曹操会出重手予以惩戒,给广大的群众以威慑。
他曾经说过:“有功者奖,无功者罚,以此为治。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曹操在人才观方面的做法和看法,对现代管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曹操的人才观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二、曹操的人才观曹操在管理团队和选拔人才方面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做法,这些做法在现代管理中仍然值得借鉴。
1. 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曹操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无论是身边的士兵还是文官,曹操都能凭借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发现其潜力和才华。
曹操曾言:“治世之英雄必出于此,愿以身殉国,何愁不得英雄!”可见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才能胜于背景曹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看重其才能,而非出身背景。
他曾说:“吾欲料其君天子,饶必有所长。
”曹操重视人才的个人能力和贡献,而不仅仅是出身或职位。
这种才能胜于背景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也有启示意义,更应该注重人才的能力和价值,而非单纯看重其社会地位。
三、曹操人才观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曹操的人才观对现代管理有着许多启示,表现在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方面。
1. 积极发现和选拔人才现代管理需要积极寻找和选拔具有潜力和能力的人才。
这需要管理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善于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人才。
与曹操一样,现代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员工的表现、评估其能力和潜力,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互动,来发现并选拔人才。
2. 重视个人能力和贡献现代管理应该注重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非单纯看重其出身或职位。
管理者应该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重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贡献,并给予适当的回报和认可,激励员工持续进取和创新。
3. 强调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曹操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效应。
他善于将不同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
现代管理者也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搭建良好的团队组织架构,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摘要:曹操,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他的用人韬略机具代表性,他广求贤能,一改东汉以门第取人的传统,制定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他注重人才的培养。
用人政策也灵活、多样,所以,通过一系列适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曹操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 虚怀纳言; 不论亲疏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擅权,政治极端腐败,军阀混战,把广大劳动人民推到了死亡线上,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成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小军阀逐渐壮大,并最终打败袁绍、袁术等强大的割据势力并统一北方,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无疑就是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一.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标准“唯才是举”是曹操用人思想的重大发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不仅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
”①出谋欠周,用兵不利,竟致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所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郭嘉。
同时,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甚至把爵赏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如在《爵封田畴令》中对于田畴屡不受爵说:“此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
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②在曹操看来,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是个人问题。
该赐而未赐,此风若倡,有碍仕路,既不利于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忠心于国事。
他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存恤吏士家室令》,备尽存恤抚慰之意。
诸此,实际都是为其即将进行的大张旗鼓地招致人才作舆论和思想的准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又发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
论曹操的管理思想社会学院10(2)班 41号汤蕾摘要: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曹操凭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独霸一方的枭雄。
曹操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
他诡谲、狡诈、冷酷、残忍,但同时他也是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的,他运筹帷幄,征讨四方,广纳贤士,擅用人才,施行仁政于民,建立霸业于国,以大局为重,不计较私人仇恨,通过自己在经济,行政,文化,人才以及军事方面的独特的管理方式,把一方水土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当世当之无愧的“英雄”。
关键词:以礼教化;大气豁达;知才善任;唯才是用;文武兼重一、经济管理思想1、实行屯田制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颁布《置屯田令》。
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
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
屯田农民称屯田客。
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
屯田农民不再负担徭役和兵役。
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2、抑制土地兼并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颁布的《抑兼并令》,主要内容: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
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于藏匿罪人,为逋逃主。
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
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直接来源于董仲舒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儒学是包含了一些道家、法家思想在内的新儒学,毕竟要抑制土地兼并光靠德治是不行的,更需要有法治做后台,这也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也因此曹操抑制土地兼并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行政手段则体现法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一、摘要曹操聚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贤名之士”,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干。
独到的人才观念和思想不但贯穿在曹操一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同时也非常明确地体现在他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就大事要“以人为本”,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
使用人才要“奖罚分明”。
留住人才关键在于识别人才和驾驭人才,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发展平台。
曹操任人唯才、量才录用、赏罚分明、适当控制、共同学习和关心人才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留住人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曹操、人才管理、思想、共同学习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他是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起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当时中国北方的统治权,之后同楚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是什么让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曹操的对待人才的态度。
在长达近三十年的统一战争中,他始终执行贯穿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用人路线,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在统一战争中的决定性作。
接下来我们着重为大家介绍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
一、求贤若渴曹操曾经颁布过三道《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作秀,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
被众多人奉为古代爱才的典范,常常使后世很多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他在其中曾经说过“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那样,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而一再强调以“才”举人、用人,从而扩大了取才范围。
接下来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求贤如渴”的。
1.惜才爱才曹操的爱才是出名的,甚至对于敌方的人才,他都想聘用。
为了争夺关羽,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对于关羽提出的众多过分要求一概答应,甚至将赤兔马赠送给他,还向汉帝上书封他为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劲心机。
后来关羽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离曹操而去,曹操也没有阻拦,甚至对他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也没有追究。
可见曹操对于人才的爱惜。
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抚掌而笑说到:“吾事济矣”。
对于曹操没有穿鞋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来得及穿鞋,二是刻意不穿以显示尊重(在古代,不穿鞋是为了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都充分显示了曹操对于人才的强烈渴望。
之后由于许攸的建议,曹操烧掉了袁绍的军粮,已导致袁军大乱,这对官渡之战的胜利可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要是没有曹操慧眼识许攸,就不会有官渡之战的胜利。
而官渡之战也是奠定了曹操的军事实力的重要一战。
同样体现曹操爱才的还有徐庶,曹操为了让徐庶归于自己,特意请来他的母亲,还模仿他母亲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威胁徐庶北上归曹。
徐庶北上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
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
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虽然徐庶这样一个人才归降曹操,却未为曹操所用,可曹操却没有除了这个没有为自己效忠的人才,同样表现他十分爱才。
2用人不疑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曹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曹操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曹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
而曹操大胆突破了这一点,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无论之前是什么样,他都会重用。
只要是他看重的,无论出身,他都会提拔。
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
这些人都为曹操后期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他还大胆地冲破了历代用人标准,敢作敢为,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他们有的曾经是一般的普通士兵,有的是曹操敌对军事集团中的将领,可曹操就能敢于提拔,大胆使用,他们一个人都在曹操的统一战争中成为冲锋陷阵、建功立业、镇守一方的三国名将。
曹操用人,力求用人所长,避其所短。
如郭嘉不治行检,但“通有算略,达于事情”,经常和曹操对某一问题激烈探讨,甚至不拘礼仪,曹操总是从谏如流,让郭嘉在临死时还为曹操留下隔岸观火之计。
如荀彧、郭嘉等弃袁投曹,曹操不仅以礼相待,还委以重任,认为荀彧是自己的“张之房”,拜之为司马,参与军机大事;而郭嘉是帮他成大业的“必定之人”曹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曹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
3.知人善用虽然曹操是爱才的,但同时他更是识才的,他知道哪些人适合哪些职务: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崔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
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曹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这就是曹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曹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
二、不计前嫌曹操相信,只要有真才实学能文善武,真心拥戴他,不管来自何方,甚至是仇敌,都会给予信任和任用。
如荀彧、郭嘉等弃袁投曹,曹操不仅以礼相待,还委以重任,认为荀彧是自己的“张之房”,拜之为司马,参与军机大事;而郭嘉是帮他成大业的“必定之人”,任为身边参谋。
特别是张绣反复无常,在第一次投曹后,又后悔而重创曹操,后又再次投曹,曹操念其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不计前隙,拜之为扬武将军,还结为儿女亲家。
以张绣为例,张于建安二年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
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
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
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
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
曾经在曹操困顿的时候,很多人都弃他而去,但是曹操却说:不会所有的人都弃我而去的,比如说魏种。
结果魏种也弃曹操投奔别人。
之后,魏种被曹操俘虏,所有人都以为曹操会杀他,可是曹操却把魏种放了,他说魏种是人才啊杀了可惜。
于是继续让他做原来的官位。
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让陈琳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讨贼檄文,陈琳骂得淋漓精致,甚至连曹操的父母都骂了进去。
后来袁绍败了,陈琳成了俘虏,曹操因为对陈琳的文采十分喜爱,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让陈琳做了他的文人。
可见曹操在对待人才上是十分宽容的。
有一件事能显示出曹操的宽大胸襟,就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
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这些信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动摇分子,都给我揪出来,曹操没有,曹操发现有这么一堆书信以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
宽大的胸襟让投靠和归降曹操的人才,受到这样的待遇,觉得自己的主公很宽宏大量,更愿意为之卖命。
三、以道御之在常人看来,曹操“唯才是举”,不重孝、廉、仁、义,出身历史,是要乱天下的。
曹操则不然,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以道御之”就是用法令来管理人才,这样就确保了天下之才为曹操所用。
1、奖罚分明王沉在(《魏书》评曹操)中评价曹操的用人之术是“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曹操正是坚持这个用人原则,所以才能充分而广泛地调动了有利于统一集权的积极因素,消除了不利于统一集权的消极因素。
建安八年,他发布的《论吏士行能令》中就强调:“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性不足堪任郡国之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
管仲日:…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于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
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他在《(孙子)注》中更是明白地告诫大家:“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这种“奖罚分明”的用人原则不但贯穿在曹操一生的政治生活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中,而且也体现在他大量的文学著作之中。
如建安十二年《请增封苟或表》中,他向汉南帝列举了苟或在与袁绍大军官渡决战前后的功劳,并检讨自己在强大敌人面前“时众寡粮单,欲图还许”的退缩思想,多亏苟或的“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
起发臣心,革易愚虑。
”才使得自己“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