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词1086个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词汇大全

古汉语词汇大全

古汉语词汇大全古汉语词汇大全1.【名词】阆苑、瑶台:神话中的仙境。

九重天:指宫廷。

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

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蓬瀛:指蓬莱仙境。

蟠桃:神话中的仙桃。

蛮笺;蜀笺。

尺素、锦书、双鱼、鱼雁、鸿雁、鱼中素:都是书信别称。

彩笺:诗笺。

红笺、香笺:情书,或信笺的美称。

花笺:精美的信笺、诗笺。

锦字:代指书信。

凤笺:珍美的信纸。

结束:装束。

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乐器等。

泛指服装、行装。

方言。

指体貌风度。

青蘋:青萍、浮萍。

浮生:人生。

劳生:辛劳的一生。

荣瘁:荣辱、祸福、穷达。

荣:荣耀,瘁:困病。

萍踪:漂泊不定的生活。

形容行踪不定,像浮萍般四处漂浮。

尖新:新颖别致。

斗尖新:比喻文人斗方风骚。

斗时新:趁时新。

斗豪奢:争比豪华。

紫凤:紫色凤凰,喻指非凡的人品。

韶光:美好的时光。

关山:关塞山川。

诗词中多用来代指路途遥远。

边庭:边塞。

云雨、行云、双鸳浦、雨迹云踪:暗喻男女聚合或男女合欢之意。

朝云暮雨、雨暮云朝:男女合欢。

怯雨羞云:羞于男女欢爱。

金缕曲:金缕衣:指唐代盛行的曲调《金缕衣》或《金缕曲》。

唐. 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紫陌:多称去京城的道路。

2.【季节时令词】元夜、上元:即元宵节。

我国传统元宵节是指农历正月十五夜,它又称上元节、灯节。

这是沿袭道教的陈规。

夜在古语中又叫宵。

汉文帝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上春:孟春、初春。

上巳节:上巳【音四】,古代节日名,汉代以前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此风俗。

《诗经.郑风.溱洧》篇里有载。

每到这一天,官民都要在东流水中洗涤,斋戒沐浴,祓除不详,名为修禊。

这个节日不仅是春季卫生活动,也是青年男女相聚游春表达爱情的节日。

禊饮:古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三国魏后在三月三日】临水滨洗涤,清除污垢,消除不详,称为禊。

然后取携带的饮食于野外宴饮,称为饮。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1、听:(一)单指听。

如“夫子式而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而泣”(二)听从。

“谏而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垂帘听政”(读一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听其自然”(读四声)2、临:(一)从高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高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女”又为从上面到下面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用于抽象意境,表示遇到。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二)对着书画的范本进行摹做。

“临摹”(三)众人相聚而哭。

“卜临于大宫”特指众人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一)、(读一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止斗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石称丈量,径而寡失”(二)、(读四声)名词,斗斛一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而后进”“量力而行”4、因:(一)动词,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二)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三)介词,表示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无因而至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一)、完善、完整。

“巢非不完也”“初入无完群”先演变为双音词“完整”(二)、修缮,修葺。

“大叔完聚,缮甲兵”“父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示使之完整6、官:(一)、行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于万人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行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二)、耳、目、口、鼻、心合成五官“人之百事,如耳目口鼻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行:(一)、(读hang二声)名词。

古文观止1086个常用字词

古文观止1086个常用字词

古文观止1086个常用字词
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古代文学读本,其中包含了大量常用的古代汉语字词。

这些字词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古文观止中的一些常用字词的例子:
1. 人,指人类,人的意思。

2.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3. 不,否定词,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 有,表示存在或具有。

5. 为,表示目的或原因。

6. 是,表示肯定或确认。

7. 以,表示手段或方式。

8. 于,表示在某个地点或时间。

9. 而,连接词,表示递进关系。

10. 之,代词,用于引导定语。

古文观止中的这些常用字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阅读和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这些字词的掌握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列举的字词之外,古文观止中还包含大量其他常用字词,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古文观止,我们可以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常用字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总的来说,古文观止所包含的常用字词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3.24 20:001言次,言路,言泉,言端,言言,言语2语次3访问(4.10 13:20)4请安请急请寄请老请命请平请闲请业请谒请益请缨请罪5报罢报称报复报更报功报命报聘报囚报施报闻报章报政6告成告存告导告归告急告讦告示告诉告言告谕告状告罪7谏草谏诤8讨论讨平讨谪9反侧反唇反覆反间反接反璞反情反身反噬反首反眼反易反宇反仄反正反然反反反衍反侧子反裘负当反水不收10复次复路复命复事复意11舍生舍匿舍法任智12次比次第次骨次行次行次序次且13如干如何如如如是如馨如许如台如意如汤沃雪如坐云雾14驰辩驰骋驰道驰驱驰爽驰说驰骛驰义驰骤驰传15骤雨16侵晨侵渎侵官侵陵侵牟侵削侵寻侵佚侵淫侵渔侵早......................17袭逮袭迹袭杂18奔北奔迸奔凑奔放奔命奔突奔逸奔属奔注奔走奔奏奔走之友19亡臣亡国亡酒亡命亡匿亡去亡人亡事亡征亡走亡辜亡何亡赖亡其亡如亡双亡状亡羊补牢20逐北逐臭逐队逐鹿逐日逐旋逐逐21及时22执鞭执事执政23免官免冠免乳免席24享御25荐处荐饥荐仍荐达荐藉荐享荐羞26图法图籍图书图像图议27虞人28克肤克复克构克己克济克明克平克柔克胜克谐克厌克责克己复礼29有辞有道有方有家有间有截有口有年有顷有秋有识有事有守有素有数有为有谓有郤有衅有要有以有造有秩30无常无道无得无端无方无复无辜无害无何无后无厚无极无间无疆无赖无量无聊无虑无乃无奈无宁无穷无任无日无如无伤无事无似无他无妄无望无为无谓五行无形无须无恙无以无射无因无垠无庸无由无有无状无几何无聊赖无声诗五万数无状子无病自灸无胫而行无偏无党无平不陂无声无臭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无立锥之地31昭假昭穆昭苏昭雪昭昭32穆忞穆穆穆青穆行33勤毖勤瘁勤剧勤恪勤恳勤劳勤厉勤企勤勤勤拳勤恁勤王勤恤...................................................34乏绝乏困35乱阶乱流乱民乱首乱政36整顿整饰37两端两间两岐两舌两属两曜两仪两造两小无猜38贰车贰言39兵场兵革兵家兵甲兵略兵权兵首兵要兵主40车辅车骑车驾车书车载斗量41甲兵甲第甲馆甲令甲乙甲宅甲仗甲胄甲子42介次介弟介怀介介介居介绝介立介然介人介士介恃介特介心介众介胄介子43卒乘卒岁卒业卒暴卒卒卒然44乘槎乘除乘风乘桴乘化乘间乘凌乘流乘龙乘日乘危乘隙乘虚乘轩乘坚策肥45君侯君主君子46师保师表师道师法师范师傅师干师匠师师师式师事师徒师锡师心师役师友师长师众师资师心自用师直为壮47姑息姑射48女德女弟女丁女师女史女主49族居族类族云族宗50党人党与党援党同伐异51雠校雠问雠隙雠衅雠夷。

108个文言实词

108个文言实词

108个文言实词D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30. 分:fēn 1、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 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49. 号:háo 1、大叫,呼啸。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詞(四) 65字行走出入之適進退逾逸逼決治樹藝事畜保愛傷害比喻誠偽善淫凶疏戚饑孰滋烈贍共同殊異斤鈞鍾倍政教法術勢數朝野塗江關宮府衣冠屨商賈旅徒年歲188.【行】(一)名詞.道路。

詩經豳風七月:“遵彼微~。

"詩經周南卷耳:“彼周~.”(周行:大路,公路。

)(二)動詞。

走路,走.跟“止”相對。

論語述而:“三人~,必有我師焉。

”引申為走了,不留在原來的地方了。

論語微子:“使子路反見之,至則~矣。

”又:“孔子~."又為實際地做,實施,辦。

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諸?’”孟子梁惠王上:“夫我乃~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現代有雙音詞“實行”。

(三)副詞。

將,快。

曹丕與吳質書:“別來~複四年.”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鄙夫~衰謝。

"(鄙夫:自謙之詞。

)(四)讀xìng,去聲。

名詞.行為,一般指道德上的表現。

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

”莊子逍遙遊:“~比一鄉。

”(五)讀háng,行列.左傳成公二年:“屬當戎~,無所逃隱.”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兒女忽成~。

”189。

【走】(一)跑,逃跑。

戰國策楚策一:“獸見之皆~。

"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

”今成語有“~馬看花”.(二)讀zòu,去聲。

奔向。

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壙也。

”(壙:原野.)今成語有“~投無路"(但不再讀去聲)。

[辨]行,走.古代所謂“行”,現代叫“走”(比較“行路”:“走路”)。

古代所謂“走”,現代叫“跑”(比較“走馬”:“跑馬")。

只有華南方言(如粵方言、客家方言等)還保存古義.190。

【出】出,出去,出來。

跟“入"相對.論語先進:“三子者~。

”又特指“出門"。

孟子梁惠王下:“魯平公將~。

"離婁下:“其良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入”與“出”對舉時,在某些情況下,“入”表示國內或家內,“出”表示國外或家外.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從“出去”的意義引申為“出妻”(休妻)。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

古汉语常用词1. 吾wú:我2. 卿qīng:你3. 哉zāi:呀4. 者zhě:的人,那个5. 乎hū:吗,呢6. 其qí:它,它的7. 宜yí:应当,适合8. 而ér:并且,而且9. 之zhī:的,之间,他们10. 故gù:所以,因为11. 也yě:也是,也可以12. 于yú:在,于是,归于13. 所suǒ:所以,所属14. 是shì:是的,是吗15. 亦yì:也是,也可以16. 谓wèi:所谓,说17. 心xīn:心里,内心18. 事shì:事件,事情19. 方fāng:方法,方向20. 人rén:人们,人类21. 夫fū:夫人,先生22. 以yǐ:以及,使用23. 予yǔ:我,给予24. 则zé:就,那么25. 与yǔ:和,和26. 如rú:象,比如27. 民mín:人民,民主28. 天tiān:天空,上天29. 上shàng:上面,以上30. 下xià:下面,以下31. 知zhī:知道,知识32. 同tóng:一起,同时33. 中zhōng:中间,中心34. 四sì:四季,四周35. 五wǔ:五岁,五行36. 道dào:方法,理论37. 用yòng:使用,用途38. 说shuō:说话,说服39. 时shí:时间,时候40. 事shì:事情,事件41. 仁rén:仁慈,仁者42. 命mìng:命运,生命43. 事shì:事件,事实44. 物wù:物品,自然45. 名míng:名字,名人46. 又yòu:又是,再次47. 比bǐ:比较,比喻48. 不bù:不是,不好49. 可kě:可以,可能50. 其他qí tā:其他的51. 之一zhī yī:其中之一52. 然rán:然后,自然53. 也yě:也是,也可以54. 乃nǎi:就是,才能55. 后hòu:后来,之后56. 出chū:出门,出现57. 先xiān:先前,先生58. 才cái:才能,才刚59. 不仅bù jǐn:不仅如此60. 也许yě xǔ:也许是这样的61. 有yǒu:有时,有钱62. 大dà:大家,大概63. 因yīn:因为,原因64. 曰yuē:说65. 所以suǒ yǐ:所以66. 还hái:还是,还有67. 可是kě shì:但是68. 但是dàn shì:但是69. 而已ér yǐ:仅仅70. 然而rán ér:然而71. 蒐集sōu jí:搜集72. 却què:却是,但是73. 虽然suī rán:虽然74. 然后rán hòu:然后75. 尤其yóu qí:尤其76. 是否shì fǒu:是否77. 另外lìng wài:另外78. 经验jīng yàn:经验79. 现在xiàn zài:现在80. 只是zhǐ shì:只是81. 无论wú lùn:无论82. 假如jiǎ rú:假如83. 告诉gào sù:告诉84. 一样yī yàng:一样85. 所谓suǒ wèi:所谓86. 绝对jué duì:绝对87. 若是ruò shì:若是88. 据jù:据说,根据89. 只有zhǐ yǒu:只有90. 或者huò zhě:或者91. 根据gēn jù:根据92. 想到xiǎng dào:想到93. 因为yīn wèi:因为94. 留下liú xià:留下95. 原则yuán zé:原则96. 一定yī dìng:一定97. 一直yī zhí:一直98. 大约dà yuē:大约99. 确定què dìng:确定 100. 等等děng děng:等等。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词1、听:(⼀)单指听。

如“夫⼦式⽽听之”;引申为理会。

“先王胜其法,不听⽽泣”(⼆)听从。

“谏⽽不听,则逃之”“其势宜听”(读四声)(三)治理、判断。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垂帘听政”(读⼀声,旧读四声)(四)任从、由着、放任。

“匠⽯运⽄成风,听⽽斲之”“听其⾃然”(读四声)2、临:(⼀)从⾼处往地处看。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居⾼临下”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上帝临⼥”⼜为从上⾯到下⾯来。

做敬词“请君临之”⽤于抽象意境,表⽰遇到。

“必也临事⽽惧,好谋⽽成者也”(⼆)对着书画的范本进⾏摹做。

“临摹”(三)众⼈相聚⽽哭。

“⼘临于⼤宫”特指众⼈定时在灵柩前哭。

“朝暮临”(旧读四声)3、量:(⼀)、(读⼀声)动词,计算物体容积。

“为⽌⽃斛以量之”。

引申为量长短。

“⽯称丈量,径⽽寡失”(⼆)、(读四声)名词,⽃斛⼀类的量器。

“谨权量”“齐旧四量:⾖、区、釜、钟”(三)、(读四声)才具,才华抱负“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四)、(读四声)审查,揣度。

“量敌⽽后进”“量⼒⽽⾏”4、因:(⼀)动词,依靠,凭借。

“因⼈之⼒⽽敝之,不仁”“余有所疑,愿因先⽣决之”(⼆)介词,表⽰通过的意思。

“魏王使客将军⾟垣衍间⼊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三)介词,表⽰由于的意思。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发展为“因为”(四)名词,缘由。

“⽆因⽽⾄前”(五)副词,于是。

“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5、完:(⼀)、完善、完整。

“巢⾮不完也”“初⼊⽆完群”先演变为双⾳词“完整”(⼆)、修缮,修葺。

“⼤叔完聚,缮甲兵”“⽗母使舜完廪”作动词是表⽰使之完整6、官:(⼀)、⾏政机关(指处所)。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能治千⼈者,使处于万⼈之官”可理解为“官府”。

引申为⾏政职务。

“敢告不敏,摄官承罚”可理解为“官职”⼜引申为⾏政机关的⾸长。

“百官总⼰,以听于冢宰”(⼆)、⽿、⽬、⼝、⿐、⼼合成五官“⼈之百事,如⽿⽬⼝⿐之不可以相借官也”7、⾏:(⼀)、(读hang⼆声)名词。

文言文字词大全

文言文字词大全

文言文字词大全1.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2.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5. 被:通“披”,穿戴。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6.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7. 敝:通“弊”,弱点。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8. 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9. 卒:通“猝”,仓猝。

形容词。

“五万兵难卒合。

”10. 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11. 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12. 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3. 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14. 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15. 得:通“德”,恩惠;感激。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6. 属:同“嘱”,嘱托、托付。

动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17. 质:通“贽”,见面礼。

名词。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8. 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19. 盖:通“盍”,何不;为什么。

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20. 指:同“旨”,旨趣。

名词。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21. 驩:同“欢”,欢聚。

动词。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22. 还:同“环”,环绕。

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23. 还:同“旋”,回转、掉转。

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4. 离:通“罹”,遭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

”25.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26.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7. 陵:通“凌”,凌侮。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101.【困】(一)无路可走。

“~穷”指生活艰难。

论语尧曰:“四海~穷。

”“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

”(二)遇到困难,被难住。

论语季氏:“~而学之,又其次也。

”引申为困住。

论语子罕:“不为酒~。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于所溺。

”102.【侈】过多。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于德。

”(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

枝指:指手生有六指。

)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指,由~于性。

”引申为邪,放肆,不检束。

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无不为已。

”又为奢侈,跟“俭”相对。

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靡,不顾国政。

”103.【靡】(一)无。

诗经大雅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又小雅釆薇:“~室~家。

”(二)倒下。

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

”[披~]也是倒下。

汉书司马相如传:“风之所被,罔不披~。

”又用来形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三)浪费。

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

”礼记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104.【寡】(一)少。

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有者。

”论语季氏:“不患~而患不均。

”[~人]寡德之人。

诸侯的自称。

战国策齐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无夫。

战国策齐策四:“哀鳏~,恤孤独。

”后来指死了丈夫。

如“新~”。

105.【少】(一)多的反面。

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

”又副词。

稍,略。

战国策赵策四:“~益嗜食,和于身。

”又:“太后之色~解。

”又指时间短暂。

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圉yǔ:1.牢狱。

2.囚禁。

3.阻止,阻挡。

4.边境。

5.养马。

6.指养马的人。

7.通“敔”。

乐器名,形如伏虎。

这段话是放鱼于池的情况。

)注意:上古“稍”字只当“渐”讲,而“少”字则相当于现代的“稍”。

(二)轻视,瞧不起。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言:1、动词:说话。

2、名词:言论。

语1、动词:谈话。

2、读yu:告诉。

3、名词:言论。

4、谚语、俗话。

辨:言、语:言是指自动的跟人说话。

语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

谓:1、对某人说。

2、叫做。

3、评论。

4、通“为”。

辨:谓与曰: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

曰字后面紧跟着的就是引语。

访:1、咨询2、拜访3、查访,侦查。

请:1、请求。

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引申义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的是名词。

召:呼唤,特指上对下。

引申义为招致,导致。

辨:召与招,用口叫人称“召”,用手招人来称“招”。

报:1、断狱,判决罪人。

2、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送还给他东西以为回答。

3、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

4、给回信,答复。

告:1、告诉,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

2、规劝,此义一般只用于忠告。

辨:报与告,“报”字一般用于复命。

“告”字用于告诉。

告与语,对上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告与诰,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谏,用言语纠正君父或者尊长的过失。

讨:1、研究,引申为治理。

(讨,研究;论,评论)2、声讨,引申为征讨。

反:1、翻转,颠倒。

引申义为相反,对立。

2、造反,叛乱。

3、回来,引申为退换,归还。

复:1、动词。

回来,回去。

引申义为回复,报复。

2、副词,再。

又。

古代说“复”不说“再。

”辨:反与复,在“回来”的意义上,“反”用的更加广泛。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

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要掌握的千个古汉语常用词王力先生说:我们如果有计划的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也就能基本上解决阅读古书时词汇的困难。

这1000多个词如下: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图、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师、姑、女、族、党、仇、河、防、城、池、田、馆、辞、谢、责、让、争、使、令、属、托(应为言旁)、往、来、去、从、违、即、就、趋、赴、战、击、引、却、冯、据、约、解、释、具、给、计、谋、会、习、疾、病、饿、厌、衰、崩、匮、困、侈、靡、寡、少、微、强、固、再、三、帝、后、王、侯。

子、息、宗、庙、诗、书、礼、乐、知、识、见、示、观、望、矜、哀、憾、患、恤、恕、愤、持、措、拱、攻、窃、诛、翦、修、讲、设、立、忠、信、士、仆、御、右、盗、恭、谅、正、邪、好、恶、贼、敬、慎、苟、显、著、相、帅、国、家、社、稷、仁、义、道、德、文质、色、臭、先、前、后、内、外、间、行、走、出、入、之、适、进、退、逾、逸、逼、决、治、树、艺、事、保、爱、伤、害、比、喻、诚、伪善、淫、凶、疏、戚、饥、孰、滋、共、同、殊、异、斤、钧、锺、烈、倍、政、教、法、术、势、数、朝、野、途、江、关、宫、府、衣、冠、屡、商、贾、旅、徒、年、岁、赡、说、听、毁、誉。

劝、居、登、临、过、称、量、鬻、市、假、离、合、因、改、作、为、取、求、奉、致、得、益、竭、坚、利、完、备、陈、故、穷、难、夷、平、庸、已、必、一、参、什、伯、晦、朔、时、世、期、官、吏、爵、权、衡、果、实、聪、明、功、名、北、中、下、遵、徂、征、归、涉、降、流、放、游、浮、集、采、叔、振、援、操、秉、举、斯、伐、稼、穑、获、纳、交、错、被、任、负、施、用、制、贻、怀、慕、惩、、悼、淑、幸、偷、薄、险、阻、悠、皇、永、孔、亟、庶、裘、褐、裳、庭、宇、亩、所、骖、驷、策、矢、躬、身、领、武、仇、耦、征、收、发、封、弃、俟、迁、徙、遗、失、存、处、坐、遇、接、承、刺、折、戮、问、对、许、省、审、虑、怨、忍、快、兴、废、变、曲、直、长、小、贪、廉、轻、重、狂、殆、危、面、口、齿、耳、目、指、饭、食、服、饰、布、斗、式、检、英、灵、豪、然、且、或、曾、更、渐、俱、并、而、若、尔、建、置、罢、学、养、干、谒、徇、矫、效、留、遣、逢、候、延、胜、败、守、破、骑、伏、围、突、禽、纵、购、抑、按、拔、擢、挟、将、亨、顾、察、裁、断、奏、敕、委、捐、详、诈、与、夺、至、止、寤、寐、恨、惊、冀、贵、贱、壮、大、多、笃、专、壹、稍、略、辄、犹、阴、阳、休、咎、机要、祖、宾、郎、南、部、曹、邻、里、狱、阙、祠、第、屏、帐、壁、案、字、昼、项、乳、体、意、谄、谀、诬、辩、诉、怜、闵、吊、除、拜、营、务、积、聚、寻、迭、代、替、成、遂、系、累、羁、牵、悬、结、绝、擅、披、拉、奸、回、雅、俗、公、私、偏、全、独、特、丑、陋、秽、玄、素、白、方、夙、惟、霄、汉、景、曜、都、邑、鄙、边、塞、殷、周、胡、虏、戎、倡、优、伎、皂、宦、竖、臧、获、禄、位、产、业、货、赂、资、财、贿、情、性、声、响、拳、脚、端、绪、节、度、率、议、论、讽、贬、谪、斥、宣、褒、赠、颠、复、诣、肆、历、寓、寄、禁、戒、恃、玩、敷、化、加、损、刻、勒、郁、舒、张、驰、是、非、能、可、以、凡、圣、残、暴、甘、辛、鲜、敞、寒、温、幽、冥、奥、精、众、便、嘉、遽、速、弥、愈、尤、极、甚、最、夫、妇、婴、孩、亲、眷、竹、木、谷、壑、亭、台、郊、墟、才、材、簿、籍、状、类、寿、命、志、趣、涕、泣、膏、泽、帷、盖、梗、概、本、末、纪、监、抚、游、扬、抗、奋、沉、没、通、达、辨、析、切、推、移、革、闻、宿、随、拟、测、当、须、饶、秀、丽、工、博、核、奇、偶、丹、红、允、舛、宁、预、尚、攸、甫、聊、匪、厥、经、典、简、篇、词、赋、序、铭、诔、赞、章、表、闲、伦、常、纲、维、几、始、终、羞、辱、创、造、潜、藏、步、履、枕、藉、凌、历、胁、迫、陨、落、运、输、徭、役、戍、募、吹、唱、扣、弹、读、啼、号、讯、诘、叙、诉、摹、写、排、攘、窜、列、垂、尊、盛、虚、枉、和、顺、凛凝、烂、漫、赤、碧青、苍、乍、暂、每、既、卿、傅、仪、容、祥、殃、条、理、支、叶、朵、颖、轩、冕、庾、廪、帛、缕、扃、牖、楹、槛、梁、陵、津、浦、畴、陌、晡、曛、块、砺、掇、控、扪、把、挑、投、掷、递、蹈、蹑、升、缘、偃、仆、毙、倾、聆、眺、睇、眄、瞻、逥、还、逝、分、诀、悸、恸、帐、慨、警、惕、欲、感、酌、酹、酣、觉、央、阑、清、澄、浑、安、乖、互、繁、烦、急、忽、但、星、辰、岳、丘、岭、栈、阁、甸、藩、苑、陇、堑、坟、蹊、径、汀、洲、渚、皋、涯、塘、垠、辇、毂、辕、辙、簪、缨、绂、绶、衾、襦、袂、羹、飧、丝、管、弦、鼓、鼙、僚、群、辈、思、索、鉴、赏、料、想、占、卜、戏、弄、动、定、驻、住、依、倚、雕、制、生、消、淹、漏、泛、涵、蒙、蔽、荫、灸、啖、饷、敛、贡、激、濯、拂、逆、凋、零、屠、灭、罄、尽、了、肖、暨、逮、暝、黯、纤、悉、赢、短、骄、慢、妄、层、乔、耿、渺、缛、稠、综、杂、遍、尘、霭、峦、岩、阿、隅、畔、际、纶、纂、床、蓐、妆、奁、厨、筵、肌、肤。

古汉语常用词整理

古汉语常用词整理

古汉语常用词整理一、【言】1、动词。

说话,说。

“食不语,寝不言”。

“岂敢言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2、名词。

某人说的话,言论。

“听其言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诗三倍,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又一个字为一言。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二、【语】1、动词。

谈话。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读第四声)告诉。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3、名词。

言论,言语。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4、谚语、俗语。

“语曰‘唇亡则齿寒‘”。

三、【次】1、依顺序排列。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四、【如】1、往,到……去。

“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2、像。

“猛如虎,很如羊”。

引申为依照。

“犬皆如人意。

”。

(不如)不及,比不上。

“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3、形容词词尾。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如也(很舒服的样子)。

”4、如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连词。

或。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五、【侵】1、进攻,特指没有钟鼓的进攻。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引申为冒犯。

又为侵夺,欺凌。

“豪暴侵凌孤寡“。

六、【及】1、追赶上。

“故不能推车而及”。

引申为达到。

“将及华泉”。

引申为到那个时候。

“病未及死”。

又引申为设计,发生关系。

“言不及义。

”2、与。

用为连词。

“生庄公及共叔段”。

又用作介词。

“屈完及诸侯盟(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七、【克】1、攻胜,攻破。

“郑伯克段于鄢”。

引申为克服。

“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等于说服自己的私欲。

)2、能。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八、【穆】1、和。

“穆如清风”。

在这个意义上,“穆”和“睦”差不多。

2、敬。

“肃穆”。

“天子穆穆”(肃敬的样子)。

3、宗庙的次序。

九、【兵】1、兵器,武器。

356个文言常用词

356个文言常用词

356个文言常用实词1贱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 贫贱有此女(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2圣①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3愚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4足①脚:非利足也(劝)②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攻①进攻:转而攻秦(过)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6经①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②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③经过: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归)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7劝①勉励、鼓励:劝学(劝)果行,国人皆劝(勾)②劝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8学学习:学不可以已(劝)9中①内、里:座中泣下谁最多。

(琵)②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 才能不及中人(过)③合乎:木直中绳(劝) 隐中胸怀(促)④正对上,正着目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10疾①病: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五)②痛恨:君子疾夫舍曰……(论)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③急速:鸟起马惊,疾逸道左(柳)④加强:声非加疾也(劝)⑤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11致①达到:而致千里(劝) 致万乘之势(过)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12假①借:人多以书假余(送)②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③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给: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⑤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13绝①断,断绝: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②极:佛印绝类弥勒(核)③横渡:而绝江河(劝)④绝对: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14兴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②发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大兴师伐秦(屈)③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15功①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②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16强①有力:筋骨之强(劝)②强盛:强国请服(过)③勉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促)17用①运用、使用: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②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③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④作用、用处: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18行①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②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 其行廉(屈)③实行,做:余嘉其能行古道(师)④行走:道芷阳间行(鸿) 草行露宿(指)⑤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⑥行列:涕落百余行(孔)⑦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⑧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⑨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19广①大,扩大:明道德之广祟(屈)②宽阔: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20识①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②知道:识盈虚之有数(滕)③记住:汝识之乎(石)④通“智”:失其所与,不知(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⑤识别:独其为文犹可识(游)21达①通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②到达: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数息可达矣(柳)22知①知道:何由知吾可也(齐)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 句读之不知(师)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3失①失掉:失其所与,不知(烛)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24军①军队:乃号令于三军曰(勾)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 25击①敲打: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柳)②攻打: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为击破沛公军(鸿)26内①里面,(与外相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内立法度(过)②接纳,放入:距关,毋内诸侯(鸿)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27如①到,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②如同,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比得上: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固不如也。

古代汉语常用实词120

古代汉语常用实词120
例:“公疾病,求医于秦。”《左传》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2.疲惫。
例:“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3.贫困。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4.缺点;错误。
例:“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5.艰难困苦。
例:“朕得百姓欢乐,虽自病亦何害!”《续资治通鉴》
2.取道;经过。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项羽本纪》
3.方法;途径。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4.事理;规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例:“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道德;道义。
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例:“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推测;估计。
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F
非fēi

本义:违背、相反
1.违背,不合。
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论语·颜渊》
2.不对;错误。
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归去来兮辞》
3.责备;反对。
例:“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淮南子·泛论训》
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ān

本义:安居
1.安定;平静。
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使安定,平静。
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安抚。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

古代汉语常用词野、徒、贾、年、岁、役、造、藏、厉、藉、诉、写、闲、淹、游、丽、荣、是、幽、年。

本义:谷熟也。

引申义:1、年景,收成。

2、时间单位,十二月为一年。

3、年龄,岁数。

4、寿命。

一生的岁数。

5、帝王的年号。

岁本义:木星也。

越历二十八宿,宣偏阴阳,十二月一次。

引申义:1、年的别称。

2、年龄。

3、年景,收成。

4、时光,岁月。

贾本义:贾市也,做买卖之意。

引申义:1、商人。

2、做买卖,经商。

3、买。

4、卖。

5、招致。

6、招致。

7、姓氏。

役本义:戍边也。

引申义:1、服兵役,服劳役。

2、驱使。

3、旅行。

4、特指战争、战役。

5、事务。

徒本义:步行也,赤脚行走。

引申义:1、步行。

2、同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多。

3、门徒,徒弟。

4、白白地,空,光。

5、只,仅仅。

6、刑徒,役徒,被判刑劳役的人/竟,乃。

淹本义:水也。

河川,出益州。

一条河或江。

引申义:1、浸泡,浸渍。

2、淹没,沉没。

3、迟缓,拖延,滞留。

4、广博,深入。

5、深,特指知识的深广。

闲本义:同“栏”也,门中有木。

引申义:1、马圈,栅栏。

2、通“娴”,熟习,熟练。

3、闲暇,清闲。

4、空闲,空。

5、道德的范围。

例:“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6、防闲。

7、安静,镇静。

8、文雅,不浮躁粗俗。

厉本义:旱石也,粗悍的磨刀石。

引申义:1、磨刀石。

2、磨。

3、凶恶的。

4、甚,厉害。

5、恶鬼。

6、恶疾。

瘟疫,传染病。

7、严厉,严肃。

8、剧烈,猛烈。

藉本义:祭藉也,祭祀时跪拜用的垫子。

引申义:1、践踏,欺凌。

2、杂乱,狼藉。

3、坐卧其上。

4、假使。

5、垫。

做衬垫的东西。

6、凭借,依靠。

诉本义:告也,使他人知情。

引申义:1、冤枉或告诉在上的人。

2、告状,控告。

3、叙述,诉苦。

丽本义:旅行也。

引申义:1、结伴而行。

2、(形)成对,成双。

“丽辞之体,凡有四对。

”3、华丽,美丽。

4、依附,附着。

荣本义:桐木也。

引申义:1、梧桐。

2、花。

3、开花。

4、茂盛。

5、光荣,荣耀。

6、荣誉,名誉。

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

高考文言文300个常见实词表高中文言文160个实词哀、爱、安、按、案、拔、白、败、拜、报、暴、备、被、倍、悲、北、背、奔、本、彼、逼、辟、蔽、毕、便、遍、表、并、伯、薄、泊、博、步、裁、苍、操、草、策、曾、差、尝、长、超、朝、陈、称、诚、出、除、辞、驰、冲、传、垂、次、刺、促、错、处、达、殆、怠、旦、独、笃、度、断、夺、发、法、反、放、非、分、奉、服、伏、复、盖、苟、鼓、固、寡、国、过、恨、厚、患、或、疾、即、既、将、解、结、矜、竟、景、就、绝、堪、克、困、怜、弥、靡、莫、逆、能、内、迫、期、奇、迁、劝、却、如、若、稍、色、甚、审、识、适、是、书、数、疏、率、私、遂、涕、图、徒、王、望、微、闻、恶、悉、系、相、谢、幸、延、阳、要、宜、狱、再、造、贼、振、直、志、治、置、诸、族、左、初中文言文140个实词昂、傲、包、比、鄙、兵、病、察、彻、乘、从、当、道、得、定、伐、犯、方、负、赋、更、故、顾、观、归、好、号、还、会、惠、及、极、济、计、加、假、间、简、见、节、竭、尽、进、居、举、具、俱、聚、决、类、临、虑、论、漫、灭、明、名、命、谋、难、平、戚、启、强、请、穷、求、取、去、全、任、入、塞、善、少、舍、涉、生、胜、师、施、实、食、使、释、恃、属、说、顺、素、汤、通、痛、退、亡、为、务、徙、狭、鲜、向、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遗、贻、夷、异、易、诣、益、阴、引、盈、余、逾、缘、远、云、责、章、知、止、致、质、众、专、周、走、足、卒、作、坐300个文言实词整理1.哀①悲哀,哀悼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②慨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③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④悲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⑤(声音)凄清尖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爱①给人好处、恩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③爱惜,顾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④舍不得,吝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⑤关心,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⑥通“薆”、“僾”,隐蔽,隐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故天下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礼记·礼运》3.安①安稳,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②安定,安逸,安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寝(《六国论》)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③怎么,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馆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④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按①用手下压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版》)②抚,握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5.案①文书,案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②通“按”,考察,查办,查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训俭示康》)6.拔①提升,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②越出,突出,高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攻克,攻取,占领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拔出,抽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遂拔以击荆轲(《荆轲刺秦王》)7.白①表明,陈述,禀报,告诉阿母白媒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白色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黄州快哉亭记》)③纯洁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8.败①毁坏,背弃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②打败仗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③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秦晋崤之战》)④打败,战胜败秦师于骰(《秦晋崤之战》)⑤断,破烂的,破旧的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9.拜①授给官职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上,奉瑾拜表以闻(《陈情表》)③就任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④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拜谢三年将拜君赐(《秦晋崤之战》)⑥拜访,拜见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0.报①报告,告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③通“赴”,急忙吾今且报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④报答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崤之战》)11.暴①暴躁,急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②猛然,突然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③通“曝”,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④凶恶,残暴伐无道,诛暴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常用词(1086个)常用词(一) 60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

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

”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

平原君自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

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又一个字为一言。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

谈话。

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yù。

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

”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

女:你。

)(三)名词。

言论,话。

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

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3.【谓】(一)对〔某人〕说。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

”论语公冶长:“子~子贡曰。

”(二)叫,叫做,认为。

诗经王风葛藟:“~他人父。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为指称,意指。

左传隐公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三)评论〔人物〕。

论语公冶长:“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里仁:“子~韶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舜时的音乐名。

)(四)通“为”。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为。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受命於人主,议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为侵官。

”[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4.【访】(一)咨询。

尚书洪范:“王~于箕子。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诸蹇叔。

”注意:上古汉语的“访”,是咨询的意思,不可误会为探望。

“王访于箕子”,是说周武王向箕子咨询关於“天道”的意见。

“穆公访诸蹇叔”,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咨访关於袭击郑国的意见。

都不是简单的拜访。

“访”的直接宾语是事,不是人。

所以第一例中有“于”字,表示箕子是间接宾语;第二例中有“诸”字,它是“之於”的合音,“之”指袭郑这件事。

(二)拜访(后起义)。

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诗:“洛阳~才子,江岭作流人。

”(江岭:江西庾岭。

)引申为探寻[古迹,名胜]。

王勃滕王阁序:“~风景於崇阿。

”苏轼石钟山记:“至唐李渤始~其遗踪。

”(三)查访,侦查(晚起义)。

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缉纠结,皆归刑部。

”5.【请】请,请求。

左传隐公元年:“亟~於武公”。

注意:“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

左传隐公元年:“则~除之。

”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请”后动词表示我的行为。

左传隐公元年:“臣~事之。

”在上古汉语里,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

左传宣公二年:“会~先。

”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以战喻。

”引申为请求给予,后面跟着的是名词。

左传隐公元年:“为之~制。

”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粟。

”6.【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

”引申为招致,导致。

荀子劝学篇:“故言有~祸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报】(一)断狱,判决罪人。

韩非子五蠹:“~而罪之。

”汉书张汤传:“传爰书,讯鞫论~。

”(爰书:录有犯人口供的判决文书。

鞫:详尽审问。

)(二)受了别人的东西以后,还送给他东西以为回答。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琼琚。

”引申为回答别人的恩惠或仇恨,即报恩或报仇。

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

”又引申为天对人的善恶的报复。

荀子宥坐:“为善者天~之以福,为不善者天~之以祸。

”(三)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

战国策齐策四:“庙成,还~孟尝君曰。

”(四)给回信,答覆。

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幸勿为过。

”8.【告】(一)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且~之悔。

”特指以大事报告祖宗或上帝。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庙。

”(二)规劝,旧读入声,读如梏gù。

此义一般只用於“忠告”。

论语颜渊:“忠~而善道之。

”[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9.【谏】用言语纠正君父或尊长的过失叫做谏。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

”论语里仁:“事父母几~。

”(几:不显露,暗地里。

)10.【讨】(一)研究。

论语宪问:“世叔~论之。

”(讨:研究。

论:评论。

)引申为治理。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无日不~国人而训之。

”(二)声讨。

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贼。

”引申为征伐,征讨。

左传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

伐宋。

”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贪其土。

”(不庭:不来朝见。

)11.【反】(一)翻转,颠倒。

诗经周南关雎:“辗转~侧。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手也。

”引申为相反,对立。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是。

”又为反而,反倒。

诗经邶风谷风:“~以我为雠。

”(二)造反,叛乱。

史记项羽本纪:“日夜望将军至,岂敢~乎?”(三)回来。

左传宣公二年:“~不讨贼。

”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则冻馁其妻子。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

引申为退还,归还。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

”(餐:同“餐”。

)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

”(旄:通“耄”,老人。

倪:小孩。

)又为反省。

孟子公孙丑上:“自~而不缩。

”(缩:直。

不缩:没有理。

)12.【复】(一)动词。

回来,回去。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

”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

”注意:“复”是“往”的反面,所以说“往~”。

“复”又与“反”是同义词(都是“回来”),所以说“反~”。

“复”与“来”意义也相近,所以又说“来~”。

引申为回复,报复。

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

”又滕文公下:“为匹夫匹妇~雠也。

”又为还原。

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

”(辟:君。

厥辟:他的君。

指太甲。

)后代有“~辟”,“~位”。

(二)副词。

再,又。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假道於虞以伐虢。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驰,~斩汉一都尉。

”又淮阴侯列传:“水上军开入之,~疾战。

”注意:在这种意义上,古代说“复”,不说“再”。

[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13.【舍】(一)宾馆,招待所。

庄子说剑:“夫子休就~。

”(请您休息,住在宾馆里。

)引申为房舍。

(二)住一夜。

特指行军或狩猎的临时住宿。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

”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

”(三)军行三十里为一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

”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

”(原:周邑。

)(四)放弃,不要,不取。

这种意义后来写作“舍”(shě)。

左传隐公元年:“食~肉”。

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

又僖公三十年:“若~郑以为东道主。

”引申为释放。

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

”又万章上:“始~之,圉圉焉。

”今仍简化为“舍”。

14.【次】(一)依顺序排列。

左传成公三年:“~及於事。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

”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词。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

”又:“~之又不能拾遗补阙。

”(二)临时驻扎。

左传僖公四年:“师进,~於陉。

”又:“师退~於召陵。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于雀梁。

”15.【如】(一)往,到……去。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师。

”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齐,惠公~秦。

”(二)像。

诗经卫风淇奥:“~切~磋,~琢~磨。

”史记项羽本纪:“猛~虎,很~羊。

”引申为依照。

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

”[不如]不及,比不上。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人。

”战国策齐策一:“自以为不~。

”(三)形容词词尾。

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严肃的样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样子)。

”(四)如果。

论语先进:“~或知尔,则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五)连词。

或。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五六十。

”又:“宗庙之事,~会同。

”16.【驰】(一)马快跑。

左传宣公十二年:“遂疾进师,车~卒奔。

”(马驾车快跑,士卒飞奔。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千里。

”特指驱马追击敌军。

左传庄公十年:“公将~之。

”又成公二年:“不介马而~之。

”又为打马使快跑。

孟子滕文公上:“好~马试剑。

”汉书周亚夫传:“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入。

”引申为疾行。

成语有“风~电掣。

”(二)传播,流布。

韩诗外传:“名声~於后世。

”孟浩然春燕诗:“英名日四~。

”(三)向往,奔向。

隋书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魏阙。

”(魏阙:也叫象魏。

皇帝所居的宫阙。

)[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