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

合集下载

有关古诗中的丝绸之路

有关古诗中的丝绸之路

有关古诗中的丝绸之路有关古诗中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相信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已经了解过了吧,那么关于古诗中的丝绸之路大家有多少了解呢?下面为大家提供古诗中的丝绸之路,供参考。

唐朝大诗人李白则有诗描写了丝绸路上的恶劣天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出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①山。

羌笛②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①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②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③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评析: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作者:韩雨笑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7期摘要:唐朝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边塞诗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

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代文人出入边塞,写下了大量豪放壮美的边塞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唐诗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边塞诗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奇丽风光和风物民情,而且体现了唐代的丝路文化和盛世精神。

丝路文化对建设“一带一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可以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的精神文明成果。

关键词:丝绸之路;唐边塞诗;丝路文化;一带一路古丝绸之路曾是一条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通道。

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代文人出入边塞,写下了大量豪放壮美的边塞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唐诗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l 唐边塞诗中的丝路风光和风物民情1.1 奇丽壮阔的丝路风光唐边塞诗中反映西北边塞风光和边塞牛活的诗篇与丝绸之路有密切的关系,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大量的唐边塞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

陇山是长安出发去丝绸之路的第一屏障。

它不仅是隔断秦陇两地的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也是一道文化和心理的分隔线。

岑参第一次初过陇山赴边时作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描写了从长安到陇山的驿站之多和驿骑之速,道出了盛唐交通便利的景象。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安西》),反映了诗人赴边报国的雄心壮志。

高适的《独孤判官部送兵》:“出关逢汉壁,登陇望胡天。

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

”其登高望远、立功封侯的宏愿跃然纸上。

再如《登陇》一诗,感情跌宕起伏,曲折多变:“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略说唐诗中的西域僧人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略说唐诗中的西域僧人
西域僧人的果敢行为,让人担忧也让人感动。 司空图“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与 伏牛长老偈二首》其一),虽是诗偈,却也写出了胡 僧来华路途的艰险遥远,意谓尚未进入西域,就已 经冻死在了雪岭之西。雪岭,当指汉文史籍中的“大 雪山”,即今阿富汗境内的兴都库什山,靠近印度边 境,玄奘西行曾经大雪山:“东南入大雪山,行六百 余里,出睹货罗境,入梵衍那国。国东西二千余里, 在雪山中,涂路艰危倍于淩碛之地,凝云飞雪,曾 不暂霁,或逢尤甚之处,则平途数丈。”[2]33 刘言史 又有《送婆罗门归本国》:

虽情。刘言史《代胡僧留别》 诗说:
此地缘疏语未通,归时老病去无穷。 定知不彻南天竺,死在条支阴碛中。 缘疏,疑指募缘疏,文体名,佛、道用以募化财物 的文字,多用对偶文。明人徐师曾说:“募缘疏者, 广求众力之词也。桥梁、祠庙、寺观、经像与夫释 老衣食器用之类,凡非一力所能独成者,必撰疏以 募之。”[6]172 南天竺,南部印度,李白《僧伽歌》:“此 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条支,亦作“条枝”,中国史书
瘦形无血色,草屦著行穿。 闲话似持咒,不眠同坐禅。 背经来汉地,袒膊过冬天。
收稿日期:2021-04-02 基金项目:2020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丝绸之路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20JZD047)。 作者简介:高建新(195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唐诗; 丝绸之路; 胡僧; 西域僧人; 佛教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21) 03-0078-05
历史上,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杰出贡 献的主要是西域僧人与中原僧人。西域僧人不远万 里、不畏艰险来中原传播佛经,有天竺僧人、波斯 僧人等,如南天竺的菩提达摩、西域的鸠摩罗什; 中原僧人亦不远万里、不畏艰险亲往天竺取经,如 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等;前者东来,后 者西去,东来的僧人唐人称之“胡僧”,在唐诗中有 丰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相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本文是对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王维《使至塞上》为盛唐有名边塞诗,但对于此诗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诸多争议,令人莫衷一是。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是一首交口称赞的边塞诗,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一联尤其人称赏。

但是,学术界对于此诗的论辩迄今仍聚讼纷纭,异论异解迭出,令人莫衷一是。

据笔者观察,对于此诗,从创作的时间、地址到主题思想,从标题到诗歌最后一词,几乎都存在争议,古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如本诗相同争议这样之多,争辩波及面这样之广,连续时间这样之长,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是极为稀有的。

有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此文,试图解开这个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以期为这首有名诗歌的研读以致诗人王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们以为,解读本诗,认识当时王维出塞的路线是重点。

《使至塞上》诗是王维出塞时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见闻的诗歌,此点为学术文学分享王维《使至塞上》诗赏析相关王维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界所公认。

我们知道王维此次出塞,是从当时的国都长安(今西安)出发去往凉州(唐朝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即今武威),而这段路程正是汉唐时代我国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东段。

认识王维此次出塞行走的路线,对于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至关重要。

向来解诗者,大多存心无心忽视了这个问题。

其实,不论是持本诗作于赴塞途中说者仍是持凉州说者,对于本诗的内容基本都持相同的看法,即本诗主要描绘了王维赴塞途中所见到的奇异壮阔的边塞风光。

假如我们弄清楚了王维此行出塞走的路线,再比较诗中所描绘的景观,自然也就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含义了。

在盛唐期间,凉州是唐朝西北的边关重镇,其地理地点特别重要。

它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处,其东南可直通长安、洛阳,其北可防突厥、回鹘,其南可抵抗吐蕃,其西可通西域各国,故唐朝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所在地,有重兵驻防。

写丝绸之路的古诗

写丝绸之路的古诗

写丝绸之路的古诗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风景如画。

古诗人们为这条神奇的商路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句。

他们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壮丽风景、商人的艰辛旅程、文化的交融与传播。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首关于丝绸之路的古诗吧。

碧波荡漾天山间,驼铃悠悠古道斜。

驿站传来商客语,蓬头垢面亦风雅。

羌笛悠扬韵若梦,胡姬舞袖舞春花。

东方富贵传丝绸,西域风情古色华。

这首古诗描述了丝绸之路沿途的风光和商旅的情景。

天山之间碧波荡漾,驼铃声悠扬,古道蜿蜒而去。

驿站传来商客的言语,他们虽然蓬头垢面,却仍然充满了风雅之气。

羌笛声悠扬,胡姬舞袖舞春花,展现了西域的风情与古色华。

东方的富贵传遍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风情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之道,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地。

古诗中描述的一幕幕风景,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壮美风光,更彰显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传播。

这首古诗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的美丽风景,更是对丝绸之路上商旅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出商旅的艰辛与风雅。

丝绸之路上的风光无限,古诗中的描绘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丝绸之路的深情眷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商路。

愿丝绸之路上的风景永远迷人,愿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永远传承。

诗唐·丝路·诗人

诗唐·丝路·诗人

诗唐·丝路·诗人作者:白登山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07期唐朝,是诗歌的唐朝,故有“诗唐”之誉。

不同于建安风骨、魏晋风度,历史的车辙延伸至唐代后,氤氲、洋溢出一种气象,尤其是在盛唐时期经由诗人的自信发挥、诗歌的自由吟唱,更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文化景观——“盛唐气象”。

既是气象,就不应只是丝竹和弦,还要有角鼓、铜钲:不应只是春花秋月,还要有大漠、烽烟:不应只是高山流水,还要有金戈铁马:不应只是缠绵情语,还要有慷慨边歌……正是具备了这种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自由昂扬的精神风貌,唐诗才能够如此五彩缤纷、百芳绽放。

不仅绽放于江南水乡,也回响在长城内外: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在神州边塞疆域的传唱,绽放出一朵硕大的诗苑奇葩——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歌创作的繁荣无疑诠释着“盛唐气象”,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之中有一条甚为醒目,即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一交通动脉经过汉代以来的不断拓展,时至盛唐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观。

由洛阳、长安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的这条道路,使得“盛唐气象”在空间上获得了绝佳的诠释。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体现出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同时还呼唤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激情、热情与希望。

可以推测,唐代行走于丝路的诗人当有不少,挥毫于丝路的诗作亦当可观,但不幸的是诗人已不能一一考索,诗作也无法篇篇流传。

然而万幸的是,有一位边塞诗人的诗名、诗作流传了下来。

他不止一次的西域行旅所留下的串串脚印早已被大漠风沙掩盖,但其创作的诗篇却像一个个音符,伴随着瀚海驼铃,顺着丝路般的五线谱而响彻至今,他的丝路之作足以唱响“盛唐气象”中的边塞之歌。

他,就是边塞诗人——岑参。

边塞诗篇的壮丽谱写,无疑成就了岑参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的诗名:然而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的经历,更成为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

岑参(715—770),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

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在唐朝都曾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也仕至刺史。

丝绸之路相关的诗句

丝绸之路相关的诗句

丝绸之路相关的诗句【篇一:丝绸之路相关的诗句】丝绸之路相信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已经了解过了吧,那么关于古诗中的丝绸之路大家有多少了解呢?下面为大家提供古诗中的丝绸之路,供参考。

唐朝大诗人李白则有诗描写了丝绸路上的恶劣天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出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①山。

羌笛②何须怨杨柳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①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②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③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④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①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②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③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评析: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石云涛莫丽芸(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100089)狭义的西域大体上相当于今新疆地区和葱岭东西,这一地区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之路西域段早在唐代以前已经形成,可以说自从丝绸之路开辟,这条路线便已存在。

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的三条主要干线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形成,对这三条路线的详细描述以魏晋时鱼豢《魏略》的描述为最早。

隋代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道三条路线的描述则更接近唐代前期的情况。

中唐贾耽《入四夷之路》中关于“安西入西域道”记载十分详细,而着重于中道和南道。

这些路线在唐前期征服东、西突厥之后和安史之乱之前都是畅通无阻的。

那时,中西商路盛极一时,“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

唐代前期大力经营西域,不少诗人投身边塞,写出了不少边塞诗。

有的诗人虽然没有到过边塞,但也获得不少关于西北边塞的军情和生活的信息,在他们的诗中也有对西北边塞的间接的反映。

反映西北边塞生活的诗篇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三条路线的记述和反映,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作用。

同时,西域地名往往成为唐诗中的意象出现在诗篇中,这些意象反映了西域在那一代诗人心目的印象和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考察唐诗对丝绸之路西域道的反映:一、唐诗中的西域南道西域南道,指从敦煌(沙州)经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于阗西逾葱岭的道路。

其具体路线,裴矩《西域图记序》记载:“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唱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新唐书•地理志》有更详细的记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东七百里有精绝国。

于阗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与姑墨接。

冻凌山在于阗国西南七百里。

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胡弩镇,西二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于阗东距且末镇千六百里。

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40 分)1. 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 河套地区B. 河西走廊地区C. 漠北地区D. 以上都是2. 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A. 班超B. 张骞C. 甘英D. 卫青3.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丝绸之路只运输丝绸B.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C.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 丝绸之路在东汉时期才开辟4. 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A. 蔡伦B. 张衡C. 华佗D. 张仲景5. 造纸术发明前,我国古人的书写材料不包括()A. 龟甲兽骨B. 竹简木牍C. 丝帛D. 羊皮6. 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A. 扁鹊B. 华佗C. 张仲景D. 李时珍7.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是()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本草纲目》D. 《千金方》8. 华佗擅长的医学领域是()A. 内科B. 外科C. 儿科D. 妇科9.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主要用途是()A. 消毒B. 麻醉C. 止血D. 解热10.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时期得到迅速传播。

A. 西汉B. 东汉C. 三国D. 西晋11. 道教兴起于()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西汉D. 东汉1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 《左传》B. 《汉书》C. 《史记》D. 《资治通鉴》13. 《史记》的作者是()A. 司马光B. 司马迁C. 班固D. 班超14. 《史记》记载了从()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A. 黄帝B. 炎帝C. 尧D. 舜15. 下列历史事件中,《史记》不可能记载的是()A. 武王伐纣B. 商鞅变法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1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曹丕称帝D. 孙权称王17. 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曹操与刘备B. 曹操与孙权C. 曹操与孙刘联军D. 刘备与孙权18. 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 兵多将广B. 采用了正确的战术C. 得到了袁绍内部的情报D. 以上都是19. 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在()A. 建业B. 成都C. 洛阳D. 长安20. 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是()A. 曹操B. 刘备C. 诸葛亮D. 孙权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1. 汉武帝派______、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唐诗与西域文化

唐诗与西域文化

唐诗与西域文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汉字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也自然与西域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从的交流渠道、主题内容以及艺术形式等方面入手,探讨的关系。

西域是指中国古代以西方为方向的辽阔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一带,以及中亚地区。

在唐代,西域地区与中国内地保持了频繁的交流和贸易往来,这扩大了唐代文人对西域文化的了解。

唐宋时期的大量交往活动致使中原与西域地区形成了人员、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尤其是西域文化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交融。

唐诗中出现了瞻仰天山、征服黄河的意象,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西域地区的向往和亲近。

唐诗中关于西域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唐诗中有很多描写西域地貌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西域风光的壮丽景色。

例如,《北庭行》中写道:“返照云端云梦泽,加罗帐子鳞翅高。

”这里写明了西域的地理特征,令人感受到其中的壮美与神秘。

其次,唐诗中还有很多描绘西域人物的诗歌,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西域民族的风貌和风俗。

例如,《东临碣石壁》中有“胡风吹马皆浩荡,壮丽黄河层峦阔。

”这一描写,体现了西域民族的豪放不羁。

最后,唐诗中还有一些描写西域历史传说和神话的作品,将西域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与唐代文人的情感相融合。

例如,《悲愤四人北海舒卷二歌》中描写了明显的远古神话传说,将西域的神话世界与唐代文人的创作相结合。

在艺术形式方面,唐诗中也融入了西域文化的元素。

唐诗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而西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则对唐代文人创作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过《登鹳雀楼》,其中音律韵律多样,让人耳目一新。

这种音乐的韵律感觉正是来自于西域文化的影响。

此外,唐代文人对西域文学的模仿和借鉴也使得唐诗创作中的意象更加多元化。

例如,《泥涂》中描绘了牧民的困境,创作灵感很可能源自西域地区的史诗文学。

总的来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

唐代文人通过文学手法将西域的风光、人物以及历史神话融入到诗歌中,展现了对西域的向往和热爱。

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地区, 大部分处于西突厥政权 的控制之下 , 但西域诸 国与内地 的朝贡与 贸易关系并 未 中断。贞 观 四年
(3 )唐太 宗一 举击 灭 东 突厥 , 观九 年 (3 ) 击 60 , 贞 65 , 降 吐谷浑 , 为通 往 西 域 扫 清 了障 碍 。此 时地 处 丝 绸
பைடு நூலகம்
“ 唐蕃古道” 得以贯通 , 唐蕃使者经由此道互通往来 , 还可通往印度、 尼泊尔等国。此外 , 由于海上丝绸之 路 的发展 , 从广州 、 泉州 、 福州等沿海 城市至印度半 岛、 阿拉伯半岛及东非诸 国的航线得到延伸 , 波斯、 阿拉伯商人 可以通过海上交通到中国进行 贸易, 海
了一批羁縻府州 , 并遴选西突厥诸部首领分任都督、 刺史之 职 。 玄 宗 中后 期 , 与 吐 蕃 在 战 略要 ¨唐 唐 地——大小勃律的争夺 中取得优 势 , 遏制 了吐蕃在
西域 的发 展 , 唐朝 在西域 的影 响与势 力也 达 到极盛 。
动物 主 要 以马 、 驼 、 子 、 牛 等 为 主 。西 域 骆 狮 牦
J i 01 aL2 2
唐 诗 中的 丝路 文 化
郭 文庭
( 陕西师 范 大学 , 陕西 西安 706 ; 10 2 西安 体 育学 院 , 西 西安 706 ) 陕 108

要: 丝绸之路是 中西文化 频繁 接触、 交流的主要途径 , 反映在唐代诗歌 中的诸 多西域名物品类 以及 文化 事 象均是这种


唐 朝对 西域 的经 营及 丝路 交通
唐朝 建立 之 初 , 域 的天 山南 路 诸 国 以及 中亚 西
裴矩《 西域 图志》 即详 细记述 了“ 自敦煌 , 发 至于西 海 ” 的西域北 、 南 三条 由内地通 往 黑 海 、 中、 波斯 湾

北庭诗词与丝绸之路

北庭诗词与丝绸之路

北庭诗词与丝绸之路“西域”一词,可理解为最西的疆域,最早见诸文字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其当时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

其有南、中、北道之分;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西去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或南去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的通道;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伊州)、再北越天山经吉木萨尔(庭州)、轮台、热海、西至碎叶及中亚、欧洲的通道。

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写道:“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记录了当时在蒲类辗转征战境况,诗中“二庭”即今吉木萨尔县;由蒲类西去到达庭州(今吉木萨尔)这段道路被称为“庭州大路”,当时游客商旅络绎不绝。

其《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写道:“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描写了登上天山,眼前景色开阔起来的景象,对以马和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商队和旅行者来说,丝绸之路北道更为方便,这也是北道兴盛的原因。

丝绸之路北道在古诗中有所反映的主要有伊吾、伊州、庭州、轮台、热海、碎叶。

“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是指以哈密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唐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亡了东突厥汗国,唐朝招抚伊吾,设西伊州。

伊州在天宝元年改为伊吾郡,岑参的《送郭司马赴伊吾郡请示李明府‘(郭子是赵节度同好)》写道:“秋山城北面,古治郡东边。

”还有《详李别将摄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员外》都提到伊吾。

古诗中提到的伊州(今哈密)没有地名的实指,多是以此为名的曲子,《伊州曲》在唐代宫廷和社会上流传甚广,白居易的《伊州》中写道“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

丝绸之路与唐代边塞诗

丝绸之路与唐代边塞诗

丝绸之路与唐代边塞诗作者:唐帅魏景波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0期[摘要]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诗人游幕入边出塞现象比较频繁。

众多诗人希望立功塞外,一展抱负,于是纷纷踏上西去之路,领略大漠风光,感受丝路文化,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唐诗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丝绸之路;边塞诗;唐代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34-04西汉时期,汉武帝凭借统一王朝的强大力量,开通丝绸之路,首次把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河陇一带从此变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由之路,此后的漫长岁月中,河陇以及遥远的西域与中原王朝的命运休戚相关。

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63所论:“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三者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大凡强盛的王朝,无不视河西为伸向西域的臂膀而锐意经营。

而河西至西域一线到唐代亦进入繁盛期,无数唐代文人或游边、或入幕、或奉使,行进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写下了壮丽多姿的边塞诗,构成了盛唐之音最华丽的乐章。

一、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文人的边塞情结从东北辽水到西北的河陇西域一带,唐王朝漫长的北部边疆,烽火连天,战事频仍。

而陇西作为最重要的边防地区,比之其他方向,腹地最为辽阔,用兵亦最频繁。

唐代经营陇右,比之前朝亦更为重视。

唐代陇右一带,少数民族势力异常活跃,在河陇一带的南北之地,北之突厥、南之吐蕃成为最大的边患。

为对付这些势力,唐王朝在陇右屯驻重兵。

开元、天宝年间,全国边地共设十节度,其中安西、北庭两节度驻西域,河西、陇右两节度使分驻鄯州和凉州,以隔断羌胡,朔方节度使驻灵州,遥为策应。

可以说陇山以西地区集结了全国最雄厚的兵力。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唐诗中的边关意象作者:邢宇晨来源:《新阅读》2019年第01期摘要:边关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带有浓厚而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

边关出现在唐代诗人的创作之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多方面原因,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传承。

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精神境界。

它成为遥远征途中的歇脚点,揭示着战场形势,代表着戍边之所,寄托着思念之情,代表着家与国的分界。

关键词:边关唐诗边塞诗边关意象从西周时期起,中国统治者便开始在领土疆界及交通要道设立关卡。

关卡的职能从抵御入侵、护佑京都,逐步发展出对进出关卡的人员、物品进行监管、稽查、征收税费以及管理关市等。

对国家大局而言,丝绸之路上的关卡是国家边防的支点、守御的要塞,其职能的发挥,关系到丝绸之路的通碍,也与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休戚相关;对个体而言,这些边关则超出了冷峻的军事设施和政治工具所承载之重,融入到人们的地域思维和文化认知之中,成为一种情结、一种象征。

唐诗中边关频现的原因仅在《全唐诗》中,明确提到玉门关、阳关、萧关等具体边关名称的就有200余首,数量相当可观。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社会格局与文人入幕。

唐代是一个政治开放、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广泛的时代,具有开放的社会格局。

唐朝以军事立国,对内结束了五胡乱华的民族纷争,对外开疆拓土、恩威并施,将民族融合植根到了国家的统治理念中。

强盛的国家军事力量和边境战事让国民的英雄主义、尚武情结更加高涨,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更加向往。

同时,守边将帅可以自辟幕僚的制度和科举中对“军谋宏远”的重视程度,客观上影响了无数诗人士子漫游边塞、从军入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边关战事、融入边塞生活。

丝绸之路——经过的关口

丝绸之路——经过的关口

周边美食
• 嘉峪关的饮食可谓百味荟萃。在这里可以尝到 川味的麻辣烫、粉蒸肉、麻婆豆腐;江浙的糖 汤圆、鱼汤圆;陕西的大米面皮、粳粉酿皮、 肉夹饼;新疆的烤羊肉串、粉汤羊肉;江苏的 葱油饼;东北风味粘火烧、豆沙切糕、枣泥糯 米糕;兰州的清汤牛肉面、锅贴饺子;临夏回 族的酿皮子、清真元宵等。这些美食主要汇集 在振兴市场美食一条街、镜铁市场美食一条街、 大唐美食街。
文化地理
• 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 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 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 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 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 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 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 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 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 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 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 重要关隘。
交通
阳关和玉门关是姊妹篇,敦煌市区距阳关 75公里,距玉门关90公里。阳关、玉门关是丝 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 西域,连欧亚。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 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说起阳关玉门关 让人就想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千古绝 唱。一道菜【丝路两关迎友人】把阳关,玉门关 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文化更让人熟知。当人们听到 这道菜,看到这道菜,就会想起的丝绸古道的繁 华。寓意阳关春暖喜迎宾客,玉关道长前途无量。 从敦煌租小车经玉门关到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不到 300公里,路况很好车也很少,因沿途要看玉门 关汉长城,往返要七八个小时,租金约250元, 如人多可包辆中巴元500多元左右。

《丝绸之路》词语解释(精选14篇)

《丝绸之路》词语解释(精选14篇)

《丝绸之路》词语解释(精选14篇)《丝绸之路》词语解释篇1【矗立】高耸地立着。

【守候】等候。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

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

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

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

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

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词语造句:【栩栩如生】⑴齐白石老爷爷画的虾真是栩栩如生。

⑵苏州的泥人每一个都是栩栩如生,就好象是活生生的人。

【浩浩荡荡】为了抗议美国的侵略行径,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走上了街头。

词语积累:遐想矗立戎装守候贸易栩栩如生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丝绸之路》词语解释篇2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及其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设计意图:以路为切入,符合阅读心理.】三,精读课文,潜心感悟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一) 条件艰苦1."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3."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西域各国.(二)人为阻挠1."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2."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三) 时间长"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四,课外延伸,感受人物1,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2,评价张骞.【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感官上体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从而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五,了解意义,心生自豪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六,总结全文,回到整体板书:丝绸之路千难万险↑ 毅力不辱使命智慧张骞作业:1.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2.查找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文化,人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附课文:丝绸之路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主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丝绸之路》词语解释篇3一、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记、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唐诗地图de 设计

唐诗地图de 设计

《唐诗地图》一课的教学设计成都西川中学甘国斌教学背景:在每周五下午的第7、8节,西川中学开展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堂,我们地理组的王海涛和官小春老师也开展了初一的《世界国家博览》课,所以我准备下学期给初二的学生开唐诗地理课,因此先选了《唐诗地图》来做首次尝试和探索。

2011年5月12日,武侯区的地理老师们到西川中学来听此课,我把这堂课在初二·8班作了公开展示。

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大家探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地理中欣赏唐诗,在唐诗中了解地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地图、用地图、记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沿游历线路来介绍欣赏唐诗。

教学难点:学会读地图、用地图以及联系地理知识来欣赏理解唐诗。

教学方法:节目主持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唐诗地图》2.《学生熟读的唐诗》,班主任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其读三遍。

3.课前发给学生课后要交的《学生课后感》。

课时:1节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大家好,非常高兴见到大家。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下面,请欣赏(MTV)《大秦岭》。

秦岭是我国什么地区的分界线?对,秦岭,是中国的南北界线和地理坐标;那么,唐诗,是中国一座诗歌的丰碑,是一个文化的风标。

一张地图,一卷唐诗,慢慢走,慢慢读,慢慢品;那会感受到:中国的山水,既是自然的山水;更是有历史文化的山水,有人文气息的山水,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有诗心诗意的山水。

今天,让我们走进《唐诗地图》,一起来欣赏和分享这堂课。

让我们慢慢走、细细品,沿游历路线来欣赏唐诗,在唐诗中了解地理, 在地理中欣赏唐诗。

我们的游历路线分:西北行、西南行、沿黄河行、沿长江行、东南行。

一、西游诗路(板书)今天,因时间关系不可一一介绍,那我们就首先来沿西北行。

(读地图)《唐朝丝绸之路》西北之路既是丝绸之路,也是唐僧西天取经之路,也是唐朝的边塞诗路。

唐朝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穿过黄河,走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和西域,在新疆分三条道:南道: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北道: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北新道:沿天山北麓它们为什么都沿天山或昆仑山脚下延伸呢?(沿着沙漠中的水源和绿洲)(读地图)《西游诗路》我们的西行丝路是:长安--秦州-兰州-凉州-甘州-肃州-阳关-楼兰-西州-轮台-龟兹-疏勒。

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

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

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敦煌丝绸之路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丝绸之路的诗丝绸之路的诗有1、《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1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1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1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2、《从军行7首(其4)》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1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出塞(其1)》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照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4、《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角弓上的箭迎着强风射了出去,将军在渭城狩猎。

野草再枯,也躲不过猎鹰的眼睛,雪溶化了,马也奔驰得很快。

转瞬间已经到了新丰市,驻马时,已经回到细柳营。

凯旋时回头望向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暮云覆盖,原野上静的。

5、《渭城曲·送元2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1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早晨的微雨潮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1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伴侣再干1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致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丝绸之路”上的壮美诗行

“丝绸之路”上的壮美诗行

里的杨花、柳花俱指飘坠的柳 絮。
此外,有些情况下“柳花”就 是指柳属植物的柔荑花序,如杜 甫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雀 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 沙。”张可久 《凭阑人·暮春即 事》:“ 乌 啼 芳 树 丫 , 燕 衔 黄 柳 花。”毕竟这种鹅黄色的花序十 分明媚可爱,燕雀啄食黄柳花的 图景趣味盎然,故而诗人有感而 发,挥毫而就。宋人杨伯嵒的《臆 乘·柳花柳絮》 说得很清楚:“柳
叶城遗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 托克马克附近。唐代,碎叶是安 西 都 护 府 属 下 的 一 个 军 镇 ,在 《大唐西域记》中称为素叶水城, “城周六七里,诸国胡商杂居 也”,当时相当繁华,规模也不算 小。大诗人李白的先世于隋朝末 年流窜到碎叶,当下学术界主流 看法,认为碎叶是李白的出生 地。李白 5 岁时随家人迁到蜀 中,自从少年李白离开碎叶后, 唐代的诗人们再也没有踏上过 碎叶的土地。但碎叶作为西域边 地重镇的代名词,却屡屡出现在 诗人笔下。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 有首《从军行》,即以想象中的碎 叶城为背景:
丝绸之路穿过河西走廊,就 进 入 了 西 域 ;狭 义 的 西 域 ,指 今
新疆地区。盛唐诗人岑参曾两次 进入西域军幕,从而成为了最著 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具 有很强的写实性,比如这两首绝 句: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 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 绝人烟。
(《碛中作》)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 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 更向西。 (《过碛》) 岑参是胸怀建立军功的宏 伟抱负来到西域的,但他在四望 无际的沙碛中感受到的,却是无 边的苍凉和迷茫。他在西行途中 遇到一位要回长安的使者,浓重 的思乡之情霎时涌上心头,便在 马上口占成一首《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 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 报平安。 诗句真切地写下了 1000 多 年前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行走 在西域道路上的旅人的伤痛。今 天 ,许 多 朋 友 开 着 越 野 车 ,手 持 漫游手机,在天山南北的高速路 上自驾游,已经丝毫不能体会唐 人的乡愁。今人在享受物质生活 的巨大进步带来的便利时,不知 是否意识到人的感情生活的淡 化。 丝绸之路走出国界后,与唐 诗有关的,是中亚的碎叶城。碎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诗歌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凉州词 唐 王维 唐 王之涣 渭(wèi)城朝[zhāo] 黄河远上白云间, 雨浥(yì )轻尘, 一片孤城万仞山。 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 劝君更尽一杯酒,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 经营西域;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
任务
成果
讲授新课
二 丝绸之路
观察和思考
讲授新课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 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 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 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1、名字的由来 因为中国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 的陆上要道上运送的商品主要是丝 和丝织品。 2、路线 长 安 河西 走廊
今新疆 境内
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 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 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 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填空题:
玉门关 和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___ 阳关 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 ______ 西域 。 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了总管西 公元前___ 西域都护 ,从此________ 今天新疆 地区 域事务的__________ 正式归在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课标解读:
新课标突出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教学中 应以课标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突出重点的方法: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及 结果进行列表分析。以地理填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丝 绸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石云涛莫丽芸(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100089)狭义的西域大体上相当于今地区和葱岭东西,这一地区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之路西域段早在唐代以前已经形成,可以说自从丝绸之路开辟,这条路线便已存在。

丝绸之路经过西域的三条主要干线在唐代以前也已经形成,对这三条路线的详细描述以晋时鱼豢《略》的描述为最早。

隋代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道三条路线的描述则更接近唐代前期的情况。

中唐贾耽《入四夷之路》中关于“安西入西域道”记载十分详细,而着重于中道和南道。

这些路线在唐前期征服东、西突厥之后和安史之乱之前都是畅通无阻的。

那时,中西商路盛极一时,“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

唐代前期大力经营西域,不少诗人投身边塞,写出了不少边塞诗。

有的诗人虽然没有到过边塞,但也获得不少关于西北边塞的军情和生活的信息,在他们的诗中也有对西北边塞的间接的反映。

反映西北边塞生活的诗篇与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从这些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三条路线的记述和反映,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其他史料不能代替的作用。

同时,西域地名往往成为唐诗中的意象出现在诗篇中,这些意象反映了西域在那一代诗人心目的印象和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考察唐诗对丝绸之路西域道的反映:一、唐诗中的西域南道西域南道,指从敦煌(沙州)经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于阗西逾葱岭的道路。

其具体路线,裴矩《西域图记序》记载:“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唱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新唐书•地理志》有更详细的记载:于阗东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东七百里有精绝国。

于阗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与姑墨接。

冻凌山在于阗国西南七百里。

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胡弩镇,西二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于阗东距且末镇千六百里。

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罗布泊)南岸千里。

自蒲昌岸,西经七屯城(今米兰),汉伊脩城也。

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今若羌),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三百里,康艳典为镇使以通西域者。

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艳典所筑。

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

又西经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阗东兰城守捉。

又西经移杜堡、怀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阗。

于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

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

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镇。

至于阗后有两条路西行,一条由于阗西南行经葱岭守捉(今塔什库尔干北郊石头城)越葱岭;一条经皮山、莎车西行逾葱岭南去南亚。

自于阗至疏勒后可沿西域中道西行。

由于环境恶化,大漠南侵,路线不断南移,路况也愈来愈差,但一直都在沿用着。

从上述记载可知,西域三道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很多道路相互联系。

如有自交河故城至轮台同北道的白水涧道,自交河故城至庭州的他地道,沟通天山南北的乌谷道、赤亭道、化谷道、移摩道、萨捍道、突波道、焉耆道、龟兹道、穆素尔领道、别迭里通道等,都是沟通中道与北道的路线;沟通中道与南道的通道有拨换城至于阗和媲摩即泥至龟兹的道路等。

南道由敦煌西南出阳关,经石城镇、播仙镇、于阗镇至疏勒,然后越葱岭西至波斯、大食及拜占廷。

关于西域南道,见于唐诗中吟咏者主要是阳关、石城镇、播仙镇和于阗。

唐诗中的阳关有的是实写,更多的是边塞意象。

岑参《寄宇文判官》一诗中写道:“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在诗人笔下,“阳关”作为一个意象,它既是进入绝域的门户,又是地与西域联接的枢纽。

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为送人赴安西而作的诗中提到阳关的不少,如王维《送司直赴安西》有云:“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石城镇在今若羌。

“石城镇”一称未见于《旧唐书》,也未见于唐诗。

《新唐书》卷四十三下记自沙州西行路线,云:七屯城“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汉楼兰国也,亦名鄯善,在蒲昌三百里。

”楼兰遗址在今罗布泊(即唐蒲昌海)近旁,而石城镇在蒲昌边。

“楼兰”在唐诗中常常是一个意象,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是确指。

但因为唐人将石城镇认作汉楼兰所在地,因此有些诗中的楼兰所指的应该就是石城镇。

如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道:“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二云:“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播仙镇即“故且末城”,在石城镇之西,官军西出破播仙必经此地,所以此处“楼兰”当指石城镇。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又西至蒲昌海(罗布泊)南岸千里。

自蒲昌岸,西经七屯城(今米兰)……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镇(今若羌)……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又西经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镇,故且末城也”。

“播仙”一称只见于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一诗的诗题,而且从诗的容看,只是歌颂封常清的功绩而不是到达该地的记录。

关于于阗,陆龟蒙的两首诗里都提到过:昔人塸埞,徒为妍词饰。

岂如珪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瓯》)日上罘罳叠影红,一声清梵万缘空。

褵褷满地贝多雪,料峭入楼于阗风。

(《奉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第一首诗中的“于阗君”是诗人的设想,用于阗美玉来衬托茶瓯的精美,而唐代的玉器正是以于阗青白玉为主。

第二首的于阗是用其自然环境的恶劣之意。

贯休的《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之三“雪岭顶危坐,乾坤四顾低。

河横于阗北,日落月支西”表明这五位从天竺来的僧人来到中原是经过于阗一地的。

关于莎车,唐诗中也有反映。

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云:“莎车属汉家”,所反映的正是唐朝势力进入西域,西域重新回归中原政权统治的历史事实。

除了阳关,唐诗对南道要塞的记述是相当少的,即使是对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有所记录和反映的诗歌也不多见,这似乎说明这条道路相对而言不那么繁盛。

二、唐诗中的西域中道西域中道指从瓜州经伊吾道至伊州,或自敦煌经矟竿道至伊州,或自沙州经大海道至西州,而后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经西州、龟兹西去的道路。

裴矩《西域图记序》关于西域中道的记述:“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对沙那国、康国、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

”据《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七》下记载入四夷之路,其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其中关于中道的记述十分详细,云: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毘罗碛。

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毘罗城。

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

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

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

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

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

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

又四十里度拔达岭。

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所治赤山城也。

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

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

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

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

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

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

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岸孤石山。

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

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

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

赤河来自疏勒西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入据史德界。

自拨换南而东,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镇城。

于阗西五十里有苇关,又西经勃野,西北渡系馆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满城,一曰碛南州。

又西北经苦井、黄渠,三百二十里至双渠,故羯饭馆也。

又西北经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镇。

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六百里至葱岭守捉,故羯盘陀国,开元中置守捉,安西极边之戍。

有宁弥故城,一曰达德力城,曰汗弥国,曰拘弥城。

中道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西州(即裴矩所谓高昌,唐平高昌,置西州)、轮台、焉耆、龟兹、姑墨到疏勒,过葱岭。

唐诗中有所记录和反映的主要是上述诸地。

西州在唐时曾一度非常重要。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军先征服了占领大漠南北的东突厥,接着消灭了依附西突厥的西域高昌国,设置了西州(今吐鲁番),后又攻灭了焉耆和龟兹,疏勒和于阗则臣服于唐。

这样,天山南路全部进入唐之版图。

640年,唐朝廷在西州境的交河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统辖焉耆(后为碎叶)、龟兹、疏勒和于阗四都督府,称为安西四镇。

西州政治、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实写的诗较多。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提到西州,云:“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此时安西都护府已移至龟兹,从龟兹东来要经过西州。

据《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至德元载(756)更名镇西。

”“镇西”也出现在唐诗中。

《杂曲歌辞》中有《镇西》一首,描写西域景象,云:“天边物色更无春,只有羊群与马群。

谁家营里吹羌笛,哀怨教人不忍闻。

”岑参有《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唐诗对西州境的景物描述甚多,也可说明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西州气候十分炎热,著名的火焰山就在那里。

岑参诗中不止一次地对火焰山附近的气候和景色进行细致生动的记述和描绘: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巍。

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经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火山云歌送别》)西州境的交河城地势险要,安西大都护府最初选择设在这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交河城建筑在一个高达30余米的土台上,台两侧各有一条小河,它们在土台首尾两端交会,使土台成为一个柳叶状的小岛,并得名为交河。

由于河水的冲刷,土台边缘成为陡峭的悬崖,使交河地势险要而易于守卫。

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交河”语汇诗歌共计40首。

究其原因,一是因其险要且曾作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引起诗人的注意,二是这里也是丝绸之路中道的交通要道,三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在不少诗人笔下,交河成为西域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