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过程中三种安全机制综述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综述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黑客攻击、金融欺诈、信息盗窃等网络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给个人和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隐私损失。
因此,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也称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如何保护计算机和网络不受恶意攻击的影响。
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包括密码学、网络安全协议、安全审计、安全威胁分析、入侵检测等技术。
首先,密码学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的核心。
它是一门旨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学科,主要研究密码系统的设计和破解。
密码系统通常包括加密算法、解密算法和密钥管理。
密码算法也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对称加密算法一般用于传输小文件和数据,非对称加密算法则更适用于加密大文件和数据。
其次,网络安全协议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安全协议是一种规则,用于保障网络上的用户和资源不受到恶意攻击和未授权访问的影响。
网络安全协议包括SSL、IPSec和TLS等。
这些协议通过安全机制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和验证码,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安全审计也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审计是对计算机系统或网络上的活动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安全审计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安全漏洞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安全威胁分析也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的重点。
威胁分析是指通过对系统或者应用环境的观测岁分析试图探测恶意的行为,例如漏洞利用、木马或者其他攻击。
安全威胁分析需要对各种安全漏洞和威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合理的安全策略和预防措施。
最后,入侵检测也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一步。
入侵检测是指通过实时监测网络系统中的活动,寻找可能的入侵和恶意行为。
入侵检测也被称为防火墙,它通过检测网络中的异常流量、协议和行为来发现和阻止恶意攻击,并将事件报告给安全管理员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总之,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研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因其直接相关到我们的个人和公共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文献综述资料
定义:入侵检测 技术是一种用于 检测网络中异常 行为和恶意攻击
的技术。
工作原理:通过 收集和分析网络 流量、系统日志 等信息,检测是 否存在未经授权 的访问、攻击或
异常行为。
分类:根据数据 来源和应用场景, 入侵检测技术可 以分为基于主机 的入侵检测和基 于网络的入侵检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包括黑客攻击、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等恶意软件,以及 拒绝服务攻击等。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扫描器等技术和工具, 以及数据加密、身份验证等安全机制。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行业标 准和规范。
黑客攻击:利用漏洞或恶意软件入侵计算机系统,窃取、篡改或删除数据,破坏系统正常运行 病毒传播: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病毒,感染计算机系统,导致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钓鱼网站:伪装成正规网站,诱导用户输入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和经济损失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 管理和政策法规
网络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网络安全政策和标准,监督网络安全措施的执行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行为,保护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制定网络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网络安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置系统漏洞、网络攻击等安全 事件
国际标准:ISO 27001、ISO 27002 等
行业标准:金融、医疗、教育等行 业的信息安全标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内标准:国家信息安全技术规范、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
安全模型阐述
安全模型阐述1、经典安全模型在经典安全模型中定义了"访问监视器的概念",参考监视器是用来控制当主体访问对象时发生的事情。
经典安全模型包含如下要素:明确定义的主体和对象描述主体如何访问对象的一个授权数据库约束主体对对象访问尝试的参考监视器识别和验证主体和对象的可信子系统审计参考监视器活动的可信子系统2 经典模型中的3个基本安全机制(1)身份标识和鉴别(2)访问控制(3)审计下面分别讨论:(1)身份标识和鉴别: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信操作在初始执行时,首先要求用户标识自己的身份,并提供证明自己身份的依据,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鉴别。
身份的标识和鉴别是对访问者授权的前提,并通过审计机制使系统保留追究用户行为责任的能力。
身份鉴别可以是只对主体进行鉴别,某些情况下,则同时需要对客体进行鉴别。
目前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的身份鉴别的技术涉及3种因素: · 你知道什么(秘密的口令)·你拥有什么(令牌或密钥)·你是谁(生理特征)仅以口令作为验证依据是目前大多数商用系统所普遍采用的方法。
这种简单的方法会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明显的风险,包括利用字典的口令破解;冒充合法计算机的登陆程序欺骗登录者泄露口令;通过网络嗅探器收集在网络上以明文(如Telnet,FTP,POP3)或简单编码(如HTTP采用的BASE64)形式传输的口令。
此外简单的口令验证在需要超过一个人知道同一个特权口令时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最明显的问题是无法确认有哪些人知道口令,特别是当没有及时更改口令时,无法确保临时获得口令的人员在执行完临时授权的任务后"立即"忘记口令。
任何一个口令系统都无法保证不会被入侵。
一些系统使用口令与令牌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检查用户口令的同时,验证用户是否持有正确的令牌(拥有什么)。
令牌是由计算机用户执行或持有的软件或硬件。
令牌连续的改变口令,通过与验证方同步获得验证。
由于口令是一次性的,所以口令的破解是不可能的,而且窃取口令输入和通信的企图变得毫无价值;以硬件形态存在的令牌具有使用者唯一持有的特性,使权限的授予和收回变得十分明确,避免了由于管理失误而造成的权限扩散。
安全管理机制有哪些方面
安全管理机制有哪些方面安全管理是保障组织信息系统及其相关资源免受威胁和恶意活动侵害的一种重要措施。
安全管理机制是指为实现信息系统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规范和流程。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安全管理机制正变得越来越关键。
下面将介绍安全管理机制的几个重要方面:认证和授权认证和授权是安全管理机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是确认用户身份和凭证的过程,包括用户名、密码、生物特征等。
授权是根据用户认证的身份,为其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
认证和授权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系统中用户的权限和访问范围,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审计和监控审计和监控是安全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审计可以记录系统中的各种事件、操作和异常行为,为后续的安全事件调查和追溯提供重要依据。
监控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异常和威胁行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传输和存储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有效地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方案。
安全漏洞管理安全漏洞管理是安全管理机制中的一项关键工作,通过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评估,及时修补和升级系统补丁,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受到攻击的风险。
同时,建立漏洞管理、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机制,能够在遭受安全事件时快速响应和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策略和规范制定安全管理机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策略和规范,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责任分工,为组织内部的安全管理行为提供指导和规范。
建立安全意识和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也是安全管理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述安全管理机制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石,需要综合考虑认证和授权、审计和监控、加密技术、安全漏洞管理、策略和规范制定等方面,构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只有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防护和管理,才能够有效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报告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报告一、引言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类网络攻击层出不穷。
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安全威胁形势分析1.黑客攻击:黑客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远程入侵目标网络,获取非法利益或破坏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2.病毒与恶意软件:通过电子邮件、下载、移动存储设备等方式传播,入侵用户系统,窃取信息或破坏系统。
3.钓鱼攻击:利用虚假的网站、电子邮件或社交平台等方式,诱骗用户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4.拒绝服务攻击:通过模拟大量合法用户向目标服务器发送请求,使其超负荷运行,导致服务不可用。
5.木马程序:利用病毒、蠕虫等手段,在用户潜意识及情感驱使下,控制用户计算机并获取敏感信息。
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综述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能够监控网络流量、过滤恶意数据包,有效地保护网络安全。
2.入侵检测与预防系统(IDS/IPS):通过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检测并阻止潜在的安全威胁。
3.数据加密与解密技术: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4.虚拟专用网络(VPN):通过建立安全的隧道,实现远程访问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劫持。
5.多因素身份验证技术:结合密码、指纹、虹膜等多种身份验证方式,提高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和精确度。
四、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技术案例分析1.黑客攻击事件:通过未经授权的访问,黑客入侵系统,利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黑客的入侵行为。
2.病毒感染事件:采用终端防御技术可以对病毒进行及时拦截和处理,有效保护用户系统的安全。
3.钓鱼攻击事件:通过域名监测与拦截技术能够识别虚假网站,避免用户因误认而泄露个人信息。
4.拒绝服务攻击事件:采用流量清洗技术,能够过滤恶意流量,确保服务持续可用。
5.木马程序事件:使用强大的反病毒软件和安全检测工具,能够实时监测并清除系统中的木马程序。
SNMP v3的安全机制综述
用代理认可的团体名来访问代理。同一个团体内的管理站 和代理才能相互起作用,不同团体间不能通信。这种简单的 团体机制有下列问题:团体名很容易被伪造,导致代理被入
侵,信息被控制、删改和泄露。这种分布式机制容易受到拒 绝服务攻击。
SNMP v2 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改善 SNMP v1 的缺陷。 SNMP v2 主要改善了管理的效率和适用范围等不足,并增强
了安全性。SNMP v2,的几个版本主要是通过引入 Party 概念 来实现安全性[4],从而改善了 SNMP v1 的几个缺陷。不过,这
样增加了协议的复杂性。这也违背了管理协议设计简单的
要求。不可否认,SNMP v2 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了不少改进, 不过依然没有达到现代的网络安全要求,于是 SNMP v3也就
78
网络管理工作站
SNMP
SNMP
SNMP
代理
代理
代理
MIB
MIB
MIB
网络元素
图 1 S NMP 管理体系结构
管理信息结构(SMI),描述管理信息的规则,是 MIB 的 一套共用的结构和表示符号。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管理进 程和代理进程之间的通信协议。协议的结构与 OSI 模型有 对应关系,如图 2[2]:
理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1 2. 0 4 ( 下 旬 刊)
S N M P v3 的安全机制综述
范文梅[1] 关伟成[2]
([1]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 广东·广州 510631; [2]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TP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2)12- 0078- 02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综述
加密算法可以是可逆的, 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2 数字签名机制 数字签名是附加在数据单元上的一些数据,或是对数据进行的密码 变换,以达到不可否认或完整性的目的。 这种机制有两个过程: (1) 对数据单元签名; (2) 验证签过名的数据单元。
17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
•
• •
这是基于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协议之上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它 定义了5类安全服务、8种特定安全机制、五种普遍性安全机制。
它确定了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的关系以及在OSI七层模型中安全 服务的配置,还确定了OSI安全体系的安全管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标准(ISO 7498-2)中, 定义了5大安全服务功能:身份认证服务、数据保密服务、数据 完整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和访问控制服务。
2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综述
1.2 网络安全威胁 1.2.1 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
(1)窃听:
(2)假冒 (3)重放
(4)流量分析
(5)破坏完整性 (6)拒绝服务
(7)资源的非授权使用
(8)特洛伊木马 (9)病毒
(10)诽谤
3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B3级——安全域保护(Security Domain)。 要求: 系统有自己的执行域,不受外界干扰或篡改。
增加以下
系统进程运行在不同的地址空间从而实现隔离。 具有高度的抗入侵能力,可防篡改,进行安全审计事件 的监视,具备故障恢复能力。 ●A1级——可验证设计(Verified Design)。 要求: 增加以下
移动ad+hoc网络安全综述
#
密钥管理
由于移动 "# $%& 网络具有自组织和动态拓扑的特性, 使 得在固定网络中常用的密钥管理手段无法在 "# $%& 网络中应 用, 例 如: ( ’. ) 或 1(0 2+3*)+4/*+%- ’(-*() ’()*+,+&"*+%- ./*$%)+*0 (12’) 就无法在移动 "# $%& 网络应用, 使用这些设施其一容 易导致单点失败和拒绝服务, 即该设施由于敌方攻击而失灵 了, 整个网络就不能正常运转了, 其二由于无线多跳通信误码 率高和网络拓扑动态变化, 会大大降低服务的成功率, 延长服 务时间, 其三, 容易导致网络拥塞, 本来就不充足的传输带宽, 网络中各节点还都要到该节点去认证 ! 文献 [5] 模拟试验了集 中认证、 分布认证、 本地认证三种方法的可扩展性、 健壮性和 有效性, 其中使用集中 ’. 的认证性能最差, 特别当网络节点 数量增加、 网络负载上升时, 集中认证的性能明显下降 ! 通过 实验证实了集中 ’. 的方法在移动 "# $%& 网络中无法应用, 但是近来提出的许多 "# $%& 路由安全协议, 都要求事先存在 或预先分配共享密钥或公开密钥, 这就要求提供适应于移动
"
"(!
移动 #$ %&’ 网络的安全弱点
传输信道方面
移动 !" #$% 网络采用无线信号作为传输媒介, 其信息在 空中传输, 无需像有线网络一样, 要切割通信电缆并搭接才能 偷听, 任何人都可接收, 所以容易被敌方窃听 * 无线信道又容 易遭受敌方的干扰与注入假报文 * "(" 移动节点方面 因为节点是自主移动的, 不像固定网络节点可以放在安 全的房间内, 特别是当移动 !" #$% 网络布置于战场时, 其节点 本身的安全性是十分脆弱的 * 节点移动时可能落入敌手, 节点 内的密钥、 报文等信息都会被破获, 然后节点又可能以正常的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综述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综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商业和个人领域的热门话题。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已经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和福利,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关于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担忧。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是指在无人机通信过程中,由于数据传输的不安全性、信号干扰、攻击等因素导致无人机系统的信息泄露、通信中断和飞行失控等现象。
本文将对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
一、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1. 数据传输的不安全性:无人机的信息数据通信主要依赖于无线电频谱,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号丢失、被窃取或篡改等情况。
由于无人机通信中涉及到高度机密的情报和数据,一旦数据遭到泄露或攻击就会对国家安全和军事行动造成严重威胁。
2. 信号干扰: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需要与地面控制站、其他无人机或卫星进行通信,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信号通路。
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如电磁干扰严重的地区或被干扰设备附近,无人机通信信号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干扰,导致通信中断或失控的风险。
3. 攻击风险:由于现代无人机的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都是基于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这就使得无人机系统容易受到黑客攻击、电磁攻击和软件漏洞利用等威胁。
一旦遭到攻击,无人机可能会被劫持、篡改指令引发事故,严重时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1. 强化加密技术:在无人机通信系统中,加密技术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通过使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无人机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可有效防止数据被窃取和篡改。
还可以采用频谱扩频和跳频等技术,增强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2. 强化网络认证和权限控制:在无人机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通信设备的接入权限和使用权限,对于合法授权的用户提供有效的通信服务,对于未授权的用户进行拦截和阻断,杜绝非法接入和攻击破坏。
3. 强化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建立多重备份和容错机制,提高无人机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一旦发生通信中断,能够迅速切换到备用链路或恢复正常通信,确保无人机的飞行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综述作者专业学号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现有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现状,揭示目前网络安全技术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管理措施,最后综合阐述了网络安全通讯的实现技术,对网络安全维护技术所要解决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安全管理、通信、维护1、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以Internet为代表的全球性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刻,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正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层次不断深入,应用领域更是从传统的、小型业务系统逐渐向大型、关键业务系统扩展。
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也正面临着日益剧增的安全威胁。
广为网络用户所知的黑客行为和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网页被修改、非法进入主机、发送假冒电子邮件、进入银行系统盗取和转移资金、窃取信息等网络攻击事件此起彼伏。
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拒绝服务攻击、电子商务入侵和盗窃等,都造成了各种危害,包括机密数据被篡改和窃取、网站页面被修改或丑化、网络瘫痪等。
[1]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大事,发展与现有网络技术相对应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网络安全、有序和有效。
的运行,是保证互联网高效、有序应用的关键之一。
[2] 对于Web服务器、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都有可能存在漏洞,恶意用户都有可能利用这些漏洞去获得重要信息。
Web服务器操作系统本身存在一些漏洞,能被黑客利用侵入到系统,破坏一些重要文件,甚至造成系统瘫痪。
Web数据库中安全配置不完整,存在弱口令或被数据库注入等安全漏洞,导致数据丢失或服务中断。
现在网页中的活动内容已被广泛应用,活动内容的不安全性是造成客户端的主要威胁。
主要用到Java Applet、ActiveX、Cookie等技术都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
Internet是连接Web客户机和服务器通信的信道,是不安全的。
通信网的安全与保密课程综述报告
HEFEI UNIVERSITY通信网的安全与保密课程综述报告题目:通信网的安全与保密课程综述报告系别: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班级: 11通信工程(1)班学号: 06姓名:郭丽丽导师:胡国华成绩:2014年 5 月17 日通信系统网络安全11级通信一班郭丽丽 06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技术不断革新的现代社会。
通信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强大使得我们对于通信网络的安全与保密有了更高的关注。
通信网络安全与保密主要是指保护网络信息系统,保证其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
现代通信网的安全与保密主要体现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安全与保密方面。
关键字:安全性保密性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正文:通信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
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通信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下面主要从有线通信和无限通信系统网络安全讨论。
1、有线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有线通信网络安全概念所谓有线通信网络安全,是指根据网络特性通过相应的安全技术和措施防止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等遭到破坏,防止非特权用户窃取服务。
也就是说,通过采取各种安全技术措施,防止通信网络自然或人为破坏,确保网络正常运行。
从网络的运行环节来分,网络安全有设备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用户识别安全等几个方面。
有线通信网络安全的发展现状干线通信以光纤通信为代表,容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发展很快。
低损耗、高容量、低色散的单模光纤在通信干线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中继站距离可达100~200km,高效率低噪声光放大器可使最大无电中继距离达500~600km。
网信工作综述
网信工作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信工作日益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信工作的核心任务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网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我们加强了网络安全的防护力度。
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我们成功防范了大量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活动,维护了公民信息和国家机密的安全。
其次,我们强化了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管。
建立了一系列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包括网络信息内容审核制度、网络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等,加强了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和管理,有效防止了虚假信息、非法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传播。
此外,我们积极推动了网络空间的治理和规范。
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多边机制,维护了我国在国际网络事务中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合规经营,推动网络空间的有序发展。
在网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和创新应用为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络攻击手段不断更新换代,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
其次,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尤其是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行为涉及到大量财产和人身安全问题,要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治力度。
另外,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广泛,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使虚假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
因此,要继续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管理和监管,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空间。
综上所述,网信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推进网络空间的治理和规范,为构建网络强国、建设网络安全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网信工作在维护网络安全的同时,也注重了提升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漏洞破解以及解决方案——安全的无线局域网网络
第2 7期
S IN E&T C N OG F MA I N CE C E H OL YI OR T O N
O I T论坛 0
科技信息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机制、 漏洞破解以及解决方案
安 全 的 无 线 局域 网 网络
颜 炳 风 ( 上海 交通大 学信 息安全 学院 中 国 上海
决方法。 ‘
【 键 词 】 线局 域 网 ; 线 破 解 ; E ; P 关 无 无 W PW A E E 8 21 E 0 .1协议 的 列表
协 议
I EE 8 2 1 E o .l
O 引言
课 题 目标
发 行 日期
19 97
频 率
24 GHz .
最 大 带 宽
I E 0 .l E E 821 a
I E 821b EE 0 . 1 I E 821g EE 0 . l I E 0 .1 E E 8 21i
19 99
19 99 20 03 2O 04
5GHz
24 GHz . 24 GH2 . 24 GHz .
5 Mb s 4 v
1 1Mb s p 5 Mb s 4 p 5 Mb s 4 p
1 无线 局 域 网 综述
11 背景 . 无 线 局 域 网在 很 多 个 重 要 的领 域 中 ,一 直 被 认 为 是 一 种
IEE8 21n E 0 .I
2o o7
24GHz或 5G . Hz
一
2 WiF rt t ces A ) — i oe e A cs( P cd WP ) 3WP 安 全 协 议( A ) ) A wP 2
个基 本 的无 线 局 域 网 网 络 , 括 访 问 点 、 线 客 户 端 、 本 服 务 包 无 基
计算机网络安全综述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 OLOGY I N FORM TI ON 2008N O.23SCI ENC E &TEC HNO LO GY I N FO RM A TI ON 信息技术1网络安全现状及技术分析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安全协议的形式化方法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主要有基于状态机、模态逻辑和代数工具的3种分析方法,但仍有局限性和漏洞,处于发展提高阶段。
黑客入侵事件不断发生,网络安全[1]监控管理理论和机制的研究就备受重视。
黑客入侵手段的研究分析、系统脆弱性检测技术、报警技术、信息内容分级标识机制、智能化信息内容分析等研究成果己经成为众多安全工具软件的基础。
网络系统中存在着许多设计缺陷和情报机构有意埋伏的安全陷辨。
在CPU 芯片中,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可以植入无线发射接收功能,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或应用程序中能够预先安置从事情报收集、受控激发的破坏程序。
这些功能,可以接收特殊病毒;接收来自网络或空间的指令来触发C PU 的自杀功能;搜集和发送敏感信息;通过特殊指令在加密操作中将部分明文隐藏在网络协议层中传输等。
而且,通过惟一识别CPU 的序列号,可以主动、准确地识别、跟踪或攻击一个使用该芯片的计算机系统,根据预先的设定收集敏感信息或进行定向破坏。
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克服了网络信息系统密钥管理的困难,同时解决了数字签名间题,并可用于身份认证,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 N A 密码、混浊理论等的挑战。
基于具体产品的增强安全功能的成果,很难保证没有漏洞。
2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脆弱性是伴随计算机网络一同产生的,在网络建设中,网络特性决定了不可能无条件、无限制地提高其安全性能。
要使网络方便快捷,又要保证网络安全,而网络安全只能在“两难选择”所允许的范围中寻找支撑点,可以说任何一个计算机网络都不是绝对安全的。
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开展业务活动。
然而,由于互联网使用的广泛性以及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也带来了许多安全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因此,建立有效的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进行概述和解释。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及其研究背景。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详细阐述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定义、意义以及相关技术与措施,并针对每个主题讨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法或策略。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或改进措施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旨在全面分析和解释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概念和重要性。
通过对这三个领域的综合介绍,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场景审核、内容监测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是如何帮助保护网络环境中的隐私、避免违法内容传播以及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这些领域未来发展的关注,并促进相关研究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 场景审核:2.1 定义与意义:场景审核是指对特定的场景、环境或活动进行审核和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确保场景符合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以维护秩序、促进安全、保护用户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场景审核的意义在于有效管理各类场景,防止非法、有害或违规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各类场景进行审核,可以预先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社会公共秩序和个人信息安全。
2.2 常见场景审核方案:常见的场景审核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网络平台内容审核:针对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中上传的用户生成内容进行审核,确保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政策。
信息系统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综述
信息系统安全威胁与防护措施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综述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信息系统面临的最常见威胁之一。
黑客通过各种手段,如网络钓鱼、恶意软件、拒绝服务攻击等,试图获取敏感信息或破坏系统正常运行。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信息系统需要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
首先,建立强大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的攻击。
其次,加强用户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避免点击可疑链接或下载不明文件。
此外,及时更新系统和软件补丁,修复已知漏洞,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二、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取敏感信息的行为。
这种威胁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是致命的。
为了保护数据安全,信息系统需要采取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
此外,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限制用户对敏感数据的访问,防止内部人员的滥用。
定期备份数据,并将其存储在安全的地方,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三、社交工程社交工程是指攻击者通过欺骗、诱导等手段获取用户敏感信息的行为。
这种攻击方式越来越常见,因为它利用了人们的信任和好奇心。
为了应对社交工程攻击,用户需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请求或提供个人信息。
信息系统也应该加强对用户的认证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访问系统。
此外,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用户对社交工程攻击的识别能力。
四、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
如果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未受到足够的保护,那么即使其他安全措施再完善,也无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因此,信息系统需要建立安全的数据中心,采用视频监控、门禁系统等措施,确保物理设备不被盗窃或破坏。
此外,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安全威胁多种多样,需要采取多层次的防护措施来应对。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社交工程和物理安全是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威胁,而防火墙、加密技术、权限管理、用户教育和物理安全措施则是保护信息系统安全的有效手段。
Ad hoc网络安全综述
第17卷V01.17第4期No.4电子设计工程ElectronicDesignEngineering2009年4月Apr.2009Adhoc网络安全综述谢文昊1。
万江2(1.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
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陕西西安710075)摘要:移动Adhoe网络是由一组自主的无线节点或终端相互合作而形成的网络,由于其动态拓扑、无线通信的特点,容易遭受各种安全威胁。
从传输信道、移动节点、动冬拓扑、安全机制、路由协议几方面,分析了移动A甥oc网络的安全弱点。
然后结合其安全策略和机制,分析了FsR、SRP和AODV3种典型的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关誓词:Adhoe网络;动态拓扑:安全机制;路由协议中圈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件编号:1006—6977(2009)04-0108--03SafetysummarizeofAdhocnetworkXIEWen-hao‘.WANJian92(1.College矽Technology,Xi’勰Shirou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2.Xi’anGo麟讥风tMiddleschod,Xi’佩710075。
China)Abstract:MobileAdhoenetworkisorganizedbyasetofindependentandwirelessnodes.However,itisparticularlyvul—nerableduetOitsfeaturesofdynamictOpology。
wirelesscommunicationinthispaper,firsdyvariouspossiblethreatstOzecn—rityisanalyzedinmobileAdhoenetworksucha8transmissionchannel,mobilenodes,dynamictOpology。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综述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综述1. 引言1.1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灾害救援、农业植保等领域,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无人机的飞行安全和运行效率。
如果无人机通信网络受到攻击或拦截,将会导致无人机失去控制、被劫持或遭受破坏,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涉及到信息泄露和数据篡改的风险。
无人机通常携带重要的数据和敏感信息,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或篡改,将对国家安全和商业利益造成严重损失。
加强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确保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才能充分发挥无人机技术的潜力,推动无人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是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无人机在军事、民用及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通信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当前,无人机通信系统存在着各种安全威胁,包括数据泄露、通信干扰、恶意攻击等,这些威胁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和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威胁,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技术,包括加密通信、身份验证、数据完整性验证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网络安全漏洞、安全策略制定不当、对抗技术不足等问题。
研究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提高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通过对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现状、挑战和关键技术进行综述,为推动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字数:215】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当前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分析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挖掘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加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综述
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综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
无人机的广泛应用领域包括军事、商业、航空、农业等众多领域。
随着无人机的使用不断增加,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无人机通信网络的特点、安全挑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无人机通信网络的特点1. 高速数据传输: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包括实时视频、图像信息、传感器数据等。
无人机通信网络具有高速数据传输的特点。
2. 高度移动性:无人机的任务经常需要在空中进行移动,所以通信网络需要具备对高度移动性的支持。
3. 高可靠性和实时性:无人机通信网络需要具备高可靠性和实时性,确保无人机能够及时获取任务指令和传输数据。
4. 复杂环境下的通信:无人机通常需要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比如恶劣天气、遥远地域等,通信网络需要能够应对这些复杂环境下的通信需求。
5. 高度安全性要求:无人机通信网络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以保护无人机的任务和数据不受到干扰和攻击。
以上特点使得无人机通信网络在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下面将介绍无人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挑战和解决方案。
1. 数据传输安全:无人机的高速数据传输需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以防止敏感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数据传输安全是无人机通信网络面临的首要挑战。
2.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在复杂的无人机通信网络中,确保每个节点的身份合法性和合适的访问控制是一项挑战。
恶意节点的潜入可能导致通信网络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数据泄漏等问题。
3. 频谱管理:无人机的高度移动性和大量数据传输需求对频谱有较高的要求,频谱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挑战。
4. 恶意攻击和干扰:无人机通信网络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和干扰,包括拒绝服务攻击、窃听、反射攻击等。
这些恶意行为可能会导致通信网络的瘫痪、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
5. 物理安全:无人机的物理设备也需要保证安全,防止被盗或者被篡改。
三、无人机通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1. 加密技术: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输过程中三种安全机制综述
随着TCP/IP协议群在互联网上的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风险问题的急剧增加。
为了保护国家公众信息网以及企业内联网和外联网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要大力发展基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
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的目标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连通性和自由性,用户在享受各类共有信息资源的同事,也存在着自己的秘密信息可能被侵犯或被恶意破坏的危险。
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保护有可能被侵犯或破坏的机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的控制。
具体要达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等目标。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的基础上,于1989年制定了在OSI环境下解决网络安全的规则:安全体系结构。
它扩充了基本参考模型,加入了安全问题的各个方面,为开放系统的安全通信提供了一种概念性、功能性及一致性的途径。
OSI安全体系包含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在各层次间进行的安全机制有:
1、加密机制
衡量一个加密技术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解密过程的难度,而这取决于密钥的长度和算法。
1)对称密钥加密体制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发送者和接收者用相同的密钥。
对称密钥加密技术的典型算法是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数据加密标准)。
DES的密钥长度为56bit,其加密算法是公开的,其保密性仅取决于对密钥的保密。
优点是:加密处理简单,加密解密速度快。
缺点是:密钥管理困难。
2)非对称密钥加密体制非对称密钥加密系统,又称公钥和私钥系统。
其特点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
(1)非对称加密系统的关键是寻找对应的公钥和私钥,并运用某种数学方法使得加密过程成为一个不可逆过程,即用公钥加密的信息只能用与该公钥配对的私钥才能解密;反之亦然。
(2)非对称密钥加密的典型算法是RSA。
RSA算法的理论基础是数论的欧拉定律,其安全性是基于大数分解的困难性。
优点:(1)解决了密钥管理问题,通过特有的密钥发放体制,使得当用户数大幅度增加时,密钥也不会向外扩散;(2)由于密钥已事先分配,不需要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密钥,安全性大大提高;(3)具有很高的加密强度。
缺点:加密、解密的速度较慢。
2、安全认证机制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为保证商务、交易及支付活动的真实可靠,需要有一种机制来验证活动中各方的真实身份。
安全认证是维持电子商务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它涉及到安全管理、加密处理、PKI及认证管理等重要问题。
目前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应用。
采用国际通用的PKI技术、X.509证书标准和X.500信息发布标准等技术标准可以安全发放证书,进行安全认证。
当然,认证机制还需要法律法规支持。
安全认证需要的法律问题包括信用立法、电子签名法、电子交易法、认证管理法律等。
1)数字摘要
数字摘要采用单向Hash函数对信息进行某种变换运算得到固定长度的摘要,并在传输信息时将之加入文件一同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后,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变换运算得到另一个摘要;然后将自己运算得到的摘要与发送过来的摘要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可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2)数字信封
数字信封用加密技术来保证只有特定的收信人才能阅读信的内容。
具体方法是:信息发送方采用对称密钥来加密信息,然后再用接收方的公钥来加密此对称密钥(这部分称为数字信封),再将它和信息一起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先用相应的私钥打开数字信封,得到对称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密钥再解开信息。
3)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是指发送方以电子形式签名一个消息或文件,表示签名人对该消息或文件的内容负有责任。
数字签名综合使用了数字摘要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同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4)数字时间戳
数字时间戳服务(DTS)是提供电子文件发表时间认证的网络安全服务。
它由专门的机构(DTS)提供。
5)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Digital ID)含有证书持有者的有关信息,是在网络上证明证书持有者身份的数字标识,它由权威的认证中心(CA)颁发。
CA是一个专门验证交易各方身份的权威机构,它向涉及交易的实体颁发数字证书。
数字证书由CA做了数字签名,任何第三方都无法修改证书内容。
交易各方通过出示自己的数字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电子商务中,数字证书主要有客户证书、商家证书两种。
客户证书用于证明电子商务活动中客户端的身份,一般安装在客户浏览器上。
商家证书签发给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商家,
一般安装在商家的服务器中,用于向客户证明商家的合法身份。
3、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
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
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下面我们分述几种常见的访问控制策略。
1)入网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
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以及用户入网时间和入网地点。
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可分为三个步骤: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帐号的缺省限制检查。
只有通过各道关卡,该用户才能顺利入网。
对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是防止非法访问的首道防线。
用户登录时,首先输入用户名和口令,服务器将验证所输入的用户名是否合法。
如果验证合法,才继续验证输入的口令,否则,用户将被拒之网络之外。
用户口令是用户入网的关键所在。
为保证口令的安全性,口令不能显示在显示屏上,口令长度应不少于6个字符,口令字符最好是数字、字母和其他字符的混合,用户口令必须经过加密,加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基于单向函数的口令加密,基于测试模式的口令加密,基于公钥加密方案的口令加密,基于平方剩余的口令加密,基于多项式共享的口令加密,基于数字签名方案的口令加密等。
用户还可采用一次性用户口令,也可用便携式验证器(如智能卡)来验证用户的身份。
2)网络的权限控制
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
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
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
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
我们可以根据访问权限将用户分为以下几类:(1)特殊用户(即系统管理员)(2)一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分配操作权限;(3)审计用户,负责网络的安全控制与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
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可以用一个访问控制表来描述。
3)目录级安全控制
网络应允许控制用户对目录、文件、设备的访问。
用户在月录一级指定的权限对所有文件和子目录有效,用户还可进一步指定对目录下的子目录和文件的权限。
对目录和文件的访问权限一般有八种:系统管理员权限(Supervisor)、读权限(Read)、写权限(Write)、创建权限(Create)、删除权限(Erase)、修改权限(MOdify)、文件查找权限(FileScan)、存取控制权限(AccessControl)。
用户对文件或目标的有效权限取决于以下二个因素:用户的受托者指派、用户所在组的受托者指派、继承权限屏蔽取消的用户权限。
一个网络系统管理员应当为用户指定适当的访问权限,这些访问权限控制着用户对服务器的访问。
八种访问权限的有效组合可以让用户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户对服务器资源的访问,
从而加强了网络和服务器的安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日益成为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换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认清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变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