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理学名词的解释:1. 病理:指疾病的异常状态或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
2.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诱因,可以是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
3. 发病机制:指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生化、免疫等变化的过程。
4. 病变:指疾病引起的组织或器官的异常形态、结构或功能改变。
5. 病程:指疾病从发生到恢复或进展的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程。
6. 病理学家:指专门从事病理学研究和诊断的医生或科学家。
7. 细胞病理学:研究疾病与细胞改变之间的关系,包括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
8. 组织病理学:研究疾病引起的组织级别的变化,包括组织的结构、细胞组成和炎症反应等。
9. 病理诊断: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标本的病理特征,确定疾病种类、性质和分级。
10. 病理报告:病理学家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撰写的对患者疾病情况的详细描述和解释。
11. 免疫组化:利用抗体与疾病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用于识别、定位和鉴定病理标记物。
12. 遗传学:研究基因和遗传信息在疾病发生和遗传传播中的作用。
13. 分子病理学:研究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分子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包括DNA、RNA、蛋白质等。
14.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引起的异常生理过程,以及机体对疾病的适应和代偿。
15. 病理解剖学:通过尸检等方法,研究疾病对器官和组织的影响,并探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16. 病理变异:指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病程中,表现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
以上仅是病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病理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涵盖范围广泛,还有许多其它专业术语和概念。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 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ATP 生成减少,使细胞膜Na+-K+ 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
病理变化: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
病理学名词解释
38. 病理性核分裂象:是异常的核分裂象,包括不对称性、多级性及顿挫性核分裂象。起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9. 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进入增值阶段(S期+G2期)瘤细胞在瘤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40.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种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1. 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极度消瘦、严重贫血、无力和进行性全身衰竭状态。
42. 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的产物(如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应(如交叉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皮肤及肾脏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副肿瘤综合征。
22. 漏出液:由于单纯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液体成分从血管内溢出,溢出的液体即漏出液。
23.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刺激物所在的部位所做的定向移动。这种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24. 炎症介质:是指由细胞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炎症反应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的功能,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6.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积蓄,称为玻璃样变。
7. .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蛋白凝固,组织保持原有的轮廓,肉眼观为灰白、灰黄色的坏死,多见于心、肾、脾等器官。
8.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在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处出现的红黄相间的条纹,似虎皮斑纹
9.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炎性假瘤:由于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肿瘤样团块,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成为萎缩。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肥大。
3、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改变称为变性。
6、脂肪变性:是指非脂肪细胞的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
7、玻璃样变性:是指纤维结缔组织间质、细动脉壁或细胞内在HE 染色切片中呈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
8、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9、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是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10、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半有炎症细胞浸润。
11、充血:由于动脉血液流入过多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动脉性充血或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2、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3、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4、虎斑心:是指心脏脂肪变性时,脂肪变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看起来,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正常的心肌的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5、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的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6、出血:是指血液自心血管腔溢出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
17、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18、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液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或梗塞。
19、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反应为主的病理过程。
20、感染:由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通常称为感染。
21、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变化过程和病因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病理学名词的解释。
1. 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结局的科学。
2. 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 组织学(Histology):研究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构成、功能和发生等的科学。
4. 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al Anatomy):研究病变形成的过程和解剖学改变的科学。
5.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科学。
6. 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通过对组织、细胞或体液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性质。
7. 病理分级(Pathological Grading):通过评估肿瘤细胞的异型度、细胞增生程度等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级,评估其恶性程度。
8. 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Staging):根据病变的大小、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确定肿瘤的分期,评估其临床预后。
9. 细胞增生(Cell Proliferation):细胞通过分裂和繁殖增加数量的过程。
10.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细胞主动选择性地自杀的过程,是细胞数量控制的重要机制之一。
11. 癌变(Carcinogenesis):正常细胞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
12. 肿瘤(Tumor):由一群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异常生物体,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3.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细胞间质正常,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肿瘤。
14.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细胞间质异常,生长快速,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的肿瘤。
15. 溶酶体(Lysosome):细胞内含有多种酶的胞器,能够消化细胞内外的物质。
16. 抗原(Antigen):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科学。
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
3.病理变化:患病时,机体局部或整体在结构、机能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的变化,总称为机体的异常。
病理学家将所观察到的结构方面异常称为病理变化或病理损害。
4.脱落细胞学检查:又称为临床细胞学检查,主要是从有腔器官和管道获取脱落细胞进行检查。
最常检查的器官如胸腔或腹腔积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尿道、气管及食道的刮取物或冲洗液等。
一些内脏器官和体表肿物还可采用细针穿刺,将细针吸取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
其优点是把对人体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5.大体检查:也称肉眼观察,主要用肉眼,必要时也可借助放大镜,对病变的器官和组织进行解剖学的大体观察,注意大小、颜色、形状、硬度、质地等变化,大小有时可用尺寸或重量单位来表示。
此为简单而易行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凭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6.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其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7.再生:是指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受损伤破坏后,由局部邻近的并有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发生增生,填补组织缺损进行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8.机化:较大的凝血块、血栓、炎性渗出物的纤维团块、组织坏死灶以及异物等,当其坏死不能完全被吸收时,则渐由周围组织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长入其中,最后使这些无活性的物质被有生命的结缔组织所代替,此过程称为机化。
9.增生:组织或器官内细胞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细胞数量增多,致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0.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其所处环境的某些因素影响,而转化成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的组织,称为化生。
11.凝固性坏死:常因局部缺血引起。
表现为:坏死区肉眼的正常组织结构模糊或消失,呈灰白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的凝固体。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论)l、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长大,或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长大,致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细胞分裂增殖,数量增多或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缩小;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致器官实质部分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通过增生,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有的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
6、细胞水肿:细胞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7、组织水肿:组织间隙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组织水肿。
8、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中性脂肪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
9、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H.E.染色为均匀一致的红染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
10、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血管壁原有结构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红染的、有折光性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样变性,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1l、黏液样变性:组织间隙内出现了类黏液(粘多糖和蛋白质)聚积,称为黏液样变性。
12、病理性钙化:除牙和骨外,机体其他组织内出现了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除牙和骨组织外,变性坏死组织内出现固体钙盐沉积,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14、转移性钙化: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清中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牙和骨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固体钙盐沉积,称这为转移性钙化。
15、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经溶酶体酶的自溶作用,出现的死亡后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16、凋亡:是通过机体细胞内的基因协调活化(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宿主细胞“自杀性"死亡,故也称程序性死亡,死亡细胞膜系统不破裂,不发生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以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的形式出现,类似树叶凋枯脱落,故名。
17、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伴腐败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变黑、发臭,称为坏疽。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
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4.槟榔肝:由于长期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因充血而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呈淡黄色,暗红色与淡黄色交错存在,在肝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5.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6.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白细胞共同构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这种膜状物质称为假膜,故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7.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为局部主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
8.蜂窝织炎: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9.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10.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1.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12.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称为癌前病变13.阿绍夫小体: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对风湿病有病理诊断意义。
它的中心为纤维蛋白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有风湿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和少量淋巴细胞等14.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会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15.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或环状分布。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健康: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3、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身体和心理异常4、死亡新概念:即脑死亡,24小时的观察时间内持续满足:(1)病人无自主呼吸;(2)一切反射消失;(3)脑电心电静止。
5、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6、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8、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9、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10、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坏疽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
11、再生: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如表皮的表层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增生、分化予以补充。
病理性再生是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12、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3、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
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学科,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病理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解释。
1.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病理免疫学、病理遗传学和病理统计学等多个分支。
2. 病理解剖学病理解剖学是研究疾病相关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的学科。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和改变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对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组织学结构、生理功能、代谢和生化过程等的影响和改变。
4. 病理化学病理化学是研究疾病相关物质代谢和分子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对生化代谢过程的影响和改变,包括代谢物的合成、分解、转运和储存等。
5. 病理免疫学病理免疫学是研究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改变,包括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和肿瘤免疫反应等。
6. 病理遗传学病理遗传学是研究疾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的遗传基础、遗传模式和遗传变异等,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7. 病理统计学病理统计学是研究疾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统计学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病因、病理类型和地理分布等,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8. 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的过程。
它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9. 病理标本病理标本是指从病人身体中取得的组织、细胞、液体等样本。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范围和程度,为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0. 病理报告病理报告是病理学家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所做的书面报告。
病理报告中包括病理诊断、病理类型、病变范围和程度、组织学结构、细胞学特征等内容,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开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构造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响。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响。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
超微病理学(ultrastructral pathology)由于电子显微镜问世和超薄切片技术建立,病理研究遂由组织细胞水平推进至亚细胞水平,进而研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超微结构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核浓缩(pyknosis)特征是核皱缩浓聚,嗜碱性增强。
核体积缩小深染。
核碎裂(karyorrhexis)表现为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呈碎块状分散在胞质中。
核溶解(karyolysis)由于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活化,使得DNA和核蛋白酶溶解破坏,细胞内PH降低,和染色质嗜碱性减弱,核淡染,仅能见到核的轮廓,在坏死后一两天内,细胞核完全溶解消失。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使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成为增生。
化生(metaplasia)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蓄的现象,常伴有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又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是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病理学名词解释(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适应(adaptation):2.萎缩(atrophy):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称为萎缩。
3.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伴有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的过程。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6.变性(degeneration):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和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和间质中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的某些物质堆积过多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7.坏死(necrosis):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停止,功能丧失。
8.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逐渐纤维化的过程。
9.坏疽(gangrene):身体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称为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三种。
10.细胞调亡: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11.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12.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且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
13.干酪样坏死: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因而得名。
14.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体积变小称萎缩。
通常由于该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有时可因细胞数目减少引起,或两者兼有。
2、化生:指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3、坏死:活体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4、坏疽: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
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败性变化。
5、机化:由肉芽组织替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6、肉芽组织: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等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7、心衰细胞:当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时,红细胞自肺泡壁毛细血管漏出于肺泡中,被巨噬细胞吞噬,肺泡腔内可出现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
8、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脏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9、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0、梗死:集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
1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12、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定向移动。
13、蜂窝织炎:是指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4、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肉眼观坏死区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5、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市区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6、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7、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18、虎斑心:在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可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如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由于心肌内血管分布不均,心肌缺氧轻重程度不一所致,血管末梢分布区心肌缺氧较重,脂变明显而呈黄色,缺氧较轻部位脂变较轻,心肌呈红色。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471个
病理学名词解释1. 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反应。
2。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组织、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肥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3。
增生(Hyperplasia):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
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5。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6. 线粒体渗透性移位:线粒体损伤常导致线粒体内膜高导电性通道的形成,称为线粒体渗透性移位.7。
自由基:具有未配对外层电子的化学基团。
主要包括羟自由基(OH。
)、全羟自由基(HO2。
)、超氧离子(O2-)、CCl3.自由基和不属于自由基的过氧化氢(H2O2)。
前三者称为活性氧基团。
8。
髓鞘样结构(Myelin figure):是指细胞质膜和/或细胞器膜脂质片断的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
见于细胞不可逆损伤。
9.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ATP 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0。
脂肪变(Fatty change):中性脂肪(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11。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2.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指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以及病理变化的科学。
病理学中涉及到许多术语和专业名词,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病理学名词解释:1. 细胞病理学:研究细胞形态学和结构改变的学科。
2. 组织病理学:研究疾病对组织形态学和结构的影响的学科。
3. 病变:指在生物体中发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改变。
4. 病理标本:指从患者身上取得的组织或细胞样本,用于病理学诊断和研究。
5. 病理学家:负责对病理标本进行分析、诊断疾病的专业人员。
6. 病理诊断:通过观察病理标本和临床病史,确定疾病的类型和性质。
7. 组织学:研究生物体各种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形态。
8.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9. 细胞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形态。
10. 病理报告:病理学家对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后所撰写的一份详细的报告,包括诊断、治疗建议等内容。
11. 病理分类:将疾病按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
12. 病理变异:指在一种疾病的不同个体中出现的病理学上的差异。
13. 病理图像学: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病理标本进行影像学分析。
14. 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
15. 病理生物学: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
16. 病理分子学:研究疾病分子水平的变化和机制。
17. 病理生化学:研究疾病的化学变化和机制。
18. 病理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疾病机制的影响。
19. 病理免疫学:研究疾病免疫过程的学科。
20. 病理发育学:研究疾病的发育和演化过程。
21. 病理治疗学:研究疾病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22. 原发病变:指疾病发生的主要部位或组织。
23. 继发病变:指由于原发病变引起的次要病变。
24. 炎症:组织对损伤的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等症状。
25. 萎缩:器官或组织的大小和质量减少。
26. 肿瘤:异常生长的组织,可以是良性的(非癌性)或恶性的(癌性)。
27. 假瘤:由于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组织增生。
28. 增生:指细胞数量的增加,可由于炎症、损伤或其他因素引起。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1、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5、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的过程称为化生。
6、变性:细胞损伤后,因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的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称为变性。
7、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8、机化:由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代替坏死组织(或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后可形成瘢痕组织。
9、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肉芽组织: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11、梗死: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液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12、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13、变质: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
14、渗出: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液体、蛋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
15、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产生并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亦称化学介质。
16、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黏膜时,涌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黏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这种炎症又称为假膜性炎。
17、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一类特征性炎症。
18、肉芽肿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又称为肉芽肿性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充血:机体的某器官或组织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2、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小动脉扩张、输入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3、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中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4、缺血: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5、出血:血液逸出心脏、血管之外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7、栓塞: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而不能通过,导致血管阻塞的过程,称为栓塞。
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8、萎缩:已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9、变性:是指细胞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显著增多10、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体内出现伊红着染的微细颗粒或大小不一的水泡。
11、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蓄积12、透明变性:是指某些慢性病理过程中,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伊红着染的同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13、粘液样变性:是指结缔组织代谢障碍,出现类粘液积聚。
14、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沉着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的病理过程15、坏死: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迅速分解液化17、水肿:等渗性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蓄积过多18、水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渗性体液在细胞内、外蓄积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19、脱水:由于水分摄入不足或丧失过多,造成水的负平衡20、高渗性脱水:此时,失水大于失钠,故又称缺水性脱水。
特点是血浆渗透压增高,血液浓稠,血细胞因脱水而皱缩,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
21、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
其特点为血浆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及组织间液均减少,血液浓稠,细胞内水肿,无渴感。
尿量增多,比重降低。
22、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比例丧失,或虽不按比例丧失,但经机体调节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23、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碳酸氢盐丧失过多而引起血浆中碱质[NaHCO3]原发性减少,致使H2CO3相对增多的病理过程24、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功能障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不足,致使体内生成的CO2不能充分排出,从而引起血中H2CO3原发性增多的高碳酸血症状态25、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肺的过度通气,CO2排出过多,血液中H2CO3减少所致的低碳酸血症26、适应:当内外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往往通过改变自身的机能、代谢和结构的一些特性使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统一,机体对环境的这种反应称为适应27、组织的改建: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组织结构随环境条件与机能要求的改变而发生有适应意义的变化28、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完全改变其机能和形态特征而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29、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30、代偿: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的破坏时,机体通过调整相应器官的代谢、功能和结构来代替补偿的过程31、修复:机体对损伤、死亡的细胞、组织进行修补以及对病理产物加以改造的过程32、再生: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后,由邻近的健康细胞分裂出新生的细胞来进行修复的过程33、肉芽组织的形成: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3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35、包囊形成:不能被机化的病理产物(如大脓肿、干酪样坏死)或异物(如寄生虫、子弹头)可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囊36、炎症: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损害所发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的变质、充血和渗出以及细胞的增生,临床上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炎症是全身反应的局部表现,往往是构成许多疾病的基础。
37、渗出:炎区血管中血液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壁进入炎区组织的过程38、炎性细胞:血液中的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组织称为白细胞游出,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性细胞,炎性细胞弥散于炎区组织间隙称为炎性细胞浸润39、炎症介质: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40、变质性炎:以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等变质性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41、渗出性炎:以渗出性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42、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主要特征的炎症43、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44、纤维素性炎:以炎性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主要特征的炎症45、出血性炎:炎灶内血管壁损伤较重,红细胞大量逸出,使渗出液甚至整个炎区组织呈现血红色46、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受到各种激原的刺激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和内分泌反应,通过这些反应机体可调整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应激是对机体有保护意义的适应性反应,但如激原的作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应激可给机体带来不良后果。
4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随后,由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纤溶系统被激活,血液由高凝状态转变为低凝状态而呈现出血倾向。
这种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48、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有害因素(如大失血、严重创伤、严重感染、过敏反应等)作用后,血液循环严重障碍,主要是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机体各器官、组织,特别是生命重要器官、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危及生命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49、发热:是指机体受到致热原作用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呈现体温升高的病理过程。
50、致热源:凡能引起机体发热的刺激物都称为致热原51、内生性致热源:在外源性致热原的激活下,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52、缺氧:由于组织的氧供应不足,或组织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机体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病理过程53、外呼吸性缺氧:肺泡气氧分压降低或呼吸功能障碍,致使血液从肺摄取的氧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5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发生变性,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缺氧55、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供给组织的血流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56、组织中毒性缺氧:某些有毒物质抑制细胞内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导致生物氧化过程障碍,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57、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的某些细胞发生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具有异常代谢和旺盛生长能力的新生细胞群58、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59、心内膜炎: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的炎症。
心瓣膜是心内膜最易受损的部位,因此,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心内膜炎一般是指心瓣膜炎。
60、疣性心内膜炎:疣性心内膜炎是以心瓣膜轻微损伤和出现疣状赘生物为特征的炎症。
61、溃疡性心内膜炎:溃疡性心内膜炎是以瓣膜受损较重、炎症直达瓣膜深层、发生明显坏死为特征的炎症62、实质性心肌炎:实质性心肌炎以心肌纤维的变质性变化占优势,常呈急性经过。
63、间质性心肌炎:间质性心肌炎是以间质渗出性和增生性变化占优势的炎症64、化脓性心肌炎:化脓性心肌炎以心肌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和脓液形成为特征65、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心包壁层和脏层的炎症。
66、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和静脉血回流受阻,以致心脏搏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物质代谢的需要,从而出现全身性机能、代谢障碍和组织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功能不全,临床上称为心力衰竭67、贫血: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68、营养性贫血:造血所必需的某些物质缺乏所引起的贫血69、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而引起的贫血70、肺炎:系指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71、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病变常由支气管炎开始,然后经由细支气管再波及所属肺泡管和肺泡。
由于每个病灶大致在一个肺小叶范围内,所以也称小叶性肺炎。
72、间质性肺炎:以肺泡壁、支气管、血管周围和小叶间等处肺间质发生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肺炎73、间质性肺气肿:肺组织含气量过多,致使肺脏体积膨大,称为肺气肿。
肺泡内含气量过多,称为肺泡性肺气肿,空气进入肺间质并在那里积聚74、肺萎陷:肺萎陷是指曾经充气、行使过呼吸机能的肺泡内含气量减少而致肺泡塌陷的病理变化。
75、呼吸功能不全:由于肺的通气和换气机能障碍,动脉血中氧饱合度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增多76、急性卡他性胃炎:是最常见、较轻微的胃粘膜表面的炎症。
以胃粘膜表面被覆多量粘液为特征77、出血性胃炎:较卡他性胃炎严重,以胃粘膜弥漫性或斑块状出血为特征。
78、坏死性胃炎:坏死性胃炎以胃粘膜局灶性坏死和溃疡形成为特征。
79、慢性胃炎:以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结缔组织显著增生为特征80、肝炎:是指肝脏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或间质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炎症过程。
81、肝硬变: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进行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和结缔组织的广泛增生,结果使肝小叶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肝脏变硬变形,这种病理变化82、肝功能不全:肝脏发生广泛性损伤时,出现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形成和排出障碍等肝功能的异常83、黄疸: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多而使血浆、皮肤、粘膜、巩膜、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的病理过程84、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坏过多所引起的黄疸85、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胆道阻塞,致使胆汁排出障碍所引起的黄疸86、实质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和毛细胆管的严重损伤引起的黄疸87、肾小球性肾炎:以肾小球的炎症为主的肾炎88、间质性肾炎:是指肾间质发生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原发性非化脓性炎症。
89、肾功能不全:任何原因使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不能排除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不能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90、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单位进行性破坏,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产物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体内逐渐出现代谢产物和毒性物质潴留、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酸碱平衡障碍91、尿毒症:肾功能不全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不能排出而在体内蓄积所致的一系列中毒现象称为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